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二十课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4-07-12 14:55:50

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二十课怎么样

材料作文 〖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人却说,成功是失败之母,因为成功了如果骄傲起来,必然导致失败。有人说:骄傲使人落后。有人却说,骄傲使人进步,因为骄傲是自信的表现,它能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也好,说“骄傲使人进步”也罢,都是在不盲从人家观点的基础上将“琵琶”“反弹”出了新意。 请你运用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一语破的〗所谓“反弹琵琶”,说白了就是“唱反调”。“反调”好唱,能让人觉得“反调”唱得“有理”却难。因此,在“唱反调”的基础上,应该尽量使“反调”能自圆其说。这是写好此文的关键。 〖素材超市〗1、 谦虚并不总使人进步,有时也使人落后;而骄傲未必都使人落后,有时也使人进步。——唐世文《“骄傲”使人进步》 2、西方的格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有了一点成绩,鼓励;再有一点进步,再鼓励。对于孩子来说,“骄傲”也会使人进步。——唐世文《“骄傲”使人进步》 3、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谚语:“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思想观念,给中国的读书人和知识界以长期而且强烈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大家都把动手看作不光彩的事情,耻于动手。现在,中国正在学习西方努力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几千年培养起来的“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观念根深蒂固,轻视动手的传统,至今还残留在中国人的骨髓之中。能否确立起中国将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这和现在的小学生能否养成喜欢动手的习惯,能否彻底消灭轻视动手的心理直接相关。——孙观汉《“君子不动手”的哲学》 4、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一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丧失了长大成人的权利。——兴舒《再给孩子一次失败的机会》 5、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狼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6、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7、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豪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思路突破〗(思路设计一)从俗话“有志者事竟成”中引出“反调”:“有志者事未必成。”并通过事例分析与名言引用来论证只有把远大理想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事”才有可能“成”。 (思路设计二)从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歌《好汉歌》的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引出“反调”:“该出手时不出手。”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有的人见义勇为却打死了人,触犯了法律,好心却办成了坏事。进而阐明加强法制观念,在“动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思路设计三)从《荀子·劝学篇》的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引出“反调”:“锲而不舍未必金石可镂。”并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如果不注意“刻”的方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是永远也达不到“金石可镂”的目的的。进而得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加科学的“刻”的方法,才有可能刻穿金石的结论。 (思路设计四)从《国语》“勾践灭吴”的记载对勾践的肯定中引出“反调”: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暴君”。后者可以从他逼死文种、逼走范蠡的举动中得到证明。 〖精品走廊〗范文1成功未必真豪杰——从《勾践灭吴》说开去 《国语》中的勾践,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人们称道他,不仅因为他胸怀大志,在越国灭亡之后,卧薪尝胆,默默地做着复国的准备工作。而且因为他在与吴王争霸的过程中,笑到了最后,把吴国给灭了,取得了争霸事业的成功。后者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中国人论历史和历史人物,向来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文学与出汗》)即便你生来就是一个市井无赖,然而当你“抢得了天下”,坐稳了皇上的宝座之后,人们尤其是所谓的“历史学家”就对你另眼相看了。你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就被树了起来。反之,即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当你“抢不到天下”,并且英雄走到末路的时候,人们尤其是那些“历史学家”就会很自然地将你打入另册,你不是“流寇”就是“土匪”了。 中国人的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存在着相当大的偏颇。就拿勾践来说吧,他卧薪尝胆,灭了吴国,这些功劳自然不能抹杀。然而,就以这些所谓的“成功”给他树起“英雄豪杰”的牌坊,那就荒唐至极了。只要我们的目光稍微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移开,看一看他在灭吴之后逼死功臣文种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福的心胸狭隘的“小人”。还好范蠡早就认清了他的这一“小人”本性,在灭吴之后及时地退隐从商,才避免了文种同样的命运。从这一点看起来,勾践即使是“英雄豪杰”,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至少要打一半的折扣。 中国历史的“成败论”,不仅造就了勾践这样一个“半英雄”,而且造就了刘邦这样一个“伪豪杰”。刘邦是一个品行极为恶劣的市井无赖,在沛县起兵之前,他只是一个小混混而已,喝酒不给钱,欠债还抵赖。然而因为他在楚汉战争中用阴谋诡计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小时候的劣迹在历史中也就一笔勾销了。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这样的荒谬绝伦。 成功未必真豪杰,而在失败者中却有许多的真丈夫。在这方面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项羽不仅有超群的武功,“力拔山兮气盖世”,而且非常讲究朋友之间的义气。在鸿门宴上他放弃了除掉刘邦的绝好机会,就是因为他看重与刘邦一道起兵反秦的患难情谊,不忍手足相残。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真豪杰,却因为最后败给了刘邦,而为“历史学家”们所不齿。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以成败论英雄。 [点评]首先,该文针对中国历史观中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弊端,极为鲜明地提出了“成功未必真豪杰”的观点,符合了“反弹琵琶”的要求,在立论上具有创新意义。 作为议论文,本文开头摆出观点的部分显得烦冗了些,但这是有意的烦冗,目的在于为后文的举例分析奠定基础。“抢得天下的”指下文的刘邦,“抢不到天下的”自然指下文的项羽了。 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勾践、刘邦和项羽)形成了两反一正的关系。通过这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必要性。 范文2父母“狠心”意味长公园里,一对年轻夫妇领着步履蹒跚的孩子在学步。突然,孩子摔倒了,就哭着赖在地上不起来,想让父母过去扶他一把。年轻夫妇却不为所动,笑眯眯地对着孩子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对年轻夫妇对孩子够“狠心”的。然而在我看来,在这“狠心”的背后,却隐含着父母期望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良苦用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不摔几个跟头,难免不受几次挫折,难免不交几回厄运。做父母的首先要让孩子坦然地面对这一切。莎士比亚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练人的德性。”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摔几个跟头,受几次挫折,甚至交几回厄运,这都没有什么。相反,它们却是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承受能力的绝好机会。如果连几个跟头、几次挫折、几回厄运也承受不了,长大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年轻父母的“狠心”中传达出来的第一层意思是:在学步的过程中,难免要摔倒。摔倒没什么了不起的。多摔几个跟头,你才能从中体会出人生道路的艰辛,从而坦然地面对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客观条件,如父母的支持,朋友的帮助,师长的援手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当孩子或摔倒在地或碰到困难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重新站起,来战胜困难,来化解挫折,“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如果摔倒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扶我起来上,事事都依赖别人,长大了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年轻父母的“狠心“中传达出来的第二层意思是:摔倒了,就要凭自己的努力爬起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多爬几次,你就能知道如何凭自己的力量爬起来了,就知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好心”的父母,他们极力为孩子营造优裕的生活环境,有些本该由孩子自己办理的事情,做父母的也全给“包办”了。把孩子养得如“温室中的弱苗”,使孩子产生了事事依赖别人(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在社会依赖朋友)的惰性。其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实在不可小视。 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狠心”的父母,少一些“好心”的家长。 [点评]孩子摔倒了,做父母的不去扶他,却要他自己站起来,对于这样的父母应该怎样评价?一般的评价是“狠心”。然而作者却与这种评价唱起了反调,认为这是父母期望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良苦用心所在。这与“反弹琵琶”的要求是相符的。 文章议论的重点放在对父母的“狠心”的意味的揭示上,并且从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两个层面加以分析探究。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逐层深入的逻辑联系。 把“狠心”的父母与现实中的“好心”的父母对照起来写,分析“好心”父母所为的危害,这绝不是闲笔,而是出于议论的深刻性的精心的设计。有了它,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更强了。

