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论文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原则及使用策略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7-12 02:07:30

论文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原则及使用策略怎么写的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帮助广大教师实施好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将从日常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信息技术教育新教材的实施点滴。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如小学生的指法练习,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后,可在每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复训练。对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作品、成果中获取成功感。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给教师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小学课本《龙宫寻宝》一课,某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如下:编制了一副孙悟空在龙宫舞动金箍棒的动画软件,在同学们津津有味欣赏的时候,教者伴随讲到:你们看孙悟空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转,多么神奇呀?这样设计直接点中本节课的主题---扭曲与拉伸。如某教师在基础练习环节将课后的练习题《小鸡》和《春天》两副作品引入到课程作为复制、粘贴的基础练习,这不仅扩充教材训练知识的不足,而且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要重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设计,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点,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不是尽善尽美,需要教者适当将某些知识淡化与提升,如将一些知识变成自学阅读,一些留为课后阅读等,要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透,同时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练习部分的设计要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要重视过渡语、小结和板书的设计,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在板书部分,我想虽然有了计算机展示工具,但板书的作用在于当教学结束时,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起到总结、点拨的作用,不应轻易抛弃,板书设计要讲究平衡、美观。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所以教师要重视主题化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在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和发展性环节的设计。除此之外,应注重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经过充分考虑准备和慎重考虑所写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一切具体措施的方案。不仅是教师备课水平的标志,也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1、 编写教案的准备工作教师编写教案前,首先要通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系统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来龙去脉,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对全局性关键性的一环,如果是新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反复练习。在熟悉教材后,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便于实施、检测,对目前信息技术的课程,落脚点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视知识性和学科思想的渗透。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组织教材,准确地确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有些知识可以不讲或略讲。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突出重点,什么手段来突破难点,要分析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意图何在。在上述内容确立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确立合适的授课地点,对于以知识性为主的教学应选择教室教学,避免在机房上课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上机部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选择合适的教具,要注重示范性教具的选择,某些课程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如课件、同步教学系统等),充分展示其示范性,重点在于选好工具软件,如职专DOS的FAT表教师根据教材选取了“诺顿”工具软件作为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并增加了教学导向性。2、编写教案应考虑的问题:要复习哪些为新知识打基础的旧知识;采用什么形式导入新课,其形式是否新颖,关系到是否启发学生思维;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模式、教法和学法;时间分配;选取什么例题,练习部分如何设计,如何进行;用什么方法检查和巩固教学效果;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教具效果最好;各环节如何过渡;课堂小结如何实施;是否布置作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可以不布置作业或以思考题的形式为宜。在设计时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2、 教案的基本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授课教材、班级、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教具、授课地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教学提纲、教学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师生活动和时间分配的内容。教学环节一般可以包括:复习提问(设计问题及正确答案);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手段);讲授新课(教授过程、学生怎样做;哪些由学生回答,哪些由学生练习;重点如何讲述、难点如何处理,哪些容易出错,须防止、提醒,上机指导如何实现;如何设计练习和小结)。3、 编写步骤:(1)、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查和执行。要从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2)、确立合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关键性的知识,解决这部分知识,其他问题将迎刃而解;而难点是相对的,是学生容易误解和混淆的知识,对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其难点可以不同。(3)、设计课型、准备教具、设计教学手段与教法(4)、设计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师生双边活动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课堂提问、书写例题时应看教案,防止题目错误,浪费教学时间;在讲完一个段落后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如果布置作业,应看教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更改教案,如出现由于对学生水平掌握不准出现教学设计过高、过低情况;出现突发事件,教案可适当更改,但不易更改过大。 三、说课设计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项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理论水平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课这一形式目前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已经作为评课的一项指标,有些地区也因此延伸出“说片”、“说课件”等多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那么什么是说课,怎样说课,计算机学科在说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就这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说课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向评委或同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属于教师教学研究的范畴,它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说课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书面语言,并且主要是在于说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说课的实施对象是教师,所以每一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既要把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2、说课的组成说课就是要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包括四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有上机操作时应做适当的上机操作。3、说课的特点(1)、深刻性:说课时应将具体课题写成说课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来,更深地剖析了课题。(2)、研究性:说课是面向广大同行,由同行评,因此可以通过“评”取长补短,相互受益,是一个很好的集体教研活动,更注重于集体教研,是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条最佳方法。(3)、演练性:说课是教师备好课,先经同行评研,然后再反馈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给予学生上课,是在备课与上课之间重要的一环,实则是对象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备课的引申与发展,是对备课的检查补充。(4)、理论性: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做”,而且更要说出“为什么做”的探究式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更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精神与要求,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和探讨说课的内涵和形式。