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气候的论文800字开头的标题

发布时间:2024-07-07 06:36:35

关于气候的论文800字开头的标题

一年四季,分:暖春、酷暑、金秋和寒冬。其中,我最喜欢粉装玉砌的白色世界----冬天。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可是,我已经有几个年头没见过那小巧玲珑的雪花了。暖冬的现象越来越多,有些年在寒冷刺骨的冬天也能见到属于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呀,绿茸茸的草呀,绿油油的嫩芽······高温的天气使我们头晕目眩,气温的忽高忽低让大人们提心吊胆,给孩子们胡乱穿衣服,因此医院总是人山人海······随着生活的变化,气候也在变化,跟着气候的环境更在变化。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不停地谋求发展和繁华,从来未曾重视过气候的变化。可是现在,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了大气层,造成了温室效应。湛蓝的天空在渐渐地脱去美丽的衣裳,换上了一身灰蒙蒙的轻纱,台风暴雨时常来光顾我们,夜空的星星也一颗颗地光荣退休······据说,如果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地球上沿海许多国家和城市将被淹没,如果全球气温升高4摄氏度,地球上北冰洋将全部融化,北极的冰川可能会消失。听到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我已经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慢慢的降临。不过,人们也在关注这件事情。据一些气候专家预测,如果气温变暖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五十年过后,很可能会发生令我们非常恐怖的事情。也有专家说,在地球的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类似《后天》那样的气温变暖后突然下降的全球气候突变灾难。所以,对于气候变暖是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以致整个地球的人们共同努力的。在新闻中,我多次听到开展全国减排日活动,还鼓励人们乘坐公交车,减少小汽车的排放数量。但专家提议应该提高燃油型号,限制高排放的燃油使用。如果只是片面的宣传鼓励,却也不能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靠谱的是用实际行动。我希望,大家能同心协力,不要让灾难发生,这既是为我们自己的未来着想,也是为我们的后代献上一片光明的前程!希望亲亲采纳,你的采纳是对我的支持,谢谢祝2016好运

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各种社会现象相互交汇、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新生的、进步的力量催生、涌动,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同样会沉渣泛起。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特点及社会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优秀人才。 经过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可是随着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马上就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竞争十分激烈,走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接班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所以,大学生在假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提离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提早熟悉市场环境,同时又能服务社会。这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回报社会的一次机遇。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思想、接受新知识。 只学不实践,所学等于零。毋庸讳言,现在的社会是竞争型社套,现在的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的市场。在校大学生一定要勤奋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真才、求实学,多实践、快成材。自立自强,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提前适应竞争适应市场,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为自己的将来闯出一片新天地来。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4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关于气候的论文800字开头

一、西南大旱 2010年02月25日,目前,我国云南、广西等西南地区旱情仍呈发展态势,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其中云南全省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  去年入秋以后,中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云南更是遭受60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旱灾。截至目前,干旱已波及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15省区,部分省份局部还出现了特大干旱,数百万人受灾。截至23日,贵州省已有150多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贵州省23日已启动干旱灾害IV级应急响应。 3月30日电持续干旱在贵州呈蔓延和加剧态势,目前全省1.79万座水库中近七成水库降到死水位,抗旱救灾形势严峻。截至3月28日,贵州全省受灾人口1743万人,1074万人、441万头大牲畜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云南河口镇村民四口人洗脸只用1杯水 安建兰是个讲究的人,每周洗一次澡,几乎形成了习惯。  两年前,她家里装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一家。  在海拔1900多米的达连地自然村,像她这样讲究的人不多,很多人是用盆热水,擦擦身体了事,老一辈的人一生也洗不了几次澡。  从去年8月到现在,安建兰洗澡的习惯又回到了和大家同一起跑线上。因为屋顶上的太阳能蓄水池里,已经干得没有一滴水。  3月27日这天下午,丈夫陈石昌打电话说,有记者来家居住,安建兰特意增加了三样菜:炒鸡蛋、炒腊肉,还有一碗煮青菜。往常,家里只有两样菜,油炸土豆和豆酸菜。主食,米饭。  舀了少半瓢水,淘了青菜,存在一个盆子里。饭后,沉淀的洗菜水洗碗,再用半瓢清水,冲洗了一下。安建兰拿起碗,将碗里仅有的几滴水也控在盆里。  饭后,她泡了几杯茶水,看电视,喝茶。喝了一壶开水,平时的时候,一壶开水足够她和丈夫喝一天多。  这天是星期六,原本在学校寄宿的两个孩子回到了家,又有记者来。  睡觉前,女儿陈晓燕和儿子分别倒了一点热水——约有一刷牙杯,洗脚。即使这么点水,陈晓燕还是很小心,尽量保持动作幅度小点,避免洒出来。  洗过脚的水,像浑浊的泥土,陈晓燕还是倒在了一个水桶里,用来饮牛。  安建兰和丈夫没有洗脚,记者问她“多久洗一次脚?”安建兰笑了笑,没有回答。  