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论文摘要是什么格式

发布时间:2024-07-07 04:52:47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论文摘要是什么格式

论文的摘要内容每段前都空两格,这是一般文章正文的格式。摘要最后还要写一行“关键词 XX  XX  XX “。关键词和摘要的文字部分要隔行书写,“关键词”三字前有的要求顶格写,有的要求空两格,关键词一般3-5个,每个中间空几格需看具体要求,如果没要求,空一格字就可以了。扩展资料: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文

饮食营养与健康3000字论文,要有论文格式 [健康常识] a

沙棘的营养与健康 摘要:沙棘,又名醋柳,是一种小乔木,它起源于距今约2500万—4000万年前,同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处于同一时代;它经历了冰期、间冰期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严酷生态环境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西伯利亚等地区。研究发现,沙棘果实中的活性成份多达190多种。其中包括脂溶性维生素6种,脂肪酸22种,脂类42种,黄酮和酚类36种。沙棘是自然界活性成份最全的植物,是营养植物之冠,具有预防心血管类疾病,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生、促进细胞退化,提高人体机体抗病能力,保肝护肝,抗衰老,促进肠胃健康,抗烧伤烫,养颜护肤,预防缓解神经衰弱,抗辐射、抗炎生肌等多种功效 关键词:沙棘 营养 健康 沙棘果油 沙棘,又名醋柳,是一种小乔木,它起源于距今约2500万—4000万年前,同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处于同一时代;它经历了冰期、间冰期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严酷生态环境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西伯利亚等地区。研究发现,沙棘果实中的活性成份多达190多种。其中包括脂溶性维生素6种,脂肪酸22种,脂类42种,黄酮和酚类36种。 沙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灌木,一般生长在干燥、寒冷的贫瘠的山区。在我国,沙棘主要分布在山西、西藏、内蒙等省区,沙棘果和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早在1300年前,唐代的《月王药珍》、《四部医典》记载了沙棘的医药用途,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沙棘主要有利肺、壮阳、养胃、健脾、活血、化瘀等药理作用。 另外,沙棘还具有独特的功效,沙棘提取物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 能滋养皮肤,促进细胞代谢,促进上皮组织再生,具有抗过敏、抑菌、强渗透力和保护皮肤自然色泽的作用。 现代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沙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蛋白质、亚油酸、磷脂、黄酮、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沙棘籽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0%,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中,沙棘含有钙、铁、锌钾、硒等十一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沙棘中提取的沙棘籽油富含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苦木素、香豆素、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因而,沙棘在临床上对烧伤、烫伤及宫颈糜烂有显著疗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畏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久病体虚、老年性体弱等疗效确切;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沙棘对恶性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阻断致癌物V-亚硝酸的合成和抑制黄曲酶素诱发癌前病变的作用,对胃癌、肠癌、肺癌、食道癌、乳腺癌、白血病等有抑制治疗作用。《中国食品报》报道,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最近提供的54例肿瘤病人服用沙棘油表明,肿瘤迅速变小或消失者占84%。 沙棘系列产品的问世,是二十一世纪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癌症、烧烫伤等患者的福音,沙棘籽油等产品是疗效显著的纯天然绿色保健品。 沙棘含有16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8种氨基酸、11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沙棘富含维生素E,可以阻断亚硝酸盐在人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铵;沙棘油富含的儿茶素对由TPA引起的细胞癌和黄霉素乃苯并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沙棘富含的β-胡萝卜素则是良好的抗氧化剂,可阻止化学物质的致癌过程,起到抗癌治癌的效果。沙棘籽油对白血病、肉瘤、黑色素瘤、艾氏腹水瘤、胃癌等抑制效果尤为显著。 沙棘果油是以沙棘果为原料经CO2超临界萃取的一种天然营养保健油,沙棘果油含丰富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达85%,沙棘素有“天然维生素胶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含有磷、铁、镁、锰、钾、钙、硼、硅、铜等24 种微量原素,尤以钙、铁、锌、钾、硒的含量最多。另外,沙棘果油中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但胆固醇含量为零。因此,沙棘果油是中老年朋友最具价值的保健油。 一、沙棘是自然界活性成份最全的植物,是营养植物之冠 沙棘所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10大类:磷脂类、维生素类、5-羟色胺、多种挥发油类、酚类及有机酸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类、三萜、甾体类化合物、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油和脂肪酸类(亚油酸、亚麻酸等)、黄酮类化合物(沙棘复合总黄酮)。 沙棘中富含维生素 C。沙棘维生素 C的含量是一切蔬菜水果类之冠:是猕猴桃的2—3倍,桔子的6倍,山楂的20倍,西红柿的80倍,苹果的200倍。此外,沙棘果还含有维生素 E,B-胡萝卜素,及 B族维生素,沙棘是维生素“源”植物,被誉为“维生素宝库”。 二、沙棘具有广泛的医药和营养保健功能 沙棘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我国卫生部在1977年将沙棘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华本草》中也记载了沙棘的药用功效。 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载沙棘医疗作用的经典著作,是公元8世纪下半叶的藏医巨著《四部医典》,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记载沙棘药效的医学著作。以及后来清朝医学名著《晶珠本草》,都对沙棘的应用做了大量的论述 这个是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个实验报告,不知能否算 呵呵

