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500字论文摘要怎样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01:41:19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500字论文摘要怎样写

这篇论文的命题不算太难,思路就是台湾是一个出海口,中国从内陆大国走像海洋大国的门户。2台湾是围堵中国的第一到防线,牵一点而动全局。 3台湾是围棋里面的一口气,这口气打开了,无论是文打开还是武打开,其利弊,得失,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影响。4台湾若顺利统一,多年在美军指导下的思路是否能比我军借鉴,无论是情报 资源 人才 规则,对我军未来的影响。5当台湾顺利统一后,我军下一步将如何,重点将放在何处如何规划。例如,台湾是否能有助于我们维护我们的海权,岛屿等。6当台湾顺利统一后,亚太格局会发生如何变化,我军应如何应付。 这6点随便1点都需要 200~500字 足够满足1500字了。

一、两岸关系有利因素继续增长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因素在增长,两岸关系的负面因素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为两岸关系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一)“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主题 进入战略机遇期的两岸关系如何往前走?大陆已经 描绘出令人振奋的蓝图,这就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现状,深受两岸同胞的赞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提出,不仅指出了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标志着对台政策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深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已成为中共十七大确立的对台政策的指导纲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超越两岸之间的不同,超越岛内政治的对立,针对两岸共同面临的问题,强调和平与发展,追求双赢和共同繁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集中体现了以“一国两制”、“八项主张”和“四点意见”为核心的对台方针政策,作为60年来对台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和加快两岸共同发展,有利于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有利于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有利于实现两岸同胞的大团结,进而有利于逐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共同愿景”受到台湾方面尊重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进行两党交流,双方形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文件。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在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快台湾自身的发展”问题上表现出很好的愿望。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大陆政策的基本方向,是接受国共两党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按照“愿景”的思路处理两岸关系和交流。 (三)两岸关系有利氛围正在形成 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的到来,与两个重要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台独”的失败,使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直接威胁有所下降,推动力量大幅上升。第二个因素是国际上普遍支持台海地区的和平发展。世界“一个中国格局”越来越稳定,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反对“台独”单方面改变现状的态度和政策越来越明确。 (四)两岸关系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1·12选举”、“3·22选举”和“5·20就职”的进行,在迎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的进军号中,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已经有了好的开端。一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会商谈全面恢复。6月11日至14日,两会签订《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 二是两岸交流高潮序幕已经拉开。7月4日开始的“周末包机”和“陆客赴台”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一步”,有利于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进而对两岸交流和两岸关系产生积极且重大的影响。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 由“反独促统”调整到“和平发展”,作为6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两岸关系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两岸关系的新机遇,带来新议题、新挑战、新要求。作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台工作要有新思想,开创新局要有新思路,争取民意要有新突破,对台交流要有新水平。 (一)加快大陆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在坚持和平的前提下,强调发展的作用。发展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发展是统一的重要经济基础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建立互信、巩固两岸政治共识的过程,是推动交流、共同繁荣的过程,是表达善意、争取台湾民心的过程。强调“发展”,从近期看,是为了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架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从长远看,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实践告诉人们,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发展也是硬道理。 (二)实现全面“三通”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 30年来两岸交流成果非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点之一是继续发展两岸经贸交流,特别是实现全面、直接“三通”已经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新阶段的两岸关系,对两岸经贸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很重的任务。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切实面对的现实问题 面临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6月以来的两岸交流取得的成果已经超过过去8年,两岸需要冷静面对的议题主要包括:如何面对岛内复杂的政治局面、如何巩固两岸互信、如何处理政治定位以及关于两岸“国际共处”等问题。 (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继续活跃思维、调整观念 两岸关系已经走过60年,经过30年的交流,特别是经过8年“反独促统”的实践,面临两岸关系的重大转型,双方都面临观念上的调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准备思想和认识条件。 (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加强理论和基础研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以来,顺潮流、得人心、有成效,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现状和要求,从确保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的要求出发,从推进两岸关系沿着同属中华民族方向前进的高度,从最终经过两岸和平竞赛、在共同繁荣基础上增加发展两岸关系的自觉性、提高对和平统一的认识的战略角度,丰富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框架和政策。 2008年成为两岸关系的转折年,历史和现实赋予两岸新的机遇,在两岸关系开始迈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挑战是动力、出路、发展和完善。只要坚持“九二共识”,按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拥抱机遇,面对挑战,勇于实践,善于突破,敢于胜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500字论文摘要

