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企业物流论文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7 04:12:11

企业物流论文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有哪些

目前,在我国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中小工业企业在国家"放小""扶小"政策指导下,进行改制和新机制规范运作的改变,国家对中小工业企业的信贷金融政策,以及引导中小企业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措施,市场竞争、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将成为影响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但是,中小工业企业长期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物流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呈现分割和封闭状况,必定对第三方物流发展产生内在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观念的影响。中小工业企业一般实行单一的生产管理,企业经营范围封闭,缺乏进入市场和社会的一体化模式,习惯于传统的企业储运方式,重生产、轻储运,难以形成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对第三方物流存在认识上观念上的障碍,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因素。   (2)结构的影响。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总规模不小,但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在相当多行业形成产品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普遍存在产业关联度较低,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技术的因素。虽然信息产业给中小企业注入了大量高新技术,但资源与技术构成不合理,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老化,物流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专业物流发展的需要,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4)管理的因素。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在较大程度上缺乏较为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研,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是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础因素。   (5)人才的因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员工素质低,知识构成不合理,人才匮乏,缺乏创新能力的情况,是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核心因素。   基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战略应突出以下几点:   (1)资源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集中把握和有效运用企业经营资源,主要表现在:首先,准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资源的基础状况,正确选择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次,积极探索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有力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速度。最后,认真研究企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实施战略资源,以供应链管理重构业务流程,构筑第三方物流发展优势;就应把握资源转换方式,不断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2)联盟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借助产权方式、契约方式实行相互合作,共同拓展物流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首先是物流资源的联盟:将中小工业企业分散的物流资源、物流功能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形成物流一体化的资源优势。其次是物流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的联盟:根据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的特性,在一定地理区域或一定行业范围实行物流联盟,形成高效直辖市运作体系。最后是与中小企业建立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联盟,通过组建服务协会,协调和指导物流企业与中小工业企业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中的各种关系。   (3)服务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依托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到"来自中小企业、服务于中小企业"。主要把握四点:第一、必须依据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理念。第二、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保障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服务措施。第三、必须深刻理解中小企业物流规律,建立完善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服务效益。   (4)创新战略。物流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实施创新战略,首先要创新观念,打破传统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思想,与中小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小企业物流特色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次要创新组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中小企业数量大面广的特点。建立网络化物流新型组织。再次要创新服务,深入研究中小工业企业物流需求,通过引进、模仿和创新物流技术手段,不断设计、创新和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最后要创新制度,既要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也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   (5)品牌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确立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获取良好效益。首先要树立物流发展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才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设计创造物流服务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才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设计查物流服务的精品内容、名牌项目。

1 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对第三方物流有着切实需求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新兴的高新技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和极少数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忽视或不愿意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即使有许多工商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给运输企业,仓储业务外包给仓储企业,但也只是企业间简单的、不稳定的业务联系,而绝非供应链管理意义上的合作。 2 资源浪费严重,第三方物流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传统的物流类企业,如那些从运输、储运企业拓展业务转化而来的企业;二是外资来华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三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转化而来;四是某些内资因看好物流市场而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包括由网络公司转化而来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五是中国邮政、铁路空运这一类特殊的垄断性物流供应商。 以上几类企业依托各自的优势,正在积极开拓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已有的众多物流企业中,普遍表现出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服务机能比较原始和单一;物流运作的效率不高;有效服务网络不足;社会化程度较低等。 3 缺乏系统性管理,装备标准化程度低,无序竞争扰乱整体市场秩序 物流业不但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方式,还涉及多种业务种类。物流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不但有交通部、铁道部,还有邮政局、海关等,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规定,各作各的规划,缺乏统一的大物流构想,因而在物流管理缺乏系统性,在发展物流设施设备上,缺乏前瞻性,标准化程度低,很难与国际物流对接。 由于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市场上的无序竞争严重,“劣质”物流企业扰乱整体市场秩序。我国的运输市场还比较混乱,成本的畸形降低使得某些不规范经营的“劣质”物流企业可以在拓展市场时给出很低的报价,而很多物流需求企业出于成本的压力,在外包物流业务或某些物流功能时将价格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企业明知很多“劣质”物流企业的报价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上的,但仍然经常选择将运输功能单独外包给那些不规范经营的物流或运输企业。这样不但影响了工商企业将物流整体外包,还出现了很多“胆量大”的“劣质”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将合法经营的“优质”物流企业“打败”的现象。 4 第三方物流平台构筑滞后,信息化程度低 根据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与广度,目前的物流行业IT应用系统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单点应用。针对个别功能的各种软件工具和单点系统的建设。第二层次是流程优化。针对物流企业的个别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第三层次是综合管理。