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论文5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4 17:35:26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论文5000字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都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笔者通过多年在企业和机关从事会计工作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进行简要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精神实质,并利用它来管好各项会计事务,对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该对比对在企业和机关之间互换工作的会计人员有所帮助。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会计都是指企业会计,而很少人会想到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称预算会计),这与我国的体制有关,社会上企业的数量和事业单位的数量有天壤之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20多万个事业单位及有限的行政单位,而企业的数量则不计其数,但是随着这些年国家在预算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这让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的支出有了更多的关注,自然事业单位的会计向更加透明的方向转变中。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企业的效益直接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事业单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本身发生的业务的一种记录,并没有对后期的业务有多大的影响。首先谈一谈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不同:   一、定义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单位会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毕业论文网   企业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按企业的性质,有商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等;按会计内容和侧重面,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二、核算特点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特点:   (1)一般不进行成本(或完全的)核算。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从总体上讲,不以营利为目的,重视社会效益。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外界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无偿的,不求回报,也不存在业主权益问题。(2)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会计核算组织结构。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本身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按照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分为主管、二级和基层单位会计等几级;同时,就单个事业单位来看,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支出方向也不单纯地用于本单位的支出需要。(3)资金(经费)来源多渠道,要为多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在增加,除财政及上级主管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及消费者等。(4)资金来源多样化,决定了往往不能单纯以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有时要以有特定来源、同时有特定作用的基金作为会计主体。(5)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虽然任何一种会计的结账基础都不可能是固定的、排他的,但应该有一种是基本的。少数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收付实现制,或者是少数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做法,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但这主要由主管部门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统一的规定,不能由单位自行其是。而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会计制度中加以明确规定,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一大特点。 毕业论文网   企业会计的核算特点是:   (1)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必须提供方面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决策需要。(2)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资源使用的效益变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既要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关的信息,还要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计划和预算,参与经济决策。(3)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正确核算盈亏。   三、核算的一般原则有所不同   除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历史性及重要性原则等相同的会计核算原则外,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还强调可比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而企业会计核算会计还注重统一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权益性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着力增强会计职业修养,树立崇高的会计职业理想。“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自从会计一产生,它就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更是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会计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会计职业也成为人们崇尚的职业之一。会计人员要正确认识会计职业的重要性,自觉增强职业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会计职业理想,把我们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不仅看成是维持生计所必须,更要看成是我们的事业,要把会计职业当成我们的事业来经营,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遇到“两难”时,做到正确抉择,自觉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 2、着力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处于不断深化改革,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的阶段,会计也正在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各项新制度、新准则以及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先进经营理念不断推出和创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水平,而是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总体目标,这是会计职业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学识水平、专业能力,有了这一基础,才谈得上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3、着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法律水平。政策、法规不仅是会计人员执行职业道德的依据和保障,而且是会计职业道德中带有强制性的最基本的部分。会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政策性强的工作,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法规、公司法、证券法、经济法等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法律水平和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履行会计职业道德。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正如“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根据其自身特征从宏观、微观即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方能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 摘要: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群体,其主要职责是对内对外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于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有为重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顺畅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近年来,事业单位频繁暴露出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其根本原因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以及会计信息失真,如何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呢?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涵;问题;成因;对策 一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解读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是遵守的、体现本职工作要求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各种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在会计的具体工作中一种公德的表现,规范和指导各种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各种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贯穿与会计活动的全部过程,体现出新时期对于会计发展的新要求,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 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恶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 是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来起作用的非强制性规范。 1.熟悉财经法规、热爱本职工作。记账、算账、报账只是会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保障本单位所有管理和运营活动得以正常运行,所以就必须要熟悉和了解各种财经法律法规,还要在日常工作中遵守和执行下去。热爱本职工作指的是忠于职守,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基础,将一个工作干好、干出成绩首先要必须热爱这个工作, 所以会计人员要以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为荣。会计人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目标,才能不断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观念等都能够满足其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还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发挥岗位职责,在自已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2.按原则办事、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的、 务活动时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此为准 U来规范自己的工作, 只有这样遵守法规、坚持原则,才能保证对内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完整的。客观公 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品德, 是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所在, 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必须以客观发生的事实为依据, 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公正性。 3.热心服务为本、坚守相关秘密。会计作为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核算只是一个基本职能,还有监督、预测、决策等诸多职能,所以作为会计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本单位的整体运营情况,并且积极的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一系列会计知识,全心全意的为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人员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相关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将本单位的任何秘密泄露出去。会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机会了解到本单位的重要机密,如果不能保守秘密而泄露出去,这样必然会严重影响单位的经济利益。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经济政策以及利用经济杠杆来实现。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群体, 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提高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自律性,更好的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虽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活动, 但是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颁布的任何法规和制度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正常的经济秩序就会被破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就受到了阻碍。 3.职业道德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委派制度。为了强化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委派制在事业单位得到了逐步推广,它能使会计人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使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有效发挥;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会计委派制的逐步完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分不开的, 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将会计委派工作做的更好。 三、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与危害 1.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1)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遵纪守法意识薄弱。当前的会计工作中, 部分会计人员出现职业道德缺失,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业务时,不能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心态去处理,甚至出现了串通舞弊,某些会计人员抵挡不住金钱诱惑, 采取收入不记账、虚报冒领、伪造、变造支出单据等违法行为, 或利用职务之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以权谋私来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这样会计的各种职能就得不到任何的发挥。职业道德观念不强、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等行为时常发生已经成为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2)会计人员有法不依,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一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各种财经法律法规视而不见,遵纪守法的意识非常薄弱,不能做到依法办事,不关注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会计专业知识不能及时的学习更新, 知识老化较为严重,新制度新准则不能准确的把握, 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最终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2.