血浓于水,一家人,和而不同

十五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从欧洲到达亚洲的海上航路后,就纷纷向东方寻找殖民地,夺取财富,台湾也成为他们侵占的目标。 十七世纪初,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的安平,建立了根据地。当时台湾的住民以原住民为多数,他们男狩猎、女耕种,不用犁耕,生产效率低。因此荷兰人从福建、广东招募大批农民来开垦,种植甘蔗、稻米,从中获取利益,但却压迫汉人,课徵各种重税,造成人民的不满。 西班牙人紧随荷兰人之后,入侵台湾北部的基隆、淡水一带,从事采硫磺、售鹿皮的买卖,并传布天主教。后来被荷兰人赶走,从此台湾全岛成为荷兰人的殖民地,达三十八年之久。西元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军在台南安平港的鹿耳门登陆,展开对荷兰人的进攻,第二年荷兰人投降,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赤嵌(今台南市)设承天府为行政中心,处理政务,推行屯田制度,从事土地开垦,并承认原住民所开垦的田地所有权,因而粮食增产,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移民日增。不久,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经在陈永华的辅佐下,建孔庙、设学校、定考试制度以造就人才,台湾人民从此开始接受教育。 郑经去世,儿子郑克塽年幼继位,清廷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战败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明郑三代前后治理台湾二十三年。第7 世纪初《隋书》〈东夷列传〉中,已有记载:「流求(指台湾)不从,拒逆官军」(流求国不服从,拒绝迎接隋朝官兵),而且还记载「掠一人而返」「取其布甲而还」「(隋军)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等侵略行径。迨至宋朝有一位赵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举时,对外商进行查访,於1225年写成《诸蕃志》,对<琉球>的叙述说:「琉球国……无他奇货,尤好剽掠,故商贾不通。」及至元朝,称台湾为「王留求」。《元史》,将「王留求」列在「外夷传」。在「王留求传」中,有这样的叙述:「王留求在外夷…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又记载元朝至元廿八(西元1291年)年有杨祥请求领兵前往王留求招降一事,其诏书中说「海外诸蕃,罔不臣属,惟王留求迩闽境,未曾归附」,此次招降台湾最后没有成功,不也证明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另外元朝南昌人汪大渊出海游历「越数十国」的见闻录成於1349年的《岛夷志略》一书,在叙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约两、三百字的叙述之外,在最后以这句话结尾—「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到了明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颁发圣旨,指出台湾是一个岛国,叫做小琉球国,「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正南偏东,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这是记载台湾与中国关系的第一份文献。往后朱元璋还提及「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后:…小琉球国」、「海外夷国,…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用兵。古人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穷乃易变之原』」此外《明史》中的「外国列传」里面,列有<鸡笼山>一条,其中这样记载:「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这个「鸡笼山」,指的就是台湾,与朝鲜、安南(越南)、日本、琉球、吕宋等,同被列在「外国列传」中,可见它不是中国的领土。「鸡笼山」条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永乐时郑和遍历东西洋,靡不献琛恐后,独东番远避不至,和恶之,家贻一铜铃,俾挂诸项,盖拟之狗国也。」意思是说,明朝永乐皇帝时,郑和下南洋,所到之处各国都争先恐后向他奉献金银珠宝,只有台湾避而不来奉献,郑和很生气,就送给台湾的住民每家一个铜铃,让他们挂在脖子上,把他们比拟为狗国。这段记载是否属实,有待查考。但这段中国太监侮辱我们先民的记载,正好又说明,明帝国的领土并不包括台湾,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又得一例证。

