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1500字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6 01:55:52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1500字论文题目

儒学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作用———儒家人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从其形成至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有进步的,有反动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越过国境,波及海外华人世界。特别是在今天,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发展,传统儒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多元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普遍追求效益、功利,而儒家则强调“正其义而不谋其利”;市场经济要求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而儒家则强调横体观念,强调个人对于集体的服从。如此等等。认为儒家思想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不抛弃它,想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前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仪式上的致辞中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人民有群体凝聚力,能够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的问题……。”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受儒教思想影响很深的社会,属“儒教文化圈”,其经济腾飞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除去各种外在客观经济因素外,其传统文化的保留不能不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受日本侵略,同时也使日本社会一落千丈,物质财富告罄,文明堕落。但日本民族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经过艰苦奋斗,矗立起了现代化大厦。到20世纪80年代,俨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日本民族再次腾飞,依靠的是什么?无论有多少种原因,但其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家族主义向来是日本民族引以为荣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企业、社团、公司、小群体、邻里、学校、作业组,甚至家庭,都是家族的化身或缩影。这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表现为强烈的归属感,造就了日本民族的高度集体感。这无疑是一种群体意识,它培育了团体精神,个人与集体生死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日本这种团体精神或称集体主义精神的深层意蕴,即是儒家“忠”的意识。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笔者想要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并非都是消极的内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加以适当发展,是完全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服务的。当然,由于过去入学与政治的结合一直比较紧密,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提出以后,经过后世的一些学者的发挥,使其思想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封建主义的阴影。这无疑是同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但如果我们摒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就会欣喜地发现,原来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还有如此多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的东西。而这无疑会给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及视角。以下择取几点做一分析。   一、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放映了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所谓“良知”(或称之为“良心”),乃“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它是人类共同的善性,反映着社会向善的客观意志。一个社会,如果不突出弘扬深植于人性之中的“良知”,不以道德为谋求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是任凭私欲横行,个人利益极度膨胀,以致人人为己,个个损公肥私,那么这个社会必将最终不会获得进步和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也会因之而葬送。历史地看,儒家的“心性论”及其“良知”说,曾经有效地制约了社会冲突和个人行为,加强了人群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   孔子的“中庸”、“礼”可为发展现代经济创建一个有利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庸”,朱熹解释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和”,主张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实,追究起来“,和”的思想一直是我国文化史的很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作为我国文化史的主导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主张对上要“和”,表现为忠、孝、尊、崇、恭、敬,使“天下有道”,“天下归仁”,对平级也要“和”,表现为忠(忠于人之事)、恕、信、义、敦、睦,“推己及人”,协调矛盾。对下也要“和”,表现为宽、厚、慈、惠,使人们不要“犯上作乱”,以稳定统治。“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气生财”,已化为人们普遍的牢固的共同心理态势。提倡孔子的“中庸”“、和”,就使客观社会的稳定性易于被人们接受,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心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个中社会矛盾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各种矛盾不是用“同”,强调矛盾同一而无原则的调和,而是用“中庸”的“中”和适度方法加以处理,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制在质量互变的“度”的范围内,不使它发展到破坏统一体,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中庸”对社会稳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礼”把社会区分层次的思想及礼的有序性,如果把它的等级性所体现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予以批判剔除,代之以平等的新内涵,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角色的行为准则的规定,就可形成社会的有序和安定团结。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现代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儒学作为一种有丰富精神资源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能够启发和成全人们的道德良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不断提升人的内在心性,催发人们为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而努力。至于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仁爱、和谐与温情,反对利己主义、纵欲主义等等,更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尽管儒学不是医治现代社会精神弊病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是一剂良方,是乐于为现代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   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出了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他人、以集体为重的崇高的情怀。儒家思想中的笃诚、尚情、敬业等思想,对于先掉企业管理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拿日本为例。儒家文化中“人”的学说,即以人为本、为中心的思想,深刻影响着日本企业家,他们认为这种学说可以救治欧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日本企业界吸收了儒学的“和为贵”的学说并加以改造,提出了“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应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或状态。在日本企业公司,乃至全日本社会,立足与尊重相互关系,珍惜由此而得来的和谐,人们之间以礼相待,既充满热情又表情严肃。“礼”又是一种黏合剂,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企业特别注意相信人、重视人,让每个雇员都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资方强调:企业管理者与雇员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绝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把爱心倾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其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重视吸引最佳人才,乐意付出高的报酬,给最有才干的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孔子思想中的许多命题可以为发展现代企业提供智慧。