孩子们洗脚,在现在的安建兰看来是个奢侈的行为,但是她并不阻止,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给孩子们灌输,每天睡觉前必须洗脚。  安建兰觉得挺好,有点像电视中城里人的生活。  28日一早,起床的一家四口,轮流着洗脸,和晚上洗脚一样——不足一刷牙杯水。严格意义上,这算不上洗脸,只是用湿毛巾擦擦脸和脖子而已。  有水的时候,一家人并不是这么简单了事,至少有半盆水,哗哗哗,能洗干净。  四口人没法共用一盆水,旱灾后,红土飞扬,脸上的灰厚厚一层。  早饭,饭桌上,一个固定的菜——豆酸菜——豆子、酸菜和水煮成的。吃饭的时候,每个人往米饭里盛点,稀稀拉拉的吃点喝点。  当地人的饭点比较固定,上午10点钟,下午18点钟,没有喝汤的习惯。  补水就是水煮的豆酸菜以及饭后的两杯茶水,一天就不再喝水。  这天,安建兰没有给家里的两头牛和五头小猪喝水,以前,一天牲口喂水两次,现在两天一次。这天,安建兰用水超支,原本可以使用两天的一担水,用了一天。  24小时之后的28日下午,记者返回河口镇政府,在水管上洗了脸,用了10个湿巾擦脸,第10个还是脏兮兮的土红色,想起那一刷牙杯的洗脸水…… 云南村民衣服穿三遍才洗 深入云南旱灾最严重的地方,直击旱灾腹地,了解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砚山县是云南旱情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回良玉副总理曾经亲自视察,县里翁达村全村用水都依赖一条流经该村的河流,河边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水窖。但黄佩到翁达村的时候,整条河都干了,水窖也干了。黄佩眼前的翁达村,庄稼全部枯掉,什么都没有,小葱都是干的,没有青菜,放眼望去几乎没绿色。   群众基本生活用水,在回良玉副总理视察以后得到了基本保障。这个村离公路很远,开车需要半小时,现在全村的饮用水都靠批量的拉水车来供应。但黄佩介绍说饮用水的水质并不好,肉眼观测水不是很清,有一点黄。  一个洗衣服的阿婆令黄佩印象深刻。老人一下子洗了三、四十件衣服,老人说:“衣服如果脏了就洗很浪费水,她们全家人攒,每件衣服都穿三遍,穿脏了晒一晒,再穿,再晒,实在是脏得不行了才洗”。黄佩看到村里的老百姓现在几乎不吃菜,种的菜都绝收了,外地的菜又贵,也运不到村里。现在他们每天都只能吃咸菜、腐乳。  黄佩离开的那天,村里下起很小的雨,几乎连地皮都没有湿。可村长告诉她,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连这样的雨都没有下过。 取水要到15里外  2010年3月24日,在云南省牟定县安乐镇六渡村通往必洗么村的小路上,村民李红政和李发赶着牲口去15里外的大湾山二台坡拉水。他们往返4个多小时,要翻4个山丘。今春沙尘暴 2010年3月29日,北京遭遇入春以来最强沙尘袭击。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3月28日晚发布的消息称,26日至28日在我国北方出现的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波及了11个省区的304个县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说,各地沙尘天气主要以区域性扬沙、沙尘暴为主。在47个重点城市中,仅北京出现重度污染。 沙尘天气横扫北方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3月28日晚发布的消息称,26日至28日在我国北方出现的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波及了11个省区的304个县市,6个重点城市空气受重度污染。 据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本次沙尘天气起源于我国阿拉善高原西部,受影响面积约为12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为7000多万人,受影响耕地面积640多万公顷,园地面积130多万公顷,草地面积6500多万公顷。 沙尘暴为何频频发作 20世纪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到了21世纪,沙尘暴仍然“威力不减”。 专家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草地资源退化和减少的状况难以改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未来沙尘暴将继续活跃。 沙尘暴敲响生态警钟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其中:风蚀荒漠化3万平方公里;土壤盐渍化3万平方公里;冻融荒漠化3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这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移民、开发、造田、对水的过量汲取,使原本在水匮乏地区流淌了千年的河流干涸了。为了追求羊绒的高利润,大量繁殖山羊,可它们能把生长多年的小草连根拔起,草吃完了,又去为数不多的小树上寻找可供长绒的食粮。大自然的力量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人为的破坏。 正确认识沙尘暴治理 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有误区,认为防御沙尘暴就是治理沙漠。认为沙尘暴就是沙漠里的沙粒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没有认识到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径小于100微米微细颗粒,而这些微细颗粒主要来自农田和退化草原;二是认为治沙就是造林。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环京津防沙、治沙项目,都只重视植树造林。 两个认识误区,导致防御沙尘暴工作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林带只是防御沙尘暴的一个措施,即设立风障。防御沙尘暴最主要的措施是地面覆盖。沙尘暴重点发生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是森林地带,造林效果一般不好:树木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保留下来的也多是“小老头树”。这说明,我们虽然要经济发展,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4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近期,天气总是雾蒙蒙的,我想出门玩耍的愿望总是被这鬼天气给搅和了。通过阅读报纸,我明白了这种天气就是雾霾,它是因为空气遭受比较严重的污染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看来,我们身边的空气质量真令人堪忧哇。  我从报纸上得知,近期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有人戏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看不到你!”十里“霾”伏让广大市民心生恐慌,妈妈总是对我说空气污染太严重了,不能出门。许多行人出行时都戴上口罩,以此来应对恶劣的空气质量,却总让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  前两天降过一场雪,大家对这次降雪充满期待,以为雪后雾霾就会消散。然而雪后雾霾依在,不少地方的空气质量更差了。报纸频频报道这种恶劣天气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让我也对雾霾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针对持续的雾霾天气,各地出台不少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如限制车辆出行,淘汰老旧车辆,以气代油等等。可是,我想,这还不是根本,政府部门应该从根本上着手解决相关问题。  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刻不容缓!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还世界一片洁净!

