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现代设计与传统美术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发布时间:2024-07-07 04:10:40

现代设计与传统美术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  1、《“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  2、《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  3、《当今现有材料表现》  4、《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点看法》  5、《构建自然和谐人居环境》  6、《关于设计美的思考》  7、《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  8、《家具的绿色设计浅论》  9、《家具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10、《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  11、《论家居设计中人性与个性的统一》  12、《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13、《浅谈家居中的灯光设计》  14、《浅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15、《浅析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计》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论现代居室设计风格与陈设的关系  论绿化对室内环境及人的反应力的作用与影响  高校学生宿舍区建筑色彩研究  论室内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  论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浅析中国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新中式家具的款式特点探究  论曲线在室内空间的运用  论室内装修施工工序与效果  论卫生间的设计与新技术应用  论智能化家居对现代家居生活的影响  论小户型的空间使用率  论家装设计的新中式风格  客厅的墙面装饰设计  论视觉空间的最大化  论软装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论色彩在室内的应用与心理功能  论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割  议门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  论壁纸在家居设计中的艺术体现与运用  论玻璃在家装中的使用  论样板间的家具设计与陈设艺术

这几天怎这么多关注这古典玩意儿的?——

研究生论文该如何选题?学位论文选题步骤:1. 导师确定大方向后进行大范围调研并总结问题2. 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3. 与导师讨论并提出开题报告4. 完善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学研沙龙·▍学位论文写作是博士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大事,它不仅反映了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博士生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课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和研究方向。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前沿性、应用性、可行性是衡量课题的主要标准。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构成了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将创新性和一定水平结合、综合起来开展研究。博士论文的选题应该满足这样几个要求:课题应该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最好能够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在学术上,发现别人错误的命题进行辨析;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大的参考意见;解决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起到推动作用。大范围调研是选题的基础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在拉丁文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作为一个知识占有者,博士不应该把自己划定在某一学术领域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作为一个博士生首先要做的是大范围的调研,只有大量占有资料,才能把握问题、解决问题。论文选题应建立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精读一两篇好的Review,通过这种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整体的把握。大量调研的过程,也是寻找博士论文的榜样,少走弯路的过程。香港大学的岳晓东博士曾讲过他在哈佛做博士论文的故事。在哈佛教育学院有整整三架书是本院博士生毕业论文,那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在对这些书架的定期走访中,他得到很多写作构思的灵感。小到一个句子的遣词造句,大到段落的组合,因为大家都曾面临同样的挣扎。他还同其中一位作者联系过,感谢他的帮助,这位校友对他的回答是“Hi,buddy,you really know how to study!”由此可见,参照前人的文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罗俊(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比如我学的材料学,在一年级,导师基本就确定了大的方向,这也是考虑到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小组人员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在进行大范围的调研之前,读了两篇Review,这使我在后来的调研中感觉到自己是在有目的地做事情,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伴随调研的进行很自然提出一些问题或想法,由于读了很多文献,这样对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最终在和导师讨论选题的时候就很有针对性。我对选题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做好开题前的调研。难度选择与课题可行性博士论文应必须具有一定难度,只有具备一定难度的论文才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所谓难度,就是要求作者能够探索规则,这些规则是隐形的,不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是很难发现的,所以难度的挑战来自于发现规则的困难性,并且难度的选择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研究资源进行选择和调整。其次,课题涉及面广泛程度也决定了课题的难度水平,它可以包括很多学科和领域。最后就是一些前人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当课题难度成为难以揣摩深浅的鸿沟,你会如何选择?其实课题的难度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尺度准确衡量,对于难度大的课题,可以允许失败,甚至在出现意外情况下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也是可以的。博士论文应该是水平的表现,假如它的水平高度达到了,也是可以接受的。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是在查阅了大量文献,作了细致充分的调研后,并在对问题的探索中采取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最后落实在文字上并体现出一定学术功底。这样的论文应该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对于一些难题,不是一两个博士生完成的,它们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国研究生在难度选择上,不应避重就轻回避难题,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比如很多到国外读博士的同学会选择中外比较性研究。由此也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智慧”。林语堂还曾自做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种做法即是治学中扬长避短的妙用。前沿性与现实意义博士论文应具有学术的前沿性,而课题的现实意义是博士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在经过调研和思考后,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最终确定为论文选题的是经过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意义标准筛选的课题。博士论文的选题需要从选题的整体来看,但对创新性应该正确看待。英国有一句谚语:太阳之下无新事。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香港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在奠定他国际上经济学地位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推翻了经济学界二百年的观点。但他的老师艾智仁对他说:“你的佃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这样,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成是他对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的创新。作为一个博士论文的选题,当然应该具有学术前沿性,但无论你的选题是针对某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用来填补以往的空白,都应该对现实问题有指导意义。只有把握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才可能是一篇优秀的论文。罗俊:导师给了你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在自己初拟几个题目之后如何选择应该和导师进行沟通。