运用孔学的“仁者爱人”、“家族本位主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于企业管理,使企业充满和谐气氛,并使企业的兴衰与职工经济利益挂钩,使职工与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造就企业共同命运体,以便发挥企业力量。企业内部的和谐与高度一致性,必然伴随着对外的竞争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又反过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一股恒久的内在动力。“诚信”与“温良恭俭让”可以造就人们信得过的企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赢得客户的信任就意味着成功。而孔子的“民无信不立”的光辉思想,对企业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的义利观总体来说是“重义轻利”、“义然后取”,这种义利观观对企业立足于现代社会具有启迪作用。如果一个企业,不顾顾客、他人企业、国家社会的利益,一味“放于例而行”,必将会招致顾客、别的企业的反对而遭到报复,也会为社会所不容。诚然,企业在适当的范围内求利也是必然的和应当的,但要置于一定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地考虑到他人、别的企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至大到全球的利益,树立协同发展的思想,(此处加全球变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内容)自觉地把企业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企业最终才能立足于社会,为企业带来利益。孔子的“义然后取”的以义驭利的思想对发展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虽说求利是企业的本性,但“君子爱财”,也应“取之有道”,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利”才是最真实的和最长久的。这样就可避免西方近代商业活动中出现的尔虞我诈,不讲道德的求利观的弊端,以求正当的利,求合道的富,就能引导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儒家把“自然”(称之为“天”或“天地”)看成是和谐的整体,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百物的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孔子还认为,“天”是无私地覆盖着万物的“,地”是无私地承载着万物的,这都是儒家对自然和谐的看法。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认为,“天”是一和谐整体,此和谐整体永远在生息变化中。也就是说,天是一刚健的大流行,因此人应体现“天”这一特点而自强不息。所以《易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思想的基础正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上,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持天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宋明理学的“万物一体”说中。例如朱熹说:“人道”不能离开“天道”,“天道”也不能离开“人道”,因为“人道”在开始产生时是由“天道”决定的,但在有了人及人类社会之后,“天道”就变为由“人道”来体现了。圣人的作用就是要使“人道”完完全全地体现“天道”,以实现“天人合一”。儒家这种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是基于不把人看成与自然对立的,而是把人看作是和谐的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和“天”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北宋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的最好体现。   自然与人的关系如何定位,是贯穿于现代化过程始终的问题。从前现代走向现代,当然不可能停留于天与人的原始平衡上。然而单粗,纯粹以征服攫取为对待自然的原则,同样也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甚至毁灭!最终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同归于尽”。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使自然固有的生物圈、生物链等等面临危机,而且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这种现象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行为原则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固然不可避免地将突破天与人之间的原始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导向天与人的对峙。合理的思路也许是在打破原始平衡的同时在总体上不断重建天与人的统一,亦即在变革自然的同时,始终承认人是宇宙整体中的一员。而在这方面,儒家“人与万物为一体的观念确实可以成为一种内在的范导原则。   四、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庞大、完整的道德体系,不仅把道德规范列举了出来,而且找除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忠信是入德之门,行礼才能进入道德的文明领域,求仁才能进入道德的奥堂,并进而指出了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在孔子看来,道德不是依赖于外部力量———上帝去获得,而是通过人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因道德植根于心)去获取。它强调人自身的因素,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孔子没有把人的心理情感融于以亲子之爱等关系为核心的人世间的关系中,从而以一种现实的伦理模式代替了可能的玄想体系。这也正是儒家文化和仁学思想的关键所在。而且正是由于肯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观念,肯定了具有自然生理基础的正常人的一般情感,儒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宗教禁欲主义,也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先秦儒家所建立的道德体系,内容无比精湛、丰富,对于其中反映人类文明进程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我们加以继承、更新,有利于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和现代经济的新道德,从而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提到新的高度。传统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理论,所强调的是现实的人生,因此它认为人之所以要追求道德,其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遵循道德是做人的义务。   传统儒学以“仁”为核心,讲以君子为道德理想的道德精神。儒家认为,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这中自律的源泉不是外在的目的,也不是受人驱使,而是纯粹先天意义上的“应该”。这种道德精神培养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对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需要这样一种道德精神来培养民族脊梁,使他们在中华民族重新腾飞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道德精神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也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中有五种主要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义”、“亲”、“别”、“序”、“信”为指导,他们依赖的基础是“爱人”“、互爱”的原则。用这种原则处理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处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状态中。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以君子、仁人为主的和谐的社会,也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道德上要求上进、精神充足的社会。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似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日益下滑了。于是有些有识之士提出疑问:难道经济的发展果真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吗?这种担忧显然不是杞人忧天。市场经济,注重效益,效益优先,人们普遍追逐物质利益,从市场经济中获得物质利益的极大满足。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副极强的兴奋剂。但若以此作为人们的唯一目的,而置其他于不顾,势必回造成人们精神生活的颓丧,失去理性的指导,最终会导致人们精神失衡的加重,出现失落感、无轻重感等现代社会的弊病。这对于道德生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社会从指导思想上加以引导,使人们重拾精神信仰,从内心加以调节。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诚然,传统入学对于现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从四个方面粗浅地谈了谈传统儒学的正面影响,试图证明传统儒学中的许多思想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其实只要将传统儒学中的那些合理的内容加以适当发挥,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这个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是现代道德修养标准

