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外国经济与管理投稿论文格式要求多少字为标准

发布时间:2024-07-06 04:03:29

外国经济与管理投稿论文格式要求多少字为标准

错!我就做过他的外审,我不是期刊社的人。外审是盲审,很标准规范。初审比较厉害,能过初审,说明有可能中了。外审过了,可能性就很大。

恭喜你,好好改,该期刊据说没外审也没这个那个审,编辑部老师负责初审、外审、复审、终审、录用~我的情况跟楼主一样,也接到了电话,编辑给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我刚修改完发过去。

外国经济与管理投稿论文格式要求多少字

浅析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和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基础。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虚拟经营;战略联盟;跨国经营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经济学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本文在规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指出和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方面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最后给出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该关注的六个问题,以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 2、石军伟虚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纵横,2002(7) 3、刘冀生,刘伊伟中小企业经营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是一份相关资料,您可以参考一下!

直接发你邮箱了,看合适不合适

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恭喜你,好好改,该期刊据说没外审也没这个那个审,编辑部老师负责初审、外审、复审、终审、录用~我的情况跟楼主一样,也接到了电话,编辑给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我刚修改完发过去。

外国经济与管理投稿论文格式要求多少字数

浅析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和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基础。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虚拟经营;战略联盟;跨国经营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经济学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本文在规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指出和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方面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最后给出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该关注的六个问题,以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 2、石军伟虚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纵横,2002(7) 3、刘冀生,刘伊伟中小企业经营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是一份相关资料,您可以参考一下!

(一)请将作者姓名、出生年份、性别、职称、学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和E-mail等信息全部集中在独立于正文的首页。文稿正文中务必避免出现影响匿名审稿的信息。作者在投稿时必须承诺只投本刊,并注明“专投贵刊,绝不一稿多投”。投稿务请采取邮寄和在线两种形式。(二)来稿请用A4纸打印,上下左右留足空白,请勿正反双面打印;中文请用5号宋体,英文请用5号TimesNewRowan体,行距为5倍。(三)文章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请附不超过200字的中文摘要、3~6个中文关键词,以及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识码。(四)出自国家、省部级基金及其他重大或重要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以及项目主持人姓名和职称,并附相关证明复印件。(五)注释采用尾注形式,集中放在正文后面、参考文献之前,以“①”形式标注序号。(六)本刊实行引文实引制。参考文献一律列于文末,以“[1]”的形式标注序号,并在正文实际引用处加注相同序号的上标。参考文献请在题名后注明文献类别(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术论文[D]、论文报告[R]、标准[S]、专利[P]、电子文献[EB/OL])。文献著录格式如下:(1)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英文期刊参考文献按下例书写:[1]Speckman,RE,andHesterly,JMAlliancemanagement:Aviewfromthepastandalooktothefuture[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1998,35(6):102-。(2)著作:[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版本出版地(城市):出版者,出版年份:引文起止页码(任选);如同一著作引用多处,请在每处引文的起止页码后用逗号分开,如:12—15,126—127。英文著作引文举例:[2]TomASIntelligentcapital:thenewwealthoforganizations[M]London:NicholasBbready,1997:24-。(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论文集析出文章:[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城市):出版者,出版年份:析出文献起止页码。英文论文集引文举例:[3]Hewison,KEmergingsocialforcesinThailand[A]inRobison,R,andGoodman,DSG(E)ThenewrichinAsia:Mobilephones,McDonald’sandmiddle-classrevolution[C]London:Routledge,1996:137-。(5)译著:[序号](国家或地区名)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译者)出版地(城市):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任选)。(6)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文献出处或可获得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七)因本刊篇幅有限,列在文末的参考文献一般以20个为限。其余可在正文引用处按下例标注:(LAIsabella等,2004a:120~123)。(八)来稿若含有数学公式、表格、曲线图及其他图表,请用计算机编写相关内容,并务必保证其中的符号、数字、文字、图线清晰规范,以便本刊排录时直接按原样扫描。图表请勿使用彩色和阴影背景,但务必标明名称和资料来源;表格尽可能采用三线开放式。(九)本刊编辑部在收到打印稿以后正式启动审稿程序。本刊不收审稿费、版面费。

