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6:01:57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的论文

案 例 教 学 研 究 根据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报告整理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如何理解分析案例? 不能把信手拈来的都叫案例。 1、案例的含义: 1)案例总是一个事件,不能作静态描述,要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事件。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设计了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旧的问题解决后又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他根据这一变迁,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考写成了案例。 2)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写成案例。要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 3)应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4)应该是具有典型性的事件 例: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石钟山记》这篇课文时,认为可以将这篇文章理解为苏氏父子的研究性学习的终结性报告。于是,改变了教学设计,提出7个问题:本研究报告的问题是什么?……教学效果非常好。该教师根据这一事件写了一篇案例分析:我是如何教《石钟山记》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 二、案例开发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如,成都市石室中学的语文教师李镇西,将教学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加上自己的文笔,写成一本书《爱心献给教育》。现在他成了名人,整天在天上飞,连教育部的官员都在读他的书。 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以及解决问题后得到什么启示记录下来,这就是在做研究。 2、有助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文汇报上有一篇报道《是案例使江苏良风中学焕发第二青春》 案例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 3、有助于教师系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进行反省是十分重要的。 4、有助于推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三、案例的基本规范 1、基本格式(内容上的要求) 1)标题——以事件定标题或以主题定标题 不能直接两个字:案例。标题要能吸引读者如上面提到的案例:我是如何教《石钟山记》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 2)背景——交代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时空中发生的 3)问题——交代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如何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那些 4)问题的解决——交代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成效。 5)反思与讨论——交代思考、感想、体会,解决问题的得失,下一步的打算或整个问题解决后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计划如何解决等。 6)附录——对正文起补充说明的材料如教学计划等不便在正文中累述的。 2、好案例的标准 1)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 3)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 4)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 5)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 6)使读者有身临其景的感觉 四、分析案例的基本环节 1、案例的引入 2、个人分析,分析技能技巧是否应用得当 3、小组研讨,不一定求得一致意见 4、全体教师的交流 5、概括总结 附件一:(语文案例)把怪球踢还给学生 学习完《陌上桑》进行小结时,我引用《教师用书》中的一段话并结合课本“阅读提示”归纳为主题:“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使君惊艳于罗敷的美丽而提出了无礼的要求,有荒淫之心,是好色之徒,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一位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生1)在下面咕哝了一句:“少年是淫棍”。 此话一出,全班愕然,随即哄堂大笑,并有不少同学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面对突如其来的“怪球”,我稍稍迟疑了一下,便面带微笑,请他把话讲完。“我认为使君并没有您说的那么坏,否则,少年就该是淫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都开始议论纷纷,教室气氛异常活跃。我乘势提出两个问题,把这个“球”又踢给学生。 ⑴为什么说使君不是老师所归纳的这种形象? ⑵少年是淫棍吗? 这时的学生有的思考,有的翻书,有的小声议论。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学生们争辩,萌生一种“遥想公瑾当年”的欣喜。学生们开始“带球”了。 生2:使君是让小吏去询问罗敷,比较有分寸,并没有用他的威势强迫罗敷。 生3马上补充道:书中写道“使君谢罗敷”,一个“谢”字看出他很有礼貌,未见他的无礼、轻薄。 生4:我认为,罗敷在叙述其丈夫时用的是调侃的语气,聪明的使君不会听不出,听后他也没有把罗敷怎样,可见他还是一位正人君子。况且太守没有倚势强迫,罗敷也没有拼死抗争,所以使君也许并无恶意。此时,教室里一片嘈杂,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学生的探究又深入了一步。 生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能欣赏罗敷美貌,而使君就是“好色之徒,有荒淫之心”? 生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不是也属于黄色书籍? 生1:所以我说如果使君的形象是按您归纳的那样,少年就应该是淫棍了,你看他已“脱帽着 头了”。 生4又摸出一本有关古文翻译的书说:“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看了美丽的罗敷,回家就嫌弃自己的妻子了,可见他们的德性还不如使君。 生:……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余味未尽,教室里谈笑声正浓。我也陶醉在被我踢回去的这一“球”上——学生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和老师的虎劲,勇于从文本出发深入探究的思维方式,不正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吗?下次上课就给他们布置另一个任务:找出语文课本中有疑问的地方。 (邹国春 《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拓宽时空,贯彻自主精神——《军神》一课的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军神》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通过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把握事情发展变化,体会“军神”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在人物对话中,要读出刘伯承的舒坦、平静的语气,以示作为军人的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而朗读沃克医生的话要结合他的神态、情绪的变化加以灵活处理,或疑惑、或关切、或敬佩。但要读好这些语气,需有生活实际经验。这对于仅十来岁,还无丰富生活阅历的小学生来说是在是个困难。教学中,我打破常规,大胆采用为电影片断配音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首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断,使学生有一个感观认识。当学生们看到手术台上,刘伯承忍剧痛撕破床单一幕时,不由得也随剧情咬紧牙关,紧握拳头。这时候的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境,许多学生都不忍再看。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自读课文,准备为课文配音。老师提出要求:画出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语以作为配音的提示语。这一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勾勾画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抓住课文要点。最后,指名学生配音。这时候的学生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作为演员亲身经历语言情境,由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在课文内容方面不作烦琐的分析讲解,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本案例将电影资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感观认识,通过观看电影,自觉地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课文的功能是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学习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对话能力。再次,语文教育即生活,教材要让学生觉得感兴趣、有用并与日常生活有关,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把学习教材课文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受结合起来。这样他们才想去学。 2.