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将直接影响了其对内对外提供的各种会计信息的真实度,这种失真的信息必然会滋生各种违法乱纪行为、误导领导的相关决策, 也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最终将影响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1.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当前职业道德基本上是依靠社会的舆论和会计人员的良心来实现的, 这样的非强制性是难以保证执行力的。只有会计法律法规才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当前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还很不健全,比如: 会计法》和 刑法》等相关法规对会计人员不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权、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均未有一个违法处罚措施,这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就没有任何力度可谈。从相关法规对违法会计人员的处罚来看,大多数也还只停留存警告、罚款和停止职业资格上,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太轻,打击力度不够, 难以构成何效的惩戒;如果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敢于直面各种违法会计行为,这样往往会遭到各利益相关者的打击、报复和诬陷, 而在达时法律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保护。 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了变化。部分会计人员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时就难以坚持原则,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膨胀,一切行动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这种思想道德的滑坡就很难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必然无法保证。另外,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新的交易事项不断涌现,原有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也就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对其有所掌握, 才能在新时期做出 确的职业判断。本身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就较为低下又不积极学习,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就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性差错,各种违法行为也就难以消除,会计信息质量低劣也就在所难免。 3.学校教育及后续教育在职业道德方面比较缺乏。由于我国仍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样就决定了学校对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 在校学习期间,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就很缺乏。毕业以后考取从业资格就正式开始从事会计工作,虽然每年都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基本都是法规、制度、核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很少,这种客观上的不重视引起意识领域的淡漠, 造成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认知度低,自律能力低下。 五 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1.提高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认识, 抵制和纠正各种不正之风。认真学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局限在日常的核算中,要懂得与时俱进,全面的认识到会计的职责所在,给以后的工作指引好方向。从事会计工作,就要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坚持原则照章办事,争做新时期合格的财务人员, 以遏止各种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行为。 2.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切实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职业道德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计法》规定: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会计人员作为单位重要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善于学习, 积极进取, 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规,遵纪守法,不徇私情, 积极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 3.重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全面提升其整体素质。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都取决于其制度设计的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认真贯彻执行。强化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精湛的业务技能,才能将会计工作做的更出色,能够减少由于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也要加大后续教育中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力度,真正实现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双提升。大力开展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因为一旦推行定期轮岗制度各个会计岗位就要经常交接,交接的过程中,以前存在的问题和掩盖在合法业务下的违法行为都将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将会计人员的不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够促进会计人员自我约束,履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4.不断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恰当地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事项,但由于受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各个方面利益诱惑和职业道德、自身工作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有时难以做出独立和客观公止的职业判断。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积极学习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已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最终促使事业单位会计一I: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这对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相应的改革压力。  1、部门预算改革将对现行预算会计基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使得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公开和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原则。为进行绩效评价,它将要求逐步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明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加财政透明度,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财政经济状况,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项和隐性债务等问题。  实际上,横亘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者之间的是修正权责发生制(modified accrual basis),若修正很小时,它几乎与收付实现制无异;若修正很大时,它甚至可以等同于权责发生制。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有选择地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而且修正的程度和范围弹性很大。例如,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就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职工工资、欠发退休养老金、需要分期摊配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  2、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  从复式预算的角度看,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没有按复式预算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尽管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实行复式预算,但在1997年之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各种政府预算收支仍统一在“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1997年之后,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预算外收支,财政总预算会计统一在“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这样,预算会计实际上是按照单式预算来组织会计核算的。  其二,没有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应反映政府实际活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反映政府作为财政预算的组织者、执行者的特点。我国现行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执行同一套会计制度,但各级政府之间所从事的公共活动范围与内容不大相同,这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我国现行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分开编制。这就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未雨绸缪,预先为之做好改革的准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为之分别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以反映和考核其运行状态。为此,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需要按照上述复式预算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为核算完整的政府预算活动分别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类会计科目,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都分别看成是一个会计主体,使“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分别成立,并为它们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对于复式预算子预算之间的资金转移等业务活动,预算会计也要分别在相应的会计主体中做出会计处理,以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运行状况及结果。  3、费改税与机构改革将使得预算会计进一步规范化与公共化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入,全部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等将有较大幅度的压缩,并逐步进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推行费改税,将使得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内容进一步减少。对于行政单位会计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部分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内容;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尤其是已全面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其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责而获取预算外收入的客观条件将逐步丧失,用以核算预算外资金的“应缴财政专户款”也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向何处去?  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广,其性质、职责、财务管理以及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等都与行政单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对其实行区别对待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继续依靠财政补助的教育单位和极少数事业单位而言,可以比照现行行政单位会计执行,采用收付实现制。当然,这并不妨碍其最终也要走向某种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对于进一步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而言,可以比照企业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  4、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将引起预算会计发生一些变化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使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直接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实际拨付数为依据。作为1997年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包干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从银行支出数改为财政拨款数。而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货品和劳务,均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这将使得财政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预算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还要根据采购机构提交的预算拨款申请书和有关采购文件,按实际发生数并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支付给供应商。  5、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将对预算会计发生重大影响  我国现行中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方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改变”上:即不改变部门预算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改变部门、单位财会人员的职责;不改变人民银行国库局的职责。同时,不清理部门开设的“账户”,但是单一账户以及其他政府预算改革措施将会逐步使部门开设的账户自然消亡。各地的改革方案虽然特点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改变现行预算框架,实行单一账户、统一资金结算,大多统一财务管理,实行“零户统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又一次面临深刻的变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取财政收入、向行政单位拨付经费,行政单位收取财政总预算会计拨人的经费和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财政部门将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可以说是总和分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政府会计,其会计目标是为财政管理服务。而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性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收付不需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其会计系统的独生性相对较强。只是由于与政府会计有共同的非营利性、公共性特征以及近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仍以国有为主的实际,而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另外,政府预算改革,还将使得预算会计科目体系更加科学。  当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及由此带动财政日益公共化的必然结果。