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2010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达到49788篇

发布时间:2024-07-09 05:51:07

2010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达到49788篇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却实现了巨大的跃升。盘点10年来我国科技成就,不妨从一些数字的变化谈起: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比2000年—2005年间提高约8个百分点;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1年的2600万人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一;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年前的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世界第2位……  数字展现着中国科技的力量,记录着中国科技发展10年成长轨迹。  就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而言,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差距迅速缩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国家中,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已由2001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0位。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8位。该研究院还对我国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平稳快速增长。2001年—2010年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第2位,总量已经达到2万篇。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6%。从各学科看,我国有6个学科的SCI论文10年累计数居世界前3名,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2001年—2011年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万件,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科技论文与专利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与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密切相关。我国科技活动产出效率稳步提高,一些指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学术部门单位R&D经费的SCI论文产出量(2010年的论文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1篇/百万美元,是2001年的3倍,在学术部门R&D经费超过80亿美元的10个国家中位居首位。2011年我国每百万美元R&D经费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2011年的专利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6件,是2001年(7件)的1倍;分别是2010年德国的9倍、美国的6倍和日本的3倍。在世界主要专利产出大国中,我国R&D经费的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居首位。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素质大幅提升。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2600万人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同时,2001年全社会投入R&D活动的研发人员为96万人年,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280万人年。10年间,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1位。  与此同时,我国研发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根据2009年第2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数据,全国研究开发机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2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8倍和7倍。  另一方面,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01年,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03亿元,到2011年则已达到约4900亿元,对贯穿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给予强大支持。10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R&D经费与GDP的比值是测度一个国家R&D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我国这一比例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83%,比2001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位置。  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课题)51904项,较“十五”增长5%,中央财政拨款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1倍。国家科技计划参与人员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约为37%。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出版专著6亿字,发表论文4万篇,其中国际论文6万篇,申请专利1万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万项,获得授权专利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万项。  经过10年努力,积极引进先进的资本运作管理理念,广开科技合作引资渠道,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政策性金融和创业风险投资较快发展,科技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开展。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本总量达3198亿元。自2009年10月国家推出创业板到2011年末,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达到281家,融资超过2500亿元。  10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也日趋稳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200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4%,到2010年全国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达5亿元,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上升到4%。截至2010年,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53家,试点企业已达550家。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效率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R&D人员以及R&D人员全时当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和4%,R&D经费年均增长3%,比“十五”期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10年,政府研究机构开展R&D活动的人员有2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3万人年。政府研究机构的R&D经费已达4亿元,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长速度均超20%,明显高于R&D人员和经费的增长速度。高等学校科研能力也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7%;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科教结合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其中,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1%。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力量与日俱增,增长更快。祝你生活愉快

67万篇 8%详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27日在京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数为67万篇,较2007年的94800篇增加了21900篇,占世界份额的8%,位列世界第二位。2008年SC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科研机构均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化学所、长春应化所和上海生命科学院分列前三名。 在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论文中,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9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53%,超过位列第二的美国4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国内机构产生的论文为5万篇,比2007年增长了3%,占世界总数的份额为5%,较上一年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继续排名世界第一位。2008年E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研究机构中有19家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金属所、化学所和长春应化所分列前三名。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5年的年均增长率怎么算? 年均增长率=【N次根号下(末年/首年)】-1,N=年数-1,计算的结果只能适用于以首年算末年,若算中间年份则与原值不相等。 即 m = 。其中B为最后一年,A为第一年。事实上,考虑 B = A (1 + m )n,那么就是一个解m的过程。 公式 n年数据的增长率 更多1条 

