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2000字的意思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12 20:14:00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2000字的意思怎么写

欣赏电影的话,你可以从剧情,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等方向进行赏析。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本片由意大利国宝级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该片曾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部大奖。为什么要选这部电影作为论文的对象呢?因为我曾经,甚至现在都被深深感动着。上了一学期的《电影艺术概论》,我就想试着从专业角度分析下这部影片。影片一开始,乐观开朗的犹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驾车来到城里,从一开始就营造出幽默的气息,镜头采用不同视距表现了开车失控的情景,用一个连续的近景记录了基度和他的朋友从轻松悠闲的状态到惊慌失措的状态的改变。又用了一个晃动的镜头从景物上表现出情形的混乱。结合使用些长镜头,表现了失控的汽车。可以说一开始的画面就是一个很精彩的铺叙。在基度与美丽的女教师多拉的偶遇的段落中,基督与一个小女孩在交谈着,突然有一个声音想起,特写基度抬头向斜上方看了下,然后慌张的要往前冲,镜头马上切到小女孩,小女孩也往斜上方看。声音在这次剪辑中起了连贯作用,然后镜头自然拍了个全景,女主角正从二楼掉下来,基度在下面伸手接,小女孩抬着头看着。这是一个很连贯的剪辑。画面中的女老师往下跳,鸽子从窗子里飞出来,画面中间的小女孩紧张的移动了下,画面最近的一只马晃了晃头,表现出一种立体的感觉,使得这个画面看起来更加饱满,富有动感。在多拉的一个“订婚晚宴”上,声音的运用在这段情景的配合上恰到好处。基度看到多拉时,背景放着轻松,跳跃的音乐,表现出基度欣喜的状态。在多拉与别人交谈时,音乐一度停止,当侍者送上一个蛋糕时,背景音乐再次想起,夹杂着鼓声,锣声,表达出多拉心中的惊讶和高兴。然后再次转变为轻快的音乐,或许表现出多拉存在着某种的期待。当多拉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宣布他们要结婚时,有点哀伤的音乐响起,可以想象这时多拉是多么的不愿意。在晚宴进行中,音乐又从哀伤转向轻快,可想应该有让人快乐的事情发生了,果然,基度骑着白马,接走了多拉,此时的音乐愈加幽默,轻快,跳跃。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配合是完美的,很好的表现出主任翁的心情,情景交融。难怪这部电影获得了1999 奥斯卡最佳音乐-剧情片原作配乐奖。多拉一袭粉色长裙,骑着被涂的花里胡哨的马跟基度来到住处,再走进旁边的花房,基度跟着走了进去……镜头没有变化,从画面中出来的并不是多拉与基督。而是伴着“祖舒华”的叫唤声,一个孩子牵着小坦克欢快的跑出来。这是一次聪明的蒙太奇,也是最后赢得坦克游戏让人唏嘘的伏笔。虽然剧情跳过了五年左右,但是人们都知道,基度和多拉结婚了,还生了个叫祖舒华的孩子,他们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充满着喜剧的色彩,当影片下部开始时,基度被市政府的人带走。这时的音乐由轻快变哀伤。预示着悲剧慢慢的到来。祖舒华的外婆来书店看他,这一段画面的剪辑中,颜色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从书店里装修的绿色,突然切到啊店门的绿色,此时基度正在关门,镜头一切,又跳到了两幅绿色的壁画。祖舒华和妈妈正从楼梯上下来。镜头一直跟着他们走,画面又从一束红花的绿叶和旁边的绿色沙发上,跳到房子外绿油油的花丛,多拉接了他妈妈坐着马车来。当看到屋里的狼籍时,画面又从多拉绿色的背景画面,切换到一片绿色树林的小道上,一辆暗绿色的车正在行驶。镜头又从车外,切换到车类,车类的背景还是绿色的帐篷,车内祖舒华和爸爸在谈论车要开往何处。再切一个画面,多拉正坐着车赶往某地,一个特写画面表现出多拉的焦急,而车后窗的背景还是绿色的树林,而接下来的好几个镜头也用绿色连接着,绿色的树叶,穿绿色制服的士兵,灯光的配合下绿色的阴影等等。这一连串绿色的连接,很好的起到过度作用,虽然拍摄的空间一直在变,一直在跳动,但是有了绿色的过度,看起来却很顺畅,很连贯。在纳粹营里,基度和工友在搬钢铁,为了表现被抓来的人多,也为了表现画面的立体感,画面出现好几队列的搬运人群,虽然是并排的,但是交错的行走,表现出一个多维的空间。这段里,画面的切换剪辑是以灰色为主色调。让一个阳光的小孩子身处在一个灰暗的环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更表现出下半部影片的悲。影片到了最后,基度因为要去找多拉,被纳粹德军抓到了小巷里。画面中响起了几声的枪声。虽然没有见到人,当枪声告诉我们,基度被枪毙了。这也是一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画面定格在了基度进去的那个小巷,在灯光,音乐的配合下,虽然眼前空无一人,看着这画面却忍不住想流泪。