而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又会给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重大影响,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对政府预算改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千字左右,百度太多了。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论文5000字怎么写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及对策 论文编号:CW026 论文字数:7847,页数:10 摘要 从近几年的工作中实践发现,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一般比较粗犷,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如: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财经法规执行不到位,事业支出不断膨胀,财务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财务管理弱化、国有资产管理乏力、内控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大纲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述………………………………………………………………………1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3 四、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5 参考文献………………………………………………………………………………………7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经济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2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财务管理》,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胡之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中国财政》,2009年,总第539期。 4.蔡丽兰,“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若干问题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08年,总第389期。 5.财政部预算司,“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财政热点聚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6.宗文龙、林常青、陈绍君、徐志芳,“事业单位对下属法人机构的财务控制策略”, 《财务与会计》,2009年,总第403期。 7.厦门市财政局,“建立事业单位实物资产管理新机制”,《中国财政》,2009年,总第535期。 8.万年青,“加强公益性科研单位财务控制浅析”,《财务与会计》,2008年,总第375期。 9.郭宏辉,“浅淡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福建财会研究》,2008年,总第276期。 10.顾克荣,“浅谈资产处置规定中的几个重点问题”,《财务与会计》,2008年,总第389期。 11.罗建钢、刘微,“县级经营国有资产的监管探索”, 《中国财政》,2009年,总第539期 以上回答来自: -5/htm

我把我的毕业论文给你好了 至少也要8000字啊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都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笔者通过多年在企业和机关从事会计工作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进行简要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精神实质,并利用它来管好各项会计事务,对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该对比对在企业和机关之间互换工作的会计人员有所帮助。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会计都是指企业会计,而很少人会想到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称预算会计),这与我国的体制有关,社会上企业的数量和事业单位的数量有天壤之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20多万个事业单位及有限的行政单位,而企业的数量则不计其数,但是随着这些年国家在预算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这让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的支出有了更多的关注,自然事业单位的会计向更加透明的方向转变中。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企业的效益直接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事业单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本身发生的业务的一种记录,并没有对后期的业务有多大的影响。首先谈一谈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不同:   一、定义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单位会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毕业论文网   企业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按企业的性质,有商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等;按会计内容和侧重面,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二、核算特点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特点:   (1)一般不进行成本(或完全的)核算。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从总体上讲,不以营利为目的,重视社会效益。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外界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无偿的,不求回报,也不存在业主权益问题。(2)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会计核算组织结构。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本身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按照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分为主管、二级和基层单位会计等几级;同时,就单个事业单位来看,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支出方向也不单纯地用于本单位的支出需要。(3)资金(经费)来源多渠道,要为多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在增加,除财政及上级主管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及消费者等。(4)资金来源多样化,决定了往往不能单纯以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有时要以有特定来源、同时有特定作用的基金作为会计主体。(5)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虽然任何一种会计的结账基础都不可能是固定的、排他的,但应该有一种是基本的。少数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收付实现制,或者是少数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做法,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但这主要由主管部门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统一的规定,不能由单位自行其是。而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会计制度中加以明确规定,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一大特点。 毕业论文网   企业会计的核算特点是:   (1)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必须提供方面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决策需要。(2)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资源使用的效益变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既要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关的信息,还要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计划和预算,参与经济决策。(3)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正确核算盈亏。   三、核算的一般原则有所不同   除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历史性及重要性原则等相同的会计核算原则外,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还强调可比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而企业会计核算会计还注重统一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权益性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论文5000字开头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都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笔者通过多年在企业和机关从事会计工作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进行简要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精神实质,并利用它来管好各项会计事务,对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该对比对在企业和机关之间互换工作的会计人员有所帮助。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会计都是指企业会计,而很少人会想到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称预算会计),这与我国的体制有关,社会上企业的数量和事业单位的数量有天壤之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20多万个事业单位及有限的行政单位,而企业的数量则不计其数,但是随着这些年国家在预算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这让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的支出有了更多的关注,自然事业单位的会计向更加透明的方向转变中。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企业的效益直接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事业单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本身发生的业务的一种记录,并没有对后期的业务有多大的影响。首先谈一谈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不同:   一、定义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单位会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毕业论文网   企业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按企业的性质,有商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等;按会计内容和侧重面,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二、核算特点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特点:   (1)一般不进行成本(或完全的)核算。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从总体上讲,不以营利为目的,重视社会效益。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外界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无偿的,不求回报,也不存在业主权益问题。(2)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会计核算组织结构。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本身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按照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分为主管、二级和基层单位会计等几级;同时,就单个事业单位来看,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支出方向也不单纯地用于本单位的支出需要。(3)资金(经费)来源多渠道,要为多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在增加,除财政及上级主管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及消费者等。(4)资金来源多样化,决定了往往不能单纯以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有时要以有特定来源、同时有特定作用的基金作为会计主体。(5)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虽然任何一种会计的结账基础都不可能是固定的、排他的,但应该有一种是基本的。少数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收付实现制,或者是少数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做法,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但这主要由主管部门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统一的规定,不能由单位自行其是。而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会计制度中加以明确规定,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一大特点。 毕业论文网   企业会计的核算特点是:   (1)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必须提供方面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决策需要。(2)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资源使用的效益变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既要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关的信息,还要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计划和预算,参与经济决策。(3)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正确核算盈亏。   三、核算的一般原则有所不同   除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历史性及重要性原则等相同的会计核算原则外,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还强调可比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而企业会计核算会计还注重统一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权益性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着力增强会计职业修养,树立崇高的会计职业理想。“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自从会计一产生,它就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更是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会计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会计职业也成为人们崇尚的职业之一。会计人员要正确认识会计职业的重要性,自觉增强职业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会计职业理想,把我们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不仅看成是维持生计所必须,更要看成是我们的事业,要把会计职业当成我们的事业来经营,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遇到“两难”时,做到正确抉择,自觉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 2、着力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处于不断深化改革,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的阶段,会计也正在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各项新制度、新准则以及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先进经营理念不断推出和创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水平,而是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总体目标,这是会计职业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学识水平、专业能力,有了这一基础,才谈得上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3、着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法律水平。政策、法规不仅是会计人员执行职业道德的依据和保障,而且是会计职业道德中带有强制性的最基本的部分。