儒家三纲——亲(读“新”)民,明明德。止于至善儒家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解这些,就能明白儒家文化的现实价值

现代化视域中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 摘要:现代化是西方文明的标志,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诸多方面起着强大的精神支柱作用,形成传统的华夏民族 精神,这是中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地平线(视界)。现代中国人处于传统与现代双重思想的作用和影响下,在两 难选之中进行文化的整合和重构,传统必须现代化,现代化又面临着许多负面问题,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中 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治国文化、理性精神和人的现代化来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对 传统儒家文化的扬弃和选择。 关键词:传统儒家文化;现代化建设;比较和选择]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1500字论文

现代化视域中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 摘要:现代化是西方文明的标志,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诸多方面起着强大的精神支柱作用,形成传统的华夏民族 精神,这是中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地平线(视界)。现代中国人处于传统与现代双重思想的作用和影响下,在两 难选之中进行文化的整合和重构,传统必须现代化,现代化又面临着许多负面问题,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中 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治国文化、理性精神和人的现代化来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对 传统儒家文化的扬弃和选择。 关键词:传统儒家文化;现代化建设;比较和选择]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说儒家的和为贵的思想,仁政思想都值得我们借鉴。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

这个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是现代道德修养标准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论文1500字

儒学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作用———儒家人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从其形成至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有进步的,有反动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越过国境,波及海外华人世界。特别是在今天,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发展,传统儒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多元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普遍追求效益、功利,而儒家则强调“正其义而不谋其利”;市场经济要求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而儒家则强调横体观念,强调个人对于集体的服从。如此等等。认为儒家思想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不抛弃它,想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前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仪式上的致辞中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人民有群体凝聚力,能够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的问题……。”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受儒教思想影响很深的社会,属“儒教文化圈”,其经济腾飞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除去各种外在客观经济因素外,其传统文化的保留不能不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受日本侵略,同时也使日本社会一落千丈,物质财富告罄,文明堕落。但日本民族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经过艰苦奋斗,矗立起了现代化大厦。到20世纪80年代,俨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日本民族再次腾飞,依靠的是什么?无论有多少种原因,但其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家族主义向来是日本民族引以为荣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企业、社团、公司、小群体、邻里、学校、作业组,甚至家庭,都是家族的化身或缩影。这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表现为强烈的归属感,造就了日本民族的高度集体感。这无疑是一种群体意识,它培育了团体精神,个人与集体生死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日本这种团体精神或称集体主义精神的深层意蕴,即是儒家“忠”的意识。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笔者想要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并非都是消极的内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加以适当发展,是完全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服务的。当然,由于过去入学与政治的结合一直比较紧密,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提出以后,经过后世的一些学者的发挥,使其思想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封建主义的阴影。这无疑是同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但如果我们摒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就会欣喜地发现,原来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还有如此多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的东西。而这无疑会给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及视角。以下择取几点做一分析。   一、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放映了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所谓“良知”(或称之为“良心”),乃“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它是人类共同的善性,反映着社会向善的客观意志。一个社会,如果不突出弘扬深植于人性之中的“良知”,不以道德为谋求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是任凭私欲横行,个人利益极度膨胀,以致人人为己,个个损公肥私,那么这个社会必将最终不会获得进步和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也会因之而葬送。历史地看,儒家的“心性论”及其“良知”说,曾经有效地制约了社会冲突和个人行为,加强了人群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   孔子的“中庸”、“礼”可为发展现代经济创建一个有利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庸”,朱熹解释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和”,主张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实,追究起来“,和”的思想一直是我国文化史的很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作为我国文化史的主导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主张对上要“和”,表现为忠、孝、尊、崇、恭、敬,使“天下有道”,“天下归仁”,对平级也要“和”,表现为忠(忠于人之事)、恕、信、义、敦、睦,“推己及人”,协调矛盾。对下也要“和”,表现为宽、厚、慈、惠,使人们不要“犯上作乱”,以稳定统治。“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气生财”,已化为人们普遍的牢固的共同心理态势。提倡孔子的“中庸”“、和”,就使客观社会的稳定性易于被人们接受,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心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个中社会矛盾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各种矛盾不是用“同”,强调矛盾同一而无原则的调和,而是用“中庸”的“中”和适度方法加以处理,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制在质量互变的“度”的范围内,不使它发展到破坏统一体,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中庸”对社会稳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礼”把社会区分层次的思想及礼的有序性,如果把它的等级性所体现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予以批判剔除,代之以平等的新内涵,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角色的行为准则的规定,就可形成社会的有序和安定团结。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现代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儒学作为一种有丰富精神资源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能够启发和成全人们的道德良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不断提升人的内在心性,催发人们为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而努力。至于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仁爱、和谐与温情,反对利己主义、纵欲主义等等,更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尽管儒学不是医治现代社会精神弊病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是一剂良方,是乐于为现代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   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出了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他人、以集体为重的崇高的情怀。儒家思想中的笃诚、尚情、敬业等思想,对于先掉企业管理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拿日本为例。儒家文化中“人”的学说,即以人为本、为中心的思想,深刻影响着日本企业家,他们认为这种学说可以救治欧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日本企业界吸收了儒学的“和为贵”的学说并加以改造,提出了“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应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或状态。在日本企业公司,乃至全日本社会,立足与尊重相互关系,珍惜由此而得来的和谐,人们之间以礼相待,既充满热情又表情严肃。