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怎么样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0:43:0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怎么样

本文首先指出保险公司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内控机制的对策建议。一、保险公司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最新的管理理论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是管理层为了把错误降到最低,并有效进行监控而建立的对业务经营活动的检查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早在1997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制定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所有的金融机构,也包括保险公司。因此保险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内容,保险公司也必须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防止保险经营的失败;二是保证保险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防止利用保险进行欺诈;三是保证保险经营的效率,提高被保险人的利益。需要从政府、保险行业、社会等各个层面对保险公司、保险经营活动和保险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分为政府保险监督、保险行业监督和保险信用评级三个层次。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保险监督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监督,而公司内部控制则是内部的、自觉的监督。从要达到保险监督的目的来看,外在的监督只有通过公司的自我约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我约束是保险公司内在的、对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层次,而自我约束能力又取决于及时、有效的内控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与保险监督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前者是内因和根据。二、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授权、转授权制度基础上的分层次多级管理,并未明确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即内部控制还限定在业务项目如险种或部门层次上,缺乏采用内部控制要素的观念,按照业务循环或作业流程来设计动态的内部控制机制,往往容易造成以下问题:(一)保险公司不重视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目前,一些保险公司领导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识简单化。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由监察部门或审计部门对问题的事后监督和检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重视“亡羊补牢”式的事后监督,而轻视“未雨绸缪”式的事前防范,更忽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动态事中控制,因此出现事故、案件屡禁不止的现象。(二)对业务流程的控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保险公司的管理层认为规章制度既已制定,下面照章执行即可;还有一些管理者把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对立起来,认为加强了内部控制就会影响到业务的发展,把内部控制与公司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对立起来,缺乏把内控工作作为一项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的意识。(三)对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过于放松具体表现在:在财务上重会计核算、轻预算管理;承保业务上重“风险”合规判断、重要素是否齐全,轻风险管理指导和风险的评估工作;理赔上重赔付速度,片面强调结案率和结案速度,轻理赔质量。(四)缺少检查评估和具体处罚条例据笔者观察,目前一些保险公司比较重视自查和各类工作的常规性检查,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由于责任划分不清、碍于情面或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等思想作怪,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文件通报也是“隔靴搔痒”,不能切中要害,更缺乏必要的处罚力度和连带责任的追究制和问责制,致使内部监督和控制失去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新时期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内控机制的对策建议(一)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控制在会计制度框架内建立适应公司的统一会计政策,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统一下级公司的核算口径,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各条核算原则,同时建立内部审计,主要有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二)完善全面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业务流程体系保险公司应抓好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环节;公司还应建立以核保、核赔、投资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坚持“双人勘查、交叉复核、分级核损、终审归案”的原则,防止假赔、骗赔案的发生。严格控制高风险、低流动资产比例,加强资产负债匹配和现金流量管理。(三)着力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职、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力量聚集成为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内控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以此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地预测,有效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四)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保险公司应该具备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合作意识,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内外资保险公司共同追求的目标。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科技、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加强合作,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控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控管理的意识;应注重公司内控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四、结束语内部控制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功犹如翅膀与飞翔,有翅膀的不一定会飞翔,但会飞的一定有健硕的翅膀。因此,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讨适合本公司的内控机制,促进保险经营再上一个新台阶。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回答 亲亲,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回答如下: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真诚的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提问 XX公司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怎么写 回答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更多2条 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文大纲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1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2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5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  结论  研究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  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怎么样写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文大纲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1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2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5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  结论  研究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  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 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回答 亲亲,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回答如下: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真诚的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提问 XX公司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怎么写 回答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更多2条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进入了百年的寒冬,一批批企业的倒闭暴露出企业管理的种种问题。虽然这些企业的倒闭原因不尽一致,但最根本的原因都一样: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此时,如不思考如何建立和规范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那么,将有更多的企业倒下。上海市组织部、国资委也于本月向社会征集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为市管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在回顾内部控制理论沿革及其内涵,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及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智力支持、法规建设、制度安排和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内部控制在我国运用的12点建议。一、内部控制的理论沿革及内涵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技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内涵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演化。回顾内部控制发展史,主要有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等五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作为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双人记账制”等内部牵制思想。但正式提出内部牵制概念的是LRDicksee于1905年提出的。1930年George EBennett在此基础上对内部牵制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认为内部牵制是账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一系统使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工作进行连续性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2、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阶段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概念。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作了权威性定义。1958 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 2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72 年,AICPA下属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其第1号公告(SAS No l),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一、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会计控制旨在保证:经济业务得到适当的授权;经济业务的记录遵循适当的标准;接触资产受到适当的限制;资产得到适当的盘查;二、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4月,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公告取代SAS NO1。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的提法替代了“内部控制”的提法,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该公告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公告中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要素。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不久AICPA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据以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NO78),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SAS NO55。COSO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5、风险管理―总体框架2004 年9 月COSO颁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新报告,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要素。新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风险管理―总体框架阶段,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面内部控制,旨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管理和战略制定而建立的事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的多重化发展。由最初的防弊纠错、保护资财发展到能使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由单纯遵循管理政策发展到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的遵守。随公司规模的扩大,董事会与经理层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公司经营的有效性须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做保证。同时与公司有关的各种法规也日趋完善,公司的顺利运行必须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由最初的只重视会计控制发展到会计控制及管理控制并重,进而形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更突出了对风险的重视。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辐射所有重要的方面,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内部控制应合理保证提供的财务、管理及其他信息的准确及时性,各种信息又有助于对现有控制的分析评价,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型,而是要通过不断的评价、沟通等逐渐完善。二、我国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从理论研究及相关法规看:虽然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了实施了分权控制方法和交互考核制度等内部控制的思想,但由于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内部控制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直到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开始,内部控制才得以在我国发展。之后,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中注协、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内部控制规范。2006年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牵头发起,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2007年3月,该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个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8年5月发布了正式的基本规范,目前还没有具体规范。2008年6月,该委员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三项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从实务应用看:在我国,对内部控制要求较多的是上市公司,但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不容乐观。据《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2007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审核意见的数量较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比较晚,虽然已加大研究力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影响,人们对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理论认识不够,加上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人才,所以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1、管理和控制理念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对于几乎属于“引进”而来的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几乎处于陌生状态