页 ~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注:参阅Tirole,J,1988,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 Press,1~10。中译本参阅〔法〕J泰勒尔著,张维迎校译,1997,《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0。)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注:参见Sen,A,1996,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st],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 economics)就是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也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良多,此外,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理财学、企业战略等领域也深受其影响。(注:想进一步对此了解的读者可参阅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10期。)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主义观点 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认为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头,其后如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当时的产业组织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上个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量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贝恩(JBain)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注:所谓SCP是Structure(市场结构)-Conduct(市场行为)-Performance(市场绩效)的简称,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注:参见Bain,JS,1959,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ain,JS,1956,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RHeflebower)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是由谢勒(Scherer)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谢勒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那时,哈佛大学成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但哈佛学派的组织理论具有经验主义的性质,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与强化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日本著名的产业组织理论权威马场正雄就将自己的主要理论称为“反垄断的经济学”。 二、SCP范式的衰落 自60年代以来,SCP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与批评的热点,这些批评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包括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波斯纳(RPosner)等人,正是在这一批判的过程中,芝加哥学派崛起,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还由于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注: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勒的获奖公告中指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行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运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引自马广奇,2000,10。)芝加哥学派继承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注:关于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理论的评述可参见夏大尉,“西方产业组织流派:方法论与基本观点”,载于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版,10~17,及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一书第4章第3节的有关内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无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注:Stigler,GJ,1968,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Illinois:Irvin P中译本见〔美〕J施蒂格勒,潘振民译,1996,《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 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波斯纳为代表的学者们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重大转变,而且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SPeltzman)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这一分析的结果是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进退无障碍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又译“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注:参见〔美〕约翰·伊特韦尔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7~872页。) 与哈佛学派相同,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反托拉斯活动和政府管制政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曾在里根政府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等重要部门担任要职,直接参与反垄断商业活动的司法实践。 SCP范式的衰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旧产业组织学”与30年代就被普遍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才导致70年代后期SCP范式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地位不断衰落;(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于立、王旬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版,第4页。)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Game Theory)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如斯宾塞(Spence)、萨洛普(Salop)、泰勒尔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注:参见Spence,AM,1977,Entry,Capacity,Investment and Oligopolistic Pricing,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8,534~Salop,SC,1979,Strategic Entry Deterr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69,335~)最为重要的是,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组织理论迅速发展的结果。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论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他们不断地加入研究的行列,极大地弥补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经验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缺陷。尤其是博弈论的应用,“使产业组织学成为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中最富生机、最激动人心的领域”。(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第2页,英文版见Cable,John(),1994,Current Issues in Industrial Economics,New York,M)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应用性强的相对独立的微观经济学科。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 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崛起的以科斯(RHCoase)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等人。(注: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威廉姆森(OEWilliamson)的著作之中,可参见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WOE,1989,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in Schmalensee R,and Willig,RD,()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msterdam,North-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Carl Menger)、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义数学函数的相互决定,与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在基础理论上的区别构成了新奥学派的最主要特征。针对新古典学派通过均衡对市场进行分析,把经济学当作客观的科学并模仿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来构筑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新奥学派对此进行了批评。他们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现象通常存在某种规律性,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而经济规律是通过对一些不言而喻的公理进行逻辑推论而发现的,历史事实是由多种因素发生作用的复合结果,因此难以用来检验经济理论。所以该学派极力否定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现代数学方法,主张经济现象应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法,按“人类行为是实现其目的的合理行为”这一公理,通过语言进行阐述。(注:参见哈耶克,1982年,《知识的虚伪》,《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新奥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新奥学派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过程理解为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而市场不均衡就是因为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 在政策上,新奥地利学派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基本持批判态度,强烈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哈佛学派建立在SCP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反垄断政策着眼于形成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市场结构又由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所决定,新奥学派认为,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惟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因此最有效的促进竞争的政策首先应该是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新奥学派认为,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赖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导致新奥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反对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的结构主义政策主张。(注:对产业组织新奥地利学派理论的进一步评述可参考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3页。)