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05 08:38:37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意思

现在是电影黄金时代,2018年电影票房就达到了609亿元,未来将会以11%的增速持续发展。我们是电影出品公司,资料lian喜fang式,

论文首先是选题,针对你的专业方向,题选好了大致框架就出来了,具体还是建议咨询专业老师吧,记得我表妹写论文是找欣月论文网的老师指导代 写的,希望对你有用

当今电影市场概况 核心提示: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开始把“我们这么好的市场”挂在了嘴上。当然,2010年中国电影的成绩的确不差,100亿的票房也的确是历史新高。但是,逐渐走高的市场背后却凸显出一个很让人悲哀的事实:如果说当年的中国电影人有着优秀的作品,却囿于市场无法得到观众的响应,那么现在在市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不论从制作还是发行都陷入了创意不足的境地。 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所展露的各种迹象来看,大家都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激情,进而引发了各种怪现状:在创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样的题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约而同地扎堆来拍续集,甚至在发行电影方面,我们的发行商也开始懒得动脑子:大片来了就躲一下,没有大片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上映,而对于这种“一窝蜂”现象,有分析家认为,这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绝对应该属于“狼来了”的警示信号。怪现状:同样题材大撞车 3月22日的香港电影节上,由王宝强、叶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仅仅过了两天,由洪金宝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则宣布了他们4月2日的档期。虽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绝对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其实属于同类题材,都是在讲述关于蔡李佛拳的故事。两个月内上映两部《蔡李佛》,其实不过是今年华语电影界题材撞车的一个缩影。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今年立项及拍摄的电影名单,从4月份开始,观众们即将会看到五个关云长,四个孙悟空,三个穆桂英,三个白娘子,然后还要准备三桌鸿门宴。以至于有人评论说,“导演再这么撞车的话,观众们只能去撞墙了。”这其中,五个关云长最早跟大家见面的是4月份即将上映的甄子丹与姜文合作的《关云长》;而田壮壮执导的《关公》、杨子担任制片人的《武圣云长》、陈木胜执导的《武神传》以及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关云长》虽然都没有拍完,但都开始了大肆宣传;四个孙悟空同样也都在争夺时间,甄子丹主演的《大闹天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2》、张纪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孙悟空》都在筹备中,但谁能最先上映,现在还都没谱儿;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除了由李连杰和黄圣依主演的《白蛇传说》,还有博纳影业的《新白蛇传》和另一部相关题材动画片;而三桌鸿门宴争夺得更离谱:陆川的《鸿门宴》甚至被逼着改成了《王的盛宴》,因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经在广电总局那里报备了《鸿门宴》这个名字,而与他们俩争夺的,还有一部同样性质的《刘邦和项羽》。而在这些传统名著题材改编的电影之外,周星驰和李连杰斗起了《太极》;吴宇森的《飞虎》则遭遇了安晓芬的《飞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撞车的题材里,几乎囊括了目前华语电影市场中的主流导演和演员。姜文、甄子丹、李连杰、陆川、周星驰、吴宇森……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些小的制片方出于“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的恶意干扰,而是华语电影界在创作题材方面,真的已经到了这种“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论,在这些撞车题材之中,“手慢”的项目却很有可能是这一题材类型的最初创意来源。最简单的例子:2007年时,王家卫告诉大家,他接下来的电影会拍一个关于叶问的故事。但是,两年下来名字中含有《叶问》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凭借这个题材成了年度票房冠军,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依然还在“拍摄中”。与之情形相似的还有陆川、周星驰和吴宇森。陆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为拍摄期拖得太长,导致被《拉贝日记》抢了风头;而周星驰两年前宣布要拍《太极》,结果到如今也没筹备完成,反倒被李连杰和陈国富抢先一步,宣称在今年年底前会把一部同名电影拍摄完成。成因分析:编剧原创能力,是荒芜还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撞车”的题材,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周星驰的《太极》属于武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关羽、孙悟空、白娘子、穆桂英,无一例外地在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中有所体现。关羽和孙悟空作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们熟知,关于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话本中就已经出现。 为什么导演们如此青睐传统文学名著?导演们给出了自己的说法。甄子丹版《关云长》的导演麦兆辉和庄文强就曾经表示,选择这样的题材起码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相对安全。对于进军内地的香港导演而言,古装历史题材远比警匪片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容易通过审查。第二,群众基础雄厚。因为大家就算对这些人物不是特别了解,起码也都知道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迹,在电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传方面的优势;第三,在中国国力日强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呼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而电影作为一个载体,能够向全世界宣扬中国的文化精神,拍摄诸如关羽、孙悟空之类已经被全世界华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更容易赚到钱,也更容易拉到投资。 不过,这样的一窝蜂扑上来拍古典名著,也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根据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的说法,这种题材撞车的最大缺陷在于,很多剧本都是在热钱涌入的情况下,以“短平快”的策略进行项目制作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因为这样做起来,“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没人会去研究它为什么火,大家只是简单认为这是题材好,然后就有一群人围上去,照着这个题材如法炮制。古装片比较保险,也不用受意识形态上的限制。但翻开历史书,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个,自然避免不了撞车。这样下去只有等到市场恶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觉悟。”葛颖说。而影评人郎诺林则认为,大家抢着啃这块骨头,除了证明华语电影人视野狭窄,更说明编剧的原创能力已经陷入荒芜。 针对编剧原创能力的“荒芜说”,影评人黄辰星的看法略显不同。在他看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编剧根本就不是原创能力下降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形成“原创”:“中国有多少真正的、通过原创剧本形成的经典电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盘点这些年来的经典中国电影,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导演们‘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小说,然后拿去改编成了剧本。张艺谋的《红高粱》是莫言的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李碧华的小说,冯小刚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说,就连去年创造最高票房的《让子弹飞》也是马识途的小说。所以,如果单论中国内地电影,我们必须承认,编剧的原创能力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可以支撑起票房的地步——— 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小说为蓝本。怪现状:续集成风 续集当然不见得是坏事。但中国电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题材之外同时还出现诸多续集,一方面是同类题材的重复,另一方面又是同类题材的延续,很显然,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的,就像你不会愿意一年去看五次关云长,你同样也不会乐意每年都看一集《画皮》,《将爱》或者《武林外传》。毕竟这是电影院,这不是电视机,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想在电影院里看电视剧——— 每次进去起码要80块钱呢。 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拍续集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今年好莱坞就有27部续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续集的纪录,几乎每两周就有一部续集出现。但是,相比于好莱坞大片着力打造的“系列电影”,中国这些挂着“2”字头的电影,最缺乏的不仅是原创能力,而是一个系统的包装意识。最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如今已经拍到了第七部,但从第一部开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会是个系列电影。该片的投资方和发行方也会根据其中不同的电影制订不同的宣传策略。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续集电影都是被动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亿票房的《非诚勿扰2》还是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叶问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导演给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话,才会考虑拍续集。” 这种被动的典型,从2月底在香港宣布开拍的《窃听风云2》就可见一斑。在《窃听风云》的结尾,古天乐、吴彦祖两人的角色其实都已经死掉,刘青云也锒铛入狱。而由于该片之前的反响不错,监制尔冬升总结的原因是这三个人的组合能够带来好票房,所以在筹备新片的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这三个角色,但不论角色姓名还是身份都跟《窃听风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第一集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继续”的空间。而这一“续集”,其实完全就是在利用旧片的口碑,属于一种过度开发的类型。 与之相似的还有《画皮2》。2009年陈嘉上的《画皮》在结尾处同样没有留出多少余地:虽然主要正面角色并没有多大损伤,但最大的卖点、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经散尽功力,几乎等于已经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马来拍摄关于“画皮”的故事,也已经几乎不太可能。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与中国编剧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关系,以目前世界上赚钱最多的系列电影《007》系列为例,几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会遭遇到新问题,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换掉其他任何主角这部电影都可以继续下去。而中国的续集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方对于单个主角的影响力估计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时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损伤,人们对这种“伪续集”的期待指数必然下降。成因分析:想赚钱,又怕有风险 关于华语电影导演扎堆拍续集的问题,《窃听风云》的两位编剧兼导演麦兆辉、庄文强就表示,其实他们一开始写《窃听风云》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故事拍成一个系列电影,但由于对该片反映的经济犯罪题材前景并不明朗,所以根据投资方的意见,依然是着力打造好第一个故事。