针对整个企业的综合管理,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第四层次是公共平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如物流信息的发布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家物流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而我国在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第二层次,占中国物流企业总数的18%左右。达到第三层次的物流企业则更少,仅占物流企业总数的5%左右。而上升到第四层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信息化程度低,极大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5 国内企业的物流管理观念仍然十分落后 传统物流思想根深蒂固。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奉行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管理思想,从采购材料到销售商品全部由生产企业自身完成。特别是对于那些财务状况还令人满意的企业来说,他们不愿改变现状,不愿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来改变现有业务的经营模式。 抵制变化。企业内部设有物流部门的企业,由于仓储、运输等工作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容纳了不少冗员,企业如果将这些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则意味着大批员工被解雇。在企业存量得不到妥善解决,职工未被安置的情况下企业是不会去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的。 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第三方物流行业相对来说还很年轻,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第三方物流的重要作用。他们担心如果失去内部物流能力,会在与客户交往和其他方面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而失去主动权,这种担心在那些从来没有进行过物流外包业务的企业尤为普遍。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方面原因,实力尚弱。国内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只不过在名字前面加上了“物流”二字。这些企业交通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运输要求,仓储设施落后,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再加上反映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力的数据相对较少,从而使得一些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戒心。

这是我写的苏州第三方物流的一部分,苏州都有问题,我国肯定也有这些问题物流成本高,附加值低。虽然第三方物流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物流运作成本,使得企业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在主要的业务活动中,但是从整个供应链管理来看,其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节约程度有限,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没有达到其该有的系统成本最优。欧美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GDP的9%左右,而苏州的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25%。因此与发达国家的物流程度相比,我们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要发现我们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苏州物流成本过高,主要是苏州第三方物流企业水平不高,没有几家能够提供完全一站式物流服务,因此客户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增加,环节的不连续造成时间的耗费。同时,在苏州,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低,导致物流总费用中仓储管理费用及管理费用都偏高。有些仓库利用不合理,造成仓库的浪费,因此费用增加。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附加业务水平不高。服务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国外的物流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宽度,除了提供基础的仓储,运输等服务,还能为特定的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在苏州,根据资料显示,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者分段的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只是将传统的运输、简单仓储方面外包给物流企业,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第三方物流只停留在某一层面或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物流网络不畅,没有达到全方位的覆盖。传统的仓储业、运输能力过剩,造成浪费近几年其他服务活动比例增加了,但是还未实现从传统运输仓储转变到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从调查中看出,目前苏州第三方服务商收益83%来自基础性服务。欧莱雅化妆品公司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化妆品企业,作为化妆品行业,其物流系统是很重要的。由于欧莱雅公司的物流需求力度太大,因此如果有一家专业化的物流公司能全权包揽其物流业务,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是,由于苏州市内没有经营能力如此强大的物流供应商,因此欧莱雅通过自有物流将产品送达到每个省会城市后,再有那里的经销商分拨产品,只有在将产品送达下属地区进行销售这一环节第三方物流负责。并且,由于欧莱雅企业销售网络太广,通常需要3~4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各自擅长的区域提供服务。可见中国物流市场还急缺资金雄厚,实力强大,提供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利用率低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数据的处理能够实时化并且能快速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等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实现进货、储存、流通加工、包装、运输的一体化。卫星全球定位系统、EDI技术、EFT技术、和车辆配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的运作效率。但是,在苏州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更多的企业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阶段。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设施都需要有更大的投资,而且要求与客户建立相互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要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水平,而苏州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无法达到这个水平。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苏州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利用率不高。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设施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这些要与客户建立联系,那么企业就要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为这些提供保障,但是苏州的物流企业发展不均衡,起步较晚,且规模不大,因此无法达到这个水平。缺乏专门人才由于第三方物流在苏州甚至在全国都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与国外相比相对老化、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物流教育起步晚,物流的教育研究方面不够先进,从事物流教育与研究的高校机构不多,物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少,大多数是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转行过来,真正懂得物理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市场竞争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物流人才,企业也就缺乏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只能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物流企业,导致物流企业低效运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物流业呈现过度竞争和高度垄断并存的市场格局,大型企业都会选择规模大的物流企业提供服务,因此大型物流企业的业务要远远高于私营的散户。在基础物流服务领域,如公路运输领域竞争十分严重;而在铁路、航空运输领域,垄断性十分强。导致我国物流市场竞争恶劣。第三方物流企业供给的服务项目单一,对营销不够重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无法提供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服务。如单纯的运输服务,单纯的仓储服务。在运输服务中,仅提供铁路运输或公路运输,无法提供多式联运;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能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单一,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而在增值服务方面,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有提供服务的能力。第三方物流属于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为产品。而这种产品是无形的,加大了营销的难度。同时由于可提供的服务项目不多,利润比较低,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营销环节不够重视。

企业物流论文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

这个文章我会做,可以联系我。