纳粹人跑了,祖舒华从铁箱子里出来,一个小小的孩子站在狼籍的广场上,配合冷色调,这是何等的凄凉,这时候有坦克的声音从祖舒华身后传来,祖舒华慢慢转过身子,画面切到祖舒华眼前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画面,象征着希望,前后两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一辆坦克从画面里慢慢开出,呼应了前面埋下的伏笔。轻松的音乐再次响起,祖舒华和妈妈相聚了。这是一部喜剧?还是一部悲剧?一个让人感动的电影,感动于爱情,亲情的伟大,从来不知道美丽的定义是什么。可能是指外表,可能是内心,也可能只是一种细微难言的感觉。 我想,也许不管是我们中的哪个人,不管是多么年长或者年幼,都不可以十分肯定十分自信地说自己完全清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时候我想,亲情之爱,总是最平和的,不会太激烈太极端,但却又是最本真的一种淡然的美好。 亲情,真的可以让人放弃幸福放弃前途放弃生命去拯救自己的至爱。只是因为那浓于水的红色的沸腾。 总是崇敬爱情的热烈,感动于他人轰轰烈烈抑或是简单幸福的爱情故事,却一直都忽略了,那些离自己最近的,最本真的亲情。 亲情总是淡定而安静的,以一种平凡的姿态来拯救一个人的心灵,使人的心更纯净更柔软,更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和接受爱。这确实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无论从剧本,还是拍摄手法,亦或是灯光,音乐的配合。因为学习有限,无法在拍摄手法上阐述我更多的观点,但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电影的拍摄制作充满了兴趣,我会不断的去了解,去掌握。只因为我喜欢电影这门艺术。无论你身处多么困难的环境,别忘了你的笑!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2000字的意思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欣赏电影的话,你可以从剧情,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等方向进行赏析。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2000字的意思是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日本电影赏析:咒怨22007-8-27 10:28:19 浏览:640 来源:网络 咒怨2编剧/导演:清水崇监制:一瀬隆重撮影:喜久村徳章美术:常盘俊春 音楽:佐藤史朗编集:高桥信之 【Am-Harb++ 和 风 日 语 更多资源 更好服务 ++WZhNeX】主演:酒井法子(饰演 原濑京子) 葛山信吾(饰演 大国圭介) 新山千春(饰演 三浦朋香) 崛江庆(饰演 山下典孝) 市川由衣(饰演 千春) 山本惠美(饰演 大林惠)片长:92分钟 出品:ザナドゥ / 东京テアトル上映日期:2003年8月23日(日本)官方网站:剧情简介:诅咒降临…… 1、午夜,一辆私家车在日本东京的一条高速公路上疾驰。车里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原濑京子(酒井法子 饰),她是著名的恐怖电影演员,人称"恐怖女王"。这天夜晚,在友情出演《被诅咒的一家》这一电视节目后,她坐上了未婚夫石仓将志的车返回家中。正当他们行驶在告诉公路上时,突然间,听到"咚"的一声响,一个黑影从前方闪过,他们赶紧刹车,但还是把横穿马路的猫给撞死了。将志不理猫的尸体继续开车行驶,但没走多远,他感到有个可怕的东西卷入了车底,车失去了控制,撞到了路边的山上。在这次事故中,将志成为植物人,京子也身受重伤,并且流掉了腹中的胎儿。但是,数日之后,她的妇产科主治医生告诉她,腹中的胎儿仍然完好地活着…… 2、"咚…""咚…""咚…",每天晚上的12时27分,在没有人住的角落小屋里,总是传来某人叩门的奇怪声音。在电视台做播报员的女艺人三浦朋香(新山千树饰),在自己所住的公寓里,每天晚上同一时间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令她感到非常恐惧,只好找情人山下典孝(掘江庆饰)陪她。在播报完"心灵节目-被诅咒的一家"的那个晚上,朋香深夜回到家中,她怎么都想不到,等待她的竟然是…… 3、电视台导演大国圭介(葛山信吾饰),为了"心灵特别节目-被诅咒的一家怪死事件真实之谜"这个节目的野外摄影,带着演出者原濑京子和三浦朋香及技术人员,来到练马区的一户人家进行探访。在这个家中曾住着一对夫妇,丈夫佐伯刚雄杀死自己的妻子珈椰子后,自己的尸体也在路边被人发现。当时6岁的儿子也从此下落不明。此后,这个家庭的相关成员也都离奇地死去或者失踪。 摄制组只想收录这奇怪的声音,本以为会平安无事地完成任务,没想到,就在这个晚上,化妆师大林惠(山本惠美 饰)一声惨叫后失踪,接着,剧组的相关人员也接二连三地失踪,电视局中止了节目的制作工作,导演大国圭介再一次检查录好的带子,在影象中,竟然出现了…… 4、女高中生千春(市川由衣 饰)应朋友之邀,在原濑京子主演的恐怖片里担任临时演员。千春从数日前开始就一直做噩梦,梦见自己被关在一间不知名的房子里。