通常会有三个标准来衡量。即: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课题的可行性,还有就是别人是否已经做过。经过这三个标准的筛选,最终的选择范围就很小了。基本形成了最终的选题。选题与改题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新的认识,当你的实验结果跟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所有研究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改题的现象,或者源于阶段性认识的不同或者选题存在问题。上海某校一个学生研究小组曾提出选题——环境污染与遗传疾病之关系,指导教师觉得难度太大,劝他们换个题目,但学生不肯换题。当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专家访谈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此题尚属世界难题,研究无法进行”。对于论文的改题,在理工类课题中的研究是比较常见的。在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同学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把研究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导师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会提出导师的观点及很多中肯的意见,学生应尊重导师意见,但如果实在很难形成一致,可以搞一点自己的研究,但仍应以导师的观点为主。文科博士生有的专业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如果在二年级提出选题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再要改题则很难按时完成论文。对文科选题的把握,应该尤其慎重。必须做足前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研究思路上应当十分清晰,一旦选定题目、确定框架之后就不要轻易改动。▍选题误区不与导师沟通 盲目选题导师是指路的明灯,他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有些同学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调研和选题,直到开题报告提出才与导师联系,这样不仅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自己对研究的领域不熟悉,在课题可行性和价值把握上都很难做好。在选题上,学生应该多和导师沟通。导师大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对课题的意义、难度、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把握,对一些研究价值低的问题作过多的研究很难使你的研究水平有大的提高。曾经有一位读哲学的博士生,在论文选题之前自己做了大量的调研,甚至已经写出开题报告。到提交开题报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选题不符合要求,结果重新调研、选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最后论文的写作。过分依赖导师与导师的交流和沟通是必要的,但过分的依赖导师则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很不利。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不是要手把手教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提供给你指导思想,是方法论的传授者。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应该是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到哪里找,找到了如何鉴别这些资料,论文的论证方法和关键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导师告诉你的是到哪里找,而不是去找什么。因为研究方法的培养应该是学会如何去研究,所以应该学的是到哪里去找资料,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选题难度低 论文无创新博士论文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博士生3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它应该体现的是具有创造力的研究。博士论文应该具有难度水平,一些并无多大价值的课题不应作为博士论文提出来研究。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具有创见,体现出作者的魄力和胆识。还有就是论文写作应该体现出作者的智慧和才华,所谓才华就是要有闪光的思想。优秀的论文应该是将这些闪光的的思想用精彩的语言表现出来。

现代设计与传统美术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回答 亲,您好,正在为您解答这一问题,您需要耐心等待几分钟,答案马上为您揭晓,请不要着急哦 (一) 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就是文明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的内容当成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精神。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最为鲜明。(二)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他没有有形的实体,但它又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中,又在一切的现实文化中,而且还在灵魂中,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三) 设计与文化传统:设计是文化,因此设计又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近代艺术设计来看,传统的手工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它的传统。这种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艺术设计,二是艺术设计的传统。前者是旧有的形态的艺术设计,指具体的设计品类或传统设计形态;后者主要是旧有形态的艺术设计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对于现代设计而言是巨大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它表现在以下这九种方式:(1) 包括艺术设计在内的文化传统,是民族优秀智慧才能的结晶和体现。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形式和内在要素,它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基础,文化连续性的保证。传统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精神源泉。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借鉴和汲取的主要内核。(2) 文化传统是民族凝聚的力量所在,是人们心理认同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民族精神的依托,中国传统的设计例如民族服装、家具、用具等,是所有的中国人的文化信物。正是这些文化信物的存在,才让中国人有了国与家的依托,有了文化的根基,从而有了泱泱大国的气度。(3) 文化传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的艺术之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文化传统都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与帮助。现代设计首先是中国人的设计,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设计。(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由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所组成的,所丰富的。各民族传统在当代文化的交流中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了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多元文化传统使我们有了更为营养,更多选择与依托,文化发展趋向。(四)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在屋檐的设计上解决了采光部分的实用性难题,将实用与审美,功能与形式达到了全新高度的统一。 出自艺术设计概论(十):文化传统与设计的关系 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所帮助,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祝您生活愉快~ 更多3条 

这几天怎这么多关注这古典玩意儿的?——

中国现代设计从本质上讲,与传统美术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这种联系建立在文化基础上,处理好这个联系,将会在经济高度运转,急速发展的外因“催化”下产生巨大作用。当西方文化波涛汹涌地涌入国门,我国设计在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对形式的重视越来越强,甚至设计师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而忽视了它的包容性和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前提,而世界性是民族性的发展和结果,要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振兴本土设计,就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民族优秀品质,让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熔铸在我国现代设计之中。中国传统美术元素与民族文化如同人的灵魂与身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上传统美术都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承载与体现,如传统色彩观语言中体现的人伦秩序;传统图形观中体现的人文思想;传统美术构图形式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等等。因此,在今天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大胆地把中国传统美术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完全符合把中国招贴设计做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要求。 