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学我的历史观论文2000字数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4-07-04 18:27:27

大学我的历史观论文2000字数是多少

我的家族近代史:那风雨飘摇岁月中的记忆回首我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其中最不乏的便是战争的岁月。一九四九年十月,在经过八年抗战后的土地上站着一群见证者,见证着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风雨的洗礼后真正地伫立在世界之林!中国也这在这一刻向世界证明,何为中华儿女的风骨、何为大国气概。中国的近代史,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们也只能从课本上或资料上知晓一二,然而再完备的资料也不能描绘出那段历史的精彩与深刻。虽然我们没有经历,但我们的祖父祖母一代却是从那段日子生活过来的人,他们的记忆虽不如史书之缜密、资料之严谨,却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为我们阐释战争岁月的那段历史。他们的细致言传,使我产生了以此文详细记录的想法,并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在那段历史奋斗的先人崇高的敬意。此次记叙本文章的目的就是记录一下近代史中有关我家族的故事。所谓近代,便是从一八四零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所为近代史,便是在这段时间内无数革命先烈用泪水与汗水甚至生命铸就出的史诗般的华章。近代史是一部辛酸史,更是一部励志史,这是一段代表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历史。与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深的铭记,这段历史需我们拿出最崇高的敬意来慢慢品读。近代史的开端便是那场臭名昭彰的鸦片战争,当鸦片被当做一种另类武器投入大清国的时候,一个王朝的恶覆灭亦或是一个民族的一场劫难的降临已是冥冥注定。当我问起祖父那是一个怎样的岁月的时候,祖父为我讲述了当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对这场战争的描述。“我到现在还记得父亲提起那段历史时他眼中复杂的神情,是恐惧?是愤怒?亦或是历经多年仍无法释怀的悲伤。你曾祖父告诉我,那时候全国上下都被这一种东西抢去了魂儿,这东西可碰不得,若是碰了,便会让人六亲不认,不出几日富人变穷,穷人更穷。那时候啊,鸦片像长了翅膀是的,几乎是有人的地方就能看见长长的烟袋,深陷的眼窝,还有鬼一样的人干儿。朝廷的老爷们对它爱不释手,普通百姓也是不受控制的去吸,甚至呀,保家卫国的将军们士兵们都抽了这个玩意儿。而那些个洋人根本不把人当人,只要有白花花的银子揣进自己的兜里,那死了再多的人也和他们没有关系。”我听了这些话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听了爷爷对曾祖父神情着重的描述我没有一丝丝的怀疑,心里只有对这段沉重历史的震惊与无奈。鸦片战争,这是毁了无数个家庭的噩梦,更是清政府逐渐走向腐败的强力催化剂。一想到曾经无意看见的网络照片里面吸食鸦片的人们,便不难联想那是怎样一个灰暗的时代,似乎无边无际永无尽头。回想今天我们的幸福光景,心中莫名升起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与其说是一种惭愧,倒不如说是对今日珍贵幸福生活的珍惜。而享受当代和平生活的我们,理应珍惜这些可以让人安逸奋斗的日子,可以说我们承蒙了先人的荫护,如若贪图享受无所作为,那便枉为青年,枉为我中华之青年。在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便打开了进入中国的大门,其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便彻底的让中国沦为了人间地狱。清政府高层仍自顾不暇,又哪里会管那些底层平民百姓的死活。而我的族人,在那个时代便是并没有多大社会地位的劳动人民,他们饱经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残害。我曾奶奶说过,那个年代并不是想着吃多少能不能吃饱,而是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什么东西能吃能填饱肚子不至于饿死。那时候的人们啊,活的都不如现在的一头牛,起码牛能吃饱,而那时候,人干的比牛多,吃的却连牛都不如。“你们年轻人在书本上学习到的那些洋人们干的事一点都没错,像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搬走了无数咱们国家价值连城的宝贝;签他们洋人自以为是制定的协议,说好听了是协议,说不好听就是明抢!让我们国家失去了多少土地!;还有那数不清说不尽的赔款,分明就是看我们好欺负。但你们年轻人了解的这些事,还不及那帮人做过的丑事的九牛一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什么是滔天的恨意。尽管现在我们的国家发展的这么好,和当初的那些个敌人们也搞起了合作,但在我们老一辈看来,这种恨意永远都不会消失,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耻辱,历史能随时间淡去,但这些耻辱是怎么也忘不掉的。”听了这些话,我足足愣了有几分钟之长,爷爷告诉我这些都是出自曾祖父之口,我的震惊并不是仅仅因为曾祖父言语上的这些表达,更加震惊到我的是,曾祖父作为一个当时社会的底层人民居然对民族的仇恨有着如此深刻的执念,可想而知这段历史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怎样的存在。“铭记历史,不忘使命。”此刻牢牢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再往后,便是他日本帝国“堂而皇之”的的侵华战争。落后就要挨打,此为必然。中国在经历了之前那些沉重的打击之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而此时日本趁虚而入,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这次的这段历史,我问了祖籍山东的姥姥,而这次,姥姥非常平静的为我讲述了那段惨绝人寰的日子。“我记不起那段日子都发生了啥,但我一回忆起那段日子的时候,我就记得天空是黑的,从来都没蓝过。那时候日本人每次来到村子的时候,我们全村人都要不要命的跑出去躲起来,有的跑得慢的孩子就会爬上树藏着,可眼尖的小日本怎么会看不见,直接拿枪朝那树上扫去,把孩子打下来之后,再用刺刀一刀一刀的剜他的肉,孩子才那么小啊,他做错了什么,就这么被日本人折磨死。日本人走了之后,他爹娘看见这孩子死得如此模样,哪还能受得了,直接疯了去。”听完这些之后,我看见姥姥淡如止水的目光中,似乎涌出了几滴浑浊的老泪。解放以后,我们中国便迎来了新生。以前我对历史的作用也并非十分参透,但听了家族中老人们口中讲述的之后,我便知晓了了解历史的重大意义。历史的警示作用无论何时都不会消失,这就像华夏的风骨,不会消失也不被允许消失。文章接近尾声,我的内心却仍是思绪万千,但最清晰的仍是那句话:历史会随时间淡化,但却永不会被忘记。铭记历史,是我们的责任,亦是对无数先烈最崇高的敬意。