在摄影过程中,她看到一白衣少年的幽灵并大声惊叫吓晕过去,终于,比她梦里更为可怕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5、相关者相继受害,悲剧不断扩大,大国圭介认为必须揭开这理不清的谜团,于是他前往所有事端的起源:这间被诅咒的房子。他在走廊上发现了失去意识的原濑京子。京子痛苦万分,大国圭介把她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手术。但是,所有这些都仅仅是恐怖事件的开始……角色介绍:面对恐惧·酒井法子(饰演 原濑京子) 1971年出生于福冈县。87年在《想成为小子》一片中首次亮相。以"法子"这个爱称活跃于艺能界,在亚洲也掀起了酒井法子热潮。90年,她获得全日本歌谣音乐最优秀艺人奖。93年出演电视剧《同一屋檐下》,95年的《星之金币》让她备受注目。95年,单曲《碧兔》大受好评,获得了第37届日本音乐大奖最佳作品奖,同年,获邀参加NHK红白歌大战。其它主要作品有96年的电视剧《星之金币2》,98年的《圣战之行进》,2002年在NHK大河电视台的《利家与松》中出演丰臣秀吉的妻子阿宁,2003年出演的电视剧有《成为女将》(NHK)、《女婿大人2003》(CX)。《咒怨2》是她电影的处女作。·新山千春(饰演三浦朋香) 1981年出生于青森县,于95年获第20届专业艺能人巡回特别奖。翌年,在和泉圣治导演的作品《白日的愁伤》中首次亮相,同年,出演本广克行导演的《友子的境遇》,98年小中和哉导演的《谜一般的转校生》。2002年开始大多出演电视剧,主要电视作品有2000年的《如果我的孩子……》《茉莉子》,2002年《通向天国的阶梯》等等。2001年发表了写真集《Spring》,录相《RE…》。同年,出演舞台剧的同时还出演了《怪兽总攻略》。2002年还为《机器猫和机器人王国》配音,同年,还拍了不少广告并挑战露天戏剧。 日本电影赏析:《座头市》北野武的暴力美学2007-08-27 教育人生网 浏览:706 进入论坛>> 【片 名】座头市【译名情况】Zatoichi【出品年代】2003年【国家地区】日本【类 别】古装/动作 【导 演】北野武Takeshi Kitano【主要演员】北野武Takeshi Kitano 饰 座头市 浅野忠信Tadanobu Asano 饰 服部源之助 夏川结衣Yui Natsukawa 饰 服部源之助之妻 【影片长度】111 分钟【内容简介】 盲剑客座头市来到一座被黑帮赌场控制的小镇,他遇到了两名艺妓,她们的父母被残忍杀害,她们决定进行复仇,在小镇上掀起一场风波。座头市答应帮助她们,为正义而奋战。服部源之助也是一名高强的剑客,一直被他的痛苦过去所折磨,他为了让生病的妻子过上安逸的生活,成了黑帮的“保镖”。小镇陷入暴雨将至的紧张气氛中…… 【相关评论】 “座头”是指僧侣的一种级别,“市”则为人名,座头市乃日本民间传说中的著名盲剑客。《座头市》在子母泽宽的随笔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从1962开始共拍摄了多部影片,此外还有电视连续剧。那个双眼失明的神速拔刀术高手的英雄形象曾广受欢迎且风靡一时。虽然自1989年后,他就没有再出现于银幕上,但录像带与DVD长销热卖,表明在日本国民心目中地位之高。 北野武也是从小就仰慕由胜新太郎扮演的这位英雄,出于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尽管胜新太郎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仍然大胆挑战大和民族的珍贵记忆。影片开拍后,有不少观众联名写信抗议,担心北野武毁了座头市的形象。其实北野武自己对座头市也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制作中亦是尽心尽力。特别是他染了一头金发,这种很具突破性的造型一时间也成为坊间的话题,这头金发表明他将以一种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一古老的作品。去年《黄昏清兵卫》的红火带来了时代剧的复苏,山田洋次完全复古式的优雅精细风格是一种形式,而市川准的《坂本龙马,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则呈现另一种风格,把现代的手法和观念注入时代剧中对其加以改造给人新意。北野武的《座头市》看来试图在第二条路上展开探索。 据说他运用了一些此前时代剧未曾使用的新手段,以敲击乐器伴奏着穿著木屐跳踢跶舞的农民们,将两种节奏巧妙结合;武打场面上也不是一招一式地实写,而是采用电脑特技制造更炫目的视觉效果。他力图把自己对暴力的独特表现和时代剧的传统相融合,兼顾娱乐性与艺术性,这就是北野武的暴力美学。影片比他过去的电影增添更多幽默元素,虽然故事简单,但动作场面呈现视觉奇观,给观众带来不小的感官刺激,这些都让这部北野武作品具备更通俗的素质。 影片启用了北野武熟悉的摄影指导柳岛克己,但在配乐上用的并非老搭挡久石让,而是擅于词曲创作、为时代剧谱乐的铃木庆一的作品。《玩偶》中合作愉快的设计大师山本耀司和黑泽明的女儿负责服装设计,片中座头市的和服采用北野武最喜欢的蓝色为基本色,每个人物的和服都很有特色,分别代表他们的性格特点。影片区别于北野武过去作品的是,有大量运动镜头,采用了hip pop风格的配乐,色彩鲜艳华美。影片节奏非常快,包括摄影和剪辑,那些剑斗的场面几乎让人没有眨眼的机会,据说北野武与浅野忠信决斗的高潮段落堪称时代剧历史上节奏最快的场景。 在试映会上,浅野忠信表示,导演北野武很可怕,回头想一想,如果真的在那个时代遇上他,必定会被杀。