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主题。目前,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但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长。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他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共内战的产物,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反华势力插手,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的结果。2008年3月,台湾地区大选举结束,马英九当选“总统”,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台湾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台湾地区而言,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对两岸关系而言,是一个新契机的来临。尽管如此,两岸关系仍然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双方主权之争仍无共识,两岸和平协议至今尚未签定,台湾人民对大陆疑虑仍存,岛内“台独”势力仍有市场,影响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的阻碍因素仍有很多,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长。但坚信会实现祖国统一。

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心头之痛,二战结束后台湾一直被美国利用作为围堵遏制中国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台湾也甘当美国围堵遏制中国的桥头堡,成为中国大陆的心腹大患。如果说中国是一条巨龙,那么台湾就是卡在巨龙脖子上的一把大锁!和平时期台湾是美国敲诈大陆的一个战略棋子,战争时期台湾就是卡在大陆脖子上的一把大锁。台湾问题牵扯了我国相当大的精力,在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台湾问题作为跟中国讨价还价的砝码,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西方国家紧随美国的步调,在与我国的交往上都宣称反对台海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言外之意就是反对大陆武力统一台湾。台湾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上台后,虽然极大地挫败了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图谋,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两岸的局势。但是,马英九推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路线,使台湾统一问题更加遥遥无期,也使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继续作为美国要胁中国的一个砝码。台湾位于美日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中心,台湾南北水道是我军进入太平洋的重要水道,平时我军训练战备均在第一岛链严密监视之下,战时更会受到严重威胁,我军很难前出太平洋威慑美国太平洋舰队乃至美国本土,战略能力受阻,造成我对美的不利态势。总之,台湾问题严重阻挠了我国的和平崛起,无论从哪方面上讲台湾问题也不能久拖不决,长痛不如短痛,我国政府要下决心在近期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回归祖国后,中国东面就面临着广阔的太平洋,背靠台湾我军出入太平洋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美国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从此不复存在,至于第二岛链,那本来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500字论文摘要怎么写

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的心头之痛,二战结束后台湾一直被美国利用作为围堵遏制中国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台湾也甘当美国围堵遏制中国的桥头堡,成为中国大陆的心腹大患。如果说中国是一条巨龙,那么台湾就是卡在巨龙脖子上的一把大锁!和平时期台湾是美国敲诈大陆的一个战略棋子,战争时期台湾就是卡在大陆脖子上的一把大锁。台湾问题牵扯了我国相当大的精力,在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台湾问题作为跟中国讨价还价的砝码,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西方国家紧随美国的步调,在与我国的交往上都宣称反对台海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言外之意就是反对大陆武力统一台湾。台湾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上台后,虽然极大地挫败了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图谋,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两岸的局势。但是,马英九推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路线,使台湾统一问题更加遥遥无期,也使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继续作为美国要胁中国的一个砝码。台湾位于美日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中心,台湾南北水道是我军进入太平洋的重要水道,平时我军训练战备均在第一岛链严密监视之下,战时更会受到严重威胁,我军很难前出太平洋威慑美国太平洋舰队乃至美国本土,战略能力受阻,造成我对美的不利态势。总之,台湾问题严重阻挠了我国的和平崛起,无论从哪方面上讲台湾问题也不能久拖不决,长痛不如短痛,我国政府要下决心在近期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回归祖国后,中国东面就面临着广阔的太平洋,背靠台湾我军出入太平洋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美国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从此不复存在,至于第二岛链,那本来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篇论文的命题不算太难,思路就是台湾是一个出海口,中国从内陆大国走像海洋大国的门户。2台湾是围堵中国的第一到防线,牵一点而动全局。 3台湾是围棋里面的一口气,这口气打开了,无论是文打开还是武打开,其利弊,得失,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影响。4台湾若顺利统一,多年在美军指导下的思路是否能比我军借鉴,无论是情报 资源 人才 规则,对我军未来的影响。5当台湾顺利统一后,我军下一步将如何,重点将放在何处如何规划。例如,台湾是否能有助于我们维护我们的海权,岛屿等。6当台湾顺利统一后,亚太格局会发生如何变化,我军应如何应付。 这6点随便1点都需要 200~500字 足够满足1500字了。

