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考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8-02 22:58:20

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考论文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底蕴深厚、前途广阔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008年,我国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现实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开启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创新铸业的10年,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创新铸剑的10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一批影响重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相继涌现;是创新铸基的10年,科技改革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为领跑者;是创新铸魂的10年,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政策体系、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效。当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投入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实践,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源泉。同时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开辟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关键所在。要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立足长远,超前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夯实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是首要任务。要更加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综合国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责任越来越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根本动力也在于改革开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科技领域,努力在科技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始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在发展中日益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激励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根本性重大变化。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也还不牢。解决好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继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坚决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始终坚持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法治环境和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土壤。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克服种种困难智慧结晶,建设创新是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全面提升水准的目标与责任

1、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它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  2、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基础是:  (1)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3)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5)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必须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到火车头作用,必须要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不断贡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一流的创新人才和系统前瞻的科学思想

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考论文题目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一种“短缺效应”,即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短缺是种普遍的现象,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高新技术研发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2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出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与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实施专利战略,切实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科技部又于2003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以促进国家科技计划在高起点上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是一种内生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换的机制。国内差距和国际差距的缩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根本任务。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中取得超过其他国家的利益。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显然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强化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依赖,使我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呈惰性降低,无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民族国家政策设计的自利性,中国的科技进步不能完全放在国外技术的“本土化”上,而应该考虑把“国产化”作为追求目标。开放市场和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而应主动地调整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我们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本土化”,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当然,我们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赋予“国产化”以新的内涵。 科技短缺的消失意味着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的阶段,把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自身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上升,我们有必要放弃跟踪和模仿的发展思路,通过自主创新使科技从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战略技术和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而且引进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经费投入现在不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最大化已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后,其科技投入将会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即进入科技起飞阶段。2000年我国的R&D投入首次达到GDP的1%,2002年R&D投入总额1289.4亿美元,其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23%,自1995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增长,并且企业投入大幅度上升,达到R&D投入总额的6O%以上。在科技起飞进程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固守跟踪模仿的技术发展战略,将丧失科技赶超和跨越的有利时机。 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这一转变的实质在于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市场和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界定,以摆脱比较优势的束缚,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经历了20多年市场化条件下的技术引进后,这一转变将确保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科学分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的动因,有助于营造支持技术自主创新的社会心理氛围,加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还不够高,经济、科技的发展总体上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综合能力,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保证。

由于各国的禀赋有差异,资源存在约束,因此在各个领域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实践表明,世界各国R&D(研究与开发)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点投资最有希望在国际竞争中领先的产业部门,特别是能够产生重大技术突破、进而获得产业发展带动作用的部门。例如,美国在制定国家R&D投资政策时,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通讯设备、航空与航天、计算机与软件、电子元件、科学仪器、新型材料这七个产业之中。我国也应该在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时有选择性地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特别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高技术行业和战略行业。 从国际科技竞争的形势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的重点发展方向应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新型能源领域,这些大都是能够以点带面、产生重大连带效应的高新技术领域,其中有些是我们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有能力通过进一步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有一些则是属于国家战略和国防安全的核心领域,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则容易在国际事务中受制于人。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战略协同机制。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存在军民两大研发及产业体系,并且二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一些重要的研究开发活动往往在军民两个创新体系间重复进行,造成了R&D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我国相对实力强大的国防科技研究体系中建立寓军于民的科技创新体制,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加大R&D投资力度,适当向基础研究倾斜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不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体制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每年进行科技投资的绝对数不断攀升,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但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却仍然只有34%。根据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律及经验,国家或地区的研发密集度超过2%,并且持续保持20年以上时,其科技创新能力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才有可能成为全球先进技术的创新者。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整体实力已大大增强,体制方面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同时已具备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这意味着巨额研发费用可以被有效分摊,使自主创新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研发投资的回收更有保障,一旦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就有现成的产业链支撑其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此外,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可为消化研究成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这些都促使我们应该加大R&D投资的力度和规模。 基础研究是我们比较薄弱的部分。要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处于优势地位,必须依靠新技术的优势,而新技术的发现只有靠大规模的持续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过去50年间,正是美国政府投入大量科技资金进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国防技术研究,才使得美国在半导体、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和互联网等领域成为全球的技术领袖。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实行了国家“973”等支持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计划项目,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有利条件,适当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已是当务之急。 调整企业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是缺乏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其次,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很好地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当前应从以下面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转变和改进政府职能,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投资的制度体系。这其中包括建立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投资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监督体系、科技咨询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与创新间接相关的政府补贴制度、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应制定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完善企业的产权机制和法人治理机制,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紧建设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投资与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有利于保证创新投资主体、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信息畅通,有效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第四,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必须花大力气,着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美国纳米科技发展现状与我们的思考