目前,在我国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中小工业企业在国家"放小""扶小"政策指导下,进行改制和新机制规范运作的改变,国家对中小工业企业的信贷金融政策,以及引导中小企业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措施,市场竞争、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将成为影响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但是,中小工业企业长期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物流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呈现分割和封闭状况,必定对第三方物流发展产生内在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观念的影响。中小工业企业一般实行单一的生产管理,企业经营范围封闭,缺乏进入市场和社会的一体化模式,习惯于传统的企业储运方式,重生产、轻储运,难以形成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对第三方物流存在认识上观念上的障碍,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因素。   (2)结构的影响。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总规模不小,但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在相当多行业形成产品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普遍存在产业关联度较低,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技术的因素。虽然信息产业给中小企业注入了大量高新技术,但资源与技术构成不合理,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老化,物流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专业物流发展的需要,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4)管理的因素。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在较大程度上缺乏较为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研,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是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础因素。   (5)人才的因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员工素质低,知识构成不合理,人才匮乏,缺乏创新能力的情况,是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核心因素。   基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战略应突出以下几点:   (1)资源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集中把握和有效运用企业经营资源,主要表现在:首先,准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资源的基础状况,正确选择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次,积极探索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有力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速度。最后,认真研究企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实施战略资源,以供应链管理重构业务流程,构筑第三方物流发展优势;就应把握资源转换方式,不断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2)联盟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借助产权方式、契约方式实行相互合作,共同拓展物流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首先是物流资源的联盟:将中小工业企业分散的物流资源、物流功能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形成物流一体化的资源优势。其次是物流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的联盟:根据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的特性,在一定地理区域或一定行业范围实行物流联盟,形成高效直辖市运作体系。最后是与中小企业建立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联盟,通过组建服务协会,协调和指导物流企业与中小工业企业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中的各种关系。   (3)服务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依托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到"来自中小企业、服务于中小企业"。主要把握四点:第一、必须依据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理念。第二、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保障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服务措施。第三、必须深刻理解中小企业物流规律,建立完善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服务效益。   (4)创新战略。物流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实施创新战略,首先要创新观念,打破传统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思想,与中小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小企业物流特色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次要创新组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中小企业数量大面广的特点。建立网络化物流新型组织。再次要创新服务,深入研究中小工业企业物流需求,通过引进、模仿和创新物流技术手段,不断设计、创新和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最后要创新制度,既要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也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   (5)品牌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确立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获取良好效益。首先要树立物流发展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才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设计创造物流服务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才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设计查物流服务的精品内容、名牌项目。

企业物流论文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这个文章我会做,可以联系我。

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研究报告-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上下卷)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定义 第三方物流法律定义的若干问题探讨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科学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新学科之一。特别是80年代西方掀起的放松管制浪潮,让市场机制推动运输发展,第三方物流得以诞生,并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宠儿,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自营还是外购物流服务已成了企业不能回避的决策之一。在中国,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沿袭下,使得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成若干个部门,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如果要在国内从事铁路、公路、航空、海运货物运输,他必须分别向不同的部门有关审批单位提出申请。更重要的是由于条块分割严重而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资源浪费惊人。随着WTO的来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面临着“入世”的冲击,而且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不仅要判断自身企业的市场定位并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而且还要注意在服务过程使双方达到互利双赢。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法律定义 第三方物流合同 业态分类 一、 何谓第三方物流 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费谈判等。由于业的服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⑤ 第三方物流内部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两类:资产基础供应商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对于资产基础供应商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仓库,他们通常实实在在地进行物流操作。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则是管理公司,不拥有或租赁资产,他们提供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专业管理顾客的物流功能。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可定义为两者结合。①因此,对物流各环节如仓储、运输等的严格管理,再加之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物流人才,使得他们可以有效地运转整个物流系统。故而,第三方物流形成了又称为“物流联盟(Logistics Alliance)”。 二,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定义 从字面上看,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与货物有关的发货人和收货人之外的专业企业,即第三方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在有关专业著作中,将第三方物流供应者定义为“通过合同的方式确定回报,承担货主企业全部或一部分物流活动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形态可以分为与运营相关的服务,与管理相关的服务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服务3种类型。无论哪种形态都必须高于过去的一般运输业者(common carrier)和合同运输业者(contract carrier)所提供的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从本质上讲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第三利润的源泉。