一、两岸关系有利因素继续增长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因素在增长,两岸关系的负面因素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为两岸关系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一)“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主题 进入战略机遇期的两岸关系如何往前走?大陆已经 描绘出令人振奋的蓝图,这就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现状,深受两岸同胞的赞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提出,不仅指出了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更标志着对台政策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深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已成为中共十七大确立的对台政策的指导纲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超越两岸之间的不同,超越岛内政治的对立,针对两岸共同面临的问题,强调和平与发展,追求双赢和共同繁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集中体现了以“一国两制”、“八项主张”和“四点意见”为核心的对台方针政策,作为60年来对台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和加快两岸共同发展,有利于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有利于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有利于实现两岸同胞的大团结,进而有利于逐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共同愿景”受到台湾方面尊重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进行两党交流,双方形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文件。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在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快台湾自身的发展”问题上表现出很好的愿望。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大陆政策的基本方向,是接受国共两党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按照“愿景”的思路处理两岸关系和交流。 (三)两岸关系有利氛围正在形成 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的到来,与两个重要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台独”的失败,使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直接威胁有所下降,推动力量大幅上升。第二个因素是国际上普遍支持台海地区的和平发展。世界“一个中国格局”越来越稳定,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反对“台独”单方面改变现状的态度和政策越来越明确。 (四)两岸关系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1·12选举”、“3·22选举”和“5·20就职”的进行,在迎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的进军号中,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已经有了好的开端。一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会商谈全面恢复。6月11日至14日,两会签订《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 二是两岸交流高潮序幕已经拉开。7月4日开始的“周末包机”和“陆客赴台”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一步”,有利于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进而对两岸交流和两岸关系产生积极且重大的影响。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 由“反独促统”调整到“和平发展”,作为6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两岸关系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两岸关系的新机遇,带来新议题、新挑战、新要求。作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台工作要有新思想,开创新局要有新思路,争取民意要有新突破,对台交流要有新水平。 (一)加快大陆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在坚持和平的前提下,强调发展的作用。发展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发展是统一的重要经济基础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建立互信、巩固两岸政治共识的过程,是推动交流、共同繁荣的过程,是表达善意、争取台湾民心的过程。强调“发展”,从近期看,是为了建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架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从长远看,是在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实践告诉人们,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发展也是硬道理。 (二)实现全面“三通”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 30年来两岸交流成果非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点之一是继续发展两岸经贸交流,特别是实现全面、直接“三通”已经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新阶段的两岸关系,对两岸经贸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很重的任务。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切实面对的现实问题 面临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6月以来的两岸交流取得的成果已经超过过去8年,两岸需要冷静面对的议题主要包括:如何面对岛内复杂的政治局面、如何巩固两岸互信、如何处理政治定位以及关于两岸“国际共处”等问题。 (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继续活跃思维、调整观念 两岸关系已经走过60年,经过30年的交流,特别是经过8年“反独促统”的实践,面临两岸关系的重大转型,双方都面临观念上的调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准备思想和认识条件。 (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加强理论和基础研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以来,顺潮流、得人心、有成效,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现状和要求,从确保两岸关系战略机遇期的要求出发,从推进两岸关系沿着同属中华民族方向前进的高度,从最终经过两岸和平竞赛、在共同繁荣基础上增加发展两岸关系的自觉性、提高对和平统一的认识的战略角度,丰富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框架和政策。 2008年成为两岸关系的转折年,历史和现实赋予两岸新的机遇,在两岸关系开始迈入和平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挑战是动力、出路、发展和完善。只要坚持“九二共识”,按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拥抱机遇,面对挑战,勇于实践,善于突破,敢于胜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500字论文摘抄

