学术论文百科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03:14:34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怎么写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

200分,给你论文一篇

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会学和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为,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人们往往误认为就是语文阅读,而忽略了数学的阅读。随着“社会的数字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任何行为都因趣而生,那么兴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阅读,用心阅读,所以无论是课内阅读指导还是课外阅读推荐,都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判断和选择,给学生喜欢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相结合。数学阅读质量的提高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过程。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要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让学生形成会读的习惯(1)在“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2)在“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3)在“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三、读与想相结合,注重数学阅读活动中的思考与交流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语言,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和启发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要主动,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另外,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数学信息的汲取与交流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数学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阅读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与启发性,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避免使数学阅读活动流于形式。所以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灵动活跃的交流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进而获得知识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怎么写啊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学生要分三步读:第一遍阅读要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为流利阅读扫平障碍,第二遍,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第三遍,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已达到理解题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当然,所谓的大声朗读只能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真正考试时只能是默读。强化训练,及时鼓励。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对于圈对关键词并解答正确的学生,我还给予作业或考试卷上加分法来激励,正是基于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指导和训练,因而,所教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解题的准确性都大大提高。(二)悉心观察是审题全面的保证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特点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题目怎么写

一、 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 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也写问题提出背景的,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承担的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 实施方案 的“课题的提出”是这样写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水”中,教师教得,考试考得,学生学得。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 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 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 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 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 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性格形成的有关理论,性格与人格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 研究内容的确定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 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如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为:⑴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⑵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分类。 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⑷ 研究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 ⑸ 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操作方法。其中第(5)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有个课题《小学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 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举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分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段)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9——3)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张胜利为组长,吴大伟副校长为副组长,曾成彬、刘晓华、阳虹、胡艳为主研人员。团队会干部、初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初中各备课组长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初中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既注意中学教育的连续性又兼顾高、初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与分课题组的兄弟学校协商后,我们选择了初中三个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3、选择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初2001级1班(先进班集体)和之班为研究实验班(班主任均为主研人员)。  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西北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表”并侧重在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3一9)  1、构建一级目标: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六个方面的分项目标。  2、构建二级目标:  为实施一级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出六个方面的一级目标在各年级段应完成的年段教育目标。  3、设计教育内容:  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等设计出实现二级目标的教育内容。  4、选择教育方法、途径:  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9——12)  将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2、将前四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 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在百度上,打入“研究方案”四字,搜集到10500篇相关内容。  2、要多学习,多借鉴。  3、创新。  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  集思广益开眼界(学习与借鉴)  登高望远多创意(创新)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学生自身的原因(1)知识储备少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2)消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办事。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3)不良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1、认真仔细,读准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2、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阅读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

200分,给你论文一篇

回答 1、题目要新颖。一个新颖的题目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容易给读者和评审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较容易通过和发表,因此在题目的选择和设定上要多花些心思。2、范围要小。既然是小论文,那么选题范围就不要太大了,太大太宽泛的论文一个是容易落入俗套,另外就是如果没有深入研究的话,不容易阐述的清晰透彻,给人言之无物的感觉,不如选个小一点的课题深入的说明,这样效果会更好。3、见解独特。对于你所选择的课题你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见解是你论文的核心和亮点,如果没有这些那么这篇论文的质量无疑是值得质疑的,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评审的好感。4、系统性强。因为数学是一门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学科,因此你的论述要有很好的系统性,从前到后一步步进行推理,这样的论文即使在文采方面并不出众,也是容易因其逻辑性和系统性而成为一篇好的论文的。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题目

