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内蒙古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7 08:22:30

内蒙古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1℃。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松辽河,以及内陆河5个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47%左右,耕地面积占65%以上,GDP占全国的45%以上,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人均占有量仅为南方地区的1/3。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通过采取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压缩过剩生产力中,取缔、关闭、和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1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问题随之加重,特别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质不断恶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重点地区废水排放量将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沿江城镇生活垃圾入江量,将由1995年的约200万t增加到2010年的467万t;三峡库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3 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目前,全国的工业污染已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将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6%、5%、6%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4 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标排放污水收费作为排污收费的主体,其收费额不足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费最高不超过5元/l;排污收费项目不全,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费仅在少数城市开征,而且收费标准较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排污费的转移支付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缺乏利益补偿政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按计划,“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约需资金1260亿元,但是目前已经落实的资金与需求相差甚远。1998年国家增发财政债券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分配给淮河流域1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这些资金仅为淮河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5%,而且投资项目达34个之多。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 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1 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当对实施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评价,评价的结论作为各级决策的依据。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使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价审议机构,并使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的运行机制。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2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和废水资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要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用水等。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4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6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污染型乡镇工业转移到生态农业建设上来。县、乡两级政府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在全国乡、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7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发展本土矿产资源为主,招商引资,农业发展也不能放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水污染防治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防治水污染任务非常艰巨,为了确保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保障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探寻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水污染严重产生的根本原因面对水污染的严峻现实,要求我们积极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策。我国水污染严重,究其原因,既有硬件的问题,又有软件的问题;既有经济实力不足和防治设施落后问题;也有认识跟不上和管理落后的问题;既有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问题,也有政策上的弊端和法制不完备的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受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影响和束缚。(1)长期以来,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流动的线形增长经济发展模式来发展经济,以资源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经济的高增长,结果导致水资源的高度破坏,造成水污染严重后果;(2)受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在工业经济增长发展中不是以提高废弃物的最大利用率,提高水的资源化程度来减少污水的排放,而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结果增加污水排放总量,加剧水的污染。(3)错误地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在经济发展中先经济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结果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污水处理率低,中水不能很好的回收利用,污水综合利用差,水污染不能有效控制。解决水污染防治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水污染防治,保护好水资源永续利用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发展模式,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与环境污染治理目标的决定性举措。我们必须很好地学习、掌握循环经济,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探索水污染防治的措施。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探索水污染防治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这些重要指示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搞好水污染防治,保护环境指明了方向。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探索水污染防治措施是保护水资源,做好经济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1、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的生态产业。清洁生产是一种对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售后服务全过程进行预防控制达到资源利用率最高,环境污染最少的科学方法。它既着眼于减轻水污染,保护环境,又重视节约水资源,发展经济。同时它实施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力求做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弃物(污水)的最小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2、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生态工业园区,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园区内,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的原料,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水集中综合处理,中水四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大大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保护环境。3、在一些区域流域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探索区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防治水污染。三、以循环经济观点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当前我国各区域的水污染形势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有工业点源污染、城市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污染也日益加剧,江河湖库的内源污染迅速上升,水生态系统严重蜕化,自我修复能力大大降低。 没有水资源保障,循环经济将无法发展。必须按流域保护水资源。区域水污染防治的创新考虑的出发点是:从大系统的观念出发,各部门协作,整体规划,防治并重,以防为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把污染挡在上游;与此同时,在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陆地和水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把处理后的中水有效地回收利用,形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可能的条件下,大力稀释、清淤,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1.建立负国内生产总值参照体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防污主线 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先行建立水污染的负国内生产总值参照体系,对产值较高,表面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和企业,按循环经济的原则规范。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真正产生循环经济的效益;不能保护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治污,表面、片面上有产值能赢利的企业。初步、简单地统计负国内生产总值约等于国家、地方政府治污的投入。2.建立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指标体系,真正实现污水减量化 目前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的8倍,是日本的25倍;而《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有的地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也就是说,是日本的75倍!而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大的耗水量,如何支撑得了?如此多的污水,如何处理得了?只有使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进入国家和区域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有了法定的约束,才能真正实现污水减量化。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如果仍然允许如此之高的耗水量存在,势必形成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向我国转移,污水量进一步增加,使我国的水污染形势进一步恶化,大大降低国际竞争能力。3.以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的制定带动治污标准的提高,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还没有从人体健康出发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应由水利、卫生、建设和环保部门联合起来,抓紧制定,以此严格要求,提高污水处理标准,从源头保证自来水达标,让居民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质量有可靠的保证,生活质量有所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应是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上海自来水市北公司已于2001年2月按国际惯例向用户公布年度水质,应在其他特大城市推广。4.清淤、输水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 水利部门要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水利工程手段进行河湖本底清淤,不要先污染后治理,把二次污染即内源污染消除在上升阶段。 同时,要在排污总量超标的枯水时段,通过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调水输水,稀释污染,使得水体达标。 以上两方面都是水生态系统建设,即整治已蜕变的水生态系统和防止对水生态平衡的大冲击,从而保持一个可以承载人类生存环境的良好水生态系统。5.将中水回收利用纳入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没有正常运行,生产效率低下,如此也造成没能真正实现中水回收利用,考虑建立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的需要,应将中水回收利用纳入区域循环经济体系。中水回收利用的办法:一是在水费中征收污水处理费,上交作为地方政府污水治理和中水回收利用管路的投入。二是由污水处理厂出售中水给市政环境部门、企业和用户,作为污水处理厂的成本和利润。三是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鼓励中水回收利用的政策,鼓励中水产业。6.在特定区域试点节水型产业的循环经济 太湖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有投入能力;水污染严重,全面治污迫在眉睫的地区,应按新思路制定一个全面的水资源规划。先建立污染负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参照指标体系和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定额指标体系,用这两个指标体系约束、限制以至禁止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点源污染。做到生活污水截流,工业废水减排,农业污染控制,引水清淤修复水生态系统,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以上述两个统计指标体系为标准,在上述地区以流域为单元,根据水资源状况提出纳污总量,按地区和企业分解,实行总量控制,保证地区经济发展;划分水功能区,实行区域控制,鼓励效益高、污染少的产业、企业和农户,控制面源污染;进行系统分析,科学计算来确定排污口,监测地下水质,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保证水质污染积累不再增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湖库清淤,河道疏浚,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控制内源污染。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利用高新技术集中治污,促进中水回收利用。 在全面防治污染方面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是水资源保护的新思路,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一、近几年内蒙古经济发展状况(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跃升到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步入全国前列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全区上下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地审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从全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看内蒙古,从东西部对比看内蒙古,从国际区域分工合作看内蒙古。正确认识制约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因素,全面分析、冷静对待,趋利避害,促进问题的解决,使经济肌体血脉畅通,发展航船乘风破浪加速前进,实现自治区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先行者的现代化之路。