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我们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二度开发,以课本为依托,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使教材所承载所知识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配音教学的方式既新颖、独特,又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配音,有一个充分发挥自由个性的空间。同时在为电影配音的过程中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之后的不甘心。 3、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配音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表现还显得拘谨、不自然,对教材的把握还不透彻。在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听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执教《两小儿辩日》一文。 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一、 精彩之处1. 辩论——辩斗环节的设计和引导王老师与学生各扮“两小儿”开展辩斗,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走进语文”,让学生成为“两小儿”,让学习进入体验层次,课堂的学习气氛和状态被激发出来。课堂达到一个高潮,引发听课者的阵阵掌声!2. 最后一环节(两小儿嘲笑孔子后,孔子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的设计与引导学生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引发了(产生了)很多精彩的观念:凡夫俗子;后生可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惭)愧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人行,必有我师。……课堂再次达到高潮,听课者欢呼雀跃。相对而言:第一高潮是王老师个人智慧和机智的展示,第二高潮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二、 商榷之处1. 辩斗的形式重要抑或内容重要?为什么能辩起来?——两小儿都有自己的观点(且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启发我们: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看,结论不一样?(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结论不一样)怎么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同样一个问题,以不同角度看,结论不一样,我们怎么办?(思考和探究的价值高于辩论的价值)。2. 文章的落脚点是孔子抑或“两小儿”?我认为文章的中心人物是“两小儿”,孔子只是一个背景或衬托。孔子的“出彩”会淡化“两小儿”的智慧:两小儿会观察、思考、比喻、推论。启示我们:知识、学问从生活来?要学会从观察中动脑筋、思考、提出问题。常识和科学的关系?3.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张扬探究精神?究竟日初远(近),日中远(近)?生活知识与科学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提出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拓展,完善自己的思想与意义,这是学生学习的本质。一定要把反思、探究、体验生活世界(现实世界)变成为学生课堂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节课有教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而不是表演),这是公开课最看重的亮点。但是这一节课缺乏探究精神的养育、渗透和弘扬?尢其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走出教材,没有走出“两小儿”,没有提升,思维方式的误区没有得到矫正、批判?4. 教学的起点到底是什么?我一贯坚定地认为: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既然知道学生已经自学了或预习了,那么教学的切入点就只能是学生读懂了什么?哪些内容(字、词、句、段)读不懂?——读不懂,障碍、困难在哪里?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吗?(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读懂了,是真懂吗?读懂了怎么把它读好?(体现教学的层次和永无止境的追求?)——现在提倡对话教学,对话首先要从人(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开始,没有这一基础,师生之间就无法真正对话,就像文本中的两小儿要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怎么能辩论起来?另外,一些小问题:人类文明不能简单与时间长短划等号?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5000年,其中4900年是使用文言文,使用白话文的时间不足100年,顶多占2%,这能说明什么呢?文言文未必就是简炼,浓缩也未必就是精华?顺便附上一则智慧故事——“胡适教授的机智幽默”有一次,胡适教授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宣传白话文的好处,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白话文不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从眼镜中透出沉思的目光,心平气和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秘书,我不愿意从政,不想去,为这件事我回了一份电报拒绝,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这个意思,用文言文拟一则复电,看看: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话音刚落,只听见课堂上“嚓、嚓”的取纸声,教室里顿时出现紧张的气氛,全体学生都在动脑筋,拟电文。15分钟以后,胡适让同学们举手报告电文的字数,然后他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电文稿,总共12个字: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电文确实很简练,但是,他自己回的白话电报只用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谢谢”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含了拒绝的意思。看来,语言是不是简练,不在于白话和文言的区别。这位幽默风趣的胡适教授,就是当年在《新青年》杂志上首先公开亮出白话文运动旗号的人物。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玩好吗?生:好!师:准备好了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除了建筑外全是水。生2:我发现那里的建筑很特别,和我们这儿的不同。生3:我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而且形式都不相同。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这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401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横跨在117条河道上,连接着118座小岛,又称为“水城”、“桥城”、“百岛城”。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生:想![反思]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面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的特色,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样子美,行动灵活。师:你是从哪儿发现的,能给大家读一下吗?(生朗读课文第二节)师:还有谁愿意读?(出示课件中的文字,指导学生朗读)生:朗读课件中的文字,其余学生闭着眼睛想像。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生1:它在我脑中像新月。生2:它在我脑海中像香蕉。生3:它在我脑海中像镰刀。生4:它在我脑海中像扁豆。师:老师也做了一只小船,(展示课件:小船有点长,两头有点翘,行动有点快。)读一读,你能想像出它的样子吗?(学生自读想像)生:想不清楚,你没有具体写出船多长,像什么;师:谢谢你的指导,我知道了在描写事物时一定要写具体,还应作一些比喻,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明白吗?让我们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写法。生:齐读课文第二节。师:小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睹它的真面目。(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反思)先让学生想像,后出示课件,有效地解决了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所产生的定势,避免了对学生想像力的扼杀,使学生既认识了小艇的外形,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想像,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指导学生学习写法时能提供例子,让学生比较。同时,以老师向学生学的方式进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但训练缺乏层次,在学生发现了写作方法后应由浅人深地出示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例:平静的湖面犹如______________。2.街道两边的梧桐树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形成技能。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师:大家都发现吗?下面请我们班读书冠军来给大家表演一下,其余同学闭眼想像,先让我们掌声欢迎。(学生朗读、想像)师:不愧是冠军,读得真好。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生1:我看见小艇的速度非常快。生2:我看见河面十分拥挤时,小艇也能穿过。生3:我看见小艇能急转弯。生4:我感觉坐在上面很平稳。师: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出这样的感觉吗?