纳米基础研究
纳米科技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跨学科特性。在基础研究方面,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重点领域包括:
(1)纳米生物系统;
(2)纳米结构与量子控制;
(3)纳米元器件与系统结构;
(4)纳米过程与环境;
(5)多现象模型与模拟。
整体而言,纳米科技依然引领全球,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重大成果。
1)对碳纳米管的光谱分析
赖斯大学科学家于2002年11月精确测出多种碳纳米管的光谱,有望为分析和测定碳纳米管找到一种更快速、简单的新手段。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的碳管,具有很多奇异性能。碳纳米管有不同种类,即使是同类碳纳米管,在直径和物理结构上往往也存在微小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会造成特性的显著不同。因此,有效区分不同的碳纳米管,对碳纳米管研究和产业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2)获取光子晶体的纳米结构
2003年3月,宾西法尼亚大学还与英国同行合作,通过模拟细胞自我组装机制,使一种树状分子自我组装成含25万个原子的晶格单元。这些晶格单元就像微型积木,由它构建的纳米晶体结构比普通的液晶晶格结构更大更复杂,可用于制造各种分子电子学和光学材料。
3)发现具有压电效应的纳米带
2003年8月,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到具有压电效应的半导体纳米带结构。这种具有压电效应的纳米带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机电耦合材料,在微/纳米机电系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这种纳米带的压电效应,可以设计研制各种纳米传感器,执行器,以及共振耦合器,甚至纳米压电马达。
4)发现碳纳米管具有理想的吸收与发散光波的特性
2003年9月,罗切斯特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碳纳米管具有理想的吸收与发散光波的特性。研究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碳纳米管能够吸收较窄频谱的光波,并能稳定地散发还原光波。这意味着碳纳米管材料具有传输、储存和恢复光波信号的新性能。利用强力聚焦的激光照射碳纳米管,研究人员发现,碳纳米管能够吸收光波,并以新的频谱散射光波,这些新频谱携带着反映碳纳米管材料物理特性的信号。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碳纳米管材料可以还原发出与原来所照射的频谱完全相同的光波。
5)利用自行组装的DNA分子建造支撑蛋白质的纳米级脚手架和金属线
2003年10月,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自行组装的DNA分子作为分子建筑材料,建造了支撑蛋白质的″纳米级″脚手架和金属线,其直径只有数十亿分之一米。这是在纳米级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可能由此可编程的分子级传感器或电路。
纳米应用研究和产品
1、重点领域
在应用研究和产品方面,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重点领域包括:
(1) 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
(2) 纳米电子、光电子与磁性材料;
(3) 用于保健、治疗和诊断的纳米技术和装置;
(4) 纳米过程与环境改良;
(5) 高效能源与储存;
(6) 微型航天飞机与太空探测;
(7) 用于监测传染性疾病和生物威胁的生物传感器装置;
(8) 纳米技术与经济、安全的交通;
(9) 纳米技术与。
2、纳米应用研究呈现四大热点
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正在癌症诊断、半导体芯片、光学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踪四大热点领域快速发展,其中在芯片和癌症诊断领域的应用可望在10年内出现划时代的突破。
在癌症研究领域,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的生物和化学传感器可望对各种癌症的早期诊断成为现实。目前,科学家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对前列腺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早期诊断。纳米传感器灵敏度很高,在进行血液检测时,当传感器中预置的某种癌细胞抗体遇到相应的抗原时,传感器中的电流会发生变化,通过这种电流变化可以判断血液中癌细胞的种类和浓度。科学家们预计,今后可能会有多种纳米传感器集成在一起被置入人体,以用来早期检测各种疾病。
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如何让芯片体积更小、速度更快是科学界一直研究的课题。目前用于芯片制造的光刻技术已经接近于发展极限,要想把更多的晶体管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已经越来越难。目前,纳米技术专家们试图把纳米级的半导体材料做成晶体管,从而可以让一块芯片上容纳更多的晶体管。这种芯片的运算速度可望比传统的硅芯片提高上千倍。
在光学材料研究领域,科学家们试图改变某些半导体材料的分子结构,用来生产特定的光学器件。比如,一些科学家试图让某种半导体材料内部具有纳米级的线状结构,这种材料用于显示器制造领域可以大大提高显示器的清晰度和颜色逼真度。
在生物分子追踪领域,科学家把某种纳米颗粒“粘”在生物分子上,然后利用纳米颗粒的发光特性研究生物分子的行踪。这将对研究病毒在人体内的活动过程十分有益。
3、纳米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1)纳米电子元器件及微机械系统方面
在电子元器件方面,研制出以碳纳米管为导电通路的场效晶体管及逻辑电路,为计算机电路纳米化提供了一线曙光。制造出电子流动性比现有半导体材料高25%、比硅晶体管高70%的碳纳米管晶体管,向让纳米管成为新一代功能更强大尺寸更小的电子产品迈出重要一步,由此发现半导体碳纳米管在室温下传输电流的能力好于任何已知的其它物质,用它可造出比以往更好的晶体管,这一发现是纳米管能够成为新一代功能强大的电子产品基础的最新证据。
出由单分子碳纳米管构成的世界最小发光元件,直径1.4纳米,可发出波长1.5μm的光,是分子元件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将推动碳纳米管在纳米级电子工程学和光元件领域的应用研究,有可能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开辟新的应用前景。它实现了芯片产业“光电合一”的梦想,表明纳米管能与目前的硅电路结合,有可能促使纳米管在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芯片上获得应用。
2)纳米材料方面
研制出硬度最高的纳米纤维
德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迄今为止最为坚韧牢固的纳米人造纤维,这种纤维还具有导电的特性。通过把这种由碳纳米管拉长制成的纤维应用于具有防弹功能的衣料,以及能够向传感器、电子器件和通讯装置传输电力的电子织物上,将能够引发军事服装的一场性变化。