而北野武被问及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感受时,他说如果这一次又像去年的《玩偶》那样在放映中途因为设备问题而中断,他将用剑杀死工作人员。暴力美学中的黑色幽默--盲侠《座头市》 最近接连看了几部“传说中”的大片,但真正带给我一丝意外惊喜的却是北野武的这部《座头市》。 很早就听说过北野武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日本导演,其影片个人风格明显,擅暴力美学,多产且喜编、导、演、剪辑等合而为一;知道他有一部曾获威尼斯金狮奖的影片《花火》,但却无缘欣赏。使我得以领略北野武风采的,是在由他主演的影片《大逃杀》中,其冷浚辛辣的黑色幽默感令人击案叫绝。 《座头市》是北野武的第十一部作品,是他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古装片,也是他第一部根据别人的故事改编的作品。没看影片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座头市》是日本的一座城市名字,大错特错!很搞笑并出乎意料,座头市是日本民间传说中一位双目失明的剑客,是一位行侠仗义的大英雄。本片即改编自这位以闪电般的速度和惊人的准确性闻名的高超剑客无数传奇中的一段:一次为了逃避追杀,盲侠座头市流浪到了一个小镇。在那里,他遇到了双亲被杀的艺妓姐妹,座头市用剑说话,要为她们讨回公道…… 。在日本,座头市的故事不论电影还是电视曾被长时间的翻拍,可惜我都没看过,只欣赏了这部北野武的作品,但凭这一部电影就使盲剑客座头寺的形象深深印入我的记忆中。 罗嗦一大堆,现在进入主题(我还有一个臭毛病,就是写影评总想让没看过影片的朋友能了解关于影片更多的东东)。北野武的《座头市》打动我的因素有两个:暴力美学与黑色幽默。但真正给予我“一击致命”杀伤力的是后者,是北野武凭着由于1995年驾驶摩托车发生意外造成半边面部瘫痪却塞翁失马因此木讷冷俊的表情一举成名后显露的“老辣 ”演技所营造出的黑色幽默,不论是对敌人还是对朋友。 先说“暴力美学”。一谈到这四个字,好像有些俗,因为这几个字都快被吴宇森、昆汀(《杀死比尔》那位)等等东西方大家用滥了。可我不得不再提这四个字,皆因北野武在《座头市》中把这四个字玩出了花样,玩出了另类。两点印象:喷血的美学处理。从我N年前看港台武打录像开始,直到今天,我发现动作片中对刀剑伤的喷血镜头各不相同,尤其是最近。如果说《杀死比尔》中的喷血镜头像动画片和电子游戏般的夸张狂喷,那么北野武的喷血镜头,也很夸张,但却堪称唯美,仿佛CG般的慢镜特写让人叫绝。只这“一剑”,北野武就击败了昆汀,有意思的是前几天,两人的这两部作品同时亮相(当然昆汀的是《杀死比尔2》)。呐言剑客的一击致命。由北野武饰演的座头市表情木讷,寡言。他习惯的是用剑说话。这让我不想起古龙都难!但即使李寻欢的小李飞刀也没有座头市的拐杖细剑快!整部片子从开始到结束,寡言的座头市其实洞悉一切事态的发展,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用剑说话,以暴易暴。在那个年代,这也是剑客和浪人们的生存守则。谁的剑快,谁就是王者。座头市以一柄拐中剑单枪匹马不可思议又在情理之中的杀光了所有大大小小各种帮派的全部坏蛋直至最后的大团圆!戏的高潮,出现在影片的即将结束的段落,座头市与黑帮老大手下第一高手浪人剑客的海边篝火大对决,但他们的搏杀却只有一个会后,座头市剑出,浪人毙命。这恐怕是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所有电影中最后正邪对决中最短的戏!北野武再次把古龙的小说精髓发扬光大! 日本电影赏析:咒怨22007-8-27 10:28:19 浏览:641 来源:网络 咒怨2编剧/导演:清水崇监制:一瀬隆重撮影:喜久村徳章美术:常盘俊春 音楽:佐藤史朗编集:高桥信之 【Am-Harb++ 和 风 日 语 更多资源 更好服务 ++WZhNeX】主演:酒井法子(饰演 原濑京子) 葛山信吾(饰演 大国圭介) 新山千春(饰演 三浦朋香) 崛江庆(饰演 山下典孝) 市川由衣(饰演 千春) 山本惠美(饰演 大林惠)片长:92分钟 出品:ザナドゥ / 东京テアトル上映日期:2003年8月23日(日本)官方网站:剧情简介:诅咒降临…… 1、午夜,一辆私家车在日本东京的一条高速公路上疾驰。车里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原濑京子(酒井法子 饰),她是著名的恐怖电影演员,人称"恐怖女王"。这天夜晚,在友情出演《被诅咒的一家》这一电视节目后,她坐上了未婚夫石仓将志的车返回家中。正当他们行驶在告诉公路上时,突然间,听到"咚"的一声响,一个黑影从前方闪过,他们赶紧刹车,但还是把横穿马路的猫给撞死了。将志不理猫的尸体继续开车行驶,但没走多远,他感到有个可怕的东西卷入了车底,车失去了控制,撞到了路边的山上。在这次事故中,将志成为植物人,京子也身受重伤,并且流掉了腹中的胎儿。但是,数日之后,她的妇产科主治医生告诉她,腹中的胎儿仍然完好地活着…… 2、"咚…""咚…""咚…",每天晚上的12时27分,在没有人住的角落小屋里,总是传来某人叩门的奇怪声音。在电视台做播报员的女艺人三浦朋香(新山千树饰),在自己所住的公寓里,每天晚上同一时间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令她感到非常恐惧,只好找情人山下典孝(掘江庆饰)陪她。