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初中数学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11 23:12:47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初中数学题目

心理学论文范文1000字左右这样式的文章是真不好写。

找范文最简单方便的方法不就是在网上搜了~~你找下心理学进展这本找下思路,写论文最终还是得有自己的思路才行~

你可以多在网上找下这类的论文呀~像(心理学进展)里面的文献~ 自己多看看多思考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初中数学版

一、以适当的数学史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数学的“杨辉三角”内容,如能联想到南宋著名的数学家杨辉,不是轻描淡写地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清楚,而是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二、以学业综合评价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心理挫折教育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因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都可能遇到挫折,战胜一切挫折,才能给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学业综合评价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三、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主要是对影响学习非智力因素的调节方法的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毅力,如何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四、以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如,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教师引导学生将本题变为求前30项的和应怎样解答?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问题给出,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激发起来了,立即投入到探索中去,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生1:由结果Sn=3n2+n将n换为30得S30=2730师:好!抓住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是学习数列要体会的思想方法。生2:设Sn=An2+Bn,则求得:A=3,B=1,所以S30=2730师: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本质特征,这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问题的处理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个问题能不能运用其他方法求解?学生给出了解法。生3:∵S10=a1+a2+…+a10S20-S10=a11+a12+…+a20=S10+10dS30-S20=a21+a22+…+a30=S20-S10+10d=S20-S10-S10∴S30=3×(1220-310)=2730师:灵活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另一求和公式,构思精巧,有的学生在其启发下,给出另一种解法。生4:可证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2(S20-S10)=S10+S30-S20把S10=310,S20=1220代入解得S30=2730。师:好!此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否探讨出更一般的结论?此时学生们探索问题的热情愈发高涨,大家积极思考。生5: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那么Sk,S2k-Sk,S3k-S2k成等差数列。师:棒极了!用这一方法处理有关问题简洁而明快。学生的本性是积极的,但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怕出错,不敢回答问题,长期的习惯形成了不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应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五、创设成功情境,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创设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成功情境,而且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学习动力。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考试前的复习,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心理,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对此,我们要重视考试前的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营造宽松的氛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不可少,面对数学高考模式的试卷,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2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正常情况,6个解答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也不要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总之,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形式,适时进行心理辅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教育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借助一定的条件影响人、陶冶人,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成员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充分的发展,使其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科学知识的社会成员。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就必须从幼小开始,不断地受教育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要把每个人陶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科学知识、守纪律而又身体健康的人,那就要把教育作为这个期间各个发展阶段的有力信息,诱导其心理的正常发展,揭示它的发展规律;同时,依据从幼儿期到青年期各发展阶段的过程和特点,使教育分阶段、有顺序、多层次地进行。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统一性,教育过程与发展过程是辩证的统一。如果不了解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和教学就会失去自己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育与遗传的关系,其主要的表现,在于把人的遗传所提供的可能性,通过教育,可以尽快地把人转化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也可以是一种环境。如果说把教育比作环境,那就与一般环境不同,它是按照教育的职能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安排的社会环境。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从出生到老,经历着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都是在一定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起来又转化为下一个发展阶段的特征。由遗传而来的各种潜在的因素,通过教育转化为现实的各种能力,并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一个人的一定的个性和性格。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及个性和性格的形成,是因教育的影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的。  在人的一生中,可塑性大,易于有效地接受教育而又富有情谊的最美好的时期则是从幼儿期到青年期这几个发展时期。10岁前后,特别是婴幼儿期,乃是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也称最佳期。这个时期大脑皮层及神经细胞迅速发展,为个体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初中数学课件

建议不要参考范文写作。根据自已扎实的基本功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写最好,这样自已使用也顺手。内容也更熟悉。谢谢!