“礼”又是一种黏合剂,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企业特别注意相信人、重视人,让每个雇员都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资方强调:企业管理者与雇员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绝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把爱心倾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其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重视吸引最佳人才,乐意付出高的报酬,给最有才干的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孔子思想中的许多命题可以为发展现代企业提供智慧。运用孔学的“仁者爱人”、“家族本位主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于企业管理,使企业充满和谐气氛,并使企业的兴衰与职工经济利益挂钩,使职工与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造就企业共同命运体,以便发挥企业力量。企业内部的和谐与高度一致性,必然伴随着对外的竞争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又反过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一股恒久的内在动力。“诚信”与“温良恭俭让”可以造就人们信得过的企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赢得客户的信任就意味着成功。而孔子的“民无信不立”的光辉思想,对企业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的义利观总体来说是“重义轻利”、“义然后取”,这种义利观观对企业立足于现代社会具有启迪作用。如果一个企业,不顾顾客、他人企业、国家社会的利益,一味“放于例而行”,必将会招致顾客、别的企业的反对而遭到报复,也会为社会所不容。诚然,企业在适当的范围内求利也是必然的和应当的,但要置于一定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地考虑到他人、别的企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至大到全球的利益,树立协同发展的思想,(此处加全球变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内容)自觉地把企业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企业最终才能立足于社会,为企业带来利益。孔子的“义然后取”的以义驭利的思想对发展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虽说求利是企业的本性,但“君子爱财”,也应“取之有道”,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利”才是最真实的和最长久的。这样就可避免西方近代商业活动中出现的尔虞我诈,不讲道德的求利观的弊端,以求正当的利,求合道的富,就能引导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儒家把“自然”(称之为“天”或“天地”)看成是和谐的整体,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百物的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孔子还认为,“天”是无私地覆盖着万物的“,地”是无私地承载着万物的,这都是儒家对自然和谐的看法。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认为,“天”是一和谐整体,此和谐整体永远在生息变化中。也就是说,天是一刚健的大流行,因此人应体现“天”这一特点而自强不息。所以《易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思想的基础正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上,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持天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宋明理学的“万物一体”说中。例如朱熹说:“人道”不能离开“天道”,“天道”也不能离开“人道”,因为“人道”在开始产生时是由“天道”决定的,但在有了人及人类社会之后,“天道”就变为由“人道”来体现了。圣人的作用就是要使“人道”完完全全地体现“天道”,以实现“天人合一”。儒家这种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是基于不把人看成与自然对立的,而是把人看作是和谐的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和“天”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北宋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的最好体现。   自然与人的关系如何定位,是贯穿于现代化过程始终的问题。从前现代走向现代,当然不可能停留于天与人的原始平衡上。然而单粗,纯粹以征服攫取为对待自然的原则,同样也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甚至毁灭!最终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同归于尽”。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使自然固有的生物圈、生物链等等面临危机,而且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这种现象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行为原则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固然不可避免地将突破天与人之间的原始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导向天与人的对峙。合理的思路也许是在打破原始平衡的同时在总体上不断重建天与人的统一,亦即在变革自然的同时,始终承认人是宇宙整体中的一员。而在这方面,儒家“人与万物为一体的观念确实可以成为一种内在的范导原则。   四、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庞大、完整的道德体系,不仅把道德规范列举了出来,而且找除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忠信是入德之门,行礼才能进入道德的文明领域,求仁才能进入道德的奥堂,并进而指出了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在孔子看来,道德不是依赖于外部力量———上帝去获得,而是通过人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因道德植根于心)去获取。它强调人自身的因素,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孔子没有把人的心理情感融于以亲子之爱等关系为核心的人世间的关系中,从而以一种现实的伦理模式代替了可能的玄想体系。这也正是儒家文化和仁学思想的关键所在。而且正是由于肯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观念,肯定了具有自然生理基础的正常人的一般情感,儒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宗教禁欲主义,也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先秦儒家所建立的道德体系,内容无比精湛、丰富,对于其中反映人类文明进程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我们加以继承、更新,有利于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和现代经济的新道德,从而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提到新的高度。传统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理论,所强调的是现实的人生,因此它认为人之所以要追求道德,其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遵循道德是做人的义务。   传统儒学以“仁”为核心,讲以君子为道德理想的道德精神。儒家认为,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这中自律的源泉不是外在的目的,也不是受人驱使,而是纯粹先天意义上的“应该”。这种道德精神培养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对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需要这样一种道德精神来培养民族脊梁,使他们在中华民族重新腾飞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道德精神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也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中有五种主要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义”、“亲”、“别”、“序”、“信”为指导,他们依赖的基础是“爱人”“、互爱”的原则。用这种原则处理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处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状态中。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以君子、仁人为主的和谐的社会,也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道德上要求上进、精神充足的社会。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似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日益下滑了。于是有些有识之士提出疑问:难道经济的发展果真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吗?这种担忧显然不是杞人忧天。市场经济,注重效益,效益优先,人们普遍追逐物质利益,从市场经济中获得物质利益的极大满足。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副极强的兴奋剂。但若以此作为人们的唯一目的,而置其他于不顾,势必回造成人们精神生活的颓丧,失去理性的指导,最终会导致人们精神失衡的加重,出现失落感、无轻重感等现代社会的弊病。这对于道德生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社会从指导思想上加以引导,使人们重拾精神信仰,从内心加以调节。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诚然,传统入学对于现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从四个方面粗浅地谈了谈传统儒学的正面影响,试图证明传统儒学中的许多思想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其实只要将传统儒学中的那些合理的内容加以适当发挥,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了现在社会,全世界人民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走向文明。具体如下:儒家的“有教无类”和“学而优则仕”思想,开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打破了阶级壁垒,废除了世袭贵族制度而建立了科举制度,传播到欧洲之后掀起了推翻世袭制度的革命,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打破了神权至上、权力至上、资本至上的禁锢,开创了人本主义的新境界,成为了人权理论的渊源。儒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禅让思想,成为现代精英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儒家的重礼轻刑理论,开辟现代司法的注重制度建设合理制定刑罚的理论基层,也是废除死刑运动的理论基础。儒家的合理税赋理论,促进现代经济制度和福利制度的建设。儒家的井田制理论,形成了土地公有制的发展。儒家的“术业有专攻”思想,形成了社会分工理论,构成了现代文明的基层。儒家的君子小人思想,形成了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的各种理论。儒家的礼乐思想,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绚烂多彩的诗歌舞蹈绘画书法艺术。

