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1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12:00:35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1000字怎么写

一个学校的,也再求等。

1、准确的自我评价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了解,即认识自我。自我评价包括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能力、学识、优缺点、智商、情商等。一个人只有准确的评价自我,才能做好人职匹配,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2、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南针,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为什么选择某个职业,通常都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们拥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便会心中有数,朝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奋斗,去规划。尽早的确立职业理想,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为就业做准备。3、降低就业期望值。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就业观。从薪酬待遇而言,也不一定非要高薪不可,从低薪就业开始,先赚取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4、提升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提升自己就职的能力。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岗准备;要注意培养求职技巧,求职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涉及到很多细节性问题,如言谈举止、交流沟通等,应在平时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时刻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水平。5、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必须明白,就业严峻是相对的,机会永远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在校期间,就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社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就业解决方法以我国促进就业法制建设提供系统的思路为目的,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论证我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理论支持及所应涵盖的内容等问题,就业解决方法可以分为2个部分。第—部分——就业的基本理论,旨在为促进就业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与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相比,“就业”与“失业”在学术上有着更为严格的、特定的涵义,对促进就业的研究有必要以明确就业、失业的学术涵义为起点。就业问题的现状是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的现实基础。我国就业问题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中的主次矛盾在不同阶段又有所区分。要加强制度和政策的针对性,就要对我国的劳动力供需总量、供需结构以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做详细的分析。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促进就业在经济学、劳动权领域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论证了促进就业实施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同时蕴涵了促进就业的某些价值追求。第二部分——国外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比较,意在通过介绍世界较发达经济国家的就业促进法制,为我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提供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都有较为健全的促进就业法制和丰富的失业治理的经验,但因市场经济模式和具体就业状况的不同,它们在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时各有侧重。美国再就业模式属于“储备型就业”,即通过对劳动者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英国在促进就业中更加重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作用,跟踪式的职业指导服务和完善的职业介绍的网络是英国促进就业制度的特色。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在坚持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这一传统的制度功能前提下,强化了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走出了一条主动型的失业保险的道路。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在坚持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这一传统的制度功能前提下,强化了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走出了一条主动型的失业保险的道路。

提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6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个。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就少,就没有发达的经济。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就业岗位,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得以平等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2010年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我国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应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四)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以上讨论了提升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实际上都是外因性基本条件。这些外因条件还等待和依靠内因条件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条件就是学生自身。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学风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学生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其结果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能达标。所以,一定要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既要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需要择业人员的思路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就业方式,既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择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职业技能和知识才干,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就业的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以此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在目前就业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才属于真正就业,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期望。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应当更加宽容,只要有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惠丽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  〔2〕王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北方经济,  〔3〕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会纵横,  〔4〕胡桂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5〕刘艳华跨过“就业难”这道槛[J]中国大学生就业,

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方法:1、以理性心态对待就业形势。不怨天尤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自身学会看待社会,看待别人,又如何从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不要过分的强调自我,调整好就业心态,就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定位。不要将自己找到的首份工作定性为一生的职业,而是将其定性为事业的起点,发展的开端,不要过分计较。2、用现实眼光选择单位。找到各方面都理想的单位当然好,但这种单位毕竟凤毛麟角,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在某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单位,实际上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更有利于长远发展。同时也要对自己有合适的定位,不要盲目投递 简历 ,要找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再投递 简历 。3、树立自主、自立、自强的观念。有一部分毕业生对父母言听计从,由父母说了算。而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求职愿望过分理想化,不切实际,干涉甚至控制了子女的选择,造成我们的毕业生择业思想模糊,挑三拣四,举棋不定,一些同学因此丧失了许多好的机会,造成到头来选择余地越来越小。这种做法也扼杀了一些毕业生的自主性,对受过高等教育多年的毕业生来说,应在征求亲属意见的基础上,保留自己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扩展资料:正确就业观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是生活和工作中要做的事情,是非常合理的优先顺序。实际上,这是人们的欲望和满足他们的相应匹配能力的逐步提高。在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之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不会太遥远,因为自身的能力足以实现理想。因此,无论处于需求的哪个阶段,都不要试图获取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需求。例如,如果自己仍在为生存而挣扎,并且想要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那将是非常不切实际的,甚至更不可能成功。言归正传,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对自己欲望以及自身的理性追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我认为最好也是理性地面对我们的职业,才能过上我们理想中有趣的生活。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1000字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小涛马上就大四的毕业了,课程已经都结束了,出去找工作了,开始他来到一家合资建筑公司,来应聘的人很多。他凭借自己非凡的口才,灵活的交际能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上司看他办事能力很强,半年之后,让他管理一项小工程。小涛欣喜万分,一切好像和预期的一样,工程顺利竣工。几天之后他接到通知去上司办公室,他以为这次会得到奖励。可结果出人意料,他被停职了,原因是施工工人偷工减料,而他自己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未能察觉。因此造成事故。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他失败就失败在忽略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那时工作的基本筹码,发展的前提。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张某,毕业也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推荐到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劳认干,每次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因此深受老板赏识,2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这无疑是个好的事情。谁知再新的职位工作一段时间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在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要管理大家充分的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面见各种各样的客户。在这方面他显得很困难。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一味的追求学习,忽略的能力的培养。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陈铭龙《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郎咸平《中国为什么这么困难》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1000字开头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文(篇一)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事关重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除了带给人们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扭曲,当代大学生中也渐渐出现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滋生和蔓延。这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扭曲。当前就业压力大,但是大学生们不仅要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的机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我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的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积极把握,同时又要理性选择,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跟风。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同时也要认识到,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可以看出,长期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但短期内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势必放缓,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个百分点,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减弱,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将要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要全面认清就业形势,打好有准备的一仗。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会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握自己事业与国家进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只是广博,具备合理的只是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我们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找准自己的位置“双向选择”也好,“自主择业”也好,最后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所以,在择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首先要从速记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信息越可靠、详实,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筛选信息,筛选嬉戏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从主观来讲,要考虑自身条件适合哪些单位。从客观来讲,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都是在筛选时慎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因素,才能使你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掌握应聘的技巧应聘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已被求职者广泛的认同。诸如应聘时如何包装,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与对方交谈等等,其中都有很多技巧。如果你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你就会吃亏。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应聘。良好的心态来自应聘的经验,初次应聘难免紧张,几场下来就会应付自如了,所以,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