第三方物流则是站在货主的立场上,以货主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系统和系统运营管理的目标,争取客户利润最大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益是直接同货主企业物流效率、物流服务水平以及物流系统效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利益一体化。并不是一方多赚一分钱,另一方就少赚一分钱的传统交易方式,为客户节约的物流成本越多,利润率就越高,这与传统的经营方式有本质不同。 故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是企业之间联盟关系。 首先,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协,外协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则根据合同条款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临时需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依照国际惯例,服务提供者在合同期内按提供的物流成本加上需求方毛利额的20%收费。 第二,第三方物流是企业之间联盟关系。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之间充分共享信息,这就要求双方能相互信任,才能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从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收费原则来看,它们之间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再者,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关联既非仅一两次的市场交易,又在交易维持了一定的时期之后,可以相互更换交易对象,在行为上,各自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只是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结成优势相当、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因此,企业之间是物流联盟关系。 第三、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特征 就目前而言,关于第三方物流的法律,法规呈真空状态,在处理有关争议过程中,只能机械地将《合同法》中有关仓储、运输、委托加工等法条相加既而加以调整。 综合《合同法》和相关物流著作的学理分析,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合同特征有下列五条: 1、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向他人提供物流服务为标的的合同,但是第三方 物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务合同。提供劳务只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一部分,包括:仓储、运输、装卸等。正如上所述第三方物流还是一个战略联盟,不仅仅是为他人提供劳务,而且还要为客户选择供应商,采购,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等。因此第三方物流还综合委托,代理,甚至信托等功能。 2、 第三方物流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双方当事人互负给付义务:一方提供物流服务,另一方给付报酬和费用。另一方面,客户一方应表明需要物流企业处理的标的物真实有效性,合法性及安全性。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处理的标的物时候为减少成本,通常会采取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这就要求客户真实说明货物的性质(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等),并提供相关资料。因为可能会在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过程中对其他标的物造成影响。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求客户对其委托的标的物提供相应合法凭证:发票、仓单等有效原始证据。在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中会混同原标的物性质,将非法性转化为合法性,使之赃物变成合法有效的商品。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对客户送交的标的物也应尽到如下义务: 1)验收义务。物流企业对其处理的货物进行检验,核查,如果使危险物则要求客户提供有关资料。 2)物流企业作为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处理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如专门处理危险物的堆场、分拣设备、有特定功能的打包机,有专门的条码识别器、处理危险物的滑槽等。当然,在计算机系统处理上也应有有关软件支持。同时,物流企业应配备有专业知识,包括化工、生物、装卸等专业人士。如果某物流企业不具备上述条件,这就要求其尽到添置和完善的义务。 3) 查义务。物流企业在处理客户的标的物时,应对该物的来源,性质进行 审查,要求客户提供原始凭证,并且办理必要的备案入户手续。 3、 合同一方是特定主体 第三方物流合同中处理标的物的一方必须是投资建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为提供服务收取报酬而经营的法人。众所周知,物流业的兴盛是由于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不可否认,物流的确有仓储、运输、加工、信息处理等流程组成,但其中每个过程最低化机械相加并不等于利润最低化。因此物流企业是一个统筹,综合处理上述过程的专营企业。故其他单位,如单个仓储,运输单位或委托加工单位是不能成为专业物流营业人。 4、 物流合同应为诺成性合同② 这是由物流的性质决定的。在客户交付标的物之前,物流企业可能已经履行合同支出了一些成本,如腾空仓位,整理仓库,安排车辆,并且还可能因为物流企业自身规模原因而拒绝潜在的客户要约。所以,只要经过客户要约和物流企业的承诺既宣告合同成立。这样,不仅对物流企业有利,而且也对客户有利,维护了双方交易的安全。因为如果该合同是实践性合同,那么在客户未交付标的物之前,合同是不成立的。这就意味着客户只要不实际交付标的物就可以任意改变其先前许诺,不受合同约束,这样物流企业受损风险大大增加。即使追究客户缔约过失,其诉讼成本使得物流企业无精力过问,事实上往往息事宁人。同样,实践性合同也使得客户的风险增加。客户和物流企业经过要约和承诺之后,客户费了较大成本将易耗物收购到手,根据原来计划由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包括设计方案等服务,经核算分销后是盈利的。但是物流企业在客户准备交付标的物的时候,自行毁约,可以说对客户造成两方面的损失:易耗物不断摊消其价值而且产品不及时上市的话使得客户血本无归。综上论,为减少风险,有利于交易安全,诺成性合同较为实际和安全。 5、 物流合同应为要式合同 任何一个行业应该有统一标准的文本格式,物流行业也应如此。为了维护行业标准,并且防止一定企业的行业垄断,应该遵循一定的格式。不仅有利于整个物流行业市场规范,防止限制竞争行为发生,而且从保护客户的角度上是有利的。 四、第三方物流经营业态中的法律类型分类 综观现今中国物流行业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业态主要有两种。 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客户委托,根据客户提出要求处理相关货物。其实这种业态的经营模式实质是一个委托的法律关系,从物流学理意义上属于初级业态。其表现形式是以处理委托人事务为目的,根据委托事项支付一定费用,受托人(物流企业)根据实际成本加上利润收受费用并提供相应服务。如果委托人没有尽到告知义务致使受托人设备和其他委托人设备,货物造成损失的,且受托人已尽了审查义务( 《合同法》406条受托人有关义务),受托人免责,造成第三人损失的,由第三人直接向有过错的委托人追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往往根据委托合同有关条款加以调整。如《合同法》407受托人处理委托事项,因不可归责于自己事由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委托人要求赔偿损失。③故第三方物流的初级业态实质是是委托法律关系。目前中国物流刚刚起步,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基于这层委托关系而成立的。 其二、另外一种模式是物流企业根据客户要求,以物流企业名义向外寻求供应商、代理商、分销商,同时又向客户提供相应的仓储、运输、包装等服务,为客户设计物流计划。该模式往往是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通过与固定客户(通常是连锁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以物流企业名义与生产建立广泛的商品关系,是第三方物流和终端客户建立长时间联盟合作。这种经营模式是第三方物流的高级经营业态。在实际活动中,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活动特征,笔者认为这是隐名代理行为而非行纪行为。④隐名代理(agency of unnamed principal)是英美法系的概念,指代理人以自己名义,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明知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代理关系,只要是代理人为被代理人利益,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其与行纪最根本区别在于行纪人只能以自己名义对外活动,因而其与第三人订立合同不能对抗委托人。实践中,生产企业,供应商等上家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买断,代理关系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终端客户定单进行处理,配送,加工等。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下,第三人明知物流企业其实是某终端客户的代理人,只不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以终端客户名义而以自己名义与其发生关系,责任由最终客户承担。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物流企业为了自己利益越权代理,行为无效。而且由于第三人过错造成终端客户损失,由第三人直接向终端客户承担责任。(通常厂家的商品造成超市损失,由厂家承担过错责任向超市赔偿)上述种种经营活动可以说明第三方物流的高级经营业态实际上是一种隐名代理的行为。 五、结束语 综述,随着物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重要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性。目前而言,我国的物流水平尚处萌芽阶段,有无穷之潜力同样也有无穷之挑战。本文旨在论述在我国没有完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前提下,对物流的诺干在法律上的定义作了一定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企业物流论文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在我国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中小工业企业在国家"放小""扶小"政策指导下,进行改制和新机制规范运作的改变,国家对中小工业企业的信贷金融政策,以及引导中小企业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措施,市场竞争、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将成为影响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但是,中小工业企业长期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物流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呈现分割和封闭状况,必定对第三方物流发展产生内在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观念的影响。