2010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却实现了巨大的跃升。盘点10年来我国科技成就,不妨从一些数字的变化谈起: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比2000年—2005年间提高约8个百分点;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1年的2600万人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一;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年前的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世界第2位……  数字展现着中国科技的力量,记录着中国科技发展10年成长轨迹。  就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而言,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差距迅速缩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国家中,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已由2001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0位。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8位。该研究院还对我国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平稳快速增长。2001年—2010年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第2位,总量已经达到2万篇。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6%。从各学科看,我国有6个学科的SCI论文10年累计数居世界前3名,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2001年—2011年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万件,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科技论文与专利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与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密切相关。我国科技活动产出效率稳步提高,一些指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学术部门单位R&D经费的SCI论文产出量(2010年的论文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1篇/百万美元,是2001年的3倍,在学术部门R&D经费超过80亿美元的10个国家中位居首位。2011年我国每百万美元R&D经费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2011年的专利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6件,是2001年(7件)的1倍;分别是2010年德国的9倍、美国的6倍和日本的3倍。在世界主要专利产出大国中,我国R&D经费的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居首位。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素质大幅提升。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2600万人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同时,2001年全社会投入R&D活动的研发人员为96万人年,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280万人年。10年间,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1位。  与此同时,我国研发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根据2009年第2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数据,全国研究开发机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2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8倍和7倍。  另一方面,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01年,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03亿元,到2011年则已达到约4900亿元,对贯穿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给予强大支持。10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R&D经费与GDP的比值是测度一个国家R&D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我国这一比例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83%,比2001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位置。  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课题)51904项,较“十五”增长5%,中央财政拨款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1倍。国家科技计划参与人员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约为37%。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出版专著6亿字,发表论文4万篇,其中国际论文6万篇,申请专利1万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万项,获得授权专利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万项。  经过10年努力,积极引进先进的资本运作管理理念,广开科技合作引资渠道,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政策性金融和创业风险投资较快发展,科技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开展。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本总量达3198亿元。自2009年10月国家推出创业板到2011年末,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达到281家,融资超过2500亿元。  10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也日趋稳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200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4%,到2010年全国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达5亿元,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上升到4%。截至2010年,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53家,试点企业已达550家。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效率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R&D人员以及R&D人员全时当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和4%,R&D经费年均增长3%,比“十五”期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10年,政府研究机构开展R&D活动的人员有2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3万人年。政府研究机构的R&D经费已达4亿元,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长速度均超20%,明显高于R&D人员和经费的增长速度。高等学校科研能力也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7%;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科教结合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其中,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1%。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力量与日俱增,增长更快。祝你生活愉快

67万篇 8%详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27日在京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数为67万篇,较2007年的94800篇增加了21900篇,占世界份额的8%,位列世界第二位。2008年SC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科研机构均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化学所、长春应化所和上海生命科学院分列前三名。 在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论文中,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9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53%,超过位列第二的美国4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国内机构产生的论文为5万篇,比2007年增长了3%,占世界总数的份额为5%,较上一年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继续排名世界第一位。2008年E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研究机构中有19家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金属所、化学所和长春应化所分列前三名。

Impact Factor 88 2014年影响因子 88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是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和出版、德国Springer公司海外发行的Frontiers in China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之一,以网络版和印刷版两种形式出版,于2007年1月创刊,季刊。《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编辑部设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高炜教授担任主编。涉及领域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生物学、地球信息学、地球技术科学、气候遥感等,特别关注地球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聚焦于一些蓬勃发展的领域。得到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国家气象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支持。本刊已被INSPEC和SCOPUS等收录。2010年11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