关于气候的论文800字开头怎么写

对于于上一年,我们充满无限的怀念与感激。怀念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感激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对于新的一年,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们要更精彩。 新的学期要有新的开始、要有新的希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真正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主动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真正来源,我们要抱有责任,全面发展 。刻苦学习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懂得了要刻苦,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学习的苦,“刻苦”从来都是局外人对行为的概括,而不是刻苦者的自我心理感受。如果父母是破浪的帆船,老师就是雾中的灯塔;如果你是沸腾的钢水,纪律就是规整的模mu2子;如果你是冲天的雄鹰,学校就是你翱翔的天空,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演绎。 电光一闪,一年已然过去。我们又翻开了新的篇章。昨日的失败与辉煌已经过去,关键是把握今天。我们不需要灰心,因为雄鹰翱翔于天空,难免会伤折飞翼,骏马奔驰于大地难免失蹄折骨。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有资格跌下去,而跌下去时,你我依然有尊严,那足以让站着的人感到汗颜。 同学们,松弛的神经又该绷紧了,床头的闹钟又将激起清晨的奏鸣,久违了的灯下又该呈现我们的身影,我们很清楚,前方的路不可能平坦,只会更曲折,更艰险,随着学识的增加,竞争的压力也会日益增进,但我们决不会畏缩,每个人所受的外部压力是相等的,轻松与否是心态的不同而已,以平常心去面对,我们可以变得更强。老师用毕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了我们这一棵棵树苗;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茁壮成长。尊敬的老师,请您们放心,在这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倍加珍惜您们的辛劳和付出,我们定向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这里,我也想告诉高三的朋友们:你们是等待破茧的蛹,是准备接受6月洗礼的海燕,是将要地考场上实现诺曼底登陆的战士!已经等待了整整十一个春秋,今天同时是你们冲刺的时候了。夸父追日,道渴而死;精卫填海,矢志不渝。坚持到底,我们绝不放弃! 新学期,新气象,今天,我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让我们在这新一轮朝阳升起的时刻,为了我们的理想共同努力!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4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关于气候变化的议论文800字开头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4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5、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6、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7、认识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8、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刮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9、水俣病与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水俣镇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现了大批病猫,这些猫疯了一般,步态蹒跚,身体弯曲,纷纷跳海自杀。不久又出现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表情呆滞,后来发展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后狂叫而死。多年之后,科学家们才找到这种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来在水俣镇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汞做催化剂,然后把大量的含汞废水排进了水俣湾。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鱼、贝等体内富集,人吃了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俣病。甲基汞会聚集在人脑中,损害脑神经系统,因此猫与人都疯了。 痛痛病也发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县,当地居民同饮一条叫作神通川河的水,并用河水灌溉两岸的庄稼。后来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该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炼锌厂。炼锌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整条河都被炼锌厂的含镉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鱼虾中富集大量的镉,然后又通过食物链,使这些镉进入人体富集下来,使当地的人们得了一种奇怪的骨痛病(又称痛痛病)。镉进入人体,使人体骨胳中的钙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质疏松、骨胳萎缩、关节疼痛。曾有一个患者,打了一个喷嚏,竟使全身多处发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后全身骨折达73处,身长为此缩短了30厘米,病态十分凄惨。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0、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晚霞好写!到网上找一篇借鉴一下!