有些人对现实的分析往往是依据错误的经验和理论,而这种经验和理论往往是依据错误的历史观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然而历史并不是想我们理解的那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有绝对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是相对(当然不能落入绝对的相对主义的陷阱)。历史是三极体系的,历史真实,认识主体(即探索历史的人),中介(就是历史资料,历史遗产),对于历史真实,由于人类局限性和物质条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构真正的历史真实的;而作为历史的认识主体的人,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利益驱使或者是偏见;而作为人们认识历史的中介的历史资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实性较差。我们能够说,在这样的一种无法改变的条件下,我们现在了解的历史就是真正历史吗?在中国,历史成为一种工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历史虚无主义也是错误的,历史的真实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但如果把相对的真实当作绝对的真实当作判断历史发展进程的依据,将会得到一个荒谬的结论!  有的历史往往是根据一个预设的真理来进行进行编辑的,就是说,这些历史不是历史的真相,而是一种观念,价值取向的附庸;这些历史陈述的可能都是真实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够说,这就是历史!因为历史是不可能重现的,即使是真实的事实,也只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有一位历史学者说过,历史只是记载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实。而那些我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事实,往往是不会记录下来,而是以实体的形式流传下来,或者是其他方式,在历史研究中,学者总是避免受到现存的思想的约束来研究历史,以便尽可能地反映历史。部分的真实代替历史的整个真实,也是是一种最为卑鄙的篡改历史的手段。我们在生活往往受骗却不知道,我们是被那些说真话的骗子骗了。虽然骗子说的都是真的,但骗子是用真实来创造一个虚假的事实(这比那些满口都是谎言的骗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话来掩护一句谎言的骗子要高明多了)。我们对日本与中国的历史了解大体上没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饰,如果比较一下中国与俄罗斯的历史关系,再看看蒙元,满清屠杀汉人的历史,你就明白了。同样不可原谅的罪恶,我们对日本的罪恶很了解,而对俄罗斯呢?  我也是历史的初学者,对历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我以往喜欢看一些历史传记,战争纪录等,我不喜欢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因为我认为这不真实。但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和那些喜欢看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的人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如果对历史仅仅是一般的兴趣,把历史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文化消遣,看人物传记,历史小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对历史很执着,把历史作为一门职业,或者借鉴历史,或者是在历史中尊求历史的归宿感,仅仅看一些历史资料时不够的,还需要从历史理论入手,进行专业的历史学习。把不要以为看基本历史传记,人物传记,历史记录,就以为了解历史了,要学习历史,还是从理论上入手,而这些理论的依据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学,而哲学的依据往往与一个人的信仰有关。我以前也是任凭自己的兴趣,找一些历史书籍看,完全不知道历史的目的,本质。后来接触到的资料和思想多了,原来的知识和思想的正确性受到自己怀疑,因为原来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根本经不起专业的历史理论,哲学理论的质疑。  在对历史的学习中,我和许多学习历史的人深切体会到,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科,真实是历史的生命线,是历史的灵魂。没有真实,历史就沦为普通的艺术(在欧洲,在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历史是一门修辞学)。为了真实,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战国,鲁国发生过许多起弑君的事件,一位鲁国史官和他的两各弟弟因为忠实纪录而被杀,而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却不敢提到。要维护历史的灵魂,代价是高昂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情愿作出这种牺牲,所以,历史的灵魂往往是粘着灰尘的。我们不能把蒙灰的历史当作真实的历史,必须靠我们知识和才华,方法和努力,抚去历史的尘灰。

