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论文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11 21:46:01

论文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什么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GB/T13745-2009。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 1 学科: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2 学科群: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1 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2 实用性原则: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3 简明性原则: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4 兼容性原则: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5 扩延性原则: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6 唯一性原则: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1 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2 本标准仅对一、二、三级学科进行分类。共设62个一级学科。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相应五个门类为科技统计使用,不在标准中出现。3 本标准中学科排列次序和级别与学科重要程度无关。4 本标准纳入了成长中的新兴学科,萌芽中的新兴学科暂不纳入,充分反映了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并给学科的发展留有余地,使之成为开放型体系。5 在本分类体系,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但其涵义不同。6 分类体系中的名称,原则上用学科名称,考虑实际应用及学科分类层次的需要,有少量“学科群”名称出现。7 一级学科根据情况,分别选用“××学”、“××科学”、“××科学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科学”五种名称。8 交叉或具有双重属性的学科,可在两处列类,只在一处给代码,其相关位置不给代码,在说明栏注“见×××·××××(代码)”或“参见×××·××××(代码)”。9 一级学科下的分支学科,根据确定学科位置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原则上取一个特征,考虑学科特点及使用需要,对有些学科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划分。10 本分类体系的学科遵循从理论到应用,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通用到专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宏观到微观的排列顺序。11 标准中出现的学科分类层次和数量分布不均衡现象是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12 本标准对某些横断学科、综合学科及某些特殊学科的处理方法。1 分类表中的“信息科学”是指小概念,不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其性质与数学类似,排列在数学之后,考虑其发展前景,设为一级学科。“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都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理论,很难分开,故暂列在一类。2 “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属综合学科,本学科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3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心理学”列入“生物学”下二级学科。“地理学”列入“地球科学”下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入“地球科学”,属特例。4 “印刷、复印技术”入“460·55专用机械工程”下三级学科,属特例。5 “仪器仪表技术”入“机械工程”学科。通用的或自然科学中的“仪器仪表技术”学科集中列在“仪器仪表技术”下;专用的分别入其有关学科。 1 本学科分类划分为一、二、三级学科三个层次,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级学科用三位数字表示,二、三级学科分别用两位数字表示;一、二级学科中间用点隔开。其代码结构如下:××× · ××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三级学科2 二、三级学科设“其他学科”,用数字“99”表示。3 标准中所有代码,仅表示该学科在本分类体系中的级别和位置,不表示其他含意。

学科分类指的是政治类 经济类 文学类 化工类 教育类 等学科。分类不同,作用是不同的

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中,学科门(也称学科门类)是最高父系统。学科门共有12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在本科学科分类中,学科门下设学科类(也称二级类),共有71个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学科类下设专业,共有301个本科专业(指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且不含军事学)。排名按照各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自然科学排名、社会科学排名三大类。包括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71个学科类、301个本科专业。

学科分类目录(一级学科分类代码与名称:58个)是研究生报考,填报专业时必填的内容。考上研究生后,还要在相关领域科研型论坛找到尽可能多的“同行”,一起切磋,以便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以及撰写毕业论文。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其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在本分类体系,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但其涵义不同。考研究生的要求和条件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专科生也能考研,但是,专科生考研必须毕业满2年或者2年以上,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才能报考。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网上报名时需通过学信网学历检验验证,没有通过的可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学历认证。

论文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什么格式

格式不复杂,标题,摘要(大概两三百字),关键三到五个。正文部分,最后加几条参考文献即可!