“轰隆卤——几架飞机在台南上空盘旋着,尖叫着,搅得市民们人心惶惶。人们在大街上叫叫嚷嚷。我叫苏倩,一名初中学生。今天早上,我穿了套运动服,头上扎了面五星红旗作头巾,在一块牌子上小心翼翼地用汉字写下“台湾是中国的血肉1。我和几个伙伴

十五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从欧洲到达亚洲的海上航路后,就纷纷向东方寻找殖民地,夺取财富,台湾也成为他们侵占的目标。 十七世纪初,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的安平,建立了根据地。当时台湾的住民以原住民为多数,他们男狩猎、女耕种,不用犁耕,生产效率低。因此荷兰人从福建、广东招募大批农民来开垦,种植甘蔗、稻米,从中获取利益,但却压迫汉人,课徵各种重税,造成人民的不满。 西班牙人紧随荷兰人之后,入侵台湾北部的基隆、淡水一带,从事采硫磺、售鹿皮的买卖,并传布天主教。后来被荷兰人赶走,从此台湾全岛成为荷兰人的殖民地,达三十八年之久。西元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军在台南安平港的鹿耳门登陆,展开对荷兰人的进攻,第二年荷兰人投降,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赤嵌(今台南市)设承天府为行政中心,处理政务,推行屯田制度,从事土地开垦,并承认原住民所开垦的田地所有权,因而粮食增产,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移民日增。不久,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经在陈永华的辅佐下,建孔庙、设学校、定考试制度以造就人才,台湾人民从此开始接受教育。 郑经去世,儿子郑克塽年幼继位,清廷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战败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明郑三代前后治理台湾二十三年。第7 世纪初《隋书》〈东夷列传〉中,已有记载:「流求(指台湾)不从,拒逆官军」(流求国不服从,拒绝迎接隋朝官兵),而且还记载「掠一人而返」「取其布甲而还」「(隋军)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等侵略行径。迨至宋朝有一位赵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举时,对外商进行查访,於1225年写成《诸蕃志》,对<琉球>的叙述说:「琉球国……无他奇货,尤好剽掠,故商贾不通。」及至元朝,称台湾为「王留求」。《元史》,将「王留求」列在「外夷传」。在「王留求传」中,有这样的叙述:「王留求在外夷…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又记载元朝至元廿八(西元1291年)年有杨祥请求领兵前往王留求招降一事,其诏书中说「海外诸蕃,罔不臣属,惟王留求迩闽境,未曾归附」,此次招降台湾最后没有成功,不也证明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另外元朝南昌人汪大渊出海游历「越数十国」的见闻录成於1349年的《岛夷志略》一书,在叙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约两、三百字的叙述之外,在最后以这句话结尾—「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到了明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颁发圣旨,指出台湾是一个岛国,叫做小琉球国,「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正南偏东,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这是记载台湾与中国关系的第一份文献。往后朱元璋还提及「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后:…小琉球国」、「海外夷国,…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用兵。古人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穷乃易变之原』」此外《明史》中的「外国列传」里面,列有<鸡笼山>一条,其中这样记载:「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这个「鸡笼山」,指的就是台湾,与朝鲜、安南(越南)、日本、琉球、吕宋等,同被列在「外国列传」中,可见它不是中国的领土。「鸡笼山」条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永乐时郑和遍历东西洋,靡不献琛恐后,独东番远避不至,和恶之,家贻一铜铃,俾挂诸项,盖拟之狗国也。」意思是说,明朝永乐皇帝时,郑和下南洋,所到之处各国都争先恐后向他奉献金银珠宝,只有台湾避而不来奉献,郑和很生气,就送给台湾的住民每家一个铜铃,让他们挂在脖子上,把他们比拟为狗国。这段记载是否属实,有待查考。但这段中国太监侮辱我们先民的记载,正好又说明,明帝国的领土并不包括台湾,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又得一例证。