去网上搜,拼接一下,提问题的方式心是不是大了点

大学我的历史观论文2000字数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认识我国现在的发展机遇。 3、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才能奋起直追,实事求是地行使我们的历史使命。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1、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长期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可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国渐渐落伍了,而且竟然沦为落后的挨打者。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无数中华女为拯救民族之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努力, 2、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3、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见《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在当时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论!比一比,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反动势力都已无法把它再扭转过来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第一,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诚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始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确如林伯渠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常常被过低估计了。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这是事实,因此,在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许多同志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来鼓舞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这在当时是对的。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仿佛就成了替资产阶级涂脂抹粉的莫大罪过。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谈不上对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评价。  现在该是时候了!辛亥革命离我们已经有一百年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已被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倒了。我们完全应该也可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作出更加实事求是的评价来!

我的历史观论文2000字数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我记得在最初改革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想到中国改革会如此的漫长,如此的艰难,到1987年的时候,国务院要求部委的一些研究人员制订了一个“358”规划,改革3年、5年、8年规划,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希望这个改革到95年的时候就基本完成,现在我们知道,整体30年过去了,我们改革远远没有完成,是不是还需要30年,都很难讲。我想可能到60年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也许改革还没有真正的完成,所以改革是一个非常艰难、漫长的过程,我们在计划体制下生活了也不过就是29年,真正计划体制下,我们改革已经是30年。这样如此漫长的一个过程,同时我们又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有些什么经验值得我们总结?我们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未来应该怎么走?有哪些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界或者学者采取一些有效的行动,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今年各个方面都涉及了很多有关改革30年的纪念,光华新年论坛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那一天,我们请到了10位中国的经济学家,他们先后在各个领域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贡献,或者发表了一些重要的有争议的思想,但是无论是他们对政策的研究,还是对经济理论的探讨,都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就我个人理解来讲,可以说没有经济学家的这些探讨,不会有改革的今天!不会有今天改革的成就!