而在该片内地票房超过8000万之后,投资方才表态愿意拍摄续集,而这个时候原故事已经没有多少可发掘的空间,所以只能另起炉灶。 对于这种“短视”现象,《画皮2》导演乌尔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来,这恰恰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第一集已经被证明了适合这片市场,有了相应的观影人群,“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在诸多热钱涌入的华语电影,基本上拍摄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摄续集的,大都是已经在市场中有过成功经验的投资商。这也就是说,投资方也开始转向谨慎,知道这种类型片、系列片可以赚到钱,才继续去投资。”成功的电影续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导演拍的,这是成熟的电影工业的惯例。像《异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个导演,体现的是成熟制片人制度保持着一个电影的系列存在。” 当然,内地电影人也不是没有主动打造系列电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电影企业中影集团,其负责人韩三平就在各路电影中寻找适合拍成系列片的题材。但是他的这种选择模式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比如他很看好《硬汉》这部电影,虽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万的成绩,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反响平平,但他就是觉得这种城市英雄题材适合拍成系列电影,所以该片的导演丁晟几乎是被他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建议继续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承认,“说到续集,其实我自己都没准备好。” 而且,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承认,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电影续集,最重要的是续集本身的风格要确立,要给观众保持新鲜感。“脱离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续集。”而从现在的状况看,由于投资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摄续集时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联系,因此短时间内我们能看到的只会是一种低质量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对于之前那些经典商业片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投资方所要考虑的内容。怪现状:“影院一日游” 如果说题材重复和续集泛滥只是会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下跌,那么为数众多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对于中国电影从百亿票房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伤害更大。因为不想去看关云长,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听都没听说过”的电影,作为观众而言,甚至连影院都不想进去。 最简单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电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这种“影院一日游”产品。某日记者打算去看一部电影,但到了影院之后却发现,想看的电影已经下线了,好容易从密集的排片表中选择了另一部,但进到影厅才发现,该场电影只有可怜的4个人在看。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0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过亿的电影不过20部左右,此外的绝大部分电影,这些有幸进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过上映一两天便被撤下的尴尬命运。3月份,就有《幸存日》、《云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电影遭遇到了这一情况。而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结果,使整个中国的电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据记者就国内各主流院线通报的票房数字粗略统计,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国总票房只有18亿。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国票房也不过2亿。第7周由于有情人节,票房大约为9亿,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开始,就暴跌到了45亿。而这个数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随着好莱坞大片《洛杉矶之战》的引进才终于有所改观。 小片扎堆上映的现象其实并非偶然。事实上,所谓的“淡季理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盛行,而几部小成本电影在淡季的成功发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片方开始“盲目”地重视起这一理论。但是,诸如《喜羊羊》系列独闯寒假档《越光宝盒》在3月份票房过亿这样的例子不过是个案,前者是抓住了学生们放假的空隙,而后者则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达》上映之后的空档期。因此,一窝蜂地“照搬”所谓的先进经验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众多小片发行方目前面临的最大窘境。 对于这一点,江苏幸福蓝海影视公司负责人章杰的认识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赚钱的现象其实完全是发行方懒于“动脑筋”所导致“目前的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之所以说简单,就是它总有一两条原则在那里,比如大片来了要躲一下,淡季宣传要增强。而复杂的是,几乎每部电影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节档期,一部战争大片占据了主要的影厅,如果我手上有部爱情片,我就不会去躲它,因为这个节日,情侣们选择爱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们发行的《甲天下》就选择了4月份,因为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同类的电影。”成因分析:投资人的“无所谓”,发行人的任务 “影院一日游”对于整个电影市场的损害从之前的数据已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而对于这一现象,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认为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发行方的简单思维,而应该归结为国内有实力的发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发行渠道,根本就没有打通院线的门路。刘军介绍说,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两家发行公司是中影集团和华影公司,分别承担每年发行40部国产片的任务。对于这两大公司来说,发行国产小成本影片更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凑数而已。“只要电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发行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儿。”至于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民营公司,尽管也已有些发行实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发行自己投资的影片。“在国内电影产业链中,发行公司最为弱势,制片、院线都很强势,影院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发行公司缺少话语权。”刘军感叹,这就注定了小成本影片没有出头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则完全是因为电影的投资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帅《左右》的制片人黄斌就告诉记者,有些人投资电影压根就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就像《观音山》的制片人方励。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方励此前拍过6部影片,直到《观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满足而已。还有一种类型的小片同样也是投资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电影厂出品的一些电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业的宣传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实并没亏本,因为前期找到企业融资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为整个电影市场的终端,众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对于院线方面其实也有很大损害。但院线方面对此也有相当的无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线负责人邱晴就感慨说:“现在加盟院线的影院都是有着自己的商业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赚钱的?所以从影院本身的想法出发,我们最愿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赚钱的电影。但现在进入院线的这些小成本电影,宣传上又不做到位,观众不爱看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坚持放映,而在没有得到观众检验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排斥任何电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线本身有着自己对观众喜欢程度的判断标准,所以,影院一日游虽然是院线所为,但也不是我们的本意。”中国电影市场概况分析(链接)1产业政策(1)文化产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中国政府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倾向越来越明显。《意见》指出:政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将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将对文化产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2)电影产业政策 为了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国务院通过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对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起草《电影促进法》并征求各方意见,2006年已经完成草案,预计2007年将送交全国人大审议。《电影促进法》将会就如下方面的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1、电影的性质、功能和定位;2、创作者的合法权益;3、电影管理体制和发展体制,电影市场准入的许可制度;4、政府与电影企业、与市场的关系;5、公平竞争的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6、市场监管体系;7、扶持民族电影发展的原则和相关的制度措施。 《电影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是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巨大的机会。2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内电影收入状况 中国电影经过了90年代的低谷后,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开始回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不论是国内票房、海外票房还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2004年到2006年,国内票房从15亿增长到26亿,平均年增长率6%;海外票房从11亿增长到18亿,平均年增长率8%;总收益从36亿增长到56亿,平均增长率8%。从以下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长趋势。 据国际电影业专业杂志《市场与调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发表了题目为“中国电影产业即将梦想成真”的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特别报告。 此报告预计中国电影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至2010年将达到近9亿美金,到2015年,将升至20亿美金。