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10:14:50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论文1500字

我来帮你忙,别忘了给分哦!先谢谢你拉!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21万多亿,增长了5倍,到2007年则是66万亿元。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中国在这30年的发展中是一枝独秀。其他国家也曾有过快速发展,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15年,但像中国这样持续30年以这么高的增长率发展是没有的。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排名已从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排在我们前面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其中德国与我们挨得非常近。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在算,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50年的时候,将要超过美国。 经济是和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的,弱国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弱国是没有外交的。国家强了,说话就有人听,国家弱了,就没有话语权。普京就曾说过,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30年的改革发展,伴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我们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也更强了。比如,由西方发达国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问题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要求吸收中国参加,就证明了我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1978年,中国光农村的贫困人口就有2亿5千万,占总人口的30%。到2006年的时候降至2148万,仅占我们总人口3%。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为世界脱贫事业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改革开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下降到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改革开放也给杭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杭州的国内生产总值4046亿元,财政总收入9043亿元。到200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达到了4103亿元和43亿元,城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同时,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比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38元增至2007的21689元,增长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2元上升到2007年的9549元,增长9倍。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我们做梦都想不到!比如现在我们的私家车很多,有的人家一户就有两辆。还有些企业主是农民出身,在创业初期,他们根本不可能想到现在还可以拥有自己的飞机,更别提手机、电脑啊这些越来越普及的电子消费品了。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现在都一一实现了。

你自己扩一下。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我们做梦都想不到!比如现在我们的私家车很多,有的人家一户就有一两辆。还有些致富的农民他们根本不可能想到现在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别墅、车,更别提手机、电脑啊这些越来越普及的电子消费品了。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现在都一一实现了。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各种各样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人也聪明起来了,文明起来了。国家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开放和自信。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但是我们要防止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人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让国家落后;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教育是立国之本,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国立的强盛。精品学习网的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评论作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改革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与背水一战的气概;改革需要懂得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改革需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之勇气。唯有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唯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除教育不正之风,创造出风清正气的教育环境;唯有夯筑教育的城墙堡垒,基础教育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更上高楼;唯有勇闯改革的“深水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教育才能真正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否则,素质教育将摘不掉应试教育的帽子,创新教育将是新瓶装旧酒之事,科教兴国战略将成为纸上谈兵,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可以装作没看到么``我自己写了1300的都疯了 教你啊 可以把baidu到的所有信息全部copy下来 自己搭一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1500字

可以装作没看到么``我自己写了1300的都疯了 教你啊 可以把baidu到的所有信息全部copy下来 自己搭一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你自己扩一下。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我们做梦都想不到!比如现在我们的私家车很多,有的人家一户就有一两辆。还有些致富的农民他们根本不可能想到现在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别墅、车,更别提手机、电脑啊这些越来越普及的电子消费品了。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现在都一一实现了。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各种各样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人也聪明起来了,文明起来了。国家从封闭、半封闭走向了开放和自信。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但是我们要防止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人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让国家落后;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教育是立国之本,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国立的强盛。精品学习网的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评论作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改革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与背水一战的气概;改革需要懂得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改革需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之勇气。唯有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唯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除教育不正之风,创造出风清正气的教育环境;唯有夯筑教育的城墙堡垒,基础教育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更上高楼;唯有勇闯改革的“深水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教育才能真正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否则,素质教育将摘不掉应试教育的帽子,创新教育将是新瓶装旧酒之事,科教兴国战略将成为纸上谈兵,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1500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数学应该都用点活跃教学因为现在的初中生都认为数学都是数字与字母而讨厌数学所以建议你在课堂上活跃点多围绕数学做点活动

基础教育改革3000论文谈谈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改变以前教书育人的方式,学习评价方式,培养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文1500字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数学应该都用点活跃教学因为现在的初中生都认为数学都是数字与字母而讨厌数学所以建议你在课堂上活跃点多围绕数学做点活动