报告、论文格式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 81GB 7713-8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reports,dissertations and scientific papers1 引言 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沦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3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2 定义1 科学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2 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沦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3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3 编写要求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报告、论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4 编写格式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5 前置部分1 封面1 封面是报告、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论文如作为期刊、书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无需封面;如作为预印本、抽印本等单行本时,可以有封面。2 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内容: 分类号 在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交换和处理。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本单位编号 一般标注在右上角。学术论文无必要。 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题名和副题名或分册题名 用大号字标注于明显地位。 卷、分册、篇的序号和名称 如系全一册,无需此项。 版本 如草案、初稿、修订版、…等。如系初版,无需此项。g, 责任者姓名 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如责任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 申请学位级别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名称进行标注。 专业名称 系指学位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名称。 工作完成日期 包括报告、论文提交日期,学位论文的答辩日期,学位的授予日期,出版部门收到日期(必要时)。 出版项 出版地及出版者名称,出版年、月、日(必要时)。3 报告和论文的封面格式参见附录 A。2 封二报告的封二可标注送发方式,包括免费赠送或价购,以及送发单位和个人;版权规定;其他应注明事项。3 题名页题名页是对报告、论文进行著录的依据。学术论文无需题名页。题名页置于封二和衬页之后,成为另页的石页。报告、论文如分装两册以上,每一分册均应各有其题名页。在题名页上注明分册名称和序号。题名页除1规定封面应有的内容并取得一致外,还应包括下列各项:单位名称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责任者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和地址,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姓名。4 变异本报告、论文有时适应各种需要,除正式的全文正本以外,要求有某种变异本,如:节本、摘录本、为送请评审用的详细摘要本、为摘取所需内容的改写本等。变异本的封面上必须标明“节本、摘录本或改写本”字样,其余应注明项目,参见1的规定执行。5 题名1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报告、论文用作国际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2 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题名语意末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报告、论文分册出版,或足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者。3 题名在整本报告、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但眉题可以节略。6 序或前言序并非必要。报告、论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它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说明。

关于土地学科学科分类与代码研究的说明一、开展土地学科学科分类与代码研究的背景1992年,我国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1992),此标准主要应用于国家科技管理与科技统计。《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国家层面上可以满足科技管理与科技统计的需要,但是在应用于部门科技管理时,却存在学科分类过粗,与国土资源部有关的学科未得到充分体现,不能满足国土资源部的科技管理和科技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土地学科是新兴学科,也是国土资源领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问题的不断增多,作为国民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载体的土地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土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推动土地学科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的大力支持下,《国土资源学科分类代码》项目正式开展研究,该项目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承担。本项目以满足国土资源科技管理为目的,以推动土地学科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了研究工作。本项目的开展,得到了中国土地学会的参与和帮助,汇集了以往所作的全部研究,邀请了大量的土地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终形成了土地学科分类代码的初稿。二、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一门科学的产生和自成体系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有自己对立的、特有的研究对象。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而形成的[1]。因此,对土地学科的研究首先要清楚土地学科的研究对象。土地科学是以人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过程中人地复合系统的演变与其制约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矛盾,土地科学主要是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研究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合理组织。总体来说,就是在人进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形成的人对土地属性的认知、土地利用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对土地的认识第一层次是对土地的认识问题。即对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兼具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的土地的认识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土地和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状态的土地是“土地物质”,已利用土地由于凝结了人类的劳动成为“土地资本”。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地的二元性。2、对土地利用的认识第二层次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在人类出现以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土地处在自然存在演变的状态,自然供应品相对于人类来说,并不稀缺,足以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随着人口逐渐增多,自然供应品成为稀缺资源,人必须能动的利用土地,产生了土地的利用问题。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加剧,不合理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土地的沙化、次生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即人在需求的驱使下,人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怎样决定的土地功能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土地利用学、土地保护学等。这是由人地关系引起的直接土地问题。3、对基于土地利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认识第三层次是研究由人与土地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自然供应品不但成为稀缺资源,土地或者说已经开发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也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交易的商品,通过经济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且国家的出现,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以土地为媒介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学等等,这是由人地关系引起的间接的土地问题。三、土地科学的性质、体系与研究方法1、土地科学的性质土地科学是一门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它是由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科学体系中研究土地的众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土地科学是在现代科学综合基础上形成的,是综合于资源学、环境学、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它是在此众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产生、在内涵上有众多学科理念、在方法上博采众家之长、从地域的层面协调学科的之间关系。(1)土地具有多重属性,土地具有位置固定性、特质唯一性、总量有限性、土地利用的相互性与外部性等特性。从目前的研究可看出,可将土地分为狭义土地与广义土地,平面土地与立体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物质与土地权利等四个方面。(2)土地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土地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土地问题,实现土地的资源的永续利用、市场内的优化配置与资产收益的最大化等诸多实践问题。同时,土地的调查、评价、规划、保护与合理利用都是面向实际问题而产生的。(3)明显的时空耦合属性土地系统具有明显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它的时间过程在静态上表现为规模、结构、格局和效益,在动态上表现为演变、交替与发展;它的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区位、生存空间、生态系统和地域实体,在尺度上可分为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与地块五个层次。(4)土地科学的不能替代性。土地科并非其他学科的无机综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土地利用、人地关系虽然也是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其他技术学科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但是又不能为任何一门学科所代替。2、土地学科建设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学科体系要与国家学科体系标准相接,紧密围绕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理论、技术、应用发展相一致;(2)适用性原则适用性是指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应用于目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还要符合我国国情;(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学科体系系统的构建应符合学科间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科的理论、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3、关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具体思路(1)学科的门类要齐全,子学科的划分应涵盖本学科多方面的研究内容;(2)划分的子学科必须具有学科特征,该学科必须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具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3)学科的划分要对称,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现象;(4)学科划分时,允许学科间有交叉,学科的交叉发展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特点;(5)科学研究比较成熟,才能成为一门学科,鉴于土地科学各子学科内容的研究现状。 4、土地科学必不可少的要素(1)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2)有一群人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论著问世;(3)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学科体系结构;(4)具备本学科特有理论和方法以及学术用语;(5)学科地位在学科群中具有不可替代性;(6)研究成果能经受实践检验和否证(证伪)。本项目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见附件1),但是土地科学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赖于广大的从事土地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提出宝贵意见,有赖于土地领域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有赖于热爱关心土地科学建设与发展事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