有些人对现实的分析往往是依据错误的经验和理论,而这种经验和理论往往是依据错误的历史观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然而历史并不是想我们理解的那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有绝对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是相对(当然不能落入绝对的相对主义的陷阱)。历史是三极体系的,历史真实,认识主体(即探索历史的人),中介(就是历史资料,历史遗产),对于历史真实,由于人类局限性和物质条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构真正的历史真实的;而作为历史的认识主体的人,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利益驱使或者是偏见;而作为人们认识历史的中介的历史资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实性较差。我们能够说,在这样的一种无法改变的条件下,我们现在了解的历史就是真正历史吗?在中国,历史成为一种工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历史虚无主义也是错误的,历史的真实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但如果把相对的真实当作绝对的真实当作判断历史发展进程的依据,将会得到一个荒谬的结论!  有的历史往往是根据一个预设的真理来进行进行编辑的,就是说,这些历史不是历史的真相,而是一种观念,价值取向的附庸;这些历史陈述的可能都是真实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够说,这就是历史!因为历史是不可能重现的,即使是真实的事实,也只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有一位历史学者说过,历史只是记载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实。而那些我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事实,往往是不会记录下来,而是以实体的形式流传下来,或者是其他方式,在历史研究中,学者总是避免受到现存的思想的约束来研究历史,以便尽可能地反映历史。部分的真实代替历史的整个真实,也是是一种最为卑鄙的篡改历史的手段。我们在生活往往受骗却不知道,我们是被那些说真话的骗子骗了。虽然骗子说的都是真的,但骗子是用真实来创造一个虚假的事实(这比那些满口都是谎言的骗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话来掩护一句谎言的骗子要高明多了)。我们对日本与中国的历史了解大体上没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饰,如果比较一下中国与俄罗斯的历史关系,再看看蒙元,满清屠杀汉人的历史,你就明白了。同样不可原谅的罪恶,我们对日本的罪恶很了解,而对俄罗斯呢?  我也是历史的初学者,对历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我以往喜欢看一些历史传记,战争纪录等,我不喜欢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因为我认为这不真实。但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和那些喜欢看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的人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如果对历史仅仅是一般的兴趣,把历史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文化消遣,看人物传记,历史小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对历史很执着,把历史作为一门职业,或者借鉴历史,或者是在历史中尊求历史的归宿感,仅仅看一些历史资料时不够的,还需要从历史理论入手,进行专业的历史学习。把不要以为看基本历史传记,人物传记,历史记录,就以为了解历史了,要学习历史,还是从理论上入手,而这些理论的依据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学,而哲学的依据往往与一个人的信仰有关。我以前也是任凭自己的兴趣,找一些历史书籍看,完全不知道历史的目的,本质。后来接触到的资料和思想多了,原来的知识和思想的正确性受到自己怀疑,因为原来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根本经不起专业的历史理论,哲学理论的质疑。  在对历史的学习中,我和许多学习历史的人深切体会到,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科,真实是历史的生命线,是历史的灵魂。没有真实,历史就沦为普通的艺术(在欧洲,在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历史是一门修辞学)。为了真实,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战国,鲁国发生过许多起弑君的事件,一位鲁国史官和他的两各弟弟因为忠实纪录而被杀,而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却不敢提到。要维护历史的灵魂,代价是高昂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情愿作出这种牺牲,所以,历史的灵魂往往是粘着灰尘的。我们不能把蒙灰的历史当作真实的历史,必须靠我们知识和才华,方法和努力,抚去历史的尘灰。

大学我的历史观论文2000字数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认识我国现在的发展机遇。 3、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才能奋起直追,实事求是地行使我们的历史使命。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1、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长期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可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国渐渐落伍了,而且竟然沦为落后的挨打者。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无数中华女为拯救民族之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努力, 2、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3、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见《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在当时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论!比一比,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 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反动势力都已无法把它再扭转过来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第一,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第二,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诚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始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确如林伯渠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常常被过低估计了。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这是事实,因此,在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许多同志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来鼓舞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这在当时是对的。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仿佛就成了替资产阶级涂脂抹粉的莫大罪过。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谈不上对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评价。  现在该是时候了!辛亥革命离我们已经有一百年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已被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倒了。我们完全应该也可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作出更加实事求是的评价来!