按照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电影产业将于2050年赶上当今全球电影市场的领头羊―美国。总之,不论从当前状况还是未来趋势上看,中国电影市场都将以其巨大的潜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2)国内电影生产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内对电影的投资逐年增大,从2004年到现在,不论是影片的数量、投资的金额还是推广费用都在逐年增多。随着WTO对中国影响的逐步增强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这使得中国电影单片的制作与推广大幅提高,同时也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3)国内电影银幕数量及观众情况最近几年来,国内影院、银幕数和观众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长。从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国影院和观众的状况:3国内电影市场细分 在国内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的影片类型,按来源、制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为:A 进口分账大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20部以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统一在国内发 行,中外方根据国内的票房按比例分账;B 进口买断影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30部以内,由国内国营或民营发行公司买断国内发行权;C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商业大片:投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D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高成本电影:投资额在2000万—1亿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E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低成本电影 :投资额在500万—2000万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F 国产小成本电影:投资额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国产影片。4中美市场对比分析中美电影市场状况对比情况见下表: 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论是从总体还是从人均情况来看都和美国的电影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国人均银幕拥有数是中国的39倍,美国的年票房总收入是中国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比美国电影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6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年增长率高达30%。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当今电影市场概况 核心提示: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开始把“我们这么好的市场”挂在了嘴上。当然,2010年中国电影的成绩的确不差,100亿的票房也的确是历史新高。但是,逐渐走高的市场背后却凸显出一个很让人悲哀的事实:如果说当年的中国电影人有着优秀的作品,却囿于市场无法得到观众的响应,那么现在在市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不论从制作还是发行都陷入了创意不足的境地。 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所展露的各种迹象来看,大家都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激情,进而引发了各种怪现状:在创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样的题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约而同地扎堆来拍续集,甚至在发行电影方面,我们的发行商也开始懒得动脑子:大片来了就躲一下,没有大片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上映,而对于这种“一窝蜂”现象,有分析家认为,这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绝对应该属于“狼来了”的警示信号。怪现状:同样题材大撞车 3月22日的香港电影节上,由王宝强、叶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仅仅过了两天,由洪金宝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则宣布了他们4月2日的档期。虽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绝对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其实属于同类题材,都是在讲述关于蔡李佛拳的故事。两个月内上映两部《蔡李佛》,其实不过是今年华语电影界题材撞车的一个缩影。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今年立项及拍摄的电影名单,从4月份开始,观众们即将会看到五个关云长,四个孙悟空,三个穆桂英,三个白娘子,然后还要准备三桌鸿门宴。以至于有人评论说,“导演再这么撞车的话,观众们只能去撞墙了。”这其中,五个关云长最早跟大家见面的是4月份即将上映的甄子丹与姜文合作的《关云长》;而田壮壮执导的《关公》、杨子担任制片人的《武圣云长》、陈木胜执导的《武神传》以及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关云长》虽然都没有拍完,但都开始了大肆宣传;四个孙悟空同样也都在争夺时间,甄子丹主演的《大闹天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2》、张纪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孙悟空》都在筹备中,但谁能最先上映,现在还都没谱儿;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除了由李连杰和黄圣依主演的《白蛇传说》,还有博纳影业的《新白蛇传》和另一部相关题材动画片;而三桌鸿门宴争夺得更离谱:陆川的《鸿门宴》甚至被逼着改成了《王的盛宴》,因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经在广电总局那里报备了《鸿门宴》这个名字,而与他们俩争夺的,还有一部同样性质的《刘邦和项羽》。而在这些传统名著题材改编的电影之外,周星驰和李连杰斗起了《太极》;吴宇森的《飞虎》则遭遇了安晓芬的《飞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撞车的题材里,几乎囊括了目前华语电影市场中的主流导演和演员。姜文、甄子丹、李连杰、陆川、周星驰、吴宇森……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些小的制片方出于“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的恶意干扰,而是华语电影界在创作题材方面,真的已经到了这种“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论,在这些撞车题材之中,“手慢”的项目却很有可能是这一题材类型的最初创意来源。最简单的例子:2007年时,王家卫告诉大家,他接下来的电影会拍一个关于叶问的故事。但是,两年下来名字中含有《叶问》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凭借这个题材成了年度票房冠军,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依然还在“拍摄中”。与之情形相似的还有陆川、周星驰和吴宇森。陆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为拍摄期拖得太长,导致被《拉贝日记》抢了风头;而周星驰两年前宣布要拍《太极》,结果到如今也没筹备完成,反倒被李连杰和陈国富抢先一步,宣称在今年年底前会把一部同名电影拍摄完成。成因分析:编剧原创能力,是荒芜还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撞车”的题材,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周星驰的《太极》属于武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关羽、孙悟空、白娘子、穆桂英,无一例外地在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中有所体现。关羽和孙悟空作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们熟知,关于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话本中就已经出现。 为什么导演们如此青睐传统文学名著?导演们给出了自己的说法。甄子丹版《关云长》的导演麦兆辉和庄文强就曾经表示,选择这样的题材起码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相对安全。对于进军内地的香港导演而言,古装历史题材远比警匪片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容易通过审查。第二,群众基础雄厚。因为大家就算对这些人物不是特别了解,起码也都知道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迹,在电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传方面的优势;第三,在中国国力日强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呼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而电影作为一个载体,能够向全世界宣扬中国的文化精神,拍摄诸如关羽、孙悟空之类已经被全世界华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更容易赚到钱,也更容易拉到投资。 不过,这样的一窝蜂扑上来拍古典名著,也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根据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的说法,这种题材撞车的最大缺陷在于,很多剧本都是在热钱涌入的情况下,以“短平快”的策略进行项目制作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因为这样做起来,“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没人会去研究它为什么火,大家只是简单认为这是题材好,然后就有一群人围上去,照着这个题材如法炮制。古装片比较保险,也不用受意识形态上的限制。但翻开历史书,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个,自然避免不了撞车。这样下去只有等到市场恶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觉悟。”葛颖说。而影评人郎诺林则认为,大家抢着啃这块骨头,除了证明华语电影人视野狭窄,更说明编剧的原创能力已经陷入荒芜。 针对编剧原创能力的“荒芜说”,影评人黄辰星的看法略显不同。在他看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编剧根本就不是原创能力下降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形成“原创”:“中国有多少真正的、通过原创剧本形成的经典电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盘点这些年来的经典中国电影,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导演们‘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小说,然后拿去改编成了剧本。张艺谋的《红高粱》是莫言的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李碧华的小说,冯小刚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说,就连去年创造最高票房的《让子弹飞》也是马识途的小说。所以,如果单论中国内地电影,我们必须承认,编剧的原创能力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可以支撑起票房的地步——— 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小说为蓝本。怪现状:续集成风 续集当然不见得是坏事。但中国电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题材之外同时还出现诸多续集,一方面是同类题材的重复,另一方面又是同类题材的延续,很显然,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的,就像你不会愿意一年去看五次关云长,你同样也不会乐意每年都看一集《画皮》,《将爱》或者《武林外传》。毕竟这是电影院,这不是电视机,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想在电影院里看电视剧——— 每次进去起码要80块钱呢。 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拍续集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今年好莱坞就有27部续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续集的纪录,几乎每两周就有一部续集出现。但是,相比于好莱坞大片着力打造的“系列电影”,中国这些挂着“2”字头的电影,最缺乏的不仅是原创能力,而是一个系统的包装意识。最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如今已经拍到了第七部,但从第一部开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会是个系列电影。