论文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什么级别

学科门共有12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在本科学科分类中,学科门下设学科类(也称二级类),共有71个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学科类下设专业,共有301个本科专业(指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且不含军事学)。排名按照各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自然科学排名、社会科学排名三大类。包括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71个学科类、301个本科专业。

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中,学科门(也称学科门类)是最高父系统。学科门共有12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在本科学科分类中,学科门下设学科类(也称二级类),共有71个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学科类下设专业,共有301个本科专业(指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且不含军事学)。排名按照各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自然科学排名、社会科学排名三大类。包括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71个学科类、301个本科专业。

学科分类目录(一级学科分类代码与名称:58个)是研究生报考,填报专业时必填的内容。考上研究生后,还要在相关领域科研型论坛找到尽可能多的“同行”,一起切磋,以便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以及撰写毕业论文。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其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在本分类体系,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但其涵义不同。考研究生的要求和条件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专科生也能考研,但是,专科生考研必须毕业满2年或者2年以上,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才能报考。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网上报名时需通过学信网学历检验验证,没有通过的可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学历认证。

论文学科分类与代码是什么意思

论文的代码是J。 附上: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公开发表的论文分为六个级别(类):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二级-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3)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第七级-国家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第八级-省级内刊,第九级-区级内刊。(4)学术会议论文的分类:①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四级(C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五级(D类)。②参加全国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五级(D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六级(E类)。③参加省级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E类。未发言的确定为区级内刊。(5)凡收录于教育出版社、书号为“ISBN”类论文专集(或其它刊物)的与教育教学相关论文,凭发表原件按区级内刊折半计分。(6)非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的认定各级期刊的“增刊、特刊、专刊、综合版、专辑”等上发表的论文,有期刊号的,包括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刊物,以期刊主办单位确定为相应级别内部刊物折半计分。(7)下列情况一般不作为学术论文对待:①与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非密切相关的文章,如评论、文摘、短篇报道、科普文章、文艺、新闻等作品,以及会议简报、动态、讲座等资料性质的材料;②刊号中含有H、HK等由香港出版发行且未被认定准许或不能确定是否准许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