摘要要空两格再写。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扩展资料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是不用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百度百科-摘要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论文摘要是什么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由于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渐进性的,甚至是潜在性的,因此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往往易被忽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  一、营养与疾病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营养缺乏是指单纯摄入不足,既可以是个别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几种营养素同时摄入不足。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如长期食用精白米面,捞饭等易患脚气病;蔬菜先切后洗,过度加热或水煮可使维生素C大量破坏、损失。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如昏迷、精神失常、口腔疾患及肠胃疾病引起的食物摄入困难或障碍;消化道疾病或胃肠手术等引起的营养素吸收障碍;肝脏疾病引起的营养素利用障碍;某些药物(如抗惊厥药、新霉素等)所致的吸收、利用障碍;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引起营养素消耗增加;以及生长发育、妊娠、哺乳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机体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  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大量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不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还和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显关系。造成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膳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重过大,植物性食物比重过小,精制食物多,蔬菜、水果少,这是导致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膳食中肉类、蛋、奶、黄油等动物性食物几乎达膳食总量的50%,因而出现了高热能、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三高膳食,造成热能、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摄入过剩。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进食高盐饮食、大吃大喝、暴饮暴食、追求饮食享受以及优质食物集中消费等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是造成营养过剩的重要原因。有人调查一桌中式酒席,人均蛋白质达90g以上,脂肪7Og以上  二、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不良常见疾病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 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成人发病较少。  原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常见于缺乏喂养知识,喂食过少,不添加辅助食品,母乳不足,早产儿先天不足。成人可见哺乳期妇女长期食物供给不足者。  继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多由于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使营养素消化吸收障碍;或由于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营养素未能及时补充;或长期患有妨碍进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可分为营养消瘦症(nutritional 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Kwashiorkor)两种,前者在婴幼儿中常见,患儿体重降低,常低于同龄儿60%,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但不浮肿。后者常见于儿童,多为长期蛋白质供给不足,热能供给基本足够,其临床表现为浮肿,体重降低、肝脏肿大、毛发无华、腹泻等,又称水肿型营养不良。而临床上多见为混合型,混合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明显消瘦。生长迟滞,体重与身高低于正常儿标准,尤其体重下降更为明显。患儿表现急躁不安、表情淡漠、明显饥饿感或食欲不振,常伴有腹泻、腹壁变薄、腹部凹陷呈舟状、肝脾肿大,常易合并感染,并常伴有维生素缺乏症等。  血清生化检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降低,尿中羟脯氨基酸排出量明显下降,尿中肌酐排出量减少,出现电解质紊乱等。   维生素A缺乏症 临床表现主要是夜盲症与干眼病。由于视黄醇供给不足,体内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早期出现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夜盲症。眼睛结膜近角膜缘外侧形成毕脱氏斑,由于眼结膜、角膜退行性变,泪腺分泌减少,致使眼部干燥,角膜软化、溃疡,甚至穿孔而失明,即称干眼病。据统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儿童因维生素A缺乏所致干眼病而失明。其中高发年龄在3~4岁。维生素A缺乏症临床表现还可有皮肤上皮细胞过度角化、皮肤粗糙、有时呈棘状丘疹,粘膜完整性破坏,导致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系统抵抗力低下,而易受感染。  我国人民维生素A主要来源是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A原(主要为β—胡萝卜素),其在体内转化率约为六分之一,摄入量不足,尤其在蔬菜水果供给匿乏地区、冬春季节,轻、中度维生素A缺乏症常见,但重度缺乏症在我国已不多见。   维生素C缺乏症 冬、春季节由于蔬菜水果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维生素C缺乏症常可发生。人体由于缺乏L——古乐糖酸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人体内贮存量又很少,食品在加工、贮运和烹调中丢失维生素C严重,因此维生素C缺乏症在我国一些地区并不少见。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斑,或鼻、月经过多、牙龈出血,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等。此外还表现有牙龈肿胀、牙齿松动、骨骼发育不良、骨骼疼痛、毛囊角化过度等。目前在我国严重的维生素C缺乏症已少见。   维生素B1缺乏症 建国初期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在南方地区曾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病。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缺乏营养学知识指导,精白米面消费量明显上升,此外由于酗酒等原因,维生素B1缺乏症有增加趋势,应引起重视。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旺盛性疾病、烧伤病人也可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典型临床表现叫脚气病,可分为湿性脚气病和干性脚气病两型,前者以心功能不全表现为主,后者以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主。临床表现有末梢神经炎、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心功能不全、浮肿、静脉压升高、共济失调、记忆力减退、心电图异常等。此病多见于幼儿。   维生素B2缺乏症 我国人民核黄素的来源较少,就全国来说动物性食物供应相对不足,根据全国性膳食调查平均供给水平只占推荐供给量一半。因此,核黄素缺乏也是我国人民重要营养问题之一。核黄素缺乏症主要临床表现有湿疹样皮炎、阴囊炎、舌炎、口角炎和脂溢性皮炎等,此外亦可见角膜出血、羞明、视力模糊、流泪等表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acy anemia,IDA) 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该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早产婴儿、儿童、女性青少年和孕妇,育龄妇女中发病率更高。