是不是关于提高思辨性的?它也是酒红色,如果是应该叫:高中作文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20课。如果不是也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很不错的。如果有帮助,麻烦采纳,谢谢

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重点中学的一位资深语文老师认为,今年作文题最明显的特点是,命题颇具思辨性。命题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但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山、水”中包含了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山和水、灵动和沉稳、水的灵动和海的一色、山的沉稳和四季变化,透过材料的表象,可以提炼出“变化中有永恒,永恒中有变化。动与不动,两者和谐统一”的道理。该老师认为,如果考生能够悟出这个道理,并能联系到身边事,谈谈人生、社会、自然等,审题这一关基本通过了。考生可以抓住灵动与沉稳、变化与永恒、动与不动中的一个方面来联想,考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比较大。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高考作文题为: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  要求:自订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考题透析】2004年湖北卷选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又考察了一个思辩性极强的角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故而很多考生因无法把握文字的内涵或忽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今年湖北卷“三”则一改以往艰涩、抽象、深奥的风格,选用了一组俗语,很美,很有意蕴,充满了审美情趣。提示语“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得起点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和去年话题作文题相比,今年的话题审题难度明显降低,话题更贴近考生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便于考生更好地发挥。要写好这个话题,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材料和准确地理解提示语:材料首先选用了五句关于“三”的俗语,它们内容虽然不同,形式虽然多样,但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选自韩愈的《师说》,意在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其实,材料中每一个含有“三”的诗句,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需要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比如,“三长两短”、“三朋四友”、“三生有幸”、“三寸不烂之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角度。文章要好,还要做到丰富有文采。比如,我们提炼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角度,还是有很多的话可以说的,也有很多的材料可以利用,古今中外,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古代臣子典范廉颇和蔺相如,当代航空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他们因为彼此帮助,互相合作,获得自己的成功和人生的精彩,赢得世人的敬重和仰慕。当然,还有现实中的校校拔河比赛、篮球赛等等。总之,为了做到丰富,要尽可能揽古今中外材料于心中,做到思维开放,气势磅礴。除了基础等级的分数,高考作文评分中10分的发展等级得分也是不可忽视的。要赢得这方面的分数,也并不困难。比如“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只要像前面所说,能够广泛地打开思维,古今中外材料都在心中,写作或者信手拈来,或者利用铺排的语言将感情宣泄而出,或者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借此来表达主题,自然可以在发展等级方面有所突破。至于“有创新”,可以独辟蹊径,避开常规主题,选择话题的一个侧面,辩证分析,比如“三个臭皮匠,未必顶个诸葛亮”,“‘三思而后行’当真可行么”,这样的文章既有创新,又在“思想深刻”这一点上可圈可点,自然也会得到欣赏。当然,作文题目下笔容易,但是若要得到高分,必须注意不能泛泛而谈,应抓住某一点进行突破,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唯一不足的是,本题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开口太大,比较宽泛,容易出现宿构的情况,加大阅卷老师的鉴别难度。另外,题目缺少理性的思辩色彩,考生只能按现成的“三思”、“三省”等观点行文。考生不易也不宜写出有批判色彩、或辩证性的思想认识。试题指向单一化、模式化。【佳作示范1】月下独酌湖北某考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康,使李白变成了一位孤独而不孤独的灵魂。瞧!有明月,有影子,还有李白,多么热闹啊!然而,这三者中,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真正能够陪伴他的,理解他的,又有什么呢?李白,逍遥的仙人,将精神寄托于诗行,将生命融注于酒壶,远离官场,不贪恋仕途,却仍活得那么潇洒,那么豪迈,也活出了精神,成就了文化。人若感到孤独了,时间会在旁边闷不吭声,而寂寞下手还是毫无分寸,不懂得轻重之分。李白当然会感到寂寞。但也并不孤独,因为他有酒,有才气,有自己。他,李白,足足喝了一辈子酒,醉了,一失足,跌进江里,化作一叶白帆远去。人已寻不见,名字却被留下来,在唐诗里,在酒壶里。大江东去,逝不尽的千古风流。苍茫人世,孤零零地留下一个字——酒。杜康,酿造了一种文化,一传就是五千年。酒楼里仍飘荡着饮者的诗。万盏、千杯,饮出了精神,饮出了文化。然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李白多么希望遇见一知己啊!皎洁的月亮,黑的影子,一个可望不可及,一个形影不离;一个向往已久,一个厌恶多时。但要饮酒,失落便不可太在意,于是就有了“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古今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酒也有技巧,同哪些人共饮中的学问最大,李白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管没有知间相伴,但也不能因此克制自己的欲望啊!与明月、小舟、青山、影子、黄河为伍,尽管它们不解饮,但可以因此扫除心中的寂寞!还要说什么呢?[点拨鉴赏]这一篇想象丰富、意蕴深厚的考场美文!文章循“月下独酌”去想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李白“饮酒文化”的诠释。想象丰富,又不乏理性思考,令人赞叹不已!那么本文是如何想象的呢?一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文成败关键在“新”上有所突破,考生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地创造性的描写新环境,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维。作为“三”这个话题,很多同学很可能想到材料中的诗句,但本文作者确独辟蹊径,由“三”想到了“对影成三人”,想到了“杜康美酒”,并由此延伸到“酒文化”,想象之丰富,意蕴之深厚,令人惊诧!二是描写精致,突出细节。中学生写想象作文存在“重情节,轻细节”的毛病,其实,作为叙事类的作文,如果没有富于情感和思想内涵的细节描写,往往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比如,“醉了,一失足,跌进江里,化作一叶白帆远去。”如此传神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动作虽小,却以小见大。【满分真经】想象丰富显神思,描写细腻彰文采。

