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1988论文名称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8 05:25:10

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1988论文名称是什么

不检索,是科技核心期刊。本刊是复旦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它的任务是:反映复旦大学理科各院(系)、所的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和发展复旦大学的科技事业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医科教师和研究生。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  办复旦大学编  辑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出  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  编杨玉良国内发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地  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1)中国大革命时期苏联的军事援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82-87,112页(2)罗伯斯庇尔与“非基督教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第73-77,47页(3)余子道、徐有威力行社述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第217-236,202页(4)1931-1937年间国民政府和朝鲜独立运动《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第161-171页(5)力行社之日本观研究胡春惠主编:《【近代中国与亚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5年版,第507-527页(6)力行社の日本观研究【日本】《中国研究月报》第586号(1996年12月),第30-39页(7)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第18-22页(8)力行社与西安事变《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5-77页(9)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Xi’an Incident:The Case of the Lixingshe【英国】The China Quarterly N154(June1998),283-307(10)徐有威,【英国】贝思飞(Philip Billingsley)民国洋票回忆录之史料价值【台湾】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第27期(1999年3月),第83-87页(11)力行社之海防观——以《前途》杂志为例的研究李金强等编:《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香港】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1999年版,第127-140页(12)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When Worlds Collide: Chinese Bandits and Their “Foreign Tickets”【美国】Modern China V26 N1, January 2000,pp38-78(13)German Fascism in Chinese Eyes:An Investigation of Qiantu Maganize(1933—1937),Ricardo Mak/Danny Paau(eds), Sino- 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德国】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2000,pp 235-254(14)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Out of the Closet: China’s Historians “Discover” Republican-Period Bandits【美国】Modern China V28N4,October 2002,pp467-499(15)中国有关民国时期的土匪问题之研究(1949-2002年)【韩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5辑(2002年6月),第79-90页(16)徐有威,周利敏力行社之海防观--以【中国日报】为例的研究,李金强等主编:《我武维扬-近代中国海军史新论》,【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馆2004年版,第119-130页(17)《前途》记事总目录(1933年1月-1939年4月)【日本】《近代中国研究汇报》2004年第26号(2004年4月),第53-108页(18)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A Monument to Bai Lang, the “White Wolf ”【日本】Human Sciences Review  N27 July 2004,pp27-36(19)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From“Peasant Bandit” to“Prominent Personality”:Bai Lang in the Scales of History【日本】Intercultural Studies N30 July 2004,pp51-89(20)1930年代力行社眼中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前途》杂志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等主编:《一九三○年代的中国》(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6-159页(21)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Clearing way the Debris: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the Bai Lang Rebellion【美国】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13, Number 2 (Fall 2006),pp330-356(22) Xu Youwei, WU Leyang,Philip BillingsleyEditors and Outrages:Banditry-Related Editorials from the Dagong bao and the Shen bao,1912—1937Intercultural Studies ( SAndrew’s University) N35 D 2006 pp 71-99(23)从留美“民主教授”到“不予改正”的右派――陈仁炳研究【美国】《Journal of Chinese American Studies》(华美族研究集刊)第13期, 纽约:天外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第121――143页(24)徐有威,王林军比拿破仑和威廉二世更加危险的独裁者――从《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看墨索里尼在中国的形象载陈绛主编:《近代中国》第17辑,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第265-278页(25)徐有威,许金生雾里看花――193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国民党“蓝衣社”,载王建朗等主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73-286页(26) 徐有威,王林军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观――以《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为中心的考察载郑大华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第248-268页(27) 档案中的力行社的早期活动: 以徐亮为例《军事历史研究》 2011年第2期(2011年6月), 第141-146页( 28 )我的老师陈仁炳教授载亨利·托马斯等著,陈仁炳译:《科学家的生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270页(29)徐有威等采访整理我在皖南小三线的经历――许汝钟先生访谈录《史林》2011年增刊(2011年8月),第107-112页(30)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报刊资料选编(1976-1987年)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215-267页(31)徐有威等翻译【美国】巴里 · 诺顿 (Barry Naughton)著:《三线建设:中国内陆的国防工业》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 《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268-299页(32)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一)》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2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第253-282页(33)口述史和中国当代军事史研究――以上海小三线建设为例《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第149-151页(34)吴祥华,徐有威等采访整理:李晓航:亲历上海小三线的调整载俞克明主编:《现代上海研究论丛》(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第147-157页(35)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012年5月),第154--155页(36)徐有威,李婷首届“三线建设史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2012年5月), 第118-119页(37)徐有威,李婷,吴静散落在皖南山区的海派文化, 载李伦新等主编:《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世界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71-186页(38)徐有威编《有关上海小三线建设报刊资料选编(1979-1986年)》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等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20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356页(39)徐有威 吴乐杨民国社会舆论对匪患之反应――以《申报》和《大公报》为例(1912-1934),《江海学刊》 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出版),第176-184页(40)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上)·皖南山坳中的上海人》,《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4日,第12-13版(41)崔海霞、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中)·深山里的生活交响曲》,《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11日,第12-13版(42)吴静、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下)· 一个时代的终结》,《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18日,第12-13版(43 )〖加拿大〗吕德量(Lorenz MLuthi)著,徐有威等译《越南战争与中国文化大革命前的三线防卫计划(1964-1966)》,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第63-88页(44)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Listen to What the Bandits Have to Say!”: Voices from the Post-“Liberation” SuppressionCampaign in Guangxi,Intercultural Studies ( SAndrew’s University) N47March 2013,pp 139-170(45)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Liu Zhidan and his “Bro’s in the Hood”: Bandits and Communists in theShaanbei Badlands (1),Human Sciences Review ( SAndrew’s University) N44March 2013,147-192

