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内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12 20:43:27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内容是什么

提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6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个。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就少,就没有发达的经济。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就业岗位,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得以平等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2010年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我国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应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四)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以上讨论了提升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实际上都是外因性基本条件。这些外因条件还等待和依靠内因条件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条件就是学生自身。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学风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学生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其结果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能达标。所以,一定要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既要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需要择业人员的思路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就业方式,既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择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职业技能和知识才干,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就业的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以此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在目前就业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才属于真正就业,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期望。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应当更加宽容,只要有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惠丽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  〔2〕王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北方经济,  〔3〕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会纵横,  〔4〕胡桂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5〕刘艳华跨过“就业难”这道槛[J]中国大学生就业,

你好,其实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就业形势不是很好,很多行业或者是产业都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这个时候主要应对措施就是一定要时刻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有能力的话,在哪里都不愁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内容

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让自己从需要就业的人 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企业发布校招计划多为“若干”当前的!

面临当前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增强就业能力做好求职准备论文的范文如下: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正文:如何在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就开设这门课,引导学生尽早学习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大学期间针对性的锻炼,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其次可以尽早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身素养,这对将来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第三了解就业市场,了解当前的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了解自身将来想从事职业的就业环境,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高校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作出计划并根据发展态势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2、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的部门,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应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就业推荐和就业咨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多方面收集、整理和发布招聘单位的信息,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最后还要积极与招聘单位联系,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也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要求学校一方面积极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和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另外设立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业做坚强的后盾;第三聘用专业的创业导师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讲授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第四保证资金的充足和到位,为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持和保障。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自身是否做好准备是择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就业准备。1、知识上的准备:大学生要学好学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应学好和涉猎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首先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未来工作的根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能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和睿智。第三是计算机、网络及外语知识。当今是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这些已成为必备的职业基础要求。第四是法律法规常识。了解它能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第五是人际交往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更快适应职场,在工作中也能提高成功率。2、能力上的准备: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等同于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知识也不能简单和能力划等号。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校内外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择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还应多组织或参加班集体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及暑期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四是承受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学习和求职择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对这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承受困难和应对困难的能力,这对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更加有用。当然,同时也要加强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被动性的能力。3、思想上的准备:毕业生在求职中有一些常见的思想矛盾,比如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容易在求职中得意忘形或患得患失;理想过于丰满,毫无思想和能力准备就盲目创业或在择业中把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作为首要要求;盲目从众,跟风去考研、出国或不考虑自身情况,找和朋友、同学一样的工作;面对竞争,缺乏勇气和能力应对等等。所以,作为毕业生来说,良好的求职心态非常重要,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一是要正确的自我认知,找准职业目标,合理定位;二是做好竞争的准备,调整好面对竞争成功和失败的心态;要时刻做好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差异的思想准备;四是要做好面向基层工作的准备;五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4、材料的准备:求职择业中,也要重视材料的准备,做到万事俱备。一是推荐材料的准备。包括个人自荐信;学校推荐表;专家举荐书等。二是物资的准备。包括服装;交通费用、通讯设备;用人单位的资料等。三是问题材料。包括面试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及自我发展的认识等。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择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能否走好第一步对以后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做好就业准备就要求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通过多方途径积极引导,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目标。对大学生而言,正确认识自我,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大学期间,根据规划贮备知识、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扩展资料:写求职准备论文的相关说明:求职准备择业是人生必经的门槛,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择业竞争力,找到理想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写求职准备论文需要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应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而大学生本身也要从知识、思想、能力、材料等方面做好准备。

疫情严重冲击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扩大需求、调整供给、优化匹配方面出台了大量就业保障政策措施。高校毕业生更要全力以赴,短期积极求职,适应就业环境、提升就业能力,为未来积累长期发展能力。一是,毕业生要提升求职密度、广度与精度。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搜索职位信息,投递简历,争取更多笔试面试机会;广泛挖掘各种求职渠道,特别是网络渠道与社会关系相结合;了解自己,了解岗位要求,了解用人单位的行业特点与组织文化等,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二是,毕业生要接受“试用期”。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刚性时间节点约束,如果无法一步到位,先接受一个能找到的最合适岗位“试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供求完美匹配,可以考虑再换。就业是一个不断调适优化的过程。疫情影响:求职择业学生面试、就业压力陡增。三四月份这一求职择业的高峰期的沉寂,对大学生就业签约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已有学生和用人单位拟定初步意向,需要到用人单位面试,但现在单位无法正常运转、学生无法出门,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试计划也随之更改,学生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受困于时限,求学深造学生左右为难。硕博招生考试复试的推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能否通过初试、进入复试后又能否被录取等不确定性使大部分考研学生变得焦虑,担心可能落榜后更会错失有利的就业时机。

提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6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个。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就少,就没有发达的经济。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就业岗位,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得以平等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2010年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我国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应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四)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以上讨论了提升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实际上都是外因性基本条件。这些外因条件还等待和依靠内因条件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条件就是学生自身。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学风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学生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其结果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能达标。所以,一定要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既要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需要择业人员的思路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就业方式,既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择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职业技能和知识才干,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就业的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以此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在目前就业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才属于真正就业,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期望。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应当更加宽容,只要有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惠丽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  〔2〕王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北方经济,  〔3〕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会纵横,  〔4〕胡桂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5〕刘艳华跨过“就业难”这道槛[J]中国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内容怎么写

或者为你解决一些论文难题

很简单啊,罗里吧嗦的讲,还有说出未来自己想要创业的想法就好啦,妥妥的

一个大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3、高校扩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6、教育机制的弊端,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

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让自己从需要就业的人 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企业发布校招计划多为“若干”当前的!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内容

或者为你解决一些论文难题

你好,其实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就业形势不是很好,很多行业或者是产业都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这个时候主要应对措施就是一定要时刻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有能力的话,在哪里都不愁

面临当前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增强就业能力做好求职准备论文的范文如下: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正文:如何在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刚从学校踏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大学生择业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即学校的积极引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准备。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其重要职责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大学生走向择业成功的第一步。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就开设这门课,引导学生尽早学习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做,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大学期间针对性的锻炼,弥补自身不足之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其次可以尽早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身素养,这对将来自身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让自己从需要就业的人 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企业发布校招计划多为“若干”当前的!

毕业生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内容

或者为你解决一些论文难题

疫情严重冲击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扩大需求、调整供给、优化匹配方面出台了大量就业保障政策措施。高校毕业生更要全力以赴,短期积极求职,适应就业环境、提升就业能力,为未来积累长期发展能力。一是,毕业生要提升求职密度、广度与精度。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搜索职位信息,投递简历,争取更多笔试面试机会;广泛挖掘各种求职渠道,特别是网络渠道与社会关系相结合;了解自己,了解岗位要求,了解用人单位的行业特点与组织文化等,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二是,毕业生要接受“试用期”。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刚性时间节点约束,如果无法一步到位,先接受一个能找到的最合适岗位“试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供求完美匹配,可以考虑再换。就业是一个不断调适优化的过程。疫情影响:求职择业学生面试、就业压力陡增。三四月份这一求职择业的高峰期的沉寂,对大学生就业签约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已有学生和用人单位拟定初步意向,需要到用人单位面试,但现在单位无法正常运转、学生无法出门,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试计划也随之更改,学生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受困于时限,求学深造学生左右为难。硕博招生考试复试的推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能否通过初试、进入复试后又能否被录取等不确定性使大部分考研学生变得焦虑,担心可能落榜后更会错失有利的就业时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