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二十课

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指令性指令性就是作文的写作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写作的针对行更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如2015年课标II“谁更有风采”。这种任务型作文,都应该指令什么?体式指令,指令写成什么样的文体;内容指令,指令写作内容是什么;思维指令,指令问题的焦点,写作的着力点;对象指令,指令具体的问题。 矛盾性作文材料要给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或说矛盾性的问题,了然后要求考生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由于出现了一个对立性、矛盾性的情境,那么就需要考生进行探究,探究就是对作文内容去做深入深讨、认真研究。作文的探究性是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就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指令性和矛盾性是制题的要求。任务驱动型作文?有这5个特性,让你快速掌握高考语文作文新题型 权衡性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权衡”是审题的关键。 辨析性辨析性或者叫思辨性。如果说“权衡性”还是在审题阶段,其中当然也会有辨析,而“辨析性”,还主要体现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辨析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符合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2015年的很多作文题都在注重思辨上下了很大功夫。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移到学生对”和谐自我“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另外还有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等。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试题内容体现适当的思辨是否有益。为了更好的体现思辨性、辩证性,最好出现上海这几年的“两概念“作文题。任务驱动型作文?有这5个特性,让你快速掌握高考语文作文新题型 比较性 “谁更有风采”,那么就需要比较、辨析,而且实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写作的关键。多维度地比较论证说理比如从贡献、价值、意义、社会需求度等角度进行比较论证。这样的题型,往往作文材料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则,就更需要比较说理论证。写作的重点是说明选择的原则、理由,在强烈的对比中,鲜明的阐述自己的论点,凸显自己的观点。