关于土地学科学科分类与代码研究的说明一、开展土地学科学科分类与代码研究的背景1992年,我国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1992),此标准主要应用于国家科技管理与科技统计。《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国家层面上可以满足科技管理与科技统计的需要,但是在应用于部门科技管理时,却存在学科分类过粗,与国土资源部有关的学科未得到充分体现,不能满足国土资源部的科技管理和科技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土地学科是新兴学科,也是国土资源领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问题的不断增多,作为国民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载体的土地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土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推动土地学科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的大力支持下,《国土资源学科分类代码》项目正式开展研究,该项目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承担。本项目以满足国土资源科技管理为目的,以推动土地学科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了研究工作。本项目的开展,得到了中国土地学会的参与和帮助,汇集了以往所作的全部研究,邀请了大量的土地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终形成了土地学科分类代码的初稿。二、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一门科学的产生和自成体系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有自己对立的、特有的研究对象。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而形成的[1]。因此,对土地学科的研究首先要清楚土地学科的研究对象。土地科学是以人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过程中人地复合系统的演变与其制约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矛盾,土地科学主要是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研究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合理组织。总体来说,就是在人进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形成的人对土地属性的认知、土地利用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对土地的认识第一层次是对土地的认识问题。即对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兼具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的土地的认识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土地和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状态的土地是“土地物质”,已利用土地由于凝结了人类的劳动成为“土地资本”。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地的二元性。2、对土地利用的认识第二层次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在人类出现以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土地处在自然存在演变的状态,自然供应品相对于人类来说,并不稀缺,足以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随着人口逐渐增多,自然供应品成为稀缺资源,人必须能动的利用土地,产生了土地的利用问题。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加剧,不合理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土地的沙化、次生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即人在需求的驱使下,人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怎样决定的土地功能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土地利用学、土地保护学等。这是由人地关系引起的直接土地问题。3、对基于土地利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认识第三层次是研究由人与土地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自然供应品不但成为稀缺资源,土地或者说已经开发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也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交易的商品,通过经济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且国家的出现,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以土地为媒介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学等等,这是由人地关系引起的间接的土地问题。三、土地科学的性质、体系与研究方法1、土地科学的性质土地科学是一门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它是由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科学体系中研究土地的众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土地科学是在现代科学综合基础上形成的,是综合于资源学、环境学、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它是在此众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产生、在内涵上有众多学科理念、在方法上博采众家之长、从地域的层面协调学科的之间关系。(1)土地具有多重属性,土地具有位置固定性、特质唯一性、总量有限性、土地利用的相互性与外部性等特性。从目前的研究可看出,可将土地分为狭义土地与广义土地,平面土地与立体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物质与土地权利等四个方面。(2)土地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土地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土地问题,实现土地的资源的永续利用、市场内的优化配置与资产收益的最大化等诸多实践问题。同时,土地的调查、评价、规划、保护与合理利用都是面向实际问题而产生的。(3)明显的时空耦合属性土地系统具有明显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它的时间过程在静态上表现为规模、结构、格局和效益,在动态上表现为演变、交替与发展;它的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区位、生存空间、生态系统和地域实体,在尺度上可分为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与地块五个层次。(4)土地科学的不能替代性。土地科并非其他学科的无机综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土地利用、人地关系虽然也是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其他技术学科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但是又不能为任何一门学科所代替。2、土地学科建设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学科体系要与国家学科体系标准相接,紧密围绕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理论、技术、应用发展相一致;(2)适用性原则适用性是指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应用于目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还要符合我国国情;(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学科体系系统的构建应符合学科间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科的理论、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3、关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具体思路(1)学科的门类要齐全,子学科的划分应涵盖本学科多方面的研究内容;(2)划分的子学科必须具有学科特征,该学科必须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具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3)学科的划分要对称,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现象;(4)学科划分时,允许学科间有交叉,学科的交叉发展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特点;(5)科学研究比较成熟,才能成为一门学科,鉴于土地科学各子学科内容的研究现状。 4、土地科学必不可少的要素(1)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2)有一群人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论著问世;(3)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学科体系结构;(4)具备本学科特有理论和方法以及学术用语;(5)学科地位在学科群中具有不可替代性;(6)研究成果能经受实践检验和否证(证伪)。本项目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见附件1),但是土地科学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赖于广大的从事土地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提出宝贵意见,有赖于土地领域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有赖于热爱关心土地科学建设与发展事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

学科分类目录(一级学科分类代码与名称:58个)是研究生报考,填报专业时必填的内容。考上研究生后,还要在相关领域科研型论坛找到尽可能多的“同行”,一起切磋,以便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以及撰写毕业论文。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其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在本分类体系,尤其在工程与技术科学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但其涵义不同。考研究生的要求和条件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专科生也能考研,但是,专科生考研必须毕业满2年或者2年以上,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才能报考。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网上报名时需通过学信网学历检验验证,没有通过的可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学历认证。