帮你简单点说。儒学在当今的价值很大,并且作为我们的核心文化,其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1,以礼治国: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以民为本的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4,以和为贵的思想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5 ,义利观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论文1500

儒学的现代意义如下:1、儒学所倡导的仁德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2、儒学所倡导的仁德思想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3、儒学所倡导的仁义道德思想对各种不良行为和现象有一定的警示作用;4、 儒学思想中的礼就是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礼仪。

看来这个所谓的“知道”是刚开始不久的,上次我上网的时候上百度还没看见呢 今天就有这么多人的提问 真是的,那我就好为人师一次 儒家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现实意义嘛那就是促进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 有礼仪,有教养的文明之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礼仪没有那些制约人的道德规则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要混乱了,即使是严厉的法律制度也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儒家思想这种无形的道德行为规范直根在人们的心中可以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现代化视域中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 摘要:现代化是西方文明的标志,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等诸多方面起着强大的精神支柱作用,形成传统的华夏民族 精神,这是中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地平线(视界)。现代中国人处于传统与现代双重思想的作用和影响下,在两 难选之中进行文化的整合和重构,传统必须现代化,现代化又面临着许多负面问题,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中 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治国文化、理性精神和人的现代化来阐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对 传统儒家文化的扬弃和选择。 关键词:传统儒家文化;现代化建设;比较和选择]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论文题目