内蒙古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有哪些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内蒙古循环经济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从内蒙古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看,也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一)有利条件   ――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较大。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匹配条件较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但从总体看,资源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内蒙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是全国的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有效灌溉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循环性产业链初步建立。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初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色产业优势突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产品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80多家,产品品种达到243个,2006年,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5%。绿色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政策环境有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并将制定一系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确定发展循环经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示范园区等,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制约因素分析   ――水环境压力。目前全区重点监测的66条河流中,约二分之一的河流水质为良好或较轻度污染,二分之一为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湖泊水质多为重度污染。"十五"时期,全区有8%的河流水质有所下降;5%的湖泊、水库水质有所下降。全区重点监测的河流中,水质达标的监测断面约占1/5,超标断面占4/5。内蒙古河流污染仍主要来自沿岸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大量废弃排放物对环境的压力。2005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6241万吨,比2000年增长8%。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3127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4967万吨,分别占总量的6%和4%,增长4%和3%。2005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6万吨,比2000年增长19倍,其中工业排放量6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9%和11%,增长56倍和3%;烟尘排放量8万吨,增长61%,其中工业排放量3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和5%,增长99%和-3%;工业粉尘排放量6万吨,增长59倍。2005年,全区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5万吨,排放率8%;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与2000年相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排放率下降6个百分点。加之城市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因此,上述排放物对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和负面影响。   ――能源资源的压力。目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GDP年均增长虽然达到两位数,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靠"三高"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两低"即低质量、低效益换来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水问题愈加突出。   ――人口增长与消费量增加的压力。全区人口2006年35万人,到2010年全区总人口将达到2480万人左右,比2006年将增加80多万人。未来内蒙古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也将再度上升,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制约。内蒙古国有及控股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以上,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技术结构总体较为陈旧,工艺装备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园区尚未形成循环型产业链,制约了生产工艺的更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如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等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水平较低,同时,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成本较高,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提高了污染监控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成本。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推动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资源及利用效率状况   内蒙古资源蕴藏总量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煤炭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目前,内蒙古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为2317亿吨,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8%。其中鄂尔多斯市地区煤炭资源总储量占全区的6%。   ――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地区。内蒙古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7903亿立方米,占世界3%。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天然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之一。   ――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以外,内蒙古还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内蒙古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1亿千瓦,其它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有机废水等资源也非常丰富。   内蒙古资源利用状况。目前来看,内蒙古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还比较低。以煤炭资源的利用为例,随着内蒙古煤炭工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煤矿资源回采率有所提高,2004年已接近40%,就是每采出1吨煤要实际动用5吨煤炭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煤炭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市,每采出1吨煤要付出6吨左右的代价。在内蒙古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81%下降到2005年为86%。但是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5%以上,天然气、水电、风力发电等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很低。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运输压力大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资源消耗效率   单位GDP能耗比较。2005年内蒙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48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倍,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5位。其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为1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6位;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为6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6倍,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3位。   单位产品能耗比较。由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电力、冶金、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超速发展,导致内蒙古经济结构日趋重型化,创造1元GDP,重工业消耗的能源是轻工业的8倍以上,这也是近几年来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从单位产品能耗看,内蒙古与全国相比,目前内蒙古的火电煤耗、水泥综合能耗低于全国2005年的平均水平,而吨钢综合煤耗高于全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率状况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主要是指对废钢、旧轮胎、旧家电、废纸、包装物的回收总量占各自产生量的比率和废旧物资的重复利用率。2005年,内蒙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6万吨,增长04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提高5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65亿元,增长5%。但与全国对比,内蒙古主要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属于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的企业仅有1家,年产值只有2268万元,年利润217万元。内蒙古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   (四)废物排放与处置状况   一般来讲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工业废物的产生量越少,表明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工业废物处置率越低,说明对废物治理的力度加大,工业废物最终排量减少和对环境污染程度有所降低。2005年,内蒙古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万吨,比上年增长6%;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4吨/万元,比上年减少03吨。