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6 12:07:19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三)、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与“沧浪”之说暗合。(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总的来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与“沧浪”之说暗合。(四)、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 园林属休闲场所,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功能,是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常在山石、水景和花木陪衬下成为园林的主景,主要包括厅堂、楼阁、亭榭、廊庑、桥梁、斋馆以及寺观、塔幢、宅第、街市等,有些大型的皇家园林甚至把长城、关隘等也仿缩园中,园林建筑可以说是集各种建筑类型之大成。 厅堂:是园林的主体建筑,一般为聚会迎宾之所,帝王宫苑中的殿堂是上朝听政和接见重臣使节的地方,较之私园中的厅堂更为宏大,但因其在园林中,又比较灵活而富于变化。厅堂的位置往往设在离大门不远的主要游览线上,既是园林的主要景点,起观赏园景的最佳之处。 楼阁:由于一般多为体量较大的高层建筑,不仅是游人登高放远的佳处,同时也是园林最为突出的景观。 斋:是园林中修身养性的场所,多设于园林的僻静之处,常以叠石、植物进行遮掩,结构素雅,以营造一种幽静的环境。 馆:是园林中接待宾客,临时居住的建筑。园林中供起居、宴乐、观眺、读书的建筑均可称馆,称谓较为随意。 轩:古汉语中,"轩"字有高举飞升之意,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轩多有轻盈欲飞的造型,且多置于高敞或临水之处,令人于下仰观似有升腾之感。 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耸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古典园林中的台后来演变成厅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榭:多为临水建筑,一般都突露出岸,架临水上,结构轻巧,空间开敞。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其功能主要用于观赏水景。 舫:是一种仿船形的建筑,又称不系舟,多建于池边或水中,是休息、宴饮、娱乐的场所。 亭:"亭者,停也",亭的功能主要是供游人作短暂的逗留以观览园内外景色,也是园林造景点景的重要手段。亭的位置、式样、大小因地制宜,变化无穷,它们不仅是停歇,其本身也是构成景色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称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廊:廊子的建筑形式通透开敞、自然飘逸,不仅有联系园林中各种建筑物,给人停歇观赏、遮阳避雨的作用,而且为园林增添了美的景色,是中国园林中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 桥:园林中的桥为了游赏的需要,造型变化丰富,艺术性较高。 塔幢:是佛教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也是重要的景观建筑。塔往往建造于曲水转折处或山之峰顶,以控形势,也暗含镇守一方保平安的吉祥寓意。 牌坊、牌楼:是由华表演变而成,华表柱之间加横梁即为牌坊,若在牌坊结构上加斗拱及屋檐则成为牌楼。园林中的牌坊和牌楼多为建筑群的附属建筑,通常坐落在建筑或院落的导入部分、道路的转折或桥头处。北方皇家园林中牌坊、牌楼的设置较为普遍,以显示皇家气派。 城关、街市:在大型的皇家、王府园林中,往往还建有这类象征军事和商业设施的景点,以显示帝王之家"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宏大气魄。 墙垣:园林中的墙,造型富于变化和装饰美,可用来分割空间、衬托景物或遮蔽不良景物等。 精美的装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园林建筑更富于艺术性。 门窗:中国园林中的洞门洞窗,可称得上是建筑与环境艺术结合的高妙创意之作,它不仅使游人畅通无阻而且使园林景色也畅通无阻,还起到装饰门墙,美化景观的作用。 铺地 中国古园林中所称赞的"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步移景换"等等效果都要靠很好的园路来体现和完成。园林路面和庭院广场的地面铺装,其艺术性之强,往往胜过室内地面。 陈设 广义的包括了建筑中的家具、字画、摆设、灯具等所有器物,既是各类园林建筑发挥功能的媒介,又起着装饰美化空间、营造意境的作用,并表达出历史时代特征和园林主人的地位品位。家具陈设以典雅、古朴、自然为上品。在一些大的园林中在室外还有很多的陈设叫做"露陈",下面有高大精美的石雕台座,上面陈设各种宝器珍玩。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樟、兰、菊、柳、荷、玫瑰、茶花、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文人的意趣。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在园中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曲水徊,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亨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之有血脉。  在园林艺术中,纯粹的人为景观亭台楼阁,虽然对追求“人化自然”的园林来说不是主要要素,但是某些具体景区中还是可以成为主景的。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榭、楼、斋、亭、舫、阁、馆、廊、厅、堂、殿和轩等。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物,其形状、大小、比例、位置、疏密、高下,都随园景主题需要而随机应变。这就要求:造型轻巧淡推不求瑰玮庄严,装修精致灵动不求富丽华瞻,空间开敞流通不求封闭森严。另外色彩和质感对于园林来说也是重要的。红色热烈,蓝色沉静,金色华贵,白色洁净,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调。造园者为了模仿自然,体现文人的志趣,基本采取了自然色态。质感有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的,比如木材温馨,玻璃通透,石材古朴;另有一种则来自对材料的处理,比如石材打磨得粗糙就厚重粗犷,打磨得光洁就文雅华贵。不同的质感也有着不同的美感。这些不同的美感在园之山、水、建筑物、花草树木中均有所表现。可见,质感和色彩,再加上体量和线条,和轮廓、比例、尺度一起,构成了园林造型的艺术要素。  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而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却凭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在感受诗人孤独心境的同时,会萌生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  动态序列布局,使园林空间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以苏州留园为例,其空间处理之妙当列它园林之首,无论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区,至清风馆,曲楼到中部山池;或从园门曲折而入,过曲楼经五峰仙馆而进东园,其空间大小、明暗、开合和高低参差对比,皆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有起有落,犹如一幅高雅的画卷,百看不厌。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论文选题方向是