关于气候的论文1000字开头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转型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法规、规划计划、经济手段、技术开发和创新、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总结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和经验,以便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旱、涝、风暴成为贫困和不平等加剧的因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包括:(一)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国际公约是世界各国采取联合行动、共同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1992年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联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框架。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上走在了前头。为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确立排放权交易的合法性,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排污交易计划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起,包括电力、炼油、冶金、水泥、陶瓷、玻璃与造纸等行业的12000个设施,须获得许可才能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此后,还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为国际排放权交易和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219:21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表明美国的气候政策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法案内容主要有:确立“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清洁能源条款、能效标准、建设碳捕集与封存设施以及其他条款等。总量控制从2012年开始实施,涵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85%(其余15%来自农、林业);到202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提高能源效率满足20%的电力需求;颁布新的建筑、家用电器和工业节能标准;确立碳减排目标,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减83%。法案中的其他减排措施,还包括防止热带雨林砍伐的投资计划,实现重要的额外减排等。事实上,美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提出并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2006年加州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不少州参加了区域减排协议或自愿减排计划。(二)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目前,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配额的交易。在“限量与贸易(Cap&trade)”体制下,购买那些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单位(EUAs)。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发达国家通过联合实施项目向其他国家购买减排单位(ERUs)、经认证的减排单位(CERs)或碳汇产生的减排单位(RMUs)。其中,CERs是经过认证的减排额度,由发展中国家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发达国家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一般地,发达国家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成本至少在购买CDM指标的四倍以上。发达国家通过CDM项目还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企业卖出的减排指标,经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的国际碳基金或相关公司,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三)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国际组织关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及人类发展的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该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可能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被大大低估了,旱涝风暴等气候灾害已成为贫困和世界不平等加剧的因素。因此,各国应联合起来控制碳排放量;富裕国家应将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减贫议题上国际合作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一旦失败,后代子孙将遭受生态灾难。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优先领域:(1)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及其趋势的相互作用研究,以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经济发展、全球化、城市化、健康风险及医疗不公平等)间的相互作用。(2)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了解日益增多的干旱、水资源减少、人口迁移等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特别关注对儿童及弱势群体健康的影响。(3)对气候变化影响短期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4)对非卫生部门的健康影响政策评估,如发展生物燃料带来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不良的潜在负面影响、可持续能源与交通政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等。(5)加强公共卫生系统能力建设,减少环境健康风险。碳捕获和储存、脱碳成为能源技术研发的两个重要方向CCS(碳捕获和储存)成为电力减排的研发重点。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的有关报告认为,CCS对削减温室气体的作用,可能大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或核电厂等。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发展CCS技术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难题:(1)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每一环节都有技术要求,必须大规模协同推进。大量CO2经过捕获、压缩再用船舶或铁路运输注到地下,将完全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2)CO2地下储存有管理上的风险,可能会泄漏,这就要求建设CCS设施时万无一失。(3)一国或一地在建设CCS设施时,不仅面临财政和投资的挑战,也应关注承建公司因投资巨大而不愿采用CCS技术的问题。因此,要使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具有竞争力,必须由政府支持建设大型示范厂。只有示范厂运行成功了,社会投资才会跟进,CCS才会发展。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利用中的脱碳和提高效率是另一个方向。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估计,将大气中CO2的浓度控制在450ppm(PartsPerMillion-百万分率),目前全球每年需要的脱碳研发投资约100亿美元,2020年前将增加到200亿,2050年前达到800亿美元。