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7 03:20:29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论文

本论文为小学英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下,如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引导教师要擅于利用、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要擅于模拟现实语境辅助教学,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英语;建议教师要用心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微课帮助学生自学、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建议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利用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改变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些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教科书等各种参考材料获得,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现在计算机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如光盘、录像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几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导入方式:1、播放歌曲,情趣导入。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大量孩子们爱唱、乐唱的英文歌曲,有的歌曲还可以配上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如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5 Parts of the Body之PartC的Follow me等歌曲,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二则为本课的教学定下基调,做好铺垫。2、利用幻灯片等电教手段导入。如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1 Birthday 之PartA时,我们可以把a football,a present,a card,a cake等四张幻灯片逐一呈现在屏幕上,同时配上录音,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就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突出上课主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制作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入。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7 Clothes(2)新课之前,教师先做好课件利用“头脑风暴”复习一下Unit6 Clothes(1)的相关词汇、句型,让旧知在头脑中闪过一遍,承前启后,有利于拓展新内容的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另外,利用课件教学新单词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单词“clothes”时,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效果让单词中的7个字母c-l-o-t-h-e-s逐一“飞入” 屏幕,让学生把熟悉的字母“串”起来,达到轻松拼写单词的教学目的。二、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语境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现实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通过模拟现实语境(Virtual Reality)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在Cyberspace的语言情境中、在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完成某一项特定的学习任务。这是一种为了达到某个预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语言情境),易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的先进科技方法。经常运用的形式有:镜头定格、慢放画面、循环播放等。其中慢放画面,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现象或过程清晰地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无须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就能学懂。 这种直观新型的知识表达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静止和运动、语言和形象的障碍,能模拟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和完成的任务,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它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试听媒体的辅助下,模拟国外生活或学习情境(如在街上乘坐公交车、到医院看望病人、在商场购物、在学校学习等),要求学生与不同外国人对话,进行模拟训练。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语言情境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对情境、学习内容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尤其适用于口语教学。三、制作微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微课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方式,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便于家里备有电脑的学生观看学习。它主要包括:微课堂(视频)、微设计、微反思、微练习、微资源和微简介。其中以微课堂为核心内容,基于问题解决,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展开教与学,灵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重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整合,每个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 这符合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年龄特点。例如在教学闽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7 Christmas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把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及礼物用文字或图像以解说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录制成微课堂,课前提供给学生学习、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带着对圣诞节的浓浓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再如当学生学过数词一到一百以后,老师把相关的数词进行归纳比较,辨别词形及读音的变化,如six-sixteen-sixty,做成微课,课后供给学生复习巩固。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预习,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补缺补漏。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微课” 也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与文化,在极大程度上支持了“反转课堂”的进行,节省了课堂时间,使师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应用于交流与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四、信息技术条件下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迎难而上,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英语课堂, 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交往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信息技术条件下必然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讯通给学生布置作业或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让家长督促、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课标形式下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课题组创建的“一起作业网”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家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网上批改,使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情况,让老师轻而易举地在网上检查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方便快捷,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工作量。再说,网上的作业形式多样,图、文、声、像并茂,游戏性强,富有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真可谓是“玩中学、学中玩”,很受学生欢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这种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良性循环,很好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十二五” 第3期泉州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见习期间,泉州实验小学、师院附小及德化实验小学三所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十来节的观摩研讨课,他们上课独具特色、各有千秋,导入方式五花八门,教具使用多种多样,语境创设逼近生活,教学评价丰富多彩,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执教老师的教育智慧和用心,体现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和研发,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抓住机遇,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擅于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挖掘教育智慧,创新教育理念,想尽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一、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扩展资料华附属小学的王建刚老师展示的《四边形分类》一课,问题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师生借助ipad在互动中建立起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在交流和质疑中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在评价与梳理中建构起知识网络,这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成都七中黄典平老师展示的《多边形与圆的初步认识》一课,充分展示了及时性评价的优势,上课之前分好小组,学生探究完毕之后用ipad拍照发给老师,老师对每一个小组的探究情况了如指掌;练习之后学生的答题情况接着显示,教师对学生哪一个知识点出现了问题清清楚楚,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指导,真正实现了关注人人,课堂高效。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教育装备,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智慧课堂中学习成长。参考资料来源:胶州政府网-智慧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题目要精确,不然过不了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已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所不同,知识更新快,对课堂教学环境与设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从课堂教学纪律着手。