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文学期刊与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4 15:36:17

文学期刊与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

学术堂整理二十个好写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  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  3、"道"的文化阐释  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  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  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  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  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  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  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  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  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  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  18、《论语》同义词辨析  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  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

报告的真实度要强点,虚构的就是把无的想象出来在加以色彩但它不是真实的,连系就只有它们是不同的文学

文学期刊与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关系论文题目推荐

中国报告文学短篇王李春雷的作品,很不错!《木棉花开》《朋友》《夜宿棚花村》都极其优秀!

题目应当根据内容来定,关键是你先要把论文的内容定下来,这个内容是你最熟悉、掌握资料最多的。建议还是多下载些论文,先看看人家主要的研究方向,选定适合自己的,有时候随便拟一个题目,后来发现不好写,比较麻烦!主要参考文献涉及范围。主要参考文献是指与论文内容有密切关系,且在写作中部分参考或者借鉴了他人文献的观点和材料时,为了对其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为了指明主要资料出处并便于检索而列出的一项论文要素。其范围不仅包括注释中已涉及的文献,还可包括论文写作过程所涉及的其它文献。列示数量。主要参考文献的列示数量不少于15项(其中至少应包括3部以上的著作,还应当至少包括2项以上的外文文献)。列示方位。主要参考文献列于文末,应另起页。“主要参考文献”字样位置居中,段前段后各空一行,小二号宋体,加粗,结尾处无标点符号。列示顺序。主要参考文献列示顺序为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的拼音增序排列,外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名的字母增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则按发表时间增序排列。列示格式。主要参考文献的字号一律用五号宋体。各条参考文献首行缩进两个字符后列序号,序号在方括号(即“[ X ]”)内列示,括号后空一格,再接相应的文献信息。一项文献的信息列示超过一行时,应“悬挂缩进”两个字符。中文文献各要素之间的小圆点宜用全角状态下的圆点符号(即“.”),外文文献中的论题宜用斜体标示。著作类文献凡属第1版时则不必标明版次信息。著者列示。主要参考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列示方法为:中文著者先姓后名,外(英)文著者先名后姓。列示时不须标明编著形式(如:“张光明著”只标“张光明”,但译者需要注明,并用逗号“,”分隔,如:“李有明,译”)。一项文献涉及多个责任者时,应分别处理:外文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名,空一格后附“et al”;中国著者应标注至第一、二、三著者的姓名,三位以后的著者则以“等”字省略,各作者姓名之间以及所列示的最后一位作者姓名与“等”字之间均用逗号“,”分隔。

报告的真实度要强点,虚构的就是把无的想象出来在加以色彩但它不是真实的,连系就只有它们是不同的文学

文学期刊与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

非虚构”,顾名思义,是和强调“主观艺术创作”的“虚构”相对的概念。“非虚构”突出以现实元素为背景,淡化了文学和纪实题材的严格界限,同时也广泛吸收了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其他领域的方法论及问题意识。近几年的非虚构写作领域佳作辈出,其中既有梁鸿《中国在梁庄》、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慕容雪村《中国,少了一味药》这样关涉宏大题材的作品;也有像土摩托《关于音乐的记忆碎片》这样自身文化情感的表达;更出现了美国人何伟的非虚构作品“中国三部曲”(《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这样的优秀作品。 豆瓣阅读已上架的作品中,非虚构类也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多元,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这其中包括强调写作积极介入生活、强调作品社会性的纪实类作品(李申《在富士康》、宋燕《编辑部的鸡毛》);密切联系都市社会现象的随笔专栏类作品(连岳《i问连岳》、李静睿《枕边书》);突出个体生活经验、反映独特趣味的现实题材作品(米周《南下打工记》);轻松易读的生活类作品(丁小云《七天治愈拖延症》和《论文艺女青女如何培养女王气场》、吉井忍《四季便当》系列)等。 非虚构组的口号为“我的非虚构写作”。与小说创作相比,非虚构作品更看重的是生活经验和观察力。只要有经历,有想法,愿意总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非虚构作者。 口号中的“我”就是在强调这种真实的个体经验;同时,对很多作者来说,非虚构写作相对陌生,我们希望你以豆瓣阅读为起点,开始自己的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组为主题创作,参赛者需从四个主题中任选其一来写作。主题仅供选择之用