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而二氧化硫排放量达6万吨,烟尘排放量达3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61,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4%。2005年,内蒙古工业废水处置变动率为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处置变动率为4%,烟尘处置变动率为7%,粉尘处置变动率为4%,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内蒙古工业废水处置变动率低于全国,这说明最终排放量在减少,对环境污染程度降低。而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处置变动率高于全国这说明最终排放量在增加,对环境污染程度呈现上升趋势。   (五)其他情况   2005年,内蒙古能耗低、废物排放少的除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外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为1%,比上年降低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为1%,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这表明内蒙古消耗资源较少、污染环境小的清洁产业发展缓慢,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反映出循环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指在生态环境中能重复产生的自然资源,能够循环使用,不断得到补充,不会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具有天然的自我再生功能,如水力、潮汐、太阳辐射、风力、海洋能、草木燃烧、热能以及从有机物质及其废物中提取的燃料,如酒精、沼气等。内蒙古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有很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总辐射量在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600~3200小时。内蒙古是我国风能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全区风能资源储量为1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功率为01亿千瓦,占全国的39%,居全国首位。内蒙古还有丰富的农作物秸杆、动物资源等都是颇具开发潜力的生物质能源。但是目前,内蒙古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程度还比较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截至2005年底,内蒙古水电和风力发电为06亿千瓦时,仅占全部能源生产量的08%,。   三、加快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内蒙古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和环境难以支撑,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内蒙古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区,减少污染排放,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今后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只有认真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从而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一)制定政策法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国家及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企业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所担负的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规定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通过源头防控,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加强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二是研究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耗水行业节能、节水设计规范。尽快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标准,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向目录。要完善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产品的绿色标识、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认证、环境标志论证制度。   (二)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内蒙古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占了全社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头。遏制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紧迫任务。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调控力度。一要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制。二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落后产能。要积极争取中央对内蒙古节能减排工作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三)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以及产业技术进步资金应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鼓励帮助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技术政策和技术导向目录,对环境与生态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活动给予政策倾斜;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推动环境友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及运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依靠国内外特别是内蒙古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及回收处理、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电力、钢铁和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四)完善配套政策,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   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一是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对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核准或备案,列入自治区重点项目计划,优先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优先保障能源、水、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   二是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和宣传培训。研究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要优先给予贷款支持;采取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鼓励外商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投资循环经济领域。   三是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研究并逐步形成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电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五)积极试点,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机制,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企业试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研究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接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经过试点,企业资源生产率显著提高,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和废物产生量、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是工业园区试点。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优化资源流、能源流和信息流,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园区的档次和竞争力。   三是城市、社区试点。城市和社区循环经济试点以资源型城市为重点开展试点,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形成以资源为链条的系列主导产业基地,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要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再制造领域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提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建立和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完善价格机制,鼓励采取特许权出让等形式,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作。   (六)政府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准确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各级党政机关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公务活动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推广无纸办公、压缩会议、降低油耗、节约用电、惜水省材。抓好政府建筑物的节水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单位内部绿地用水和景观用水尽可能不使用自来水。   (七)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各种媒体手段,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印发宣传品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促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单位、学校、社区和家庭,逐步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情教育,力争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新风尚。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伐?___!猜一个字 (答案:罚)变废为宝 小小报纸用处大 保护森林——保护人类自己的家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8.中国的水环境现状 9.发达国家废水治理的研究进展 10.防止臭氧层空洞的全球举措 11.简谈……的可持续发展 12.城市垃圾资源化及运用前景最后一滴泪14保护环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5追求绿色时尚 拥抱绿色生活 16同建绿色温馨家园 共享清澈碧水蓝天 17风调雨顺 始自环境保护 人寿年丰 源于生态平衡 18积德行善 造福后代 百年大计 环保第一

