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4:32:30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

一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学生之所以感觉数学难学,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缺乏数学抽象能力。传统教学中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抽象出的结论是什么,而没有让学生参与抽象的过程,导致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出本质,理解“抽象” ,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形成数学命题,数学思想,老师加以指正和完善,长期以来,学生会有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思考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创新与发现,都离不开归纳,类比。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类比,介绍人类的重大发明与数学中逻辑推理的关系,充分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大胆的发现和提出命题,他们的有些想法在不久的将来就是新的发明创造,就是定理公理;同时数学推理的精华在于演绎推理,著名的三段论构成了数学的知识体系,公理,定理,推论的证明方式大部分是三段论,演绎推理是现代文明的奠基石,在告知学生三段论的推理方式下,放手让学生去推理,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正确书写推理的步骤,因果明确,书写具有逻辑顺序, 探索和表述论证的过程; 构建命题体系,同时学以致用,用逻辑推理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问题。三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发现和提出问题, 利用已知知识建立模型; 求解模型; 检验结果和完善模型。 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将应用于生活,数学建模是新课标必须的要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体现,使得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在平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模型和资料,注重归类,长期为数学建模准备素材,有备无患。四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动手来完成。如我们在立体几何,平面几何教学中,鼓励学生先自己做出模型,这样我们再展现几何图形时,学生便不再陌生,也能找到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成功避开了生硬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百闻不如一见,在脑海中形成一些数学直观模型,感受数学之对称美,曲线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有机的结合数与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想象的观点看待问题,富余想象,大胆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放的开,不在以传统的模式约束学生,培养新时代富有想象力的人才。五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学中的代数部分,总的来讲就是在集合上定义加减乘除及相关运算,形成代数体系和相关结论,这就要求学生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法则,探索运算思路,设计运算程序进行运算。运算是演绎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培养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运算的创造性,当今很多程序的实现都是大数据的处理都是在进行运算,取值,自己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才能识别这些程序。这是时代的呼唤,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当今世界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等日新月异的成果都与数据是离不开的。如今的竞争也就变成时间的竞争,容量的竞争,优胜劣汰,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知识构建的能力。目前我们所在的时代为多元化信息时代,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有处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才能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平时让学生注重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类,可以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从点滴做起,终将铸成大的成就。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确我们的学生正是借助于我们安排的各种练习题的刺激,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完成其学习任务的,它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起关键作用。练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设计好练习,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教师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特有的、有效的练习需要我们精力地设计。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练起来才会更省时更有成效。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好多的老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认识上有误区,第一认为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如学生哪个字写错了,就罚他抄十遍。在听一次公开课中,有位老师布置的作业(1)、4小时行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2)、6小时行3千米,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第一题学生很快就做出 8÷4 =2的正确答案;第二题学生一看与第一题一样的,没多想就说是6÷3=2的错误答案。第二是认为要形成技能,越多越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形成技能,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个衰退点。如六年级的复习考试,考多了,他不投入,相反是越考越差。我们试想一下:一节新授课下来,给学生布置同类型10道练习题做,如果学生会做,做这么多只是机械的重复,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如果连一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需要课下做很多的习题,照样会做,而有的学生每天徜徉在题海中,却没有什么提高?原因就是“质”和“量”区别。所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练习要重算理。 如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42÷3时,师可以利用画小棒给学生讲明算理,先一人一捆(10根),然后拆开一捆再进行分配。学生在明白天算理后,再引入竖式除法,学生就能轻松接受。二、练习要突出重点。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4×()<89; 2、估算:7 9×8=□、490×3=□。 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 三、练习要有层次。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基本练习:7 3 =( )% 、 80%=( )填小数。  综合练习:从小到大43 、745 、 5% 创新练习:  (5 4 -45%)×(40%-4%)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四、练习要有创新。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要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创新的情境。 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学生联想到:(1)a与b的比是5∶6(横向);(2)b与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 1/5倍(横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纵向);(5)b比a多它的1/5(纵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与b相等(纵向);(7)b减少它的1/6与a相等(纵向)。 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出示应用题:“一根长64米的铁丝,剪去总长的5/8做了20个周长相等的方框架,余下的还可以做同样的方框架多少个?”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1)用分数应用题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 ÷(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 (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设还可以做x个方框架,得5/8∶20 =(1-5/8)∶x。 (3)用工程问题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3、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 (1)、公鸡有120  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3 1 ,母鸡有多少只? (2)、公鸡有120  只,是母鸡只数的31 ,母鸡有多少只? (3)、公鸡有120  只,母鸡比公鸡多31 ,母鸡有多少只? (4)、公鸡有120  只,比母鸡多3 1 ,母鸡有多少只? (5)、公鸡有120  只,母鸡比公鸡少31 ,母鸡有多少只? (6)、公鸡有120  只,比母鸡少3 1 ,母鸡有多少只? (7)、公鸡有120  只,母鸡比公鸡多31 ,公鸡比母鸡少几分之几? (8)、公鸡有120  只,公鸡比母鸡少3 1 ,母鸡比公鸡多几分之几?    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下面式中的()内填上适当的数,要求连续进位:235×(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最后得到只要看数字2,能进位就可以连续进位了。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入学不久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 ,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当我们面对这些低段的孩子的时侯,是否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孩子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就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并且有助于他们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思维方式等运用于生活现实的数学,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其思维品质提高的数学。练习型课堂教学是最能体现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如何在我们的低段课堂教学中运用“20+20”练习型教式学模,充分体现、发挥练习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开发教材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方式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详细的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需要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开发练习的价值,使之能有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地进行备课。一节课的目标要把它放在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甚至整个学科中去定位,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图片、每一个活动的作用,并且还要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当然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二、合理运用课堂时间,借助生活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教学价值的表现。在刘校长提出的“20+20练习型教学模式”的倡议中,我在低段的数学教学中是这样实施的:前20分钟是精讲部分,以教师的主导、引领为主,后20分钟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内化所学为主。这样分配时间是因为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将一个知识体系或一个章节的内容以教师主导、引领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进行一比一的时间分配。(一)创设情境教学凸显数学味,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前20分钟)1、基本训练:(3分钟左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要注重学生“双基”的落实。尤其是低段的数学教学,计算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可是在我接触过的不少孩子中,10以内的加减法还好,可是到学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加减法就明显的感觉基础知识不扎实了,计算时常会出错。所以我会在每堂课的教学初进行1—2分钟的基础训练,(如:开火车的方式口算老师出示的算式卡片,点个别孩子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孩子在草稿本上进行听算等形式)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形成并最终得到相应培养与提高。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以内)以旧引新,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搭桥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确这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环节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分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 “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通常就运用这样的一个开头:出示数字娃娃教具“0”,接着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 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用孩子所喜欢,熟悉的艺术形象编一段新奇的故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碰上”数学问题,让学生替它解决问题也能达到同等效果。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时,编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小燕子和大公鸡比赛数数。小燕子飞快地念:1、2、3、4、5、6、7、8、9、10,而大公鸡则不慌不忙地叫着“二五一十”结果,大公鸡赢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公鸡用什么方法数吗?我们今天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就教你学会这个本领。这样用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3、情景交融,探究新知,老师精讲(15分钟左右)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特别是对于低段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所以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真实、具体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愉悦中快乐地学习,寓教于乐。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使学生百学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根据教材内容,把所教知识编成故事让学生学习,有利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前面有10个同学,后面有3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许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列出算式10+3=13(个),教师不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14只小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上岸以后,鸭妈妈一数叫了起来,不好!丢了一只鸭,可她向前看看,向后数数,她的孩子并没有少,真怪,14只鸭子怎么会变成13只呢?同学们哗然大笑,鸭妈妈真糊涂,她把自己给忘了,在笑声中,部分同学恍然大悟,我也好糊涂呀,怎把小红给忘了?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活跃思维,培养兴趣。又如:对入学不久的学生进行应用题启蒙教学,出示一幅鲜艳美丽图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优美的画景中,开始了教学活动。师:树上有几只小鸟?生:3只小鸟。(师:这3只鸟是巳经知道的,叫做巳知条件)师:又飞来了几只小鸟?(教师拿着“飞来的小鸟”图片往树上移)生:又飞来了2只小鸟。(师:飞来的2只小鸟,也是我们巳经知道的,叫做另一个巳知条件)师:现在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这是我们要求的问题)生:一共有5只小鸟。师:“5”是怎样得出来的?生:树上的3只小鸟和飞来的2只小鸟合起来是5只。教师通过由景到情,以情喻理在形象情境中得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应用题结构观念。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体现魅力,就一定要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教学。(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提高练习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后20分钟)1、巩固新知,提高课堂学习效:(15分钟)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障“堂堂清”,教师在设计训练习题时也应与教学相辅相成,要在练习设计的目的、形式、容量等方面下功夫。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备典型性。( 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4 )、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如:在巩固应用题结构的课堂教学时,我把预先准备好的有关联的条件卡片出示后,组织学生找朋友的游戏比谁找得对,找得多,卡片内容是:白羊20只,白羊和黑羊共24只,黑羊4只,黑羊比白羊少16只,白羊比黑羊多16只。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一个个争着发言,先后编出了求剩余,求和,求差,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弄清了这些应用题的结构在低年级练习中,诸如“开火车,抢红旗对位、配对接力赛”游戏,寓数学教学于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很有益的。