我国对该病的诊断标准为成年男子血红蛋白<12g%、成年女子<13g%。据《儿童少年贫血筛选标准》规定,血红蛋白的标准为6~11岁(男女)<11g%,12~14岁男<12g%、女<5g%,15~17岁男<5g%、女<5g%。  根据我国普查资料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g%约占70%,低于11g%约占50%。根据WHO报告,亚洲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0%。儿童为50%,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92%。  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口唇粘膜与眼结膜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有低烧、活动后呼吸急促,中度贫血者心率加快、心脏搏动增强、心脏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病人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泻,育龄妇女可有月经过少或停经。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象呈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发生改变。上述检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  锌缺乏症 锌缺乏多见于儿童,属于世界性营养缺乏病症之一。锌与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缺锌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生理功能异常,生长和智力发育障碍。锌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摄入量不足,此外是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或体内储存量减少、高能量输液等。临床表现与锌缺乏程度和缺乏时间有关,急性缺乏时以皮肤表面为主,在四肢末端,口腔周围、眼睑、肛门周围或外阴部以及易受机械刺激的部位形成糜烂、水疱和脓疱,并出现毛发脱落。一般认为当血清锌值低于50μg/dl时,可出现上述表现,但临床上很少见。  慢性锌缺乏表现为生长障碍,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性腺发育不全、性幼稚症,皮肤干燥粗糙,毛发无华,指甲白斑,食欲不振,创伤愈合延缓,味觉减退,易受感染。缺锌性侏儒除身高低下外智力也低下。  锌源性肢体皮炎(enteropathic acrodermatitis)是一种缺锌性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为先天性锌吸收障碍。  其它营养缺乏症见表1-4-3。  表1-4-3 其它常见营养素缺乏症体征  营养素缺乏病及常见体症  维生素D缺乏  活动性佝偻病(4岁以内),骨骺无痛肿大,串珠肋,前囟未闭(18个月龄以上),颅骨软化,肌张力过低  痊愈的佝偻病:前额或顶骨凸出,膝内翻或“O”型腿,胸部变形(郝氏沟,鸡胸),骨质软化  舌炎,呈猩红或牛肉红色,舌裂,颧、眶部及四肢对称性色素沉着及癞皮病(皮炎)  鼻唇窝皮脂溢出,舌炎,末梢神经疾病,伴有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  尼克酸缺乏  贫血,脸色苍白,轻度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感觉异常,共济失调,位感与振动感消失,伸侧反射消失,神经炎等  维生素B6缺乏  脸色苍白,阿佛他性口炎  维生素B12缺 乏叶酸缺乏 维生素K缺乏  凝血时间延长,皮下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血尿,月经过多等  (二)营养失调性疾病   肥胖症 由于摄入量过多或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改变而引起体内积聚过多的脂肪,造成体重过度增加,从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叫做肥胖症。  临床表现主要为脂肪沉着于躯体,沉积部位男女性间不同,女性多沉积于四肢、腹部、臀部和腰部,而男性多沉积于颈部、腹部和腰部。此外表现为肌肉无力,体力较差,耐久力差,动作迟缓,缺乏活力,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异常。  肥胖症者高血压患病率增高,心肌功能受损,胰岛功能异常而易并发糖尿病,并可引起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为严重肥胖者的一种临床症候群肥胖可引起肾脏损害,肾功能低下、痛风等并发症,肥胖妇女常伴有月经异常,卵巢功能不全、不育症,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肥胖者多伴有多汗症,皮肤出现汗斑,皮肤瘙痒、湿疹、皮肤炎症等。   维生素过多症 (1)维生素A过多症 多见于儿童,如果一次摄入维生素A大于10�5IU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颅压升高、剧烈呕吐、发烧、视力模糊、复视、眩晕、嗜睡、皮疹皮炎,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而危及生命。急性中毒临床少见。  儿童每天摄入维生素A8000IU或成人每天摄入3×104IU,连续摄入6个月可出现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儿童生长停滞,皮肤粗糙,毛发无华易脱落,肝脾肿大,骨骼疼痛,长骨骨干有骨质增生,韧带肌键钙化,成人可有肝功异常,甚至肝硬变。停止摄入维生素A,症状可逐渐恢复。  (2) 维生素D过多症 维生素D中毒往往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所致。临床表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乏力易疲劳,恶心、呕吐,腹泻多尿,烦躁不安,血清钙磷浓度明显升高,动脉、心肌、肺、肾等软组织出现转移性钙化,易发生肾结石,可引起继发性肾水肿,严重时可致肾功能衰竭。  三、营养有关疾病的预防  营养有关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食品生产供应状况、食物品种及加工贮运烹调销售以及营养知识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关系前所述,引起营养有关疾病的原因,一种是供给不足,一种是摄入过多。前者是当今世界主要问题。营养素供给不足除了食物生产供应上的问题外,更多的由于食品在贮运加工烹调中的丢失,其中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锌、铁等,由于地壳分布的不均匀性,这些所谓“微营养”问题有明显的地区性。预防营养性疾病主要抓好几件工作。  (一)普及营养知识,指导食品消费  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对改善人群营养十分重要,重点应让群众了解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根据营养素的特点,在食品的贮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各环节中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加强购买食品的营养学指导,推广编制食物INQ表,INQ即营养质量指数,是1979年由Hansen RG等人推荐的评价食物营养质量的简明实用指标,主要供给未曾系统学习过营养学的一般公众选择食物时应用,是一种普及营养知识、指导营养实践的工具。  推广母乳喂养,纠正儿童偏食、挑食习惯,儿童饮食适当,科学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别要解决好早餐问题。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理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指导。提倡吃标准米标准面粉,适当增加粗粮供应,开发大豆制品。  (二)发展食品生产供应,优化食物结构  我国食品供应近些年来已有较大发展,但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品种不多,一些地区食物品种单调,更有一部分人至今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仍应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粮食生产除了解决生产数量,也应开发多品种生产。