4、说课的意义(1)、宏观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说课是一项教研活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必须说出科学依据,要想说好课,必须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机制,使广大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法与教学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能促进课学教学三个体现,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课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原则。(3)、是最有效的备课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说课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备课是教师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处理,便易忽略教材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时为什么这样处理,只有通过说课,才能被发现。通过说课可以锻炼教师执行贯彻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对教学内容分析上,要说明教学目的的制定依据,重点,难点的分析,知识点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师对大纲理解,同进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展现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同时将提高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能力,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练,哪能此内容读,怎能样突破难点,用什么手段训练重点,怎能样引导、启发、怎样培养思维品质,都通过说课来完成。(二)、怎样说课说课一般要求教师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交待课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单元及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的影响;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说教法:为实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训练手段及其依据。说学法:让学生如何学,教给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说教学地点的选取(教室/机房),选用的教学工具。除此之外,应说明教学对象及课型特点(理论课、实践课、综合练习课)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部分总的要求是知识正确,线路清晰,相应的操作准确。首先说明教学线路,对每个环节要讲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时强调设计意图。对软件演示和作品点拨等使用软件的场合一定要配以相应的软件操作。要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过渡语、小结语及导入环节的设计,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要自然、巧妙,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突破,要注有检验环节的设计。以上我们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说课设计三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这些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与基本,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四、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学基本功外,作为教师应注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几个突出问题。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编写的,任务驱动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性和实用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一条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学思路,同时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有果”,所谓有题是指课堂教学应提出主题,如课程整合、美丽的家乡、保护环境、爱好和平等主题;所谓有线是指教学线路,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注重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应用创新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延伸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法,营造教学情景,实施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动地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应认真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确定,要明确、恰当,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立要依据课型和学生实际确立,要求恰当、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突出重点就要讲透---练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难点要讲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课按教材要求为新授课,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上。教学结构要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两个角度,要做到层次分明、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合理、组织紧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淡化”处理,切忌“平铺直叙”。设计中要注重知识渗透、能力培养、创新、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导语、过渡语、小结、板书设计、习题常被看作“小环节“的地方不要轻视,切忌“随意性”,要认真考虑对待。教师要从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出发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软件资源、多媒体同步教学系统等)在学科方面应注重突出信息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课型上要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如习题课应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选取相应的教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并由此出发,兼顾新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识。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和“学”两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学设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也是的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下,将渗透到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时,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遵循本学科的学习特点。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懂得操作技能,还要懂得相关的理论。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别于其它学科,其原则有:(1)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学习者能力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软件及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3)学方法主要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4)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协作。⑸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二、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课程,当讲到《给文档插入图片和艺术字》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版板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图文混排的一些知识。以及设计版板时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解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学生的知识点的含量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前后“任务”之间的连接等多方面的因素,一点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三、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好多年,但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是经常摸不着头绪,放不开手,找不到下手点。而且还要明白人信息技术课不等同于“计算机”课,要在平时的理论及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课时要灵活的运用课本,例如:在讲解C语言的求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在讲解循环语句时学生就已经知道这道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在讲数组时,我便让学生自行解决此问题。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充实素质教育所需的活动。这符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最大目标——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能力。四、老师要有教学评价设计传统教学的评价重结论,轻过程,只注重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的形式和要求各学科都一样。这样不适合新课改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有学生学习在促进者,协作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研究者。既然是知识的研究者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能一律统一的方法,要强调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表达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这体现评价的相互性。这样师生可以更好的互动,教学评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改需要。