楼上好像在做政府报告啊~内蒙古现在的产业链还不完善。主要还是低级的能源及矿产为主要支柱,鄂尔多斯的崛起就是一个例子。我觉得现在的内蒙古更需要一个有战略意识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如何去创新,完善产业链,发展上层经济才是重要的。最小的消耗或得最大利益才是首选,我们不能再乐呵呵的去给人家当工厂。学费已经教的够多了,应该自身反省下了。

一、近几年内蒙古经济发展状况(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跃升到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步入全国前列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全区上下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地审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从全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看内蒙古,从东西部对比看内蒙古,从国际区域分工合作看内蒙古。正确认识制约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因素,全面分析、冷静对待,趋利避害,促进问题的解决,使经济肌体血脉畅通,发展航船乘风破浪加速前进,实现自治区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先行者的现代化之路。

内蒙古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地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蓝宝石般的肤色使她成为太阳系中最美丽的一颗行星。她不停地转动着,她身边的一切也在不停地转变。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身边出现了一群化妆师——人类。 起初,人类只是在地球的身上零星地点缀些房屋,理理地球那多年无人打理的毛发,让地球看上去更加美丽,更加精神。 化妆师们认为这样给地球打扮,不妥,地球还是那个老样子,并未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于是,他们开始对地球进行大规模的整容行动。 首先,化妆师们整治的对象还是地球那“郁郁葱葱”的毛发。他们认为头发过多会影响视觉效果,再者地球的毛发是很好的建筑材料,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那就是给地球理一个碎发,越碎越好,有可理出一个碎得不能再碎的发型——“三毛”。若是一不小心将那三根毛弄掉的话,就可能变成“濯濯童山”了。所以说,化妆师们也不知道地球是否有可能被他们理成光头。他们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我们的目的是让她的发型变得前卫,怎么会给她理光头呢?”为了获取大量的木材,为了让地球的发型更加前卫,他们立马破土动工。殊不知,按他们的计划发展下去,地球变成一个大光头将成为必然。 于是,他们请来了很多的伐木工人和搬运工,将伐好的树木全都搬往他们已经规划好的地方进行建房大行动。当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时,地球确实变得越来越美丽,发型也变得越来越前卫了,化妆师们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伟大。他们认为他们大胆的设计是成功的。于是他们让伐木工人进行掠夺性的开发,让建筑师们疯狂地建房。本来生活得悠闲自在的地球不再觉得自己活得轻松。机器们没日没夜的吼叫让地球感到心烦意乱,建筑时飞扬的尘土让地球喘不过气来。于是,地球开始悲伤,开始流泪,泪水淹没了很多的城市。但化妆师们不理会这些,他们只是一个劲地干他们的。他们不但要给地球理头发,做衣服,还要给她“涂脂抹粉”。本来碧蓝剔透的脸蛋,被他们的脂粉一弄,变得浑浊粗糙起来。不仅如此,他们还给她抹上一层厚厚的油彩。地球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打扮变得更加美丽,相反,还失去了以前的清醇。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开始发怒,她呼啸,她流泪。当化妆师们被地球的泪水冲到老远时,他们才明白她们给地球的妆太浓了,浓得让地球快要停止呼吸。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在装扮地球,而是在折磨地球,并且他们并未使地球因他们的存在而焕发出更迷人的色彩。 同学们,作为未来的化妆师,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更是重大,所以我们要开始给地球卸装,让卸了妆的地球重新充满了朝气,洋溢着一脸的轻松。豪华落尽见真淳,地球又像以前一样悠闲自在地转动着。未来的建设者,创造者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一个,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更应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少却精吧!