现在的很多文章都是需要实证分析的,这个我可以给你搞定的,我来吧Q2272565360

回答 亲亲,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回答如下: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真诚的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提问 XX公司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怎么写 回答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更多2条 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怎么样选

现在的很多文章都是需要实证分析的,这个我可以给你搞定的,我来吧Q2272565360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进入了百年的寒冬,一批批企业的倒闭暴露出企业管理的种种问题。虽然这些企业的倒闭原因不尽一致,但最根本的原因都一样: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此时,如不思考如何建立和规范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那么,将有更多的企业倒下。上海市组织部、国资委也于本月向社会征集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为市管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在回顾内部控制理论沿革及其内涵,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及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智力支持、法规建设、制度安排和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内部控制在我国运用的12点建议。一、内部控制的理论沿革及内涵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技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内涵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演化。回顾内部控制发展史,主要有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等五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作为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双人记账制”等内部牵制思想。但正式提出内部牵制概念的是LRDicksee于1905年提出的。1930年George EBennett在此基础上对内部牵制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认为内部牵制是账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一系统使员工在从事本身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工作进行连续性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2、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阶段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概念。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作了权威性定义。1958 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 2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72 年,AICPA下属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其第1号公告(SAS No l),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一、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会计控制旨在保证:经济业务得到适当的授权;经济业务的记录遵循适当的标准;接触资产受到适当的限制;资产得到适当的盘查;二、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4月,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公告取代SAS NO1。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的提法替代了“内部控制”的提法,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该公告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公告中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要素。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不久AICPA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据以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NO78),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SAS NO55。COSO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5、风险管理―总体框架2004 年9 月COSO颁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新报告,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要素。新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风险管理―总体框架阶段,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面内部控制,旨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管理和战略制定而建立的事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的多重化发展。由最初的防弊纠错、保护资财发展到能使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由单纯遵循管理政策发展到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的遵守。随公司规模的扩大,董事会与经理层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公司经营的有效性须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做保证。同时与公司有关的各种法规也日趋完善,公司的顺利运行必须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由最初的只重视会计控制发展到会计控制及管理控制并重,进而形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更突出了对风险的重视。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辐射所有重要的方面,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内部控制应合理保证提供的财务、管理及其他信息的准确及时性,各种信息又有助于对现有控制的分析评价,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型,而是要通过不断的评价、沟通等逐渐完善。二、我国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从理论研究及相关法规看:虽然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了实施了分权控制方法和交互考核制度等内部控制的思想,但由于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内部控制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直到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开始,内部控制才得以在我国发展。之后,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中注协、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内部控制规范。2006年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牵头发起,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2007年3月,该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个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8年5月发布了正式的基本规范,目前还没有具体规范。2008年6月,该委员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三项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从实务应用看:在我国,对内部控制要求较多的是上市公司,但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不容乐观。据《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2007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审核意见的数量较少。(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比较晚,虽然已加大研究力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影响,人们对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理论认识不够,加上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人才,所以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1、管理和控制理念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对于几乎属于“引进”而来的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几乎处于陌生状态

回答 亲亲,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回答如下: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真诚的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提问 XX公司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怎么写 回答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更多2条 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文大纲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1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2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5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  结论  研究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  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怎么写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文大纲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1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2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5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  结论  研究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  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回答 亲亲,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您好您咨询的问题回答如下: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真诚的希望能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提问 XX公司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怎么写 回答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更多2条 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 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