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二十课.pdf

如何写好议论文  议论文的写作要求:  一、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 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 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层次要清楚。     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论据要充分     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二、如何写好议论文     写好字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 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 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 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开好头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 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 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 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结好尾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 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 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语言形象畅达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 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 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如何写好高中议论文?高中语文中的议论文写作是高考的重头戏,作为高考语文成绩还不错的我,想给大家一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在议论文写作中,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框架,即开头鲜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步非常重要,而且虽然有的书本上告诉我们可以在文中或是末尾提出论点,但是这样都不如在文章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好,因为阅卷老师批改议论文首先就要找文章的论点,把论点鲜明地摆在开头第一段,不仅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我将要写什么,避免跑题,而且可以清楚明白地告知阅卷老师本文将要写什么内容!同时,不要忘记要在文章的最后重申自己的观点! 其次,要掌握相关的论据。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建议大家可以在平时多多翻阅一些论据大全之类的书,平时多多积累,也可以多多翻阅一些报纸、杂志、课外书等,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而且可以为自己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一举两得!需要提醒的是:论据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关键是活学活用!往往一个论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一个论据可以证明多个观点。比如,居里夫人的故事,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们既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也可以学到她并不把取得的荣誉当回事,只有放下所取得的荣誉,才能取得更大的辉煌。所以,我们要对论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议论文虽然以理性地说理为主,但是还是要写得精彩!议论文写作虽然不易像叙述文那样写得动人、漂亮,但是还是可以写的很精彩的。这就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很多学生在写议论文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的文章也没有跑题,我也说理很清楚了,为什么分数不高呢?这就因为我们说理的过程不够生动、精彩,语言不够吸引人,为了解决这儿问题,我们可以平时积累一些古典诗词、名人名言等,适时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有几句精彩漂亮的诗词、名言,定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无形中就会给自己加很多分的哦!以上作为个人多年经验的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高作文成绩,大家有什么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高中议论文怎样写的大气磅礴?技巧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技巧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八九行。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技巧三:色彩对比也关键,建议用笔选择蓝考试作文的卷子上,都是用黑颜色印刷的方格。建议学生用不浅不深、笔画不粗不细的蓝色中性笔写作文。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与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在视觉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分数上可能就会占便宜。写作文的时候,建议占方格下面或者左下面的四分之三,这样,显得卷面美观。技巧四: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除了忌八九行的行文外,“大头作文”也要不得。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顶多不能超过三行半。视觉会有瞬间的疲劳,也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技巧五: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考试作文中,一般都是由考生自己来拟定题目,题目不宜太长和太短。拟题的办法有 2个,一是你去百度上搜索一下作文拟题目,可以找到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考生家长或考生,赶紧去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合订本,根据题材,选择几十个比较精彩的标题,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可能依葫芦画瓢地就能采用到。技巧六: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亮点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博喻加对仗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名人问答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至少,你看到作文的时候,脑子里会闪现出上述前七八个开头方法。结尾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结尾是总结全文。如果是记叙文,要注意抒情。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归纳。无论如何,最好要扣准标题。怎么扣呢?如果你实在拿不准,就在结尾段的第一句,把题目说一下,然后归纳全文观点就是了。技巧七: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列提纲很关键。譬如,写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段,中间如果能设置好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列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把开头结尾写详细些,中间各段,穿插哪些精彩的话语或名言俗语、诗词典故,要写准。一个合格的学生,列提纲,大约5分钟到8分钟。时间要掌握好,提纲就要简练些。技巧八: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写作文,要么是记叙文,要么是议论文。一般来说,多是“总—分—总”结构。记叙文的结尾要注意抒情和总结哲理,议论文最好是“1—3—1”或者“1—4—1”结构,中间的3或4,是分层解题。当然也可以灵活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但是注意,千万别议论文说了那么多事例却不归纳主题,记叙文忘记说事却议论过多。因此,写考试作文,事先要想好了。技巧九: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考试前,建议考生翻阅大量的范文,积累一些考试作文的结构。可以把写作的梗概和套路归纳出来,可以分别背个三五句。譬如,前年有奥运,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还有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迹等,都可以做考试作文的题材。此外也有一些不太规范的方法,譬如别家的感人事迹,可以搬到自己家。这在考试的时候要灵活慎重运用。技巧十: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一般来说,中考高考作文要求都不低于600—800字。如果要求是600字左右,那就顶多写到700字。争取合理安排卷面,把给的卷面写满到95%左右。譬如中考作文不低于600字,试卷给的卷面多是800字左右,那么,你争取写到780字,留下最后一两行。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gfpsulw 提取码:3uhj书名: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作者:林欣浩豆瓣评分:5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5页数:274内容简介:《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简明史,也是人类最厉害的天才们自我折磨的历史。哲学家们只想在思考中寻找终极真理,但在他们的争吵中,世界却意外地被改变。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这些天才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轻松幽默的哲学之旅吧。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那么,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活动吗?显然不是。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从哲学家们庸常或天才的生活轨迹入手,为我们呈现了绝大多数人惰于思考却不得不一直面对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哲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与他们自身的行为相映成趣,在哲学家们享受纯粹“思维的乐趣”的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适用于:哲学爱好者,对哲学史有浓厚兴趣的各年龄、各阶层读者。作者简介:林欣浩,男。这本书是作者十余年兴趣阅读后的一次厚积薄发。他认为哲学不只是形而上的思辨,而是相当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

