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08 11:11:05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意思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形成了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核心的世界政治格局;1939年,后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因内部体制僵化和西方和平演变等一系列因素而轰然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即美国,“多强”指俄罗斯、中国、欧盟等。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实力大大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尚无任何一支力量可与其综合实力相匹敌。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主体衣钵,虽然其经济曾一度衰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实力;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科技等方面飞速发展,20xx年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军事实力亦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令世界瞩目;欧盟囊括了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超国家”区域一体化组织,在积极推动内部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东扩,对世界格局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一超多强”的局面,我们推断世界政治格局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主要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美国领导下的单极格局,这是美国一直凭借其“超强”的地位而谋求的;二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希望的政治多极化格局。我们再进一步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另一发展方向——政治多极化,除了目前的“一超多强”,在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中还会增加日本、印度、巴西等国。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出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和多国主导的多极化格局两种发展趋势。未来的世界将走向何方,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这不仅取决于各国综合实力的消长与外交政策的演变,同样取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与对此作出的努力。

战后国际格局由欧洲均势过渡到美苏两极争霸。再由美苏两极争霸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西方国家虽然丧失了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未削弱,而且其文化霸权的威力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西方国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文化霸权:

第一章主要概念: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总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不断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中以高科技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内容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拆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排挤左翼势力。 区域集团化 区域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论述题:1、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长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重塑日本经济。推行“第四点计划”。 建立“巴统 。第二个阶段: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相对下降。对外资本输出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苏联经济实力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成长壮大。第三个阶段: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苏联的衰落和解体。美国仍是超级大国。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3、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第二章主要概念:世界政治格局 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结构和态势。冷战思维 冷战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特指二战后东西方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的对抗状态。强权政治 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利用其经济、军事实力,强迫其他国家服从其统治,听从其指挥。思考题: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世界政治格局自50年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其总的趋势就是由美苏的两极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三条主线:一是美国和苏联争霸。二是西欧和日本的兴起。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趋势是怎样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消失了,两极格局终结。此后,世界政治呈现出新的特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有哪些?经济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的作用将超过单纯的政治外交。21世纪世界各国将围绕资源和能源展开激烈竞争。第三章主要概念:世界主题 所谓世界主题,就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种规范、原则、目标和手段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整体态势。思考题:1、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主题有什么样的转换?20世纪,世界主题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2、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目前危害和平的因素: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军备竞赛;局部战争始终不断;国际武器交易持续上升;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良好,但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包括: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时常出现;前苏东国家经济转轨仍未完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第四章主要概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其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日本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日本外交的自主性,二是日本外交的对象不会局限于某类国家,或者某类国家会是交往的禁区,无论哪个国家日本都可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现出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性日益明显。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马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思考题: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什么?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领域的调整;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于第三世界初级产品的掠夺。2、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评价?主权在民;在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都值得我们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美国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主张干涉美国之外的事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美国国力的增长,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转为在全球争夺霸权。第一,美国全球扩张时期: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第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阶段:尼克松、福特政府,卡特政府。第三,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第四、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阶段: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4、欧洲在战后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1)舒曼计划: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是1950年5月9日提出的舒曼计划。根据这个计划,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机构。最早有六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3)欧洲共同体(EC)的建立和扩大: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C)。(4)欧洲一体化的迈进:198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扩大到12国 。(5)欧洲联盟的建立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5、日本外交二战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4)争做政治大国。6、“冷战”结束以后中欧关系有哪些发展变化?政治方面,1994年中欧建立了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1998年1月,中欧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2001年,中欧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领域:中欧贸易额增长迅速。第五章名词解释: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休克疗法 1992年1月开始俄罗斯实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经济转轨,被称为“休克疗法”。 