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1988论文名称是啥

中文学术期刊等级分类目录(试行)  一、A级学术期刊  A1级:(3)  《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  A2级:(11)  《法学研究》、《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现代外语》、《数学学报》、《计算机学报》、《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经济学动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求是》  二、B级学术期刊  B1级:(43)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生态经济》、《消费经济》、《世界经济》、《财政研究》、《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统计研究》、《税务研究》、《投资研究》、《审计研究》、《保险研究》ⅰ度丝谘芯俊贰ⅰ吨泄驳呈费芯俊贰ⅰ墩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高校理论战线》、《高等教育研究》、《文学评论》、《科研管//理》、《应用数学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法学》、《中国体育科技》、《中国图书馆学报》、《学术月刊》、《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电子学报》、《计算机科学》、《中国软科学》、《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理论版)  B2级:  经济学:(10) 《财经科学》、《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地理》、《当代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  管理学:(10) 《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工程学报》、《战略与管理》、《中国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管理现代化》、《宏观经济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科学》、《市场营销导刊》  金融学:(8)《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银行与企业》、《农村金融研究》、《金融论坛》、《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  保险学:(6)《中国保险》、《保险理论与实践》、《保险职业学院学报》、《社会保障研究》、《上海保险》、《中国社会保障》  世界经济学与贸易经济学:(8)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世界经济文汇》、《国际经贸探索》、《国际贸易问题》、《中国流通经济》、《国际贸易》、《商业时代》(理论版)  农业经济学:(7)《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观察》、《乡镇企业研究》、《农村经营管理》、《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  财政税收学与投资学:(6)《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资产评估》、《中国财政》、《中国税务》、《涉外税务》、《税务与经济》  会计学:(8)《财务与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审计》、《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会计之友》、《中国会计评论》、《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统计学:(6)《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统计》、《预测》、《统计与决策》、《统计与预测》、《统计与信息论坛》  法学与人口学:(8)《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比较法研究》、《法学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人口学刊》  政治学:(8)《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教学与研究》、《党建研究》  哲学:(7)《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道德与文明》、《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自然辩证法通讯》  语言学:(8)《当代语言学》、《中国翻译》、《中国比较文学》、《外国语》、《语言研究》、《外语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  经济信息与系统工程:(7)《经济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文信息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学报》、《控制与决策》  计算机科学:(5)《软件学报》、《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像图形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电子商务与电子技术:(8)《电子商务》、《中国金融电脑》、《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通信学报》、《电子技术应用》、《光电工程》、《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数学:(12)《系统科学与数学》、《运筹学学报》、《应用数学》、《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高校应用数学学报》、《计算数学》、《数学进展》、《应用概率统计》、《数学年刊·A辑》、《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教育学:(8) 《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学学刊》、《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体育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3)《大学图书馆学报》、《档案学研究》、《情报学报》  历史学:(3)《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综合性社科:(12)《文史哲》、《民族研究》、《旅游学刊》、《城市发展研究》、《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学术研究》、《中国科学研究》、《江海学刊》、《江汉论坛》、《国外社会科学》、《中国劳动科学》  高校学报:(13)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  中央各部委主办学术期刊(须入选CSSCI)  三、C级学术期刊  除以上A、B两类所列期刊之外,凡进入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均认定为C级学术期刊。