研制纳米导线

研制纳米导线是制造大多数纳米器件和装置的关键。纳米导线是一种又长又细的导线,通常直径只有人头发丝的万分之一。研究人员目前可以调控直径5纳米至几百纳米之间的纳米线,而调控的长度可达几百微米。对半导体硅和化学敏感的氧化锡及像氮化镓等发光半导体,都能制成纳米导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改进纳米导线特性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并走在世界的前列。
2004年2月,俄勒冈州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科学家还研究出一种能精确制备硅基纳米导线的方法,硅基纳米导线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位置和方向生成。这是纳米半导体材料研究的重大进展。

纳米线薄膜的应用

加州大学用上万亿根直径约50纳米的银纳米线制成约20平方厘米的银纳米线薄膜,并以此为关键元器件,研制出可检测出危险化学制品的新型探测装置,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检测、和全球安全以及医学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加州大学还研制出了可用于制作小型电子装置元器件的硅纳米线薄膜,并首次发现这种高性能硅纳米线薄膜可紧紧附着在玻璃和塑料表面,可被弯曲或改造成各种形状但不影响其性能,很可能会为更经济、更轻便、功能更强大的下一代电子设备铺平道路,可作为高效计算机芯片的元器件,还可制作彩色光学显示器的发光器件,制造装有显示器和微电脑的隐形眼镜等。这种把纳米导线大规模聚集在一起制成纳米线薄膜的技术,将在纳米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3)纳米医学方面
?? 疾病诊断
科学家利用纳米颗粒极高的传感灵敏效应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目前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用纳米技术对前列腺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类型的早期诊断。
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近期还了一种纳米成像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一种重要乳腺癌诊断方法的可靠性。这种方法需要将直径只有15纳米的荧光粒子附着到DNA的特殊部分,随后分析荧光信号的强度以及其它特性。这些粒子称为量子点,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使其比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传统荧光标签更易检测到。研究小组证明量子点释放的信号强度比另外两种传统荧光标签强2到11倍,暴露于光下时稳定性也更好。
?? 病毒追踪
利用纳米颗粒追踪病毒在生物体内的活动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对于研究病病毒、癌细胞等在人体内的活动情况非常有用,还可以用来检测药物对病毒的作用。科学家把某种纳米颗粒“粘”在生物分子上,然后利用纳米颗粒的发光特性研究生物分子的活动情况。比人体细胞小得多的纳米颗粒可以被送进人的组织、器官内,用从人体外部向内进行照射,体内的纳米颗粒也会发光,这样就可以达到追踪病毒的效果。
?? 纳米药物
成立了多个以纳米生物医药为主题的研究机构以及产业发展中心,如以康乃尔大学为主体并联合多所大学、医院、生物技术公司组建的纳米生物技术中心(NBTC)(以纳米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工程为研究重点);在生物医药产业集中的新泽西-费城-特拉华地区以宾州大学和Drexel大学为主体联合各大医药公司成立的纳米科技中心(以纳米给药系统、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兼容性材料等为研究重点)。
由于生物医药产品的周期相对较长,纳米生物医药真正成熟的产品还不多,但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以被认为最有应用前景的化疗药物的例子来看:目前常用的许多化疗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其在正常组织的累积会引起的较强的毒副作用,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所以人们制备了一些纳米量级的粒子制剂,如在已上市的脂质体两性霉素和隐形脂质体阿霉素,利用正常组织以及病灶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差异,可以有效地增加药物在病灶位的聚集度,同时明显降低毒副作用。
此外,纳米技术在能源应用也成为新的关注点,纳米储氢技术已成为的重点研发项目,注重寻找可能用于储氢的纳米材料纤维,有关实验室已将储氢纤维做到平均直径在35纳米的水平。纳米技术在微电子及技术领域应用方面的热点包括导电聚合物在技术领域的应用、纳米电子元器件FET二极管、用于感应器的电子序列、纳米传感器等。在化学工业上,目前的热点是利用纳米材料提高催化剂的效能,包括用于燃料电池的催化剂等。在纳米技术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纳米技术产业化
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技术有可能给医学、制造业、材料和通信等行业带来性的变革。据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未来10年,全球纳米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国家科学基金会纳米技术高级顾问米哈伊尔·罗科说:“的财政支持将确保在纳米技术保持全球领先,而纳米科技将使21世纪的继续延续高科技的神话。”
对于纳米技术的产业化,企业界表现得十分谨慎,但对于纳米科技的发展前景深信不疑。实际上,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涉及纳米技术。有统计资料显示,财富500强中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几乎都涉足了纳米技术。
由于普遍看好纳米技术前景,纳米科技风险投资在已开始形成热潮,纳米科技风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在,就已有300多家公司宣称专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华尔街的赚钱机器已翘首以待纳米公司掀起第一轮狂潮,挂牌上市已近在眼前。
并不直接扶持设立纳米风险公司。在纳米技术产业化问题上,寄希望于一些研发实力较强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德克州、科罗拉多州等)的非营利团体与纳米技术相关的联盟机构。当设立在相应地区内的风险企业将大学及国家研究所进行的基础研究用于产业目的时,联盟机构将提供支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方面想利用高科技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图。另外,大学及国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本身直接从事纳米风险企业经营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2003年9月,联邦与加利福尼亚州斥巨资在洛杉矶地区成立了一个“纳米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以便及时有效地将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界。参与该中心研究工作的机构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圣巴巴拉分校、里弗赛德分校和洛斯莫斯国家实验室以及波音、杜邦、摩托罗拉等10家大企业。这个中心在上述三个分校设有三个研究分支。该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二是与大企业合作,使最新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其研究领域涉及纳米技术的方方面面,包括纳米计算、纳米通信、纳米机械和纳米电路等。
