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数据结构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05:03:20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数据结构怎么写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那要看你的方向是什么了??规划、土地经济、可持续利用、房地产、还是偏地信方面的,这有很多不同的侧重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  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  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753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5%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7%,中产田占3%,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0853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5%。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  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  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耕地保护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 ? ?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土地,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土地税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占用耕地,如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缴纳耕地开垦费,用于开垦新耕地;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闲置、荒芜耕地要缴纳闲置费;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城市郊区菜地,要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要缴纳耕地占用税。法律规定的税费制度,是以经济手段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  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法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数据结构

很大的活动一定要参加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  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  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753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5%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7%,中产田占3%,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0853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5%。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  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  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耕地保护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 ? ?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土地,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土地税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占用耕地,如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缴纳耕地开垦费,用于开垦新耕地;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闲置、荒芜耕地要缴纳闲置费;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城市郊区菜地,要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要缴纳耕地占用税。法律规定的税费制度,是以经济手段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  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法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建于1987年,我校是国内最早成立土地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1999年、2002年先后获得“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硕士、博士授予权。2003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现有全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19人具有博士学位,另有在站博士后10余人,并聘有多名国外资深学者担任访问教授。现有在读研究生69人,其中有5位来自芬兰、韩国和老挝的留学生。也有国外大学老师到本专业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管理与公共政策、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整理与景观设计、房地产评估与投资、城市经济与区域战略、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等。本专业教学科研实力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现承担有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支撑课题、“863”科研项目、“973”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际合作课题和省部委重大、重点研究课题,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同时,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有合作和学术交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专业最大的办学特点是将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方法和管理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均有在研课题,并能与其开设的课程相依托。本专业设有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与房地产管理两个专业方向:(1)土地利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接受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不动产估价、计算机制图、遥感监测及土地信息系统等技术操作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土地法学和政策科学方面的专业理念,掌握资料收集、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2)城市与房地产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接受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竞争力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投资与策划、房地产开发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管理和政策科学方面的专业理念,掌握资料收集、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城市与房地产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管理、城市管理及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规划、投资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管理、城市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管理政策法规,能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城市管理、房地产评估、房地产金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领域,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土地、粮食、住房是人类永恒的需求。未来20年又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土地问题、住房问题和城市管理问题将更为凸显。因而,土地管理、城市与房地产管理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专业名称与代码: 土地资源管理110304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国土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能运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及管理问题,适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开发保护、信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测量、土地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及计算机技能; 3、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开发、管理和监测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能运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分析和解决土地科学中的问题; 5、熟悉与土地科学有关的法规政策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6、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语书刊。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主要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地籍管理学、国土资源遥感、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 主要专业实验:地籍测量、国土资源遥感、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规划设计、土地估价。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专业认识教学实习、教学实习、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学制:本科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城市规划、管理学、经济学。

狭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广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分类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石榴》《海燕》。特点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要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  第四,要有条理。一篇好的记叙文,最重要的就是条理。乱七八糟的文章,就算是字字珠玑、妙语连珠也不受青睐。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记叙事件的文体。结构  记叙文一般由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地方)、人物(指事件的中心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构成。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数据结构类型

现在在中国土地方面的素材很多。如耕地征用、城市扩建、山地管理等

你好啊,正好我也面临写论文的难题,你是哪个学校的?364566478有空交流一下啊!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数据结构分析

现在在中国土地方面的素材很多。如耕地征用、城市扩建、山地管理等

狭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广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分类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石榴》《海燕》。特点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要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  第四,要有条理。一篇好的记叙文,最重要的就是条理。乱七八糟的文章,就算是字字珠玑、妙语连珠也不受青睐。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记叙事件的文体。结构  记叙文一般由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地方)、人物(指事件的中心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构成。