2、整理再现:(3分钟以内)本环节是培养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小结,再现学习目的,尽量安排学生自己小结整理。让学生小结学习的方法、学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等等。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要求我们老师设计科学的板书,让板书具有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整理复习的方法,理清思路,促进和优化相关知识的构建的功能。可以通过设计训练、回答问题等形式完成整理再现。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同时做到前后呼应,使整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3、拓展新知:(2分钟以内)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是新知识点的延伸,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巧妙实施多种评价方式,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要想提高课堂练习的真实有效,除了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注意对有效的课堂练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因为对课堂练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是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练习课的教学评价也要求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例如:学生完成一道练习题后,教师可暂不进行评价,而是先请这位学生说说本次练习题的类型和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一些想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交流意见,最后教师再作出评价。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而且也可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赏识”和“挑刺”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实施纵向对比式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善于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对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我们不难发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让他们感兴趣是最关键的,找出让学生有兴趣的东西,适当添加趣味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确我们的学生正是借助于我们安排的各种练习题的刺激,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完成其学习任务的,它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起关键作用。练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设计好练习,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教师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特有的、有效的练习需要我们精力地设计。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练起来才会更省时更有成效。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好多的老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认识上有误区,第一认为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如学生哪个字写错了,就罚他抄十遍。在听一次公开课中,有位老师布置的作业(1)、4小时行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2)、6小时行3千米,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第一题学生很快就做出 8÷4 =2的正确答案;第二题学生一看与第一题一样的,没多想就说是6÷3=2的错误答案。第二是认为要形成技能,越多越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形成技能,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个衰退点。如六年级的复习考试,考多了,他不投入,相反是越考越差。我们试想一下:一节新授课下来,给学生布置同类型10道练习题做,如果学生会做,做这么多只是机械的重复,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如果连一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需要课下做很多的习题,照样会做,而有的学生每天徜徉在题海中,却没有什么提高?原因就是“质”和“量”区别。所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练习要重算理。 如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42÷3时,师可以利用画小棒给学生讲明算理,先一人一捆(10根),然后拆开一捆再进行分配。学生在明白天算理后,再引入竖式除法,学生就能轻松接受。二、练习要突出重点。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4×()<89; 2、估算:7 9×8=□、490×3=□。 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 三、练习要有层次。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基本练习:7 3 =( )% 、 80%=( )填小数。  综合练习:从小到大43 、745 、 5% 创新练习:  (5 4 -45%)×(40%-4%)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四、练习要有创新。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要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创新的情境。 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学生联想到:(1)a与b的比是5∶6(横向);(2)b与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 1/5倍(横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纵向);(5)b比a多它的1/5(纵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与b相等(纵向);(7)b减少它的1/6与a相等(纵向)。 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出示应用题:“一根长64米的铁丝,剪去总长的5/8做了20个周长相等的方框架,余下的还可以做同样的方框架多少个?”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1)用分数应用题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 ÷(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 (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设还可以做x个方框架,得5/8∶20 =(1-5/8)∶x。 (3)用工程问题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3、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 (1)、公鸡有120  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3 1 ,母鸡有多少只? (2)、公鸡有120  只,是母鸡只数的31 ,母鸡有多少只? (3)、公鸡有120  只,母鸡比公鸡多31 ,母鸡有多少只? (4)、公鸡有120  只,比母鸡多3 1 ,母鸡有多少只? (5)、公鸡有120  只,母鸡比公鸡少31 ,母鸡有多少只? (6)、公鸡有120  只,比母鸡少3 1 ,母鸡有多少只? (7)、公鸡有120  只,母鸡比公鸡多31 ,公鸡比母鸡少几分之几? (8)、公鸡有120  只,公鸡比母鸡少3 1 ,母鸡比公鸡多几分之几?    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下面式中的()内填上适当的数,要求连续进位:235×(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最后得到只要看数字2,能进位就可以连续进位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同时又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主阵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有提高“教”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最大容量的获取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本文就来谈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课前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认真有效地进行预习。1、重视文本内容的品读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如一年级教材《家》一课,这是一首儿童诗, 只有短短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用学生生活中可感可知的事物作比, 让学生跳出头脑里固有的自己的那个小家的概念, 对“家”先有广度的了解; 第二句话启发学生体会到祖国是我们的家, 没有祖国的哺育培养, 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对“家”再有深度的理解。