联邦与加州将按照2:1的比例对这个中心拨款,该中心前三年的研究经费为2000万美元。加州已表示,加州最多可以为其提供1亿美元研究经费。中心获得巨额研究经费之后,不仅能够建造世界一流的纳米科研设备,还将吸引世界各地的纳米科技人才来此从事研究工作。
这个设想最初是在国家科研项目部门的一次讨论会上提出的。者们认为,大公司自身的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不足,导致纳米技术领域的应用缺乏动力,因此决定尝试建立一个由多所大学与大企业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紧密结合。
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的纳米技术转移中心还将在的其它州不断涌现。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将在不远的将来掀起纳米技术产业化的浪潮。
对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思考
纵观在纳米科技发展方面的宏观政策和立法,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化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世界各国在纳米科技上的角逐将会越来越激烈。为抢占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制高点,我国目前正加大对纳米技术研发的投入,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合我国纳米科技研究队伍,制定了2010年前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目标。这些年来我国纳米科技成果不断,在纳米材料及其应用、隧道显微镜分析和单原子操纵等方面研究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在某些领域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在纳米电子学、纳米器件和纳米生物医学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
新世纪来临,我国为科技发展制定了三大战略,即人才战略、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在纳米科技的研发方面,我们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也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1)积极培养纳米科技和产业化人才
纳米技术作为一个正处于原始创新发展阶段的前沿科技领域,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不足5000人,而我国至少需要1万名复合型纳米科研人员。到2010年,国内对纳米人才的需求量将增长十倍。
我国应注重纳米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做好纳米科技的教育和科普工作,在各个层次的教学中开设有关纳米技术的课程,激发和培养青年人对纳米技术的兴趣,吸引一流人才从事纳米科技的工作,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实施纳米科技人才战略,要坚持引进与自培的方针。引进纳米科技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人才,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还要加大对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宣传的力度,吸引国外一流人才参与国内的研究,为我国的纳米科技发展服务。
此外,还要鼓励跨学科研究,吸引多学科专家参与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培养和引进既懂科技、又懂经营和的复合型人才,为纳米科技的产业化提供力量。
2)注重提高纳米专利申请的技术含量
根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我国纳米技术专利申请数大幅上升,已排世界第3位,占申请总数的12%,仅次于??32%??和日本??21%??,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我国纳米技术专利的申请领域,主要集中于纳米材料方面,而在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相对较少。在纳米材料领域,我国专利质量和国外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纳米技术在电子与生物这些技术含量高的领域的应用严重不足。国外侧重纳米有机物材料的应用,而且主要应用在催化剂、光学器件、半导体和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和显示器等高技术含量的电子领域,而目前我国只是在纳米涂料、纳米橡胶等民品等技术含量不高的领域上有所应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3)尽快制定纳米技术标准,加快纳米科技的产业化步伐
目前,我国纳米技术产品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混乱状况,核心问题是没有技术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尽快制定纳米技术的产品和检测标准,这是未来纳米技术市场化的重要步骤。制定纳米技术标准不仅仅是科研单位的事情,应该鼓励科研单位同产业界结合,共同来制定纳米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
纳米技术产业化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地方、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纳米技术的,鼓励风险投资的介入,鼓励地方经济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纳米技术,加强研究机构和企业界的合作,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科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我国在21世纪纳米研发的良性循环。
4)应当注重纳米科技对社会影响方面的研究
在提出NNI计划的同时就开始思考纳米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国家纳米计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并将成立纳米技术防备中心,以加强纳米技术对社会、伦理、环境、教育、法律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国会目前也在讨论纳米技术管制法案。还让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如伦理道德哲学家)参与纳米技术远景的设计,这将有助于使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并减少引发公众纠纷的可能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应该说还很薄弱,但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应当尽早着手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论文题目