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丰富多彩,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厚坚实的文化底蕴,是其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想使中国的招贴设计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设计师就要在传统美术的富饶土壤中吸取精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纯粹自然融入现代设计中,同时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面对传统美术元素,透过传统美术的形式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出融合中华民族文化新形态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我们的设计师在运用传统美术元素时既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全部否定,面对西方先进的设计观也要做到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拒绝排斥,我们要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民族与世界相结合。 本论文以传统美术元素和中国文化的相互依存;色彩、图形、构图作为重要视觉表达语言与招贴广告的紧密联系;以及色彩、图形、构图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对传统美术中色彩、图形、构图三大元素进行了现代分析,并对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融合、广告设计中传统美术元素应用的现代转换、从本土融合到现代拓展意义的思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传统美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运用方式的详细探讨,以及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得出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面对传统美术元素,透过传统美术的形式把握民族的文化精髓,创造出融合中华民族文化新形态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广告设计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同时也符合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没有真切地把握传统,就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更不用谈自立于世界设计之林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特征,这种不同渗透并体现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及层面。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深远,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行为,又能彰显和演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

现代设计和传统美术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

中国现代设计从本质上讲,与传统美术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这种联系建立在文化基础上,处理好这个联系,将会在经济高度运转,急速发展的外因“催化”下产生巨大作用。当西方文化波涛汹涌地涌入国门,我国设计在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对形式的重视越来越强,甚至设计师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而忽视了它的包容性和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前提,而世界性是民族性的发展和结果,要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振兴本土设计,就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民族优秀品质,让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熔铸在我国现代设计之中。中国传统美术元素与民族文化如同人的灵魂与身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上传统美术都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承载与体现,如传统色彩观语言中体现的人伦秩序;传统图形观中体现的人文思想;传统美术构图形式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等等。因此,在今天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大胆地把中国传统美术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完全符合把中国招贴设计做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要求。 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丰富多彩,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厚坚实的文化底蕴,是其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想使中国的招贴设计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设计师就要在传统美术的富饶土壤中吸取精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纯粹自然融入现代设计中,同时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面对传统美术元素,透过传统美术的形式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出融合中华民族文化新形态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我们的设计师在运用传统美术元素时既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全部否定,面对西方先进的设计观也要做到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拒绝排斥,我们要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民族与世界相结合。 本论文以传统美术元素和中国文化的相互依存;色彩、图形、构图作为重要视觉表达语言与招贴广告的紧密联系;以及色彩、图形、构图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对传统美术中色彩、图形、构图三大元素进行了现代分析,并对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融合、广告设计中传统美术元素应用的现代转换、从本土融合到现代拓展意义的思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传统美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运用方式的详细探讨,以及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得出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面对传统美术元素,透过传统美术的形式把握民族的文化精髓,创造出融合中华民族文化新形态的既具有中国气派,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广告设计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同时也符合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这几天怎这么多关注这古典玩意儿的?——

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没有真切地把握传统,就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更不用谈自立于世界设计之林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特征,这种不同渗透并体现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及层面。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深远,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行为,又能彰显和演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得我们的国产漫画一下子被遗忘在角落里,中国漫画市场也基本被日本漫画所占领,漫画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很大了,还没有算漫画的产业连,这些不仅是我们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经济的损失。日本原来的绘画艺术相对中国是落后的,能在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的漫画表现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他们的漫画手法可以应用到我们现代设计的很多方面,如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工业产品效果图的表现,当然我们国画的技法更是值得我们做设计的人来潜心研究,使之被应用到现代设计的效果图表达中。有些作品又把传统文化的东西与现代设计的新生事物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说日本在后来的漫画开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反观我们的国画艺术,其潜力是相当具有开发价值的。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会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三、自我设计倾向现代设计的未来趋势是提供和产生创造潜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应该汲取精华,然后溶入个性化和民族化。 第一,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追求,一是体现在视觉效果的“个性”上。