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教育教学论文1000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7 01:15:11

教育教学论文1000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名言警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人珍惜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远师》唐代:白居易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林琴南敬师》清代:佚名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赠孟浩然》唐代: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问说》清代:刘开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天下之本在家。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人材之成,自儿童起。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史曲•愿体集》至:最。爱之必以其道。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畏慎:敬畏而谨慎。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贤母使子贤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贤:德行好,也指多才。父否母然,子无适从。宋•宋祁《杂说》 否:不是这样。然:是这样。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子女就无适从,教育效果就很差。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宠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枣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伤害它;虽说是操心它,其实是恨它。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对子女的宠爱和骄纵正是害了他们。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打是疼,骂是爱。《醒世姻缘注》指有时候的打骂,实际上是疼爱。恨铁不成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借代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感到焦急不满。父刚母柔,教养道合。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父刚:父亲刚严。母柔:母亲宽柔。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家中没有怒责和鞭打,那么孩子的过错就出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宋•王应麟《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加教导,性情就会变化。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苏氏家语》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劝无功。宋•王应麟《三字经》我教育儿子的,就靠一本经书。勤奋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儿戏是没有益处的。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善教•利导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论语•为政》看看他的动作、行为、观察他处理经手的事情,细审他的习性和存心,那么他什么都显露出来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说明教学要因材施教。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礼记•学记》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的人,象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就小声响;重重地敲就大声响。比喻回答问题要难易适度。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礼记•学记》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如及时雨沾溉万物,有成全道德品质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晋•葛洪《抱朴子•喻蔽》用针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针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指出《论语》中之所以所问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各因其材:意为都能因材施教。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各人的个性。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宋•吕祖谦《东莱博义》用祸福来告戒别人警惕,不如用道理来说服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明白道理。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思想迟滞的人诱导他使他通达,愚蒙不懂的人开导他使他明了。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圣人的道理,精深与浅显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就必须因学生的才而施教了。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说明要因材施教。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朱熹《四书集注》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的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历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所以说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圣人教人善于针对对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颇之处而施教,未曾只执着于一种讲法。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汉•徐干《中论•贵言》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选取为继承人而成为联盟领袖。善导:善于疏通引导。启发引导人必须依据人的心性情怀,治理水利必须依据水的趋向情势。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性:人的自然质性。量:容纳的限度。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宋•张载《语录》教人最难,必须尽力发挥其长处,才不会耽误别人。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教育诗句/名言警句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札记•学记》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札记•学记》教育,就是发扬长处,补救不足。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清•王夫之《四书训义》长:长处。偏:偏颇,偏向。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明•王守仁《传习录》与人谈论学问,也必须依随对方的才识限度。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 的短处。夫子循循善诱人。《论语•子罕》孔夫子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诱导人。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明•洪自诚《菜根谭》批语别人的缺点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明•洪自诚《菜根谭》毋过高:不能要求过高。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明•薛瑄《读书录》教人的时候讲的道理过于高深,反而使人无可遵循。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汉•徐干《中论•贵言》要使得言词足以表达其智慧所达到的地步,处事足以适合其性情所习惯的方面,而不要超过其承受的界限而强人所难。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气质: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制约的个性色彩。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有真正的人才。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隋•王通《中论•周公》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明•王守仁《传习录》不可执一偏: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隅(yú):角落。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善于由此及彼。叶落知秋,举一明三。宋•普济《五灯会元》树叶落知秋天到来,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弗:不。强:勉励。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拉开了弓却不放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人能自求自得。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逢讲学,必然引经据曲,紧抓住其中之义,多方开导,委婉使人理解。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孟子•尽心上》求:探求。得:得益,领悟。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明•薛瑄《读书录•教人》启:启发。端:开始。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 化:指点化生。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宋•朱熹《小学辑说》小学:蒙童学的文字学。大学: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四书”等经典的基础。由纲及目,由浅入深。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四纲目: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自己学习不觉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学不厌而教不倦。《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不要厌烦而教人不要倦怠。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诗经•大雅•抑》谆谆:教诲不倦貌。藐藐:疏远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教诲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爱之心了。