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 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重视解读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为充满活力的孩子, 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 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 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 删繁就简, 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和非智力背景,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 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3、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教师在解读了学生、品读了文本的基础上,还要研究书后习题, 同时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 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 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学会学习, 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 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4、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预习,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这个我能够提供的楼主,,自己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师有效性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追求教学形式而不讲求实效、教学方法手段没有革新等几方面探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低的原因,同时又从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合理、严密的教学计划;精心的课前准备;启发式探究的教学课堂;精心设计练习、精益求精的讲评和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等几个措施,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名农村高中的教师,在新课改大潮中曾一度迷茫,但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本人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低的原因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一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学生之所以感觉数学难学,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缺乏数学抽象能力。传统教学中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抽象出的结论是什么,而没有让学生参与抽象的过程,导致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出本质,理解“抽象” ,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形成数学命题,数学思想,老师加以指正和完善,长期以来,学生会有独立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思考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创新与发现,都离不开归纳,类比。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类比,介绍人类的重大发明与数学中逻辑推理的关系,充分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大胆的发现和提出命题,他们的有些想法在不久的将来就是新的发明创造,就是定理公理;同时数学推理的精华在于演绎推理,著名的三段论构成了数学的知识体系,公理,定理,推论的证明方式大部分是三段论,演绎推理是现代文明的奠基石,在告知学生三段论的推理方式下,放手让学生去推理,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正确书写推理的步骤,因果明确,书写具有逻辑顺序, 探索和表述论证的过程; 构建命题体系,同时学以致用,用逻辑推理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问题。三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发现和提出问题, 利用已知知识建立模型; 求解模型; 检验结果和完善模型。 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将应用于生活,数学建模是新课标必须的要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体现,使得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在平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模型和资料,注重归类,长期为数学建模准备素材,有备无患。四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动手来完成。如我们在立体几何,平面几何教学中,鼓励学生先自己做出模型,这样我们再展现几何图形时,学生便不再陌生,也能找到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成功避开了生硬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百闻不如一见,在脑海中形成一些数学直观模型,感受数学之对称美,曲线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有机的结合数与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想象的观点看待问题,富余想象,大胆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放的开,不在以传统的模式约束学生,培养新时代富有想象力的人才。五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学中的代数部分,总的来讲就是在集合上定义加减乘除及相关运算,形成代数体系和相关结论,这就要求学生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法则,探索运算思路,设计运算程序进行运算。运算是演绎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培养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运算的创造性,当今很多程序的实现都是大数据的处理都是在进行运算,取值,自己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才能识别这些程序。这是时代的呼唤,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当今世界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等日新月异的成果都与数据是离不开的。如今的竞争也就变成时间的竞争,容量的竞争,优胜劣汰,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知识构建的能力。目前我们所在的时代为多元化信息时代,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有处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才能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平时让学生注重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类,可以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从点滴做起,终将铸成大的成就。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入学不久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 ,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当我们面对这些低段的孩子的时侯,是否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孩子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就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并且有助于他们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思维方式等运用于生活现实的数学,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其思维品质提高的数学。练习型课堂教学是最能体现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如何在我们的低段课堂教学中运用“20+20”练习型教式学模,充分体现、发挥练习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开发教材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方式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详细的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需要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开发练习的价值,使之能有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地进行备课。一节课的目标要把它放在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甚至整个学科中去定位,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图片、每一个活动的作用,并且还要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当然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二、合理运用课堂时间,借助生活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教学价值的表现。在刘校长提出的“20+20练习型教学模式”的倡议中,我在低段的数学教学中是这样实施的:前20分钟是精讲部分,以教师的主导、引领为主,后20分钟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内化所学为主。