中小工业企业一般实行单一的生产管理,企业经营范围封闭,缺乏进入市场和社会的一体化模式,习惯于传统的企业储运方式,重生产、轻储运,难以形成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对第三方物流存在认识上观念上的障碍,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因素。   (2)结构的影响。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总规模不小,但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在相当多行业形成产品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普遍存在产业关联度较低,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技术的因素。虽然信息产业给中小企业注入了大量高新技术,但资源与技术构成不合理,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老化,物流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专业物流发展的需要,是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4)管理的因素。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在较大程度上缺乏较为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研,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是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础因素。   (5)人才的因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员工素质低,知识构成不合理,人才匮乏,缺乏创新能力的情况,是制约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核心因素。   基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战略应突出以下几点:   (1)资源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集中把握和有效运用企业经营资源,主要表现在:首先,准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企业经营资源的基础状况,正确选择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次,积极探索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有力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速度。最后,认真研究企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实施战略资源,以供应链管理重构业务流程,构筑第三方物流发展优势;就应把握资源转换方式,不断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2)联盟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借助产权方式、契约方式实行相互合作,共同拓展物流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首先是物流资源的联盟:将中小工业企业分散的物流资源、物流功能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形成物流一体化的资源优势。其次是物流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的联盟:根据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的特性,在一定地理区域或一定行业范围实行物流联盟,形成高效直辖市运作体系。最后是与中小企业建立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联盟,通过组建服务协会,协调和指导物流企业与中小工业企业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中的各种关系。   (3)服务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依托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到"来自中小企业、服务于中小企业"。主要把握四点:第一、必须依据中小工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理念。第二、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保障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服务措施。第三、必须深刻理解中小企业物流规律,建立完善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服务效益。   (4)创新战略。物流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实施创新战略,首先要创新观念,打破传统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思想,与中小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小企业物流特色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次要创新组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中小企业数量大面广的特点。建立网络化物流新型组织。再次要创新服务,深入研究中小工业企业物流需求,通过引进、模仿和创新物流技术手段,不断设计、创新和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最后要创新制度,既要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也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   (5)品牌战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必须确立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获取良好效益。首先要树立物流发展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才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设计创造物流服务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才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设计查物流服务的精品内容、名牌项目。

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研究报告-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上下卷)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定义 第三方物流法律定义的若干问题探讨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科学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新学科之一。特别是80年代西方掀起的放松管制浪潮,让市场机制推动运输发展,第三方物流得以诞生,并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宠儿,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自营还是外购物流服务已成了企业不能回避的决策之一。在中国,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沿袭下,使得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成若干个部门,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如果要在国内从事铁路、公路、航空、海运货物运输,他必须分别向不同的部门有关审批单位提出申请。更重要的是由于条块分割严重而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资源浪费惊人。随着WTO的来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面临着“入世”的冲击,而且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不仅要判断自身企业的市场定位并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而且还要注意在服务过程使双方达到互利双赢。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法律定义 第三方物流合同 业态分类 一、 何谓第三方物流 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费谈判等。由于业的服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⑤ 第三方物流内部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两类:资产基础供应商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对于资产基础供应商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仓库,他们通常实实在在地进行物流操作。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则是管理公司,不拥有或租赁资产,他们提供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专业管理顾客的物流功能。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可定义为两者结合。①因此,对物流各环节如仓储、运输等的严格管理,再加之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物流人才,使得他们可以有效地运转整个物流系统。故而,第三方物流形成了又称为“物流联盟(Logistics Alliance)”。 二,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定义 从字面上看,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与货物有关的发货人和收货人之外的专业企业,即第三方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在有关专业著作中,将第三方物流供应者定义为“通过合同的方式确定回报,承担货主企业全部或一部分物流活动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形态可以分为与运营相关的服务,与管理相关的服务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服务3种类型。无论哪种形态都必须高于过去的一般运输业者(common carrier)和合同运输业者(contract carrier)所提供的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从本质上讲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第三利润的源泉。第三方物流则是站在货主的立场上,以货主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系统和系统运营管理的目标,争取客户利润最大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益是直接同货主企业物流效率、物流服务水平以及物流系统效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利益一体化。并不是一方多赚一分钱,另一方就少赚一分钱的传统交易方式,为客户节约的物流成本越多,利润率就越高,这与传统的经营方式有本质不同。 