增加动物性食品生产供应,开发食品新资源,让广大民众从根本上解决食品供给问题。  (三)预防应有针对性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营养学问题,预防工作必需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作好调查研究是制订好预防措施的基础。  WHO推荐的一些指标,如出生体重、年龄别体重、不同身高的体重、入学年龄体重、年龄别死亡专率(0~4岁)、母乳喂养、人工哺育、特殊营养缺乏的新病例数等。可以反映当前和既往的营养状况,也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婴儿死亡率是对营养水平特别敏感指标之一。 营养调查可以了解人群膳食摄入情况和营养供给量间的关系,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和体格,发现营养性疾病,为修订营养素供给量等提供资料。调查结果不仅为设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提供依据,同时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营养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营养调查包括三方面内容。  膳食调查 是调查每人每日平均膳食中可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否能满足要求。首先要选择好调查对象,必须具备代表性,并有足够数量,调查一般应每季度一次,避免由于食物季节性供应差别造成误差,至少一年也要调查两次(如春季和秋季)。  膳食调查方法有查账法、询问法、称量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一般普查多采用查账法(或用变通查账法),做科研时多采用称量法或化学分析法,门诊个例调查可用询问法。  不论采用哪种调查方法,膳食调查都必须取得两项基本数据资料,一是调查期内各种食物的消耗量,一是同期内食用这些食物的人数。根据上述两项数据计算出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数量,再查食物成分表,换算出每人每日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推荐供给量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调查时间查账法至少一个月,称量法、询问法与化学分析法可采用5~7天。  进行膳食调查同时,应对食堂进行现场调查,了解食品来源、贮存条件,加工烹调方法、炊管人员个人健康和卫生状况,供综合评价时参考。   体格检查 对被调查对象除了一般常规体格检查之外,还应进行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  标准体重可按身高厘米数减100计算(男子身高在165cm以下者应减105),在标准体重土10%为正常,士(10~20)%为消瘦或超重,大于士20%为极消瘦或肥胖。  皮褶厚度亦为常用指标,但尚无统一标准,各学者的调查资料可供参考。FAO/WHO推荐的测量部位有脐旁、肩胛下和三头肌部位。   实验室检查 通过生理生化和各种营养素负荷试验,进一步了解被调查人群体内营养素水平,及时发现营养素缺乏的亚临床表现。  综合上述三方面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评阶。营养调查可以提示以下几个问题,并为制订具体预防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  (1) 了解被调查人群营养素供给是否达到推荐供给量水平,食物组成来源、生产、贮运、加工烹调以及供应分配状况,饮食习惯和就餐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 被调查人群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  (3) 营养缺乏或过剩状况,种类及病例数,发展趋势和原因。  (4) 营养方面应重视的一些问题,如动物性食品、脂肪是否摄入过多,精白米面消耗量是否过多,是否长期食用方便、快餐食品和强化食品。  (5) 第二代发育趋势和原因分析。  (6) 发现一些普通存在的问题和特殊问题,发现营养性地方病,探索一些原因不明疾病与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四、肥胖病的防治  肥胖是多见于生活条件较好的人群中的营养失调性疾病。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肥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卫生问题。如美国儿童肥胖约为6%~15%,青年肥胖20%~30%,成年可达20%~50%。德国的饮食过量现象也十分普遍,约55%的妇女和47%的男子过重或肥胖。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民由于食物供给不足,基本不存在肥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膳食不断改善,尤其是近些年来,动物性食物消费量不断上升,膳食中油脂比重增高,一部分人群中出现了营养过剩,肥胖病人也逐年增加。如1992年调查,城市居民体重过重者为8%,农村为9%,近年来更高。尤其是肥胖儿童的出现和数量增加,预示着对肥胖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肥胖的判断  肥胖是指机体脂肪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过量增加超出了生理适应范围。人体出生时体脂含量约为12%,到6个月时可增至25%,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成年男子体脂含量为体重的15%~18%,女子为20%~25%,当男子体脂超过25%,女子超过30%,即为肥胖。由于准确测定人体脂肪或脂肪组织的量比较困难,故常根据体重、体重指数及皮褶厚度等来判断。   体重和体重指数鉴于体脂的积聚和脂肪组织的增容常导致体重增加。故可根据体重来判断肥胖。但须考虑种族、年龄、性别及体格类型等的差异。我国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用标准体重(或理想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来估计。  婴幼儿1~6月正常体重(kg)=月龄×6+出生体重(平均为3kg);7~12月=月龄×O5+出生体重;l岁以上正常体重(kg)=年龄×2+3。亦可根据实测体重,当体重超过当地(或全国平均值)同龄同身高的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时,即视为肥胖。成人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20%~129%为轻度肥胖,130%~149%为中度肥胖,150%以上者为重度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20~9为正常,25~9为轻度肥胖,30~4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皮褶厚度 皮下脂肪厚度常用皮褶厚表示。由于人体不同部位皮下脂肪分布不同,一般用几个部位之和表示。  3.上臂围、上臂肌围 上臂围为上臂中点周长,上臂肌围=上臂围-14×三头肌皮褶厚(cm),其标准值为男3cm,女2cm。  体脂含量还可用下列回归方程式计算:  F%=91137S1+17871S2+15381S3-60146  S1——头肌皮褶厚度  S2——肩胛下皮褶厚度  S3—一腹部皮褶厚度  (二)肥胖发生的原因  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长期饮食过度、能量摄入过剩或能量消耗过少致使机体能量入超是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与遗传、内分泌、代谢及精神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饮食因素 能量是可贮存的,当机体能量摄入超过机体的能量消耗时,过多的能量可转化为脂肪贮存。动物实验证明,能量摄入过剩,剩余的能量就以脂肪形式在体内积聚。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体重过重的人摄入的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高于体重正常的个体。  造成能量摄入过多的主要原因有饮食过度、膳食结构不合理等。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和脂肪增长过快,造成许多人热能摄入过剩。据1990年七省一市居民收入与热能摄入量调查结果,高收入人群热能摄入量已达RDA的120%,故肥胖病人逐年增加。精神、情绪方面的原因也可使部分人过度进食,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引起肥胖。   