这样分配时间是因为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将一个知识体系或一个章节的内容以教师主导、引领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进行一比一的时间分配。(一)创设情境教学凸显数学味,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前20分钟)1、基本训练:(3分钟左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要注重学生“双基”的落实。尤其是低段的数学教学,计算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可是在我接触过的不少孩子中,10以内的加减法还好,可是到学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加减法就明显的感觉基础知识不扎实了,计算时常会出错。所以我会在每堂课的教学初进行1—2分钟的基础训练,(如:开火车的方式口算老师出示的算式卡片,点个别孩子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孩子在草稿本上进行听算等形式)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形成并最终得到相应培养与提高。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以内)以旧引新,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搭桥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确这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环节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分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 “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通常就运用这样的一个开头:出示数字娃娃教具“0”,接着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 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用孩子所喜欢,熟悉的艺术形象编一段新奇的故事,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碰上”数学问题,让学生替它解决问题也能达到同等效果。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时,编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小燕子和大公鸡比赛数数。小燕子飞快地念:1、2、3、4、5、6、7、8、9、10,而大公鸡则不慌不忙地叫着“二五一十”结果,大公鸡赢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公鸡用什么方法数吗?我们今天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就教你学会这个本领。这样用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3、情景交融,探究新知,老师精讲(15分钟左右)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特别是对于低段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所以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真实、具体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愉悦中快乐地学习,寓教于乐。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使学生百学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根据教材内容,把所教知识编成故事让学生学习,有利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前面有10个同学,后面有3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许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列出算式10+3=13(个),教师不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14只小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上岸以后,鸭妈妈一数叫了起来,不好!丢了一只鸭,可她向前看看,向后数数,她的孩子并没有少,真怪,14只鸭子怎么会变成13只呢?同学们哗然大笑,鸭妈妈真糊涂,她把自己给忘了,在笑声中,部分同学恍然大悟,我也好糊涂呀,怎把小红给忘了?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活跃思维,培养兴趣。又如:对入学不久的学生进行应用题启蒙教学,出示一幅鲜艳美丽图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优美的画景中,开始了教学活动。师:树上有几只小鸟?生:3只小鸟。(师:这3只鸟是巳经知道的,叫做巳知条件)师:又飞来了几只小鸟?(教师拿着“飞来的小鸟”图片往树上移)生:又飞来了2只小鸟。(师:飞来的2只小鸟,也是我们巳经知道的,叫做另一个巳知条件)师:现在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这是我们要求的问题)生:一共有5只小鸟。师:“5”是怎样得出来的?生:树上的3只小鸟和飞来的2只小鸟合起来是5只。教师通过由景到情,以情喻理在形象情境中得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应用题结构观念。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体现魅力,就一定要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教学。(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提高练习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后20分钟)1、巩固新知,提高课堂学习效:(15分钟)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障“堂堂清”,教师在设计训练习题时也应与教学相辅相成,要在练习设计的目的、形式、容量等方面下功夫。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备典型性。( 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4 )、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如:在巩固应用题结构的课堂教学时,我把预先准备好的有关联的条件卡片出示后,组织学生找朋友的游戏比谁找得对,找得多,卡片内容是:白羊20只,白羊和黑羊共24只,黑羊4只,黑羊比白羊少16只,白羊比黑羊多16只。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一个个争着发言,先后编出了求剩余,求和,求差,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弄清了这些应用题的结构在低年级练习中,诸如“开火车,抢红旗对位、配对接力赛”游戏,寓数学教学于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很有益的。2、整理再现:(3分钟以内)本环节是培养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小结,再现学习目的,尽量安排学生自己小结整理。让学生小结学习的方法、学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等等。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要求我们老师设计科学的板书,让板书具有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整理复习的方法,理清思路,促进和优化相关知识的构建的功能。可以通过设计训练、回答问题等形式完成整理再现。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同时做到前后呼应,使整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3、拓展新知:(2分钟以内)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是新知识点的延伸,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巧妙实施多种评价方式,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要想提高课堂练习的真实有效,除了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注意对有效的课堂练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因为对课堂练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是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练习课的教学评价也要求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例如:学生完成一道练习题后,教师可暂不进行评价,而是先请这位学生说说本次练习题的类型和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一些想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交流意见,最后教师再作出评价。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而且也可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赏识”和“挑刺”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实施纵向对比式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善于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对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我们不难发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其实这样的小论文多的是,如果要找这种类型的免费论文,你可以直接百度搜:普刊学术中心,很多各个主题的免费论文,最主要的是还有很多写作论文视频教程。现在不管是毕业还是评职称,发表学术论文都是必须的,要多看文献,多练笔,多投稿,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