让课改的阳光洒满中华大地——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透视 2003年以来,为了解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笔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到部分国贫、省贫区县的60多所中小学,通过听随堂课,开座谈会,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交谈,获得了大量的基层课改第一手资料。现将本人调研中的观察与思考呈现出来,期待引起决策阶层和关注课改的有识之士的重视与关注,期待课程改革能在贫困地区获得突破,期待课程改革的阳光洒满中华大地。一、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印象在调研中,笔者感到课改使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多数学校通过课改建立了定期学习制度,从校长到教师,收集课改信息、购买课改资料、自觉学习的意识比以前明显增强。二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在部分学校有不同程度的转变,学生的参与意识比以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一些学校正在形成,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新问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也有所改变。三是学生评价具有了一定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赞赏学生的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他们的自豪和自尊,正在成为一些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交流和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低年级学生学完拼音以后,课外识字量、阅读量明显增大。但是,课改所预期的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合作、激烈辩论的生动场面,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知识的场面,教师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注重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场面,教师把学生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方位立体信息交流网络的场面,课堂上学生始终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场面,教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场面,教师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的场面,几乎难得一见。更使我不能释怀的却是在这些地区发现的一些不可忽视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在课改启动阶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都比较重视课程改革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投入了大量经费和精力抓课改,使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初期收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实施课程改革两三年后,相关部门和领导者的热情明显降温,投入明显减少,关注明显不够。对下阶段怎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重视不够,对针对性解决教师素质偏低、数量不够、待遇不高、条件较差等问题上,缺乏调查研究和有效的措施。(二)课堂误区很多。一是忽视教学的有效性。有的教师特别乐意让学生探究学习,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没有指导,没有具体要求,往往让学生漫无目的,无所适从。如此探究,教师没能完全履行启迪智慧、点拨思维的神圣职责,导致课堂低效或失效。二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变“对话”为“问话”,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语言和一些毫无启发意义的问题来制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表象。三是重活动轻体验。学生动手与动脑脱节,为活动而活动,缺少体验和反思。四是合作学习形式主义严重。教师一味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把握不当,无论问题难易,一律进行讨论,致使合作学习被泛化。(三)学生负担加重本次调研选择的都是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左右的地区。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负担比课改前明显加重。主要表现在:①教辅资料太多太滥。学生书包里和课桌上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学习指导》、《学习指要》、《一课三练》、《英才教程》、《单元检测》、《黄冈密卷》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教辅和资料。少数学校只有“一教一辅”,不少学校有教师规定必须完成的“一教两辅”甚至“一教三辅”。很多教辅读物与课改教材不配套,有的甚至印刷质量低劣,错漏百出,误导学生。②学生穷于应付补习培训。在城区学校,几乎所有学生在课外都参加了这样那样的补习和培训。学校的课外教育活动每周4-5天,每天放学后“教育活动”一小时。“教育活动”内容是语文数学,或艺术、体育、外语、科技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学校正常学习和学校课外教育活动后,不少人还要参加每周2-4天语文数学补习,补习时间为每天1-2小时。在周末和寒暑假,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的课外作业同时,还要在家长的安排下,参加本地或者一些大城市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学习绘画、乐器、舞蹈、声乐、外语、速记等等,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方面:第一,考试和评价制度不配套。有的地方没有实行初中免试入学、划片招生,仍然每年举行小学升初中考试,仍然单纯按照学生成绩排队考核学校和教师,按成绩录取初中新生。第二,招生学校多方诱惑。不少小学和初中都有师资最强、条件最好的所谓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名校班、希望班,按照成绩录取。很多重点中学招收初中生要进行招生考试,择优录取,对优等生予以3000-5000元甚至数万元数额不等的“奖励”。为了笼络优质生源,一些重点中学从小学六年级上期就开始初中招生大战,进入六年级下期更是达到白热化。春季开学后,各个名牌学校的招生人员在各中小学和优秀学生家中穿梭往来,热线联系,极力鼓吹本校的优越条件和“奖励”、“优惠”政策,优秀中小学毕业生及其家长成了“众星捧月”。第三,教师把教材“加深拓宽”。为了使学生在各种考试竞赛取得好成绩,为学校和教师装门面点,一些教师通过潜心研究,把教材内容加深拓宽,使学习内容和课内外作业变难变深。有的初中教师直接针对中考进行教学,把考重点学校、名牌学校为学生的奋斗目标,使学生负担异常繁重。第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很多家长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让孩子起点低了,害怕课程改革使孩子成为实验的牺牲品,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定孩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负担就出不了成绩。(四)教师无法适应农村学校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大头。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普遍感到无法适应。具体表现为:1、课改意识淡漠。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上课就是按教材教学,课改意识普遍十分淡漠。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缺少课程开发的意识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普遍是“穿新鞋,走老路”,用老办法教新教材。2、课改能力缺乏。农村中小学老教师居多,村小教师主要是2000年前后“民转公”的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多数。他们大多数人学历不高,身体不好,加上很多人是包班教学,按常规把每天几节课上下来,把该批改作业的改出来就已经累得不行了,哪有精力和能力按新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在农村,多数学校教学研究流于形式,远程教育设备很少动用,教师的课改能力令人忧虑。造成教师课改意识淡漠、课改能力缺乏的基本原因,除了教师自身学习不够、素质不高以外,还在于导向不正、培训不够、指导乏力,信息不畅。有的学校领导对课改工作重视不够,在管理中缺乏课改理念指导,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对教师的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不予保证。各级各部门组织的课改培训收费高,时间长,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研部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城区学校和名牌学校,忽视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的指导。有的教研人员热衷于闭门造车,研究课改理论,脱离学校实际,指导教师教育教学不下深水,满足于高谈阔论,不着边际。(五)校长叫苦不迭谈到课改,学校校长们都有一肚子苦水。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条件太差。