初中数学电教论文1: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教学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严重不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针对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我自身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上课前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讲立体图形时,我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尽量使得求解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二、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针对把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正方体,用一刀切去一部分,那么剩下部分切口图形为哪些形状制作了多个正方体。然后用FLASH制作动画,一一把剪切的形象演示出来,剪切的角度由小而大变化,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了解,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在处理教科书中数据的表示时,首先用EXCEL制作了统计表,接着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在把它转化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图型等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数据的存在,数据的快速处理,对开阔学生视野,体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有较大的帮助。 三、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将所要平移的三角形的自动地缓缓沿着移动的方向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平行移动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加深了对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四、 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 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的理解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二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对立体几何的理解我借用高中的立体几何画板中的范例,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对概率统计我选择各种相关的EXCEL等软件,重复多次实验,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造的丰富资源的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现代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使用的迅速增长,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以一种健康、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数学电教论文1: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 创新源自于探索,探索更是创新的过程。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为目的的初中数学导探教学模式,我们已经过两轮从初一到初三的实验。通过实验表明,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教手段,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地进行教学,会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 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数学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图1的教学软件,屏幕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 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图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象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另外,在“直线与平面垂直”采用了“日晷”实例录像图片并配上音乐,在“轨迹”教学中运用软件的动态性、再现性等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学生在电教媒体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探奇觅胜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多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并注意“五度”(程度、难度、跨度、梯度和密度)。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是非电教手段中任何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学生探索方法 冯诺依谩说过:“远离经验来源,一直处于“抽象的”近亲交配之中,一门数学学科将有退化的危险。”在数学教学中,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生动有趣的实例又因表达的困难而不易讲清,于是造成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应用的脱节。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特别是CAI,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和学生研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这是一个难点问题,以往都是从静态角度去和学生分析,学生也因此容易走上只记结论不去真正理解函数增减性实质的误区,更不要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了,且讲授此知识点十分费时。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寓教于乐易探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如图2。同时,结合分析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值表引导学生。 (1)观察函数变化(P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探索PxPy的变化情况;且分析函数变化(结合X、Y的对应值表),探索函数变化实质; (2)学会总结、探索函数变化的规律。又如,在几何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图形(如图3),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我们对这一基本图形通过多媒体对条件进行增减变化,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理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水平。这样,就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这是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前提。二、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二次函数增减性”二维动画图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教学技术手段的限制,在这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如讲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形象直观地表述;讲数形结合,图形不能召之即来;讲数形运动变化,黑板上的图形却静止不动。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如课本上曾要我们证明:“从□ABCD的顶点A、B、C、D向形外任意直线MN引垂线AA'、BB'、CC'、DD',垂足分别是A'、B'、C'、D'[如图4(Ⅰ)],求证AA'+CC'=BB'+DD'”现将直线MN向上平移(多媒体演示),使得A点在直线上侧B、C、D三点在直线的另一侧[如图4(Ⅱ)]再将直线MN向上移动,使两侧各有两个顶点[如图4(Ⅲ)],图(Ⅱ)、(Ⅲ)中AA'、BB'、CC'、DD'之间(相加的两条垂线段在多媒体中用同一颜色不断闪烁,直线MN在符合条件的范围内不断变化,使四条垂线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又有什么关系?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教师的同步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类比——联想——猜想——分析——归纳”的循序渐进过程达到落实思维训练的目的,其中尤其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真可谓有一石(多媒体)三鸟之功效。 电教媒体在优化数学教学导探中的融合性、非线性、互交性和可编辑性的特征满足了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联系的思维方式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但电教媒体的音乐、画面、色彩、运动等所表现出的综合艺术效果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是一个颇具诱惑力和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崭新领域,这正如李政道博士在“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提出的“美苏之争的实质是什么,直到世纪末我们才明白,他们竞争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站在为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高度,在使用电教媒体的同时,还应把数学与各种教学艺术的协调作用作为现代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追求。另外,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度、适当”,当用则用,不当用是尽量不用。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在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之处。切不可以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人文性,充分认识其“辅助”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电教媒体才能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导和学生“探”的互补作用。

有看过这类的范文吧?像(心理学进展)啥的,根据别人写的,你自己总结下别人的经验

心理发展与教育相关论文范文初中数学

这个范围页很大呀,就拿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的领域来说,包含: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医学与临床心理学/心理病理学/人格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法制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教学改革/社区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所以你在细分一下,然后去找对应的参考文献看看

