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啊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2:57:06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啊初中

毕业论文研究意义怎么写,两个例子帮你提升

我是上海某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我来说说我的建议~理论意义:是说你的论文对你研究的方向的理论做了哪些补充、拓展或者创新~(举个例子:假如你研究的课题是“泰剧的成功原因对国产剧的借鉴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大概是丰富了国产剧的研究方向或者开创了国产剧研究的新方向…)现实意义:是说你研究的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现状有哪些具体的作用,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要落实到实践层面…就不举例子了^_^

汗~~ 这个问题是我等能写的出来的嘛 题目这么大 不抄书都不行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张海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推动了欧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还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迟早都要发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在清朝的最后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已经出现在中文刊物和著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大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思考;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推动,中国人进一步思考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就是说,五四运动后或者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考虑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个历史必然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上的,是建立在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政党力量弱小的基础上的。而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这个政党的理论终于掌握了人民大众,掌握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方向。颜晓峰: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作过精辟的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也充分促进了民族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觉醒。中国封建文化不能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武器,于是就转向西方寻求强国崛起之道,形成了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的局面。经过历史检验,这样那样的学说和观点都碰壁了、破产了,因为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来考察国家发展之道,应用于中国,就是只有人民起来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才能解决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回答和解决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的正确理论,毛泽东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汇合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不能随意假设的问:有的人认为,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或许会发展得更好。请问专家,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假设?张海鹏:首先必须指出,后人对历史发展过程所做的随意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允许这种假设,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将变得毫无意义。以前就有人说过,中国如果当上300年殖民地,早就现代化了。这样的说法如同梦呓。说者至少是出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无知,也是对现代中国国情的无知。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暂且认为这样的假设有某种意义,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呢?我看也不尽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事实中来求证,因为中国发展道路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看地球上类似国家的状况。首先看日本。日本在140多年前实行明治维新,走了“脱亚入欧”的发展路线,是继欧美国家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可是日本却是一个靠军国主义、靠战争、靠掠夺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和亚洲国家吃它的苦,还需要在这里细数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日本后,如果不是出于冷战需要,扶植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基地,日本的战后发展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再看印度。印度早于中国差不多200年成为殖民地,其独立时间和中国差不多。印度是一个大国,是按照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国家,今天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这60年来,印度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富裕程度,是不是比中国更好呢?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再看俄罗斯。俄罗斯是最先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搞了70来年,1991年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罗斯搞社会主义的时候,军事、经济实力均可抗衡美国,而今天的俄罗斯在综合实力上与美国却是相差甚远。亚洲的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拉丁美洲、非洲大陆等许多国家,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今天的情况如何,恐怕不需要多加引证了。环顾世界各国,相比较之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不是更好些呢?如果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假设可以成立的话,我们也不难想象,在列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榨下,在内部四分五裂下,发展状况还会好吗?问:中国是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观点?革命与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张海鹏:说到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是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出合理解释的。一般来说,当旧的社会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革命,以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这样的障碍一旦扫除,社会就会获得大的发展。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起到了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美国在18世纪发动北美独立战争,取得了国家独立,才使生产力获得解放,进而在19世纪末以后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则是在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获得国家独立之后,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10多年前,有人发表“告别革命”的说法,就提出了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是一种随意的假设,假设者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证明。换句话说,你用什么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历史不能重头来过一次,否则还可以检验一下你的观点是否有可行性。其次,任何社会的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客观环境逼迫出来的。有一句话说,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大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就可能发生。这时候,革命党振臂一挥,人民就会跟从,革命就会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客观环境,任何人、任何政党凭空呼唤革命,是制造不出革命来的。第三,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形态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略,用战争、不平等条约等多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中国政府,操纵了中国经济。在这种政治和经济条件下,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都面临着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局面,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因而革命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历史事实。我们怎么能不顾这样的基本史实,而假设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会发展得更好些呢?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否可以认为,“十个结合”就是中国特色?颜晓峰:从方法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关键在于“结合”。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使这一结合进入新的阶段。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正是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探索结合的新对象新内涵,逐步形成和发展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的精髓是“结合”,这是由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照搬本本。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在政治原则上,就是既不能僵化也不能西化,既不能“左”也不能右;表现在实践关系中,就是这种结合是统筹协调、把握平衡的结合。结合是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取向的结合,是整合优势、产生新质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造。一些原以为绝对对立的事物有效结合起来了,发挥了极大效能,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些原以为顾此失彼、替代选择的价值在结合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如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扎根于当代中国的实践土壤,同时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反映这三大规律的综合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寻找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得以实现的特殊形式和特殊途径。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任何一种发展道路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如果要借鉴,应该借鉴一些什么东西?这个度如何把握?颜晓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关键看其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当然,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封闭发展,都要在和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中得到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对资本主义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历史性创造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带来的罪恶和社会不公进行了严厉批判。借鉴什么,就是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一些思想理念和具体制度。必须指出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在交往、借鉴中不能没有原则。一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就要动摇社会主义的基础;二是要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国情只能在实践中导致失败。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初中

