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怎么写好找工作

发布时间:2024-07-06 21:11:43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怎么写好找工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话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大学生就业的话会面临很多的这种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怎么写好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应当关注大学生失业群体。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需要市场主导机制,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就业市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高校入学率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公平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放大,引发了毕业高峰年的就业难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教育改革滞后、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以及以重增长速度轻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人才市场  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高潮,这势必给业已严峻的就业市场增加巨大压力,带来诸多问题。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换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爆发出来的热情。巨大的就业压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尚未走出校门,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看看招聘市场上人潮汹涌的毕业生和那些为找工作而手持简历四处奔波的求职学子,人才这个字眼更像是读书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多数毕业生在刚走出校门时,除了文凭、知识和头脑属于自己,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需要在不断地与社会环境的磨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知识群体是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焕发活力去创造未来,那么政  府公共管理责任与政府就业战略选择,就自然应给他们以“劳动权”的基本保障,或者给他们以“待业”状态下的基本生活保障,决不能坐视他们为生存奔波而产生创新能力的下降,而应当竭力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长期发展的威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增幅逐年加大,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进入2l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发展趋势。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万人,2001年115万。2002年高校扩招的第一批三年制专科生离校,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45万人,增幅1%,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达8%。2003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2%。由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又遭遇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2004全国共有2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2005年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2013年将近690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2003年初次就业率为1%,2004年73%,2005年4%,2006年8%。回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待业人数不断上升。2001年待业人数34万,2002年37万,2003年64万,2004年75万,2005年增加到93万。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专科生增幅较大,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就扩招数量而言,同期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扩招的速度、规模不能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导致大学生数量增加的背后失业人数的快速增长,是高等教育孤军突进而社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结果。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就业趋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  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提到大学生就业难,扩招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正是基于一些数字,很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到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认为扩招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了就业难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就  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极端重要的。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不足。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发达国家3年以上。而降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最有效、最有利的途径在于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教育时间。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3%,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从各国对教育的投资来看,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发达国家为3%,印度为5%,中国为3%。据估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率高达75%,我国只有35%。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你该不会是珠江学院的吧?

你们是哪个班的?,别让我明天抓到你们抄袭,跟这篇一样程度超过百分之六十算你们作弊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怎么写好

人多工作少,就业难,就应该看重社会经验了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这类文章可以去百度文库看看,范本很多,最主要的是看你对于这类分析是趋向于那一方面了,就业政策分析可以分量方面写,一方面是比较让人看着舒服的,但比较假,另一方面是让人看的觉得非常贴近实际的,但能不能拿高分不好说。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错误 包括以下几种观念:一是“铁饭碗”观念。计划经济时代“统分统配”,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固定的工作,如同端上了“铁饭碗”,导致现在有些人仍抱着老观念不放,求稳定、求保险,难以接受“双向选择”的现实。二是精英就业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一直较小,大学毕业生就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就业时层次也比较高。抱有这种观念使许多大学生抹不开面子,放不下架子,惟恐自己的就业岗位低于人们的期望,因此,把目标定位比较高,而导致就业难。三是“学而优则仕”观念。几千年沿袭的这种封建观念余波不息。现在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唯有公、检、法和一些党、政部门,除此之外,别的几乎不予考虑,宁可待业也不就业。四是不少家长“家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不仅仅满足于子女上大学,而是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找一份轻松、体面、待遇又好的工作,做“人上人”。殊不知父母的这种良苦用心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就业目标过窄,影响其就业。五是社会对于大学生过高的期望,认为大学生就该“大”就业。达不到社会期望,大学生觉得枉为“大”,没面子。 用人单位观念错位 许多用人单位过分求高,在选择毕业生时表现“高消费”,他们往往不考虑实际需要而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用人条件。在招聘中奉行“博士求之不得,硕士双手欢迎,本科考虑考虑,专科这次免谈”的选人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 职位数之比为1∶0·43。还有一些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以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这些无形中都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毕业生专业口径较窄,综合素质不高 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主流,经济发展呈信息化、区域化、全球化趋势,现代科技呈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交叉、渗透和汇流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信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目前,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知识的综合及广博程度不够,加 上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致使课程建设落后,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实践,教材改革滞后、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不能反映最新前沿学科发展动态,满足不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与市场需要之间有较大偏差。 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缺乏主动性和长远规划 从现状看,多数高校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及文件传达、信息服务和手续办理上,服务对象仅针对应届毕业生。这些与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综合素质、身心特点和爱好特长选择适宜的职业,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忽略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准备的前期指导,使毕业生仓促走上社会,延长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期。 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 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一般不希望所用的毕业生“学非所用”。而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统一运行的,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长线长,短线短的现象仍较突出,而学校依然一年年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正如工厂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供大于求”一样,造成人才的大量“积压”,出现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 不良社会风气干扰就业市场 这种风气使双向选择受到了限制,用人单位的“近亲结构”造成了就业排外性。这些都干扰了双向选择的公平性,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关系就业致使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级错位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形成了在岗售人员素质劣化,却排斥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造成就业困难。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怎么写啊