会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政策性强的工作,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法规、公司法、证券法、经济法等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法律水平和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履行会计职业道德。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正如“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根据其自身特征从宏观、微观即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方能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 摘要: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群体,其主要职责是对内对外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于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有为重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顺畅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近年来,事业单位频繁暴露出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其根本原因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以及会计信息失真,如何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呢?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涵;问题;成因;对策 一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解读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是遵守的、体现本职工作要求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各种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在会计的具体工作中一种公德的表现,规范和指导各种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各种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贯穿与会计活动的全部过程,体现出新时期对于会计发展的新要求,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 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恶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 是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来起作用的非强制性规范。 1.熟悉财经法规、热爱本职工作。记账、算账、报账只是会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保障本单位所有管理和运营活动得以正常运行,所以就必须要熟悉和了解各种财经法律法规,还要在日常工作中遵守和执行下去。热爱本职工作指的是忠于职守,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基础,将一个工作干好、干出成绩首先要必须热爱这个工作, 所以会计人员要以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为荣。会计人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目标,才能不断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观念等都能够满足其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还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发挥岗位职责,在自已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2.按原则办事、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的、 务活动时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此为准 U来规范自己的工作, 只有这样遵守法规、坚持原则,才能保证对内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完整的。客观公 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品德, 是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所在, 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必须以客观发生的事实为依据, 如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公正性。 3.热心服务为本、坚守相关秘密。会计作为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核算只是一个基本职能,还有监督、预测、决策等诸多职能,所以作为会计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本单位的整体运营情况,并且积极的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一系列会计知识,全心全意的为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人员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相关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将本单位的任何秘密泄露出去。会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机会了解到本单位的重要机密,如果不能保守秘密而泄露出去,这样必然会严重影响单位的经济利益。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经济政策以及利用经济杠杆来实现。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群体, 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提高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自律性,更好的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虽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活动, 但是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颁布的任何法规和制度难免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正常的经济秩序就会被破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就受到了阻碍。 3.职业道德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委派制度。为了强化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委派制在事业单位得到了逐步推广,它能使会计人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使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有效发挥;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会计委派制的逐步完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分不开的, 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将会计委派工作做的更好。 三、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与危害 1.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1)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遵纪守法意识薄弱。当前的会计工作中, 部分会计人员出现职业道德缺失,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业务时,不能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心态去处理,甚至出现了串通舞弊,某些会计人员抵挡不住金钱诱惑, 采取收入不记账、虚报冒领、伪造、变造支出单据等违法行为, 或利用职务之便利,贪污、挪用公款,以权谋私来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这样会计的各种职能就得不到任何的发挥。职业道德观念不强、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等行为时常发生已经成为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2)会计人员有法不依,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一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各种财经法律法规视而不见,遵纪守法的意识非常薄弱,不能做到依法办事,不关注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会计专业知识不能及时的学习更新, 知识老化较为严重,新制度新准则不能准确的把握, 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最终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2.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将直接影响了其对内对外提供的各种会计信息的真实度,这种失真的信息必然会滋生各种违法乱纪行为、误导领导的相关决策, 也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最终将影响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1.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当前职业道德基本上是依靠社会的舆论和会计人员的良心来实现的, 这样的非强制性是难以保证执行力的。只有会计法律法规才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当前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还很不健全,比如: 会计法》和 刑法》等相关法规对会计人员不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权、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均未有一个违法处罚措施,这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就没有任何力度可谈。从相关法规对违法会计人员的处罚来看,大多数也还只停留存警告、罚款和停止职业资格上,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太轻,打击力度不够, 难以构成何效的惩戒;如果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敢于直面各种违法会计行为,这样往往会遭到各利益相关者的打击、报复和诬陷, 而在达时法律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保护。 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了变化。部分会计人员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时就难以坚持原则,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膨胀,一切行动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这种思想道德的滑坡就很难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必然无法保证。另外,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新的交易事项不断涌现,原有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也就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会计人员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对其有所掌握, 才能在新时期做出 确的职业判断。本身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就较为低下又不积极学习,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就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性差错,各种违法行为也就难以消除,会计信息质量低劣也就在所难免。 3.学校教育及后续教育在职业道德方面比较缺乏。由于我国仍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样就决定了学校对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 在校学习期间,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就很缺乏。毕业以后考取从业资格就正式开始从事会计工作,虽然每年都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基本都是法规、制度、核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很少,这种客观上的不重视引起意识领域的淡漠, 造成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认知度低,自律能力低下。 五 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1.提高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认识, 抵制和纠正各种不正之风。认真学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能仅仅局限在日常的核算中,要懂得与时俱进,全面的认识到会计的职责所在,给以后的工作指引好方向。从事会计工作,就要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坚持原则照章办事,争做新时期合格的财务人员, 以遏止各种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行为。 2.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切实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职业道德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计法》规定: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会计人员作为单位重要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善于学习, 积极进取, 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规,遵纪守法,不徇私情, 积极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 3.重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全面提升其整体素质。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都取决于其制度设计的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认真贯彻执行。强化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精湛的业务技能,才能将会计工作做的更出色,能够减少由于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也要加大后续教育中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力度,真正实现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双提升。大力开展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因为一旦推行定期轮岗制度各个会计岗位就要经常交接,交接的过程中,以前存在的问题和掩盖在合法业务下的违法行为都将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将会计人员的不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能够促进会计人员自我约束,履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4.不断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恰当地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事项,但由于受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各个方面利益诱惑和职业道德、自身工作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有时难以做出独立和客观公止的职业判断。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积极学习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已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最终促使事业单位会计一I: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这刚好有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的论文