故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是企业之间联盟关系。 首先,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协,外协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则根据合同条款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临时需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依照国际惯例,服务提供者在合同期内按提供的物流成本加上需求方毛利额的20%收费。 第二,第三方物流是企业之间联盟关系。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之间充分共享信息,这就要求双方能相互信任,才能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从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收费原则来看,它们之间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再者,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关联既非仅一两次的市场交易,又在交易维持了一定的时期之后,可以相互更换交易对象,在行为上,各自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只是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结成优势相当、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因此,企业之间是物流联盟关系。 第三、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特征 就目前而言,关于第三方物流的法律,法规呈真空状态,在处理有关争议过程中,只能机械地将《合同法》中有关仓储、运输、委托加工等法条相加既而加以调整。 综合《合同法》和相关物流著作的学理分析,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合同特征有下列五条: 1、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向他人提供物流服务为标的的合同,但是第三方 物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务合同。提供劳务只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一部分,包括:仓储、运输、装卸等。正如上所述第三方物流还是一个战略联盟,不仅仅是为他人提供劳务,而且还要为客户选择供应商,采购,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等。因此第三方物流还综合委托,代理,甚至信托等功能。 2、 第三方物流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双方当事人互负给付义务:一方提供物流服务,另一方给付报酬和费用。另一方面,客户一方应表明需要物流企业处理的标的物真实有效性,合法性及安全性。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处理的标的物时候为减少成本,通常会采取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这就要求客户真实说明货物的性质(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等),并提供相关资料。因为可能会在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过程中对其他标的物造成影响。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求客户对其委托的标的物提供相应合法凭证:发票、仓单等有效原始证据。在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中会混同原标的物性质,将非法性转化为合法性,使之赃物变成合法有效的商品。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对客户送交的标的物也应尽到如下义务: 1)验收义务。物流企业对其处理的货物进行检验,核查,如果使危险物则要求客户提供有关资料。 2)物流企业作为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处理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如专门处理危险物的堆场、分拣设备、有特定功能的打包机,有专门的条码识别器、处理危险物的滑槽等。当然,在计算机系统处理上也应有有关软件支持。同时,物流企业应配备有专业知识,包括化工、生物、装卸等专业人士。如果某物流企业不具备上述条件,这就要求其尽到添置和完善的义务。 3) 查义务。物流企业在处理客户的标的物时,应对该物的来源,性质进行 审查,要求客户提供原始凭证,并且办理必要的备案入户手续。 3、 合同一方是特定主体 第三方物流合同中处理标的物的一方必须是投资建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为提供服务收取报酬而经营的法人。众所周知,物流业的兴盛是由于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不可否认,物流的确有仓储、运输、加工、信息处理等流程组成,但其中每个过程最低化机械相加并不等于利润最低化。因此物流企业是一个统筹,综合处理上述过程的专营企业。故其他单位,如单个仓储,运输单位或委托加工单位是不能成为专业物流营业人。 4、 物流合同应为诺成性合同② 这是由物流的性质决定的。在客户交付标的物之前,物流企业可能已经履行合同支出了一些成本,如腾空仓位,整理仓库,安排车辆,并且还可能因为物流企业自身规模原因而拒绝潜在的客户要约。所以,只要经过客户要约和物流企业的承诺既宣告合同成立。这样,不仅对物流企业有利,而且也对客户有利,维护了双方交易的安全。因为如果该合同是实践性合同,那么在客户未交付标的物之前,合同是不成立的。这就意味着客户只要不实际交付标的物就可以任意改变其先前许诺,不受合同约束,这样物流企业受损风险大大增加。即使追究客户缔约过失,其诉讼成本使得物流企业无精力过问,事实上往往息事宁人。同样,实践性合同也使得客户的风险增加。客户和物流企业经过要约和承诺之后,客户费了较大成本将易耗物收购到手,根据原来计划由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包括设计方案等服务,经核算分销后是盈利的。但是物流企业在客户准备交付标的物的时候,自行毁约,可以说对客户造成两方面的损失:易耗物不断摊消其价值而且产品不及时上市的话使得客户血本无归。综上论,为减少风险,有利于交易安全,诺成性合同较为实际和安全。 5、 物流合同应为要式合同 任何一个行业应该有统一标准的文本格式,物流行业也应如此。为了维护行业标准,并且防止一定企业的行业垄断,应该遵循一定的格式。不仅有利于整个物流行业市场规范,防止限制竞争行为发生,而且从保护客户的角度上是有利的。 四、第三方物流经营业态中的法律类型分类 综观现今中国物流行业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业态主要有两种。 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客户委托,根据客户提出要求处理相关货物。其实这种业态的经营模式实质是一个委托的法律关系,从物流学理意义上属于初级业态。其表现形式是以处理委托人事务为目的,根据委托事项支付一定费用,受托人(物流企业)根据实际成本加上利润收受费用并提供相应服务。如果委托人没有尽到告知义务致使受托人设备和其他委托人设备,货物造成损失的,且受托人已尽了审查义务( 《合同法》406条受托人有关义务),受托人免责,造成第三人损失的,由第三人直接向有过错的委托人追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往往根据委托合同有关条款加以调整。如《合同法》407受托人处理委托事项,因不可归责于自己事由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委托人要求赔偿损失。③故第三方物流的初级业态实质是是委托法律关系。目前中国物流刚刚起步,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基于这层委托关系而成立的。 其二、另外一种模式是物流企业根据客户要求,以物流企业名义向外寻求供应商、代理商、分销商,同时又向客户提供相应的仓储、运输、包装等服务,为客户设计物流计划。该模式往往是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通过与固定客户(通常是连锁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以物流企业名义与生产建立广泛的商品关系,是第三方物流和终端客户建立长时间联盟合作。这种经营模式是第三方物流的高级经营业态。在实际活动中,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活动特征,笔者认为这是隐名代理行为而非行纪行为。④隐名代理(agency of unnamed principal)是英美法系的概念,指代理人以自己名义,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明知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代理关系,只要是代理人为被代理人利益,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其与行纪最根本区别在于行纪人只能以自己名义对外活动,因而其与第三人订立合同不能对抗委托人。实践中,生产企业,供应商等上家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买断,代理关系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终端客户定单进行处理,配送,加工等。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下,第三人明知物流企业其实是某终端客户的代理人,只不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以终端客户名义而以自己名义与其发生关系,责任由最终客户承担。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物流企业为了自己利益越权代理,行为无效。而且由于第三人过错造成终端客户损失,由第三人直接向终端客户承担责任。(通常厂家的商品造成超市损失,由厂家承担过错责任向超市赔偿)上述种种经营活动可以说明第三方物流的高级经营业态实际上是一种隐名代理的行为。 五、结束语 综述,随着物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重要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性。目前而言,我国的物流水平尚处萌芽阶段,有无穷之潜力同样也有无穷之挑战。本文旨在论述在我国没有完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前提下,对物流的诺干在法律上的定义作了一定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作业管理的协作者、物流服务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约人,日趋成为现代物流主流服务模式。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代表着本国物流的发展进程。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服务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升级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伴随现代物流理念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的特征有:   第一,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总体上讲,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物流和公众物流服务仍然是社会物流的主要形式,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时期难以明显改观。