重点中学的一位资深语文老师认为,今年作文题最明显的特点是,命题颇具思辨性。命题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但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山、水”中包含了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山和水、灵动和沉稳、水的灵动和海的一色、山的沉稳和四季变化,透过材料的表象,可以提炼出“变化中有永恒,永恒中有变化。动与不动,两者和谐统一”的道理。该老师认为,如果考生能够悟出这个道理,并能联系到身边事,谈谈人生、社会、自然等,审题这一关基本通过了。考生可以抓住灵动与沉稳、变化与永恒、动与不动中的一个方面来联想,考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比较大。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高考作文题为: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  要求:自订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考题透析】2004年湖北卷选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又考察了一个思辩性极强的角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故而很多考生因无法把握文字的内涵或忽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今年湖北卷“三”则一改以往艰涩、抽象、深奥的风格,选用了一组俗语,很美,很有意蕴,充满了审美情趣。提示语“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得起点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和去年话题作文题相比,今年的话题审题难度明显降低,话题更贴近考生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便于考生更好地发挥。要写好这个话题,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材料和准确地理解提示语:材料首先选用了五句关于“三”的俗语,它们内容虽然不同,形式虽然多样,但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选自韩愈的《师说》,意在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其实,材料中每一个含有“三”的诗句,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需要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比如,“三长两短”、“三朋四友”、“三生有幸”、“三寸不烂之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角度。文章要好,还要做到丰富有文采。比如,我们提炼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角度,还是有很多的话可以说的,也有很多的材料可以利用,古今中外,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古代臣子典范廉颇和蔺相如,当代航空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他们因为彼此帮助,互相合作,获得自己的成功和人生的精彩,赢得世人的敬重和仰慕。当然,还有现实中的校校拔河比赛、篮球赛等等。总之,为了做到丰富,要尽可能揽古今中外材料于心中,做到思维开放,气势磅礴。除了基础等级的分数,高考作文评分中10分的发展等级得分也是不可忽视的。要赢得这方面的分数,也并不困难。比如“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只要像前面所说,能够广泛地打开思维,古今中外材料都在心中,写作或者信手拈来,或者利用铺排的语言将感情宣泄而出,或者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借此来表达主题,自然可以在发展等级方面有所突破。至于“有创新”,可以独辟蹊径,避开常规主题,选择话题的一个侧面,辩证分析,比如“三个臭皮匠,未必顶个诸葛亮”,“‘三思而后行’当真可行么”,这样的文章既有创新,又在“思想深刻”这一点上可圈可点,自然也会得到欣赏。当然,作文题目下笔容易,但是若要得到高分,必须注意不能泛泛而谈,应抓住某一点进行突破,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唯一不足的是,本题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开口太大,比较宽泛,容易出现宿构的情况,加大阅卷老师的鉴别难度。另外,题目缺少理性的思辩色彩,考生只能按现成的“三思”、“三省”等观点行文。考生不易也不宜写出有批判色彩、或辩证性的思想认识。试题指向单一化、模式化。【佳作示范1】月下独酌湖北某考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康,使李白变成了一位孤独而不孤独的灵魂。瞧!有明月,有影子,还有李白,多么热闹啊!然而,这三者中,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真正能够陪伴他的,理解他的,又有什么呢?李白,逍遥的仙人,将精神寄托于诗行,将生命融注于酒壶,远离官场,不贪恋仕途,却仍活得那么潇洒,那么豪迈,也活出了精神,成就了文化。人若感到孤独了,时间会在旁边闷不吭声,而寂寞下手还是毫无分寸,不懂得轻重之分。李白当然会感到寂寞。但也并不孤独,因为他有酒,有才气,有自己。他,李白,足足喝了一辈子酒,醉了,一失足,跌进江里,化作一叶白帆远去。人已寻不见,名字却被留下来,在唐诗里,在酒壶里。大江东去,逝不尽的千古风流。苍茫人世,孤零零地留下一个字——酒。杜康,酿造了一种文化,一传就是五千年。酒楼里仍飘荡着饮者的诗。万盏、千杯,饮出了精神,饮出了文化。然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李白多么希望遇见一知己啊!皎洁的月亮,黑的影子,一个可望不可及,一个形影不离;一个向往已久,一个厌恶多时。但要饮酒,失落便不可太在意,于是就有了“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古今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酒也有技巧,同哪些人共饮中的学问最大,李白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管没有知间相伴,但也不能因此克制自己的欲望啊!与明月、小舟、青山、影子、黄河为伍,尽管它们不解饮,但可以因此扫除心中的寂寞!还要说什么呢?[点拨鉴赏]这一篇想象丰富、意蕴深厚的考场美文!文章循“月下独酌”去想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李白“饮酒文化”的诠释。想象丰富,又不乏理性思考,令人赞叹不已!那么本文是如何想象的呢?一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文成败关键在“新”上有所突破,考生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地创造性的描写新环境,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维。作为“三”这个话题,很多同学很可能想到材料中的诗句,但本文作者确独辟蹊径,由“三”想到了“对影成三人”,想到了“杜康美酒”,并由此延伸到“酒文化”,想象之丰富,意蕴之深厚,令人惊诧!二是描写精致,突出细节。中学生写想象作文存在“重情节,轻细节”的毛病,其实,作为叙事类的作文,如果没有富于情感和思想内涵的细节描写,往往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比如,“醉了,一失足,跌进江里,化作一叶白帆远去。”如此传神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动作虽小,却以小见大。【满分真经】想象丰富显神思,描写细腻彰文采。

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二十课心得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随着大学三年的学习与积累,我怀揣着对学校与历任老师的感恩开始了我这新一学期的学习之路,从而为了我正式步入大四做准备,在这学期中,我对我人生的一次毕业论文进行了学习,并有了深刻的体会,并且也见到了在大学里最可爱最喜欢的老师,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情下我开始接受了专业性知识。在这次为期10次大课时的愉快学习中,我对论文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前两年所理解的写论文的方式中,我从来都是先去网上直接找一篇写好的论文,大概读完一遍以后,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没什么逻辑的写出一些我的与网上文章相结合的观点与想法,混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论文考试。可是在这一学期系统的学习以后,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的毕业论文并不是这样,很多以前写论文时根本不会想的事情在课堂上老师都尽数的教给了我们,尤其我对毕业论文的摘要部分有着很深的印象,在这一块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课堂上老师重点强调了论文摘要的客观性,论文的摘要本身是这篇论文的总体概述,需要用几句话就总结出整篇论文想要研究的目的意义等等,既然是摘要这要求作者在概述的时候不得带有个人偏见与主观臆造,必须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概述。所以在这个摘要中绝对不能出现我认为、我觉得等等这类的字眼。这一项收获对与我在论文中写摘要的角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在这样浓郁的学习环境里,除了收获了论文中摘要写作的答题角度以外,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写论文的技巧。

在本学期的《论文写作》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张聿老师在授课时非常细致、全面,将各种已经出现或可能产生的学术规范问题一一作了梳理,并介绍了一些历届的优秀毕业论文,为我们展示这些优秀文章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以至于我在听课时,不断地发现与再发现着自己以往论文中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我一步步了解了论文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选题,如何确定题目,论文的框架的主要内容,写作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个课程,我从对于硕士论文的未知状态逐渐变得心中有数。老师在几次课上反复提到了论文的主题这一方面,可想而知,这是论文的第一要旨,极其重要。首先,是否有能力写,要根据主客观条件判断,课题过大,问题难以研究深入,可能导致虎头蛇尾,草草收摊;其次,论文要有价值,也就是需要有创新性、前沿性、理论性、趣味性等等;再次,所选的主题要有东西可写,方便展开,内容可充实;另外,是否可按期完成,送审是否顺利,是否有利于答辩,这些都是要综合考虑与权衡的。通过这些学习,对于我的开题报告有很大的帮助。回想整个课程的学习,除了学到了有关论文写作的规则与技巧以外,我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那是在第一堂课的引言部分,老师讲到平时要重视练习、提高艺术修养,不仅要勤写、多写,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还要扩展知识面,大量关注相关领域。这些的确非常的重要,一方面,自从上了大学,没有了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没有老师布置的周记作业,我的写作水准逐年降低,文字功能退化严重,平时有些心得感悟最多三言两语记下来,只能称作意识流,且极少会书写百字以上的篇幅,这就造成自己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文章架构组织能力弱化。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列举的诸多著作,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有所耳闻,却从未完整阅读过,甚至还有一些前所未闻。我深知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自己还差的太多,只觉惭愧之至。除文学艺术以外,老师还讲到了中国戏曲,当老师将昆曲600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真是感动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一、结构学术写作与小说或新闻写作不同,其整体结构是正式且有逻辑的。这意味着句子和段落之间应该有叙述性的联系,这样读者才能理解论点。引言应包括对论文其余部分如何组织的描述,以及在整个论文中正确引用的所有来源。二、基调整体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所传达的态度。论文中以叙述语气陈述他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当陈述一个你不同意的立场或论点时,准确地描述这个论点,不要使用带有偏见的语言。在学术写作中,应该从正规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因此,应该使用中立的语言,而不是对抗或轻蔑的语言。三、措辞 措辞是指使用的词语的选择。因为具有几乎相同字典定义的单词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内涵(隐含意义)。学术写作中尤其如此,因为词语和术语可以演变出一种微妙的含义。四、语言  使用明确的语言很重要。结构良好的段落和清晰的主题句使读者能够容易地跟随你的思路。你的语言应该简洁、正式,并准确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使用不具体或不够精确的模糊表达。