作为当代大学生,就要使自己具有当代的气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用知识武装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国家复兴,再有就是弘扬社会美德,提高全民素质,人人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而不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我的历史观论文2000字

东莞黄旗山公园: 东莞黄旗山公园位于东莞大道和东城中路交汇处,占地面积243公顷,园内有黄旗山顶灯笼、黄旗古庙等景点古迹,及新建旗峰公园广场、门楼、旗峰湖景点、餐厅等设施。 东莞黄旗山又名祖山、主山、镇山、文笔峰、朝山。唐以前,曾是岭南第一名山。唐一后,一直是东莞人民春游、踏青、登高的圣地。明以后为东莞八景之一。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张家玉九岁凳黄旗山顶,誓作第一流人,并一自己的生命实现这一诺言,鼓励东莞人民上进、奋发、图强,为国争光,走向时代的前列。 宋代以后,黄旗山修筑了廉泉、廉泉亭、廉泉亭寺、泉亭庵、廉泉亭水成了"神仙水"。民间传说,人民喝一口廉泉水会保持廉洁。人们游黄旗山后,都爱汲一壶泉水回家,与家人分享,以求共同富裕。同时,提倡廉洁奉公,提倡保护廉泉、发扬饮廉泉水、追求全家廉洁的好风俗。 观音庙、寺、遍及全国各地,但从宋代创建、重修、保存至今的却不多,黄旗观音古庙实属凤毛粼角值得东莞人民珍惜、保护。 黄旗山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亦是历代农民起义军进攻东莞城区的根据地。东江纵队游击队,也是先在唤起山设立据点。然后进军、解放东莞县城,使东莞县城免遭土匪的洗劫。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东莞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海外侨胞20多万,是广东著名的侨乡。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 东莞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果之乡”。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国民经济保持年平均增长20%以上,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2位、地级市第1位,并先后荣获十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十大“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等称号。 东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威远炮台、沙角炮台等鸦片战争古战场以及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是东莞最著名的旅游景区。近年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使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增添了无限魅力。2004年由市民评出的“东莞新八景”和“东莞文物八景”集中展现了东莞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现代气派,成为中外游客和市民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而绿色世界、同沙生态旅游区、黄旗山城市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等一大批生态旅游区的陆续建成又使东莞这座生态绿城更充满了生机,集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大型主题购物公园华南MALL和将于2005年底建成开放的岭南风格的古典园林——粤晖园为东莞旅游更添吸引力。 东莞经济发达,交通便捷,长年商务繁忙,会展不断。酒店业发展迅猛,全市现有星级酒店88家,其中五星级13家、四星级22家、三星级28家。商务会展、休闲度假和购物娱乐是东莞旅游的三大产品,东莞的城市休闲产业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正在逐步发展。 目前,东莞正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向着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和文化新城的目标迈进。