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做教师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善于教导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达到永久之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知识不足;教学,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进的。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荀子•大略》壹:专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有成就。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礼记•学记》大学的教学原则,总是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豫)防;在适当的时候学习,这叫做适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叫做合乎顺序(孙与顺同);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这叫做观摩。贯彻这四个原则,教学就兴旺了。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者》学的人有四点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对于学问,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过易,的的失于浅尝辄止。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经讲解而对方 还不知晓,那就应舍掉所讲的东西。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贤德的人,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把别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不明白,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怎么能够做到呢?)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孟子•万章上》要使先通晓事理的人去启发尚未通晓事理的人,要使先觉悟的人去唤醒尚未觉悟的人。欲明人者先自明。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要教人明白事理,那么自己首先要明白画理。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阐明教与学都必须遵循法则。教育诗句/名言警句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吕氏春秋•诬徒》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舍:舍弃。是:这点,这个。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嘉言:动听的话。讲学没有明确的宗旨,即使说得再好,也不过没有头绪的乱丝罢了。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谓教育人要从思想上着手,要教人读书明理。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明•王守仁《传习录》讲授知识不在徒然追求过多,可贵的是精和熟。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讲授的功夫有限,实际运用却是无限的。修德•育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专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活动于六艺之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对道义不依从,自己有了缺点不能迅速改正,这些是我感到忧虑的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好:爱好刚:刚愎自用蔽:毛病狂:狂妄好刚愎自用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狂妄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论语•阳货》直:爽直绞:急切好爽直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有急躁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信:信实贼:贼害只讲信实而不学习,其毛病是有害于事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知:同"智"荡:放荡只爱智巧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轻浮放荡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仁:仁爱愚:愚蠢只讲仁爱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愚蠢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见:同"现",显现光:通"广"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汉•王充《论衡•别论》品德不高尚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有广博的见识百行以德为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人所有的品行;道德最为重要仁义其教之本乎隋•王通《中说•礼乐》教育的根本在于仁义德行之于人大矣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德行对于人来说可谓重要了,所以古时的老师,没有不是把它摆在首位的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治:管理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成德:成全德行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清•张履祥《备忘二》德器:道德器量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完全之人物:指全面发展的人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清•李塨《大学辨业》卷二 六艺:指古时学习的六门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德育为先。清•康有为《大同书》应当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作为首要的事情。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清•康有为《大同书》养体:养育身体。开智:启迪开拓智力。学必以德性为本。元•吴澄《草庐学案》从学必须以修炼道德情性作为根本。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教育教学论文1000字开头的诗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2、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3、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4、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5、教坊大使久知名,郢上词人歌不足。1、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柳梢青·送卢梅坡作者: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2、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作者:孙光宪好风微揭帘旌起,金翼鸾相倚。翠檐愁听乳禽声,此时春态暗关情,独难平。画堂流水空相翳,一穗香摇曳。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3、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作者: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4、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赏牡丹作者: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5、教坊大使久知名,郢上词人歌不足。寄荆娘写真作者:李涉章华台南莎草齐,长河柳色连金堤。青楼曈曨曙光蚤,梨花满巷莺新啼。章台玉颜年十六,小来能唱西梁曲。教坊大使久知名,郢上词人歌不足。少年才子心相许,夜夜高堂梦云雨。五铢香帔结同心,三寸红笺替传语。缘池并戏双鸳鸯,田田翠叶红莲香。百年恩爱两相许,一夕不见生愁肠。上清仙女征游伴,欲从湘灵住河汉。只愁陵谷变人寰,空叹桑田归海岸。愿分精魄定形影,永似银壶挂金井。召得丹青绝世工,写真与身真相同。忽然相对两不语,疑是妆成来镜中。岂期人愿天不违,

教育学论文1000字开头的诗句

一、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简况及时代背景。二 、 指导学生理解古今异义的字。 理解字词意思是理解诗意的基础。教师不必逐字逐句讲析,而是抓住个别难词讲解三、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四、让学生多读古诗,在读中体会感情。

险是许多人的梦想和愿望,它演示出了在人的道路上的艰辛与刺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勇敢而伟大的作为 在古代有许多人想一夜成名就去探险,希望能发现人们还不同有发现的东西或是找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这样他就可以成为人们谈话时的焦点了;也有许多入是为了发掘出人间许多的宝藏和奥秘,想成为富翁,一辈子不愁吃穿的梦想去探险但是有些人是为了他们自己探险的梦想去探险反正每个探险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目地区一体化,并不统一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没有人会去探险了,因为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生命活得更久些 只要你阅读这些扣人心弦的探险故事,就能感受到神秘世界的无穷乐趣,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增加你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敢精神,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写作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也有人说成: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从中可见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从字义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那么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呢?是简单的知识渊博型,还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业务素质,健全的人格的全面教师呢?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吧!