王万群(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摘要:通过对国土资源数据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金土工程”项目,提出了国土资源数据整合和数据库建设的建议。关键词:数据整合;国土资源;数据库1 问题的提出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现有的国土资源数据标准不一、格式多样、分散管理,因此形成“数据孤岛”,如异构数据库、数据结构差异和数据含义不同等。数据整合就是通过数据转译和通讯,解决异构数据库的共享、使数据结构和数据含义统一,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全方位共享。因此,整合现有各部门的国土资源数据,消除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各级国土资源数据的信息共享、集中使用和有效规划,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并规范其技术要求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1)通过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可以减少数据的不一致和延迟,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多数据源唯一标识,进行数据合并与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更新、数据录入并集中存储,为管理阶层提供即时的信息。(2)通过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可以形成覆盖全面、结构与标准统一、内容完整的基础数据库群,达到国土业务系统运行的要求。(3)通过开展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将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信息的安全与可靠,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共享服务。2 数据整合的原则现行的国土资源数据库按照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建设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同构同标准数据库、同构不同标准数据库、异构同标准数据库、异构不同标准数据库,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整合方法,但必须坚持不打破地方数据管理和存储体系,不改变各地基于数据库的应用架构为原则,国土资源数据应对用户提供集成的、统一的、安全的、快捷的信息查询、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服务。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条件,整合后的国土资源数据必须保证一定的集成性、完整性、一致性和访问安全性。在这方面,许多领域都提出了整合与集成的原则,如集成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访问安全性原则等。(1)集成性数据经过整合、集成后,应该达到查询一个综合信息不必再到各个业务系统进行分别查询和人工处理,只要在整合、集成后的数据信息仓库中就可以直接访问到,即整合、集成后的综合信息仓库的数据是各数据的有机集成和关联存储(整合、发掘出各业务数据间的关联关系),而不是简单、孤立的堆放在一个数据库系统里。(2)完整性包括数据完整性和约束完整性两方面。数据完整性是指完整提取数据本身,约束完整性是指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唯一表征数据间逻辑的特征。保证约束的完整性是良好的数据发布和交换的前提,可以方便数据处理过程,提高效率。(3)一致性不同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区别。这些语义上的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完整甚至错误信息的产生,从简单的名字语义冲突(不同的名字代表相同的概念),到复杂的结构语义冲突(不同的模型表达同样的信息)。语义冲突会带来数据集成结果的冗余,干扰数据处理、发布和交换。整合、集成后的数据应该根据一定的数据转换模式和规则进行统一数据结构和字段语义编码转换。(4)访问安全性由于数据库资源可能归属不同的单位,各业务数据系统有着各自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式,访问和安全管理很不方便,不能集中、统一管理,所以保证在访问异构数据源数据基础上保障原有数据库的权限不被侵犯,实现对原有数据源访问权限的隔离和控制,就需要设计基于整合、集成后的综合信息仓库的统一的用户安全管理模式来解决此问题。3 国土资源数据整合的思考与建议1 国土资源数据的特点国土资源数据(信息)是全面和准确掌握资源状况,以及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和依据,每一项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开展都需要基础数据的支持。而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现势性和获取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各级、各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国土资源数据的存在形式,有如下特点。(1)数据类型复杂多样国土资源数据类型十分复杂,其内容涉及到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资源、海洋资源等各个业务领域。按照数据特征国土基础数据又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主要以基础和专题地图的形式存在,包括图形和属性数据。非空间数据主要是以各种文档、报表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2)数据平台不一致,共享困难国土资源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通常根据本部门的特定情况采用不同的数据建模方法,选用不同厂商的GIS软件,如江苏省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所选用的GIS和数据库平台就有六七种,见表1。这些不同GIS软件采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对地理数据的组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在不同GIS软件上开发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变得非常困难,采用数据转换标准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另外,在国土资源部门与测绘部门之间,对地理现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地理信息有着不同的数据定义,这也使得领域间在共同协作中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表1 GIS 和数据库平台(3)数据获取手段多样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数据的获取手段包括从外业方面包括测绘、调查、遥感,内业方面包括数字化、录入等等。这些特点要求能在数据的各项获取渠道中能兼顾数据建库的要求,形成良性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4)数据多尺度、数据量大由于国土资源管理中空间数据涉及到各种比例尺,在地市级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中,既有1∶10000的详查数据,又有1∶2000 的村庄地籍数据,也有1∶1000 和1∶500 城镇地籍。并且其覆盖空间范围大,数据信息量非常大。这要求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多尺度接合以及海量数据管理的能力。(5)时态特性土地对象实体具有时间特性,会随时间推移发生一定的变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中必须能描述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状况;能分析某一地物或某一区域的动态变化情况;能分析将来的发展趋势以便在决策时借鉴过去的信息。基于上述对国土资源数据特点分析,可以得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要涉及国土资源管理多种类型的数据,数据库整合任务非常重。目前已数字化的各种调查数据和各种已办理的成果数据如果不能充分应用,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主要是针对基础数据库从多源、多时态、多尺度等方面进行数据整合。对现有国土资源空间与非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数据库平台、不同GIS平台上的空间与非空间数据进行数据集成和整合。将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国土基础数据(空间/非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逻辑上分层分块、物理上无缝、空间索引快捷、对象实体意义明确的集成化数据库,以满足国土资源数据共享、交换、发布以及构建诸如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保证今后数据更新的及时到位,形成国土资源数据更新维护的良性循环机制。2 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的现状目前,国土资源系统正在实施“数字国土”、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全国资源与环境遥感监测等相关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程,而“金土工程”则确立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总体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现代信息技术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为全面提升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提供了契机。“金土工程”的四大建设主体之一就是建立基础性、战略性国土资源数据库,同时,金土工程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整合已有的数据资源,建设和完善国土资源部、31个省(区、市)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包含各种土地、矿产信息的14类基础数据库,完成32个示范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包含各种土地信息的10类基础数据库,而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国土资源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使国土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最大效益,就必须进行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整合,“十一五”期间的“五四三二一”工程中的两项基础建设:一是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政策研究;二是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数据整合与集成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集成和统一建库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量巨大的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情况又能较好的与国际接轨的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3 国土资源数据整合的建议结合我国国土资源数据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开发的部分国土资源数据库建库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开展对各行业现有国土资源数据情况的调查。制定相关的政策,调动各行业参加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热情。(2)国土资源数据库可分为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成果数据库三大类,分别完成不同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库作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已经是各国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界的共识。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数据库的合理开发与应用仍存在不同问题,应该加强对建设成果与实际应用的相互衔接与协调。(3)由于种种历史的、技术的和体制的因素,国土资源数据不完整,质量不高和整合共享程度低是我国土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需要通过对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核实、充实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低,难以为大范围、高层次应用提供支持,则需要从标准体系建设、制度完善和体制改革方面加强领导和指导,规范数据整合程序与质量方面改进和提高。(4)国土资源数据整合要求必须研究现有的各类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结构和内容,提出数据转换与存储、交换与共享的规范标准和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把已有的数据充分开发利用,按统一的标准将其“整合”有统一的数据库平台、GIS平台、融空间与非空间数据于一体的国土资源数据库。总之,通过国土资源数据整合的问题的研究,形成一定的技术要求规范,对国土资源数据进行提取、转换、加载,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保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参考文献阎国年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8龚建雅当代GIS的若干理论与技术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3

那要看你的方向是什么了??规划、土地经济、可持续利用、房地产、还是偏地信方面的,这有很多不同的侧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论文数据库

现在在中国土地方面的素材很多。如耕地征用、城市扩建、山地管理等

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占用问题,土地制度,土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很多的,用心去找会找到独特的点切入,就OK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