该片的投资方和发行方也会根据其中不同的电影制订不同的宣传策略。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续集电影都是被动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亿票房的《非诚勿扰2》还是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叶问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导演给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话,才会考虑拍续集。” 这种被动的典型,从2月底在香港宣布开拍的《窃听风云2》就可见一斑。在《窃听风云》的结尾,古天乐、吴彦祖两人的角色其实都已经死掉,刘青云也锒铛入狱。而由于该片之前的反响不错,监制尔冬升总结的原因是这三个人的组合能够带来好票房,所以在筹备新片的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这三个角色,但不论角色姓名还是身份都跟《窃听风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第一集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继续”的空间。而这一“续集”,其实完全就是在利用旧片的口碑,属于一种过度开发的类型。 与之相似的还有《画皮2》。2009年陈嘉上的《画皮》在结尾处同样没有留出多少余地:虽然主要正面角色并没有多大损伤,但最大的卖点、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经散尽功力,几乎等于已经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马来拍摄关于“画皮”的故事,也已经几乎不太可能。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与中国编剧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关系,以目前世界上赚钱最多的系列电影《007》系列为例,几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会遭遇到新问题,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换掉其他任何主角这部电影都可以继续下去。而中国的续集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方对于单个主角的影响力估计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时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损伤,人们对这种“伪续集”的期待指数必然下降。成因分析:想赚钱,又怕有风险 关于华语电影导演扎堆拍续集的问题,《窃听风云》的两位编剧兼导演麦兆辉、庄文强就表示,其实他们一开始写《窃听风云》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故事拍成一个系列电影,但由于对该片反映的经济犯罪题材前景并不明朗,所以根据投资方的意见,依然是着力打造好第一个故事。而在该片内地票房超过8000万之后,投资方才表态愿意拍摄续集,而这个时候原故事已经没有多少可发掘的空间,所以只能另起炉灶。 对于这种“短视”现象,《画皮2》导演乌尔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来,这恰恰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第一集已经被证明了适合这片市场,有了相应的观影人群,“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在诸多热钱涌入的华语电影,基本上拍摄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摄续集的,大都是已经在市场中有过成功经验的投资商。这也就是说,投资方也开始转向谨慎,知道这种类型片、系列片可以赚到钱,才继续去投资。”成功的电影续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导演拍的,这是成熟的电影工业的惯例。像《异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个导演,体现的是成熟制片人制度保持着一个电影的系列存在。” 当然,内地电影人也不是没有主动打造系列电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电影企业中影集团,其负责人韩三平就在各路电影中寻找适合拍成系列片的题材。但是他的这种选择模式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比如他很看好《硬汉》这部电影,虽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万的成绩,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反响平平,但他就是觉得这种城市英雄题材适合拍成系列电影,所以该片的导演丁晟几乎是被他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建议继续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承认,“说到续集,其实我自己都没准备好。” 而且,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承认,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电影续集,最重要的是续集本身的风格要确立,要给观众保持新鲜感。“脱离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续集。”而从现在的状况看,由于投资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摄续集时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联系,因此短时间内我们能看到的只会是一种低质量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对于之前那些经典商业片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投资方所要考虑的内容。怪现状:“影院一日游” 如果说题材重复和续集泛滥只是会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下跌,那么为数众多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对于中国电影从百亿票房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伤害更大。因为不想去看关云长,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听都没听说过”的电影,作为观众而言,甚至连影院都不想进去。 最简单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电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这种“影院一日游”产品。某日记者打算去看一部电影,但到了影院之后却发现,想看的电影已经下线了,好容易从密集的排片表中选择了另一部,但进到影厅才发现,该场电影只有可怜的4个人在看。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0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过亿的电影不过20部左右,此外的绝大部分电影,这些有幸进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过上映一两天便被撤下的尴尬命运。3月份,就有《幸存日》、《云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电影遭遇到了这一情况。而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结果,使整个中国的电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据记者就国内各主流院线通报的票房数字粗略统计,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国总票房只有18亿。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国票房也不过2亿。第7周由于有情人节,票房大约为9亿,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开始,就暴跌到了45亿。而这个数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随着好莱坞大片《洛杉矶之战》的引进才终于有所改观。 小片扎堆上映的现象其实并非偶然。事实上,所谓的“淡季理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盛行,而几部小成本电影在淡季的成功发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片方开始“盲目”地重视起这一理论。但是,诸如《喜羊羊》系列独闯寒假档《越光宝盒》在3月份票房过亿这样的例子不过是个案,前者是抓住了学生们放假的空隙,而后者则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达》上映之后的空档期。因此,一窝蜂地“照搬”所谓的先进经验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众多小片发行方目前面临的最大窘境。 对于这一点,江苏幸福蓝海影视公司负责人章杰的认识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赚钱的现象其实完全是发行方懒于“动脑筋”所导致“目前的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之所以说简单,就是它总有一两条原则在那里,比如大片来了要躲一下,淡季宣传要增强。而复杂的是,几乎每部电影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节档期,一部战争大片占据了主要的影厅,如果我手上有部爱情片,我就不会去躲它,因为这个节日,情侣们选择爱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们发行的《甲天下》就选择了4月份,因为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同类的电影。”成因分析:投资人的“无所谓”,发行人的任务 “影院一日游”对于整个电影市场的损害从之前的数据已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而对于这一现象,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认为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发行方的简单思维,而应该归结为国内有实力的发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发行渠道,根本就没有打通院线的门路。刘军介绍说,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两家发行公司是中影集团和华影公司,分别承担每年发行40部国产片的任务。对于这两大公司来说,发行国产小成本影片更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凑数而已。“只要电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发行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儿。”至于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民营公司,尽管也已有些发行实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发行自己投资的影片。“在国内电影产业链中,发行公司最为弱势,制片、院线都很强势,影院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发行公司缺少话语权。”刘军感叹,这就注定了小成本影片没有出头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则完全是因为电影的投资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帅《左右》的制片人黄斌就告诉记者,有些人投资电影压根就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就像《观音山》的制片人方励。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方励此前拍过6部影片,直到《观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满足而已。还有一种类型的小片同样也是投资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电影厂出品的一些电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业的宣传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实并没亏本,因为前期找到企业融资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为整个电影市场的终端,众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对于院线方面其实也有很大损害。但院线方面对此也有相当的无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线负责人邱晴就感慨说:“现在加盟院线的影院都是有着自己的商业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赚钱的?所以从影院本身的想法出发,我们最愿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赚钱的电影。但现在进入院线的这些小成本电影,宣传上又不做到位,观众不爱看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坚持放映,而在没有得到观众检验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排斥任何电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线本身有着自己对观众喜欢程度的判断标准,所以,影院一日游虽然是院线所为,但也不是我们的本意。”