思考题:1、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实力大为增加。(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2、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原因:第一、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形见绌,因此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的根基。第二、执政党在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第三、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第四,西方势力的“和产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推动力。教训:第一、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本国特色化。第三、经济运行市场化。第四、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政治上的改革包括健全法制,整顿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在经济上的改革包括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精简中央机构,改组计划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和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减少国家对农民的干预和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等。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有些国家的改革获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有些国家的改革在外来干涉下失败,如捷克斯洛伐克遭苏联入侵。有些国家的改革则难以进行,如苏联的改革在70年代中期被迫停止。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次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政权垮台。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4、目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一,组织性增强。第二,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第三,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四,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第六章基本概念: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亚非拉和其它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而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总称。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处于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世界,又称第三世界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是新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联合起来召开的一次会议。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兴起。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形成。思考题: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主要有哪些形式?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政体,军人政权。2、发展中国家按其经济状况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第二种是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种是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第四种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3、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使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第七章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1)独立初期,主张“回归欧洲、加入西方”,向西方一边倒;(2)1993-1996年,主张东西方平衡,实行“双头鹰”外交。(3)1996--,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抗争,推动多极化进程。1996年以来,俄罗斯越来越明确把“多极化”思想作为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2、俄罗斯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1)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2)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3)俄罗斯联邦司法机关由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联邦总检查院组成。第八章1、中国外交政策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有亲苏反美的色彩。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反对美国,同时还反对苏联的霸权。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首先改善了中美关系。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国和外国建交的高潮。再次,中国在这一时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四阶段,即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南北矛盾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两者之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冷战政策: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雅尔塔体制: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谅解协议。西方七国:美、英、法、德、日、加、意。南南合作: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绝大部分都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于是从19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之间为摆脱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的控制,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即称为南南合作。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波匈事件: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当局的骚乱。波兰发生的事变,以及随后 发生的波苏矛盾得以和平解决;而在匈牙利,抗议活动演变成为当局无法控制的动乱, 苏军的坦克开进了布达佩斯,事变才得以结束。北约东扩:随着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美国即乘机调整它在欧洲的战略,提出北约东扩主张,意在将西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东移,以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真空”,确立北约在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亚非会议: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发展经济而定期举行的领导人会议,自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

世界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七、 工业经济 1、 论工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 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的探讨 3、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4、 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7、 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 8、 加强科技进步力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9、 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0、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1、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速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 1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及对策 14、论工业经济的存量优化调整 15、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16、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7、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18、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与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9、我国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20、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八、农业经济 21、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24、论市场化的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26、西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7、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28、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分析 29、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0、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 31、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32、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抉择 33、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4、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35、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6、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37、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38、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 39、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0、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 