五、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设计目前,在各个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自身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探索式学习,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契机。做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 ,因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 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方案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论文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原则及使用策略怎么写初中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 ,因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 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方案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也是的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下,将渗透到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时,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遵循本学科的学习特点。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懂得操作技能,还要懂得相关的理论。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别于其它学科,其原则有:(1)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学习者能力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软件及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3)学方法主要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4)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协作。⑸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二、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课程,当讲到《给文档插入图片和艺术字》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版板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图文混排的一些知识。以及设计版板时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分解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学生的知识点的含量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前后“任务”之间的连接等多方面的因素,一点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三、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好多年,但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是经常摸不着头绪,放不开手,找不到下手点。而且还要明白人信息技术课不等同于“计算机”课,要在平时的理论及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课时要灵活的运用课本,例如:在讲解C语言的求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在讲解循环语句时学生就已经知道这道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在讲数组时,我便让学生自行解决此问题。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充实素质教育所需的活动。这符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最大目标——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能力。四、老师要有教学评价设计传统教学的评价重结论,轻过程,只注重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的形式和要求各学科都一样。这样不适合新课改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有学生学习在促进者,协作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研究者。既然是知识的研究者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能一律统一的方法,要强调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表达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这体现评价的相互性。这样师生可以更好的互动,教学评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改需要。五、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设计目前,在各个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自身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探索式学习,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契机。做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但“信息技术的支持”仅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表面特征。它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特征: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②关注学习过程。这两大特征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形成了更具指导意义的设计原则:  原则1: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历与实际相类似的认知体验。同时注重情境的转换,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以自然的迁移与深化。  原则2:充分尊重工具和资源的多样性比较好  信息化教学设计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这些工具和资源应当同学生的主题任务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比如提供给学生与教学主题或问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典型案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等。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则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该原则有几方面的含义:①学习活动的展开通常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或主题,这些内容通常来自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②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任务性、目的性,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做,教师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方面。③现实中的任务与问题不同于强加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现成答案。学生通过对问题和主题的主动的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原则4:学习结果通常采用灵活的、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现  在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应当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同他人进行讨论和协商,以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反思,这些内容通常以研究报告、演讲、讨论等形式展开。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原则5:鼓励合作学习  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者通常是以小组或其它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目标,实现“问题解决”。每个学习者在中间承担一定的任务,担当一定的角色,学习活动过程成为“学习者身份和意义的双重建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享他人的知识和背景,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原则6: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质量评估,收集数据,使用过程性评价达到改进设计的目的。同时,由于信息化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也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选择。

信息社会中,信息已经与物质,能源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从根本上讲,信息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科技,文化、国际关系和国家生态,拥有信息强权的国家,旋转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魔方。正是由于信息的支配作用及其支配地位,才使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程度、知识与信息的丰富程度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信息技术课程正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1.课程的价值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也一直在发展,教学内容已经从软件操作进化到了信息活动,却导致了很多课堂趋向基于信息主题开展活动,出现了为操作而操作、为主题而主题的现象,在信息需求下技术弱化、重复越发严重。但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有何学习价值?学什么、怎样学才是必要的呢? 为此,我们必须一起来探讨技术价值,看它是不是连接软件操作与信息需求的主线。希望通过探讨能引发大家展开讨论,面对现实再次去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核心价值。 2.课程内容 什么内容是必须学的,什么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一个新的软件出现,就要学生学,还没学会,一个新的软件来了,又要学,这种赶时髦的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中时有出现。学完图像处理不够,再来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页制作等等,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学完这再学那,总是新的软件就是好,也说不出好在哪,人心浮燥。 3.