如果以2010年《人民文学》鲜明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那么“非虚构写作”已经走过了10年的文学历程。这10年中,非虚构写作掀起一股势不可当的文学旋风,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然而,众声喧哗之后,纷繁芜杂的文本并未让我们如期领略“非虚构写作”书写现实的精神真谛。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与冷静审视。不仅如此,我们还真切感受到“非虚构写作”在狂热追逐现实真实之余,其文本思想性与艺术性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同时,我们对这种状况也缺乏必要的警惕与积极的反思。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从字面意义看,“非虚构写作”的中心词为“写作”,“非虚构”是其修饰语。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的限定,堂而皇之地将“非虚构”越位于主语。显然,“非虚构”与“非虚构写作”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非虚构”根底上是真实,是“非”虚构、不虚构与不可编造,而非“反”虚构。概言之,“非虚构写作”本质上是以“非虚构”的形式进行文学写作。 “非虚构”在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的提出,并非倡导者的突发奇想或偶然为之,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肌理与复杂的文学内因。简单来讲,大抵有四:一是对“后先锋时代”虚构文学“个人化”创作现状的反拨;二是对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日渐偏离“非虚构”轨道而陷入“单一化”“模式化”与“体制化”窠臼的匡扶;三是对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日渐显露的“表象化”“类型化”与“客体化”苦难书写弊病的矫正;四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和娱乐化书写而引发的“仿真化”“虚幻化”与“符号化”乌托邦图景的反正。事实上,“非虚构写作”的提出旨在重建一种严肃真实的写作伦理与介入现实的创作立场。它鼓励作家走入生活现场,深入现实内部,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的文学秩序,探索并实践更为宽阔的写作,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个层面、形形色色的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可见,文学书写是其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应然关系。作为文学范畴的“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依然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一种文学的真实。而这种文学的真实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之后呈现出来的。也即是说,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截然对立,而是交相呼应、共同交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不得不说,“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要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现实真实。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于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升腾境界,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教条性地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的层次。因盲目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现实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应有的美学张力。 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但实际创作中,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将其混淆在一起。毋庸讳言,任何写作,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关于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无疑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是带有创作主体的反思,或者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换言之,作者以个体视角对现实素材进行观照,所呈现出的“真实”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家个人意义上的“真实”而已。这种“真实”难免会带有“个体化”与“主观化”的倾向。 “非虚构写作”要将鲜明的人物性格、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唯有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新激活文学艺术与人民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及其潜藏的“巨大的、新的可能性”,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 可以说,“非虚构写作”的精髓在于以“真实性”为大纛,反叛文学的“虚假性”,从而将创作还原到更为本质的层面,激活文学叙事活动中潜藏的“巨大的、新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零度叙事、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如何不动声色、冷峻地描摹人类此岸生活的困顿与伤痛,“非虚构写作”终要借助虚构与想象的力量,以审美的方式透过现实表象,直抵人类对彼岸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如果丧失了它应有的灵性与诗意,也就蹈空了艺术本质的核心要义,即使那种“可能性”巨大而新颖,也会昙花一现,湮灭于文学史的长河之中。(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高春民)

非虚构写作针对虚构写作而产生,但不是反文学的,而是试图拓展文学的边界。它使用“非虚构”而非“真实”这个概念,是试图在文学与真实中找到平衡点。作为文学,它不完全以纪实为己任,但也不完全以文学性为追求。非虚构写作有其真实性的一翼,它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非虚构写作有其文学性的一翼,在写作中,它也采用文学创作的一些方法,但这些策略与方法最终也是为了真实的写作而服务的。在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中,也十分强调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和事情。这也符合生活的逻辑,不同人面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虽然这算不上什么新技巧,但是非虚构写作“已经使这种描写达到了不同寻常程度的心理深度”。正是这一技巧,使得作者的文字和读者的心灵能够抵达新闻报道和小说想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非虚构写作中的对话,往往为了还原故事的本来状态,就充分让人物发声,让故事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在对话中得到自然呈现。对话越是充分的非虚构叙事,越是接近小说。