儒学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作用———儒家人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从其形成至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有进步的,有反动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越过国境,波及海外华人世界。特别是在今天,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发展,传统儒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多元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普遍追求效益、功利,而儒家则强调“正其义而不谋其利”;市场经济要求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而儒家则强调横体观念,强调个人对于集体的服从。如此等等。认为儒家思想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不抛弃它,想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前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仪式上的致辞中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人民有群体凝聚力,能够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的问题……。”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受儒教思想影响很深的社会,属“儒教文化圈”,其经济腾飞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除去各种外在客观经济因素外,其传统文化的保留不能不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受日本侵略,同时也使日本社会一落千丈,物质财富告罄,文明堕落。但日本民族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经过艰苦奋斗,矗立起了现代化大厦。到20世纪80年代,俨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日本民族再次腾飞,依靠的是什么?无论有多少种原因,但其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家族主义向来是日本民族引以为荣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企业、社团、公司、小群体、邻里、学校、作业组,甚至家庭,都是家族的化身或缩影。这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表现为强烈的归属感,造就了日本民族的高度集体感。这无疑是一种群体意识,它培育了团体精神,个人与集体生死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日本这种团体精神或称集体主义精神的深层意蕴,即是儒家“忠”的意识。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笔者想要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并非都是消极的内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加以适当发展,是完全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服务的。当然,由于过去入学与政治的结合一直比较紧密,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提出以后,经过后世的一些学者的发挥,使其思想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封建主义的阴影。这无疑是同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但如果我们摒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就会欣喜地发现,原来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还有如此多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的东西。而这无疑会给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及视角。以下择取几点做一分析。   一、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放映了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所谓“良知”(或称之为“良心”),乃“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它是人类共同的善性,反映着社会向善的客观意志。一个社会,如果不突出弘扬深植于人性之中的“良知”,不以道德为谋求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是任凭私欲横行,个人利益极度膨胀,以致人人为己,个个损公肥私,那么这个社会必将最终不会获得进步和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也会因之而葬送。历史地看,儒家的“心性论”及其“良知”说,曾经有效地制约了社会冲突和个人行为,加强了人群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   孔子的“中庸”、“礼”可为发展现代经济创建一个有利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庸”,朱熹解释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和”,主张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实,追究起来“,和”的思想一直是我国文化史的很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作为我国文化史的主导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主张对上要“和”,表现为忠、孝、尊、崇、恭、敬,使“天下有道”,“天下归仁”,对平级也要“和”,表现为忠(忠于人之事)、恕、信、义、敦、睦,“推己及人”,协调矛盾。对下也要“和”,表现为宽、厚、慈、惠,使人们不要“犯上作乱”,以稳定统治。“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气生财”,已化为人们普遍的牢固的共同心理态势。提倡孔子的“中庸”“、和”,就使客观社会的稳定性易于被人们接受,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心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个中社会矛盾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各种矛盾不是用“同”,强调矛盾同一而无原则的调和,而是用“中庸”的“中”和适度方法加以处理,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制在质量互变的“度”的范围内,不使它发展到破坏统一体,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中庸”对社会稳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礼”把社会区分层次的思想及礼的有序性,如果把它的等级性所体现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予以批判剔除,代之以平等的新内涵,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角色的行为准则的规定,就可形成社会的有序和安定团结。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现代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儒学作为一种有丰富精神资源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能够启发和成全人们的道德良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不断提升人的内在心性,催发人们为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而努力。至于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仁爱、和谐与温情,反对利己主义、纵欲主义等等,更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尽管儒学不是医治现代社会精神弊病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是一剂良方,是乐于为现代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   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儒家学说重视整体,强调整体的和谐,认为个体价值只有通过整体价值才能体现,个人只有在整体(包括家族、集体和国家)中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在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出了为国家、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他人、以集体为重的崇高的情怀。儒家思想中的笃诚、尚情、敬业等思想,对于先掉企业管理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拿日本为例。儒家文化中“人”的学说,即以人为本、为中心的思想,深刻影响着日本企业家,他们认为这种学说可以救治欧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日本企业界吸收了儒学的“和为贵”的学说并加以改造,提出了“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应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或状态。在日本企业公司,乃至全日本社会,立足与尊重相互关系,珍惜由此而得来的和谐,人们之间以礼相待,既充满热情又表情严肃。“礼”又是一种黏合剂,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企业特别注意相信人、重视人,让每个雇员都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资方强调:企业管理者与雇员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绝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把爱心倾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其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重视吸引最佳人才,乐意付出高的报酬,给最有才干的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孔子思想中的许多命题可以为发展现代企业提供智慧。