摘 要: 会计信息是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产生的。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它对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多重计量属性的背景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重点考虑宏观经济环境、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企业经营性质、使用成本、会计人员的素质等因素。 关键词: 会计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计量模式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计量属性上要求大多数经济业务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如确有必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是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重大变革。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时,该如何选用会计计量属性,才能保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符合准则的要求,形成能够符合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本文就此作些分析和探讨。 一、各种计量属性的特征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包括: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但是,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是明显的。因为只要存在物价的上涨或是下跌,就会使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不合理,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历史成本在价格变化较小时,可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且信息成本较低。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通常表示在计量日或报告日重新购置或重新建造相同或同类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是现在时点的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重置成本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在用状态,一方面反映资产已经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反映资产能够继续使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原则,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 (四)现值 现值指资产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量的贴现值计量的一种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但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是不确定的,其决策的可靠性最差。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坚持动态反映观,摒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为资产价值随时间而变化,强调资产计价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公允价值的取得相对较复杂,可操作性低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最基本条件是:拥有健全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等,如果这些基本条件不具备,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受到限制,在一个条件不具备的经济环境中过多地使用公允价值,可能反而适得其反。我国目前是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再比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此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否则应当采用账面价值计量。 关于以上各种计量属性的特征,总结如表1: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种会计计量属性本身具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其选择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为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满足不同的会计目标要求,因此,如何选择计量属性,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是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时要发挥会计准则的导向作用。《基本准则》要求是以经济决策为主要目标,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是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进而影响企业对“主次问题”的权衡。除此之外,还要发挥会计主体的职业判断,由企业作出“主次问题”的权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非绝对的概念。前者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而后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个别经济决策者而言的相关性——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同一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行权衡并不是要选择某种会计计量属性作为单一会计计量属性,而是要对所要计量的对象解决谁主谁次的问题。 二是选择的会计计量方法具备充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能性,能为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且不影响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三是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以产生的边际效益是否大于边际成本为界,即衡量该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信息能获得的效益是否大于或能否补偿为提供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代价,以免得不偿失。 (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除了遵循以上原则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基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计量的直线联系进行一一对应的选择。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单一计量属性构成的计量模式无法实现各方提出的多元化信息要求。会计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的多元化。 一是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一般说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都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如在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而物价持续变动时,就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例如,在通货膨胀环境中,以重置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又如在经济稳定,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对稳健性原则要求不高;反之,当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时,实务上就要求应用稳健原则。 二是要考虑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由于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其公开披露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关团体利益及其分配。如在物价上涨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可能倾向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为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由于成本补偿不足,可以虚计和夸大企业的经营收益,从而虚夸和粉饰经营者的工作业绩,使经营者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然而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由于成本不能足额补偿,其资本难以保全,从而侵蚀投资者的资本及由资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投资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限制这一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又如会计计量结果会影响公司股票市价,公司为保持良好形象,总是愿意采用能使其利润较高的会计计量模式。 三是要考虑企业经营性质。比如,对上市公司而言,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信息要求是会计信息系统最关注的目标,它应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和部分重置成本计量的信息,满足当前投资者的要求,将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计量的相关信息以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外部潜在的投资者。对非上市公司而言,管理者的意愿更受会计信息系统的关注,因而信息的揭示应以首先满足决策层有关经营管理的要求为目的。 四是要考虑使用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代价的,在选择计量属性,构建计量模式时,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受可搜集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只有具有充分的数据与信息来源,才能增加估价与计量的可靠性。否则,基于现在或未来时态进行的会计计量就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了,以此搜集详细数据和信息资料是会付出代价的。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详略程度,必须与决策相关,而且它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成本,以免得不偿失。从这一点来说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优于其它计量属性。 五是要考虑会计人员的素质。这就要求所选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要能为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且不影响信息的及时性。此外,会计计量属性本身的复杂性及客观性也是会计计量属性择定的影响因素之一。会计计量属性的复杂程度及加工信息的客观性,直接影响会计人员及信息使用者能否接受。简便易行、具有可验证性的计量属性及模式易于被会计人员及信息使用者理解和接受,相反,复杂及主观性强的,则易导致会计人员及信息使用者的误解,进而限制其可接受性。 另外,如果在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时,由于尽量减少纳税调整的考虑,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更是应该多种计量属性并用。比如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等。” 可见,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不能单纯依据某一标准来决定。总之,并存择优不是指每一报告期要使用每一种计量属性,而是指在所有属性都可以使用的前提下选择本期关注信息要求的计量属性。 因此,在选择会计计量属性时,应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分别不同情况并根据各种计量属性的不同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计量属性并用。在运用多重计量属性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同质性,即会计计量结果应与会计对象、会计报表项目以及会计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保持一致;二是可验证性,即不同会计人员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计量时应得到相同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验证;三是一贯性,即会计计量方法前后期应尽量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则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变更的原因以及变更导致的累计影响金额;四是充分相关性,会计计量结果尽量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 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3] 黄晓榕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允当性及其应用特征[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0) [4] 杨方文会计计量属性的现实选择[J]财会月刊,2006(9) [5] 付爱军对会计计量属性差异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7(4)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论文1500字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都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笔者通过多年在企业和机关从事会计工作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进行简要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精神实质,并利用它来管好各项会计事务,对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该对比对在企业和机关之间互换工作的会计人员有所帮助。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会计都是指企业会计,而很少人会想到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称预算会计),这与我国的体制有关,社会上企业的数量和事业单位的数量有天壤之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20多万个事业单位及有限的行政单位,而企业的数量则不计其数,但是随着这些年国家在预算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这让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的支出有了更多的关注,自然事业单位的会计向更加透明的方向转变中。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企业的效益直接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事业单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其本身发生的业务的一种记录,并没有对后期的业务有多大的影响。首先谈一谈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不同:   一、定义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单位会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毕业论文网   企业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按企业的性质,有商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等;按会计内容和侧重面,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二、核算特点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特点:   (1)一般不进行成本(或完全的)核算。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从总体上讲,不以营利为目的,重视社会效益。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外界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无偿的,不求回报,也不存在业主权益问题。(2)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会计核算组织结构。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本身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按照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分为主管、二级和基层单位会计等几级;同时,就单个事业单位来看,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支出方向也不单纯地用于本单位的支出需要。(3)资金(经费)来源多渠道,要为多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在增加,除财政及上级主管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及消费者等。(4)资金来源多样化,决定了往往不能单纯以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有时要以有特定来源、同时有特定作用的基金作为会计主体。(5)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虽然任何一种会计的结账基础都不可能是固定的、排他的,但应该有一种是基本的。少数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收付实现制,或者是少数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单位在某些业务核算上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做法,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但这主要由主管部门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统一的规定,不能由单位自行其是。