二是体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上。 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一个强大的文化几乎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力。”的确,美国许多企业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独物的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的设计思想源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引的精华。曾经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锐地评价说;中国没有设计。尽管说得有些片面,但这也是给众多设计师敲的一个警钟,设计师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有民族的特色。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现代设计与传统美术的关系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没有真切地把握传统,就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更不用谈自立于世界设计之林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特征,这种不同渗透并体现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及层面。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深远,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行为,又能彰显和演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古代有两部被世界称道的书,反映了中华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一部是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另一部是被国外研究者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 《考工记》的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经齐国人之手完成的。《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于崇祯十年(1637年)。这两部书都是对世界产生过,并且继续产生着影响的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也是中华文化与科学设计思想结合的典范之作。《考工记》和《天工开物》对后世的影响,足以让我们瞠目。大约还在唐代,《周礼》便传到了日本;19世纪50年代,《周礼》又被译成了法文,《考工记》亦随之传到了日本和西方。现在它已受到了更多外国学者的注意和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共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部书,继续讨论中华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考工记》一向被称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周礼·冬官考工记》出现的。《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冬官司空”早佚。据说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喜欢收集先秦经典,为购求此篇,曾费千金而不得,不得已而以《考工记》补之。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记》之被列入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在这个时代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手工业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艺更为纯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分工也更加精细,《考工记》就有“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等等记载,表明在每一专业之中,还细化出不同的工种。这时,春秋以前的“工商食官”格局已经打破,除了官府手工业外,又出现了许多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社会大变革的深化,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开始普及于民间,于是“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士大夫都比较重视实践,关心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鲁班、墨翟、李冰等一些杰出的学者、技术发明家便应运而生。他们把中华文化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设计,使许多工艺技术得以改进和提高,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中国的易经,是中国人最早认识世界的科学总结,所谓知天文,晓地理,就是认识世界的进步过程。但是这种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不断在发展中得到深化。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国人的骄傲,最初的指南针,古人叫它“司南”,这种司南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司南由青铜地盘与磁勺组成。地盘8×4厘米,内圆外方,中心圆面下凹,圆外盘面分层次铸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标示二十四个方位。磁勺长5厘米,口径2厘米,用天然磁体磨成,置于地盘中心圆内,勺头为N,勺尾为S,静止时,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司南的设计,不仅精美,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思想。 有了设计精美的指南针,使中国人的地域活动能力和范围,都大大增强和扩大,于是,在易经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产生了设计精美的浑天仪。浑天仪是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坐标仪器,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仪座为十字水平,仪体分三层:外层为“六合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和经纬度;中层为“三辰仪”,测定一年四季和日月星宿的位置;里层为“四游仪”,设有望筒以便窥测目标。当时的浑天仪均为铜体。浑天仪的发明,不仅是科学上的进步,也是设计上的突破。中国古人把对时间和空间的测定,集中与一个小小的浑天仪上,这本身就是现代系统论设计思想的体现。 汉代人不仅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同时还设计制造出浑象仪。浑象是古代的天球仪,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仪下为地柜,上为经纬环规,规中设浑象球,半在地下。柜轴为35度,是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地理纬度。球面列布星宿在宇宙间的位置,以便观察。浑象仪同浑天仪一样,都是铜体。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手里,对浑天仪设计上的诸多缺点,加以科学的改进,设计并制造出装置简便,效用更广的简仪。简仪长470厘米,宽328厘米,高310厘米。简仪突破了浑仪环圈交错不便观测的缺点,将环组分别架立,组装简单,使用方便,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简仪的设计与制造者郭守敬,在设计并制成简仪的同时,还设计并制造了十三种天文仪器。 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到了明清时期就更加强烈,于是,明朝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国家天文台,古人称它为观象台。明清两朝的古观象台,设于北京内城东南角城墙上。始建于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后来清朝政府加以增修补建,成为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台高14米,台顶南北长4米,东西长9米。明代设计制造的仪器或毁,或移于别处(简仪、浑仪等)。现存的赤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共八架天文仪器皆为清代初年设计制造。 上面举证的几个与天文学有关的个案,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古人在与自然界斗争的实践中,产生了伟大的易经文化,这个易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古人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某种程度上说,得益于易经文化,是易经文化为古人导引了一条正确认识宇宙的道路,从而使中国古人有了天文学上的辉煌成就和设计成果。 易经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远不止于上面所举的例证,譬如易经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就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医学讲阴阳互补,讲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均来源于易经文化。据此,中国医学又产生了经络学,并且发明了针灸技术,针灸技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根据中国古代经络学说,经络遍布人体各个部位,有运送全身气血、沟通身体上下、内外之功能。穴位则是经络系统控制机关,刺激穴位可以起调节经络系统作用。北宋时期,中国古人设计出“天圣针灸铜人”,铜人身体上总穴位有657个,穴名354个。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设计的人体模型,开创了应用人体模型进行诊断、治疗和教学的先河,在世界医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天人类搞“仿真人”,用电脑合成手段,设计成三维立体图形,藉此辅助疾病的诊断、治疗,在某种意义上说,与中国古代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针灸铜人”,有异曲同工之效。