首先写这个贴子是具有一定压力的写这篇贴子并不是在为共产党说话,也不是在为那一个人说话而是从一个历史的全局系统的分析一个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在建国后为什么要与苏联建交 近代中国的矛盾是什么 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近代中国的灾难史于1840的鸦片战争深究这场战争的原因可能有的人会说,英国人太坏清政府太腐败无能而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但是其根本原来如何这是要从系统上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全面分析的当然不能说清政府就没有责任关键是在于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形成了两种社会根本矛盾即:1资本主义与国内买办构结的势力与普通民众的矛盾不法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历史上的矛盾人民也就无从真正的成为国家的主人国民也就不会有民主民权民声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形形色色的与这两大势力做斗争的力量无论是清时的小刀会还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甚至是戊戌变法的梁启超谭嗣同他们从根本上只想到的是赶走外来入侵者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利益也就是分别代表着广大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皇权 那么历史证明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对立宪就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对任何有可能侵害到其自身利益的任何变革所抱的态度就是杀无赦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资本主义道路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在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上中国是不是可以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答案是否这的因为早在本世纪初这种悲剧就发行过 孙中山先生做为中华民族革命的先驱者他的丰功伟绩是后人所不能够抹杀的以他为代表的国民党在进过无数次的与封建王朝的斗争中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五千年的封建历史便是封建王朝结束了`中国近代的两大根本矛盾有没有结束呢,答案肯定是否的,为什么呢``因为封建王朝是结束了`但是一种新的封建势力又出现了``那就是军阀主义再加上中国资本阶级本身就具有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他们一味的与国外帝国主义妥协忍让而结果是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在当时的中国更加的放肆出现了军阀或者是帝国主义势力为代表的某些有权有势力的人在中国境内犯罪加害普通民众而不受任何处罚而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有一种阶级他必然要代表广大普通民众的利益必然要与不法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做斗争而这种新的阶级的诞生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三、正视伟大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这就是一代伟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我们说,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所以,如果新中国成立后,不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可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

我是上海某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我来说说我的建议~理论意义:是说你的论文对你研究的方向的理论做了哪些补充、拓展或者创新~(举个例子:假如你研究的课题是“泰剧的成功原因对国产剧的借鉴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大概是丰富了国产剧的研究方向或者开创了国产剧研究的新方向…)现实意义:是说你研究的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现状有哪些具体的作用,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要落实到实践层面…就不举例子了^_^