41、农业经济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3、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4、西部农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45、“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46、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4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48、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49、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0、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 51、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市场对策 九、贸易经济 52、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贸易经济增长 53、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54、论县级对外贸易及假如WTO后的对策 55、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56、小商品与大市场 57、对外经济贸易与再就业 58、加入WTO对我国卖艺经济发展的影响 59、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0、对私企直接参加对外贸易的思考 61、我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进口额的因素分析 62、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研究 63、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64、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65、环境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66、论保护国内市场与与适度对外贸易 6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68、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危害及其对策 69、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70、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7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_free/3_shtml这上面的都是,都是免费的。你可以上去看一下。绝对安全。没有病毒。给你的参考题目:·《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研究》 ·《近期美元贬值的成因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美、英、德住房金融分析》 ·《美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美股票期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美、德、日信用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及其趋势研究》 ·《欧洲会展经济研究》 ·《战后日本政府投资研究》 ·《财政投融资体制国际比较研究》 ·《战后日本物流业发展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跨国并购与我国对策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研究》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改革》 ·《“雁行模式”的变革与中国产业发展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以美国为例的分析》 ·《日本现代物流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日、韩、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日本城市地价变动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韩国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探讨》 ·《美国二战后的贸易政策研究》 ·《世界银行业国际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美国金融信托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政府应对经济长期衰退政策的评析》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进程、动因及战略意义》 ·《借鉴日本经验,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试论日本的通货紧缩》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国际比较与研究》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及启示》 ·《美国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及成功经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国际比较》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OECD国家环境税制的国际比较》 ·《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借鉴》 ·《日本环境政策的变迁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 ·《国外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引进》 ·《200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研究》 ·《美国转让定价税则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对我国区域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论经济全球化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韩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研究》 ·《我国利用外资中“超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供应链上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衡量方法对在华外资银行运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与QFII制度》 ·《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补贴改革研究》 ·《APEC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研究》 ·《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汇率波动性对国际贸易流量影响研究》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 ·《跨国并购中我国反垄断问题研究》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论文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现 制度非均衡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在动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这种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两点。 主体行为错位。一般地说,国际货币制度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协调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几个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进入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但作为布雷顿森林时代标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却依旧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究其来源实际上是二战之后英美两个大国在各自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之间斗争的结果,代表了资本主义大国利益。由于IMF残存的旧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机中开出一些不适当的“药方”而备受世人的非议。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通过提供短期信贷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与世界银行和WTO并列称为世界三大经济“联合国”。50多年来,IMF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确定和货币政策都产生重大的影响。IMF始终以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主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一国所占的份额就达到18%,拥有绝对的否定权。IMF对会员国的贷款规模极其有限,而在资金分配方面又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贷款按会员国交纳的份额分配,主要发达工业国占有份额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贷款资金最需要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另外,IMF提供贷款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极其苛刻,这种限制性条件是指IMF会员国在使用它的贷款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调整措施,以便在IMF贷款项目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能够恢复对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贷款资金的回收问题,以保证它拥有的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就此而言,IMF发放贷款时附加限制性条件显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IMF近年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贷款限制性条件的实际结果看,由于IMF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够准确和全面,附加贷款条件规定的紧缩和调整措施却给借款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中,接受IMF的资金援助的东南亚各国都被迫按其所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这些“药方”都是:要求危机国采取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要求亚洲各国整顿金融机构,加速开放市场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政策等。IMF的这些限制性条件,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资本流动自由化,反倒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IMF对这些面临汇率风暴冲击的国家采取强制措施,不但无法恢复投资人的信心,反而加剧了资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加速破产的速度,并引发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借IMF对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贷款之名,实行“经济殖民主义”的掠夺。