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是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由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卡布尔主编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更加注重对产业组织理论政策含义的研究也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浏览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产业组织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探讨公共经济政策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兼并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掠夺性定价问题、反托拉斯法是否有利于竞争等问题。(注:参见Hay,D,Morris,D,1991,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at]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 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长足发展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巨大变化上,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产业组织理论上的诸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方法的演变,研究方法的演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脉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取决于它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单一的方法难以满足各个领域的需要,所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研究方法的集合,包括实证方法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博弈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以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实证方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在整个产业组织学的方法论集合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证研究又分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部分。就方法论而言,产业经济学也是一门具有强烈规范经济学色彩的应用经济学,在有关理论的研究分析中,其有关判断或结论的得出都是以一定的价值观标准为前提的。 产业组织学中的经验性规律,大多是综合应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的结果,静态分析常被称为横断面分析,虽然一般而言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起点和基础,但产业组织学研究进行的主要是动态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产业组织学中有许多研究成果是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归纳一般规律需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而在研究具体国家产业问题时又往往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与相应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状态进行比较。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十分重视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所以十分注重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以及产业内各企业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并由此结构出发研究整个产业的整体行为。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这一点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一致。系统动力学进一步指出,系统的结构是动态反馈结构,可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所以系统动力学尤其注重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而对变量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特别适合于像产业经济这种许多方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诸多产业经济对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从时间上看,20世纪50年代案例分析是产业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都曾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案例法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实际的复杂经济事例,非常有助于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有助于培养经济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涵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计量学方法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产业经济学转入实证以后采用的主要方法,目前仍是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60年代中后期,随着在经济计量学方法方面受过良好训练的(或匆匆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学者的出现,也由于电子计算机和经济计量学软件的迅速普及,利用结构—绩效模式横断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一时间几乎成为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的时尚”。(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总之,这一时期研究的基本脉络是运用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来建立和验证SCP范式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五、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运用 产业组织理论是应用博弈论方法较早的一个领域,特别是在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等领域。博弈论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过去几年来在理论方面的重大进展都是由于博弈论的广泛运用而取得的,同时,博弈论及机制设计、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应用也使得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大大加强。如果说经济计量学方法主要适合于实证研究的话,那么博弈论方法则主要适用于理论分析,80年代以法国学者泰勒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应用博弈论分析的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博弈论被引入产业经济理论的分析中,意味着那种过去认为只能依靠市场实现的瓦尔拉斯均衡现在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调整等来解决市场问题。理性预期学派为这一客观事实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企业行为不仅仅取决于市场结构,还取决于企业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致的其他企业反应行为的预期,即企业的行为是其心理预期的函数。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企业的行为是各个企业所共同拥有的信息结构或判断概率的函数,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使产业组织理论对现实经济中厂商的行为有更强的解释力。 现在博弈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工具,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等问题,也正是由于博弈论的应用,才使产业经济学成为经济学中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并吸引了一大批一流经济学家投身其中,“我们开始找到一个对丰富多彩的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处理的理论方法……我们现在有了能从策略性行为和信息方面对种种现象给出解释的理论模型,这些现象包括:价格战、不真实广告、限制性定价、各种默契合作与合谋、讨价还价的破裂与协议的延误、担保和服务合同的作用、寡头垄断企业选择的定价方式、供货商与顾客之间的合同性质、各种交易制度的采用等,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在5年前几乎是无法得到的……”。(注:Roberts,DJ,1987,Battles for Market Share:Incomplete Information Aggressive Pricing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in Bewley,T(),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Fifth World Cong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但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谢勒(Scherer)就认为“‘新产业经济学’的成绩被大大高估了……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我们需要基于坚实的实证研究,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两个方面……”。(注:Scherer,FM,1988,The Economics of Market Dominance,Basil Blackwell:Oxford,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6,517~)施马兰西(Schmalensee)也同意这种看法:我们对许多古典问题的认识,包括进入障碍和卡特尔稳定性问题,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博弈论方法在分析不完全竞争方面的两个不足:首先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即使简单的多阶段博弈也有多重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但如何处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一般方法尚不清楚,而且认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复杂的多阶段博弈问题这种假设,也似乎把理性原则推得过远了;其次,大量使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多重均衡结果对假设的细微变化都很敏感,使得均衡非常脆弱,对博弈论模型的检验也变得相当困难,博弈论模型的预测看上去很微妙,但往往难以检验,这样除非博弈论分析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般性预测或者被能做到这一点的其他理论所取代,否则就应相信,产业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成果主要来自于实证研究,只有实证研究才能揭示出哪些理论模型是“空盒子”,哪些理论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注:Schmalensee,1988,Industrial Economics:An Overview,Economic Journal,98,675~)这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又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组织学家们又转向依靠实证研究来解决分歧、填补漏洞和提炼思想”(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和实证研究者的界线消失了,实证研究者越来越愿意吸纳和利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学方法的新成果,实证研究的技术和手段整体上都具有更高的水准,理论研究者也比过去更多地接触实际,实际数据更加准确并且更易于获得。所以,伴随着理论层次上对博弈论的广泛重视,案例研究方法继续受到青睐,其重要性相对提高,但横断面回归分析有所衰落。(注: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除了非合作博弈论仍将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外,网络博弈和合作—非合作混合博弈将日益渗透到产业组织的分析中。 普拉特(Plott)的实验方法(experimental method)和80年代得到很大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宏观