(生自己练读,朗读)[反思]让学生在听中想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参与评价使学生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从课文内容来看,介绍了在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时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日出时海面及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从说明方法上看:有比喻、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等等,可谓多种多样。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了“读”这一环节,力求做到以读代讲。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朗读文章的方法。课堂上,我先指名请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点评,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同学范读,整堂课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上我还设计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作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画出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并图上颜色,将各个小组推荐的绘画作品在同学中展示出来,最后利用课件将收集到的海上日美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写上一句给你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比如由于经验不足课前准备的一些图片没有展示给学生欣赏,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当今课堂十分需要的。能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情感上达到共鸣,心灵上能够交汇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些对于我来说是十分欠缺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锻炼,使自己提高得更快。

回答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钒�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方淌Σ唤鲆�做好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坊挂�是学生的朋友管理者�范匝�生起榜样示范作用。 培养积极分子成为班集体核心�沸纬闪己玫陌喾绐方∪�班级规章制度�芳忧堪嗉冻9婀芾淼鹊取� 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付�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班主任应具有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氛庥欣�于班级的管理。班级中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方淌Ρ匦刖弑赣氩煌�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分挥姓庋�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芬虿氖┙獭�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 “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芬惨�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因此�方淌υ诮萄е幸�充分利用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芬揽炕�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师的期望或许会是将来学生发展的希望�诽乇鹗窃谔岢�赏识教育的时代�肺颐且�把这种爱的教育�烦渎�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推广开来�凡皇呛煤⒆有枰�赏识�范�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凡灰�因为学生的一点不足就将他彻底否定�范�要朝着让学生转不足为优点的方向努力。 更多3条 

名师同步教学设计1——6年级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经典案例赏析3——4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的论文题目

到中国知网上搜阅读、作文、识字写字教学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说: “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 …… ,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说: “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 急于下结论 ,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分析与反思: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三、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提供一些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 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质培养 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小学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识字教学的人文教育研究 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小学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问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知识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小学高年学生作文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小学作文常见病句类型成因及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生作文的发展脉络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中外优秀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途径的研究 小学作文训练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 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的研究 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小学生语文知识构成的研究 小学生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研究 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作文评语的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的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的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的研究 中国现代散文鉴赏的研究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的论文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说: “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 …… ,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说: “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 急于下结论 ,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分析与反思: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三、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2016》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rWy4whPBcA提取码:fgi8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2016|小学语文微型课与微课程2016B|小学语文微型课与微课程2016|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数据表2016|小学语文情境朗读微课程|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回溯设计2016|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2013-2016|一册第7课小小的船情境朗读p4|一册第20课小熊住山洞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9 课文雪孩子情境朗读p4|一册第18课借生日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2课雨点儿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情境朗读p4|二册第9课两只鸟蛋情境朗读flv

名师同步教学设计1——6年级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经典案例赏析3——4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上百度搜一下吧。多了、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的论文研究