怎样才能做一名具有优良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好教师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阶段,文化发展空前繁杂,社会思潮泥沙俱下,如何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一个人都需要面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认清教师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事业,要把教育事业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面对拜金主义盛行我们教师的价值观一定不要盲从,而是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这种风气的错误性,以及为了改变这种风气,我们教师需要用过硬的素质来抵御这种风气。对把教育当事业的人,我怀有真诚的敬意。所谓“把教育当事业”,我理解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研究;第二,创新。有事业心的教师,面对教育的所有现象,都能够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并自觉地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论推导,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进行分析、比较、质疑、琢磨、提炼等等。有事业心的老师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简单地重复自己,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在不同的时期,也希望能够讲出新意;哪怕是富有经验的班主任,面对新的班集体,也努力追求带出新的个性与特色。如果说,把教育当饭碗,能够满足教师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当事业,则还能给我们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收获。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教育者都把教育当事业,但是毫无疑问,一个把教育当事业的老师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教师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二、教师不是演讲者,而是榜样 我们常说“无声教育”,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模仿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将教师好的和不好的行为进行了学习。因此,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学生都会起示范与榜样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家长把学生交给学校、交给教师,我们就有责任、责无旁贷去珍惜爱惜学生的时间。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问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 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得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术语、概念灌输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必须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加涅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记忆,以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教育教学论文1000字开头的诗句是

木瓜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子衿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宋代]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五代]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五代]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唐代]王建《赏牡丹》: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唐代]李涉《寄荆娘写真》:教坊大使久知名,郢上词人歌不足。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1000字开头的诗句有

1、《题弟侄书堂》唐代: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译文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2、《长歌行》两汉: 佚名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4、春秋 《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5、《剑客 / 述剑》唐代: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译文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名言警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人珍惜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宋代]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五代]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五代]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唐代]王建《赏牡丹》: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唐代]李涉《寄荆娘写真》:教坊大使久知名,郢上词人歌不足。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天下之本在家。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人材之成,自儿童起。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史曲•愿体集》至:最。爱之必以其道。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畏慎:敬畏而谨慎。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贤母使子贤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贤:德行好,也指多才。父否母然,子无适从。宋•宋祁《杂说》 否:不是这样。然:是这样。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子女就无适从,教育效果就很差。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宠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枣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伤害它;虽说是操心它,其实是恨它。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对子女的宠爱和骄纵正是害了他们。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打是疼,骂是爱。《醒世姻缘注》指有时候的打骂,实际上是疼爱。恨铁不成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借代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感到焦急不满。父刚母柔,教养道合。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父刚:父亲刚严。母柔:母亲宽柔。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家中没有怒责和鞭打,那么孩子的过错就出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宋•王应麟《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加教导,性情就会变化。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苏氏家语》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劝无功。宋•王应麟《三字经》我教育儿子的,就靠一本经书。勤奋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儿戏是没有益处的。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善教•利导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论语•为政》看看他的动作、行为、观察他处理经手的事情,细审他的习性和存心,那么他什么都显露出来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说明教学要因材施教。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礼记•学记》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的人,象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就小声响;重重地敲就大声响。比喻回答问题要难易适度。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礼记•学记》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如及时雨沾溉万物,有成全道德品质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晋•葛洪《抱朴子•喻蔽》用针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针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指出《论语》中之所以所问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各因其材:意为都能因材施教。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各人的个性。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宋•吕祖谦《东莱博义》用祸福来告戒别人警惕,不如用道理来说服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明白道理。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思想迟滞的人诱导他使他通达,愚蒙不懂的人开导他使他明了。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圣人的道理,精深与浅显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就必须因学生的才而施教了。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说明要因材施教。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朱熹《四书集注》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的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历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所以说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圣人教人善于针对对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颇之处而施教,未曾只执着于一种讲法。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汉•徐干《中论•贵言》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选取为继承人而成为联盟领袖。善导:善于疏通引导。