中国电影市场概况分析(链接)1产业政策(1)文化产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中国政府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倾向越来越明显。《意见》指出:政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将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将对文化产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2)电影产业政策 为了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国务院通过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对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起草《电影促进法》并征求各方意见,2006年已经完成草案,预计2007年将送交全国人大审议。《电影促进法》将会就如下方面的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1、电影的性质、功能和定位;2、创作者的合法权益;3、电影管理体制和发展体制,电影市场准入的许可制度;4、政府与电影企业、与市场的关系;5、公平竞争的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6、市场监管体系;7、扶持民族电影发展的原则和相关的制度措施。 《电影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是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巨大的机会。2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内电影收入状况 中国电影经过了90年代的低谷后,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开始回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不论是国内票房、海外票房还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2004年到2006年,国内票房从15亿增长到26亿,平均年增长率6%;海外票房从11亿增长到18亿,平均年增长率8%;总收益从36亿增长到56亿,平均增长率8%。从以下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长趋势。 据国际电影业专业杂志《市场与调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发表了题目为“中国电影产业即将梦想成真”的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特别报告。 此报告预计中国电影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至2010年将达到近9亿美金,到2015年,将升至20亿美金。按照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电影产业将于2050年赶上当今全球电影市场的领头羊―美国。总之,不论从当前状况还是未来趋势上看,中国电影市场都将以其巨大的潜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2)国内电影生产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内对电影的投资逐年增大,从2004年到现在,不论是影片的数量、投资的金额还是推广费用都在逐年增多。随着WTO对中国影响的逐步增强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这使得中国电影单片的制作与推广大幅提高,同时也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3)国内电影银幕数量及观众情况最近几年来,国内影院、银幕数和观众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长。从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国影院和观众的状况:3国内电影市场细分 在国内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的影片类型,按来源、制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为:A 进口分账大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20部以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统一在国内发 行,中外方根据国内的票房按比例分账;B 进口买断影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30部以内,由国内国营或民营发行公司买断国内发行权;C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商业大片:投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D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高成本电影:投资额在2000万—1亿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E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低成本电影 :投资额在500万—2000万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F 国产小成本电影:投资额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国产影片。4中美市场对比分析中美电影市场状况对比情况见下表: 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论是从总体还是从人均情况来看都和美国的电影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国人均银幕拥有数是中国的39倍,美国的年票房总收入是中国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比美国电影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6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年增长率高达30%。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可以写武侠电影,中国特有片种~~

写周星驰!!!!!!!!写一个天生的喜剧天才为了自己的理想沦为文艺片的奴隶一个天生的演员为了自己的导演梦放弃观众和搭档其实我超级喜欢他,但是他现在这样。。。让我很失望啊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选题方向是怎样的

随着电影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电影企业资本运作日趋频繁,渠道扩张日益加速,国内优秀的电影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电影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电影产业中的翘楚!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电影产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电影产业背景及发展环境;国内外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电影制片业、发行业和放映业的发展分析;不同类型电影市场分析;电影产业消费者行为分析;新媒体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分析;电影海外推广及国际合作分析;电影产业主要企业经营情况以及电影产业投融资现状和投资建议;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电影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第1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环境分析1 电影产业综述1 电影产业定义2 电影产业产业链分析3 电影产业研究对象分析2 电影行业相关政策环境分析1 电影行业政策点评2 电影行业政策趋势分析(1)国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还将加大(2)行业将逐渐趋于规范,国家对内容制作和影视从业人员的监督趋严(3)推动两岸影视交流合作,电影国际化是趋势第2章:国际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概况2 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1)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2)全球电影票房地区分布3 全球主要国家票房排行4 全球主要市场平均观影次数2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美国电影产业政策环境(1)政府监管(2)分级制度2 北美电影票房收入(1)北美电影票房总收入(2)北美3D电影票房收入3 北美电影观影人次及平均票价(1)北美观影人次(2)北美平均票价4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模式(1)电影融资模式(2)电影制作模式(3)电影发行模式(4)电影放映模式第3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电影产业发展历程(1)第一轮产业发展时期(1922年-1945年)(2)第二轮产业发展时期(1945年-1976年)(3)第三轮产业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今)2 电影产业特征分析3 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十大事件4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问题(1)我国电影拍摄成本投入存在演员片酬过高的问题(2)我国电影行业产业链处于垂直垄断状态(3)电影市场不成熟2 中国电影产业经营情况分析1 影片产量规模分析2 放映设施规模分析(1)电影院线规模(2)电影银幕规模3 电影票房总额分析4 电影产业营收来源分析(1)国内票房营收来源(2)海外销售及票房来源(3)国内非票房收入5 电影平均票价6 电影观影人次7 观影效率分析8 电影票房排行榜(1)票房总体排名(2)票房过亿影片3 中国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分析1 农村电影市场发展现状——更详细目录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近年来我国电影行业市场规模与银幕数量增速波动下行,在2020年疫情的重创之下行业情况更是急转直下,2020年中国电影分账票房市场规模仅有04亿元,降幅高达7%。在此情况下,单银幕票房的盈利能力也下降明显,近年来人均电影票价也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想从电影票价方面突破盈利不大可行。与此同时,作为替代品的付费视频规模逐年上升。1、电影行业收入增速下降2014-2019年时我国电影分账票房规模逐年上升,但是增速逐年下降,2020年疫情使得众多影院倒闭,在此重创下我国电影分账票房市场规模增速更是直接为负降至-7%,市场规模仅有04亿元。2、电影行业本身盈利能力下降 银幕数量与票房增速均下降我国电影分账票房市场规模的下降使得电影银幕数量增速也进一步放缓。在2020年时我国银幕数量为72557块,较上年增加了3709块,增速为4%,较上一年的增速下降了2个百分点。波动变化的电影行业市场规模以及缓慢增长的电影银幕数量使得单银幕票房产出从2015年开始便逐年下降。2015年时单银幕票房产出可达到44万元,到2020年仅有64万元,下降约61个百分点,较2019年的单银幕票房产出下降了9%。从票价方面来看,2012-2020年间中国人均票价约在35元左右的水平,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每年人均票价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缓慢下降,近年来保持在11%左右的水平。3、替代品付费视频兴起目前电影行业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其替代品付费视频的兴起,在不考虑社交因素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更愿意选择在视频平台以低于电影票价的价钱购买电影的观看权利。2014-2020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付费视频规模逐年增长,虽然近年来增速下行,但是仍远高于电影分账票房市场规模。2020年时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付费视频规模达到了627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22%。——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当今电影市场概况 核心提示: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开始把“我们这么好的市场”挂在了嘴上。当然,2010年中国电影的成绩的确不差,100亿的票房也的确是历史新高。但是,逐渐走高的市场背后却凸显出一个很让人悲哀的事实:如果说当年的中国电影人有着优秀的作品,却囿于市场无法得到观众的响应,那么现在在市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不论从制作还是发行都陷入了创意不足的境地。 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所展露的各种迹象来看,大家都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激情,进而引发了各种怪现状:在创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样的题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约而同地扎堆来拍续集,甚至在发行电影方面,我们的发行商也开始懒得动脑子:大片来了就躲一下,没有大片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上映,而对于这种“一窝蜂”现象,有分析家认为,这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绝对应该属于“狼来了”的警示信号。