拓宽时空,贯彻自主精神——《军神》一课的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军神》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通过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把握事情发展变化,体会“军神”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在人物对话中,要读出刘伯承的舒坦、平静的语气,以示作为军人的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而朗读沃克医生的话要结合他的神态、情绪的变化加以灵活处理,或疑惑、或关切、或敬佩。但要读好这些语气,需有生活实际经验。这对于仅十来岁,还无丰富生活阅历的小学生来说是在是个困难。教学中,我打破常规,大胆采用为电影片断配音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首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断,使学生有一个感观认识。当学生们看到手术台上,刘伯承忍剧痛撕破床单一幕时,不由得也随剧情咬紧牙关,紧握拳头。这时候的学生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境,许多学生都不忍再看。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自读课文,准备为课文配音。老师提出要求:画出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语以作为配音的提示语。这一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勾勾画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抓住课文要点。最后,指名学生配音。这时候的学生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作为演员亲身经历语言情境,由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在课文内容方面不作烦琐的分析讲解,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本案例将电影资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感观认识,通过观看电影,自觉地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课文的功能是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学习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对话能力。再次,语文教育即生活,教材要让学生觉得感兴趣、有用并与日常生活有关,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把学习教材课文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受结合起来。这样他们才想去学。 2.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我们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二度开发,以课本为依托,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使教材所承载所知识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配音教学的方式既新颖、独特,又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配音,有一个充分发挥自由个性的空间。同时在为电影配音的过程中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之后的不甘心。 3、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配音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表现还显得拘谨、不自然,对教材的把握还不透彻。在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听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执教《两小儿辩日》一文。 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一、 精彩之处1. 辩论——辩斗环节的设计和引导王老师与学生各扮“两小儿”开展辩斗,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走进语文”,让学生成为“两小儿”,让学习进入体验层次,课堂的学习气氛和状态被激发出来。课堂达到一个高潮,引发听课者的阵阵掌声!2. 最后一环节(两小儿嘲笑孔子后,孔子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的设计与引导学生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引发了(产生了)很多精彩的观念:凡夫俗子;后生可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惭)愧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人行,必有我师。……课堂再次达到高潮,听课者欢呼雀跃。相对而言:第一高潮是王老师个人智慧和机智的展示,第二高潮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二、 商榷之处1. 辩斗的形式重要抑或内容重要?为什么能辩起来?——两小儿都有自己的观点(且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启发我们: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看,结论不一样?(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结论不一样)怎么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同样一个问题,以不同角度看,结论不一样,我们怎么办?(思考和探究的价值高于辩论的价值)。2. 文章的落脚点是孔子抑或“两小儿”?我认为文章的中心人物是“两小儿”,孔子只是一个背景或衬托。孔子的“出彩”会淡化“两小儿”的智慧:两小儿会观察、思考、比喻、推论。启示我们:知识、学问从生活来?要学会从观察中动脑筋、思考、提出问题。常识和科学的关系?3.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张扬探究精神?究竟日初远(近),日中远(近)?生活知识与科学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知识和科学知识,提出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拓展,完善自己的思想与意义,这是学生学习的本质。一定要把反思、探究、体验生活世界(现实世界)变成为学生课堂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节课有教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而不是表演),这是公开课最看重的亮点。但是这一节课缺乏探究精神的养育、渗透和弘扬?尢其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走出教材,没有走出“两小儿”,没有提升,思维方式的误区没有得到矫正、批判?4. 教学的起点到底是什么?我一贯坚定地认为: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既然知道学生已经自学了或预习了,那么教学的切入点就只能是学生读懂了什么?哪些内容(字、词、句、段)读不懂?——读不懂,障碍、困难在哪里?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吗?(从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读懂了,是真懂吗?读懂了怎么把它读好?(体现教学的层次和永无止境的追求?)——现在提倡对话教学,对话首先要从人(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开始,没有这一基础,师生之间就无法真正对话,就像文本中的两小儿要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怎么能辩论起来?另外,一些小问题:人类文明不能简单与时间长短划等号?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5000年,其中4900年是使用文言文,使用白话文的时间不足100年,顶多占2%,这能说明什么呢?文言文未必就是简炼,浓缩也未必就是精华?顺便附上一则智慧故事——“胡适教授的机智幽默”有一次,胡适教授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宣传白话文的好处,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白话文不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从眼镜中透出沉思的目光,心平气和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秘书,我不愿意从政,不想去,为这件事我回了一份电报拒绝,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这个意思,用文言文拟一则复电,看看: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话音刚落,只听见课堂上“嚓、嚓”的取纸声,教室里顿时出现紧张的气氛,全体学生都在动脑筋,拟电文。15分钟以后,胡适让同学们举手报告电文的字数,然后他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电文稿,总共12个字: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电文确实很简练,但是,他自己回的白话电报只用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谢谢”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含了拒绝的意思。看来,语言是不是简练,不在于白话和文言的区别。这位幽默风趣的胡适教授,就是当年在《新青年》杂志上首先公开亮出白话文运动旗号的人物。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玩好吗?生:好!师:准备好了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除了建筑外全是水。生2:我发现那里的建筑很特别,和我们这儿的不同。生3:我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而且形式都不相同。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这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401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横跨在117条河道上,连接着118座小岛,又称为“水城”、“桥城”、“百岛城”。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生:想![反思]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面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的特色,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样子美,行动灵活。