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二十课试读

现代哲学达成了有限理性的共识,许多哲学家都力图超越概念的有限性去寻求形而上学的新的可能性,于是在传统哲学中处于边缘的感性、情感、生命、意志、身体、物、实践、历史被拉上现当代哲学的王座。孙利天教授更是基于对时代精神状况的把握,把21世纪称为“体验的时代”。[1]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与现代哲学的体验又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般认为,思辨是理性的、概念的、思想的、逻辑的,而体验则是生命的、情感的、想像的、直觉的。但就思辨超越知性思维与普通理智而言,它不是自我意识的抽象活动,而是关涉具体的精神的总体,因而思辨不但不妨碍感觉、情感、想像、意识、意志等精神的各种样式,而且以思想渗透其中,在包容各种样式的精神统一体中提升了它们。这意味着思辨是自我意识与生命相统一的精神的整体性活动,本来就有着体验的品格。德国古典哲学是思辨哲学的集大成者,我们借助康德和黑格尔来探讨一下思辨与体验的关系。一、人与绝对性之间:“向上的路”与“向下的路”黑格尔把哲学称作关于“绝对”的“真理性知识”。在《精神哲学》中,艺术、宗教、哲学是绝对精神的三个环节,哲学不是以情感与表象的方式,而是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绝对。因为时代精神的转换,黑格尔特别比较了宗教与哲学:二者的内容实质都是一样的,但真理的内容实质表现在两种语言里,“一为感情的、表象的、理智的,基于有限范畴和片面抽象思维的流行语言,另一为具体概念的语言”,[2]因而宗教可以为各种不同教化的人所参与,而哲学作为对真理的科学认识只是少数人所能胜任的。以绝对为内容、以表象为形式的宗教,只是“保持其自身于一抽象的情感状态的淡薄而无内容的顶点”。[3]而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把信仰和表象概念化、逻辑化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黑格尔哲学称作“思辨的基督教”。黑格尔曾经说过,要想成为思辨哲学家,必先成为斯宾诺莎主义者。斯宾诺莎是在近代科学兴起后,第一个要把神、绝对保持在科学认识中的哲学家,“对神的理智的爱”就是他的《伦理学》的道德结果。由此看来,“思辨”有两个意思,一是神或绝对、永恒的内容与方向,二是概念化的科学认识。这里,科学不是普通的知性科学,概念不是抽象的知性范畴,认识也不是纯粹的静观活动了。概念能够认识无限性(真理),是因为它们是思辨的,内涵着绝对性的缘故。概言之,思辨就是朝着绝对性的思想,或者说关于绝对的思想。