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话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大学生就业的话会面临很多的这种问题。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势。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新常态;就业;高校;职业指导根据最新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70万,加上往届尚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海归等,全国有近1000万的大学生在找工作,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经济发展和就业是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经济繁荣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善就业并增加劳动者报酬;反之,经济衰退将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一、“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就业形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时期,“新常态”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经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新增岗位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严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只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下行压力比较大,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势必对扩大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严峻。(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没有根本性好转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依然两难并存,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在一批大学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难以招到员工。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需求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造成一些新兴行业需求的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行业却出现大批失业人群。因此,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没有根本性好转。(三)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政策从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地方政府和高校积极响应,多方服务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根据麦可思2015年的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自主创业”+“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转变,近五年内,大学生创业比例倍增。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9%,与2013届、2012届(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3%、2.0%)相比有所提升。创业理想是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48%),因找不到合适工作才创业的仅为7%。这都反映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四)移动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据工信部2015年3月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将近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9.23%。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全民时代。微博、微信、APP等掌上信息“微模式”,有效利用了大量碎片时间,让服务和沟通更加便捷、高效,移动互联网正成为促进就业的新模式、新途径。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一)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新常态”不匹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13年5月发布了名为《一个价值2500亿美金的问题:中国能否填补技能缺口?》的报告,研究者估算到2020年随着人口总量下降,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中国至少短缺24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麦可思近几年对毕业生就业追踪的数据支持了这一预测,即2010-2020年我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会出现增长,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和建筑业。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不能完全跟上“新常态”经济的行业需求,高校课程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毕业生专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匹配,造成就业难。(二)职业指导和服务存在不足职业指导和服务涉及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大学生求职就业是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而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来支持、促进就业,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政策落实难,针对性不够强,资金扶持不够,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担心长期发展问题,不愿意到城乡基层就业;中小企业的待遇、社会保险也让部分毕业生不愿选择;而有些优秀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思想却因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而放弃。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参与较少,用工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校歧视、户籍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一再被拉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习机会少,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2016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企业出于成本和利益考虑,对女大学生或明或隐的性别歧视恐将加剧,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难上加难”。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许多高校由管理岗位教师和辅导员担任职业指导课的教师,专业性欠缺且流动性较大,效果不理想;二是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始于大三,终于毕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践脱节,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较少;三是大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业课程建设比较薄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四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更高层次的目标。根据麦可思的就业工作报告显示:2014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1%,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6%。(三)大学生自身因素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及其家长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就业期望值仍然过高,而自身就业能力不足。有些毕业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准确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对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需求了解不足。在择业时重点考虑工作地点、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等因素,将眼光放在大单位和热门行业,有些家长更是不愿意子女到基层就业,人为设置了就业门槛和障碍,导致就业难,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度。三、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高校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就业创业的政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获得更全面的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巧,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实现高质量就业。