运用孔学的“仁者爱人”、“家族本位主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于企业管理,使企业充满和谐气氛,并使企业的兴衰与职工经济利益挂钩,使职工与企业的命运休戚相关,造就企业共同命运体,以便发挥企业力量。企业内部的和谐与高度一致性,必然伴随着对外的竞争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又反过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一股恒久的内在动力。“诚信”与“温良恭俭让”可以造就人们信得过的企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赢得客户的信任就意味着成功。而孔子的“民无信不立”的光辉思想,对企业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的义利观总体来说是“重义轻利”、“义然后取”,这种义利观观对企业立足于现代社会具有启迪作用。如果一个企业,不顾顾客、他人企业、国家社会的利益,一味“放于例而行”,必将会招致顾客、别的企业的反对而遭到报复,也会为社会所不容。诚然,企业在适当的范围内求利也是必然的和应当的,但要置于一定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地考虑到他人、别的企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至大到全球的利益,树立协同发展的思想,(此处加全球变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内容)自觉地把企业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企业最终才能立足于社会,为企业带来利益。孔子的“义然后取”的以义驭利的思想对发展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虽说求利是企业的本性,但“君子爱财”,也应“取之有道”,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利”才是最真实的和最长久的。这样就可避免西方近代商业活动中出现的尔虞我诈,不讲道德的求利观的弊端,以求正当的利,求合道的富,就能引导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儒家把“自然”(称之为“天”或“天地”)看成是和谐的整体,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百物的生长也是自然而然的。孔子还认为,“天”是无私地覆盖着万物的“,地”是无私地承载着万物的,这都是儒家对自然和谐的看法。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认为,“天”是一和谐整体,此和谐整体永远在生息变化中。也就是说,天是一刚健的大流行,因此人应体现“天”这一特点而自强不息。所以《易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思想的基础正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上,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持天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宋明理学的“万物一体”说中。例如朱熹说:“人道”不能离开“天道”,“天道”也不能离开“人道”,因为“人道”在开始产生时是由“天道”决定的,但在有了人及人类社会之后,“天道”就变为由“人道”来体现了。圣人的作用就是要使“人道”完完全全地体现“天道”,以实现“天人合一”。儒家这种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是基于不把人看成与自然对立的,而是把人看作是和谐的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和“天”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体。北宋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的最好体现。   自然与人的关系如何定位,是贯穿于现代化过程始终的问题。从前现代走向现代,当然不可能停留于天与人的原始平衡上。然而单粗,纯粹以征服攫取为对待自然的原则,同样也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甚至毁灭!最终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同归于尽”。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使自然固有的生物圈、生物链等等面临危机,而且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这种现象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行为原则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固然不可避免地将突破天与人之间的原始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导向天与人的对峙。合理的思路也许是在打破原始平衡的同时在总体上不断重建天与人的统一,亦即在变革自然的同时,始终承认人是宇宙整体中的一员。而在这方面,儒家“人与万物为一体的观念确实可以成为一种内在的范导原则。   四、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庞大、完整的道德体系,不仅把道德规范列举了出来,而且找除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忠信是入德之门,行礼才能进入道德的文明领域,求仁才能进入道德的奥堂,并进而指出了进行道德修养的途径。在孔子看来,道德不是依赖于外部力量———上帝去获得,而是通过人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因道德植根于心)去获取。它强调人自身的因素,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孔子没有把人的心理情感融于以亲子之爱等关系为核心的人世间的关系中,从而以一种现实的伦理模式代替了可能的玄想体系。这也正是儒家文化和仁学思想的关键所在。而且正是由于肯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观念,肯定了具有自然生理基础的正常人的一般情感,儒学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宗教禁欲主义,也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先秦儒家所建立的道德体系,内容无比精湛、丰富,对于其中反映人类文明进程共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我们加以继承、更新,有利于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和现代经济的新道德,从而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提到新的高度。传统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理论,所强调的是现实的人生,因此它认为人之所以要追求道德,其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遵循道德是做人的义务。   传统儒学以“仁”为核心,讲以君子为道德理想的道德精神。儒家认为,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有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这中自律的源泉不是外在的目的,也不是受人驱使,而是纯粹先天意义上的“应该”。这种道德精神培养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对培养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需要这样一种道德精神来培养民族脊梁,使他们在中华民族重新腾飞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道德精神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也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中有五种主要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义”、“亲”、“别”、“序”、“信”为指导,他们依赖的基础是“爱人”“、互爱”的原则。用这种原则处理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处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状态中。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以君子、仁人为主的和谐的社会,也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道德上要求上进、精神充足的社会。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似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日益下滑了。于是有些有识之士提出疑问:难道经济的发展果真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吗?这种担忧显然不是杞人忧天。市场经济,注重效益,效益优先,人们普遍追逐物质利益,从市场经济中获得物质利益的极大满足。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副极强的兴奋剂。但若以此作为人们的唯一目的,而置其他于不顾,势必回造成人们精神生活的颓丧,失去理性的指导,最终会导致人们精神失衡的加重,出现失落感、无轻重感等现代社会的弊病。这对于道德生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社会从指导思想上加以引导,使人们重拾精神信仰,从内心加以调节。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诚然,传统入学对于现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从四个方面粗浅地谈了谈传统儒学的正面影响,试图证明传统儒学中的许多思想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其实只要将传统儒学中的那些合理的内容加以适当发挥,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