师:你是从哪儿发现的,能给大家读一下吗?(生朗读课文第二节)师:还有谁愿意读?(出示课件中的文字,指导学生朗读)生:朗读课件中的文字,其余学生闭着眼睛想像。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生1:它在我脑中像新月。生2:它在我脑海中像香蕉。生3:它在我脑海中像镰刀。生4:它在我脑海中像扁豆。师:老师也做了一只小船,(展示课件:小船有点长,两头有点翘,行动有点快。)读一读,你能想像出它的样子吗?(学生自读想像)生:想不清楚,你没有具体写出船多长,像什么;师:谢谢你的指导,我知道了在描写事物时一定要写具体,还应作一些比喻,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明白吗?让我们再一次朗读,体会作者的写法。生:齐读课文第二节。师:小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睹它的真面目。(播放课件,学生欣赏)〔反思)先让学生想像,后出示课件,有效地解决了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所产生的定势,避免了对学生想像力的扼杀,使学生既认识了小艇的外形,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想像,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指导学生学习写法时能提供例子,让学生比较。同时,以老师向学生学的方式进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但训练缺乏层次,在学生发现了写作方法后应由浅人深地出示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例:平静的湖面犹如______________。2.街道两边的梧桐树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形成技能。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师:大家都发现吗?下面请我们班读书冠军来给大家表演一下,其余同学闭眼想像,先让我们掌声欢迎。(学生朗读、想像)师:不愧是冠军,读得真好。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生1:我看见小艇的速度非常快。生2:我看见河面十分拥挤时,小艇也能穿过。生3:我看见小艇能急转弯。生4:我感觉坐在上面很平稳。师: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出这样的感觉吗?(生自己练读,朗读)[反思]让学生在听中想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参与评价使学生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从课文内容来看,介绍了在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时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日出时海面及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从说明方法上看:有比喻、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等等,可谓多种多样。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了“读”这一环节,力求做到以读代讲。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朗读文章的方法。课堂上,我先指名请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点评,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同学范读,整堂课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上我还设计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作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画出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并图上颜色,将各个小组推荐的绘画作品在同学中展示出来,最后利用课件将收集到的海上日美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写上一句给你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比如由于经验不足课前准备的一些图片没有展示给学生欣赏,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当今课堂十分需要的。能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情感上达到共鸣,心灵上能够交汇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些对于我来说是十分欠缺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锻炼,使自己提高得更快。

百度上多得是,信手拈来

名师同步教学设计1——6年级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经典案例赏析3——4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案 例 教 学 研 究 根据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报告整理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如何理解分析案例? 不能把信手拈来的都叫案例。 1、案例的含义: 1)案例总是一个事件,不能作静态描述,要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事件。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设计了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旧的问题解决后又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他根据这一变迁,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考写成了案例。 2)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写成案例。要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 3)应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4)应该是具有典型性的事件 例: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石钟山记》这篇课文时,认为可以将这篇文章理解为苏氏父子的研究性学习的终结性报告。于是,改变了教学设计,提出7个问题:本研究报告的问题是什么?……教学效果非常好。该教师根据这一事件写了一篇案例分析:我是如何教《石钟山记》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 二、案例开发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如,成都市石室中学的语文教师李镇西,将教学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加上自己的文笔,写成一本书《爱心献给教育》。现在他成了名人,整天在天上飞,连教育部的官员都在读他的书。 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以及解决问题后得到什么启示记录下来,这就是在做研究。 2、有助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文汇报上有一篇报道《是案例使江苏良风中学焕发第二青春》 案例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 3、有助于教师系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进行反省是十分重要的。 4、有助于推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三、案例的基本规范 1、基本格式(内容上的要求) 1)标题——以事件定标题或以主题定标题 不能直接两个字:案例。标题要能吸引读者如上面提到的案例:我是如何教《石钟山记》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 2)背景——交代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时空中发生的 3)问题——交代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如何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那些 4)问题的解决——交代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成效。 5)反思与讨论——交代思考、感想、体会,解决问题的得失,下一步的打算或整个问题解决后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计划如何解决等。 6)附录——对正文起补充说明的材料如教学计划等不便在正文中累述的。 2、好案例的标准 1)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 3)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 4)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 5)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 6)使读者有身临其景的感觉 四、分析案例的基本环节 1、案例的引入 2、个人分析,分析技能技巧是否应用得当 3、小组研讨,不一定求得一致意见 4、全体教师的交流 5、概括总结 附件一:(语文案例)把怪球踢还给学生 学习完《陌上桑》进行小结时,我引用《教师用书》中的一段话并结合课本“阅读提示”归纳为主题:“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使君惊艳于罗敷的美丽而提出了无礼的要求,有荒淫之心,是好色之徒,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一位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生1)在下面咕哝了一句:“少年是淫棍”。 此话一出,全班愕然,随即哄堂大笑,并有不少同学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面对突如其来的“怪球”,我稍稍迟疑了一下,便面带微笑,请他把话讲完。“我认为使君并没有您说的那么坏,否则,少年就该是淫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都开始议论纷纷,教室气氛异常活跃。我乘势提出两个问题,把这个“球”又踢给学生。 ⑴为什么说使君不是老师所归纳的这种形象? ⑵少年是淫棍吗? 这时的学生有的思考,有的翻书,有的小声议论。