怪现状:同样题材大撞车 3月22日的香港电影节上,由王宝强、叶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仅仅过了两天,由洪金宝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则宣布了他们4月2日的档期。虽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绝对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其实属于同类题材,都是在讲述关于蔡李佛拳的故事。两个月内上映两部《蔡李佛》,其实不过是今年华语电影界题材撞车的一个缩影。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今年立项及拍摄的电影名单,从4月份开始,观众们即将会看到五个关云长,四个孙悟空,三个穆桂英,三个白娘子,然后还要准备三桌鸿门宴。以至于有人评论说,“导演再这么撞车的话,观众们只能去撞墙了。”这其中,五个关云长最早跟大家见面的是4月份即将上映的甄子丹与姜文合作的《关云长》;而田壮壮执导的《关公》、杨子担任制片人的《武圣云长》、陈木胜执导的《武神传》以及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关云长》虽然都没有拍完,但都开始了大肆宣传;四个孙悟空同样也都在争夺时间,甄子丹主演的《大闹天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2》、张纪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孙悟空》都在筹备中,但谁能最先上映,现在还都没谱儿;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除了由李连杰和黄圣依主演的《白蛇传说》,还有博纳影业的《新白蛇传》和另一部相关题材动画片;而三桌鸿门宴争夺得更离谱:陆川的《鸿门宴》甚至被逼着改成了《王的盛宴》,因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经在广电总局那里报备了《鸿门宴》这个名字,而与他们俩争夺的,还有一部同样性质的《刘邦和项羽》。而在这些传统名著题材改编的电影之外,周星驰和李连杰斗起了《太极》;吴宇森的《飞虎》则遭遇了安晓芬的《飞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撞车的题材里,几乎囊括了目前华语电影市场中的主流导演和演员。姜文、甄子丹、李连杰、陆川、周星驰、吴宇森……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些小的制片方出于“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的恶意干扰,而是华语电影界在创作题材方面,真的已经到了这种“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论,在这些撞车题材之中,“手慢”的项目却很有可能是这一题材类型的最初创意来源。最简单的例子:2007年时,王家卫告诉大家,他接下来的电影会拍一个关于叶问的故事。但是,两年下来名字中含有《叶问》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凭借这个题材成了年度票房冠军,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依然还在“拍摄中”。与之情形相似的还有陆川、周星驰和吴宇森。陆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为拍摄期拖得太长,导致被《拉贝日记》抢了风头;而周星驰两年前宣布要拍《太极》,结果到如今也没筹备完成,反倒被李连杰和陈国富抢先一步,宣称在今年年底前会把一部同名电影拍摄完成。成因分析:编剧原创能力,是荒芜还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撞车”的题材,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周星驰的《太极》属于武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关羽、孙悟空、白娘子、穆桂英,无一例外地在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中有所体现。关羽和孙悟空作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们熟知,关于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话本中就已经出现。 为什么导演们如此青睐传统文学名著?导演们给出了自己的说法。甄子丹版《关云长》的导演麦兆辉和庄文强就曾经表示,选择这样的题材起码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相对安全。对于进军内地的香港导演而言,古装历史题材远比警匪片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容易通过审查。第二,群众基础雄厚。因为大家就算对这些人物不是特别了解,起码也都知道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迹,在电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传方面的优势;第三,在中国国力日强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呼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而电影作为一个载体,能够向全世界宣扬中国的文化精神,拍摄诸如关羽、孙悟空之类已经被全世界华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更容易赚到钱,也更容易拉到投资。 不过,这样的一窝蜂扑上来拍古典名著,也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根据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的说法,这种题材撞车的最大缺陷在于,很多剧本都是在热钱涌入的情况下,以“短平快”的策略进行项目制作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因为这样做起来,“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没人会去研究它为什么火,大家只是简单认为这是题材好,然后就有一群人围上去,照着这个题材如法炮制。古装片比较保险,也不用受意识形态上的限制。但翻开历史书,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个,自然避免不了撞车。这样下去只有等到市场恶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觉悟。”葛颖说。而影评人郎诺林则认为,大家抢着啃这块骨头,除了证明华语电影人视野狭窄,更说明编剧的原创能力已经陷入荒芜。 针对编剧原创能力的“荒芜说”,影评人黄辰星的看法略显不同。在他看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编剧根本就不是原创能力下降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形成“原创”:“中国有多少真正的、通过原创剧本形成的经典电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盘点这些年来的经典中国电影,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导演们‘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小说,然后拿去改编成了剧本。张艺谋的《红高粱》是莫言的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李碧华的小说,冯小刚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说,就连去年创造最高票房的《让子弹飞》也是马识途的小说。所以,如果单论中国内地电影,我们必须承认,编剧的原创能力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可以支撑起票房的地步——— 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小说为蓝本。怪现状:续集成风 续集当然不见得是坏事。但中国电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题材之外同时还出现诸多续集,一方面是同类题材的重复,另一方面又是同类题材的延续,很显然,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的,就像你不会愿意一年去看五次关云长,你同样也不会乐意每年都看一集《画皮》,《将爱》或者《武林外传》。毕竟这是电影院,这不是电视机,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想在电影院里看电视剧——— 每次进去起码要80块钱呢。 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拍续集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今年好莱坞就有27部续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续集的纪录,几乎每两周就有一部续集出现。但是,相比于好莱坞大片着力打造的“系列电影”,中国这些挂着“2”字头的电影,最缺乏的不仅是原创能力,而是一个系统的包装意识。最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如今已经拍到了第七部,但从第一部开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会是个系列电影。该片的投资方和发行方也会根据其中不同的电影制订不同的宣传策略。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续集电影都是被动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亿票房的《非诚勿扰2》还是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叶问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导演给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话,才会考虑拍续集。” 这种被动的典型,从2月底在香港宣布开拍的《窃听风云2》就可见一斑。在《窃听风云》的结尾,古天乐、吴彦祖两人的角色其实都已经死掉,刘青云也锒铛入狱。而由于该片之前的反响不错,监制尔冬升总结的原因是这三个人的组合能够带来好票房,所以在筹备新片的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这三个角色,但不论角色姓名还是身份都跟《窃听风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第一集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继续”的空间。而这一“续集”,其实完全就是在利用旧片的口碑,属于一种过度开发的类型。 与之相似的还有《画皮2》。2009年陈嘉上的《画皮》在结尾处同样没有留出多少余地:虽然主要正面角色并没有多大损伤,但最大的卖点、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经散尽功力,几乎等于已经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马来拍摄关于“画皮”的故事,也已经几乎不太可能。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与中国编剧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关系,以目前世界上赚钱最多的系列电影《007》系列为例,几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会遭遇到新问题,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换掉其他任何主角这部电影都可以继续下去。而中国的续集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方对于单个主角的影响力估计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时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损伤,人们对这种“伪续集”的期待指数必然下降。成因分析:想赚钱,又怕有风险 关于华语电影导演扎堆拍续集的问题,《窃听风云》的两位编剧兼导演麦兆辉、庄文强就表示,其实他们一开始写《窃听风云》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故事拍成一个系列电影,但由于对该片反映的经济犯罪题材前景并不明朗,所以根据投资方的意见,依然是着力打造好第一个故事。而在该片内地票房超过8000万之后,投资方才表态愿意拍摄续集,而这个时候原故事已经没有多少可发掘的空间,所以只能另起炉灶。 对于这种“短视”现象,《画皮2》导演乌尔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来,这恰恰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第一集已经被证明了适合这片市场,有了相应的观影人群,“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在诸多热钱涌入的华语电影,基本上拍摄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摄续集的,大都是已经在市场中有过成功经验的投资商。这也就是说,投资方也开始转向谨慎,知道这种类型片、系列片可以赚到钱,才继续去投资。”成功的电影续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导演拍的,这是成熟的电影工业的惯例。像《异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个导演,体现的是成熟制片人制度保持着一个电影的系列存在。” 当然,内地电影人也不是没有主动打造系列电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电影企业中影集团,其负责人韩三平就在各路电影中寻找适合拍成系列片的题材。