2003到2007年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5年的年均增长率怎么算? 年均增长率=【N次根号下(末年/首年)】-1,N=年数-1,计算的结果只能适用于以首年算末年,若算中间年份则与原值不相等。 即 m = 。其中B为最后一年,A为第一年。事实上,考虑 B = A (1 + m )n,那么就是一个解m的过程。 公式 n年数据的增长率 更多1条 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您好,华图教育为您解答。2015河南省考行测备考       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部分题目的特点来看,数据的计算量不大,利用常见的技巧化简之后即可估算出答案的范围,从而排除错误选项。华图教育专家将按照考生在考试中的应用频率进行排序,为大家介绍五种常用计算技巧。希望考生准确把握技巧的精髓,从而能够快速解题。一、尾数法  尾数法主要指通过运算结果的末位数字来确定选项,因此若选项中末尾一位或者几位各不相同,可以通过尾数法判断答案。在资料分析中常用于和、差的计算,偶尔用于乘积的计算。尾数可以指结果的最末一位或者几位数字。 加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数相加,和的尾数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得到的。  示例:2452+613=3065,和的尾数5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2再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3得到的。 减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数相减,差的尾数是由被减数的尾数减去减数的尾数得到的,当不够减时,要先借位,再相减。  示例:2452-613=1839,差的尾数9是由被减数的尾数2借位后再减去减数的尾数3得到的。乘法中的尾数法  两个整数相乘,如果积的所有有效数字都保留,那么积的尾数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得到的。  示例:2452×613=1503076,积的尾数6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2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3得到的。二、首数法  首数法与尾数法类似,是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数字或前两、三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一种方法。除适用于选项中首位数字或前几位数字各不相同的情况外,还可用于分数的大小比较,如各分数的分子、分母位数相同,可根据化为小数时的首数大小找出最大和最小的分数。首数法一般运用于加、减、除法中,在除法运算中最常用。加法中的首数法  两个数相加,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和的首数是由一个加数的首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首数得到的,但还要考虑首位后面的数相加后是否能进位;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时,和的首数与较大的加数一致或者为较大的加数的首数加1。  示例:3288+2216,百位没有进位,和的首数为3+2=5,首数为5;  3888+2716,百位有进位,和的首数为3+1+2=6,首数为6。减法中的首数法  两个数相减,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差的首数是被减数的首数减去减数的首数得到的,但还要考虑被减数首位后面的数是否需要借位。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时,差的首数与较大的数一致或者是较大的数的首数减1(借位时)。  示例:3888-216,被减数百位数字作差时不需要借位,则差的首数与较大的数3888首数一致,首数为3;  5288-2316,被减数的百位数字作差时需要借位,则差的首数为5-1-2=2,首数为2。除法中的首数法  被除数除以除数时,先得到商的高位数,除法进行到可以判断正确选项为止。  示例:3888÷216,商的首数等于3888÷216=1X,首数为1。三、取整法  取整法指在计算多位有效数字的数据时,可将其个位、十位或百位等的数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舍位,得到相对简单的数据,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取整法可用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取整时可以根据数值特点进行四舍五入。  【例题1】2003-2007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情况2003-2007年,SCI平均每年约收录多少篇中国科技论文?  A9万B3万 C7万 D1万  解析:此题答案为C。2003-2007年,SCI平均每年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为(49788+57377+68226+71184+89147)÷5≈(50000+60000+70000+70000+90000)÷5=68000=8万篇,最接近的选项为C。四、特征数字法  特征数字法是利用一些常用数据的数学特征,将百分数、分数、小数、整数等进行相互转化的化简方法。用特征数字来代替原来复杂数字,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量。特征数字法中主要有以下几类常见的特殊数字。  当分式中出现尾数为5、25、125的数据时,可以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4、8,使得分子或分母的有效计算数位减少、计算量减轻。  当算式中的百分数、小数接近下列真分数时,可以化成近似的真分数,再进行计算。五、范围限定法  范围限定法是指通过对计算式中数据进行放大或缩小,将计算式的数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再通过选项或其他限定条件来选择正确选项或进行大小比较。  当计算或比较若干个数值的大小时,如果选项间的差距较大,可以采用范围限定法,并要注意放缩的一致性。 加法/乘法运算  放大(缩小)其中的一项会使结果相应放大(缩小)。  示例:A、B、C、D为四个正数,且A>C>B>D。则A+B>C+B>C+D;A×B>C×B>C×D。  减法运算  被减数放大(缩小)导致结果相应放大(缩小),减数放大(缩小)导致结果相应缩小(放大)。  示例:A、B、C、D为四个正数,且A>C>B>D。则A-D>C-D>B-D;A-C除法运算  被除数放大(缩小)导致结果相应放大(缩小),除数放大(缩小)导致结果相应缩小(放大)。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解:3n+5-2+1=63n=2n=2/3

首尾增长量的倍数也应该是6倍,05年的增长量=12×2÷6=23 ⑤年均增长率=05年增长率=23÷100=23% 书写比较复杂,但是实际操作非常简单,我们来看看三道真题。【例2】(单选题) 2003~2007年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2003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