百度搜索 23dzs 观看下载流水人家 作者:花信风这是一个有皇帝却没有电的落后世界。--齐达一现代农民穿越到古代种田的故事。主角会在自己的专业上发扬光大,同时积极向上,进而发展成为古代五讲四美优秀青年~请大家捧场一直想看穿越耽美种田文,可是太少了,所以只好自己动手了PS:本文设定背景是在《信有时》之后的一百年左右,即历史已经被前面的穿越者改变,所以现在的大魏是架空的,属于另一个平行世界,官员品级制度名称的大致参考唐朝,少部分是魏晋时代的PSS:想看历史细节的考据派,请自己回家翻史书~《模糊江湖》(穿越时空)作者:zelda文案近视眼也能不靠眼镜闯江湖,这样的世界,充满‘朦胧'美!荒岛求生 作者:大假发作者:我想让你去种地路以南:我考虑一下作者:我已经决定了,让你去种地路以南一咬牙:好吧,但是要付给我失业补偿,还有农业补助作者:这样啊,那我想让你回到古代去种地路以南怒视作者:没门作者:可是我已经把你扔回去了路以南泪流满面作者:我想让你去古代的荒岛种地路以南:不要啊作者:我已经把你放荒岛上了,希望你能活下来,阿门路以南疯狂诅咒作者中被诅咒的作者浮上来,慢吞吞的对路以南说:忘了跟你说,我还扔了个小少爷给你,记得照顾好他,88路以南狂化……农夫 作者:修七死缠烂打渣渣攻,腹黑冷漠妖孽受,轻松路线乐思茗的悠闲生活 作者:悠悠仙该文属于现在网络上流行的随身带着XX系列。暑假里,乐思茗钓到了一块玉佩,奇异的空间慢慢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栽栽花、种种地、养养家禽逗逗宠物……猎户郑三一个古代大龄农村男青年的爱情之路。竹外桃花开此文为男男世界,有生子情节,雷者请绕道!如果要文可以hi我。

文学期刊与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关系论文怎么写啊

做任何事情都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说到写作,写什么,怎么写,可以分为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一、非虚构写作的内涵与特征非虚构写作,指不凭想象创造出来的写作,是真实、实在的写作。怎样想的、说的、做的,就如是而不走样地写出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什么样的,就老老实实地写成什么样。非虚构写作的特征就是不许虚构、不要虚构、不玩虚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的《我的母亲》、巴金的《随想录》等即这样的作品。他们写作的时候和写出来的东西,不虚想、不虚浮、不虚假、不虚夸、不虚拟、不虚荣、不虚胖、不虚夸、不虚套、不虚妄、不虚伪、不虚文、不凭空捏造、不虚头巴脑、不涂脂抹粉、不虚应故事、不虚张声势、虚与委蛇,而是实事求是、实想实述、切实塌实、照实反映,从实际出发,有事实根据。二、虚构写作之多、热、捧,非虚构写作之少、冷、压为什么虚构写作多、热、捧,而非虚构写作少、冷、压?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虚构是文学作品重要的创作方法。人们喜欢欣赏文学作品。于是,作家们大张旗鼓地虚构,读者乐此不疲地阅读。虚构写作大行其道便在情理之中。虚构能够创造更生动、更丰富、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效果。取得这样的效果,便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与观众。所以,写作的人为了这几个“更”,便更喜欢虚构,更不遗余力地虚构,更把虚构搞得登峰造极,以求作品更快地发表,博得更多人的欣赏、观看。靠虚构写作求财、求官、求名、求色者大有人在。靠非虚构写作获得这些利益的人少。人生一世,不能凭空活着,需要靠一定的物质等利益。为获得利益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如果以2010年《人民文学》鲜明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那么“非虚构写作”已经走过了10年的文学历程。这10年中,非虚构写作掀起一股势不可当的文学旋风,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然而,众声喧哗之后,纷繁芜杂的文本并未让我们如期领略“非虚构写作”书写现实的精神真谛。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与冷静审视。不仅如此,我们还真切感受到“非虚构写作”在狂热追逐现实真实之余,其文本思想性与艺术性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同时,我们对这种状况也缺乏必要的警惕与积极的反思。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从字面意义看,“非虚构写作”的中心词为“写作”,“非虚构”是其修饰语。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的限定,堂而皇之地将“非虚构”越位于主语。显然,“非虚构”与“非虚构写作”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非虚构”根底上是真实,是“非”虚构、不虚构与不可编造,而非“反”虚构。概言之,“非虚构写作”本质上是以“非虚构”的形式进行文学写作。 “非虚构”在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的提出,并非倡导者的突发奇想或偶然为之,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肌理与复杂的文学内因。简单来讲,大抵有四:一是对“后先锋时代”虚构文学“个人化”创作现状的反拨;二是对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日渐偏离“非虚构”轨道而陷入“单一化”“模式化”与“体制化”窠臼的匡扶;三是对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日渐显露的“表象化”“类型化”与“客体化”苦难书写弊病的矫正;四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和娱乐化书写而引发的“仿真化”“虚幻化”与“符号化”乌托邦图景的反正。事实上,“非虚构写作”的提出旨在重建一种严肃真实的写作伦理与介入现实的创作立场。它鼓励作家走入生活现场,深入现实内部,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的文学秩序,探索并实践更为宽阔的写作,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个层面、形形色色的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可见,文学书写是其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应然关系。作为文学范畴的“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依然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一种文学的真实。而这种文学的真实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之后呈现出来的。也即是说,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截然对立,而是交相呼应、共同交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不得不说,“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要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现实真实。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于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升腾境界,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教条性地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的层次。因盲目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现实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应有的美学张力。 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但实际创作中,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将其混淆在一起。毋庸讳言,任何写作,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关于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无疑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是带有创作主体的反思,或者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换言之,作者以个体视角对现实素材进行观照,所呈现出的“真实”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家个人意义上的“真实”而已。这种“真实”难免会带有“个体化”与“主观化”的倾向。 “非虚构写作”要将鲜明的人物性格、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唯有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新激活文学艺术与人民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及其潜藏的“巨大的、新的可能性”,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 可以说,“非虚构写作”的精髓在于以“真实性”为大纛,反叛文学的“虚假性”,从而将创作还原到更为本质的层面,激活文学叙事活动中潜藏的“巨大的、新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零度叙事、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如何不动声色、冷峻地描摹人类此岸生活的困顿与伤痛,“非虚构写作”终要借助虚构与想象的力量,以审美的方式透过现实表象,直抵人类对彼岸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如果丧失了它应有的灵性与诗意,也就蹈空了艺术本质的核心要义,即使那种“可能性”巨大而新颖,也会昙花一现,湮灭于文学史的长河之中。(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高春民)