南国雄关“东望武昌云历历,西连巫峡路悠悠”。江汉平原西南,九曲回肠的荆江北岸,坐落着铁壁铜关荆州城墙。荆州,是上古大禹治水时“割地布九州”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一,以当时境内荆山得名。春秋战国时期,荆州是楚国都城“郢”所在地,历经二十个楚王,达四百一十一年之久。公元前278 年,秦将白起拔郢,置南郡于荆州,同时建江陵县。公元前206年,项羽建临江国,都荆州。汉初复置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无前106年),将全国分为十三州,设刺史部,荆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刺史部始为中央监察机构,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汉元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刺史改为州牧,地方政权遂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改变其监察职权,而为地方大吏。荆州地处荆江北岸,上镇巴蜀之险,下据江湖之会,扼守长江天堑,是连接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荆州城墙饱劲战火洗礼,历尽时代沧桑,几度平毁,几度重建,荆楚风骨永存,仍然以其威镇八方的雄姿,巍然屹立在荆江岸边。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现存明清重建城墙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28公里,高9米。城墙现有八座城门,2座门楼。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荆州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历来易守难攻,有“铁打荆州”之说。荆州古城不乏美妙佳话,传说当年三国蜀将关云长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刀兵频仍,民不聊生,欲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关公忠于其兄刘备,不让荆州,于是想出一条妙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又传说张飞也担土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便将土倒在东门外,现今人们都把这两座小山似的土堆叫“张飞一担土”。这些都是神话传说,然而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旧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史籍可考的。

有些人对现实的分析往往是依据错误的经验和理论,而这种经验和理论往往是依据错误的历史观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然而历史并不是想我们理解的那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有绝对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是相对(当然不能落入绝对的相对主义的陷阱)。历史是三极体系的,历史真实,认识主体(即探索历史的人),中介(就是历史资料,历史遗产),对于历史真实,由于人类局限性和物质条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构真正的历史真实的;而作为历史的认识主体的人,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利益驱使或者是偏见;而作为人们认识历史的中介的历史资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实性较差。我们能够说,在这样的一种无法改变的条件下,我们现在了解的历史就是真正历史吗?在中国,历史成为一种工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历史虚无主义也是错误的,历史的真实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但如果把相对的真实当作绝对的真实当作判断历史发展进程的依据,将会得到一个荒谬的结论!  有的历史往往是根据一个预设的真理来进行进行编辑的,就是说,这些历史不是历史的真相,而是一种观念,价值取向的附庸;这些历史陈述的可能都是真实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够说,这就是历史!因为历史是不可能重现的,即使是真实的事实,也只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有一位历史学者说过,历史只是记载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实。而那些我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事实,往往是不会记录下来,而是以实体的形式流传下来,或者是其他方式,在历史研究中,学者总是避免受到现存的思想的约束来研究历史,以便尽可能地反映历史。部分的真实代替历史的整个真实,也是是一种最为卑鄙的篡改历史的手段。我们在生活往往受骗却不知道,我们是被那些说真话的骗子骗了。虽然骗子说的都是真的,但骗子是用真实来创造一个虚假的事实(这比那些满口都是谎言的骗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话来掩护一句谎言的骗子要高明多了)。我们对日本与中国的历史了解大体上没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饰,如果比较一下中国与俄罗斯的历史关系,再看看蒙元,满清屠杀汉人的历史,你就明白了。同样不可原谅的罪恶,我们对日本的罪恶很了解,而对俄罗斯呢?  我也是历史的初学者,对历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我以往喜欢看一些历史传记,战争纪录等,我不喜欢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因为我认为这不真实。但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和那些喜欢看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的人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如果对历史仅仅是一般的兴趣,把历史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文化消遣,看人物传记,历史小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对历史很执着,把历史作为一门职业,或者借鉴历史,或者是在历史中尊求历史的归宿感,仅仅看一些历史资料时不够的,还需要从历史理论入手,进行专业的历史学习。把不要以为看基本历史传记,人物传记,历史记录,就以为了解历史了,要学习历史,还是从理论上入手,而这些理论的依据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学,而哲学的依据往往与一个人的信仰有关。我以前也是任凭自己的兴趣,找一些历史书籍看,完全不知道历史的目的,本质。后来接触到的资料和思想多了,原来的知识和思想的正确性受到自己怀疑,因为原来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根本经不起专业的历史理论,哲学理论的质疑。  在对历史的学习中,我和许多学习历史的人深切体会到,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科,真实是历史的生命线,是历史的灵魂。没有真实,历史就沦为普通的艺术(在欧洲,在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历史是一门修辞学)。为了真实,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战国,鲁国发生过许多起弑君的事件,一位鲁国史官和他的两各弟弟因为忠实纪录而被杀,而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却不敢提到。要维护历史的灵魂,代价是高昂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情愿作出这种牺牲,所以,历史的灵魂往往是粘着灰尘的。我们不能把蒙灰的历史当作真实的历史,必须靠我们知识和才华,方法和努力,抚去历史的尘灰。