同时,第三方物流在中国已经有了大约十年的探讨过程和发展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中国正在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根据有关分析,预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到5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与此同时,社会物流外包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销售物流外包以5%-10%的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这些都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需求的不平衡性较强。不同企业间的物流理念以及物流需求层次差异性很大,先进的与传统的物流模式并存。一方面中国日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进入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分销业产生高端的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资领域。这些企业物流理念先进、物流外包水平高、供应链管理要求严格且自主性较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迫切、要求高。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依然较低。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物流形式、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制造业为例,根据有关机构调查,我国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大约是1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2万平方米,租用的仓储面积是9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9倍、4倍和3倍,也就是说我们的外包明显不足。内资企业的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台,装载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7倍和5倍,明显反映出国内外企业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面的理念和实际运作差距。这种先进与落后物流形态并存的现象造成我国物流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物流结构的不均衡性。   第三,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咨询机构的分析,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大约有18000多个服务商和终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占市场总额仅13%(这可能是很粗略的估计),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说明我国物流行业尚未实现充分的整合。在竞争模式上主要体现在成本与价格竞争,而对第三方物流所带来的供应链增值效应关注不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家在行业中可能都感觉到这种竞争压力。根据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目前利润率为3%-8%左右,行业利润空间尚未完全挖掘出来,和国际上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进程,在服务内涵、经营模式、功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变革,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第一,服务链不断延伸、专业化不断加强。一方面供需双方合作不断加深,服务模式日趋完善,以我们公司的米其林项目为例,米其林是世界知名的轮胎制造商,1997年、2001年分别在我国东北沈阳、上海建厂,最初中国外运仅仅是为他提供海运服务,主要是在国际端的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双方建立第三方物流合同关系后,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其供应链的布局实施了个性化的物流资源配置,新建、改造专用的物流仓库,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也就是按照生产企业上下游配置做了一些安排。经过几年磨合,服务范围从进出口货代扩展到CBC、全国干线运输包括区域性配送。区域配送从操作层面上、供应链层面上、信息反馈层面上做了很多工作,来满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要求以及运输服务要求。服务区域从北方扩展到华东、华南地区,服务标准显著提升。这种国际化生产企业对物流行业的要求也非常高。我这里有几个数字,也就是他们对我们公司第三方物流的一些KPI指标,比如库存完好率2005年我们达到了1%,2006年是5%,今年前三季度是100%;第二个指标库存明细准确性,也就是轮胎不同的规格、尺寸、排序、仓库里的配置准确性,2005年我们达到了4%,2006年99%,今年一直保持在100%,也就是说这种准确性我们还是在逐年改善;到货的准时性,2005年我们达到了3%,当时还是有差距的,他们要求还是很高的,2006年5%,今年到现在为止是4%,也是在逐年提高。   成本方面我们再看第三方物流服务深化的直接结果是专业的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越来越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市场,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的优势。目前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锁定在IT、汽车行业、家用电器、化工、快速消费品等几个目标行业集中发展,专业细分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强。从过去什么都做的物流转变成更加专业化的划分,按照市场和生产企业发展趋势要求,企业也在做一些相应变化。   第二,服务范围向金融领域扩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探讨市场对外运产生的一些新的需求、新的机会。物流、现金流、资金流是供应链三大组成部分。在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体系下,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造成的采购与供应短缺是造成供应链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前些年在流通行业比较明显。由此以质押、监管为代表的物流金融服务得到较大发展,包括中外运、中远在内的企业纷纷开展此项业务。以我公司为例,通过与深发展、广发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主要银行签署合作协议,2006年实现授信额度达到456亿元,2007年1-9月份实现授信额度超过500亿元。很多客户、企业对这个方面的需求也很明显,需要通过物品和质押这种关系来缓解自己资金不足的问题。质押监管的发展标志着第三方物流与金融行业的融合,而服务范围也由静态的仓单质押向货物的在途质押转变,从供应链资金流收入方面看,第三方物流服务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第三,物流行业的整合趋势非常明显。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是物流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正在向中国扩展,自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国内起,以兼并收购为特征的全球物流整合深刻改变了物流市场格局。一大批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消失,一批巨型的物流大集团在整合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以德国邮政为例,由几家德国本土邮政企业经过私有化之后,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先后并购了DHL等物流巨头,并以DHL为平台集中打造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  近几年,外资对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并购明显升温,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也使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从服务竞争扩展到资本竞争,这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资本手段越来越成为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物流走向了理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官产学研等物流各界的沟通与协同不断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几年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成长时期,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之一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积极倡导者,将一如既往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交流、合作与沟通,与大家共同发展。

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论文

探讨铁路运输向第三方物流发展摘要:本文从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出发,在铁路货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铁路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铁路运输 现状 发展途径 方法近几年来,现代物流作为降低物料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而迅速兴起。铁路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运输组织方式,向现代物流领域拓展,主动参加物流业这一新的社会化分工,既取得新拓展的物流业务的利益,又为货运业务组织新的货源,这将是铁路货运业务今后发展面临抉择的战略问题。在此,就铁路向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一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是由作为物流需求方的货主企业以外的第三方,承担货主企业的以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系统运营为主要内容的物流活动的物流形态。本世纪30年代,"物流"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全球流通业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物流业已在各国发展壮大,且各有特色。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80年代西方掀起的放松管制浪潮,让市场机制推动运输发展,伴之以农业回归主业,集中核心业务的高涨呼声,第三方物流得以诞生,并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自营还是外购物流服务已成了企业不能回避的决策之一。二.铁路货运发展现状铁路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承担着保障商品流通和人员流通的主要职能,素有国民经济大动脉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运输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铁路货物运营是与基础设施管理合二为一的,由铁道部、铁路局和分局实行三级管理,它们运输资源的分配仍沿用计划管理手段,以行政命令手段通过调度管理机关强制性进行动力的分配和车流调整,以达到合理安排运力的目的。