恭喜你,好好改,该期刊据说没外审也没这个那个审,编辑部老师负责初审、外审、复审、终审、录用~我的情况跟楼主一样,也接到了电话,编辑给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我刚修改完发过去。

外国经济与管理投稿论文格式要求多少字以上

浅析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和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基础。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虚拟经营;战略联盟;跨国经营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经济学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本文在规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指出和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方面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最后给出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该关注的六个问题,以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 2、石军伟虚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纵横,2002(7) 3、刘冀生,刘伊伟中小企业经营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是一份相关资料,您可以参考一下!

直接发你邮箱了,看合适不合适

外国经济与管理投稿论文格式要求高吗

浅析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和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基础。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虚拟经营;战略联盟;跨国经营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经济学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本文在规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指出和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方面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最后给出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该关注的六个问题,以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 2、石军伟虚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纵横,2002(7) 3、刘冀生,刘伊伟中小企业经营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是一份相关资料,您可以参考一下!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的步骤: 1、罗列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机会与威胁。 2、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 3、对SO、ST、WO、WT策略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企业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战略与策略。 SWOT矩阵: 优势 劣势 机会 so战略(增长性战略)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威胁 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wt战略(防御型战略) 竞争优势(S)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东西。例如,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技能优势:独特的生产技术,低成本生产方法,领先的革新能力,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丰富的营销经验,上乘的客户服务,卓越的大规模采购技能 ●有形资产优势: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现代化车间和设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存,吸引人的不动产地点,充足的资金,完备的资料信息 ●无形资产优势:优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商业信用,积极进取的公司文化 ●人力资源优势:关键领域拥有专长的职员,积极上进的职员,很强的组织学习能力,丰富的经验 ●组织体系优势:高质量的控制体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忠诚的客户群,强大的融资能力 ●竞争能力优势:产品开发周期短,强大的经销商网络,与供应商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敏反应,市场份额的领导地位 竞争劣势(W)是指某种公司缺少或做的不好的东西,或指某种会使公司处于劣势的条件。 可能导致内部弱势的因素有: ●缺乏具有竞争意义的技能技术 ●缺乏有竞争力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组织资产 ●关键领域里的竞争能力正在丧失 公司面临的潜在机会(O): 市场机会是影响公司战略的重大因素。公司管理者应当确认每一个机会,评价每一个机会的成长和利润前景,选取那些可与公司财务和组织资源匹配、使公司获得的竞争优势的潜力最大的最佳机会。 潜在的发展机会可能是: ●客户群的扩大趋势或产品细分市场 ●技能技术向新产品新业务转移,为更大客户群服务 ●前向或后向整合 ●市场进入壁垒降低 ●获得购并竞争对手的能力 ●市场需求增长强劲,可快速扩张 ●出现向其他地理区域扩张,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 危及公司的外部威胁(T): 在公司的外部环境中,总是存在某些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因素。公司管理者应当及时确认危及公司未来利益的威胁,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来抵消或减轻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公司的外部威胁可能是: ●出现将进入市场的强大的新竞争对手 ●替代品抢占公司销售额 ●主要产品市场增长率下降 ●汇率和外贸政策的不利变动 ●人口特征,社会消费方式的不利变动 ●客户或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提高 ●市场需求减少 ●容易受到经济萧条和业务周期的冲击 由于企业的整体性和竞争优势来源的广泛性,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 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正是该行业企业应具备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许就强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竞争优势,势必会吸引到竞争对手的注意。一般地说,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建立起某种竞争优势;然后就处于维持这种竞争优势的态势,竞争对手开始逐渐做出反应;而后,如果竞争对手直接进攻企业的优势所在,或采取其它更为有力的策略,就会使这种优势受到削弱。所以,企业应保证其资源的持久竞争优势。 资源的持久竞争优势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源的竞争性价值和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 评价企业资源的竞争性价值必须进行四项测试: 1、这项资源是否容易被复制?一项资源的模仿成本和难度越大,它的潜在竞争价值就越大。 2、这项资源能够持续多久?资源持续的时间越长,其价值越大。 3、这项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在竞争中保持上乘价值?在竞争中,一项资源应该能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 4、这项资源是否会被竞争对手的其他资源或能力所抵消?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有三点: (1)建立这种优势要多长时间? (2)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 (3)竞争对手做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企业分析清楚了这三个因素,就可以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 当然,SWOT分析法不是仅仅列出四项清单,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公司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在公司现有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最优的运用自己的资源;(2)如何建立公司的未来资源。