《二十四史》记载了千年华夏的历史,现如今的人都是通过它们来了解历史,然而过度信服于典故和佳谈,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形象,这是大多数国人的通病。这其实是传统的历史观引起的。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大意是说纣王的罪行其实并没有史书中说的那样厉害,只是后人把各种罪行都归在纣王的身上罢了。司马迁在《史记?殷本记》中称“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可见,商纣王广闻博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威猛,力量无穷,能言善辩。他的能力足以向臣下自夸,他的声望足以轻视世人。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名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入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可见,不论是古时的吏官还是近代的文坛巨匠,都对纣王有着极高的赞誉,完全肯定了他英明神武,励精图治的明君形象。但不论是寓言影视,还是教材,都教育后世不能像他一样残暴,无道,沉醉于歌舞,他一直作为昏君的典范,作为万劫不复的反面教材。荧屏热播的《封神榜》让不细细研究历史的平常人对纣王有着怎样不堪的认识。相比之下,春秋的越国第二世君主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总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灭了吴国,称霸一时,这些功劳自然不能抹杀。然而,就以这些所谓的“成功”给他树起“英雄豪杰”的碑传,那就荒唐至极了。他在灭吴之后因为听信谗言逼死功臣文种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福的心胸狭隘的“小人”。军师范蠡早就认清了他的这一“小人”本性,在灭吴之后及时地退隐从商,才避免了文种同样的命运。草莽皇帝刘邦,原为不折不扣的无赖,最后却统一天下,他与吕后在对付功臣的手段上,的确叫人心寒,韩信,彭越两大兵家始祖都冤屈而死,他对曾经放他生路的丁公,项羽恩将仇报。大明始祖朱元璋也是因为心胸狭隘而诛杀功臣,这都表现出了农民出身的他们有着改不掉的粗鄙。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赞誉的他们就不应该戴上一个“奸雄”的帽子?然而历史也不会抹灭那些失败的真英雄,从纣王说起,部分史学家也表示,纣王因为扞卫奴隶的权利而触犯了以周国为首的十一个小国的贵族的利益,难道不就是和商鞅一样的经历吗?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他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为其革新路线服务。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项羽不仅有超群的武功,“力拔山兮气盖世”,而且非常讲究朋友之间的义气。在鸿门宴上他放弃了除掉刘邦的绝好机会,就是因为他看重与刘邦一道起兵反秦的患难情谊,不忍手足相残。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真豪杰,却因为最后败给了背信弃义的刘邦,而为“历史学家”们所不齿。但依旧有不少人赞叹他的军事才能,肯定推翻秦朝的卓越贡献,项羽才是秦末的真正豪杰!从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中国“成败论”,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必然趋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巾起义”叫做邪教作祟,得而诛之,而“红巾起义”却称为出师有名,替天行道。作为古时的一个吏官,的确害怕因记载有关当朝皇帝的不义之举而受刑,司马迁就是因为触犯了汉武帝而处以宫刑,但是他依旧不畏强暴,以“太史公”的公平立场详实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他的《史记》才能堪称史家之绝唱。后世的吏官谁敢冒着这样的风险去记载实情呢?只能为王侯将相树碑立传。战后的日本依旧军国主义横行,教科书明显修改了历史的真实性,妄图掩盖侵华的罪行。这难道不是让后代的历史观更加模糊,让他们更加迷茫于道德与荣辱之中吗?新世纪的我们应该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让我们正确看待历史,看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两面性,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因情绪掩盖事实。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