当前的重点是开发新一代成熟技术并使之规模化和商业化,降低高技术的应用成本。(四)成立专门机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许多国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构或类似的组织。例如,2001年日本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增加了一个地球环境司,负责气候变化适应、减缓及相关的国际合作。澳大利亚、法国等也成立专门机构,与相关的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管理设置在一个部门。美国成立跨部门的内阁机构“气候变化科技整合内阁委员会”,由商务部长和能源部长担任共同主席,负责协调并理顺联邦机构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和先进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建议提高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经验的启示和相关的建议包括:(一)应对气候变化应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发达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作为抢占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制高点、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标杆”。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仍是国际谈判,以此为契机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尚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这种做法不利于改变我国对国外资源、技术和制度的“路径依赖”,也难以避免长期被动的局面。因此,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十分迫切。应尽早将气候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从法律、政策、规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意识等方面,提高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二)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国外既有限量-交易和征税措施,目的是通过改变价格构成来推进企业的投资决策;又有政府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研发的激励政策,从而对长期目标的实现起导向作用。就限量-交易制度而言,排放权免费分配可使项目参与者节省大量成本,而拍卖则可使政府产生收益,用于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目的。这些政策措施各有利弊,除碳税外我国均有试点。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国内已经成立了10多家交易所,但开展的实质性交易不多。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研究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完善法规和相关的制度。选择二氧化硫等有总量控制要求的污染物,进行排放权交易试点,积累经验,降低环境保护成本。(三)开展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在借鉴国际经验,将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方式纳入政策措施的同时,应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特别是我国长期减排的方向和潜力。加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合作,在继续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的同时,可选择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城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参与制定重点行业能效与碳排放强度国际标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中学生对于气候变暖的认识(论文)调查目的:气候变暖,这个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在丹麦举行的气候峰会是历史以来最受人关注的一次。各国都出力出谋想为地球的现状努力挽回一点。那么什么是气候变暖呢?我们可以为地球为自己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作为中学生,这个新时代的未来领导者,我们到底对地球,对环境有多少认知,是否对现状有所担忧?因此我们对中学生对于气候变暖的认识做了调查。下面是我们通过调查和资料查找得到的一些信息。调查过程: 针对这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在同龄人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想了解他们对气候变暖的认识有多少,以及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我们在学校七、八、九三个年级段各抽取了20个同学进行我们的问卷调查。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近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了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吗”中近95%的同学表示有在电视、电脑、报纸等媒体上知道这则新闻,而还有极个别的同学表示自己从不知道有这样的事件。第二个问题我们是调查同学对于气候大会的深入了解的程度。“你知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题口号有什么吗?”(可多选)。A保护环境,减少CO2的排放!B 为了明天为了共同的地球C 只有一个地球D 种植两个太阳,温暖全世界E 保护环境,向低碳前进在这5个选项中事实上除了C选项之外,其余4个选项都是这次的主题口号,而在60位调查者中,仅有1位同学全部选对。或许,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这道题目的确有点难以下判断。然而我们主要也是想通过这次的口号,来告诉中学生以及所有周围的人们,“为了明天为了共同的地球”行动起来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第三个问题“你知道以下哪些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中A 人口剧增因素B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C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D 物种加速绝灭因素E 森林资源锐减、土地遭侵蚀、沙化因素F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六个选项中,A、B、E这3个选项每个同学都明白,然而对于“F”项却只有12个同学知道。而其实,气候变暖本来是由于地球自身散发地热,气候会自然上升,然而,由于有人类的干预和对于地球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气候变暖的速度,所以引起了这根敏感的导火索。第四个问题是一道问答题“你认为自己可以为地球做一些什么环保的事情”。