而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会计制度中加以明确规定,是事业单位会计的一大特点。 毕业论文网   企业会计的核算特点是:   (1)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必须提供方面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决策需要。(2)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资源使用的效益变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既要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关的信息,还要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计划和预算,参与经济决策。(3)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正确核算盈亏。   三、核算的一般原则有所不同   除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历史性及重要性原则等相同的会计核算原则外,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还强调可比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而企业会计核算会计还注重统一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权益性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并不一营利为目的,因此会计处理会有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不计量和分配利润;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权益,不得出资者分配剩余资产;不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随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渐的与世界企业会计同步。而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因为它的主要性质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它的会计准则和企业的会计准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和区别。随着各行业的深化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对其单位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将管理模式进行了改变,逐步向企业化经营模式靠拢。2012年12月19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布,并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丰富,突出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特点,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虽然存在较多的不同,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本文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出发,探讨了两种制度的不同点。为事业单位逐步向企业化经营模式靠拢,对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共性  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和企业会计组成了现代会计。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会计的作用不断扩大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差异逐渐减小。机构和企业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种系统的会计前提一样,主要表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活动、分段和会计货币。会计原则,这两个都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要素虽然有差异,但其内容和方法大致一致的会计要素,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等费用。二者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面,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应用具有一致性。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从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二者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相同之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制度直接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但是差别还是存在的。    二、两种制度不同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近,但还是存在较多的差异,这也是由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而决定的。两种制度的不同主要有: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的内容、对投资的分类、现金的盘盈与盘亏处理、存货的盘盈与盘亏处理、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涉及税金账户名称、关于累计折旧的计算及会计处理、存货的发出处理、存货的期末计量、固定资产的盘盈的计量及账务处理、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账务处理、对资产的处置结果的处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购进业务的处理、期末结转、编制会计报表。下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1)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不同的。企业会计,基于“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法律形式的交易或事件”,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是表现的重要性原则。根据“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表现的是谨慎性原则。而且事业单位要求的是“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表现的是全面性,这是企业会计所没有的。  (2)会计核算基础不同。在企业会计,根据“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定,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根据“业务单元与一般使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活动使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规定在会计系统。由财政部工业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指定的财政部进行规定”企业一般使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活动使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规定由财政部确定。由于不同的会计基础,收入和支出反映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事业单位反映收入在一个财政年度收入实际收到。收入按部门分类:财政补助收入、业务收入、较高收入补贴,下属单位收入,营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反映支出,它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发生实际的支出根据功能类:业务支出,到下属单位补贴开支和支付更高的支出、管理和其他费用。  (3)会计要素的内容不同。企业会计中,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组成。事业单位会计中,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者费用、净资产组成。  (4)对投资的分类不同。企业会计对投资的分类是按照投资项目不同进行的。主要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事业单位会计对投资的分类是按持有投资时间不同分类。主要分为一年以内的短期投资和一年以上的长期投资。  (5)现金的盘盈与盘亏处理不同。在企业会计中,现金盘盈,一般是按照报批前和批后进行处理的,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的账户核算和不同情况分别贷记营业外收入、其他应付款。现金的盘亏,一般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和不同情况分别借记管理费用、其他应收款。在事业单位会计中,现金的盘盈,一般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贷记其他收入。现金的盘亏,一般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借记其他支出。  (6)存货的盘盈与盘亏处理不同。存货的盘盈和盘亏往往跟现金相似,在企业会计中,存货盘盈,一般是按照报批前和批后进行处理的,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的账户核算和不同情况分别贷记管理费用、其他应付款。存货的盘亏,一般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和不同情况分别借记管理费用、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支出。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存货的盘盈,一般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贷记其他收入。存货的盘亏,一般不按照报批前和报批后进行处理,而是直接借记其他支出。  (7)固定资产盘亏和盘盈的处理不同。固定资产的盘亏处理往往跟现金也很相似,在企业会计中,固定资产的盘亏处理,一般是按照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按照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亏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转入待处理资产的时候。按照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核算。盘亏造成的损失,通过“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科目核算,并且计入当期损益。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固定资产的盘亏处理,一般按照转入待处理资产,并按照待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理资产损溢”科目。然后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进行报批予以处理的时候,处置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资产损溢”科目。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固定资产盘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的盘盈,根据市场价格的相同或类似的固定资产,并据此来确定成本;无法确定市场价值的时候,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8)涉及税金账户名称不同。企业会计中与“应交税金”账户,而事业单位会计中税费计算有关的一般使用“应缴税费”账户。  (9)关于累计折旧的计算及会计处理不同。企业会计累积折旧,一般选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并且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预计净残值。会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贷记累计折旧。事业单位会计累积折旧,一般选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对预计净残值不予考虑。会计处理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  (10)存货的发出处理不同。企业会计对发出存货,计入营业成本。事业单位会计将发出存货,计入营业支出或事业支出。  (11)存货的期末计量不同。存货的期末计量不同,主要在企业会计中,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照成本来衡量。当成本是高于可变现净值时,根据可变净值进行计量,其中,根据成本之间的差额是高于可变现净值为存货,计量存货跌价,将此计入到当期的损益中去。但是此类情况在事业单位会计中是不存在的。  (12)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账务处理不同。在企业会计中,摊销无形资产,分为两种类型:有限和无限的。根据无形资产的准则,其使用寿命有限,应系统地进行摊销金额,摊销金额的方式较多,主要有:直线法,总生产方法等。账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需要摊销在持有期。残值的确定需要根据市场情况确定的无形资产的生命的终结。事业单位会计中,规定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金额的方式。其账务处理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记“无形资产”。残值并没有相应的详细的规定。  (13)对资产的处置结果的处理不同。企业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置:在结转成本时,一般应计入营业成本。会计处理是借记“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事业单位会计中则在处置资产时,需要表明收入和费用。对于费用的处理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收入的处理,则作相反的会计反映,同时还应计算二者差额。  (14)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购进业务的处理不同。企业会计中在固定资产等购进时,作一笔分录。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等。事业单位会计中,要作双分录,一是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科目;二是作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  (15)期末结转不同。企业会计期末结转时,收入类、费用类账户期末应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年末时还应进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年末时通常利润分配账户有余额。事业单位会计中,则是按取得资金性质的不同。收入类、支出类账户分别转入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年末时,事业结余、经营结余还应转入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但是经营结余出现借方余额时,不得进行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同时有三个分流渠道:缴纳企业所得税、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事业基金。年末该账户无余额。  (16)编制会计报表不同。企业会计“四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化表。报表全面系统,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给用户,帮助他们做出决策更科学,更合理。事业单位会计“三表”,即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表费用表、财政补贴收入支出。反映了单位的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会计期间的事业成就,预算执行和其他会计信息,可以为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帮助单位领导和管理分析检查各种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财政部门预算按自己的预算进行着,正确的合适支出,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    三、结语  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保留了原来的系统框架,丰富了它的内容,给出了相关的财政改革成果。突出制度的公益属性(使用财政资金),需要科学、精细的管理。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利益牵扯的体系太多。事业单位通过会计制度改革其本身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等方面已经更加全面、真实、合理。通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研究,与企业会计制度比较,总结了两种体系直接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更好地理解二者会计制度的内涵,同时为部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问题的思考  一、非盈利组织与企业在业务内容和管理模式上的渗透要求其会计规范趋同  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两大体系,是现代会计的一大特征。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政府及非盈利组织称为预算单位,并按其职能不同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可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按其内容和性质可称为国有非盈利组织会计。