启发引导人必须依据人的心性情怀,治理水利必须依据水的趋向情势。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性:人的自然质性。量:容纳的限度。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宋•张载《语录》教人最难,必须尽力发挥其长处,才不会耽误别人。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教育诗句/名言警句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札记•学记》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札记•学记》教育,就是发扬长处,补救不足。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清•王夫之《四书训义》长:长处。偏:偏颇,偏向。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明•王守仁《传习录》与人谈论学问,也必须依随对方的才识限度。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 的短处。夫子循循善诱人。《论语•子罕》孔夫子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诱导人。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明•洪自诚《菜根谭》批语别人的缺点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明•洪自诚《菜根谭》毋过高:不能要求过高。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明•薛瑄《读书录》教人的时候讲的道理过于高深,反而使人无可遵循。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汉•徐干《中论•贵言》要使得言词足以表达其智慧所达到的地步,处事足以适合其性情所习惯的方面,而不要超过其承受的界限而强人所难。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气质: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制约的个性色彩。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有真正的人才。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隋•王通《中论•周公》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明•王守仁《传习录》不可执一偏: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隅(yú):角落。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善于由此及彼。叶落知秋,举一明三。宋•普济《五灯会元》树叶落知秋天到来,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弗:不。强:勉励。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拉开了弓却不放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人能自求自得。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逢讲学,必然引经据曲,紧抓住其中之义,多方开导,委婉使人理解。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孟子•尽心上》求:探求。得:得益,领悟。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明•薛瑄《读书录•教人》启:启发。端:开始。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 化:指点化生。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宋•朱熹《小学辑说》小学:蒙童学的文字学。大学: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四书”等经典的基础。由纲及目,由浅入深。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四纲目: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自己学习不觉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学不厌而教不倦。《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不要厌烦而教人不要倦怠。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诗经•大雅•抑》谆谆:教诲不倦貌。藐藐:疏远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教诲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爱之心了。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做教师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善于教导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达到永久之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知识不足;教学,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进的。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荀子•大略》壹:专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有成就。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礼记•学记》大学的教学原则,总是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豫)防;在适当的时候学习,这叫做适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叫做合乎顺序(孙与顺同);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这叫做观摩。贯彻这四个原则,教学就兴旺了。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者》学的人有四点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对于学问,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过易,的的失于浅尝辄止。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经讲解而对方 还不知晓,那就应舍掉所讲的东西。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贤德的人,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把别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不明白,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怎么能够做到呢?)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孟子•万章上》要使先通晓事理的人去启发尚未通晓事理的人,要使先觉悟的人去唤醒尚未觉悟的人。欲明人者先自明。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要教人明白事理,那么自己首先要明白画理。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阐明教与学都必须遵循法则。教育诗句/名言警句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吕氏春秋•诬徒》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舍:舍弃。是:这点,这个。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嘉言:动听的话。讲学没有明确的宗旨,即使说得再好,也不过没有头绪的乱丝罢了。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谓教育人要从思想上着手,要教人读书明理。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明•王守仁《传习录》讲授知识不在徒然追求过多,可贵的是精和熟。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讲授的功夫有限,实际运用却是无限的。修德•育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专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活动于六艺之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对道义不依从,自己有了缺点不能迅速改正,这些是我感到忧虑的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好:爱好刚:刚愎自用蔽:毛病狂:狂妄好刚愎自用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狂妄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论语•阳货》直:爽直绞:急切好爽直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有急躁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信:信实贼:贼害只讲信实而不学习,其毛病是有害于事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知:同"智"荡:放荡只爱智巧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轻浮放荡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仁:仁爱愚:愚蠢只讲仁爱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愚蠢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见:同"现",显现光:通"广"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汉•王充《论衡•别论》品德不高尚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有广博的见识百行以德为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人所有的品行;道德最为重要仁义其教之本乎隋•王通《中说•礼乐》教育的根本在于仁义德行之于人大矣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德行对于人来说可谓重要了,所以古时的老师,没有不是把它摆在首位的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治:管理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成德:成全德行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清•张履祥《备忘二》德器:道德器量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完全之人物:指全面发展的人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清•李塨《大学辨业》卷二 六艺:指古时学习的六门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德育为先。清•康有为《大同书》应当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作为首要的事情。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清•康有为《大同书》养体:养育身体。开智:启迪开拓智力。学必以德性为本。元•吴澄《草庐学案》从学必须以修炼道德情性作为根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