毕业论文研究意义怎么写,两个例子帮你提升

摘 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从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到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模式赢得认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关键词:中国文化;历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平发展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合理性在历史上,我国周边地区都曾经是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即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儒家倡导“修齐治平”,“粤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光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稽考于古道而能称顺其美的历史事实,帝尧名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之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得友善和睦起来了。)按中国文化讲“使天下服”绝不是依靠武力,而是要以道德去统一之。自身强大而“内圣”,外邦、外国纷纷效法学习,主动与中国进行联合,或自愿加入中国,这就是“外王”。内圣的国家,内部必须治理得好,人们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能够凝聚成一个整体,就像蜜蜂与蚂蚁(白蚁)王国一样(这当然是一种低级的凝聚形式),只有大公,而无自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凝聚这么结实,将是无坚不摧的,没有任何敌人能战胜或奴役他们。中国人历来是靠实力与道德上的感召而实现外王的,中国人的外王也不是为了抢劫别的国家和人民,而是与我同富,共同走向人类文明,最终达到与我同样的程度,这就是“天下大同”。而西洋人用的则是强盗逻辑,他们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特别是欧洲的殖民主义时代,对印度、非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对澳洲的土著人,对东南亚。甚至对中国也进行过强盗式的侵略。即便是现代的所谓“欧美文明”,也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太多,不能与中国天下大同相提并论。英法德走的是殖民扩张,海上侵略的道路,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国人有自己的模式。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啊

毕业论文研究意义怎么写,两个例子帮你提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张海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推动了欧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还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迟早都要发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在清朝的最后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已经出现在中文刊物和著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大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思考;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推动,中国人进一步思考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就是说,五四运动后或者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考虑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个历史必然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上的,是建立在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政党力量弱小的基础上的。而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这个政党的理论终于掌握了人民大众,掌握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方向。颜晓峰: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作过精辟的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也充分促进了民族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觉醒。中国封建文化不能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武器,于是就转向西方寻求强国崛起之道,形成了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的局面。经过历史检验,这样那样的学说和观点都碰壁了、破产了,因为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来考察国家发展之道,应用于中国,就是只有人民起来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才能解决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回答和解决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的正确理论,毛泽东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汇合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不能随意假设的问:有的人认为,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或许会发展得更好。请问专家,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假设?张海鹏:首先必须指出,后人对历史发展过程所做的随意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允许这种假设,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将变得毫无意义。以前就有人说过,中国如果当上300年殖民地,早就现代化了。这样的说法如同梦呓。说者至少是出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无知,也是对现代中国国情的无知。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暂且认为这样的假设有某种意义,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呢?我看也不尽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事实中来求证,因为中国发展道路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看地球上类似国家的状况。首先看日本。日本在140多年前实行明治维新,走了“脱亚入欧”的发展路线,是继欧美国家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可是日本却是一个靠军国主义、靠战争、靠掠夺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和亚洲国家吃它的苦,还需要在这里细数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日本后,如果不是出于冷战需要,扶植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基地,日本的战后发展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再看印度。印度早于中国差不多200年成为殖民地,其独立时间和中国差不多。印度是一个大国,是按照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国家,今天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这60年来,印度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富裕程度,是不是比中国更好呢?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再看俄罗斯。俄罗斯是最先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搞了70来年,1991年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罗斯搞社会主义的时候,军事、经济实力均可抗衡美国,而今天的俄罗斯在综合实力上与美国却是相差甚远。亚洲的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拉丁美洲、非洲大陆等许多国家,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今天的情况如何,恐怕不需要多加引证了。环顾世界各国,相比较之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不是更好些呢?如果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假设可以成立的话,我们也不难想象,在列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榨下,在内部四分五裂下,发展状况还会好吗?问:中国是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观点?革命与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张海鹏:说到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是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出合理解释的。一般来说,当旧的社会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革命,以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这样的障碍一旦扫除,社会就会获得大的发展。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起到了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美国在18世纪发动北美独立战争,取得了国家独立,才使生产力获得解放,进而在19世纪末以后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则是在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获得国家独立之后,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10多年前,有人发表“告别革命”的说法,就提出了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是一种随意的假设,假设者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证明。换句话说,你用什么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历史不能重头来过一次,否则还可以检验一下你的观点是否有可行性。其次,任何社会的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客观环境逼迫出来的。有一句话说,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大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就可能发生。这时候,革命党振臂一挥,人民就会跟从,革命就会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客观环境,任何人、任何政党凭空呼唤革命,是制造不出革命来的。第三,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形态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略,用战争、不平等条约等多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中国政府,操纵了中国经济。在这种政治和经济条件下,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都面临着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局面,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因而革命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历史事实。我们怎么能不顾这样的基本史实,而假设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会发展得更好些呢?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否可以认为,“十个结合”就是中国特色?颜晓峰:从方法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关键在于“结合”。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使这一结合进入新的阶段。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正是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探索结合的新对象新内涵,逐步形成和发展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的精髓是“结合”,这是由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照搬本本。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在政治原则上,就是既不能僵化也不能西化,既不能“左”也不能右;表现在实践关系中,就是这种结合是统筹协调、把握平衡的结合。结合是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取向的结合,是整合优势、产生新质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造。一些原以为绝对对立的事物有效结合起来了,发挥了极大效能,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些原以为顾此失彼、替代选择的价值在结合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如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扎根于当代中国的实践土壤,同时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反映这三大规律的综合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寻找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得以实现的特殊形式和特殊途径。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任何一种发展道路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如果要借鉴,应该借鉴一些什么东西?这个度如何把握?颜晓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关键看其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当然,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封闭发展,都要在和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中得到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对资本主义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历史性创造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带来的罪恶和社会不公进行了严厉批判。借鉴什么,就是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一些思想理念和具体制度。必须指出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在交往、借鉴中不能没有原则。一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就要动摇社会主义的基础;二是要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国情只能在实践中导致失败。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三、正视伟大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这就是一代伟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我们说,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事实证明,如果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不可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而如果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社会主义,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前途。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填写啊