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1℃。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松辽河,以及内陆河5个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47%左右,耕地面积占65%以上,GDP占全国的45%以上,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人均占有量仅为南方地区的1/3。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通过采取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压缩过剩生产力中,取缔、关闭、和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1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问题随之加重,特别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质不断恶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重点地区废水排放量将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沿江城镇生活垃圾入江量,将由1995年的约200万t增加到2010年的467万t;三峡库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3 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目前,全国的工业污染已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将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6%、5%、6%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4 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标排放污水收费作为排污收费的主体,其收费额不足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费最高不超过5元/l;排污收费项目不全,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费仅在少数城市开征,而且收费标准较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排污费的转移支付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缺乏利益补偿政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按计划,“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约需资金1260亿元,但是目前已经落实的资金与需求相差甚远。1998年国家增发财政债券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分配给淮河流域1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这些资金仅为淮河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5%,而且投资项目达34个之多。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 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1 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当对实施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评价,评价的结论作为各级决策的依据。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使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价审议机构,并使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的运行机制。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2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和废水资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要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用水等。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4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6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污染型乡镇工业转移到生态农业建设上来。县、乡两级政府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在全国乡、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7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中国各地区环境污染及环保产业研究 中文摘要3-4ABSTRACT4第一章 绪论7-12 1 研究动机及目的7-9 1 研究动机7-9 2 研究目的9 2 文献回顾9-12 1 环保产业定义10-11 2 研究方法11-12第二章 产业分析框架12-29 1 产业分析理论12-19 1 产业分析理论探讨12-16 2 产业环境对厂商的影响16-17 3 理论的概念运用17-19 2 信息不对称论19-20 1 理论探讨19 2 理论概念运用19-20 3 理论架构20-29 1 政府政策20-25 2 产业结构与绩效25-27 3 组织型态与厂商行为27-29第三章 中国政府环保产业发展政策29-52 1 中央政府角色29-37 1 国家总体发展政策29-33 2 环境及环保产业政策33-37 2 地方政府的响应37-47 1 各省区发展特性37-41 2 地方政府态度41-47 3 各省区地方政府对环保产业的定位47-52第四章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动向52-71 1 产业发展特质52-53 1 与其它产业关系密切52-53 2 政府政策主导53 2 市场需求结构53-60 1 河川湖泊与生态维护需求53-54 2 工业需求54-56 3 各区域需求56-60 3 市场供给结构60-67 1 环保产业五大类别营运状况60-64 2 市场进入障碍64-65 3 治理技术能力65-67 4 环保市场缺口67-71 1 环保市场潜在需求未被开发67-68 2 环保市场低层次技术产品重复制造68-69 3 外资企业的目标市场69-71第五章 结论71-74 1 研究结论71-73 2 研究发现73-74参考文献

一、说说现在的环境来开头二、可以写写看到一些污染的地方,如:小河,喂鱼池三、写写保护泉城的一些建议以及保护措施。

内蒙古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人人创建绿色家园》。 谁不希望头顶的天空湛蓝如镜, 谁不希望脚下的大地绿草如茵, 谁不希望身边的湖水清澈明净, 谁不希望眼前的阳光灿烂如金。 是啊,谁不希望能有如此天然的一幅画面呢?但现在我们却距离它越来越远了。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使我们的家园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天空湛蓝如镜,大地绿草如茵,已经快要不复存在了,而我们却又执迷不悟的破坏环境,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最近我内蒙古草原退化严重,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6359万多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中,目前退化草地面积已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的60%。 素以水草丰美著称的全国重点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积分别达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的退化最为严重,面积达68%以上。以往沙尘暴基本上是从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盟的沙漠地带发起,今年却东移到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向世人拉响了最令人担忧的生态警报: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也已严重沙化。内蒙古乃至世界上最为典型的草甸草原东乌珠穆沁旗,草场退化面积已占全旗可利用草场的66%以上。以荒漠草原为代表的阿拉善盟和伊克昭盟,草原退化、沙化之势更为严峻。 与50年代相比,阿拉善左旗的草地覆盖度降低了30%至50%,目前荒漠和半荒漠已占到了这个旗草地的9%。 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曾经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创建绿色家园已经刻不容缓。我们的行动不能仅仅呼吁,更应该做的是从我做起,创建绿色家园。当然创建绿色家园很难,现在还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看到成果。只要你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原来创建绿色家园也如此简单。如果你每天都弯腰去拣地上的一张纸,你走过的路就会多一份清洁,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你的绿色家园就会建成,我们的绿色家园就创建了。所以,你的绿色家园就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每人都有这样高的环保意识,那么上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我们就不会面临如此的生态环境了。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地球 我们以虔诚的声音呼唤生命的绿色 为了让大地山青水秀 为了让家园绿树蓝天 让我们小手拉小手 让我们小手拉大手 加入“呼唤绿色”行列 保护绿色家园 今天播下一份绿色种子 明天收获一片蓝天绿地! 行动起来,从我开始! 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 谢谢!