(一)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分年级开设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帮助刚入学的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了解所学专业并探索自己发展的潜力,尝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对学生开设的课程着重进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基本工作能力是进入各行各业工作都应具有的能力),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要求进行小班教学与讨论,并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三阶段开设的课程应继续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并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实习和就业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在此阶段需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进行分组辅导,提高针对性。大四阶段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直接的就业创业指导,多渠道及时提供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创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新常态”,创业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高校要把握“双创”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比赛,联合企业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和服务,加强创业典型的总结和宣传,引导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高校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应该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服务,联合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二)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精细化的职业指导从近几年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尚未就业或者就业满意度偏低,麦可思2015年的就业工作报告显示,2014届、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61%、56%。这与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认知不足,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者规划不符合自身情况,不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就业情况等有关,导致毕业时盲目就业。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能够积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习实践活动,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适宜进行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情绪波动时,辅导员可以对他们进行情感和思想的引导,以更加积极合理的心态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配合,家长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常态”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改变“求安稳求面子”的心态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题目怎么写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随着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就业首先摆在了他们面前,而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大于求成了他们难与就业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供大于求的就业趋势还在逐年继续扩大。内容简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之相应的是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攀升,成千上万的毕业大军不断涌向社会,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虽然国家和政府不断推出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岗位,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人群,那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一、社会就业岗位与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之间严重失衡。随着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就业首先摆在了他们面前,而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大于求成了他们难与就业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供大于求的就业趋势还在逐年继续扩大,就业市场规律是:前一界未就业的和本届将要就业的毕业生,还有其他种类的毕业生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这个就业群体的个体之间不断的进行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形成了众多毕业生难与就业的现状!01二、行业的两极分化导致人才过剩。社会由于行业不同,所呈现出的现象有热门与冷门之分,热门行业应聘者们驱之若鹰、极力追捧,以致竞争的结果是人才过剩;而冷门行业很大程度上无人问津,这样,整体就业行情便呈现出很多毕业生不能就业的局面。大学生质量问题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三、大学生由于学历因素导致心理预期薪水普遍与现实薪水之间差距过大,从而形成难以就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难免有一些自视优越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高学历,有知识,有能力,因此在应聘中往往把薪水看的高于现实水平,以至于多次应聘不中,导致短期难于就业!尤其名校毕业生这种状况更加严重!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及其家长择业观念错误 包括以下几种观念:一是“铁饭碗”观念。计划经济时代“统分统配”,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固定的工作,如同端上了“铁饭碗”,导致现在有些人仍抱着老观念不放,求稳定、求保险,难以接受“双向选择”的现实。二是精英就业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一直较小,大学毕业生就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就业时层次也比较高。抱有这种观念使许多大学生抹不开面子,放不下架子,惟恐自己的就业岗位低于人们的期望,因此,把目标定位比较高,而导致就业难。三是“学而优则仕”观念。几千年沿袭的这种封建观念余波不息。现在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唯有公、检、法和一些党、政部门,除此之外,别的几乎不予考虑,宁可待业也不就业。四是不少家长“家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不仅仅满足于子女上大学,而是希望他们大学毕业后,找一份轻松、体面、待遇又好的工作,做“人上人”。殊不知父母的这种良苦用心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就业目标过窄,影响其就业。五是社会对于大学生过高的期望,认为大学生就该“大”就业。达不到社会期望,大学生觉得枉为“大”,没面子。 用人单位观念错位 许多用人单位过分求高,在选择毕业生时表现“高消费”,他们往往不考虑实际需要而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用人条件。在招聘中奉行“博士求之不得,硕士双手欢迎,本科考虑考虑,专科这次免谈”的选人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按学历比较,总体上硕士以上(含硕士)学历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1·03;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数之比为1∶0·51,而大专以下(含大专)的求职人数与 职位数之比为1∶0·43。还有一些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以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上岗能力。这些无形中都给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毕业生专业口径较窄,综合素质不高 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主流,经济发展呈信息化、区域化、全球化趋势,现代科技呈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交叉、渗透和汇流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信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目前,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知识的综合及广博程度不够,加 上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致使课程建设落后,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实践,教材改革滞后、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不能反映最新前沿学科发展动态,满足不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与市场需要之间有较大偏差。 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缺乏主动性和长远规划 从现状看,多数高校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及文件传达、信息服务和手续办理上,服务对象仅针对应届毕业生。这些与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综合素质、身心特点和爱好特长选择适宜的职业,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忽略了对在校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准备的前期指导,使毕业生仓促走上社会,延长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期。 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 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一般不希望所用的毕业生“学非所用”。而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统一运行的,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长线长,短线短的现象仍较突出,而学校依然一年年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正如工厂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供大于求”一样,造成人才的大量“积压”,出现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 不良社会风气干扰就业市场 这种风气使双向选择受到了限制,用人单位的“近亲结构”造成了就业排外性。这些都干扰了双向选择的公平性,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关系就业致使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级错位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形成了在岗售人员素质劣化,却排斥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造成就业困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