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重农思想,在这种重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设计制造,也很为世界科技史学家重视。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时期铁锄,就是一个设计合理,造型美观的手工业产品。铁锄长10厘米、宽5厘米、距2厘米。这种形制的铁锄,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东汉人毕岚发明设计的龙骨水车,又叫翻车,是一种农田灌溉工具。后来经过三国时人马钧予以完善、推广。它由传动轴、方形链板、车厢等部件组成。最先以人力为动力,后来扩展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龙骨水车设计精巧,制作简便,提水效率高,一直使用到现在。 自从有了指南针,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统率船队,于公元1405—1433年间,七次下西洋。船队最大的海船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这是当时世界上设计制造最大的木帆船。这种木帆船在航行中使用水罗盘进行导航。 造纸技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巨大贡献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也越来越精美,唐代以后设计制造的暗花龙纹宣纸,到了清代,更加炉火纯青,清代生产的暗花龙纹宣纸,纵64厘米,横5厘米,是一种设计精美,使用方便的书画宣纸。 火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对于火药的利用,中国古人并非都是烟火礼花,也用于实战。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设计发明的突火枪,就是一种管状火器。突火枪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1970年7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半拉城子出土的明代“铜火出水”火器,是现存最早的铜火铳。铜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柄组成,可供手执。总重55公斤,火铳小而轻便,士兵单人可随身携带,点燃引火线后爆炸发射,在实战中证明有相当威力。明朝人又设计发明了架火战车,长120、宽52、高87厘米。这是一种独轮车装载火箭的战车,前有绵帘,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160支,火铳2支,长枪两支,此战车由两人操作。后来明朝人又设计发明了一种长108厘米的火箭,在箭支前端缚火药筒,利用火药向后喷发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箭发射出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繁荣的中华文化,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始终紧密结合,从而为世界文明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实用价值,而且都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设计成果。这就是中华文化与科学技术交融的绝妙之处。 韩美林认为,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它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深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创作观。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韩美林说:民族文化与艺术,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 韩美林认为,艺术要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世界艺术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艺术的末日到来之时。在吸收中西方艺术传统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摆正两者的位置。中洋结合,以中为主。古今结合,以今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这不是保守,也不是僵化,而是一个很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使韩美林的艺术创作走上了成功之路。他为中国北京申奥设计的会徽,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完美结合的经典设计。韩美林说:任何一个图案标志的设计,最关键就是简洁明快,干练易懂,还要有较深的内涵和不落俗套,这是摆在每个设计者面前的难题。北京申奥会徽标志的成功,正是这种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北京申奥标志是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状,又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在一起,这就代表了华夏传统的‘中国结’形象,还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整体图形又好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乃是中国古老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体现。虽然北京申奥成功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成功,不能不说这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方案,发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用。 不独韩美林和靳埭强,许多没有浮躁气的、不以金钱为追逐目标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全球美国化的今天,也在以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国的现代艺术与设计,探索着,开掘着。尽管依旧的艰辛,依旧的苦涩,但却是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文化与艺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得我们的国产漫画一下子被遗忘在角落里,中国漫画市场也基本被日本漫画所占领,漫画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很大了,还没有算漫画的产业连,这些不仅是我们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经济的损失。日本原来的绘画艺术相对中国是落后的,能在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的漫画表现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他们的漫画手法可以应用到我们现代设计的很多方面,如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工业产品效果图的表现,当然我们国画的技法更是值得我们做设计的人来潜心研究,使之被应用到现代设计的效果图表达中。有些作品又把传统文化的东西与现代设计的新生事物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说日本在后来的漫画开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反观我们的国画艺术,其潜力是相当具有开发价值的。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会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三、自我设计倾向现代设计的未来趋势是提供和产生创造潜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应该汲取精华,然后溶入个性化和民族化。 第一,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追求,一是体现在视觉效果的“个性”上。二是体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上。 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一个强大的文化几乎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力。”的确,美国许多企业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独物的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的设计思想源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引的精华。曾经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锐地评价说;中国没有设计。尽管说得有些片面,但这也是给众多设计师敲的一个警钟,设计师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有民族的特色。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这几天怎这么多关注这古典玩意儿的?——

现代设计和传统美术的关系论文选题

去看看汉斯的(设计)或者(艺术研究快报)期刊上的文献,看看别人的论题是怎么写的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  1、《“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  2、《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  3、《当今现有材料表现》  4、《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点看法》  5、《构建自然和谐人居环境》  6、《关于设计美的思考》  7、《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  8、《家具的绿色设计浅论》  9、《家具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10、《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  11、《论家居设计中人性与个性的统一》  12、《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13、《浅谈家居中的灯光设计》  14、《浅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15、《浅析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计》