首先,制订严格的课堂规则,奖罚分明;其次,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再次,利用电子网络教室的广播、监控、学生演示等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自主有趣地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论文研究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转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①(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多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 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注①:何克抗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科研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①(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多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 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注①:何克抗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科研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本论文为小学英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下,如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引导教师要擅于利用、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要擅于模拟现实语境辅助教学,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英语;建议教师要用心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微课帮助学生自学、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建议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利用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改变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些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教科书等各种参考材料获得,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现在计算机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如光盘、录像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几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导入方式:1、播放歌曲,情趣导入。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大量孩子们爱唱、乐唱的英文歌曲,有的歌曲还可以配上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如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5 Parts of the Body之PartC的Follow me等歌曲,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二则为本课的教学定下基调,做好铺垫。2、利用幻灯片等电教手段导入。如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1 Birthday 之PartA时,我们可以把a football,a present,a card,a cake等四张幻灯片逐一呈现在屏幕上,同时配上录音,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就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突出上课主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制作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入。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7 Clothes(2)新课之前,教师先做好课件利用“头脑风暴”复习一下Unit6 Clothes(1)的相关词汇、句型,让旧知在头脑中闪过一遍,承前启后,有利于拓展新内容的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另外,利用课件教学新单词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单词“clothes”时,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效果让单词中的7个字母c-l-o-t-h-e-s逐一“飞入” 屏幕,让学生把熟悉的字母“串”起来,达到轻松拼写单词的教学目的。二、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语境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现实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通过模拟现实语境(Virtual Reality)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在Cyberspace的语言情境中、在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完成某一项特定的学习任务。这是一种为了达到某个预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语言情境),易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的先进科技方法。经常运用的形式有:镜头定格、慢放画面、循环播放等。其中慢放画面,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现象或过程清晰地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无须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就能学懂。 这种直观新型的知识表达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静止和运动、语言和形象的障碍,能模拟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和完成的任务,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它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试听媒体的辅助下,模拟国外生活或学习情境(如在街上乘坐公交车、到医院看望病人、在商场购物、在学校学习等),要求学生与不同外国人对话,进行模拟训练。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语言情境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对情境、学习内容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尤其适用于口语教学。三、制作微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微课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方式,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便于家里备有电脑的学生观看学习。它主要包括:微课堂(视频)、微设计、微反思、微练习、微资源和微简介。其中以微课堂为核心内容,基于问题解决,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展开教与学,灵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重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整合,每个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 这符合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年龄特点。例如在教学闽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7 Christmas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把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及礼物用文字或图像以解说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录制成微课堂,课前提供给学生学习、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带着对圣诞节的浓浓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再如当学生学过数词一到一百以后,老师把相关的数词进行归纳比较,辨别词形及读音的变化,如six-sixteen-sixty,做成微课,课后供给学生复习巩固。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预习,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补缺补漏。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微课” 也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与文化,在极大程度上支持了“反转课堂”的进行,节省了课堂时间,使师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应用于交流与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四、信息技术条件下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迎难而上,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英语课堂, 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交往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信息技术条件下必然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讯通给学生布置作业或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让家长督促、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课标形式下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课题组创建的“一起作业网”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家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网上批改,使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情况,让老师轻而易举地在网上检查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方便快捷,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工作量。再说,网上的作业形式多样,图、文、声、像并茂,游戏性强,富有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真可谓是“玩中学、学中玩”,很受学生欢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这种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良性循环,很好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十二五” 第3期泉州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见习期间,泉州实验小学、师院附小及德化实验小学三所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十来节的观摩研讨课,他们上课独具特色、各有千秋,导入方式五花八门,教具使用多种多样,语境创设逼近生活,教学评价丰富多彩,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执教老师的教育智慧和用心,体现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和研发,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抓住机遇,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擅于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挖掘教育智慧,创新教育理念,想尽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学习了”技术改变教学“系列课程,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论文题目