体力活动因素 体力活动是影响机体脂肪消耗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积聚。青年时期体力活动量较大,一般不易发生肥胖,中年后体力活动逐年减少,这是肥胖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能量消耗减少,而不是摄入量增加。对肥胖人群的调查也表明,在同样条件下,肥胖者较正常体重者体力活动少,能量消耗少。亦有研究表明,正常体重者体力活动水平能调节摄食量,而肥胖者的这种调节机制紊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3.生化因素 如果机体能将过剩的能量消耗,就可避免肥胖;反之减少能量消耗,也可避免消瘦。据研究,不同个体所含Na+-K+-ATP酶及脂蛋白酶(清除因子酶)的数量和活性不同,肥胖者较正常体重者所含Na+-K+-ATP酶的数量少,活性低,或清除因子酶的数量多、活性高。有的研究还表明这种差别在肥胖形成之前就已存在,肥胖形成后更明显。有的研究认为,体脂合成与分解时,脂肪酸在脂肪辅酶A酶作用下形成酯酰辅酶A,这类酶有两种,一种专管合成,另一种专管分解,如果前者的数量与活性高于后者,则易于促成肥胖。4.其他 遗传因素、内分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三)肥胖的防制原则  肥胖病人常易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痛风、胆结石及某些肿瘤等。而且应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一旦患有肥胖后,治疗和减肥十分困难,成效甚少,因此防止肥胖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合理饮食,维持机体热能平衡 合理饮食,保持机体的热能平衡是预防肥胖发生的主要措施。婴、幼、儿童是人一生中的生长旺盛期,长期能量过剩,将使体内脂肪细胞增生,数量增多,为肥胖打下脂肪库增大的解剖学基础,因此防制肥胖应从婴幼儿抓起。人到中年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应注意调整饮食,适当减少热能摄入,保持体重相对稳定。  注意膳食结构和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高热能、高脂肪食物,限制饮酒,做到少吃多餐,不暴饮暴食。   加强锻炼,坚持适当体力活动 增加体力活动 即可增加热能消耗,尤其有氧代谢为主要特证的体力活动,如中、快速步行、慢跑、体操、游泳、爬山、打太极拳等。  此外,儿童、青少年肥胖可能有激素分泌障碍等,应及时检查治疗。许多肥胖病人往往伴有精神情绪变化,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有规律的生活节律也十分重要。疾病恢复期、妊娠及冬春季节易于体脂积聚,这些时期也应由意饮食平衡,防止体重过量增加。  参考资料:

写这个论文,你先得把定位告诉大家,否则光“饮食营养与健康”,标题啊太大了,没有下笔点啊!先说下定位。

自己看饮食营养与健康之道 □叶永铁 老祖宗曾有说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以现在科学的说法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意即是要获得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荤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荤。同时,合理的搭配亦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为各种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甲蛋白质所缺乏的某种氨基酸恰为乙蛋白质所含有,乙蛋白质所缺乏的恰为甲蛋白质所含有。例如小麦、小米、黄豆、牛肉分别单独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分别为67、57、64、76,而混合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可达89,大大提高了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反之未被利用的蛋白质则排出体外,劳而无功,颇似小时曾念过的课文《一个豆瓣的旅行》。实际上,我国北方地区主食以杂粮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撇开气候、水土等因素,就其摄取的蛋白质看已接近或达到完全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此,北方人普遍体格健壮魁梧,脸庞红润。近来随着生活的富足,都市中有相当部分的儿童出现肥胖症,其症结都在于对某类食物超常的食欲感。由于对某种营养素超常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它与成年者出现的热能过剩、脂肪沉积出现肥胖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及时调整控制其膳食结构。 年轻时曾知晓一个人有怪癖,他常常吞食一些墙土,让人费解,其实从饮食营养学角度看,皆因其胃酸过多,无意中发现掺有石灰的墙土吞食之后人体感到舒服,达到酸碱中和的目的。而现在只要几片苏打片就可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人体自身的修补与对环境的适应性,令人叹为观止。而今环境条件越好,人类机体自我适应、自我完善的意识已逐渐褪化减弱,但并非消失。例如一个不会吃辣椒的人,长期在四川生活并经常吃一点辣,则就有可能会喜欢吃辣椒。一个长期吃较多肉的人,其体内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的活力会升高。一个长期吃素者,其消化液中的淀粉酶活性会升高,其蛋白质酶和脂肪酶活性则降低。因此,中枢神经在参与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避免进餐时精神忧郁、阅读书报或考虑其它问题。有条件可在进餐前听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在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中,布置优雅的餐厅就餐,则更为快事。 还有自己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理解  前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至关重要,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学习,而对于正确的膳食指南了解甚少,往往不了解食物的营养,不注重食物的搭配吃用,造成食物的营养流失,吃得不健康,甚至吃出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平常的膳食多加关心,多作充分的了解,让我们可以吃得健康,活得快乐。  首先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们广泛食用多种食物。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提出谷物为主是为了提醒人们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的传统,防止发达国家膳食的弊端。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流失到糠麸之中。  除此以外每天该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奶类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我国婴幼儿佝偻病的患者也较多,这和膳食钙不足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大量的研究表明,给儿童、青少年补钙可以提高其骨密度,从而延缓其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给老年人补钙也可能减缓其骨质丢失的速度。因此,应大力发展奶类的生产和消费。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人口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中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  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的叶、茎、花苔、茄果、鲜豆、食用蕈藻等,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他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来源。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国居民近十年来吃薯类较少,应当鼓励多吃些薯类。