(1)中国大革命时期苏联的军事援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82-87,112页(2)罗伯斯庇尔与“非基督教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第73-77,47页(3)余子道、徐有威力行社述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第217-236,202页(4)1931-1937年间国民政府和朝鲜独立运动《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第161-171页(5)力行社之日本观研究胡春惠主编:《【近代中国与亚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1995年版,第507-527页(6)力行社の日本观研究【日本】《中国研究月报》第586号(1996年12月),第30-39页(7)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第18-22页(8)力行社与西安事变《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5-77页(9)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Xi’an Incident:The Case of the Lixingshe【英国】The China Quarterly N154(June1998),283-307(10)徐有威,【英国】贝思飞(Philip Billingsley)民国洋票回忆录之史料价值【台湾】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第27期(1999年3月),第83-87页(11)力行社之海防观——以《前途》杂志为例的研究李金强等编:《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香港】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1999年版,第127-140页(12)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When Worlds Collide: Chinese Bandits and Their “Foreign Tickets”【美国】Modern China V26 N1, January 2000,pp38-78(13)German Fascism in Chinese Eyes:An Investigation of Qiantu Maganize(1933—1937),Ricardo Mak/Danny Paau(eds), Sino- 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德国】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2000,pp 235-254(14)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Out of the Closet: China’s Historians “Discover” Republican-Period Bandits【美国】Modern China V28N4,October 2002,pp467-499(15)中国有关民国时期的土匪问题之研究(1949-2002年)【韩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5辑(2002年6月),第79-90页(16)徐有威,周利敏力行社之海防观--以【中国日报】为例的研究,李金强等主编:《我武维扬-近代中国海军史新论》,【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馆2004年版,第119-130页(17)《前途》记事总目录(1933年1月-1939年4月)【日本】《近代中国研究汇报》2004年第26号(2004年4月),第53-108页(18)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A Monument to Bai Lang, the “White Wolf ”【日本】Human Sciences Review  N27 July 2004,pp27-36(19)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From“Peasant Bandit” to“Prominent Personality”:Bai Lang in the Scales of History【日本】Intercultural Studies N30 July 2004,pp51-89(20)1930年代力行社眼中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前途》杂志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等主编:《一九三○年代的中国》(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6-159页(21)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Clearing way the Debris: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the Bai Lang Rebellion【美国】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13, Number 2 (Fall 2006),pp330-356(22) Xu Youwei, WU Leyang,Philip BillingsleyEditors and Outrages:Banditry-Related Editorials from the Dagong bao and the Shen bao,1912—1937Intercultural Studies ( SAndrew’s University) N35 D 2006 pp 71-99(23)从留美“民主教授”到“不予改正”的右派――陈仁炳研究【美国】《Journal of Chinese American Studies》(华美族研究集刊)第13期, 纽约:天外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第121――143页(24)徐有威,王林军比拿破仑和威廉二世更加危险的独裁者――从《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看墨索里尼在中国的形象载陈绛主编:《近代中国》第17辑,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第265-278页(25)徐有威,许金生雾里看花――193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国民党“蓝衣社”,载王建朗等主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73-286页(26) 徐有威,王林军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观――以《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为中心的考察载郑大华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第248-268页(27) 档案中的力行社的早期活动: 以徐亮为例《军事历史研究》 2011年第2期(2011年6月), 第141-146页( 28 )我的老师陈仁炳教授载亨利·托马斯等著,陈仁炳译:《科学家的生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270页(29)徐有威等采访整理我在皖南小三线的经历――许汝钟先生访谈录《史林》2011年增刊(2011年8月),第107-112页(30)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报刊资料选编(1976-1987年)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215-267页(31)徐有威等翻译【美国】巴里 · 诺顿 (Barry Naughton)著:《三线建设:中国内陆的国防工业》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 《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268-299页(32)徐有威选编《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一)》载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2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第253-282页(33)口述史和中国当代军事史研究――以上海小三线建设为例《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第149-151页(34)吴祥华,徐有威等采访整理:李晓航:亲历上海小三线的调整载俞克明主编:《现代上海研究论丛》(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第147-157页(35)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2012年5月),第154--155页(36)徐有威,李婷首届“三线建设史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3期(2012年5月), 第118-119页(37)徐有威,李婷,吴静散落在皖南山区的海派文化, 载李伦新等主编:《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世界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71-186页(38)徐有威编《有关上海小三线建设报刊资料选编(1979-1986年)》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等主编:《上海研究论丛》第20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356页(39)徐有威 吴乐杨民国社会舆论对匪患之反应――以《申报》和《大公报》为例(1912-1934),《江海学刊》 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出版),第176-184页(40)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上)·皖南山坳中的上海人》,《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4日,第12-13版(41)崔海霞、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中)·深山里的生活交响曲》,《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11日,第12-13版(42)吴静、徐有威《上海小三线建设口述史(下)· 一个时代的终结》,《东方早报》(上海)2012年12月18日,第12-13版(43 )〖加拿大〗吕德量(Lorenz MLuthi)著,徐有威等译《越南战争与中国文化大革命前的三线防卫计划(1964-1966)》,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第63-88页(44)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Listen to What the Bandits Have to Say!”: Voices from the Post-“Liberation” SuppressionCampaign in Guangxi,Intercultural Studies ( SAndrew’s University) N47March 2013,pp 139-170(45)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Liu Zhidan and his “Bro’s in the Hood”: Bandits and Communists in theShaanbei Badlands (1),Human Sciences Review ( SAndrew’s University) N44March 2013,147-192