大陆与台湾的关系1500字论文摘录

谁会为了这个问题给你打1500字?台湾是一定会回来的,现况是我们要吸收他们的资本,转为己用强大了再回头来打他。就这么简单!至于1500自己想

台湾是大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利,蒋中正(蒋介石)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至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尽管台湾与祖国大陆尚未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历史: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早在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管辖。元、明政府在澎湖都设有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1684年(清康熙23年)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此后,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对台湾的治理。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部分地区相继开港。1874年4月,日军入侵台湾。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战后法军被迫撤出。1894年(清光绪20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此后,两岸中国人民为反对日本侵占台湾,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要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列岛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十五世纪末,欧洲人发现了从欧洲到达亚洲的海上航路后,就纷纷向东方寻找殖民地,夺取财富,台湾也成为他们侵占的目标。 十七世纪初,荷兰人占领台湾南部的安平,建立了根据地。当时台湾的住民以原住民为多数,他们男狩猎、女耕种,不用犁耕,生产效率低。因此荷兰人从福建、广东招募大批农民来开垦,种植甘蔗、稻米,从中获取利益,但却压迫汉人,课徵各种重税,造成人民的不满。 西班牙人紧随荷兰人之后,入侵台湾北部的基隆、淡水一带,从事采硫磺、售鹿皮的买卖,并传布天主教。后来被荷兰人赶走,从此台湾全岛成为荷兰人的殖民地,达三十八年之久。西元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军在台南安平港的鹿耳门登陆,展开对荷兰人的进攻,第二年荷兰人投降,离开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赤嵌(今台南市)设承天府为行政中心,处理政务,推行屯田制度,从事土地开垦,并承认原住民所开垦的田地所有权,因而粮食增产,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移民日增。不久,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经在陈永华的辅佐下,建孔庙、设学校、定考试制度以造就人才,台湾人民从此开始接受教育。 郑经去世,儿子郑克塽年幼继位,清廷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战败投降,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明郑三代前后治理台湾二十三年。第7 世纪初《隋书》〈东夷列传〉中,已有记载:「流求(指台湾)不从,拒逆官军」(流求国不服从,拒绝迎接隋朝官兵),而且还记载「掠一人而返」「取其布甲而还」「(隋军)进至其都,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等侵略行径。迨至宋朝有一位赵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举时,对外商进行查访,於1225年写成《诸蕃志》,对<琉球>的叙述说:「琉球国……无他奇货,尤好剽掠,故商贾不通。」及至元朝,称台湾为「王留求」。《元史》,将「王留求」列在「外夷传」。在「王留求传」中,有这样的叙述:「王留求在外夷…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又记载元朝至元廿八(西元1291年)年有杨祥请求领兵前往王留求招降一事,其诏书中说「海外诸蕃,罔不臣属,惟王留求迩闽境,未曾归附」,此次招降台湾最后没有成功,不也证明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另外元朝南昌人汪大渊出海游历「越数十国」的见闻录成於1349年的《岛夷志略》一书,在叙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约两、三百字的叙述之外,在最后以这句话结尾—「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到了明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颁发圣旨,指出台湾是一个岛国,叫做小琉球国,「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正南偏东,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这是记载台湾与中国关系的第一份文献。往后朱元璋还提及「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后:…小琉球国」、「海外夷国,…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用兵。古人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穷乃易变之原』」此外《明史》中的「外国列传」里面,列有<鸡笼山>一条,其中这样记载:「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这个「鸡笼山」,指的就是台湾,与朝鲜、安南(越南)、日本、琉球、吕宋等,同被列在「外国列传」中,可见它不是中国的领土。「鸡笼山」条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永乐时郑和遍历东西洋,靡不献琛恐后,独东番远避不至,和恶之,家贻一铜铃,俾挂诸项,盖拟之狗国也。」意思是说,明朝永乐皇帝时,郑和下南洋,所到之处各国都争先恐后向他奉献金银珠宝,只有台湾避而不来奉献,郑和很生气,就送给台湾的住民每家一个铜铃,让他们挂在脖子上,把他们比拟为狗国。这段记载是否属实,有待查考。但这段中国太监侮辱我们先民的记载,正好又说明,明帝国的领土并不包括台湾,台湾自古不属中国,又得一例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