一、数学阅读习惯须从低年级抓起   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理解。刚入学的学生,识字量很少,最初由老师读题帮助学生理解,无可非议。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老师应把读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慢慢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如: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地读题目。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读题,让其余学生看书并指着题目听别人读。学生评价同伴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老师点评时要用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鼓劲儿,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读题、仔细读题的习惯。读题前交给学生阅读任务,如:“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来完成题目?”读题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大声朗读,可以不出声地读,可以和同桌比赛等。读题时要求学生读到哪里手指到哪里,做到“眼”“口”“手”“想”一致,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习惯。学生读完题目后,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通过汇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语言包含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等。因此,数学阅读常需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   让学生学会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概念、关键字词、关键语句、关键图形、关键数据……“学会动手”的另一层意思是让学生对数学活动进行体验。有时要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找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标明底和高,再想办法将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底、高的变化。通过剪、移、拼的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得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比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在思维中确定所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引导他们分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号相当于除法的除号、分数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不同的是比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表示一个实际的数也表示分率。   让学生学会置疑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勇于探索新知的动机。例如:教学“简便算法”时,先出示一组题请学生“考考”老师,从中任选一题,教师都能直接说出结果,学生笔算验证。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后,学生的好奇心就化成了求知欲,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激发了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要自觉探索新知。   三、以活动作催化剂,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有大量时间,如果以活动作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例如:在班上开展课外阅读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谜语等活动。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每天安排两个小组在固定的“数学故事会”上汇报交流,学生自主量化评比,每月表彰一次。也可以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数学王国”栏目,让学生自主办刊,要求每两天一期“数学趣味题”,全班学生先自主研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再各小组汇报,最后由主办方负责给出谜底并汇报解题思路及解答过程。还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数学知识竞赛,根据竞赛情况给所有学生授予称号,获每个称号5次晋级一次。如:数学之星→数学明星→数学小博士→数学家……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学会学习数学”的教育目标。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读得准,读得快,而且理解得也快。而考试过后分析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原因,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了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认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 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二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 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 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景,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海上日出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你能动手画出来吗?有哪些线段的数量关系决定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于是学生主动地去画图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 引导数学阅读示范,优化数学课堂模式。数学教师本身应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策略,努力借助于数学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新教材每个单元后的几篇数学阅读材料,当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材料时,教师最好先选择一篇书上的阅读材料,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只 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3. 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旧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在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 ?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阅读完一章一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日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4。数形结合,刻画条件。读一篇文章时,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问题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 要求手脑并用,数形结合,即一边读题,一边在图形上将说明性语言刻画出来。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而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通常是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省略,有时对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自己还要进行推导,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 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还有在数学阅读时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要求学生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5、段章取意,随意联想阅读一篇文章需要读完才知道具体意思,而一道数学题目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意思。要想快速地理解题意,就要养成每读一句话就去联想与之有关的知识。在平日教学中,编一些好记的语言,如:见直径想直角,见切线连半径得垂直,见两边的中点想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等。这些启发性语言会在解题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 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 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也写问题提出背景的,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承担的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 实施方案 的“课题的提出”是这样写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水”中,教师教得,考试考得,学生学得。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 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 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 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 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 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性格形成的有关理论,性格与人格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 研究内容的确定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 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如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为:⑴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⑵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分类。 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⑷ 研究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 ⑸ 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操作方法。其中第(5)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有个课题《小学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 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 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举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分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段)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9——3)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张胜利为组长,吴大伟副校长为副组长,曾成彬、刘晓华、阳虹、胡艳为主研人员。团队会干部、初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初中各备课组长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初中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既注意中学教育的连续性又兼顾高、初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与分课题组的兄弟学校协商后,我们选择了初中三个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3、选择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初2001级1班(先进班集体)和之班为研究实验班(班主任均为主研人员)。  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西北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表”并侧重在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3一9)  1、构建一级目标: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六个方面的分项目标。  2、构建二级目标:  为实施一级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出六个方面的一级目标在各年级段应完成的年段教育目标。  3、设计教育内容:  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等设计出实现二级目标的教育内容。  4、选择教育方法、途径:  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9——12)  将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2、将前四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 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在百度上,打入“研究方案”四字,搜集到10500篇相关内容。  2、要多学习,多借鉴。  3、创新。  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  集思广益开眼界(学习与借鉴)  登高望远多创意(创新)

提取码: ay3j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要么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么就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讨论、汇报、交流。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阅读教材中例题的分析、公式推导、概念、结论等内容。下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在教材的什么地方是常见的事,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阅读教材这个教学环节。教材上的内容,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用课件出示,教材越来越多的被当成了学生的练习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更不会想到通过阅读教材来自主构建新知,遇到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或同学或家长,不会想去通过阅读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 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但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回归课本进行阅读的少。其实,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 为此,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把阅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一、 用阅读的方法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里提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个活动机会指的是什么?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是当然了。可是笔者认为,阅读,也应该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课堂上除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机会外,同样也应该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机会,这种做法不也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吗?的确,在数学教材上,有一些内容的教学,教师感到很难处理,通常只好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着。可细想一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最多就是能够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只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初级的教学目标,如果能够考虑到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就有可能会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中位数”这个概念的特殊性,在“新授”这个环节,笔者摈弃了讲授式教学模式,而是设计出阅读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来初步感知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求中位数的一般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课件出示阅读提纲: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2、使用这个数有什么优点?3、这个数一般用来表示什么更合适?4、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学生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汇报,协调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与段落,进行分析与理解。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根据阅读提纲,认真阅读了教材上例4,应该对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那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想回答哪个问题,就回答哪个问题。生:老师,我想回答第一个问题:我知道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中位数。(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中位数)生: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数或偏小数的影响。师: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用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合适?(结合502班比赛成绩来说明)师: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生答教师板书:一组( )数中,最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的中位数。(这是一个不完整的结论,例5学完,学生就能体会到比较完整的中位数的意义,本环节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完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知道如果在一组数中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不合适了,就需要引出“中位数”这个概念,在感受知识产生强烈需求的同时,也从中逐步体会到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再如,教学《用未知数表示数》一课中“乘号

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不管做什么都要学会总结有一定的逻辑性

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会学和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为,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人们往往误认为就是语文阅读,而忽略了数学的阅读。随着“社会的数字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任何行为都因趣而生,那么兴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阅读,用心阅读,所以无论是课内阅读指导还是课外阅读推荐,都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判断和选择,给学生喜欢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相结合。数学阅读质量的提高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过程。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要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让学生形成会读的习惯(1)在“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2)在“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3)在“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三、读与想相结合,注重数学阅读活动中的思考与交流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语言,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和启发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要主动,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另外,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数学信息的汲取与交流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数学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阅读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与启发性,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避免使数学阅读活动流于形式。所以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灵动活跃的交流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进而获得知识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