追求目标 :信息技术素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比较 自基础教育新课程开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从基础课程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理念都有了比较大的改变。目标,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未出台,所以一切的课程目标,都沿用了基础课程的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目标:(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的处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3)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内容:信息与社会、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操作)、网络信息获取、字处理软件使用、表格处理软件使用、幻灯片制作。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学习内容 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表、音频、视频,图像;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方基本法;了解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方法。 初中高中必修 信息获取 网上信息搜索、浏览下载网上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信息加工 文字处理 图表处理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多媒体信息处理 体验程序设计 智能信息处理 信息管理 资源管理器应用初步使用常见数据库应用系统 (文件、文件夹等) 信息表达与交流 收发e-mail综合运用文字处理 演示文稿制作品图表处理、多媒体处理工具及使用因特网交流信息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一)内容安排 1、按照螺旋上升安排课程内容。小学阶段: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解决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初中阶段: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2、关于内容结构:以信息活动为主线,分模块组织内容。参照信息科学对信息活动类型的划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需要,我们主要划分了以下四种信息活动:即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创造以及信息的表达与交流。以信息活动的序列为次序,贯穿各学段的课程内容要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了解信息获取的方法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理解机器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体现教学方法,上网等)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渗透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信息科学的知识是支持各类软件和技术研发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发现的物化以及技术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道德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学生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个人-人际-社会问题。四、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但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也存在很多误区。我个人认为: 1、从中近期来看,将会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必修课,即由选修到必修;但从长远来看,则会由必修到选修;将来一般性的操作技能学生将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没必要以一种课程的形态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应用性的技能和能力则可整合到各门学科之中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得。以一种课程的形式出现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否则,绝大多数学生将没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有创新精神,创出特色内容。 3、关于教材。产生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矛盾。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由于目前条件限制,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所以要有一批的辅助用书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关注学生学习,探索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评价”。良好的教学方法,取决教学内容、目标、学生、教学条件,合理使用。 如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教学、互动教学、问题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以学生的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针对不同水平而展开的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的知识水平,设置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相适应的探究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让每一位学都能充分地表达、质疑、探索和讨论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互动学习,小组长轮流担任,采用“导学、自学、助学”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导入教学非常重要,其含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入方法包括案例导入,情境导入,目标导入。互动课程需要资源,需要我们进行精心准备。六、规范信息技术的教学语言 1、语言应准确练达,具有科学性 信息技术课上“通俗”语言绝非不能用,而是要选在恰当的时机,用得好则可以事半功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专业术语时,适当运用该术语的日常生活词汇、俗称来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术语。例如,学生第一次认识“任务栏”时,不知道它叫啥名字,教师可以介绍说“桌面最下方的蓝色长条”。但是,老师在学生理应掌握新术语,并能够运用专业术语解释新现象、学习新知识时,仍使用非专业术语,则会失去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错误理解。 2、语言应简洁明了,具有凝练性 教师语言一定要避免随意性。学生练习操作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于是随口就提醒全体学生,或打断全体学生的操作进行讲解,等会儿又发现什么问题再次重复讲解,教师这样漫无边际进行讲解,即使讲解再精彩,学生根本不会听教师在讲什么,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探索中。学生很不愿意教师随心所欲地打断他们的操作,因此很难被教师随意的讲解吸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信口开河,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3、点评应巧妙,具有激励性 学生示范操作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如“操作非常熟练,如果讲解时声音能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这不仅对被点评的学生也对全班学生起到激励、点拨的作用。信息技术课最需作评价的就是作品展示时。作品展示不仅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优缺点所在,而绝非盲目地进行视觉刺激。面对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更不能一味地迎合。“恰当地运用字处理软件的艺术字功能,不仅能增强版面的活跃性,还可以突出编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及整张小报的重点。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位同学刚才的建议你接受吗?”巧妙的点评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一字一句都将拨动学生的心弦。 信息技术课操作性较强,教师在讲解操作过程与方法时也都应当注重逻辑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盯着屏幕,哪怕教师讲解时学生的眼睛仍离不开屏幕,人机的交流充沛,人际的沟通较少;眼神的交流贫乏,心灵的触碰震撼更是难以寻踪。这其中当然有学科的原因,例如形象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在信息技术课上能运用的地方较少;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论文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原则及使用策略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会学生识字、释词、分段、归纳段意等,更要寓情于教,寓理于教。尤其释面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只是单纯、机械的讲解、分析课文,原本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将变得面目可憎。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逐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一是它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可让教师们互相总结有利经验,互取所长。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课件或幻灯片、应用实物投影等在教学中,也节省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的时间,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观、形象,这一特点也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尤其是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课件,在教学中播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初二语文《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说明赵州桥时,讲了它的四个特点:(一)一个大拱长4m,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大拱,(二)大拱两肩各有一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让学生读课文,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那么,课堂气氛会很沉闷。