20世纪是中国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世纪,21世纪似乎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世纪。这种复兴是简单的历史回归,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新,却是人们很少提及的。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持批评的声音似乎大大超过赞成的声音。但从批评的内容看,个人认为批评者的误会、偏见以及无知占了多数甚至是极大多数。经过文革之后,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三十岁以下的中国人,极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的教育机构也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且客观的传播,反而“打倒孔家店”和“批林批孔”之类的“五四”及“文革”语言却在人们特别是三四十岁的国人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严重的断层。

     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不一样,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虽然世界的主要宗教在中国都有信徒,但信仰(真正信仰)的中国人仍然是少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儒家学说所推崇的理念起到了信仰的作用,它改造了人们的灵魂,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当宋代学者将儒家学说推崇到人们信仰的高度时,它和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一体。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伊斯兰教过于执着和狂热,容易产生政教合一的制度,并且对其它文化与宗教产生排斥和敌对倾向。佛教是一种遁世和消极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因是基于历来顺受的人生价值,它试图通过说服人们主观接受不愉快的境遇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基督教和儒学都是一种入世的文化。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托生人世是为了赎罪,人们只能通过行善才能洗去天生的罪孽,在接受上帝审判之后,或上天堂享受无穷的快乐,或下地狱遭受无尽的折磨。儒学的价值中,“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与其说是信仰哲学,倒不如说是人生哲学。因此,儒家学说,从来都是入世的学说,它要求儒生应积极地投入社会,改造社会,在天下太平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基督教是一种抑恶扬善的文化,儒学是一种扬善止恶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存在相似的一面。从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看,人们从基督文化中主要吸取精神上的营养,寻求灵魂上的慰藉。当文化已经基本普及时,在中国,人们从儒学所得到的,也应是精神和灵魂层面的,通过吸取这方面的营养,滋润中国人干涸的心灵。正因为当代中国人缺少精神和灵魂上的慰藉,使整个民族缺少道德底线和不知敬畏。其结果是无论读书人,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欠缺廉耻感,残忍和不知节制。儒学的复兴似乎就是从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儒学应是精神和灵魂层面的东西,它对现实政治不应产生直接的影响,更不能左右政治。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他不可能预知几千年后的社会以怎样的形态运行,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先贤,对人性、对人生、对生命有着深刻且超乎时代的认识。正是孔子这方面的智慧使得他应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宗教上的先知和灵魂上的圣哲。然而,他只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人生的路怎么走,则是现实政治与现实社会的事。凯撒事,由凯撒管;耶稣事,由耶稣管。当代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就是政教分离。复兴儒学,并不是要在朝堂之上对孔子顶礼膜拜,而是以此重建中国人的人生信仰和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和现代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见识相比,孔子及其学说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现代社会,孔子的不少观点甚至显得幼稚和荒谬。批评者往往就是从这里下手来否定和批判孔子及儒家学说的。“圣经”是西方最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书,“圣经”里很多故事和记载就现代的知识而言也很荒谬和幼稚,但这不影响西方社会对基督的虔诚。很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当今美国总统布什也号称是虔诚的基督徒,上次来中国访问时,还不忘在中国的教堂里秀一把。虽然我们中的一些人否认或拒绝灵魂与上帝的存在,但人类的心灵和精神需要寄托却是普遍的共识。用什么作为人类精神的食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有明确的选择。当我们选择与传统文化隔绝的时候,却不幸地将现实政治理想当作精神的归宿。一旦现实与理想完全背离之时,人们便迷失了信仰的方向。一个民族,特别是我们这样13亿人口的民族,没有信仰是十分危险的。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其中存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今天,我们审视传统文化,是希望从中发掘我们民族精神的特质。宋代的三教合流,不仅使佛教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也使处于颓势的本土文化重新成为主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仅拯救了基督教文化,也使西方文明重新焕发了生机。中外的历史表明,政权与政治势力可以不断更新,但文化与传统却是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和现实政治本来是可以分离的。我们今天尊崇孔子,是因为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偶像,并不是要恢复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需要的是与现实政治与现代社会技术与文化相一致的东西,抛弃那些与现实政治与现代社会相矛盾的东西。儒家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保持原有的价值基础上应当不断改进,就象历史上诸多文化革新活动一样。

当代中国人有一个极大的毛病,他们喜欢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当代中国的落后,却让孔子背上了主要责任。这如同一个穷鬼报怨自己的祖上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一样荒谬。咒骂孔子的许多人就是这样。中国曾经在世界领先了若干世纪,也落后了几个世纪。我们曾经领先,说明我们的祖先并不愚蠢,我们现在落后,只能说明我们这几代人没有出息,给列祖列宗脸上抹黑。曾经落后的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变革,最终超越他的老师中国,现在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经验表明,一个民族由落后到先进,实际上只要几代人的努力。韩国的发展更让人相信,一个民族崛起,只要两三代人的努力就可能实现。从“五四运动”的反孔开始,我们咒骂孔子差不多有90年了,当年对中国亦步亦趋的韩国在这段时间里,不仅经济上超越了我们,甚至连文化方面也超越了我们(我们先是哈日,后是哈韩)。我们成天在骂祖宗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取得多大的成就。相反,日韩这两个对祖宗和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好的国家却比我们发展得更快。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海峡对岸的台湾,传统文化也比我们保存得好,他们的经济文化水平也不比我们差。所有这切都说明一个问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拿祖宗当出气筒。

   现实生活中,越是堕落的人,越给自己的失败寻找理由。而最容易找到的籍口,就是在坟墓里的先人。对这些懦夫所言,指责这些先辈是最安全的,他们不会从坟墓中爬出来申辩,也不会告这些不肖子孙诽谤。

儒学的现代意义如下:1、儒学所倡导的仁德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2、儒学所倡导的仁德思想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3、儒学所倡导的仁义道德思想对各种不良行为和现象有一定的警示作用;4、 儒学思想中的礼就是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礼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