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学生们争辩,萌生一种“遥想公瑾当年”的欣喜。学生们开始“带球”了。 生2:使君是让小吏去询问罗敷,比较有分寸,并没有用他的威势强迫罗敷。 生3马上补充道:书中写道“使君谢罗敷”,一个“谢”字看出他很有礼貌,未见他的无礼、轻薄。 生4:我认为,罗敷在叙述其丈夫时用的是调侃的语气,聪明的使君不会听不出,听后他也没有把罗敷怎样,可见他还是一位正人君子。况且太守没有倚势强迫,罗敷也没有拼死抗争,所以使君也许并无恶意。此时,教室里一片嘈杂,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学生的探究又深入了一步。 生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能欣赏罗敷美貌,而使君就是“好色之徒,有荒淫之心”? 生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不是也属于黄色书籍? 生1:所以我说如果使君的形象是按您归纳的那样,少年就应该是淫棍了,你看他已“脱帽着 头了”。 生4又摸出一本有关古文翻译的书说:“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看了美丽的罗敷,回家就嫌弃自己的妻子了,可见他们的德性还不如使君。 生:……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余味未尽,教室里谈笑声正浓。我也陶醉在被我踢回去的这一“球”上——学生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和老师的虎劲,勇于从文本出发深入探究的思维方式,不正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吗?下次上课就给他们布置另一个任务:找出语文课本中有疑问的地方。 (邹国春 《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2016》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rWy4whPBcA提取码:fgi8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2016|小学语文微型课与微课程2016B|小学语文微型课与微课程2016|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数据表2016|小学语文情境朗读微课程|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回溯设计2016|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2013-2016|一册第7课小小的船情境朗读p4|一册第20课小熊住山洞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9 课文雪孩子情境朗读p4|一册第18课借生日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2课雨点儿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情境朗读p4|二册第9课两只鸟蛋情境朗读flv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 1、《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举手,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我当你妈妈,你现在背给我听好吗?想一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交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生:哥哥,今年天我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 师:那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他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时候,那有钱上学啊!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就把这首《草》背给家里人听。 (激发学生兴趣,活泼而实在。学生背古诗,既是一个整体把握、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背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展示、运用都有所顾及,而且每一轮引导都逐渐深入。问题: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写字能力及巩固?背诵的面——其他学生背的效果?时间——有人说是表演,玩花样!) 2、《可爱的草塘》:揭题-浏览课文-读,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会草塘的可爱。(已经先入为主,后来读的时候果然体会不到,教师又花了很多时间才把调动了一点。应当自己体会,说对草塘的感觉,然后对照课文作者的感觉来学习。) 3、《只有一个地球》:教完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下面几个方面写句子:“地球小而美、资源有限、资源可以再生、迁居无望、要保护地球”。引用者认为“学生们都完成了任务,学出了各式各样动人的句子,如: “啊,我爱美丽而壮观的一叶扁舟!” “地球,谢谢你赐给我们有限的资源!” “人类啊,不要再破坏资源了!” 甚至说:“看到这一个个诗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让人佩服老师巧妙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完了课文,还写这样的句子,是引导还是捆绑?学生是否一定认为“地球小而美”?“迁居无望”?人类都是破坏资源的吗?这时应让学生发挥更好) 4、 三年级作文课: (1)先从三段话中找出中心句。 (2)然后用“闷热”造句。 (3)在一个句子里同时用上闷热、冷饮两个词。 (4)用闷热、冷饮、青蛙三个词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有描述情景,到表达一个情节。学生到最后都知道应该写成:闷热的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归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写成作文:把闷热的下午写具体。听写六个词:太阳、风、树叶、知了、大黄狗、汗珠。用这六个词来表达“闷热的下午”的意思。学生都知道了应该写成:大黄狗爬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的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个劲往下滴。难怪妈妈直唠叨:这么些年,还没见过这样的鬼天气!”(表达模式化、虚构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拟化=作文背离生活。思维、个性不能自由发展,违背学习的规律和课程标准喜爱作文、自由表达的精神。还有就是教学生编假话、空话、套话。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统化的复辟和倒退。培养的目标是一个模子里的学生,是机械化生产似的教学模式。结论—误人子弟!) 5、教师装傻现象解构。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往往会说:一定读得比老师好!连著名的特级教师也不例外。例如:于永正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就说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学生)比,要找一个学生代替他读。当然这样能让学生自豪一下,也有机会多读,确实把时间、空间都给了学生。一方面,这需要学生读的能力很强,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师形象贬值后,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传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态势出现。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一位老师再指导口语交际《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时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讨论好吗?如果一位教师连这都不知道,还用当教师吗?对教师的信任、兴趣没了,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损失?不是重要教育资源的浪费? 6、《蚂蚁和蝈蝈》: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问:这一篇课文说什么呢?我们来学第一段。学生读第一段,学生评价“满头大汗”没读出来。教师学生分别示范,原来的学生再读,全班读。(点评:牵引学生。读了以后,就应当说说全文的意思。又逢开学第一段,因为教案设计了,非得这么做。但以读代讲,符合语文阅读课特点。注意学生反馈,落实语文能力。) 7、《漫谈沟通》: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沟通。然后,以问答大比拼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沟通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动物与人的不同方式比较是要提出什么观点?友好的工具就能沟通好吗?(而不是:你最喜欢什么沟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欢的沟通方式。) 结论:自主学习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引导一定要加强。而且要引导到真正有效的的语文学习上:语言文字的学习、好的学习习惯、想象和思维能力培养等。有一些“主体作用”不过是彩色的泡沫,活动形式很多,唯独学生写字不多,读书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体作用,都应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作用”。 二、个性化与共性 1、师生平等对话:《一夜的工作》 参与讨论: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从课文中能找出答案来吗? (学生说) 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 (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 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 生:“我”是后来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 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 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 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 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 (如果批评学生乱说,就没有了学生精彩的发言,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这一节课改变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师教《落花生》,让学生画果实,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对比花生,突出“默默无闻”。