中华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古代有两部被世界称道的书,反映了中华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一部是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另一部是被国外研究者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 《考工记》的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经齐国人之手完成的。《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于崇祯十年(1637年)。这两部书都是对世界产生过,并且继续产生着影响的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也是中华文化与科学设计思想结合的典范之作。《考工记》和《天工开物》对后世的影响,足以让我们瞠目。大约还在唐代,《周礼》便传到了日本;19世纪50年代,《周礼》又被译成了法文,《考工记》亦随之传到了日本和西方。现在它已受到了更多外国学者的注意和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止,《天工开物》一书在全世界共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部书,继续讨论中华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考工记》一向被称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周礼·冬官考工记》出现的。《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冬官司空”早佚。据说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喜欢收集先秦经典,为购求此篇,曾费千金而不得,不得已而以《考工记》补之。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考工记》之被列入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在这个时代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手工业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艺更为纯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分工也更加精细,《考工记》就有“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等等记载,表明在每一专业之中,还细化出不同的工种。这时,春秋以前的“工商食官”格局已经打破,除了官府手工业外,又出现了许多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社会大变革的深化,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开始普及于民间,于是“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士大夫都比较重视实践,关心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鲁班、墨翟、李冰等一些杰出的学者、技术发明家便应运而生。他们把中华文化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设计,使许多工艺技术得以改进和提高,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中国的易经,是中国人最早认识世界的科学总结,所谓知天文,晓地理,就是认识世界的进步过程。但是这种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不断在发展中得到深化。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国人的骄傲,最初的指南针,古人叫它“司南”,这种司南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司南由青铜地盘与磁勺组成。地盘8×4厘米,内圆外方,中心圆面下凹,圆外盘面分层次铸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标示二十四个方位。磁勺长5厘米,口径2厘米,用天然磁体磨成,置于地盘中心圆内,勺头为N,勺尾为S,静止时,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司南的设计,不仅精美,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思想。 有了设计精美的指南针,使中国人的地域活动能力和范围,都大大增强和扩大,于是,在易经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产生了设计精美的浑天仪。浑天仪是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坐标仪器,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仪座为十字水平,仪体分三层:外层为“六合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和经纬度;中层为“三辰仪”,测定一年四季和日月星宿的位置;里层为“四游仪”,设有望筒以便窥测目标。当时的浑天仪均为铜体。浑天仪的发明,不仅是科学上的进步,也是设计上的突破。中国古人把对时间和空间的测定,集中与一个小小的浑天仪上,这本身就是现代系统论设计思想的体现。 汉代人不仅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同时还设计制造出浑象仪。浑象是古代的天球仪,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仪下为地柜,上为经纬环规,规中设浑象球,半在地下。柜轴为35度,是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地理纬度。球面列布星宿在宇宙间的位置,以便观察。浑象仪同浑天仪一样,都是铜体。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手里,对浑天仪设计上的诸多缺点,加以科学的改进,设计并制造出装置简便,效用更广的简仪。简仪长470厘米,宽328厘米,高310厘米。简仪突破了浑仪环圈交错不便观测的缺点,将环组分别架立,组装简单,使用方便,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简仪的设计与制造者郭守敬,在设计并制成简仪的同时,还设计并制造了十三种天文仪器。 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到了明清时期就更加强烈,于是,明朝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国家天文台,古人称它为观象台。明清两朝的古观象台,设于北京内城东南角城墙上。始建于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后来清朝政府加以增修补建,成为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台高14米,台顶南北长4米,东西长9米。明代设计制造的仪器或毁,或移于别处(简仪、浑仪等)。现存的赤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共八架天文仪器皆为清代初年设计制造。 上面举证的几个与天文学有关的个案,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古人在与自然界斗争的实践中,产生了伟大的易经文化,这个易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古人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某种程度上说,得益于易经文化,是易经文化为古人导引了一条正确认识宇宙的道路,从而使中国古人有了天文学上的辉煌成就和设计成果。 易经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远不止于上面所举的例证,譬如易经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就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医学讲阴阳互补,讲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均来源于易经文化。据此,中国医学又产生了经络学,并且发明了针灸技术,针灸技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根据中国古代经络学说,经络遍布人体各个部位,有运送全身气血、沟通身体上下、内外之功能。穴位则是经络系统控制机关,刺激穴位可以起调节经络系统作用。北宋时期,中国古人设计出“天圣针灸铜人”,铜人身体上总穴位有657个,穴名354个。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设计的人体模型,开创了应用人体模型进行诊断、治疗和教学的先河,在世界医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天人类搞“仿真人”,用电脑合成手段,设计成三维立体图形,藉此辅助疾病的诊断、治疗,在某种意义上说,与中国古代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针灸铜人”,有异曲同工之效。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重农思想,在这种重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设计制造,也很为世界科技史学家重视。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战国时期铁锄,就是一个设计合理,造型美观的手工业产品。铁锄长10厘米、宽5厘米、距2厘米。这种形制的铁锄,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东汉人毕岚发明设计的龙骨水车,又叫翻车,是一种农田灌溉工具。后来经过三国时人马钧予以完善、推广。它由传动轴、方形链板、车厢等部件组成。最先以人力为动力,后来扩展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龙骨水车设计精巧,制作简便,提水效率高,一直使用到现在。 自从有了指南针,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明朝三保太监郑和统率船队,于公元1405—1433年间,七次下西洋。船队最大的海船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这是当时世界上设计制造最大的木帆船。这种木帆船在航行中使用水罗盘进行导航。 造纸技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巨大贡献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也越来越精美,唐代以后设计制造的暗花龙纹宣纸,到了清代,更加炉火纯青,清代生产的暗花龙纹宣纸,纵64厘米,横5厘米,是一种设计精美,使用方便的书画宣纸。 火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对于火药的利用,中国古人并非都是烟火礼花,也用于实战。