现在,有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展了绿地认养活动,积极参与护绿,共建绿色家园。这,使环境污染大大少,空气也随之变得清新了。不过,有些环境问题因破坏力小,所以难免不会引起人们的注视。在此,我要向广大群众说明一下:一、如今科技发达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了,许多人家里都买了小轿车。在马路上,交通堵塞也成了常有的事儿。几乎每一天,我们601通往市里的十字路口上的车辆总是“摩肩接踵”地“挪动”着,交通运输十分困难。如果看到前方有一丁点儿缝隙,一些摩托车或自行车就会拼命往前挤,他们为的就是想快点儿到达目的地和不让别人占便宜。想快点儿到达目的地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这样拼命往前挤不但不会加快运行速度,反而还会让交通更难疏通,增加运输难度。运输难度一旦加大,汽车的尾气就会在我们这块范围弥漫,导致这儿的环境受到污染,并且危害到旁边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么两全其“坏”的事情,有谁会希望它发生呢?二、有些居民家里养了小猫、小狗之类的宠物,它们能为人们增添乐趣,使主人不感到寂寞是很好的,可我经常看到它们肆无忌惮的在行人走道上大小便,主人居然也不将粪便清除,还赶忙牵着小猫、小狗“逃之夭夭”。这些粪便要是拉在种植花草树木的土里也就罢了,至少能作肥料用,但是它们竟然横在人们走路的地方!这不仅令人感到恶心,还严重破坏了环境卫生,污染了空气,使空气变得浑浊,我想,它也不是让人期待的事情吧?我们居住的地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顾”,我们生活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的保护!

一、近几年内蒙古经济发展状况(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跃升到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步入全国前列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是全区上下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地审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从全国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看内蒙古,从东西部对比看内蒙古,从国际区域分工合作看内蒙古。正确认识制约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因素,全面分析、冷静对待,趋利避害,促进问题的解决,使经济肌体血脉畅通,发展航船乘风破浪加速前进,实现自治区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走完先行者的现代化之路。

内蒙古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环境的现状环保的作用环保的方法环保的好处(意义)怎么环保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觉得太多的话可以删去些

现在,有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展了绿地认养活动,积极参与护绿,共建绿色家园。这,使环境污染大大少,空气也随之变得清新了。不过,有些环境问题因破坏力小,所以难免不会引起人们的注视。在此,我要向广大群众说明一下:一、如今科技发达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了,许多人家里都买了小轿车。在马路上,交通堵塞也成了常有的事儿。几乎每一天,我们601通往市里的十字路口上的车辆总是“摩肩接踵”地“挪动”着,交通运输十分困难。如果看到前方有一丁点儿缝隙,一些摩托车或自行车就会拼命往前挤,他们为的就是想快点儿到达目的地和不让别人占便宜。想快点儿到达目的地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这样拼命往前挤不但不会加快运行速度,反而还会让交通更难疏通,增加运输难度。运输难度一旦加大,汽车的尾气就会在我们这块范围弥漫,导致这儿的环境受到污染,并且危害到旁边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么两全其“坏”的事情,有谁会希望它发生呢?二、有些居民家里养了小猫、小狗之类的宠物,它们能为人们增添乐趣,使主人不感到寂寞是很好的,可我经常看到它们肆无忌惮的在行人走道上大小便,主人居然也不将粪便清除,还赶忙牵着小猫、小狗“逃之夭夭”。这些粪便要是拉在种植花草树木的土里也就罢了,至少能作肥料用,但是它们竟然横在人们走路的地方!这不仅令人感到恶心,还严重破坏了环境卫生,污染了空气,使空气变得浑浊,我想,它也不是让人期待的事情吧?我们居住的地球需要我们精心的“照顾”,我们生活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的保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