(这是一种误导!画什么,未必就能突出“默默无闻”;而且这么比,赞扬了默默无闻,那就是贬低个性张扬。难道别的果实就不如落花生?画不如改为议、说或别的方式,不一定画了才能体验,也不要为了所谓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画。必要的时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实效。) 3、一些老师喜欢在指导朗读时教:那里读大声,那里读轻声。 《问银河》:一个学生高声地读,一个学生轻声地读。一些学生发现了,有人就说读轻声不好。老师就问读高声的学生:为什么读高声?学生说:银河那么远,要读高声才听得见呀!问读轻声地学生为什么,学生说:银河出来时在晚上,我要轻轻的问,怕把它吵醒了!怕影响了别的星星休息。老师肯定了后者,但也没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师指导朗读过于重技巧,忽略了个体的感受) 4、《识字 六》:记“虎”字,老师说:把“虑”的“心”换成“几”。学生的记字方法:有几只老虎在玩耍。然后放动画,按词串说有关动物故事,想象动物在做什么。在读的时候,还有些同学读不出快乐的感觉。老师读,然后让别的学生读,配上动作读。(问题在于许多学生没进入情境;还有个反馈的问题:没读好的学生,可能仍然没读好;配上动作是否一定能读好?规定每个人都作动作,是否新的形式主义和教师垄断?) 5、现在流行的两句话:你喜欢学那里(段、句)就学那里(段、句),你喜欢怎么学(读)就怎么学(读)!一方面用多则滥;另一方面,个性化张扬时却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师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句)来学。到后面学完了,也是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读。试想: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不敢不选,随着民主化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如果敢于说:我那一段都不喜欢!那课怎么上?解决的办法不是自选课文,就是强制学生学了。(学生不喜欢的,想法让他喜欢;学生喜欢的,想法让他的喜欢表达出来,让他们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欢的,就让教师来传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师教《桂林山水》: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细细品读。在学生品读时,发现他们的选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女生大多品读写水的一段,他们喜欢漓江水的安静、清纯、柔美。男生大多选择写山的一段,因为他们更富于冒险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为了所谓个性化,把山水分开来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体意境,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造成发展的畸形化。) 6、一个老师问我: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孩子的个性很强,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求的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行为习惯和平时要求不一样,和社会上的要求也不一样,怎么办?(任何教学都要有秩序,当然不能过于强调秩序。美国式无秩序教学已经尝到了苦果,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引导者,就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建立适当的教学常规,对教学活动要有计划,对学生的活动在适当时候有一定的引导、约束。特别是在学生水平发展尚低的时候。) 7、一位老师教学生习作:写一种水果。据说没有相关的课文,学生不会写。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学生仿写,就写得比较像。 (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生活体验,仅仅停留在模仿,有时可以学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维受限制,写不出好东西。) 7、《大自然的语言》: 师:预习了大自然的语言,都有谁在说话? (根据学生说的,课件出示: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请把你最喜欢的那节诗找出来,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设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五个合作小组,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来研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赏析】:教是引导步步深入,学生选择有的放矢,各自锁定钟情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要求;或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选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 (教育和教学,是为培养人的,不是为让学生高兴的!学生喜欢的就学,不喜欢就不学!那科学探险那样艰难的事、危险的事谁来做?课程标准的要求怎么达到?怪不得现在生物、地理、勘探、农林这些学科根本没人报考!我们基础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一些教师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去学习、探究或评价。如分A、B、C三级测试,如果给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往往选择了与自己水平不相适应的级别。如为了得分高,能做A级的选择了B级。这就不仅仅是教学的问题,因为个性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心理学问题,但仅靠语言的鼓励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应当在评价时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来做C级题,能做到良好,现在做B级题,也能良好,那发展方面评价就要加分。原来做A级题,得良好,现在做C级题得优秀,发展性评价得分也不能加。 结论: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提倡,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应当全体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学习要求,就是社会培养的要求,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识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要求和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这就是共性的。否则,个性发展了,却不容于社会,不容于集体,不是教育的成功!三、基础与创新 1、《手术台就是阵地》:师:老师喜欢发言错的同学!练习选词填空: 连续—— 陆续—— 继续—— 由学生做、评、改正:连续— 陆续…… 继续—— 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不但要乐于学习,还要敢于探索、勇于合作,充满自信。 2、《欢迎小雨点》:先理解感受小雨点,出示多媒体课件朗读,没读好。然后说雨点——表达对小雨点的喜欢画、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象小雨点落在那里。学生说: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丛里,花儿开了;落在雨伞上,嘀嗒嘀嗒;落在头上,头发变黑了……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最后再读课文,还是没读好。(注重了活动,注重了想象和感悟、体验。但是,朗读、写字、表达的能力淡化了。这样的教学多了,语文会变得越来越虚。) 3、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只要求学生读,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不敢讲,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对重点段、重点句也不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无论什么课文都不敢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绝对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统、完整”。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对于“感悟”,修订大纲是“感悟、积累、运用”,课程标准是“积累、感悟、运用。”可见,感悟并不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新标准带来新理念——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践与启示》由一个案例:“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小猫种鱼》的公开课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扩词,并说句话。学生说了学多句子: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学生哄堂大笑。老师问:好孩子,可以,但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说: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没错”,老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你能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边唱边跳。