但若将相关内容制成课件,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此桥,再结合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对课文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三是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我在讲第一册《木兰诗》时,是整个实验的摸索阶段,利用Powerpoint,把美国好莱乌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就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应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力度,将注意力吸引过来,自觉完成任务。如初一语文《春》,若单纯的让学生感悟、教师讲解,优美的散文将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但利用多媒体找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几幅图,让孩子们直观欣赏,再配以适时得朗读。那么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响应课堂教学。 其次,我们要善于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和必要性。 我们不能滥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地许多优点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如读、写,让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使其更好的感悟课文。板书,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往往只有简单、不变的字,却包含着课文的主要脉络,而工整的板书、清秀的字迹,也对培养学生的美感,规范其书写有着有益的影响。故,在教学中,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时,不能太激进、不能滥用。 对一堂课而言,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时间、顺序应多样化。没有一定的程序、模式。每篇课文也不同,故我们不强求每堂课都用,而要注意课堂的生成、时机成熟。比如《春》这篇课文,适合在课文开始和结束部分使用多媒体,中间部分则适宜教师讲解。 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必要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较形象的事物、道理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媒介,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是必要的,在实践中的应用是随机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的目的旨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将此观念深入课改中,在实践中完善。但切忌将其变成枷锁,所有的活动都被限制在这一范围中,这样不仅没有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反而加重课堂负担。正如矛与盾即对立又统一一样,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过程也存在着对立与统一,正因为如此,它们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的循环系统,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优化了阅读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很多学科的知识都涉及到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其他的学科,比如《石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讲的是植物,《巨人与孩子》讲的是童话,《鲁迅自传》讲的是文学名人,《南京大屠杀》讲的是历史故事,《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讲大自然的现象,《走进纽约》讲的是国外大都市的生活。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描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第一拳打在鼻子上,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处,第三拳太阳上正着。观看相关文章的视频远比在教室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去想象那画面来得直观。看到一方恶霸被打的惨样,让我们有解恨的感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信息资源,查找相关视频以及课文的朗读等知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轻松的学,不仅增加了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中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口技》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口技表演的录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中学的古诗文,韵味隽永,蕴意深远。在教学上往往注重学生对其意境的领悟,因生活时代、场境的局限,这是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的。所以在教授古诗的教学中可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 如讲授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配合表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雄壮自然景观的幻灯片,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画面融为一体,近而感受一代枭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使学生的心与海涛一起翻腾。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有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在《清平乐·村居》中有表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温馨、惬意,也有表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在《相见欢》中有表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孤寂惆怅、亡国哀楚……这一幅幅画面带来的惊羡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读边赏,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抑扬顿挫地朗诵。其情可塑,其意也明。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通过观看雨林遭到毁灭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雨林毁灭的厉害程度,要让学生们由衷感到雨林毁灭对我们人类的威胁,同时要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怎么才能更好的保护雨林”,发表意见,之后可以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和老师听,再一起讨论。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得到了及时反馈和肯定,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我认为,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存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的,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四、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所以,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教师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与传播者。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教师只能做学生与信息系统间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将定位于教材开发,教学研究和评价,定位于挖掘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帮助学习者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生存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法,牢牢把握网上资源丰富与学习者语文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学也在进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有机的结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如课文《愚翁移山》是一篇寓言,一般学生会感兴趣,文章内容也简单。教师可以讲述相关的知识,教学生自己利用信息资源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了解课文的寓意,请学生分小组或是自己讲述文章。学生讲完教师再补充,这样学习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五、 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 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如《回乡偶书》一诗中,学完正文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一首怀乡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峡》一课,教师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课下收集资料、现场查找网上资料的基础上,或以导游的身份,或以游人的身份,或以三峡人、作家、诗人等不同的身份,介绍三峡,这一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如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运用资料,语言表达等。另外,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互补的“平台”,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 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学生在“人机互动”中,通过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事物的声、色、光的发展变化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文中的重点是鲁提辖打死镇关西的那三拳,可以将文章列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计算机上面填好表格:“第一拳打在什么地方?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再比如,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名人名言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我们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在语文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尚无充分的经验,但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及时汲取新知识,日渐积累,日益丰富自己的头脑,以更好地适应语文课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然而我们也应该同样的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在语文课中的运用虽然冲击着传统的语文课课堂教学,但是不等于说它可以包办代替一切。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仍不能抛弃,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我们有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环境。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可以报一个补习班,加强自己的电脑操作水平