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34篇,其中SCI收录52篇,EI收录74篇, 发表的论文被正面他引502次,其中被国内外学者在SCI源期刊上他引195次,被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论文他引35次。21篇论文被美国韦恩州立大学Raouf Albrahim教授在其专著(Vibroimpact dynamics-Modeling,Mapping and Applications,Spring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9)中引用。[1] Luo Guanwei(罗冠炜), Xie Jianhua(谢建华) , Sun Xunfang(孙训方) Quasi-periodic and chaotic behaviour of a two-dergree-of-freedom impact system in a strong resonance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9, 12(3): 279-282 (1999年SCI收录)[2] GW Luo, JH X Periodic motions and transition phenomena in a two-degrees-of- freedom system with perfectly plastic Physics Letters A, 1999, 263: 83-90 (1999年SCI收录)[3] G W Luo , J H X Hopf bifurcation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vibro-impact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98, 213(3): 391-408 (1999年SCI收录,SA收录)[4] G W Luo,JH XBifurcations and chaos in a system with Physica D, 2001, 148: 183-200 ((2001年SCI收录)[5] G W Luo,J H X Hopf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vibro-impact system in two strong reson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2002, 37(1):19-34 (2002年 SCI收录,EI Compendex收录)[6] GW Luo,JH X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periodic vibro-impact and chaos of a dual component Physics Letters A, 2003,313: 267-273 (2003年SCI收录)[7] Luo Guanwei,Xie JResearch in stability of periodic motion,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a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03, 16(2): 127- (2003年 SCI收录)[8] Luo Guanwei,Chu Yandong,Yanlong Zhang and Jianhua Xie,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a vibro-bounce system,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05, 21(2): 197- (2005年 SCI收录)[9] G W Luo,J H XStability of periodic motion,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a two-degree- of-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symmetrical rigid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4, (2004年 SCI收录)[10] GW Luo,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s and routes to chaos of the vibratory systems contacting Physics Letters A, 2004,323: 210-217 (2004年 SCI收录)[11] GW Luo, JH X Periodic motions and global bifurcations of a two-degree-of-freedom system with plastic vibro-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1, 240(5), 837-858 (2001年SCI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 SA收录)[12] Luo Guanwei, Chang Yingxiang, Zhang S Periodic and Chaotic Motions of an Impact Forming Machinery with Double M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4, 274: 421-426 (2004年 SCI收录)[13] G W Luo, J H X Periodic and chaotic behavior of a clas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contacting a sing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2, 9(2): 99-127[14] G W Luo, J H X Subharmonic bifurcations and chaos of the vibro-impact systems in a strong reson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2, 9(3): 239-[15] G W Luo, J H X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dynamics of the vibratory systems with 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Group Theory and Nonlinear Optics, 2003, 10(3): 229-255[16] Zhao Wenli, Zhou Xiaojun, Luo G Bifurcation and chaos research on dry friction system in the spring faul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003, 17(24): 4395- (2003年 SCI收录)[17] Lu Huaiwei, Wei Yun, Wu Kaijun, Zhang Baoge, Luo G Design of all-fiber asymmetric interleaver with 22 and 33 fiber Acta Optica Sinica, 2011[18] Ding Wangcai, Li Guofang, Luo Guanwei, Xie J Torus and its locking, doubling, chaos of a vibro-impact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2[19] Lu Huai-Wei, Wu Kai-Jun, Wei Yun, Zhang Bao-Ge, Luo Guan-W Study of all-fiber asymmetric interleaver based