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效法自然的布局。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如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  诗情画意的构思。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  园中有园的手法。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分隔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敞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创造了在“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  建筑为主的组景。园林由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组成,而中国古典林中的建筑不但占地多(据调查占15—50%),且园林建筑常居主景的控制地位,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图中心,并往往成为该园的标志。即使在各景区、亦均有相应的建筑为该景区的主景。  因地制宜的处理。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园林即根据南北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宋北宋之说,又自秦汉始即根据宫苑和私家园林条件要求不同而各自发挥其胜。至今中国园林还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各个园均有其特色,或以山称著,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古典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但又是封建社会条件下物质和精神的产物。因此在学习时,必须按现今的社会时代要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1、依山傍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兰菊、荷、玫瑰、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意趣。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布。在园中有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水徘,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亭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只有血脉。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3、造景含蓄,那人寻味,一点方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扩展资料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论文选题方向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是对自然中构景要素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3、富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既可以“静观”,也可以“动观”,所以园林是时-空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一直以来讲究诗情画意,讲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门类。园林的构思,立意,布局都包含着艺术的主题。游览园林,仿佛朗读一首酣畅淋漓的诗歌,仿佛置身画境之中。4、重视意境的表达。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两者在艺术创作中的结合。意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情感的联想和共鸣。中国的诗,画艺术都很强调意境,那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同样也重视意境的表达。

1、依山傍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兰菊、荷、玫瑰、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意趣。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布。在园中有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水徘,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亭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只有血脉。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3、造景含蓄,那人寻味,一点方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扩展资料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古典园林

效法自然的布局。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如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  诗情画意的构思。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  园中有园的手法。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分隔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敞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创造了在“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  建筑为主的组景。园林由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组成,而中国古典林中的建筑不但占地多(据调查占15—50%),且园林建筑常居主景的控制地位,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图中心,并往往成为该园的标志。即使在各景区、亦均有相应的建筑为该景区的主景。  因地制宜的处理。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园林即根据南北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宋北宋之说,又自秦汉始即根据宫苑和私家园林条件要求不同而各自发挥其胜。至今中国园林还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各个园均有其特色,或以山称著,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古典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但又是封建社会条件下物质和精神的产物。因此在学习时,必须按现今的社会时代要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多种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自然来表达人的认识和感受,所以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要求。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因为古代相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在园林的造景上非常注重对人居环境的追求,着重营造更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条件,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并以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为依据营造光影、气流、温度等外界条件。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尽管很多的园林建筑都会受到庭院范围的局限,但是可以通过借景来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的园林景观。使人们在动静的状态下都可以把美丽的景观尽收眼底,使空间的视觉效果可以无限的外延。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对于园林的设计,设计师们突破空间固有的局限性,融入了亦动亦静、虚实结合、上下承启、循序渐进等的空间组织手法,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对于自然、山水、人文等景观呈现在不同交错的空间环境里,使观赏人的视线得到延伸和扩展。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古代的园林设计师们提炼并丰富大自然中的经典风景特征,把自然里的峰峦沟壑等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使三维的空间效果呈现在园林里。通常“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就看设计师怎么在有限的面积里,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来。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古人们经常会以寄情山水的方式,来表达子超脱的追求和个人的思想。所以在古典园林中常常出现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来表达景观的意境,无形中也增添了园林自身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烘托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第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⑩中国古典园林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  你看看这篇行吗?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论文题目是什么

1、框架式结构: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2、庭院式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3、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4、衬托性建筑的应用: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如今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5、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樟、兰、菊、柳、荷、玫瑰、茶花、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文人的意趣。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在园中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曲水徊,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亨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之有血脉。  在园林艺术中,纯粹的人为景观亭台楼阁,虽然对追求“人化自然”的园林来说不是主要要素,但是某些具体景区中还是可以成为主景的。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榭、楼、斋、亭、舫、阁、馆、廊、厅、堂、殿和轩等。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物,其形状、大小、比例、位置、疏密、高下,都随园景主题需要而随机应变。这就要求:造型轻巧淡推不求瑰玮庄严,装修精致灵动不求富丽华瞻,空间开敞流通不求封闭森严。另外色彩和质感对于园林来说也是重要的。红色热烈,蓝色沉静,金色华贵,白色洁净,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调。造园者为了模仿自然,体现文人的志趣,基本采取了自然色态。质感有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的,比如木材温馨,玻璃通透,石材古朴;另有一种则来自对材料的处理,比如石材打磨得粗糙就厚重粗犷,打磨得光洁就文雅华贵。不同的质感也有着不同的美感。这些不同的美感在园之山、水、建筑物、花草树木中均有所表现。可见,质感和色彩,再加上体量和线条,和轮廓、比例、尺度一起,构成了园林造型的艺术要素。  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而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却凭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在感受诗人孤独心境的同时,会萌生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  动态序列布局,使园林空间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以苏州留园为例,其空间处理之妙当列它园林之首,无论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区,至清风馆,曲楼到中部山池;或从园门曲折而入,过曲楼经五峰仙馆而进东园,其空间大小、明暗、开合和高低参差对比,皆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有起有落,犹如一幅高雅的画卷,百看不厌。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总的来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与“沧浪”之说暗合。(四)、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