论文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原则及使用策略初中英语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初中 英语 信息技术 摘要: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障碍,使教学更加生动,让师生交流更加顺畅,有利于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在教师间共享信息资源库,使教学资料达到共享的目的。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系统阐述了初中英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不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板书,将教师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详尽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循着知识的发展脉络,自主进行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针对初中英语教学质量较差的状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尽快对英语知识进行内化,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以往信息并不发达,初中教学的课件制作没有太多的变化,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是教学越来越向更开放的形式发展。教材也由单一变得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基础教学的需要,借助课本学习知识。也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借助各种虚拟手段,共享适应初中生学习的英语知识。教师可以对网络中获取的内容进行信息整合,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借助信息技术,初中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技术使抽象的英语知识具象化,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信息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知识范围也更为广泛,课堂的结构则更趋向开放。 (二)教师在课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初中教师,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继续以前的教学角色、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话,很难想象教学质量怎样才能提高,怎样才能使初中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以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往往沉醉于知识的传达,较少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信息技术发展下的教师需要转变角色,适应自己在课堂中指导者的新角色,借助各种教学手段的创新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 因此,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自主学习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了解更为便捷的网络搜索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课件。教师要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 (三)学生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 学生在传统教学工作中一直处于“被”学习的角色。学习本该是主动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大部分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初中英语的教学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初中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服务对象或者是服务中心,是学习中的主体对象。在初中的语言课堂中,学生要能够利用课堂所创设的英语学习环境,来构建知识的认知过程,达到语言运用练习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技术特有的声、光、图片、色彩、动画、影像等一体化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因此,科学技术与实际的教学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法初中教师通常是信息技术的直接应用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现代网络教育发达的情况下,教师要借助网络资源,制作信息技术课件,不断充实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制作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课件,激发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比如应用幻灯片制作课件、PPT课件等。教师要借助开放的网络环境,学会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自己设计的信息技术课件,借鉴教育资源库中其他教师的信息技术课件,对自己的课件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由于学生们对网络都非常感兴趣,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选择部分网络流行用语应用于教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再抵触英语教学。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学习其他同仁的优质课件,推动初中英语教学尽快实现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断深化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成果。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初中教师要运用现代的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评价和管理,以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可能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是英语课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必须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初中英语课程的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营造现代教育的技术及资源环境,建设起现代化的初中英语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和创新尝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转变了学生角色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使教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内化。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或是自己所查找的信息资源进行个别化或协作式的交互英语学习。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以“高密度”、“快节奏”的方式在课堂呈现较大的信息量,加快学生的反馈速度,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其随机性、灵活性、信息多维性和具体化的展现方式,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收集相关的图像、视频、录音材料等素材,丰富了课栏内容,生动的展现了课程内容,也更生动的从多种感官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收。三、信息技术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信息技术教学体现了当今社会科学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既给教师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具备了许多独特的功能,更具备了广泛应用于教学的潜能。但如同任何其他工具一样,信息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学科,只有经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与合理开发,才能充分的发挥其潜能。更明确的说,信息技术运用的成功与否,依赖于能否有效地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切实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特质。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教学并兼顾知识的传授,用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也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抛弃陈规,放开视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课件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同时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课件的使用要学会处理度和量的关系。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件,忽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影响上课的效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不能让学生被不停切换的幻灯片剥夺了思考时间,从而产生厌倦和疲劳感,特别是让基础差的同学茫然无措,增加了畏难心理,适得其反。四、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与研发的工具,可以整合课程中的一切学习资源,使初中英语的教与学达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形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师生积极互动的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生动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演绎逼真的知识构建过程,方便学生掌握知识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而且为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初中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根据能力,拓宽学习范围,更适合于初中学生的需要,给与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同学分享课后的复习及课前预习,如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参考资料、图片等,也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听、说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总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初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备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味依赖信息技术教学而忽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点也是不可取的。