但是他的这种选择模式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比如他很看好《硬汉》这部电影,虽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万的成绩,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反响平平,但他就是觉得这种城市英雄题材适合拍成系列电影,所以该片的导演丁晟几乎是被他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建议继续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承认,“说到续集,其实我自己都没准备好。” 而且,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承认,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电影续集,最重要的是续集本身的风格要确立,要给观众保持新鲜感。“脱离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续集。”而从现在的状况看,由于投资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摄续集时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联系,因此短时间内我们能看到的只会是一种低质量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对于之前那些经典商业片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投资方所要考虑的内容。怪现状:“影院一日游” 如果说题材重复和续集泛滥只是会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下跌,那么为数众多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对于中国电影从百亿票房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伤害更大。因为不想去看关云长,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听都没听说过”的电影,作为观众而言,甚至连影院都不想进去。 最简单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电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这种“影院一日游”产品。某日记者打算去看一部电影,但到了影院之后却发现,想看的电影已经下线了,好容易从密集的排片表中选择了另一部,但进到影厅才发现,该场电影只有可怜的4个人在看。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0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过亿的电影不过20部左右,此外的绝大部分电影,这些有幸进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过上映一两天便被撤下的尴尬命运。3月份,就有《幸存日》、《云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电影遭遇到了这一情况。而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结果,使整个中国的电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据记者就国内各主流院线通报的票房数字粗略统计,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国总票房只有18亿。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国票房也不过2亿。第7周由于有情人节,票房大约为9亿,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开始,就暴跌到了45亿。而这个数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随着好莱坞大片《洛杉矶之战》的引进才终于有所改观。 小片扎堆上映的现象其实并非偶然。事实上,所谓的“淡季理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盛行,而几部小成本电影在淡季的成功发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片方开始“盲目”地重视起这一理论。但是,诸如《喜羊羊》系列独闯寒假档《越光宝盒》在3月份票房过亿这样的例子不过是个案,前者是抓住了学生们放假的空隙,而后者则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达》上映之后的空档期。因此,一窝蜂地“照搬”所谓的先进经验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众多小片发行方目前面临的最大窘境。 对于这一点,江苏幸福蓝海影视公司负责人章杰的认识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赚钱的现象其实完全是发行方懒于“动脑筋”所导致“目前的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之所以说简单,就是它总有一两条原则在那里,比如大片来了要躲一下,淡季宣传要增强。而复杂的是,几乎每部电影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节档期,一部战争大片占据了主要的影厅,如果我手上有部爱情片,我就不会去躲它,因为这个节日,情侣们选择爱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们发行的《甲天下》就选择了4月份,因为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同类的电影。”成因分析:投资人的“无所谓”,发行人的任务 “影院一日游”对于整个电影市场的损害从之前的数据已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而对于这一现象,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认为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发行方的简单思维,而应该归结为国内有实力的发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发行渠道,根本就没有打通院线的门路。刘军介绍说,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两家发行公司是中影集团和华影公司,分别承担每年发行40部国产片的任务。对于这两大公司来说,发行国产小成本影片更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凑数而已。“只要电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发行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儿。”至于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民营公司,尽管也已有些发行实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发行自己投资的影片。“在国内电影产业链中,发行公司最为弱势,制片、院线都很强势,影院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发行公司缺少话语权。”刘军感叹,这就注定了小成本影片没有出头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则完全是因为电影的投资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帅《左右》的制片人黄斌就告诉记者,有些人投资电影压根就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就像《观音山》的制片人方励。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方励此前拍过6部影片,直到《观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满足而已。还有一种类型的小片同样也是投资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电影厂出品的一些电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业的宣传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实并没亏本,因为前期找到企业融资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为整个电影市场的终端,众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对于院线方面其实也有很大损害。但院线方面对此也有相当的无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线负责人邱晴就感慨说:“现在加盟院线的影院都是有着自己的商业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赚钱的?所以从影院本身的想法出发,我们最愿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赚钱的电影。但现在进入院线的这些小成本电影,宣传上又不做到位,观众不爱看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坚持放映,而在没有得到观众检验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排斥任何电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线本身有着自己对观众喜欢程度的判断标准,所以,影院一日游虽然是院线所为,但也不是我们的本意。”中国电影市场概况分析(链接)1产业政策(1)文化产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中国政府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倾向越来越明显。《意见》指出:政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将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将对文化产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2)电影产业政策 为了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国务院通过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对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起草《电影促进法》并征求各方意见,2006年已经完成草案,预计2007年将送交全国人大审议。《电影促进法》将会就如下方面的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1、电影的性质、功能和定位;2、创作者的合法权益;3、电影管理体制和发展体制,电影市场准入的许可制度;4、政府与电影企业、与市场的关系;5、公平竞争的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6、市场监管体系;7、扶持民族电影发展的原则和相关的制度措施。 《电影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是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巨大的机会。2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内电影收入状况 中国电影经过了90年代的低谷后,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开始回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不论是国内票房、海外票房还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2004年到2006年,国内票房从15亿增长到26亿,平均年增长率6%;海外票房从11亿增长到18亿,平均年增长率8%;总收益从36亿增长到56亿,平均增长率8%。从以下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长趋势。 据国际电影业专业杂志《市场与调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发表了题目为“中国电影产业即将梦想成真”的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特别报告。 此报告预计中国电影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至2010年将达到近9亿美金,到2015年,将升至20亿美金。按照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电影产业将于2050年赶上当今全球电影市场的领头羊―美国。总之,不论从当前状况还是未来趋势上看,中国电影市场都将以其巨大的潜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2)国内电影生产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内对电影的投资逐年增大,从2004年到现在,不论是影片的数量、投资的金额还是推广费用都在逐年增多。随着WTO对中国影响的逐步增强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这使得中国电影单片的制作与推广大幅提高,同时也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3)国内电影银幕数量及观众情况最近几年来,国内影院、银幕数和观众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长。