回答 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填写就可以了我的理解是,研究方向,是技术专业背景下,比较具体的研究主题。1、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日常学习与翻阅专业文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了感兴趣的内容,就要付之实践。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知网等工具可以轻松地检索到自己感兴趣内容的相关文献,当然还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浏览器以及图书馆等社会资源下载所需文献。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再考虑是否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明确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是确定研究内容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应当详细地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其次,如果是导师给出的研究方向,那么一般是可行的;这时我们就要积极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对于该课题的想法;在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之后,我们就要对导师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考虑,可行度较高的话,就可以着手开始搜集资料,为论文完成打好基础。3、确定研究思路和计划“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与导师、学长学姐的沟通,我们可能会对这个课题有一定新的认识,确定了研究方向之后,就要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更深的了解。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同时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要进行思考研究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

你的专业啊。是研究生的专业。例如对于一张脸高中是整张脸 大学是半张脸 研究生是一个鼻子。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个鼻子就是研究方向 。

想要有一个论文的高质量选题,必须重视几个问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整个研究的开始,决定了整个研究的价值、趋势和发展空间。在正式写论文开始之前,我们必须把论文选题放在首位。在研究过程中,许多人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进行了改变,不仅增加难度。它也消耗了很多动力和乐趣。那么如找到高质量论文选题呢?论文选题的本身要求是客观需要,现实可能作用。本文对论文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课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这些课题通常不是从零开始,一般都有科研的基础:或者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新的出发点,可以进一步深化;或者本课题以前还没有开展过,但对相关工作有一定的积累,为提出的课题做了理论或方法上的准备。了解国内外该题研究概况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历史,包括前人是否从未研究过和有没有明确的答案,假如有人研究过,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分歧或争议在哪里。还需要讨论哪些问题;从以前的相关工作中,在科研思路、技术方法等方面可以借鉴哪些有用的东西,从中找出新的突破点。从全局来看,在有把握的前提下,选择不仅要避免重复,还要发挥自己擅长的方面。三。选择现实性强的科目和现实性强的科目。即国内外医疗保健、卫生预防、教学、科研工作亟待解决,包括热点,争议问题通常是学科前沿的新问题。有许多研究人员从事研究。如果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有相当大的地位,他们应该继续深入相关领域。相反如果研究人员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就不适合在别人后面做低水平的科学研究重复。选题要量力而行选择题目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应充分考虑开展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包括研究方法的实用性。选题失败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意义不大的题目,不管你花了多少精力,写得多好,它的价值和收获都微乎其微。可想而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都被浪费了,而这项工作也是徒劳无功的。第二,如果你选择不熟悉这个课题,你可能无法做出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要换选题。第三,如果我们选择一个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大而空的话题,我们可能无法开始,也没有线索,而且效果很小。因此无论是科研招标还是自主选题,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最后,我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他们最喜欢的优质主题!本文由免费查重检测papertime分享。