美国以援助为筹码逼迫东南亚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更动摇了市场的信心,使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1976年签订以浮动汇率制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从此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国际金融进入了一个没有体系的时期(注: 学术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称其为“没有体系的体系”,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牙买体系。它的内容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各国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这种制度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不存在“超国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只是各国对外货币政策和法规的简单集合。其特征表现为:各国对外货币政策转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种限制性制度,允许货币逐步走向自由流动和货币价格的自由浮动,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属的制度,并且与社会中其他制度的复合体相互作用。总之,经济不只是市场机制,它还包括那些形成市场、构建市场和通过市场起作用或引导市场起作用的制度”(注:《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第33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顿森林时代所谓的“没有体系”是当前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总体特征,由于这种体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制度缺位具体表现在: (1)在金融危机的援救过程中缺乏最后的贷款者。目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的跨国境流动加快,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标准全球统一和国家干预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天然的缺陷——缺少“世界中央银行”,作为监管世界中央金融市场的“警察”和扮演国际最后贷款者。而这样的职责由IMF来承担是困难的,不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进行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创新,难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再次发生。 (2)迅速膨胀的国际资本市场缺乏国际监督和防险措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背后,有银行业的支持,使资本市场出现了所谓“高杠杆操作问题”;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交易量增长大大加快,而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制度更难实施,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由避险的工具演变成高风险的投资工具,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使金融监管相形失色;“信心”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媒介的某种倾向性,使信心越来越难以稳定,越来越容易大幅波动。 (3)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平稳的与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相匹配的国际资本市场对接机制。资本的全球化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卷了进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货币的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储备的选择与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这一方面是国际资本运动非核心国与核心国之间在经济制度安排上的不衔接,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的不衔接,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与各国经济制度的不衔接。金融的自由化进程过于迅速,出现了无序、波动过大和恶意投机以致破坏自由市场的趋势。自由化进程已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投机性成份超过投资性的程度;二是金融经济的虚拟化发展到超过真实经济太大太多的程度;三是自由化发展到发达国家失控、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 (4)对以对冲基金(Hedge Fund)为主要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缺乏必要的间接管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投机炒家运用对冲基金这种高杠杆的金融衔生工具疯狂炒作引起的。1998年10月传出的关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国际15家大银行融资35亿美元以挽救险些倒闭的颓势,反过来说明,对冲基金是有钱的游戏,它具有高回报,同时银行向其贷款风险也是相当大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通过监管银行来加强有关对冲基金的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提出征收资本交易税的设想,也是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的一定限制,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任何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现实作出的客观选择,现存的金融体制不是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资金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因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产生制度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变革与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或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1)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IMF在后布雷顿森林时代也曾起到过很大作用,但它在职能安排上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一是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的色彩太浓;二是在其贷款的份额、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存在极大缺陷。目前需进一步扩大其防范和支持当事国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中长期贷款以协助其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2)提高世界银行在稳定国际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的职能。如让世界银行承担部分化解受害国金融风险的支持功能;发挥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作用,加强对遭受危机袭击的国家实施资金援助。(3)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建立一个最后贷款人,来避免产生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IMF难以担当最后贷款人的重责,我们倾向于建立一个诸如“世界金融组织”(WFO)的机构,制定新的规则和宗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等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制定,规范国际金融市场行为。(4)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国际金融预防风险的能力,为IMF或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材料,向有关成员国发出金融风险的预警信息。 第二,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许多国家由于银行管理不善,引发金融过度风险;或由于银行财务状况信息不透明,延误发现和解决风险的时机;或由于监督机构不独立,使制定的监督制度不能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已成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1999年初,由七个发达国与十五个新兴国家组成的盟国金融小组商讨制订“财政透明度行为准则”、“公布数据的特殊标准”和“公司管理行为准则”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有利于建立一套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并实行金融监管。(2)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对冲基金是有钱人的游戏,集中大笔资金利用汇市、股市和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立体投机炒作”,给一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乔治·索罗斯认为:“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一体化带来的庞大资本,超越国际的无原则的移动。”对冲基金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是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对银行的跨境监督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从国别上看,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需要提及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参加国际经济协调。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会越来越高,并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我们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是规范各国间货币金融交往所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一方面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制度创新的特殊利益分配,这其中包含了制度变迁主导型国家对他国的部分权力控制。如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使美国大受“铸造税”之利,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在二战后独霸西方社会的战略企图在经济领域又一次得逞。由于经济实力相对悬殊,大量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愿望最为强烈,是制度变迁的最迫切的需求者,但无力承担制度创新的责任,不能形成制度供给。