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设计发明的突火枪,就是一种管状火器。突火枪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1970年7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半拉城子出土的明代“铜火出水”火器,是现存最早的铜火铳。铜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柄组成,可供手执。总重55公斤,火铳小而轻便,士兵单人可随身携带,点燃引火线后爆炸发射,在实战中证明有相当威力。明朝人又设计发明了架火战车,长120、宽52、高87厘米。这是一种独轮车装载火箭的战车,前有绵帘,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160支,火铳2支,长枪两支,此战车由两人操作。后来明朝人又设计发明了一种长108厘米的火箭,在箭支前端缚火药筒,利用火药向后喷发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箭发射出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繁荣的中华文化,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始终紧密结合,从而为世界文明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实用价值,而且都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设计成果。这就是中华文化与科学技术交融的绝妙之处。 韩美林认为,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它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深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创作观。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韩美林说:民族文化与艺术,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 韩美林认为,艺术要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世界艺术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艺术的末日到来之时。在吸收中西方艺术传统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摆正两者的位置。中洋结合,以中为主。古今结合,以今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这不是保守,也不是僵化,而是一个很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使韩美林的艺术创作走上了成功之路。他为中国北京申奥设计的会徽,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完美结合的经典设计。韩美林说:任何一个图案标志的设计,最关键就是简洁明快,干练易懂,还要有较深的内涵和不落俗套,这是摆在每个设计者面前的难题。北京申奥会徽标志的成功,正是这种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北京申奥标志是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状,又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在一起,这就代表了华夏传统的‘中国结’形象,还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整体图形又好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乃是中国古老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体现。虽然北京申奥成功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成功,不能不说这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方案,发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用。 不独韩美林和靳埭强,许多没有浮躁气的、不以金钱为追逐目标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全球美国化的今天,也在以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国的现代艺术与设计,探索着,开掘着。尽管依旧的艰辛,依旧的苦涩,但却是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文化与艺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对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与平面设计(以下简称设计),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平面设计师了。设计师不但需要具备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造型技能与审美意识,更需要具备对形式美法则的特殊理解和创造性的意念。 出于职业的因素,对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与平面设计的异同性,一种人认为,只要有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功夫,设计便不成问题;而另一种人则认为,设计就是设计,有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功底不见得就懂设计。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多为美术院校的师生,而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一般为职业设计师。本文就此话题谈几点看法,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中国传统绘画是个性的表露 中国传统绘画的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只有通过“个性化”才能够得以实现,重复的中国传统绘画没有生命力。回顾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史就会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师都曾经创造过极端个性化的作品。每一位巨匠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画家,尤其是现代派画家,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任何一个伟大的画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画家必须 把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潜能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这方面,梵高无疑最具典型的代表意义。梵高于他生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所创造出的大量个性化作品从 未卖掉过,就是因为其作品的极端“个性化”,以致不能被人们所接受。 现代中国传统绘画个性化的表现还体现在五花八门的创新手法上。当今的世界正走向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反映这一时代特征,是每一个前卫艺术家 思考的问题。在西方艺术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多样的今天,架上中国传统绘画似乎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前卫艺术家们为了表现具有个性的独创性,往往将一些不同种类的艺术 式样相结合,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光怪陆离的所谓“个性”的艺术品在现代艺术展中司空见惯,艺术家们完全不必考虑观众能否接受,而只表现自己的创 新。 2.依附性是现代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本质反映 设计与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商品的依附性上。设计作为商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具备“包装”价值与“使用”价值。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就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考验,设计得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通过美化产品而最终实现促销的日的。 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时,都会尽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的需要。一方面设计师必须站在客户的 角度去揣摩他们的心理,以使自己的设计方案得以通过。另一方面,客户可能对市场的把握了解远胜过设计师,设计师不得不服从客户对他提出的要求。在设计的过 程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去思考去解释自己的作品,也许自己认为很满意了,但最终的评判还是客户对其设计能否通过。 在这里有一种情形可以肯定,那就是被客户选中的未必就是“好作品”,而未通过的设计不一定就是“坏作品”。我们 常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师为某一设计出了一组方案,对其中的某个方案很满意,而客户往往选中的却是设计师自认为“陪衬”的方案,最终的裁决权当然是 客户。设计师只有屈从于他们的“上帝”,这就是市场。 设计对商品的依附性还体现在“市场”是设计的指挥棒。市场的强劲与疲软将直接影响设计行业的起伏。如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初,欧洲主要工业化 国家的生产过剩,消费匮乏,市场处于严重的经济萧条状态,生产停滞不前。荷兰的顿巴设计公司上门为一些厂家服务时得到的回答是:“经济不景气我们暂时不需 要设计,现有的设计就足够了”。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当市场上某种产品在卖方市场状态,产品供不应求,厂家对“设计”也会不屑一顾。 3.对混浊美的追来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本质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与设计的区别不仅仅体现任“个性化”与“依附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形式美规律追求的差异性上。 “混沌”一词是“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中国人喜欢含蓄,认为“含蓄”就是美。