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场地、材料、设备、环境、空间无法保障,农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数量质量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农村学校,凳子三只脚、桌子五只角,操场凸凹不平、教室摇摇欲坠的现象非常常见。没有计算机、录音机、幻灯机、甚至没有风琴、没有篮球排球,几个教师挤一间农家土房的为数不少。因为缺乏实验器材、药品,教师的演示实验开出率高于50%的学校不多,学生的分组实验更是没有办法做,现代教育手段与课改要求相差甚远。第二,投入太少。调研的几个贫困地区人均年财政收入都只有100多元,财政保工资和运转都十分困难。所调查的地区都在前几年通过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省级验收。验收当年,接受验收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没有接受验收的乡村学校条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了验收,各乡镇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少则四五十万,多则四五百万甚至上千万。最近几年,各级财政对学校的投入除了排危外,几乎为零。不仅如此,基层财政还大量拖欠或者挪用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农村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部分落实较好的不多。第三,班额太大。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但在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师难以改变教学方式。所调查的地区,城区学校的小学、初中的平均班额多数达到60人以上,少于56人的班级寥寥无几。一些学校的平均班额达到70人以上,渝东地区某县的一个超级大班,竟然多达124人。第四,师资太弱。在贫困区县,教师多是“经验型”,“辛苦型”教师。由于财政困难,贫困区县每年对新进教师控制都很严格,退休、死亡、调出等自然减员的教师没能保证足额补充。2004年,某区自然减员500多人,区政府仅仅同意补充师资250多人。于是,不得不聘请大量未受过专业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作代课教师,以确保每个班级都有人“站岗放哨”。同时,“教非所学”现象也很普遍,农村中学教师不配套,课程是按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体育教师教外语,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因为贫困,这些地区又留不住人才。一些素质较好的年轻教师,一旦在赛课中夺得大奖,在教育科研中脱颖而出,马上就会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争相抢夺的对象。 第五,待遇太低。农村中小学教师战斗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不少村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没有固定电话,手机没有信号,电视收视效果差。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过的却是“苦行僧”般的生活。很多男教师找不到女朋友,好几所学校是清一色的男教师。教师除了工资,没有奖金福利,没有住房,连办公室和教室也常常“八面来风”。在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中心小学,教师反映每人每年18元“取暖费”和不足100元的工会会员福利费都被镇政府拖欠了5年。现在镇政府拖欠学校的经费达到了30多万,学校赤字10多万,水电费、报刊费、墨水粉笔纸张费都没钱购买,正常运转举步维艰。第六,压力太大。中小学教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是工作量超负荷。课改后,教师普遍反映工作量大为加重,感觉教学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二是有的地方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往往拿最没有背景的教师开刀,动不动以下岗相威胁,搞得教师人心惶惶。三是经济压力大。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几乎都是自己掏钱。寒暑假本来是用来安排教师正常休假的,可是针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不断,有组织部门的干部大培训,人事部门的计算机、外语等职称培训,还有教育部门的教育教学业务培训。这些培训名目繁多,收获不大,动辄培训十天半月,每项培训总要缴费好几百元,加上吃住开销,不少教师每年支出在培训方面的费用需要千元以上。二、尽快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机制(一) 建立政府考核激励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 ,是一项体系严密、结构庞大的系统工程。进一步使课改向纵深推进,必须建立政府考核激励制度。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定期考核奖惩制度,各级政府对课改成果和教师的表彰奖励制度和教育督导部门的专项督导与不定期督导检查制度等。政府考核内容应该包括政府对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等硬性指标和课改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与课改工作的实际效果等。要力求通过建立政府考核激励制度,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保障课改必须的基础条件,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严密的组织领导网络,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使课改各个方面的工作规范有序,促进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建立教师免费培训制度 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抓好教师培训,是课改的保障条件。必须高度重视培训规划的制定,搞好培训资源整合和培训者培训。教师培训要坚持以互动方式培训为主,以典型的案例启迪教师的思维为主,以转变教育观念和学科培训为主。要组织以教研部门的教研员、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城区学校的知名教师和外聘专家、教授组成的“课改服务团”,送课到校、送教下乡,增强课改培训的有效性。要建立课改教师培训培养专项资金,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减轻教师经济负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建立校本培训制度,立足本校教师实际,通过理论讲座,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促进教师把课改理念转变为具体教学行为;通过经验交流,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问题讨论,促进教师解决共同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三)建立课改科研咨询制度课改科研必须准确定位,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改迫切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科研氛围。坚持把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判断教科研成果优劣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教研科研对课改工作的先导作用和理论支持作用。大力提倡教研人员深入课改一线,在教师中发掘鲜活生动的实践经验,探究新课程的实施策略。教研人员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全力推进“两个转变”上,多 组织学科研究和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广大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种种困惑和难题是在所难免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各学校都应该建立课改咨询研讨制度,通过网上论坛、教师沙龙、专家答疑等方式帮助教师质疑解惑。高度重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通过专家引领,引导教师自我反思,提高同伴互助的有效性。学校要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环境,沟通校本教研与专职教研渠道,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四)建立课程资源开发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对课程改革意义重大。要树立凡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一切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坚持适用、科学的开发原则,充分利用、发掘和整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室、图书室等一切校内资源,广泛开发利用工厂、农村、部队、医院、职业学校、展览馆、博物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校外课程资源。建立区域教育资源网,整合和有效发挥网络资源的课程价值,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城乡联动、强弱共进。鼓励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根据本校条件、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区域特色和独特经验。农村中小学要密切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地方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薄弱学校要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经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