on two-stage cascaded Mach-Zehnder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12[20] Yang Liu, Dehghan Mehdi, Yu Jian-Ning, Luo Guan-W Inverse problem of time-dependent heat sources numerical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11[21] LUO G W, LV X H, LV XF Zhu Dynamics of vibro-impact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lar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 2008(SCI)[22] LUO G W, LV X H Dynamics of a Plastic Impact System with oscilletory and Progressive 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 2008(SCI)[23] GW Luo, YL Zhang, JH X 1:3 resonance bifurcation of a three-degree-of-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symmetrical rigid Physics Letters A, 2008, 372(17):2026-2031(SCI收录)[24] GW Luo, YL Zhang, JH X Bifurcation sequence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near a 1:2 strong resonance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2009, 10(1): 1-15(SCI收录)[25] GW Luo, YL Zhang, YD Chu, JG Z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s of fixed points in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2007,8(4):1272- 1292(SCI收录)[26] GW Luo, YL Zhang, JG Z Dynamical behavior of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stops near the point of codimension two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 297(1-2):17-36(SCI收录)[27] GW Luo, YL Zhang, JN Y Dynamical behavior of vibro-impact machinery near a point of codimension two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292 (1-2): 242-278(SCI收录)[28] Guanwei Luo, Yanlong Zhang, Jianhua Xie, Jiangang Z Periodic- impact motions and bifurcations of vibro-impact systems near 1:4 strong resonance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08,13(5):1002- 1014(SCI收录)[29] Guanwei Luo, Yanlong Z Analyses of impact motions of harmonically excited systems having rigid amplitud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7,34(11):1883-1905(SCI收录)[30] Luo Guanwei, Zhang Yanlong, Yao H Periodic Motions and Bifurcations of a Plastic Impact MKey Engineering Material, 2007, 340-341,307-312(SCI、EI Compendex收录)[31] Luo Guanwei, Zhang Yanlong, Xie, Jianhua, Zhang J Vibro-impact dynamics near a strong resonance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07, 23(3): 329-341(SCI、EI Compendex收录)[32] GW Luo, YD Chu, YL Zhang, JG Z Double Neimark–Sacker bifurcation and torus bifurcation of a class of vibratory systems with symmetrical rigid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 298(1-2):154-179(SCI收录)[33] Guanwei Luo, Yandong Chu, Yanlong Zhang, Jianhua X Codimension two bifurcation of a vibro-bounce Acta Mech Sinica, 2005,21(2): 197-206(SCI、EI Compendex收录)[34]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高维映射的Hopf分叉分析及其在冲击振动系统中的应用振动工程学报, 1999,13(3): 360- (2000年 EI收录)[35]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存在间隙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全局分叉铁道学报, 1999, 21(6): 24- (2000年 EI收录)[36]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两自度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拟周期运动与混沌固体力学学报, 2000, 21 (2):138-[37] 罗冠炜, 谢建华 一类含间隙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稳定性、分岔与混沌形成过程固体力学学报, 2003, 24(3): 284-[38]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两自由度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力学学报, 2000, 32(5): 579-[39]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单自由度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其分岔特点中国机械工程, 2001, 12(11): 1297-[40] 罗冠炜, 谢建华, 孙训方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塑性碰撞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与稳定性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3): 61- (2000年 EI收录)[41] 罗冠炜, 谢建华 强共振情况下冲击成型机的亚谐与Hopf分岔力学学报, 2003, 35(5): 592-[42] 罗冠炜, 谢建华 冲击振动落砂机的周期运动稳定性与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3, 39(1): 74- (2003年 EI Compendex收录)[43] 罗冠炜,俞建宁, 尧辉明, 谢建华 含间隙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6[44] 罗冠炜,褚衍东, 朱喜峰, 谢建华 塑性碰撞机械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机械工程学报, 2006[45] 何忠韬, 罗冠炜基于涡流管制热原理的汽车清洗方法水机械工程学报,2005[46] 罗冠炜, 谢建华 一类冲击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亚谐分岔与Hopf分岔爆炸与冲击, 2003, 29(1): 67- (2003年 EI Compendex收录)[47] 罗冠炜,徐岩, 谢建华 冲击消振器的概周期碰振运动分析爆炸与冲击, 2003, 29(4): 360- [48] 罗冠炜, 谢建华 双质体冲击振动成型机周期运动的稳定性与全局分岔工程力学, 2004, 21(1): 118-[49] 罗冠炜, 张艳龙, 谢建华 含对称刚性约束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和分岔。