这要看你想写成什么样了,如果是期末作业的话可能要求没那么严格,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是有模板的,不过期刊学术发表的模板和毕业论文的还是有些区别的,本科和硕士博士的论文也是有些不同的。重要的是你学习到东西没有,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不知道怎么写~那你就多在晚上都看下这类的论文期刊~比如(心理学进展),多看看总能找到自己的灵感

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

心理发展与教育相关论文范文初中数学版

可以结合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写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所特有的特征

上课学习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丝毫引不起学生的注意,长久以往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舒畅地投入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彼此接纳的教学心理气氛,进而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例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他们观察、操作,特别是多运用“摆一摆”、“算一算”等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摆算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18一7”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在桌上摆放一捆(10根)零8根小棒,让学生一根根地数,18根拿走7根还剩几根?有些学生可能会从零散的8根拿走7根,剩下1根再加上一捆(10根)得11;有些学生可能会将整捆小棒拆散,拿走7根剩下3根,再加上零散的8根得11;有些学生可能会把一捆的拆出来和8根零散的合起来,数出7根,剩11根。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得出的答案是11,我都给予肯定,表扬他们,然后再归纳总结,指出哪种方法最简便。这样,学生对亲自参与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会较为深刻,整个过程学生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不但弄清了“18一7”得11,知道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拘束,真正让学生“肆无忌惮”地学习。 二、注重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认识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活动中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怏然。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通过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三、从自己做起,保持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   教师自身的行为也是进行健康心理渗透的良好渠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的说教不如一个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的。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身正。  四、 注重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直观明了的特点。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比听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授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几何图形,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自己感受一下各种立体图形的不同特点。另外,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礼物”袋,其实里面装的是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大胆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在动手分一分时对长方体、圆柱体、球等立体图形的外观加深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之下,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门课程老师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个老师的责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即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智力,调整心态,决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教会数学知识的层面上,更不可只满足数学成绩的提高上。

一、以适当的数学史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数学的“杨辉三角”内容,如能联想到南宋著名的数学家杨辉,不是轻描淡写地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清楚,而是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二、以学业综合评价波动的客观分析为主要措施,渗透心理挫折教育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障碍时,因无法扫除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人生的道路都可能遇到挫折,战胜一切挫折,才能给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方面有:学业综合评价的波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遇到难题解答不出,造成心理烦躁,甚至放弃对学习的追求。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三、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主要是对影响学习非智力因素的调节方法的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毅力,如何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四、以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如,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教师引导学生将本题变为求前30项的和应怎样解答?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问题给出,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激发起来了,立即投入到探索中去,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生1:由结果Sn=3n2+n将n换为30得S30=2730师:好!抓住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是学习数列要体会的思想方法。生2:设Sn=An2+Bn,则求得:A=3,B=1,所以S30=2730师: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本质特征,这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问题的处理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个问题能不能运用其他方法求解?学生给出了解法。生3:∵S10=a1+a2+…+a10S20-S10=a11+a12+…+a20=S10+10dS30-S20=a21+a22+…+a30=S20-S10+10d=S20-S10-S10∴S30=3×(1220-310)=2730师:灵活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另一求和公式,构思精巧,有的学生在其启发下,给出另一种解法。生4:可证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2(S20-S10)=S10+S30-S20把S10=310,S20=1220代入解得S30=2730。师:好!此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否探讨出更一般的结论?此时学生们探索问题的热情愈发高涨,大家积极思考。生5: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那么Sk,S2k-Sk,S3k-S2k成等差数列。师:棒极了!用这一方法处理有关问题简洁而明快。学生的本性是积极的,但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怕出错,不敢回答问题,长期的习惯形成了不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应围绕过程与方法的良好气氛,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营造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五、创设成功情境,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创设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成功情境,而且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学习动力。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考试前的复习,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心理,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对此,我们要重视考试前的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营造宽松的氛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不可少,面对数学高考模式的试卷,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2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正常情况,6个解答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也不要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总之,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自觉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形式,适时进行心理辅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