Zhang YL and Yang Jun, "New Venture Creation: An Evidence Study From China",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orthcoming, 张玉利、李华晶:“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以蒙、鲁、粤三省区上市公司为例”,《改革》2005年6期,94-100页。(70472049)张玉利、李华晶:“企业成长视角下的创业者承继问题分析”,《管理现代化》2005年3期,40-42页。(03JZD0018)谭新生、张玉利:“创业精神的价值实现及其内部化机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6期,21-26页。(70472049)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全文转载 张玉利:“新经济时代的创业与管理变革”,《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1期,2-6页。 谭新生、张玉利:“试论创业型成长模式——基于企业知识观点的考察”,《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12月(4期),93-97页。(70472049)谭新生、张玉利:“内创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与甄别机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2期,1-5页。 陈颉、张玉利:“企业成长中的授权动因与障碍分析” 《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年22期。已在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第二期发表了李乾文、张玉利:“外国学者论我国创业活动的特征与创业研究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7期,12-18页。(03JZD0018、NKC04004)张玉利:“企业成长的非对称性问题”,《首部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6期,11-14页。张玉利、陈寒松、李乾文:“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与融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5期,2-7页。* (TJ03-GL013)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46-48,49页收录李乾文、张玉利:“领导艺术的指导者:沃伦·本尼斯”,《企业管理》2004年5期,72-74页。*李乾文、张玉利:“创业管理能否替代传统职能管理”,《经济界》2004年4期,46-50页。(NKC04004)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预测》2004年4期(第23卷总第139期),20-25转32页。(03JZD0018、TJ03-GL01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4年12期,61-64页,全文转载。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4卷4期,22-27页。教育部项目(12720400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11期,157-162页,全文转载。 张玉利:“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载于《企业家价值取向: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278-285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陈寒松、张玉利:“见证卓越——《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与吉姆·科林斯”,《企业管理》2004年4期,84-86页。*张玉利、陈立新:“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经济界》2004年3期,29-34页。(03JZD0018、TJ03-GL013)) 张玉利、李乾文:“创业教育——MBA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创新教育》2004年2期6-7页。 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2期,2-6页。*(01JA630043、TJ03-GL013)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谁是管理大师”,《企业管理》2004年第2期,90-91页。*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摘编。王革、张玉利、吴练达:“企业社会资本静态与动态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16-20页。*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摘编。张玉利:“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12-15页。* 薛红志、张玉利:“公司创业研究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11期,7-11页。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调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9期,61-66页。*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12期,44-49页,全文转载。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9期,19-26页。* Jun Li,yuli Zhang, and Harry Matla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 Training, V45, N8/9, 2003, 495-张玉利:“创业管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6期,4-7页。*(79970044、01JA63004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4年3期,19-21页,全文转载。同时被《新华文载》2004年6期摘编薛红志、张玉利、杨俊 :“机会拉动与贫穷推动型企业家精神比较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6期,2-8页*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6期,152-158页,全文转载。张玉利、陈忠卫、潭新生:“‘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5期78-80页。*张玉利、薛红志、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理性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5期,9-13页。*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管理评论》2003年4期,56-62页* 王永贵、张玉利、杨永恒、李季:“对组织学习、核心竞争能力、战略柔性与企业竞争绩效的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4期,54-61,80页。* 张玉利:“企业家创业、成长模式与环境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增刊,50-51页。张玉利:“企业家与企业家型中小企业”,《当代财经》2001年10期,51-55页。*被武汉大学商学院 崔建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特殊性的三大原因”《经济管理》2002年第14期引用唐以明、张玉利:“天津企业市场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期,4-10、35页。* 张玉利、徐海林:“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复杂性管理及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3期,18-23页。*张玉利:“团队建设及团队精神培育——南开大学的MBA教育”,《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02-108页。