“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二)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

我认为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离开了哪一方,语文教育都会倾斜也会失去平衡的,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互渗互补,相得益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赏,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分则两伤,合则共荣.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写好作文的技巧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虽然从逻辑因果上来看,未必读的越多就写的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写作较好的人他的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而且所涉猎的文章范畴也会比一般读书人要广泛。也就是说,阅读量的大小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阅读水平的充分条件。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希望自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我认为不管你是否想成为一个作家还是仅仅想能够写一点随笔,亦或是只是在网络上开一个博客,抒发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那么你所写出来的东西做为一种文字载体,必然要经过你的读者的阅读,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你的写作才有意义。但内容空洞的东西并不容易被别人接受,而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阅读必不可少——因为阅读能够提升你的文化积淀,扩展你的视野,给你更多的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作文训练并没有要求我们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指导写作,因而,大多数人的写作水平停留在一个不高的层面上,所以如果某一天有人让你写一点东西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显得头皮发麻,不知该从何着手。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同我们平时未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而导致这种写作恐惧症以外,平时阅读量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既然阅读与写作有如此重要的关系,那么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通过大量的阅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方面能够为我们的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文学修养或者是知识积累。但我们所说的大量阅读并不是什么书都读,也不是一本书中什么都读,应该有所取舍,阅读的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分。即使是名著,他里面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不去读他,要发扬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风格,“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杨际德《写作课的真谛在哪里?》——中国教育报)。也就是说,我们读书要读文章、书籍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只有这部分凝聚了作者最大心血的东西对我们最有用。就象一锅经过文火慢慢熬出的鸡汤一样,精华营养都在汤里了,至于鸡肉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简单处理掉就行了。我们将鸡汤的营养吸收掉,化为自己的东西,用于增强体质,实际上也就是说将文章中的精华用来作为我们写作的知识积累,并为写作添枝加叶,增强文章的内涵和可读性。但是,这里又牵涉到一个读书的方法论问题,古代文人可以抱着“四书”、“五经”慢慢品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去读,然后再去参加科举考试,将平生所读所思在一张决定命运的白纸上写出来。但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变化多样的时代,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又极其快,没等你把一本书读完,第二部第三部乃至N多部快速地出来了,而且很多书的质量也是粗制滥造,不少的书从根本上说就是快餐文化的产物,没有什么读的价值,只不过充当暂时娱乐心灵的工具罢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读书选择了快速阅读,即在很短时间内翻看浏览一本书并从中获得这本书的必要信息。面对厚厚的晨报,他们会快速用眼睛在报纸上将新闻标题“轮”一遍,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细细看里面的内容,我想这也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