重点中学的一位资深语文老师认为,今年作文题最明显的特点是,命题颇具思辨性。命题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但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山、水”中包含了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山和水、灵动和沉稳、水的灵动和海的一色、山的沉稳和四季变化,透过材料的表象,可以提炼出“变化中有永恒,永恒中有变化。动与不动,两者和谐统一”的道理。该老师认为,如果考生能够悟出这个道理,并能联系到身边事,谈谈人生、社会、自然等,审题这一关基本通过了。考生可以抓住灵动与沉稳、变化与永恒、动与不动中的一个方面来联想,考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比较大。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高考作文题为: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  要求:自订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考题透析】2004年湖北卷选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段晦涩难懂的文字,又考察了一个思辩性极强的角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故而很多考生因无法把握文字的内涵或忽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今年湖北卷“三”则一改以往艰涩、抽象、深奥的风格,选用了一组俗语,很美,很有意蕴,充满了审美情趣。提示语“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得起点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和去年话题作文题相比,今年的话题审题难度明显降低,话题更贴近考生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便于考生更好地发挥。要写好这个话题,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材料和准确地理解提示语:材料首先选用了五句关于“三”的俗语,它们内容虽然不同,形式虽然多样,但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选自韩愈的《师说》,意在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其实,材料中每一个含有“三”的诗句,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需要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比如,“三长两短”、“三朋四友”、“三生有幸”、“三寸不烂之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角度。文章要好,还要做到丰富有文采。比如,我们提炼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角度,还是有很多的话可以说的,也有很多的材料可以利用,古今中外,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古代臣子典范廉颇和蔺相如,当代航空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他们因为彼此帮助,互相合作,获得自己的成功和人生的精彩,赢得世人的敬重和仰慕。当然,还有现实中的校校拔河比赛、篮球赛等等。总之,为了做到丰富,要尽可能揽古今中外材料于心中,做到思维开放,气势磅礴。除了基础等级的分数,高考作文评分中10分的发展等级得分也是不可忽视的。要赢得这方面的分数,也并不困难。比如“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只要像前面所说,能够广泛地打开思维,古今中外材料都在心中,写作或者信手拈来,或者利用铺排的语言将感情宣泄而出,或者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借此来表达主题,自然可以在发展等级方面有所突破。至于“有创新”,可以独辟蹊径,避开常规主题,选择话题的一个侧面,辩证分析,比如“三个臭皮匠,未必顶个诸葛亮”,“‘三思而后行’当真可行么”,这样的文章既有创新,又在“思想深刻”这一点上可圈可点,自然也会得到欣赏。当然,作文题目下笔容易,但是若要得到高分,必须注意不能泛泛而谈,应抓住某一点进行突破,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唯一不足的是,本题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开口太大,比较宽泛,容易出现宿构的情况,加大阅卷老师的鉴别难度。另外,题目缺少理性的思辩色彩,考生只能按现成的“三思”、“三省”等观点行文。考生不易也不宜写出有批判色彩、或辩证性的思想认识。试题指向单一化、模式化。【佳作示范1】月下独酌湖北某考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康,使李白变成了一位孤独而不孤独的灵魂。瞧!有明月,有影子,还有李白,多么热闹啊!然而,这三者中,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真正能够陪伴他的,理解他的,又有什么呢?李白,逍遥的仙人,将精神寄托于诗行,将生命融注于酒壶,远离官场,不贪恋仕途,却仍活得那么潇洒,那么豪迈,也活出了精神,成就了文化。人若感到孤独了,时间会在旁边闷不吭声,而寂寞下手还是毫无分寸,不懂得轻重之分。李白当然会感到寂寞。但也并不孤独,因为他有酒,有才气,有自己。他,李白,足足喝了一辈子酒,醉了,一失足,跌进江里,化作一叶白帆远去。人已寻不见,名字却被留下来,在唐诗里,在酒壶里。大江东去,逝不尽的千古风流。苍茫人世,孤零零地留下一个字——酒。杜康,酿造了一种文化,一传就是五千年。酒楼里仍飘荡着饮者的诗。万盏、千杯,饮出了精神,饮出了文化。然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李白多么希望遇见一知己啊!皎洁的月亮,黑的影子,一个可望不可及,一个形影不离;一个向往已久,一个厌恶多时。但要饮酒,失落便不可太在意,于是就有了“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古今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酒也有技巧,同哪些人共饮中的学问最大,李白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管没有知间相伴,但也不能因此克制自己的欲望啊!与明月、小舟、青山、影子、黄河为伍,尽管它们不解饮,但可以因此扫除心中的寂寞!还要说什么呢?[点拨鉴赏]这一篇想象丰富、意蕴深厚的考场美文!文章循“月下独酌”去想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李白“饮酒文化”的诠释。想象丰富,又不乏理性思考,令人赞叹不已!那么本文是如何想象的呢?一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文成败关键在“新”上有所突破,考生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地创造性的描写新环境,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维。作为“三”这个话题,很多同学很可能想到材料中的诗句,但本文作者确独辟蹊径,由“三”想到了“对影成三人”,想到了“杜康美酒”,并由此延伸到“酒文化”,想象之丰富,意蕴之深厚,令人惊诧!二是描写精致,突出细节。中学生写想象作文存在“重情节,轻细节”的毛病,其实,作为叙事类的作文,如果没有富于情感和思想内涵的细节描写,往往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比如,“醉了,一失足,跌进江里,化作一叶白帆远去。”如此传神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动作虽小,却以小见大。【满分真经】想象丰富显神思,描写细腻彰文采。

是不是关于提高思辨性的?它也是酒红色,如果是应该叫:高中作文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20课。如果不是也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很不错的。如果有帮助,麻烦采纳,谢谢