论文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怎么写的

关于土地学科学科分类与代码研究的说明一、开展土地学科学科分类与代码研究的背景1992年,我国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1992),此标准主要应用于国家科技管理与科技统计。《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国家层面上可以满足科技管理与科技统计的需要,但是在应用于部门科技管理时,却存在学科分类过粗,与国土资源部有关的学科未得到充分体现,不能满足国土资源部的科技管理和科技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土地学科是新兴学科,也是国土资源领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问题的不断增多,作为国民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载体的土地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土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推动土地学科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的大力支持下,《国土资源学科分类代码》项目正式开展研究,该项目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承担。本项目以满足国土资源科技管理为目的,以推动土地学科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了研究工作。本项目的开展,得到了中国土地学会的参与和帮助,汇集了以往所作的全部研究,邀请了大量的土地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终形成了土地学科分类代码的初稿。二、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一门科学的产生和自成体系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有自己对立的、特有的研究对象。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而形成的[1]。因此,对土地学科的研究首先要清楚土地学科的研究对象。土地科学是以人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过程中人地复合系统的演变与其制约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矛盾,土地科学主要是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研究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合理组织。总体来说,就是在人进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形成的人对土地属性的认知、土地利用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对土地的认识第一层次是对土地的认识问题。即对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兼具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的土地的认识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土地和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状态的土地是“土地物质”,已利用土地由于凝结了人类的劳动成为“土地资本”。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地的二元性。2、对土地利用的认识第二层次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在人类出现以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土地处在自然存在演变的状态,自然供应品相对于人类来说,并不稀缺,足以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随着人口逐渐增多,自然供应品成为稀缺资源,人必须能动的利用土地,产生了土地的利用问题。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加剧,不合理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土地的沙化、次生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即人在需求的驱使下,人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怎样决定的土地功能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土地利用学、土地保护学等。这是由人地关系引起的直接土地问题。3、对基于土地利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认识第三层次是研究由人与土地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自然供应品不但成为稀缺资源,土地或者说已经开发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也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交易的商品,通过经济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且国家的出现,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以土地为媒介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学等等,这是由人地关系引起的间接的土地问题。三、土地科学的性质、体系与研究方法1、土地科学的性质土地科学是一门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它是由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科学体系中研究土地的众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土地科学是在现代科学综合基础上形成的,是综合于资源学、环境学、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它是在此众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产生、在内涵上有众多学科理念、在方法上博采众家之长、从地域的层面协调学科的之间关系。(1)土地具有多重属性,土地具有位置固定性、特质唯一性、总量有限性、土地利用的相互性与外部性等特性。从目前的研究可看出,可将土地分为狭义土地与广义土地,平面土地与立体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物质与土地权利等四个方面。(2)土地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土地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土地问题,实现土地的资源的永续利用、市场内的优化配置与资产收益的最大化等诸多实践问题。同时,土地的调查、评价、规划、保护与合理利用都是面向实际问题而产生的。(3)明显的时空耦合属性土地系统具有明显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它的时间过程在静态上表现为规模、结构、格局和效益,在动态上表现为演变、交替与发展;它的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区位、生存空间、生态系统和地域实体,在尺度上可分为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与地块五个层次。(4)土地科学的不能替代性。土地科并非其他学科的无机综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土地利用、人地关系虽然也是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其他技术学科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但是又不能为任何一门学科所代替。2、土地学科建设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学科体系要与国家学科体系标准相接,紧密围绕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理论、技术、应用发展相一致;(2)适用性原则适用性是指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应用于目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还要符合我国国情;(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学科体系系统的构建应符合学科间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科的理论、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3、关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具体思路(1)学科的门类要齐全,子学科的划分应涵盖本学科多方面的研究内容;(2)划分的子学科必须具有学科特征,该学科必须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具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3)学科的划分要对称,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现象;(4)学科划分时,允许学科间有交叉,学科的交叉发展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特点;(5)科学研究比较成熟,才能成为一门学科,鉴于土地科学各子学科内容的研究现状。 4、土地科学必不可少的要素(1)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2)有一群人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论著问世;(3)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学科体系结构;(4)具备本学科特有理论和方法以及学术用语;(5)学科地位在学科群中具有不可替代性;(6)研究成果能经受实践检验和否证(证伪)。本项目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见附件1),但是土地科学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有赖于广大的从事土地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提出宝贵意见,有赖于土地领域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有赖于热爱关心土地科学建设与发展事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

本标准代替GB/T 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本标准与GB/T 13745—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前言、引言和附录A;——在标准的结构和格式编排方面,按照GB/T 1—2000的规定进行了更新;——对学科代码的形式作出了修改,取消了十进制分类符号的点“.”,以便于信息处理;——增设了“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群,调整二级学科“心理学”为一级学科;——增设了“医学史”、“重症医学”、“光学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等39个二级学科,调整“天文地球动力学”等13个三级学科为二级学科,变更了“生物工程”、“仪器仪表技术”等10个二级学科的类别归属;——增设了“基因组学”、“月球科学”、“术语学”等337个三级学科,调整“传染病学”等4个二级学科为三级学科,变更了“密码学”等65个三级学科的类别归属;——取消了“理论统计学”等4个二级学科及“普通心理学”等25个三级学科;——调整变更各级学科名称67项,如“货币银行学”更名为“金融学”等。上述关于学科增减、变更的详细资料见附录A。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