有近60%的同学表示自己平时可以做的可以是植树或者不乱扔垃圾。一些同学还认为自己可以尽量在夏天冬天尽量少开空调,减少温室气体并且会带动周围的家人也一起加入这个行动中来。而有1位九年级的男生则表示自己会少产生垃圾,努力不使用塑料制品。……很多很多的想法,我们看见了中学生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和身为地球人的光荣的使命感。在我们调查完中学生对气候变暖的认识这个问题后,我们也在网上查找了许多关于气候变化的热门话题。我们自己也明白了气候变暖是一种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还通过冰箱、灭火器等排放出的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如果地球再继续升温结果就是:升温1℃:无冰海域吸收更多的热气,加速全球暖化效应;地球三分之一表面的水资源流失;低海岸地区遭海水淹没。升温2℃:欧洲居民中暑而亡;森林被大火吞噬;处于逆境的植物开始释出碳、不再具备吸碳功能;有1/3的物种濒临灭种。升温3℃:从植物和土壤中排出的碳物质,加速全球暖化效应;亚马逊热带雨林荡然无存;超级飓风袭击沿海城市;非洲闹饥慌。升温4℃:永冻土无止境地溶解,造成全球暖化效应一发不可收拾;英国大部分地方也因严重的水患而不适合居住;地中海区域成为废墟。升温5℃:甲烷从海床窜出,加速全球暖化效应;两极冰层溶化;人类逐食物而居,但徒劳无功,形同野生动物在这片土地上苟延残喘。升温6℃:地球上的生物会在末世狂风、山洪爆发、硫化氢毒气及带着原子弹般威力的甲烷火球流窜地表时,完全灭迹;唯一存活下来的只有霉菌。调查结论: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闯下了弥天大祸。不少灾害看起来似乎是天灾,而实际上却往往是属于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被破坏的地球大气正在对人类进行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绝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地球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尤其各国的领导应尽速实施减碳和减少其它如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措施。由于人类活动对目前气候的快速变迁难辞其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快乐、更健康、更休戚与共的生活方式,使用永续能源、吃素(纯素)等等,以拯救地球。时间不多了,我们要赶紧回头,因为全球暖化的现象已是事实,并攸关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众生,所以让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帮地球降温。以个人而言,我们向大家发出呼吁:不吃肉、骑单车、少消费-就可协助遏止全球暖化,以拯救生命及地球 资源回收,确实能造成影响 多种树,利益我们的地球 使用替代能源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 节能及使用再生能源,能帮助重建地球

、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5、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6、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7、认识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8、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刮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9、水俣病与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水俣镇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现了大批病猫,这些猫疯了一般,步态蹒跚,身体弯曲,纷纷跳海自杀。不久又出现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表情呆滞,后来发展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后狂叫而死。多年之后,科学家们才找到这种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来在水俣镇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汞做催化剂,然后把大量的含汞废水排进了水俣湾。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鱼、贝等体内富集,人吃了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俣病。甲基汞会聚集在人脑中,损害脑神经系统,因此猫与人都疯了。 痛痛病也发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县,当地居民同饮一条叫作神通川河的水,并用河水灌溉两岸的庄稼。后来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该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炼锌厂。炼锌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整条河都被炼锌厂的含镉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鱼虾中富集大量的镉,然后又通过食物链,使这些镉进入人体富集下来,使当地的人们得了一种奇怪的骨痛病(又称痛痛病)。镉进入人体,使人体骨胳中的钙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质疏松、骨胳萎缩、关节疼痛。曾有一个患者,打了一个喷嚏,竟使全身多处发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后全身骨折达73处,身长为此缩短了30厘米,病态十分凄惨。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0、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12、中国的家底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向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做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首次展示出中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国土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气候影响,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常遭受土壤侵蚀的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54倍,每人每年搬动土石方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4倍。从隋朝至今,中国人口从约4600万增加到11亿,每年平均灾害次数也从6增至9,增加5倍。中国农业牧矿等12大类行业的发展成本均高于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办成的事,中国至少要花25美元。 《报告》结论是:中国必须有序地通过三个基本台阶,实现三大基本目标,才能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门槛。即: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