但同时美国在全球社会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又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来实施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种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是决定制度供给的主导力量,这其中的原因不光是由于制度是公共产品,无人提供制度供给,最主要是由于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其手中握有暴力潜能,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特别作用。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象二战之后单纯依靠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这其中发展中国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元与日元的崛起,将与美元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高境界在全球采用单一国际货币的最终目标也会越来越遥远。储备货币的确定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关键,而对储备货币的所在国来讲又意味着极大的制度创新的优势。美国、欧盟与日本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都有着强烈的制度创新的意愿,纷纷提出有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建框架的设想,从实力比较,因此美国、欧盟与日本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由于改革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收益等于制度的边际成本,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均衡必然是边际的和局部的,这也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渐进与漫长的过程。【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2] 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张宇燕:《东亚金融危机与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4期。 [4] 李晓西:《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5-6期。 [5] 张宝珍:《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世界经济》1999年第5期。

转换思维转换思维,即转换思维的角度,是指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或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不以否定原有的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知识影响,另辟蹊径。运用转换思维角度的方式发现问题的可能性的机会是较多的。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全面、深入、完善的。譬如对数学活动认识的研究,起初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认识其特点与规律的,后来又逐渐发现了活动的另一面——学生的学。于是,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从教师教的角度看问题所能得出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而认识到只从教的角度或只从学的角度认识教学,都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而全面的认识也不等于把这两方面的结论相加;而应该从教与学的各种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教学的规律。这样一个视角的转化,就使我们有可能结合各门学科,引出一批研究课题,如语文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辨,数学教学中的讲与练等。思维角度的转换是多类型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例如,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历来把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放在第一位,而音乐、美术、体育等几门所谓次科一向不被重视。这些次科果真对学生的发展无足轻重吗?如果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学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有人就从过去被忽视的方面展开了研究,从而改变了研究学校工作的视角。(2)在不同的层次上的转换。其中有的是从较抽象转化到较具体,有的则是从较具体的层次的研究转向较抽象的层次。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就是一例。他努力用系统优化的理论作指导,寻找教学过程各因素、各阶段、各方面的最佳组合。(3)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这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也是可开发出新课题的地方。如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各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等问题,就属于这一类型。(4)通过比较。这种比较的问题(内容)是比较多的。可以是纵向的历史比较,如近代中国课程与现代中国课程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国家与区域的比较,如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中国城市中等教育结构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比较等;也可以是其他的比较,如两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两部作品的比较等。上述几种转换思维角度的类型虽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向研究较少、较薄弱的方面转化。2、类比移植类比与移植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视角。因此,其关键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善于借“它山之石”。我们可以根据现实需求从学科拓展和跨学科研究中选取新鲜题目,如近年来出现的公共关系学、市场学、地震社会学等研究成果都是基于选择了适应现代社会进程的新课题;如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观点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课题,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通过移植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作类比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可取的。运用此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懂得两类事物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比较多,而且两类事物之间有一些本质相同之处,不注意这一点,运用类比法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达尔文知道某动物近亲繁殖产生良种,于是,他便和表妹结婚,结果,所生的子女都是智能低下或身体有缺陷的人。错误的类比,造成了达尔文终生的遗憾。 深入探究如果说,上述几种思维方法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直接相关,那么,深入探究现象的思维方法则要求直接面向现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而变幻无穷的现象世界中,只要我们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的需求出发,去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去研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工业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政治上廉政建设系统工程的研究、教育上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探索等都是有现实意义的选题范畴。[4]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的探究指向应是其背后的实质。像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瓦特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那样,我们也可以提出为什么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否恰当,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如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新现象,诸如,市场经济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什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突出等等。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我们要善于捕捉,善于深入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在新形势中处于主动地位。只有乐于思考、勤于思考与善于思考,才能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发掘自己的学术优势,源源不断地获得有科研价值的选题。4、 发现疑问一般地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度越低。怀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猜疑,毫无根据的猜疑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怀疑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作为怀疑依据的事实与经验,总是与现有结论或常规不一致甚至相悖的。逻辑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有效工具。对理论的逻辑推敲,可以从推敲概念,尤其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做起。对于一时十分流行的概念也应仔细推敲。在教育理论中,有不少结论是通过演绎性推理得出的。例如,在粉碎“四人帮”以前,教育理论界十分强调教育的阶级性,而近年来,则又十分强调当年批判过的教育产业化特性。为什么同属于教育属性判断会这样大相径庭呢?差别极大结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政治路线的变化吗?有没有思想方法上的问题、逻辑判断上的失误?这一思路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表面看来截然相反的结论,都是采用演绎推演得出来的。在教育理论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从个别直接上升为一般,忽视结论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的限制。如把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教学经验当作普遍规律,把某一种课的结构当作课的通用模式等。一般情况下,怀疑的产生具有上述两方面的依据,事实与原理相悖引起思索,思索又指向原理的逻辑合理性。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者的怀疑的正确性,提出了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向真理更逼近一步的结论,科研获得成功,出了成果。二是与此相反,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疑错了,其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科研没有成果。当然这是令人遗憾的结果。但研究者不要因此而失怀疑的勇气。我们应该坚信,即使是一次失败的科研,也不会一无所获。怀疑被否决,至少能使我们对自己曾经怀疑过的理论的正确性有更深入、更确切的认识。发现自己怀疑不正确的原因,也可以锻炼我们的研究能力。