只有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传递知识转变为组织和促进学生知识教师通过转变自己再教学中的地位,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活生生的语言以及和课堂知识内容相关的声音、图像传递到每一位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从而引导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现实环境中自由自在的学习此时,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再也不是被动学习的对象,而是转变为整个课堂的主体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快速转变地位,进入全新的角色,一改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效交际场景  初中英语科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交际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效的交际场景,为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进行交际,从而掌握英语课程,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够解决创设有效交际场景的难题为了创设有效的交际场景,教师首先必须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准备创设有效的交际场景必需的材料,然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些材料还原于课堂,给学生创造接近于真实的虚拟交际场景,并通过有效的引入让学生进入这个虚拟的场景之中,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之中进行有效的交际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信息  在英语课堂上,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信息,这样就可以使整个英语课堂上的文字变成图片,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单调的知识变得丰富多彩,这样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作用,将感性知识反映在头脑之中,并逐渐形成理性知识;同时,通过具体而形象的课程信息可以改变课堂知识的枯燥无味的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视听说新组合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自由自在的进行交际,传统的课堂上即使使用录音机,也只是单纯的声音,没有现实的场景,这样的课堂常常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视听说新组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觉,并在这样感觉中进行听说练习通过视听说新组合,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视听说组合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嘻嘻的积极性,活跃了英语课堂的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论文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原则及使用策略初中政治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 ,因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  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方案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但“信息技术的支持”仅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表面特征。它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特征: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②关注学习过程。这两大特征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形成了更具指导意义的设计原则:  原则1: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历与实际相类似的认知体验。同时注重情境的转换,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以自然的迁移与深化。  原则2:充分尊重工具和资源的多样性比较好  信息化教学设计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这些工具和资源应当同学生的主题任务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比如提供给学生与教学主题或问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典型案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等。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则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该原则有几方面的含义:①学习活动的展开通常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或主题,这些内容通常来自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②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任务性、目的性,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做,教师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方面。③现实中的任务与问题不同于强加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现成答案。学生通过对问题和主题的主动的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原则4:学习结果通常采用灵活的、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现  在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应当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同他人进行讨论和协商,以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反思,这些内容通常以研究报告、演讲、讨论等形式展开。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原则5:鼓励合作学习  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者通常是以小组或其它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目标,实现“问题解决”。每个学习者在中间承担一定的任务,担当一定的角色,学习活动过程成为“学习者身份和意义的双重建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享他人的知识和背景,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原则6: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质量评估,收集数据,使用过程性评价达到改进设计的目的。同时,由于信息化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也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选择。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能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忽视多媒体使用中的细节,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还应遵循相应原则  (一)适度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而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因为即使是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刺激,也容易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造成疲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多媒体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二)实效原则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收到实效,力求避免形式主义,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既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还要通过多媒体控制教学活动,并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使多媒体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充分发挥  (三)师生互动原则  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启发、诱导,使之思维敏捷、踊跃参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积极互动  三、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的方法  恰当地将多媒体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并非易事,不仅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还应注重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  (一)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二)引用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三)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讲身边某同学因学校及师生资助终返校读书一例,引入《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内容  总之,利用多媒体参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并不是“教材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也不是片面追求课件的花里胡哨,更不是利用现代化包装进行高密度的“满堂灌”将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推行实施教育新政,实施减负增效工程,对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