有丰富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性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肉类中的铁易被身体吸收利用,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等。但有些脏器如脑、肾等所含胆固醇相当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利。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平均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过多,吃谷类和蔬菜不足,对健康不利。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目前猪肉仍为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脂肪含量高,应发展瘦肉型猪。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猪肉,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即增加体重,久之便发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对于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消瘦的儿童应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宜体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儿童的传染病等。经常运动会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调节食欲、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一日三餐的能量摄入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吃清淡少盐的膳食有利于健康,即不要吃太油腻太咸的食物,不要吃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的油脂摄入量越来越高,这样不利于健康。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不宜过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膳食钠的来源除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  饮酒应限量。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场合,人们往往饮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营养素。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危险,并可导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应严禁酗酒,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应饮酒。  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污染、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格把住病从口入关。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  结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膳食习惯,形成良好的膳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膳食,在饮食中获得营养并且吃得健康,热爱生命的朋友们,让我们为拥有长久健康的体质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3、薛建平主编《食物营养与健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152页4、贾冬英姚开主编《饮食营养与食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39页

营养与疾病的论文摘要是什么格式

具体的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一般的摘要格式(双面打印)1、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约1000字左右。应简要说明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MBA论文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用句应精炼概括,并有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论文题目摘# #要(三号,黑体,居中)1)摘要正文(小四,宋体)2)关键词: XXXX;XXXX;XXXX (3-5个主题词)(小四,黑体)2、英文摘要(另起一页)Thesis TitleAbstract(三号,黑体,居中)英文摘要撰写要求如下:(1) 英文摘要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小四号(2) 必须用第三人称,最好采用现在时态编写。(3) 大约为1000-1500个单词。(4) 用词应准确,使用本学科通用的词汇。(5) 摘要中主语(作者)常常省略,因而一般使用被动语态,应使用正确的时态并要注意主、谓的一致。(6) 关键词(Key words)按相应专业的标准术语写出。(7) 中、英文摘要的内容须一致。(8) 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论文摘要是什么意思

患病就要补充营养,可过度的营养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从食物营养类型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均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的模式极其对于人体健康的重大意义几方面,论述了人类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就必须注意膳食和营养的道理。 关键词:饮食 养生 合理营养 膳食 食物营养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系统。构成细胞的物质来源于我们所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它们被身体利用,滋养我们体内的细胞。细胞健康无疑决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体所需的四十余种营养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七大类: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于五谷类;二是脂类,其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主要来源于油脂类(食用油、脂肪、坚果类);三是蛋白质,其功能是维持身体细胞的活动,主要来源与于鱼、肉、豆、蛋、奶等;四是维生素,其功能是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五是矿物质,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调节生理功能,主要来源是饮料、汤;七是膳食纤维,其功能是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来源于各种植物性食物。 合理营养要求三大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为蛋白质10%~15%、脂肪20%~30%,糖类(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构成各种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渗透性,并供给热能,缺乏时可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循环血容量减少、贫血、对传染病抵抗力降低、创伤和骨折不易愈合、病后恢复迟缓,严重缺乏时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脂肪可供给热能,构成组织脂肪及储存脂肪,供给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脂肪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脂肪摄入过多可致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性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较多(鱼类除外),植物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棕榈油、椰子油除外),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胆固醇量增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血小板的粘附性。