(一) 主要论著《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西方史学散论》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寻梦天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影视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西方史学史》(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二十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二) 主要论文(至2006年)《希罗多德:西方史学的创立者》 《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大放异彩的古希腊戏剧》 《北京艺术》1981年第9期《利奥波尔德·冯·兰克》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希罗多德》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阿庇安》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兰克与兰克学派》 上海市历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 《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伊本·卡尔敦及其〈通史〉》 《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卡莱尔和〈英雄与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给西方史学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16日史学版,收入《史坛纵论》(重庆出版社1984年)《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特点》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3年《新的资料 新的窗户》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 《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1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书林》1984年第1期《美国新史学派述评》 《世界历史》1984年第12期《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米涅与法国革命史》 《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0期《论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 《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试论塔西陀的史学》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6年《伯罗奔尼撒战争》 收入《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 《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天才的闪光”──维柯史学思想述论》 《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有没有荷马及〈荷马史诗〉》 《文汇报》1987年9月15日《汤因比史学散论》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处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史学》 《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一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我国四十年来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近十年来关于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报》1990年5月23日《论“希腊的奇迹”: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 上海世界史学会编《世界史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九九〇年全国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1991年3月13日《现代西方史学新潮在中国》 《社会科学报》1991年3月21日《实用·多元·国际化──略论现代美国史学的特点》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简论当代美国史学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研究论文摘要专辑》(二)《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丛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史学理论:1990年综论》 《中国历史学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12月)《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时代变革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反省》 《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 《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眼在远处 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复旦学报》 1994年第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史学》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罗尔德·阿蒙森传》 载《寻梦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略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一九八五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第四辑《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 《探索与争鸣》 1998年2月《释“年鉴现象”》 《世纪论评》1998年2月《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 《复旦学报》1998年3月《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2月《历史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4月《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8月《近2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年12月《宗教的力量——通向心灵重塑之路》 《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历史学的重构》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诌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吉本史学生涯随记》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督教——以现代中韩社会为讨论中心》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背景》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 《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 《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社会科学》(沪版)2003年第12期《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现代回响》 《基督教学术》(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苏版<世界通史>的中国回应》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历史学) 》2005第2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1988论文名称怎么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双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35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创刊初期刊发的文章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于1954年8月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1955年重新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学报》,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66年停刊。1978年8 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并公开发行。学报自复刊以来,积极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学派和国外思潮、流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复旦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也是全国首家成功创办英文刊的高校文科学报。坚持正确办刊方向,遵循基本学术规范,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代表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复旦政治学评论文章翻译教程第三版下载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3税务专业基础 书籍:  1、《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庞凤喜等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第4版。  2、《税法》艾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版;  3、《财政学原理》,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税收筹划理》,薛钢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1版