工程力学,2007[50] 罗冠炜, 张艳龙, 张建刚, 谢建华 冲击振动成型机周期运动的Hopf-flip 余维二分岔与混沌工程力学, 2007[51] 罗冠炜, 褚衍东, 谢建华 多自由度含间隙振动系统周期运动的Hopf-pitchfork余维二分岔工程力学, 2006[52] 罗冠炜, 张艳龙, 谢建华 多自由度含间隙振动系统周期运动的二重Hopf分岔工程力学, 2006[53] 罗冠炜, 俞建宁, 尧辉明, 褚衍东 小型振动冲击式打桩机的周期运动和分岔工程力学, 2006[54] 罗冠炜 碰撞振动系统的复杂分叉与混沌工程力学, 2001[55]罗冠炜 客车转向架蛇行运动的Hopf 分叉工程力学, 2001[56]任万勇, 罗冠炜 转8A货车转向架重要承载部件的模态试验与分析工程力学, 1999[57]任恩恩, 鲁彦, 鲁怀伟, 罗冠炜 全光纤MZI型三信道波长交错滤波器的改进光学・精密工程, 2010[58] 罗冠炜, 谢建华 具有单侧刚性约束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拟周期与混沌固体力学学报, 2000[59] 罗冠炜, 谢建华, 康胜 双质体冲击式成型机的周期运动在强共振情况下的亚谐分叉与 Hopf 分叉力学学报, 2003[60] 罗冠炜, 谢建华 存在间隙的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全局分叉铁道学报,1999[61]赵文礼, 郑国忠, 罗冠炜 干摩擦车辆系统的周期运动和稳定性铁道车辆, 2003[62]鲁怀伟, 马莉, 蒲会兰, 罗冠炜 非平稳机械振动噪声中瞬态故障信号的检测铁道学报,2003[63] 罗冠炜, 褚衍东, 苟向锋 一类碰撞振动系统的概周期运动及混沌形成过程机械强度,2005,27(4):445-451[64] 鲁怀伟,张玉娥,罗冠炜。基于 2×2 和 3×3 耦合器的级联马赫曾德干涉仪型波长交错滤波器光学・精密工程, 2007[65] 鲁怀伟, 褚衍东, 罗冠炜 种新型级联MZ 波长交错器的设计与实验光电子・激光,2007[66] 鲁怀伟, 章宝歌, 李敏芝, 罗冠炜 基于双耦合器的平坦型全光纤波长交错滤波器光学・精密工程, 2006[67] 罗冠炜, 谢建华 高维映射的Hopf分叉分析及其在冲击振动系统中的应用振动工程学报, 1999[68] 谢飞鸿, 罗冠炜, 关惠平, 王庆贤 金属爆炸焊接数值计算及工程应用焊接学报, 2005[69] Luo Guanwei, Xie J Complex dynamical behaviour of a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single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Vibration C 2001, 513-[70] Luo Guanwei, Xie Jianhua, Sun X Hopf bifurcations of two-of-freedom vibro-impcat system in week and strong resonance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CNM-III) 1998: 711- (1999年ISTP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71] Luo Guanwei, Kang S Hopf bifurcation of periodic motion of an impact-forming Proceedings of the Asia-Pacific Vibration C 2001, 85- (2002年ISTP收录)[72] Luo Guanwei, Yao Huiming, Gao P Chaotic vibration of cutting 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 Science Press New York L 2001, 524- (2003年EI Compendex收录, ISTP收录)[73] Luo Guanwei, Yao H Bifurcation and chaos in dynamics of railroad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E 2002, 439- (2003年ISTP收录)[74] Luo Guanwei, Xie J Periodic motion and global bifurcation of a two-degree-of- freedom vibratory system with a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CNM-IV), 2002, 1122- (2003年ISTP收录)[75] Luo Guanwei, Yao H Unusual routes from periodic motion to chaos for a vibro-impact Third 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ptical Engineering, 2002, V4537, 453- (2002年ISTP收录, EI Compendex收录)

67万篇 8%详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27日在京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数为67万篇,较2007年的94800篇增加了21900篇,占世界份额的8%,位列世界第二位。2008年SC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科研机构均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化学所、长春应化所和上海生命科学院分列前三名。 在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论文中,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9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53%,超过位列第二的美国4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国内机构产生的论文为5万篇,比2007年增长了3%,占世界总数的份额为5%,较上一年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继续排名世界第一位。2008年E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研究机构中有19家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金属所、化学所和长春应化所分列前三名。

2010年SCI-E收录的期刊

大家顶起来

影响因子低的好中一点吧

请问哪些比较好中点的呢?

请问楼主sci核心版有哪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