我国采用的这种财政供给型管理方式和报账制会计管理模式是与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对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原有意义上的国有非盈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都是对国拨经费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核算和报告,因而具有相似性,但与企业会计却有明显的差别。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事业单位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后,绝大部分国有非盈利单位一改过去纯国拨经费收支的局面,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势态,并强调成本核算,从只注重现金收付走上了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的轨道。这一变化使得国有非盈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差别增大,而与企业会计的差别缩小,甚至在很多方面趋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民间非盈利组织及企业兴办的非盈利组织机构不断涌现并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非盈利组织也利用其可支配的资金结余和技术优势兴办盈利性单位或进行投资、这就使得原来能够划分得非常明确的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公告》第四号《非盈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讲到:本论的对象为非盈利组织,它们的业务以非营业性质为特征,并居统治地位。作者的理解:只有那些具有明显非盈利性质的组织才适用于其发布的这一概念公告,言外之意:必然存在一些非盈利性不是特别明显的非盈利组织。可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在业务内容和管理方式上的交融与渗透,使得各自适用的会计准则界限变得模糊了。可以推断,我国以政府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三足鼎立”的会计准则体系格局,会逐渐被政府会计准则和企业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两分天下”的会计准则结构所取代。  二、我国两套会计准则合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两套会计准则合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两套会计准则在内容安排上合一,减少乃至消除按原有规范而造成的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在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差别;二是统一两套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以便综合考虑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前者是决定两套会计准则体系合一的关键,也是核心,后者是两套准则合一的保障。关于两套准则制定机构的合一性我们已经做到了,财政部会计司是行使我国企业及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制定权的唯一机构,这为两套准则内容的综合考虑提供了可能和基础。接下来就是其内容是否具有合一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了。要分析这一问题,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我国目前非盈利组织执行有关会计规范的基本情况,然后再从其规范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讨论合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目前我国非盈利组织现状看,有会计规范依据的仅包括国有事业单位,非国有事业单位尚无会计规范可依,但就我们掌握的情况分析,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行为不久将通过《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可见,无论是国有非盈利组织还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其会计行为都将纳入到会计规范的范围,且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在国有非盈利组织中有很大一部分正在向企业化管理的方向过渡,届时自然会纳入企业会计规范的范畴,剩余的极小部分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企业单位兴办及私立研究机构、学校、医院等,其目的主要是盈利,至少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提供盈利资源,这部分机构自然应纳入企业范畴。按照这一情况分析,真正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和组织已经为数不多了,但仍可依其属性分为国有非盈利组织和民间及私立非盈利组织两部分。在为数不多的这些非盈利组织中,其会计规范的内容和方法与企业是否具有可合性和必合性呢?对这一问题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是否具有相同或基本一致的理论指导;二是从现行的会计规范及其改革趋势看,两套会计规范的共性是否远多于个性;三是国有非盈利组织和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信息使用者是否具有基本一致的信息需求。如果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出于准则制定成本和规范性的考虑,两者合一是必要的,否则是无必要的。  (一)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是否具有相同或基本一致的理论指导  这属于如何建立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问题。根据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的分析,我们认为建立既适用于企业又适用于非盈利组织的理论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从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内容看,其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表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从各自规范的确认、计量、报告方法和内容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尤其从《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各项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有者权益同净资产,以及利润和利润分配同结余和结余分配两大方面有所不同。再者,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以及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显然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一套对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概念或框架,对诸如会计目标、财务报告要素、财务报告的列报等内容进行统一表述和说明,并对极少数特殊问题(如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分类标准、目的等)进行专门论述,以指导各项准则或制度的制定和修订。  (一)从现行的会计规范及其改革趋势看,两套会计规范的共性是否远多于个性  对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分析不难看出,两套会计准则大同小异,重复多于新意,这为两套会计准则合一提供了可能,而且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所谓的几个“新意”中,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必须保留的特色,如建立净资产概念、实行支出核算等,但有的却是核算上值得改进的地方。下面仅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三个主要“特点”分析如下:  关于固定资产及修购基金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呈现的特点是:(1)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除非存在未决的待处理固定资产财产损益或未到期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两者永远一致;(2)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提取折旧,而是提取修购基金,而且除少数具备条件的单位比照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提取修购基金外,大都依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我们认为这些特点值得商榷。首先,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反映是毋庸置疑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无论固定资产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其价值一定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减少,而且以其历史成本为限,以收入为依据计提修购基金并不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因而也就无法提供关于固定资产现有价值及净资产的真实情况。其次,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无法提供关于固定资产是否受到出资人限制的情况。再者,依照现行规定,事业单位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在付清最后一笔租金之前,实际上把固定资产的价值分别反映在负债和净资产中了,负债部分反映应付而未付租金,净资产中的固定基金反映实际已经支付的租金,从而使得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这一命题失去了存在价值。我们认为,随着非盈利组织从现金收付管理向资源运用管理转变,出资人和管理者都需要掌握关于非盈利组织资源及其运用情况,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其可带来未来效益的情况,因而客观上要求比照企业的处理方法进行核算和报告。随着权责发生制会计在非盈利组织中运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与固定资产修理有关的会计处理,也完全可以仿效企业的处理方法。非盈利组织固定资产及折旧问题,可以参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93号准则(非盈利组织折旧的确认)的规定,拟定我国非盈利组织折旧问题的会计准则。  关于支出核算问题  支出核算和列报是非盈利组织区别于企业的又一大特点。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其主要表现是:无论是事业支出还是经营支出,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核算和列报。这一要求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无论在自制资产方面,还是在成本费用方面,都要把与未来支出相联系的各具体要素按规定的支出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如果说,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都来自于财政拨款,这种处理是合理的,因为资金提供者需要这方面的信息;然而大多数事业单位除了财政拨款外,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经营方面收入或其他收入,用这部分资金安排支出无须按财政要求的列报项目进行报告。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从某种意义上讲同企业的经营收支没有本质区别,对这类业务应从满足事业单位加强管理的角度出发,比照企业的核算和报告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硬性要求事业单位的所有支出都按现行规定列报,由于实务处理上的困难而会计主体难免“编造”数据,这种数据的有用性必然大打折扣。可行的办法是,将事业支出按出资者要求进行列报,将经营性支出比照企业支出办法进行列报。  关于会计报表问题  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两个最大的特点是:(1)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2)从具体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采用“科目余额表”的结构形式。我们认为这种“特色”表现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1)现金流量表所表现出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一张会计报表都不能替代的,这一点无须论述。现在的问题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规范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种类时,却忽视了这一重要内容。我们认为,以现金流量表难度大和事业单位不向出资者分配利润为由而否定现金流量表在非盈利组织中编制的必要性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与会计主体有利益关系的各方了解其现金变动及支付能力的重要报表。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收支调整为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的收支,所以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但事业单位有很多业务就是以现金收付为基础确定收支的,因而其编制相对比较容易;再说有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作参考,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更为简单、方便。其次,事业单位尤其是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和有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由于对这一部分业务采用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处理,使得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而出资者及管理部门了解事业单位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支用现金额,从这个角度看,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显得非常重要,况且会计实务中大量的事业单位自行编制现金流量表已是客观事实。我们认为,非盈利组织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我们可喜地看到财政部会计司拟订的《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已经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主要报表内容了。可以预见,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特色”将不复存在。  (2)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它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这种报表结构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表格式,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支表的关系显得重复累赘,也不便于有关方面(如银行)进行分析。因此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需要改进,使之符合惯例要求。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事业单位会计现存的问题进行纠正以后,现行的两套会计准则体系合一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三)国有非盈利组织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是否应具一致性  要回答这一问题,应首先从信息使用者需求角度分析。作为非盈利组织,其信息需求方主要是出资人和管理层。无论是国有非盈利组织还是民间及私立非盈利组织,出资人需要掌握关于其所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通过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果等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非盈利组织营运情况、发展能力及项目效率等;管理层需要掌握营运状况、营运效果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规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生成的会计信息得到反映,诸如财务状况、资源获得及耗费、现金流量等。我们认为,国有非盈利组织与民间及私立非盈利组织的区别仅在于由其主要资金提供者的身份不同而决定的其服务领域和服务目标的不同,从信息需求者角度看,对其信息的质量要求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国有非盈利组织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应具一致性。另外,在一个具体的非盈利组织,其资金提供者中既可能有政府部门,也可能同时有非政府部门,当资金提供者未具体规定其资金限定的用途时,严格分清其支出中哪些是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源,哪些是非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源很难做到。这说明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将国有非盈利组织与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规范分开制定,应将两类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合并制定。