就是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查询很多的资料,进行广泛的了解,查一些新的文献,了解一下这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你的方向要结合最新的进展和研究热点,思路要清晰,研究方法要有创新性,凡事都是越新越好,当然,要立足于你们的实际条件。

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填啊

想要有一个论文的高质量选题,必须重视几个问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整个研究的开始,决定了整个研究的价值、趋势和发展空间。在正式写论文开始之前,我们必须把论文选题放在首位。在研究过程中,许多人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进行了改变,不仅增加难度。它也消耗了很多动力和乐趣。那么如找到高质量论文选题呢?论文选题的本身要求是客观需要,现实可能作用。本文对论文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选择自己熟悉的课题课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这些课题通常不是从零开始,一般都有科研的基础:或者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新的出发点,可以进一步深化;或者本课题以前还没有开展过,但对相关工作有一定的积累,为提出的课题做了理论或方法上的准备。了解国内外该题研究概况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历史,包括前人是否从未研究过和有没有明确的答案,假如有人研究过,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分歧或争议在哪里。还需要讨论哪些问题;从以前的相关工作中,在科研思路、技术方法等方面可以借鉴哪些有用的东西,从中找出新的突破点。从全局来看,在有把握的前提下,选择不仅要避免重复,还要发挥自己擅长的方面。三。选择现实性强的科目和现实性强的科目。即国内外医疗保健、卫生预防、教学、科研工作亟待解决,包括热点,争议问题通常是学科前沿的新问题。有许多研究人员从事研究。如果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有相当大的地位,他们应该继续深入相关领域。相反如果研究人员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就不适合在别人后面做低水平的科学研究重复。选题要量力而行选择题目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应充分考虑开展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包括研究方法的实用性。选题失败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意义不大的题目,不管你花了多少精力,写得多好,它的价值和收获都微乎其微。可想而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都被浪费了,而这项工作也是徒劳无功的。第二,如果你选择不熟悉这个课题,你可能无法做出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要换选题。第三,如果我们选择一个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大而空的话题,我们可能无法开始,也没有线索,而且效果很小。因此无论是科研招标还是自主选题,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最后,我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他们最喜欢的优质主题!本文由免费查重检测papertime分享。

选题依据=选题意义+选题背景。论文选题的依据通常情况是由以下几个因素确定:1、你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2、(您所熟知领域)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3、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已取得的成果;3、本领域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否存在其他领域先进的方法可引入等;4、请教身边的同学朋友。选题建议:一、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二、选题适当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

回答 亲~这道题由我来回答,打字需要一点时间,还请您耐心等待一下 你好,亲很高兴为你解答,1、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日常学习与翻阅专业文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了感兴趣的内容,就要付之实践。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知网等工具可以轻松地检索到自己感兴趣内容的相关文献,当然还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浏览器以及图书馆等社会资源下载所需文献。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再考虑是否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2、明确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是确定研究内容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应当详细地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其次,如果是导师给出的研究方向,那么一般是可行的;这时我们就要积极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对于该课题的想法;在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之后,我们就要对导师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考虑,可行度较高的话,就可以着手开始搜集资料,为论文完成打好基础。3、确定研究思路和计划“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与导师、学长学姐的沟通,我们可能会对这个课题有一定新的认识,确定了研究方向之后,就要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更深的了解。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同时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要进行思考研究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 提问 我的题目是Co-MOF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这属于哪一研究方向 ? 回答 亲,这属于材料研究 更多3条 

就是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查询很多的资料,进行广泛的了解,查一些新的文献,了解一下这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你的方向要结合最新的进展和研究热点,思路要清晰,研究方法要有创新性,凡事都是越新越好,当然,要立足于你们的实际条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