在播报完"心灵节目-被诅咒的一家"的那个晚上,朋香深夜回到家中,她怎么都想不到,等待她的竟然是…… 3、电视台导演大国圭介(葛山信吾饰),为了"心灵特别节目-被诅咒的一家怪死事件真实之谜"这个节目的野外摄影,带着演出者原濑京子和三浦朋香及技术人员,来到练马区的一户人家进行探访。在这个家中曾住着一对夫妇,丈夫佐伯刚雄杀死自己的妻子珈椰子后,自己的尸体也在路边被人发现。当时6岁的儿子也从此下落不明。此后,这个家庭的相关成员也都离奇地死去或者失踪。 摄制组只想收录这奇怪的声音,本以为会平安无事地完成任务,没想到,就在这个晚上,化妆师大林惠(山本惠美 饰)一声惨叫后失踪,接着,剧组的相关人员也接二连三地失踪,电视局中止了节目的制作工作,导演大国圭介再一次检查录好的带子,在影象中,竟然出现了…… 4、女高中生千春(市川由衣 饰)应朋友之邀,在原濑京子主演的恐怖片里担任临时演员。千春从数日前开始就一直做噩梦,梦见自己被关在一间不知名的房子里。在摄影过程中,她看到一白衣少年的幽灵并大声惊叫吓晕过去,终于,比她梦里更为可怕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5、相关者相继受害,悲剧不断扩大,大国圭介认为必须揭开这理不清的谜团,于是他前往所有事端的起源:这间被诅咒的房子。他在走廊上发现了失去意识的原濑京子。京子痛苦万分,大国圭介把她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手术。但是,所有这些都仅仅是恐怖事件的开始……角色介绍:面对恐惧·酒井法子(饰演 原濑京子) 1971年出生于福冈县。87年在《想成为小子》一片中首次亮相。以"法子"这个爱称活跃于艺能界,在亚洲也掀起了酒井法子热潮。90年,她获得全日本歌谣音乐最优秀艺人奖。93年出演电视剧《同一屋檐下》,95年的《星之金币》让她备受注目。95年,单曲《碧兔》大受好评,获得了第37届日本音乐大奖最佳作品奖,同年,获邀参加NHK红白歌大战。其它主要作品有96年的电视剧《星之金币2》,98年的《圣战之行进》,2002年在NHK大河电视台的《利家与松》中出演丰臣秀吉的妻子阿宁,2003年出演的电视剧有《成为女将》(NHK)、《女婿大人2003》(CX)。《咒怨2》是她电影的处女作。·新山千春(饰演三浦朋香) 1981年出生于青森县,于95年获第20届专业艺能人巡回特别奖。翌年,在和泉圣治导演的作品《白日的愁伤》中首次亮相,同年,出演本广克行导演的《友子的境遇》,98年小中和哉导演的《谜一般的转校生》。2002年开始大多出演电视剧,主要电视作品有2000年的《如果我的孩子……》《茉莉子》,2002年《通向天国的阶梯》等等。2001年发表了写真集《Spring》,录相《RE…》。同年,出演舞台剧的同时还出演了《怪兽总攻略》。2002年还为《机器猫和机器人王国》配音,同年,还拍了不少广告并挑战露天戏剧。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网站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2000字的意思及例子

欣赏电影的话,你可以从剧情,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等方向进行赏析。

电影《乱世佳人》赏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  灰色的模糊轮廓  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  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  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  猩红的粗线条  斯佳丽(Scarle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  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对称  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2000字怎么写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跳舞这场戏真的很精彩,观赏性极高,那两个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我徒劳地等待着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但刘烨扮演的演员表上的男一号,中国军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就死了,而这时高圆圆和范伟所扮演人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所以这部影片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形成的,如果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下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而影片中有几处人为设置的败笔不得不说,一个是在中国被俘军队在接受屠杀时爆发出的口号,这一点