提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6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个。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就少,就没有发达的经济。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就业岗位,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得以平等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2010年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我国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应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四)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以上讨论了提升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实际上都是外因性基本条件。这些外因条件还等待和依靠内因条件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条件就是学生自身。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学风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学生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其结果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能达标。所以,一定要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既要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需要择业人员的思路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就业方式,既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择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职业技能和知识才干,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就业的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以此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在目前就业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才属于真正就业,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期望。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应当更加宽容,只要有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惠丽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  〔2〕王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北方经济,  〔3〕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会纵横,  〔4〕胡桂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5〕刘艳华跨过“就业难”这道槛[J]中国大学生就业,

现在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首先对自己要有所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还有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然后努力去付出。一定要脚踏实地,给自己制定目标,做一个详细的计划。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论文1000字内容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文(篇一)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事关重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除了带给人们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扭曲,当代大学生中也渐渐出现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滋生和蔓延。这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扭曲。当前就业压力大,但是大学生们不仅要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的机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我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的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积极把握,同时又要理性选择,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跟风。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同时也要认识到,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可以看出,长期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但短期内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势必放缓,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个百分点,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减弱,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将要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要全面认清就业形势,打好有准备的一仗。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会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握自己事业与国家进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只是广博,具备合理的只是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我们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找准自己的位置“双向选择”也好,“自主择业”也好,最后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所以,在择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首先要从速记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信息越可靠、详实,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筛选信息,筛选嬉戏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从主观来讲,要考虑自身条件适合哪些单位。从客观来讲,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都是在筛选时慎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因素,才能使你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掌握应聘的技巧应聘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已被求职者广泛的认同。诸如应聘时如何包装,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与对方交谈等等,其中都有很多技巧。如果你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你就会吃亏。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应聘。良好的心态来自应聘的经验,初次应聘难免紧张,几场下来就会应付自如了,所以,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

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小涛马上就大四的毕业了,课程已经都结束了,出去找工作了,开始他来到一家合资建筑公司,来应聘的人很多。他凭借自己非凡的口才,灵活的交际能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上司看他办事能力很强,半年之后,让他管理一项小工程。小涛欣喜万分,一切好像和预期的一样,工程顺利竣工。几天之后他接到通知去上司办公室,他以为这次会得到奖励。可结果出人意料,他被停职了,原因是施工工人偷工减料,而他自己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未能察觉。因此造成事故。思考之下不难发现,他失败就失败在忽略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那时工作的基本筹码,发展的前提。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张某,毕业也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推荐到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劳认干,每次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因此深受老板赏识,2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这无疑是个好的事情。谁知再新的职位工作一段时间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在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要管理大家充分的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面见各种各样的客户。在这方面他显得很困难。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一味的追求学习,忽略的能力的培养。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陈铭龙《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郎咸平《中国为什么这么困难》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1000字怎么写

或者为你解决一些论文难题

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万。 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8%的不明确,只有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提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6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在这样一种追求完善与一步到位的就业理念驱使下,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延长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岗位85个。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实践表明,第三产业越发达,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就业岗位就少,就没有发达的经济。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此增加就业岗位,使就业人员的就业权得以平等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发展。2010年国内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我国目前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拉动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  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在迅速地变化和发展,对专业人数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高校应该时刻把握就业市场的脉搏,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就业者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减少中间环节,开发岗位资源,优化供求通道。高校要主动敞开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关系。企事业则应积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辟企业在高校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产品设计规划到培养使用实现高校与企事业的紧密结合,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四)学生既要理论水平高又要实践能力强。以上讨论了提升就业率的基本条件,实际上都是外因性基本条件。这些外因条件还等待和依靠内因条件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条件就是学生自身。现在普通高校的学生学风问题不容忽视,不少学生畏难、浮躁、厌学、逃课、甚至贪图享受,其结果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能达标。所以,一定要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既要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参与实践,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的发展,需要择业人员的思路更加灵活,尤其是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要及时转变。灵活就业方式,既有利于企业优化人才结构、规避用人风险,也有利于择业人员积累实践经验、增加职业技能和知识才干,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同时,要完善灵活就业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劳动就业的保障法律制度,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使灵活就业更加灵活,以此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权。在目前就业大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有企业才算正式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才属于真正就业,要求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学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的期望。在现实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概念的理解应当更加宽容,只要有就业岗位和劳动收入就可以选择就业。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劳动就业,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实现灵活就业。一是选择到基层去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里的社区实现就业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里蕴藏着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选择到西部去就业。我国目前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到西部去就业,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非公有制企业雇佣的应届大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实现就业会比较顺利;四是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就业,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我国对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大学毕业生也要学会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惠丽雅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师,  〔2〕王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北方经济,  〔3〕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J]社会纵横,  〔4〕胡桂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5〕刘艳华跨过“就业难”这道槛[J]中国大学生就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