所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S/P)以1∶1为宜,这样既照顾到必需脂肪酸的供应,又可预防一些与脂肪营养有关的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症等)的发生。碳水化合物是热能的食物来源,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可保证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维持大脑活动、肝脏解毒和肌肉活动。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导致热能不足,生长发育迟缓,易于疲劳,摄入过多可致肥胖。膳食纤维为人体健康所必需,为人体内物质代谢所必需,不能由人体合成,只能由食物供给。钙、磷、镁、钾、钠等无机盐是组成机体的必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人体组织中含量少于体重的01%的铁、碘、铜、锌、锰、钛、钼、硒、铬、氟、镍等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酶、维生素、激素、核酸有密切关系。 有资料称,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各种致命和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都是人自己吃出来的。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洋垃圾食品的入侵是导致文明病的发生的最大的原因。营养科学告诉我们:“没有一种食物能提供我们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任何一种食物都可提供某些营养物质,关键在于调配多种具有不同特点的食物,组成合理的膳食。 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营养。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比较合理的,具有很大优点;以谷类为主,蔬菜相辅,低糖,高纤维。但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开始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当前心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的发生率高与这种膳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营养是指人体从外界吸取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作用。健康的 现代科学定义是身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 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甚为密切。合理的营养可以增进健康; 营养失调则可损害健康引起疾病。如果人生了病,就不能称之为健康。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由于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渐进性的,甚至是潜在性的,因此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往往易被忽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  一、营养与疾病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营养缺乏是指单纯摄入不足,既可以是个别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几种营养素同时摄入不足。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如长期食用精白米面,捞饭等易患脚气病;蔬菜先切后洗,过度加热或水煮可使维生素C大量破坏、损失。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如昏迷、精神失常、口腔疾患及肠胃疾病引起的食物摄入困难或障碍;消化道疾病或胃肠手术等引起的营养素吸收障碍;肝脏疾病引起的营养素利用障碍;某些药物(如抗惊厥药、新霉素等)所致的吸收、利用障碍;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引起营养素消耗增加;以及生长发育、妊娠、哺乳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机体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  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大量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不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还和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显关系。造成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膳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重过大,植物性食物比重过小,精制食物多,蔬菜、水果少,这是导致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膳食中肉类、蛋、奶、黄油等动物性食物几乎达膳食总量的50%,因而出现了高热能、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三高膳食,造成热能、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等摄入过剩。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进食高盐饮食、大吃大喝、暴饮暴食、追求饮食享受以及优质食物集中消费等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是造成营养过剩的重要原因。有人调查一桌中式酒席,人均蛋白质达90g以上,脂肪7Og以上  二、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不良常见疾病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 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成人发病较少。  原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常见于缺乏喂养知识,喂食过少,不添加辅助食品,母乳不足,早产儿先天不足。成人可见哺乳期妇女长期食物供给不足者。  继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多由于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使营养素消化吸收障碍;或由于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营养素未能及时补充;或长期患有妨碍进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可分为营养消瘦症(nutritional 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Kwashiorkor)两种,前者在婴幼儿中常见,患儿体重降低,常低于同龄儿60%,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但不浮肿。后者常见于儿童,多为长期蛋白质供给不足,热能供给基本足够,其临床表现为浮肿,体重降低、肝脏肿大、毛发无华、腹泻等,又称水肿型营养不良。而临床上多见为混合型,混合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明显消瘦。生长迟滞,体重与身高低于正常儿标准,尤其体重下降更为明显。患儿表现急躁不安、表情淡漠、明显饥饿感或食欲不振,常伴有腹泻、腹壁变薄、腹部凹陷呈舟状、肝脾肿大,常易合并感染,并常伴有维生素缺乏症等。  