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看到过有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借人物之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了,但在这里让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剧中出现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人是虚构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这样的罗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许只为了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现在还活着。”这个小豆子是最后被角川释放的两名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借这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样的意义也应该用更电影化的手法来表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一缕烛光和那个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红色吧?  其实这样沉重叙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的电影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导演替观众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导演意图强加在观众身上,还有一点就是人为地拔高人物。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影片中塑造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保护家人性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机最后主动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中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于此,他与妻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尽管范伟和秦岚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旧感染不了我。还有就是角川这个轴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举动都符合逻辑,包括他与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交往,对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两名战俘,都可以视为是给为了救这两人而死的姜淑云一个交代,但让他以自杀来为自己亲历的这场屠杀谢罪有点过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但电影本身并没有给我充分的说服力,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在揠苗助长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觉得由于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难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则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装道具上,基本上无懈可击。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和长春复原的南京城,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极具质感,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已经成为真正的人间地狱。陆川曾反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战争场面也就那么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全面超越中国以前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准了,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灵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将人物的反应、动机、战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终呈现效果异常的惨烈。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其中最典型的一场应该是唐先生被处决一场,从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名日本人在前景说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绝佳的构图,而且我们知道后景中一直低垂着的是范伟而不是替身,因为镜头没有换过。后面姜淑云之死也是同样效果。在那个命贱如蝼蚁的时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现得都很干脆,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一条生命被剥夺,就是这么轻易,轻易得让人心惊。  群众演员的表现是考量一部大场面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使是《投名状》、《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群众演员穿帮的场面也比比皆是,有的还很严重(尤其是《投名状》)。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场面有多处,我只发现了一个群众演员笑场的穿帮镜头。小股日军误入小教堂一场戏,是将观众彻底拉入影片设置的绝望深渊的开始。数千中国人面对几个惊慌失措的日本军人举起双手,其实这几千人一拥而上这几个日本兵都能给活活踩死,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屈服,这是一个丧失的反抗意识等待宰割的城市,这里的群众演员表现出来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恐惧和茫然(典型的库里肖夫实验效应),可以说陆川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还是很令人赞叹的。  应该说看这样的电影人人都应该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看过之后依旧会有难以释怀的压抑。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不是在于一味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和兽性,它在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一场劫难。  影片真正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拉贝离开南京时面对难民们的下跪,尽管影片已经弱化了拉贝在这场屠杀中对中国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万人幸免于难毕竟是事实,对于一个已经完全丧失自保能力,仅靠求生本能苟延着寻找救命稻草的群体来说,值得反思的东西更多。所以最后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会给我那么大的冲击力,那种阳刚、那种秩序、那种虔诚,都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这里就说到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场面,这名为了换取过冬物资带头去充当慰安妇、并最后被日本人蹂躏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许会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后会谴责这电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现在单纯地用民族主义情绪去解读那一场屠杀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过,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伤害,还有这个民族无法保护自己、面对屠刀只能丧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电影《乱世佳人》赏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  灰色的模糊轮廓  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  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  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  猩红的粗线条  斯佳丽(Scarle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  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对称  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