大耳朵英语网 很好的 英语学习网站哦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tu1M_MmUmfdNNkvQ 密码:myrx    书名:政治学概论作者:孙关宏豆瓣评分:5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7页数:320内容简介:《政治学概论》(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学概论》(第2版)从分析政治权力、国家政权、国家政体等政治学的最基本范畴人手,探讨了政府职能、政党等其他一些政治学重要范畴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规律,进而阐述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国际政治等政治现象的表现特征与一般规律。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对政治的理解并不一致,《政治学概论》(第2版)的最大特色在于比较全面地评析了古今中外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关于上述政治学基本范畴所提出的代表性观点,并通过对这些思想观点演变、发展的逻辑性论述,初步反映出政治学这门古老学科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作者简介:孙关宏,男,1935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政治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有《政治学教程》、《政治学概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企业行政管理》、《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新政治学概要》等著作。其中《政治学概要》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获1995—1998年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曾主持多项国家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胡雨春,女,1954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1991—1992年为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3—8月为德国吉森大学政治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企业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参与撰写《新政治学概要》、《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等1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任军锋,男,1971年生于陕西,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美国区域政治、西方政治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发表“‘农民中国’及其解体”、“现代国家合法性资源及其重构”、 “现代背景下的国族建构”等论文;译著有《半主权的人民》(谢茨施耐德著)、《寡头统治铁律》(罗伯特·米歇尔斯著)等。

复旦政治学评论文章翻译教程第三版下载安装

《实用翻译教程刘季春第三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7mjnwueB3046TYC8x7g?pwd=h6d2 提取码:h6d2简介:本教程适合用作大专院校翻译专业、英语专业及商务英语、经贸和法律专业本科生的翻译课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涉外工作人员进修提高的读本;对于准备报考翻译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则是一本入门书。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tu1M_MmUmfdNNkvQ 密码:myrx    书名:政治学概论作者:孙关宏豆瓣评分:5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7页数:320内容简介:《政治学概论》(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学概论》(第2版)从分析政治权力、国家政权、国家政体等政治学的最基本范畴人手,探讨了政府职能、政党等其他一些政治学重要范畴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规律,进而阐述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国际政治等政治现象的表现特征与一般规律。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对政治的理解并不一致,《政治学概论》(第2版)的最大特色在于比较全面地评析了古今中外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关于上述政治学基本范畴所提出的代表性观点,并通过对这些思想观点演变、发展的逻辑性论述,初步反映出政治学这门古老学科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作者简介:孙关宏,男,1935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政治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有《政治学教程》、《政治学概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企业行政管理》、《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新政治学概要》等著作。其中《政治学概要》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获1995—1998年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曾主持多项国家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胡雨春,女,1954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1991—1992年为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3—8月为德国吉森大学政治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企业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参与撰写《新政治学概要》、《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等1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任军锋,男,1971年生于陕西,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美国区域政治、西方政治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发表“‘农民中国’及其解体”、“现代国家合法性资源及其重构”、 “现代背景下的国族建构”等论文;译著有《半主权的人民》(谢茨施耐德著)、《寡头统治铁律》(罗伯特·米歇尔斯著)等。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于是有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分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西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于相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写过不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因此与创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一名佥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为从不强出头,顶多是写一点小说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年杂志写一点杂感或短篇小说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于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章行严排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于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一个地方能使他久于其位,最后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于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逼,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后他声明,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答了。(当面对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智者将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后择法改之;愚者不谋自赎,反指责对方不详细告知自己哪里是坦途。----宇慧按)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这种判断句毫无力度。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雇尽?---宇慧按)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奶岢隽搜�剩菏侵泄�私�ニ樟��故撬樟�秩肓酥泄�柯逞讣捌湟换锏幕卮鹗牵褐泄���艿酃�饕宓乃羰苟��ニ樟�>��庖豢佳椋�逞傅牧⒊∈呛苊飨缘牧恕?/span>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这种判断句毫无力度。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这种比较倒实在有胡搅蛮缠之嫌。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被共产党的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眼睛看看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 see life steadilyand see it 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 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Chaucer时所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肤浅的。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