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国家角度来说,科技自主创新是维持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必要手段。应答时间:2020-10-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平安银行我知道]想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和中国有关的科技论文题目,供大家选择:  1、李约瑟难题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影响  2、改革: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3、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5、谈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6、影响中国科技创新需求的障碍与对策  7、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建立竞争优胜体制  8、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9、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六大国际检索系统的途径  10、中国科技期刊品牌评价与培育方法研究

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论文题目

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国家角度来说,科技自主创新是维持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必要手段。应答时间:2020-10-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平安银行我知道]想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创新是改革也是进步创新不是说前所未有的方法做出来就是创新创新的目的是改良提高生产率改进技术方式这是最直接的

创新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  创新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特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企业自身的跳跃式发展,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经途径。创新,就像造血机一样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新鲜的血液,并最终转化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企业素质的等级。  那么,创新的形成机理是什么?产权经济学家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认为,创新往往是由个人发动的。这个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创新的机会,触发创新的灵感,并愿意承担将创新引入经济社会体系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具有将创新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中科研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是,企业通过制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制度、政策与规定,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整体合力。  技术创新是指一项新工艺、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投入市场并进入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具有开拓性、综合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关键作用。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用于研究和发展的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抑制了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动机;二是企业研究发展所必须配套的设备、设施不足,研发人才缺乏;三是有些企业在投资战略上只重视短期见效的新项目,不愿对长期见效并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投资;四是有些企业在资金使用上重视扩大产量和规模(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轻视内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进而轻视技术创新的作用。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员工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为国家的软实力,科技创新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强大添砖加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