由于运力的不足造成对分界点运力的争夺,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围绕实现各自的经营目标,相互之间产生一些局部利益冲突,影响了分界点的畅通。铁道部近日公布,全国各地每天向铁路部门申请车皮数量达15万至 16万辆,而铁路只能满足9万多辆。铁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铁路目前以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23%的运量。就是以这样的效率,铁路货运目前只能满足60 %的需求,运输质量也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为运输能力不足,许多物资经常受停装限装的限制;因为运输能力不足,一些港口时常出现物资积压情况,一些煤矿以运定产;因为运输能力不足,部分时段的特殊运输难以满足,使铁路运输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位负责人表示,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迫切需要加快铁路发展,扩大路网规模,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我国铁路准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网运分离”的改革目标。把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国家铁路路网与具有市场竞争性的铁路客货运输分开,组建国家铁路路网公司和若干个客、货运公司,实行分类管理,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提高运输效率,以适应运输市场的需要。路网公司统一管理国家铁路线路、桥梁、信号、供电设备等。客货运公司与路网公司是市场交易关系,路网对客货运公司收取线路使用费,负责路网的维修、改造和建设,客货运公司直接从市场上取得收入。三.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优势在物流系统中,运输是连接供求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铁路货运虽然与现代物流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仍具有比较好的发展优势。 铁路运输行业的优势就拿广深铁路为例:广深铁路建有比较完善的专业运输设备,包括8万平方米的货仓仓库、9万平方米的货物堆场、铁路装卸门吊和叉车以及特种运输的专用设施等。铁路传统货运业务基本齐全,能进行整车、零担、鲜活、危险品及笨重货物的运输,这是一般物流公司难以具备的。由于广深铁路与港口和专用线连接紧密,以及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在内陆的中长远货物运输方面培育了一批稳定货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货运量。 信息网络优势铁路现拥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具有声频、音频及数字信息传输功能,并经我国铁路通讯信息系统可通达全国业务站点。目前可以提供货运办理站信息查询、货物到达信息查询、货运价格查询服务,而且铁路开始应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其中票据、确报、营销计划子系统已投入运用,正在建立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和集装箱跟踪系统,届时可以实施铁路货车和集装箱的即时查询和跟踪监控。

港口与专用线的优势我国铁路与港口连接紧密。在广州,广深铁路与广州港紧密连接,2002年运输量达450万吨;在深圳,广深铁路东经平盐铁路与深圳盐田国际深水港连接,西经平南铁路与深圳蛇口、赤湾、妈湾港口群连接,2002年运输量达1416万吨。 四 铁路货运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铁路货运事业的发展铁道部门的管理体制仍是政企不分,铁路货运的运行机制还是计划经济前提下的政企合一的业务管理机制。作为一个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而在合理的体制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会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均衡,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铁路的所有者是国家,在经营机制不理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好坏与个人关系不大,所以产生了经营者追求短期效益,企业经营变成了成本最大化而不是效益最大化,这样便出现了货运部门对企业的发展没有长远考虑,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和营销意识不强,官僚作风严重,没有危机感,从而制约了企业发展。 手续繁琐,运输速度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因此,要求货物运输速度快,以节省时间成本,为货主实现利润。但是,一方面,铁路的货运手续繁琐,从报批计划到装车需要多道手续;另一方面铁路各区段运输能力不均衡,许多地方编组、集结技术落后,使货物在途时间延长,产生“瓶颈”现象。这样,运输时间加大,很容易使商品错过最为有利的销售时间。 运价缺乏市场灵活度铁路的货运价格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虽有利于保持铁路稳定,防止不合理收费产生,但负面作用是不符合中国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的国情。边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运输以利润较低的原材料为主,价格承受能力低;而发达地区以利润较高的成品为主,对价格的承受能力颇显有余。因此,实行统一价格标准,使货运部门不能很好地运用价格手段灵活开展营销,阻碍了资源的全国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降低了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能力。 服务手段缺乏现代物流的系统管理铁路货运市场正在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这个过程正在加速。而铁路的服务水平却远远跟不上这个形势。从硬件上来说,一方面,铁路技术水平落后,在高新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铁路变革的速度却相当缓慢,货物的运输信息无法迅速传递,手工作业的程度很高,效率低下,货主不能对货物到达的位置有更清楚的了解;另一方面,客户要求的是全程的运输服务,即“门到门”服务,而铁路货运单位的汽车保有量不足,市场又没有统一规范,对客户非常不便。从软件上来讲,未健全相应的售前服务(如咨询服务)机构和售后服务机构,如当客户办理索赔业务时,虽然货场有安全部门,但大多定位在一个行政机构的地位上,不能提供客户所需的服务,造成客户赔偿困难。五.铁路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体制改革,激发企业经营活力治标须治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运输企业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换过程中,要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克服资金不足的缺陷,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促使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促使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实现信息网络化,发展全过程、多功能的现代物流业务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传统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必须首先创造这一条件,才能满足客户全方位的要求。信息化与否已成为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 按现代物流技术要求研究开发共享性信息平台铁路货运业务向物流拓展,必须构建高质量的信息平台,实现对物流的全程监控和有效管理。首先,借助现有覆盖全国铁路的信息网络,研究和应用物流信息系统为货运业务和物流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其次,研究开发电子商务,实现网上提报用车计划,网上办理承运手续。第三,研究开发货场货仓、集装箱、承运交付、加工配送等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由传统行业管理向现代物流管理的转变。 重组业务流程,整合企业资源我国传统运输企业的内部组织、业务流程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必须进行重组与再造。相对于强调企业和企业之间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集成的供应管理链管理来说,业务流程再造又称为内部供应链管理。无论是内部供应链管理,还是供应链管理,实质上都是对流程的改革。再造设计到组织的转型,通过再造,企业从以分立的职能部门为基础转变到以跨越大多数或所有的功能活动的核心流程为基础。在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运输企业往往只能提供阶段性和功能性的物流服务,货主方面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将企业的物流服务全部外包出去。 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推动改造传统运输企业的进程从物流企业的资本构成来看,固定资产占大部分,物流行业属于进入成本高、退出成本也高的行业。加入WTO后,国门大开,外资物流企业的涌入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物流服务业三年过渡期的政策保护,它们会采取与国内物流企业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占领市场。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我国运输企业的改造和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利用外资观念:利用外资不仅要讲求数量,更要讲求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引进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物流观念、物流模式、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推动管理现代化进程;不仅要引进、学习,而且要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 按现代物流服务需求,开发新的货运产品一是实行横向联合经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运力衔接与优势互补,满足客户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服务需求。二是努力开发集装箱的多式联运业务,加强与港口、快递公司、外运公司合作经营,建立新型的运输服务链,形成新的货运产品。三是根据物流物品种类,开发适应不同物流种类的搬运、装卸、保存的机械器具、包装、库存技术,通过上述开发形成新的货运产品。参考文献:徐天亮 《运输与配送》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王明智 《物流管理案例与实训》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7月版第二次印刷李庆云 《关于广深铁路货运业务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思考》 《改革与管理》 2003年3月第87期 第13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