材料作文 〖题目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人却说,成功是失败之母,因为成功了如果骄傲起来,必然导致失败。有人说:骄傲使人落后。有人却说,骄傲使人进步,因为骄傲是自信的表现,它能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也好,说“骄傲使人进步”也罢,都是在不盲从人家观点的基础上将“琵琶”“反弹”出了新意。 请你运用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一语破的〗所谓“反弹琵琶”,说白了就是“唱反调”。“反调”好唱,能让人觉得“反调”唱得“有理”却难。因此,在“唱反调”的基础上,应该尽量使“反调”能自圆其说。这是写好此文的关键。 〖素材超市〗1、 谦虚并不总使人进步,有时也使人落后;而骄傲未必都使人落后,有时也使人进步。——唐世文《“骄傲”使人进步》 2、西方的格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有了一点成绩,鼓励;再有一点进步,再鼓励。对于孩子来说,“骄傲”也会使人进步。——唐世文《“骄傲”使人进步》 3、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谚语:“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思想观念,给中国的读书人和知识界以长期而且强烈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大家都把动手看作不光彩的事情,耻于动手。现在,中国正在学习西方努力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几千年培养起来的“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观念根深蒂固,轻视动手的传统,至今还残留在中国人的骨髓之中。能否确立起中国将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这和现在的小学生能否养成喜欢动手的习惯,能否彻底消灭轻视动手的心理直接相关。——孙观汉《“君子不动手”的哲学》 4、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一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丧失了长大成人的权利。——兴舒《再给孩子一次失败的机会》 5、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狼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6、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7、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豪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思路突破〗(思路设计一)从俗话“有志者事竟成”中引出“反调”:“有志者事未必成。”并通过事例分析与名言引用来论证只有把远大理想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事”才有可能“成”。 (思路设计二)从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歌《好汉歌》的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引出“反调”:“该出手时不出手。”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有的人见义勇为却打死了人,触犯了法律,好心却办成了坏事。进而阐明加强法制观念,在“动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思路设计三)从《荀子·劝学篇》的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引出“反调”:“锲而不舍未必金石可镂。”并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如果不注意“刻”的方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是永远也达不到“金石可镂”的目的的。进而得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加科学的“刻”的方法,才有可能刻穿金石的结论。 (思路设计四)从《国语》“勾践灭吴”的记载对勾践的肯定中引出“反调”: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暴君”。后者可以从他逼死文种、逼走范蠡的举动中得到证明。 〖精品走廊〗范文1成功未必真豪杰——从《勾践灭吴》说开去 《国语》中的勾践,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人们称道他,不仅因为他胸怀大志,在越国灭亡之后,卧薪尝胆,默默地做着复国的准备工作。而且因为他在与吴王争霸的过程中,笑到了最后,把吴国给灭了,取得了争霸事业的成功。后者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中国人论历史和历史人物,向来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文学与出汗》)即便你生来就是一个市井无赖,然而当你“抢得了天下”,坐稳了皇上的宝座之后,人们尤其是所谓的“历史学家”就对你另眼相看了。你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就被树了起来。反之,即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当你“抢不到天下”,并且英雄走到末路的时候,人们尤其是那些“历史学家”就会很自然地将你打入另册,你不是“流寇”就是“土匪”了。 中国人的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存在着相当大的偏颇。就拿勾践来说吧,他卧薪尝胆,灭了吴国,这些功劳自然不能抹杀。然而,就以这些所谓的“成功”给他树起“英雄豪杰”的牌坊,那就荒唐至极了。只要我们的目光稍微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移开,看一看他在灭吴之后逼死功臣文种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福的心胸狭隘的“小人”。还好范蠡早就认清了他的这一“小人”本性,在灭吴之后及时地退隐从商,才避免了文种同样的命运。从这一点看起来,勾践即使是“英雄豪杰”,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至少要打一半的折扣。 中国历史的“成败论”,不仅造就了勾践这样一个“半英雄”,而且造就了刘邦这样一个“伪豪杰”。刘邦是一个品行极为恶劣的市井无赖,在沛县起兵之前,他只是一个小混混而已,喝酒不给钱,欠债还抵赖。然而因为他在楚汉战争中用阴谋诡计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小时候的劣迹在历史中也就一笔勾销了。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这样的荒谬绝伦。 成功未必真豪杰,而在失败者中却有许多的真丈夫。在这方面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项羽不仅有超群的武功,“力拔山兮气盖世”,而且非常讲究朋友之间的义气。在鸿门宴上他放弃了除掉刘邦的绝好机会,就是因为他看重与刘邦一道起兵反秦的患难情谊,不忍手足相残。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真豪杰,却因为最后败给了刘邦,而为“历史学家”们所不齿。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以成败论英雄。 [点评]首先,该文针对中国历史观中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弊端,极为鲜明地提出了“成功未必真豪杰”的观点,符合了“反弹琵琶”的要求,在立论上具有创新意义。 作为议论文,本文开头摆出观点的部分显得烦冗了些,但这是有意的烦冗,目的在于为后文的举例分析奠定基础。“抢得天下的”指下文的刘邦,“抢不到天下的”自然指下文的项羽了。 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勾践、刘邦和项羽)形成了两反一正的关系。通过这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必要性。 范文2父母“狠心”意味长公园里,一对年轻夫妇领着步履蹒跚的孩子在学步。突然,孩子摔倒了,就哭着赖在地上不起来,想让父母过去扶他一把。年轻夫妇却不为所动,笑眯眯地对着孩子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对年轻夫妇对孩子够“狠心”的。然而在我看来,在这“狠心”的背后,却隐含着父母期望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良苦用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不摔几个跟头,难免不受几次挫折,难免不交几回厄运。做父母的首先要让孩子坦然地面对这一切。莎士比亚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练人的德性。”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摔几个跟头,受几次挫折,甚至交几回厄运,这都没有什么。相反,它们却是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承受能力的绝好机会。如果连几个跟头、几次挫折、几回厄运也承受不了,长大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年轻父母的“狠心”中传达出来的第一层意思是:在学步的过程中,难免要摔倒。摔倒没什么了不起的。多摔几个跟头,你才能从中体会出人生道路的艰辛,从而坦然地面对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客观条件,如父母的支持,朋友的帮助,师长的援手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当孩子或摔倒在地或碰到困难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重新站起,来战胜困难,来化解挫折,“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如果摔倒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扶我起来上,事事都依赖别人,长大了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年轻父母的“狠心“中传达出来的第二层意思是:摔倒了,就要凭自己的努力爬起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多爬几次,你就能知道如何凭自己的力量爬起来了,就知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好心”的父母,他们极力为孩子营造优裕的生活环境,有些本该由孩子自己办理的事情,做父母的也全给“包办”了。把孩子养得如“温室中的弱苗”,使孩子产生了事事依赖别人(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在社会依赖朋友)的惰性。其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实在不可小视。 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狠心”的父母,少一些“好心”的家长。 [点评]孩子摔倒了,做父母的不去扶他,却要他自己站起来,对于这样的父母应该怎样评价?一般的评价是“狠心”。然而作者却与这种评价唱起了反调,认为这是父母期望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良苦用心所在。这与“反弹琵琶”的要求是相符的。 文章议论的重点放在对父母的“狠心”的意味的揭示上,并且从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两个层面加以分析探究。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逐层深入的逻辑联系。 把“狠心”的父母与现实中的“好心”的父母对照起来写,分析“好心”父母所为的危害,这绝不是闲笔,而是出于议论的深刻性的精心的设计。有了它,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更强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