“混沌”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不确定的耐人寻味的特征,这和中国的古哲学与宗教有关。中国古典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所表现的“空灵”、“气韵”,以及“墨分五色”,用有限的笔墨表现无限的意境等美学思想,都在于这种“混沌”之美。 这些手法在设计中也偶尔能见到,但一般来说仅是借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以增强设计的艺术性而已。它们不是设计的最 终目的。我们从杉浦康平等大师的作品中就可以体会出这一点。具体来说:杉浦康平为敦煌设计的系列从书,从表面上他是在追求中国画“空灵”、“气韵”之境 界,而更深刻的是他把敦煌中的图形元素,运用现代设计的基本构造原理加以组合。这种“空灵”混沌美的境界只是作为设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希望最终能真 正反映出这套系列丛书的内涵。这充分表示出大师的独具匠心和对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与设计关系的把握上。 在西洋绘画方面,虽然流派众多,形式各异,但整体精神同样是在追求“混沌美”。古典油画尽管形态表现得细致、逼 真,但其意境追求的则是深奥悠远,发现出不确定的“混沌美”。而现代派追求的则是标新立异,追求的是超现实荒诞的不确定性。米罗追求的是童趣的海底世界般 的梦幻,体现着不确定的“混沌美”,柏洛克则拎着颜料桶在画布上滴洒而不拘一格,他似乎是更接近在追求着“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中国传统绘画对“混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对材料肌理的选择上。何种题材何种效果,需要何种肌理是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追求混沌美的表现之一。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现代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在一幅作品中 选择综合材料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多种材料的运用旨在加强画面的“混沌美”的效果,通过扑朔迷离不确定的材质肌理的运用,以达到变化多端的目的。 4.秩序美是平面设计的核心体现 设计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还体现在对秩序美的追求上,现代设计对实体的进一步把握是形式法则。形式是实体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可以看出德漠克得特以原子结构来解释宇宙实体的内在形式,毕达哥拉斯派则以数理描述宇宙实体的外在形式,他们从天空星辰的布局中悟出了点、线、面的几何关系,从而把数推为宇宙的本体(“宇宙”这个词在古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在设计方面,数对设计的影响,远的不说,仅从近代有关设计的理论, 对平面设计的贡献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如瑞士设计家约翰•契肖德所发明的数字逻辑形体设计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再如设计家罗尔•罗塞利奥对哥特式圣经内 页边缘数值比例的发现,即著名的九段划分法,他求出了开本宽度尺寸的一个1/9作为内边,两个1/9作为外边,开本宽度尺寸的一个1/9作为天头,两个 1/9作为地脚的规律。而在1946年,方•德•格拉夫根据罗尔罗塞利奥的九段划分法,求边缘的比例图,发现了用几何计算的简单方法取代九段划分法,这种方法被称为“蛇瓜式划分法”。 在现代设计史上对20世纪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 勒•科布歇。他运用建筑学的基本理论根据人体比例进行黄金分割,被称为模数设计体系。模数最初对于建筑形式有着重要的贡献,后来被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模数 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对太阳神的肚脐、头顶和伸直手臂的指尖进行分割。之后勒•科布歇将之变为44个长方形进行空间分割。模数体系的核心,就是试图利用人们 对级数变化心理反应所产生的秩序美进行设计。在勒•科布歇发明模数之后,欧洲各国设计师纷纷运用这一设计原理并将之进一步推进,最终形成了网格设计的理论 体系。网格设计体系把几例分析法和数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其特征是重视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总之,它是以理性的数理为基础的形式法则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的例证来看,设计的美感体现在有秩序的数理的韵律上,这点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 5.平面设计的独立性体现在版式编排和字体形态上 中国传统绘画是以图的形态传达着信息,一幅好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可以浓缩巨大的信息内容,是文字高度浓缩的载体,在某些场合它可以代替或补充文字的不足。虽然如此,由于中国传统绘画与文字传播的功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单独的艺术形式其画面不存在文字的说明。既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可以无文字表述出现,故此它也就不存在版式编排问题。 而设计无论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还是特地为某种产品服务,都必须有文字的说明。只有通过文字形态的存在,其自 身价值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现代平面设计作为版面设计(typography)有两种意义上的版式编排:一种是图形与文字的结合,另一种是纯粹文字间的自 由组合。这两种形式均可称为版式设计。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版式设计都离不开文字的存在。一方面版式编排需文字组成,另一方面文字本身形态的差异也丰富了版 式编排的多样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各民族文字其形态演化的过程都来源于“画图记事”,与图相联系。如果把这种“图形”称之为“中国传统绘画”的话,那么文字和中国传统绘画在他们幼年时代本是同根同源。但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或世界文明史的进程来看这一问题,就会发现文字的形态特征显然已完全抽象地“独立”于“中国传统绘画”了。此外,在近一个世纪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中,前辈设计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 了一系列版式编排的形式法则,构成了现代设计的基础理论,如:比例、力场、中心、方向、对称、均衡、韵律、对比、分割等,以及黄金分割在设计中的运用,德 国标准比例、动力对称学说、草席形、立体派格调、螺旋形、模数等等都集中体现了平面设计的独特语言。而影响版式编排艺术性的“字体形态”已逐渐发展成为新 的设计学科。从本世纪初至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字体设计公司并在高等学校开办了字体设计学科。亚洲的日本、韩国等也没有相应的机构。由此可见, 设计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是独立于中国传统绘画而具有时代特征的专门学科。 6.中国传统绘画与设计的差异性体现在各自的实现方式上 由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设计存在着巨大的功能上的差异性,同时,在工艺制作的实现方式上也就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传统绘画虽然是一门艺术,但在制作过程中技术的成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说中国传统绘画在艺术的前提下,是一个运用新观念新手段的创造过程,那么中国传统绘画在其技术中所包含的材料、技巧等一系列因素则是完成和实现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的手段。 前文中曾提到的中国传统绘画是个体劳动并突出表现“个性”的单一行为。因此,这就决定了某一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绝对不能重复出 现,并且呈现给观众的必须是“手工”制作的真实的肌理材料。如油画,是用以油为结合剂的油性颜料画在布面或其它材料上。国画则以笔、墨、宣纸、帛以及水溶 性颜料为主要肌理特征。 而作为设计,其产生和发展都由“商业”行为而来,是随着商品经济的 激烈竞争而出现的。它的目的是为整个市场服务,具有显著的商品特征。在其“实现”方式上必然是在脑力劳动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物化过程。在过去近一个多世 纪的发展历程中,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从未脱离过大机器生产而独立存在。即使是在国际各种设计比赛中,设计作品的机器生产工 艺水平也是评判的重要着眼点。现今时代变了,科技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脑的产生无疑给设计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设计作品的“生产”方式更加体现了机器的智能化、工业化和系列化,越来越显示出“机器”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应懂得设计还要懂得机器的印刷功能,印刷装订工艺,甚至还要懂得在何种状态下,机器墨色套排序列会对作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纸张的品牌、种类、性能将会影响设计作品的怎样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平面设计有着巨大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关系;是多层次、多社会性的理性思考与情感宣泄,表现个性才气的关系;是体现工业化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个体艺术者之手工技巧的关系…… 虽然本文在此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但并不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性。如:早期中国传统绘画与设计的起源、艺术规律的相似性,设计必须具有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等等。 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中国传统中国传统绘画与设计的异同,掌握其中的奥秘,理解二者的共性与个性,才算对这一问题有了客观深刻的科学认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