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并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结合现状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存在弊端(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认识不到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将两者融合了,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愿使用。(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还不足信息技术是与学科进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目标(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应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大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在信息时代中,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态度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中,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五)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六)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之间有效融合的策略(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程度的强弱。首先,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二)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的进度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

本论文为小学英语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下,如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引导教师要擅于利用、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要擅于模拟现实语境辅助教学,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英语;建议教师要用心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微课帮助学生自学、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建议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利用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改变学生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些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教科书等各种参考材料获得,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现在计算机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如光盘、录像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几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导入方式:1、播放歌曲,情趣导入。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大量孩子们爱唱、乐唱的英文歌曲,有的歌曲还可以配上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如闽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5 Parts of the Body之PartC的Follow me等歌曲,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二则为本课的教学定下基调,做好铺垫。2、利用幻灯片等电教手段导入。如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1 Birthday 之PartA时,我们可以把a football,a present,a card,a cake等四张幻灯片逐一呈现在屏幕上,同时配上录音,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就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突出上课主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制作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入。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7 Clothes(2)新课之前,教师先做好课件利用“头脑风暴”复习一下Unit6 Clothes(1)的相关词汇、句型,让旧知在头脑中闪过一遍,承前启后,有利于拓展新内容的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另外,利用课件教学新单词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单词“clothes”时,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效果让单词中的7个字母c-l-o-t-h-e-s逐一“飞入” 屏幕,让学生把熟悉的字母“串”起来,达到轻松拼写单词的教学目的。二、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语境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现实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通过模拟现实语境(Virtual Reality)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在Cyberspace的语言情境中、在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完成某一项特定的学习任务。这是一种为了达到某个预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语言情境),易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教学效果的先进科技方法。经常运用的形式有:镜头定格、慢放画面、循环播放等。其中慢放画面,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现象或过程清晰地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无须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就能学懂。 这种直观新型的知识表达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静止和运动、语言和形象的障碍,能模拟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和完成的任务,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它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试听媒体的辅助下,模拟国外生活或学习情境(如在街上乘坐公交车、到医院看望病人、在商场购物、在学校学习等),要求学生与不同外国人对话,进行模拟训练。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语言情境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对情境、学习内容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尤其适用于口语教学。三、制作微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微课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方式,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便于家里备有电脑的学生观看学习。它主要包括:微课堂(视频)、微设计、微反思、微练习、微资源和微简介。其中以微课堂为核心内容,基于问题解决,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展开教与学,灵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重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整合,每个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 这符合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年龄特点。例如在教学闽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7 Christmas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把圣诞节的相关文化及礼物用文字或图像以解说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录制成微课堂,课前提供给学生学习、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带着对圣诞节的浓浓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再如当学生学过数词一到一百以后,老师把相关的数词进行归纳比较,辨别词形及读音的变化,如six-sixteen-sixty,做成微课,课后供给学生复习巩固。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预习,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补缺补漏。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微课” 也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与文化,在极大程度上支持了“反转课堂”的进行,节省了课堂时间,使师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应用于交流与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四、信息技术条件下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迎难而上,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英语课堂, 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交往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信息技术条件下必然造就了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讯通给学生布置作业或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让家长督促、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课标形式下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课题组创建的“一起作业网”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家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网上批改,使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情况,让老师轻而易举地在网上检查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方便快捷,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工作量。再说,网上的作业形式多样,图、文、声、像并茂,游戏性强,富有挑战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真可谓是“玩中学、学中玩”,很受学生欢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这种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良性循环,很好地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新型的师生双边互动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十二五” 第3期泉州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见习期间,泉州实验小学、师院附小及德化实验小学三所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十来节的观摩研讨课,他们上课独具特色、各有千秋,导入方式五花八门,教具使用多种多样,语境创设逼近生活,教学评价丰富多彩,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执教老师的教育智慧和用心,体现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和研发,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抓住机遇,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擅于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挖掘教育智慧,创新教育理念,想尽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