从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国影院和观众的状况:3国内电影市场细分 在国内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的影片类型,按来源、制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为:A 进口分账大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20部以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统一在国内发 行,中外方根据国内的票房按比例分账;B 进口买断影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30部以内,由国内国营或民营发行公司买断国内发行权;C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商业大片:投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D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高成本电影:投资额在2000万—1亿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E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低成本电影 :投资额在500万—2000万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F 国产小成本电影:投资额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国产影片。4中美市场对比分析中美电影市场状况对比情况见下表: 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论是从总体还是从人均情况来看都和美国的电影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国人均银幕拥有数是中国的39倍,美国的年票房总收入是中国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比美国电影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6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年增长率高达30%。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其实学电影的话,就业不用太过担心,基本上都有工作但是有好工作的话可能需要面临很多竞争先说说实践类专业比如戏剧影视导演,广告导演这种,基本上出来要么拍短片然后慢慢成名,要么销声匿迹,去做一些短视频脚本拍摄工作(我们这里先不提转行的人群)比较专一于影视行业就是制片,广播电视编导,摄影这些。这些的话一般也是进影视公司工作,或者在某个企业的宣传部,进行宣传片拍摄或者视频制作这些比较万金油的专业就是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管理这种,这种的话去各个行业各个岗位的我基本都见到过 这个就要靠自身发展了,虽然去影视行业比较对口,但是不妨碍你的转行,戏文的话也有很多去新媒体公司做内容运营,管理专业的就业就更广比较理论的就是电影学这种,像这种专业基本上出来工作的话,大部分人会选择新媒体工作,或者去做一些策展行业,做制片的我认识的都少。主要是这种专业出来可能一直深造到读博士应该是主要对口的路线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啊

随着电影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电影企业资本运作日趋频繁,渠道扩张日益加速,国内优秀的电影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电影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电影产业中的翘楚!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电影产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电影产业背景及发展环境;国内外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电影制片业、发行业和放映业的发展分析;不同类型电影市场分析;电影产业消费者行为分析;新媒体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分析;电影海外推广及国际合作分析;电影产业主要企业经营情况以及电影产业投融资现状和投资建议;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电影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第1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环境分析1 电影产业综述1 电影产业定义2 电影产业产业链分析3 电影产业研究对象分析2 电影行业相关政策环境分析1 电影行业政策点评2 电影行业政策趋势分析(1)国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还将加大(2)行业将逐渐趋于规范,国家对内容制作和影视从业人员的监督趋严(3)推动两岸影视交流合作,电影国际化是趋势第2章:国际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概况2 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1)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2)全球电影票房地区分布3 全球主要国家票房排行4 全球主要市场平均观影次数2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美国电影产业政策环境(1)政府监管(2)分级制度2 北美电影票房收入(1)北美电影票房总收入(2)北美3D电影票房收入3 北美电影观影人次及平均票价(1)北美观影人次(2)北美平均票价4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模式(1)电影融资模式(2)电影制作模式(3)电影发行模式(4)电影放映模式第3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电影产业发展历程(1)第一轮产业发展时期(1922年-1945年)(2)第二轮产业发展时期(1945年-1976年)(3)第三轮产业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今)2 电影产业特征分析3 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十大事件4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问题(1)我国电影拍摄成本投入存在演员片酬过高的问题(2)我国电影行业产业链处于垂直垄断状态(3)电影市场不成熟2 中国电影产业经营情况分析1 影片产量规模分析2 放映设施规模分析(1)电影院线规模(2)电影银幕规模3 电影票房总额分析4 电影产业营收来源分析(1)国内票房营收来源(2)海外销售及票房来源(3)国内非票房收入5 电影平均票价6 电影观影人次7 观影效率分析8 电影票房排行榜(1)票房总体排名(2)票房过亿影片3 中国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分析1 农村电影市场发展现状——更详细目录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论文要先有开题报告,任务书和大纲,而且步骤不能乱,大纲很重要,你列出大纲后,你就知道你正文大概要写什么,每章要写哪些内容,大小标题怎么写。 2、写类型片的论文你就要先了解各种类型片的风格,然后看这部片子是如何贯彻或者颠覆这种类型的,分析电影关键是要看你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受,但不要写成观后感性质的。 3、而是要把握电影的叙事、剪辑、色彩等等对你造成的观感,也就是说不要分析故事内容,而是分析讲故事的方法。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初中

随着电影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电影企业资本运作日趋频繁,渠道扩张日益加速,国内优秀的电影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电影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电影产业中的翘楚!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电影产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电影产业背景及发展环境;国内外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电影制片业、发行业和放映业的发展分析;不同类型电影市场分析;电影产业消费者行为分析;新媒体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分析;电影海外推广及国际合作分析;电影产业主要企业经营情况以及电影产业投融资现状和投资建议;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电影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第1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环境分析1 电影产业综述1 电影产业定义2 电影产业产业链分析3 电影产业研究对象分析2 电影行业相关政策环境分析1 电影行业政策点评2 电影行业政策趋势分析(1)国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还将加大(2)行业将逐渐趋于规范,国家对内容制作和影视从业人员的监督趋严(3)推动两岸影视交流合作,电影国际化是趋势第2章:国际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概况2 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1)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规模(2)全球电影票房地区分布3 全球主要国家票房排行4 全球主要市场平均观影次数2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1 美国电影产业政策环境(1)政府监管(2)分级制度2 北美电影票房收入(1)北美电影票房总收入(2)北美3D电影票房收入3 北美电影观影人次及平均票价(1)北美观影人次(2)北美平均票价4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模式(1)电影融资模式(2)电影制作模式(3)电影发行模式(4)电影放映模式第3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 电影产业发展历程(1)第一轮产业发展时期(1922年-1945年)(2)第二轮产业发展时期(1945年-1976年)(3)第三轮产业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今)2 电影产业特征分析3 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十大事件4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问题(1)我国电影拍摄成本投入存在演员片酬过高的问题(2)我国电影行业产业链处于垂直垄断状态(3)电影市场不成熟2 中国电影产业经营情况分析1 影片产量规模分析2 放映设施规模分析(1)电影院线规模(2)电影银幕规模3 电影票房总额分析4 电影产业营收来源分析(1)国内票房营收来源(2)海外销售及票房来源(3)国内非票房收入5 电影平均票价6 电影观影人次7 观影效率分析8 电影票房排行榜(1)票房总体排名(2)票房过亿影片3 中国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分析1 农村电影市场发展现状——更详细目录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五部提名影片中,《花木兰》《十月围城》和《风声》是典型的类型电影,《花木兰》和《十月围城》属于武打片,《风声》属于谍战片,它们都是近两年中国日益走向成熟的类型电影的优秀代表。有学者研究认为,类型片带给观众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就已经知道他要面对的或者是凄美伤感的爱情故事,或者是面临人性冲撞和视觉刺激的灾难故事,或者是需要强健神经的悬疑故事,而此前中国电影并没有提供给观众这种安全感。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电影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类型片,并且不断创造出符合中国人审美诉求和观影需求的新类型。如《画皮》号称东方新魔幻,人们已越来越容易寻找到自己喜爱的影片。类型影片近几年在叙事能力上的提升,也经常让人眼前一亮。以此次获得提名的《十月围城》为例,它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种小分队模式,即一个小分队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这群人按照同化模式进行创作,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叙事责任,小分队模式为影片叙事提供了力量。又如2008年的《李米的猜想》,其复线结构控制得非常智慧,曾被影视研究学者评价为“其叙事水平达到了一个罕见的高度”。“事实上,这次提名的《十月围城》又在某些方面对类型电影进行了新的探索,它不再是传统武打片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对 革命 的概念进行了清晰而有意思的表述,实现了经典类型片向主流影片的靠近。这也是香港导演主流化的一种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系副教授田卉群说。专家指出,中国电影产业要良性运转,就必须以大量商业类型片做支撑,健康的电影产业应该是橄榄型的,即两头小中间大,高投入大制作的大片和小成本影片都只占很小比例,大量中等投入的类型片成为产业主体。可当前中国优秀类型片的数量还十分有限,只有类型片的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稳定的类型电影观影人群。过去几年间,中国电影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电影数量不断攀升,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但健康的电影产业并不能只以数量和票房论英雄,从本届百花奖提名影片窥见的中国电影的进步更让我们欣喜,它让我们隐约感觉到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真正形成,中国电影人对电影市场的理解、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增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