张玉利:“我国MBA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战略举措分析”,《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版,245-252页。张玉利:“快速成长与衰退中小企业的对比分析”,《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胡祥培、栾庆伟主编),52-60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Zhang Yuli, "Learning Function and Small Business Growth,"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15, N4, 228-张玉利、刘竹青:“美国高成长企业的特征”,《中国中小企业》2001年6期张玉利、段海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2期,4-8页。* 张玉利:“大陆民营企业成长个案剖析”,第四届两岸中华文化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14-322页。2000年7月15-16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张玉利:“我们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天津日报》2000年2月29日第14版。 张玉利:“国有小企业改革进程中经营者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收录于《中国知识经济文选》,卢继传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第995-998页17-19页。张玉利:“管理教育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与方法分析,”《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6期,17-19页。*张玉利:“战略适应与中小企业成长:香港的例子”,*《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2期,第16-18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0年1期,第32-35页。张玉利:“企业家精神教育与中国小企业的成长”,收入香港第一届"工业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年11月; 张玉利:“大陆国有小企业改革历程回顾及改革目标展望”、“ 一种典型的创业成长之路”, 《香港商报》1998年10月。张玉利:“小企业成长系列”,《香港商报》1998年4月13-16日连载;王迎军、张玉利:“资本经营的合理内涵和决策误区”,《中华工商时报》1998年2月16日。发言:“联营促进商企竞争”, 张玉利,《天津工商报》1997年4月24日第3版。张玉利、何今宇:“浅述商业企业在联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商业管理与教育》1997年2期,第36—38页。论文:“试论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的性质和要求”,李国津、张玉利,《南开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总45期),第30-33页;论文:“企业集团的管理问题”,张玉利,《中外管理》1996年8期,第34-35页;论文:“集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几个问题”,白长虹、张玉利、王迎军,本人撰写四个问题中的前两个问题,载于会议论文集《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及管理现代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75-97页;论文:“小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十条措施”,张玉利,《中外管理》1996年6期,第37-38页;*论文:“中美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之比较”,金明律、张玉利、文明刚,《财经研究》1996年1期,*论文:“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层次结构与研究原则”,张玉利、金明律,《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1期,第20-24页;*论文:“小企业破产率高的原因”,张玉利,《发展论坛》1996年1期,第35页; 论文:“小企业避开经营风险的几种办法”,张玉利,《中外管理》1995年10期,第21-22页; 论文:“竞争力热潮——市场占有率”,张玉利,《销售与市场》1995年7期,专家笔谈栏目,第7-9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5年9期。论文:“小企业经常面临的经营困难”,张玉利,《中外管理》1995年6期,第42-43页;论文:“二战之后的全球小企业热潮”,张玉利,《沿海新潮》1995年4期,第36-38页;论文:“小企业管理需要具有战略导向”,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5年4期,第30-31页。论文:“中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比较研究”,与Roger M Heeler、张玉利,《沿海新潮》1995年2期,第47-48页;论文:“构筑战略营销渠道”,与Roger M Heeler、Pia Lindell等人合写,《销售与市场》1994年9期,专家笔谈栏目,第6-10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4年12期;论文:“环渤海地区产业技术战略的重要性及原则分析”,王迎军、于仲鸣、张玉利,《环渤海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05-208页。该文又发表于《科学管理研究》1994年3期,第59-62页;论文:“浅谈日本创造与保持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张玉利、张建生,《东北亚研究》1994年1期,第45-48页;论文:“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的市场组织及其功能”,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4年1期,第14-18页;译文:“国家致胜的根源”,张隆高、张玉利,《世界经济译丛》1993年5期,第46-51页;论文:“企业管理主线研究的新思路”,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3年3期,第21-25页;论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进是走出管理丛林的灯塔”,张玉利,《科学管理研究》(首届华北优秀期刊)1993年2期,第37-45页;重庆交通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大纲列为阅读材料。论文:“高校科研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陈炳富、金明律、张玉利,《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科技成果转化及厂校合作问题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1992年4期,第90-93页;译文:“中国的市场组织研究”,张玉利、侯江涛,《企业管理研究》1992年3期,第32-37页;论文:“美国企业管理转型的原因及措施分析”,张玉利,《企业管理研究》1992年2期,第21-24页;论文:“技术进步对中、日、韩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金明律、张玉利,《东北亚研究》1992年2期,第69-71页;论文:“影响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内部因素及对策思考”,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1年4期;论文:“天津市建国四十年工业经济增长因素贡献分析”,张玉利,《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1期;论文:“加强工资奖金的激励作用”,狄温、张玉利,天津劳动学会年会论文,1990年8月;短文:“领导奖赏技巧”,张玉利,《企业百事文汇》1989年36期;译文:“德鲁克谈管理原则”,张玉利,《企业百事文汇》1989年17期;

需要搞清楚几个问题1,企业的长远目标或愿景2,企业的核心价值观3,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资源配置与客观环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