如果是世界经济专业,最好选国别研究。那你要根据自己将来想要进行的研究方向,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向。如果是为了快速毕业,就选导师喜欢的题目。不知道你是在南方读还是北方读,一般南方选题自由性大,北方有时导师会指定。主要还是自己有兴趣,要不然做着也感觉无趣。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研究》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研究》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研究》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01-2007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研究》 ·《上海写字楼市场投资价值与人民币汇率的关联性及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研究》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研究》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合理化问题研究》 ·《汽车贷款证券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模式和时序选择研究》 ·《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一共将近1000篇世界经济专业硕博论文选题,具体请到_1_%CA%C0%BD%E7%BE%AD%BC%C3/)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9相关范例编辑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简单提纲举例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转换思维转换思维,即转换思维的角度,是指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或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不以否定原有的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知识影响,另辟蹊径。运用转换思维角度的方式发现问题的可能性的机会是较多的。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全面、深入、完善的。譬如对数学活动认识的研究,起初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认识其特点与规律的,后来又逐渐发现了活动的另一面——学生的学。于是,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从教师教的角度看问题所能得出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而认识到只从教的角度或只从学的角度认识教学,都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而全面的认识也不等于把这两方面的结论相加;而应该从教与学的各种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教学的规律。这样一个视角的转化,就使我们有可能结合各门学科,引出一批研究课题,如语文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辨,数学教学中的讲与练等。思维角度的转换是多类型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例如,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历来把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放在第一位,而音乐、美术、体育等几门所谓次科一向不被重视。这些次科果真对学生的发展无足轻重吗?如果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学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有人就从过去被忽视的方面展开了研究,从而改变了研究学校工作的视角。(2)在不同的层次上的转换。其中有的是从较抽象转化到较具体,有的则是从较具体的层次的研究转向较抽象的层次。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就是一例。他努力用系统优化的理论作指导,寻找教学过程各因素、各阶段、各方面的最佳组合。(3)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这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也是可开发出新课题的地方。如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各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等问题,就属于这一类型。(4)通过比较。这种比较的问题(内容)是比较多的。可以是纵向的历史比较,如近代中国课程与现代中国课程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国家与区域的比较,如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中国城市中等教育结构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比较等;也可以是其他的比较,如两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两部作品的比较等。上述几种转换思维角度的类型虽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向研究较少、较薄弱的方面转化。2、类比移植类比与移植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视角。因此,其关键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善于借“它山之石”。我们可以根据现实需求从学科拓展和跨学科研究中选取新鲜题目,如近年来出现的公共关系学、市场学、地震社会学等研究成果都是基于选择了适应现代社会进程的新课题;如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观点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课题,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通过移植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作类比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可取的。运用此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懂得两类事物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比较多,而且两类事物之间有一些本质相同之处,不注意这一点,运用类比法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达尔文知道某动物近亲繁殖产生良种,于是,他便和表妹结婚,结果,所生的子女都是智能低下或身体有缺陷的人。错误的类比,造成了达尔文终生的遗憾。 深入探究如果说,上述几种思维方法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直接相关,那么,深入探究现象的思维方法则要求直接面向现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而变幻无穷的现象世界中,只要我们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的需求出发,去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去研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工业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政治上廉政建设系统工程的研究、教育上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探索等都是有现实意义的选题范畴。[4]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的探究指向应是其背后的实质。像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瓦特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那样,我们也可以提出为什么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否恰当,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如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新现象,诸如,市场经济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什么当代青年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突出等等。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我们要善于捕捉,善于深入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在新形势中处于主动地位。只有乐于思考、勤于思考与善于思考,才能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发掘自己的学术优势,源源不断地获得有科研价值的选题。4、 发现疑问一般地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度越低。怀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猜疑,毫无根据的猜疑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怀疑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作为怀疑依据的事实与经验,总是与现有结论或常规不一致甚至相悖的。逻辑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有效工具。对理论的逻辑推敲,可以从推敲概念,尤其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做起。对于一时十分流行的概念也应仔细推敲。在教育理论中,有不少结论是通过演绎性推理得出的。例如,在粉碎“四人帮”以前,教育理论界十分强调教育的阶级性,而近年来,则又十分强调当年批判过的教育产业化特性。为什么同属于教育属性判断会这样大相径庭呢?差别极大结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政治路线的变化吗?有没有思想方法上的问题、逻辑判断上的失误?这一思路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表面看来截然相反的结论,都是采用演绎推演得出来的。在教育理论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从个别直接上升为一般,忽视结论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的限制。如把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的教学经验当作普遍规律,把某一种课的结构当作课的通用模式等。一般情况下,怀疑的产生具有上述两方面的依据,事实与原理相悖引起思索,思索又指向原理的逻辑合理性。通过怀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研究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部分或完全证实了研究者的怀疑的正确性,提出了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向真理更逼近一步的结论,科研获得成功,出了成果。二是与此相反,研究的结果证明研究者怀疑错了,其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科研没有成果。当然这是令人遗憾的结果。但研究者不要因此而失怀疑的勇气。我们应该坚信,即使是一次失败的科研,也不会一无所获。怀疑被否决,至少能使我们对自己曾经怀疑过的理论的正确性有更深入、更确切的认识。发现自己怀疑不正确的原因,也可以锻炼我们的研究能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简要提一下事件,探讨原因,加上国人与世界的态度,评论对世界格局的思考,时局的动荡与发展,今后人类经济社会的何去何从,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对我们的启示

自己想吧 不要投机取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哥们选修这课的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