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应将企业会计准则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合并制定,而且非盈利组织既包括国有非盈利组织又包括民间及私立非盈利组织。  三、几点建议  充分吸收和借鉴预算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改革趋势,尽快修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趋完善、科学和国际化;建立我国非盈利组织概念,改变非国有的组织、团体、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等无会计标准可遵守的局面。  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归并企业会计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的权限,将政府会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权限加以区分。由现有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并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司其职。  抓紧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理论结论,用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将用于指导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概念进行统一规范,结合非盈利组织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际趋势,对非盈利组织的报表要素、报告格式和内容以及净资产分类进行重新定义和解释,提供资本(净资产)保全的确定标准,为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提供理论指导。  加强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建立适应我国政府机构和预算体制改革后的财务报告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分行业、分系统的财务报告提供企业和非盈利组织报表合并的指南,以满足行业和系统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荆新。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盂凡利。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刘积斌。西方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摘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刘积斌。事业单位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刘积斌。事业单位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刘光忠。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  [8]张雪芬。预算会计改革思考[J]会计研究,2001,(4)。  [9]陈胜群,陈工孟,高宁。政府会计基础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2,(5)。  [10]舒惠好,王鹏。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推进中国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2002,(5)。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

会计师(accountant)指具有一定会计专业水平,经考核取得证书、可以接受当事人委托,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的会计人员。一、确立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受制于事业单位目标。事业单位的目标为: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种双重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是事业单位存在的前提,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又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双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在这种形势下,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也就有了两方面的内容:  1、本身作为事业单位在有限资金下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量,要保证财务收支平衡。“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事业单位的内在规定性,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市场对公益事业的不断介入,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并不必然与“不以营利为目的”相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使这两者具有了等同性。  2、要追求单位净收入的最大化,以较低的投资风险与较小的投资成本,取得较多的投资收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已经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事业单位除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对事业经费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渠道。  二、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内容  资金是事业单位的命脉,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保证,也是国家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无偿供给。而财务管理则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加强资金管理工作最为重要。对其进行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一是在支出管理上,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的核心是国家拨入的财政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经核实后,按进度拨款和使用,应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有任何形式的浪费。坚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确保资金使用成效,对各类专项资金坚持专款专用原则,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独立核算,严禁挤占挪用,在国家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下,各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具体管理办法和措施,以保证国家资金能够合理合法的使用。  二是在收入管理上,应将财政拨入资金与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严格区分,在管理的力度上要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管好用好国家资金。全文请阅读中级会计职称论文范文: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这对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相应的改革压力。  1、部门预算改革将对现行预算会计基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使得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公开和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原则。为进行绩效评价,它将要求逐步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明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加财政透明度,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财政经济状况,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项和隐性债务等问题。  实际上,横亘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者之间的是修正权责发生制(modified accrual basis),若修正很小时,它几乎与收付实现制无异;若修正很大时,它甚至可以等同于权责发生制。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有选择地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而且修正的程度和范围弹性很大。例如,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就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职工工资、欠发退休养老金、需要分期摊配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  2、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  从复式预算的角度看,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没有按复式预算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尽管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实行复式预算,但在1997年之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各种政府预算收支仍统一在“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1997年之后,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预算外收支,财政总预算会计统一在“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这样,预算会计实际上是按照单式预算来组织会计核算的。  其二,没有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应反映政府实际活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反映政府作为财政预算的组织者、执行者的特点。我国现行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执行同一套会计制度,但各级政府之间所从事的公共活动范围与内容不大相同,这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我国现行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分开编制。这就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未雨绸缪,预先为之做好改革的准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为之分别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以反映和考核其运行状态。为此,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需要按照上述复式预算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为核算完整的政府预算活动分别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类会计科目,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都分别看成是一个会计主体,使“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分别成立,并为它们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对于复式预算子预算之间的资金转移等业务活动,预算会计也要分别在相应的会计主体中做出会计处理,以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运行状况及结果。  3、费改税与机构改革将使得预算会计进一步规范化与公共化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入,全部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等将有较大幅度的压缩,并逐步进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推行费改税,将使得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内容进一步减少。对于行政单位会计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部分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内容;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尤其是已全面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其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责而获取预算外收入的客观条件将逐步丧失,用以核算预算外资金的“应缴财政专户款”也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向何处去?  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广,其性质、职责、财务管理以及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等都与行政单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对其实行区别对待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继续依靠财政补助的教育单位和极少数事业单位而言,可以比照现行行政单位会计执行,采用收付实现制。当然,这并不妨碍其最终也要走向某种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对于进一步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而言,可以比照企业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  4、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将引起预算会计发生一些变化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使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直接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实际拨付数为依据。作为1997年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包干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从银行支出数改为财政拨款数。而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货品和劳务,均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这将使得财政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预算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还要根据采购机构提交的预算拨款申请书和有关采购文件,按实际发生数并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支付给供应商。  5、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将对预算会计发生重大影响  我国现行中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方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改变”上:即不改变部门预算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改变部门、单位财会人员的职责;不改变人民银行国库局的职责。同时,不清理部门开设的“账户”,但是单一账户以及其他政府预算改革措施将会逐步使部门开设的账户自然消亡。各地的改革方案虽然特点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改变现行预算框架,实行单一账户、统一资金结算,大多统一财务管理,实行“零户统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又一次面临深刻的变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取财政收入、向行政单位拨付经费,行政单位收取财政总预算会计拨人的经费和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财政部门将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可以说是总和分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政府会计,其会计目标是为财政管理服务。而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性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收付不需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其会计系统的独生性相对较强。只是由于与政府会计有共同的非营利性、公共性特征以及近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仍以国有为主的实际,而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另外,政府预算改革,还将使得预算会计科目体系更加科学。  当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及由此带动财政日益公共化的必然结果。而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又会给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重大影响,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对政府预算改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