歌舞结束后,一个小女孩神气十足地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课堂上热闹起来,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的事迹。“小女孩激动不已,两腮绯红。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情绪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创新是有了,但基础呢?如果连说话都不通,又谈何创新?创新,必须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才是合乎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并不是第一位的语文素养,也不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而只是语文素养的比较重要的一环。文化底蕴才是语文的核心!) 5、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生),教师插话补充。许多教师不讲课文,而让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大谈网上看到的新闻。仿佛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移到学上了,仿佛是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是,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对于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为什么不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于不再提倡逐段讲解,一些课随意打乱文章顺序,而不进行梳理;任意肢解课文而不回归整体。有时突然冒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比较。(没有了语言环境和课文背景,语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没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学生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7、中期评估:市里好学校学生朗读几乎都用喊。而郊区条件较差的学校则老老实实,读好书、写好字。虽然没有多媒体,老师也没有机会出去,但语文数学都学的扎扎实实。 结论: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创新是重要的,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创新不能脱离基础,在基础学习中同样可以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的本质是“文化”!语文的范畴是生活!杨再隋教授:“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语文实践活动,白白的浪费时间去干些别的什么,而不在语文课上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能说是语文课吗? 四、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是同样重要的。 1、《高大的皂荚树》:(1)自渎思考,提出问题;(2)分组解决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3)汇报,教师组织提炼问题,再讨论。 评:独立与合作,每个人都动了脑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够互相借鉴,互相促进。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紧密结合,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2、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的作用是什么?是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评价,共同提高。仅仅读给同桌听,读完就完了,没有任何目标,是无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讨论为主。实际上讨论时,有些学生不发言,有时学生权威垄断发言权或误导其他学生思维。而且讨论在无序状态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问题的某一点,既无法展开,也无法深入。 提防学生权威霸占课堂。由于生态平衡的关系,每个班总有一些特别活跃,特别聪明的学生。他们反应快,思维敏捷。往往回答问题抢先举手,想的也比别人快。所谓“叫得欢的小鸟先得食。”老师的注意力不由自主会被他们吸引,更多地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小组讨论,也是只有他们说话的份。儿童容易受榜样的影响,更有从众心理,有人先说,后来者纷纷跟上,思路就难以打开。这些人被称为“学生权威”!处理不好,大面积提高难以达到,合作学习也成为无效的合作。 (解决建议:这是一种惯性心理、从众心理。可以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对他们的评价里,注重让他们玩更高程度发展,侧重他们“小老师”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三种层次) (1)自由讨论。 (2)分工:组长、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问题,讨论筛选问题,分头研究问题的不同侧面,质疑问题,汇报、汇总。结论:合作与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有些时候需要合作学习,有些时候需要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可以融合,互相促进。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讨论,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五、探究体验和接受学习 1、许多教师反映:以读为本,整天只是读来读去,没有什么东西!强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语文课是不是只要读! (要区分开来看待:一些优美的、抒情的诗文,可以通过多读来体会、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课文都能这样,例如一些比较平白的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性文章等,也许默读、独立思考或查阅资料更有实效。强调要重感悟,是对前一阶段轻感悟,重分析的纠正。但感悟决不是唯一的,以读代讲也决不是语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一位教师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内容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说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简笔画松鼠或其他动物,续编故事。(过多的、无关的活动妨碍语文学习!这里的处理要注意,重点应在续编故事,其他动物的尾巴作用和画尾巴,是多余的。关键在于现象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以后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事?其他动物尾巴和画尾巴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体验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这种体验不是语文课的任务!是自然课的任务!在语文课中是一种无效活动。如果在教学主要任务完成后,利用这个拓展活动来开展口语交际应当不错。) 3、《秋天到了》:叶子变成什么颜色?叶子怎么落下来? 画出来。学生没画完,老师叫起来:说停就停,那个停笔最快?然后进行说词:一片,一片片……又指导读“落”字:要读得又轻又慢,便做手势边读。(过多的接受变成灌输!环节太多,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组织活动有困难。为赶进度而没有完成的活动,除了浪费时间和削弱了老师的影响力之外,就是给学生许多的无奈。当时一个学生拿一张纸抛落,像落叶一样,教师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活动。那些乱七八糟的活动,不如改让学生美读,边读边想想落叶飘飘的样子。)(结论:体验是需要的,亲身的实践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是终生难忘的。而且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养,是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动的安排要切合实际。一方面是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能够安排、设计活动。促进教学的进程,帮助学生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做,乐做,做了能发展学科专长。过于强调综合性活动,没有学科特点,那就不是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五 ·《献给老师的歌》活动课设计教, ·圆――创新作文课教案设计 九寨沟课堂教学案例反思,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论文 2008年8月12日 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九寨沟 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等案例研究方面的教学参考资料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析--柳絮飞飞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Re: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圆圆(游客) 写得真好 by 圆圆(游客) 2007-7-4 23:48:33 小学语文教案论文_喇叭花小学语文教案论文为您提供最新免费的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实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0dom/m/kw/52219/html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精品学习网触屏版 2012年10月08日 14:11:16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精品学习网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精品学习网小学频道 一年级语文教案查看原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