血清生化检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降低,尿中羟脯氨基酸排出量明显下降,尿中肌酐排出量减少,出现电解质紊乱等。   维生素A缺乏症 临床表现主要是夜盲症与干眼病。由于视黄醇供给不足,体内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早期出现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夜盲症。眼睛结膜近角膜缘外侧形成毕脱氏斑,由于眼结膜、角膜退行性变,泪腺分泌减少,致使眼部干燥,角膜软化、溃疡,甚至穿孔而失明,即称干眼病。据统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儿童因维生素A缺乏所致干眼病而失明。其中高发年龄在3~4岁。维生素A缺乏症临床表现还可有皮肤上皮细胞过度角化、皮肤粗糙、有时呈棘状丘疹,粘膜完整性破坏,导致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系统抵抗力低下,而易受感染。  我国人民维生素A主要来源是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A原(主要为β—胡萝卜素),其在体内转化率约为六分之一,摄入量不足,尤其在蔬菜水果供给匿乏地区、冬春季节,轻、中度维生素A缺乏症常见,但重度缺乏症在我国已不多见。   维生素C缺乏症 冬、春季节由于蔬菜水果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维生素C缺乏症常可发生。人体由于缺乏L——古乐糖酸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人体内贮存量又很少,食品在加工、贮运和烹调中丢失维生素C严重,因此维生素C缺乏症在我国一些地区并不少见。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斑,或鼻、月经过多、牙龈出血,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等。此外还表现有牙龈肿胀、牙齿松动、骨骼发育不良、骨骼疼痛、毛囊角化过度等。目前在我国严重的维生素C缺乏症已少见。   维生素B1缺乏症 建国初期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在南方地区曾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病。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缺乏营养学知识指导,精白米面消费量明显上升,此外由于酗酒等原因,维生素B1缺乏症有增加趋势,应引起重视。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旺盛性疾病、烧伤病人也可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典型临床表现叫脚气病,可分为湿性脚气病和干性脚气病两型,前者以心功能不全表现为主,后者以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主。临床表现有末梢神经炎、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心功能不全、浮肿、静脉压升高、共济失调、记忆力减退、心电图异常等。此病多见于幼儿。   维生素B2缺乏症 我国人民核黄素的来源较少,就全国来说动物性食物供应相对不足,根据全国性膳食调查平均供给水平只占推荐供给量一半。因此,核黄素缺乏也是我国人民重要营养问题之一。核黄素缺乏症主要临床表现有湿疹样皮炎、阴囊炎、舌炎、口角炎和脂溢性皮炎等,此外亦可见角膜出血、羞明、视力模糊、流泪等表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acy anemia,IDA) 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该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早产婴儿、儿童、女性青少年和孕妇,育龄妇女中发病率更高。我国对该病的诊断标准为成年男子血红蛋白<12g%、成年女子<13g%。据《儿童少年贫血筛选标准》规定,血红蛋白的标准为6~11岁(男女)<11g%,12~14岁男<12g%、女<5g%,15~17岁男<5g%、女<5g%。  根据我国普查资料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g%约占70%,低于11g%约占50%。根据WHO报告,亚洲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0%。儿童为50%,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92%。  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口唇粘膜与眼结膜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有低烧、活动后呼吸急促,中度贫血者心率加快、心脏搏动增强、心脏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病人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泻,育龄妇女可有月经过少或停经。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象呈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发生改变。上述检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  锌缺乏症 锌缺乏多见于儿童,属于世界性营养缺乏病症之一。锌与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缺锌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生理功能异常,生长和智力发育障碍。锌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摄入量不足,此外是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或体内储存量减少、高能量输液等。临床表现与锌缺乏程度和缺乏时间有关,急性缺乏时以皮肤表面为主,在四肢末端,口腔周围、眼睑、肛门周围或外阴部以及易受机械刺激的部位形成糜烂、水疱和脓疱,并出现毛发脱落。一般认为当血清锌值低于50μg/dl时,可出现上述表现,但临床上很少见。  慢性锌缺乏表现为生长障碍,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性腺发育不全、性幼稚症,皮肤干燥粗糙,毛发无华,指甲白斑,食欲不振,创伤愈合延缓,味觉减退,易受感染。缺锌性侏儒除身高低下外智力也低下。  锌源性肢体皮炎(enteropathic acrodermatitis)是一种缺锌性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为先天性锌吸收障碍。  其它营养缺乏症见表1-4-3。  表1-4-3 其它常见营养素缺乏症体征  营养素缺乏病及常见体症  维生素D缺乏  活动性佝偻病(4岁以内),骨骺无痛肿大,串珠肋,前囟未闭(18个月龄以上),颅骨软化,肌张力过低  痊愈的佝偻病:前额或顶骨凸出,膝内翻或“O”型腿,胸部变形(郝氏沟,鸡胸),骨质软化  舌炎,呈猩红或牛肉红色,舌裂,颧、眶部及四肢对称性色素沉着及癞皮病(皮炎)  鼻唇窝皮脂溢出,舌炎,末梢神经疾病,伴有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  尼克酸缺乏  贫血,脸色苍白,轻度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感觉异常,共济失调,位感与振动感消失,伸侧反射消失,神经炎等  维生素B6缺乏  脸色苍白,阿佛他性口炎  维生素B12缺 乏叶酸缺乏 维生素K缺乏  凝血时间延长,皮下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血尿,月经过多等  (二)营养失调性疾病   肥胖症 由于摄入量过多或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改变而引起体内积聚过多的脂肪,造成体重过度增加,从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叫做肥胖症。  临床表现主要为脂肪沉着于躯体,沉积部位男女性间不同,女性多沉积于四肢、腹部、臀部和腰部,而男性多沉积于颈部、腹部和腰部。此外表现为肌肉无力,体力较差,耐久力差,动作迟缓,缺乏活力,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异常。  肥胖症者高血压患病率增高,心肌功能受损,胰岛功能异常而易并发糖尿病,并可引起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Pickwickian综合征):为严重肥胖者的一种临床症候群肥胖可引起肾脏损害,肾功能低下、痛风等并发症,肥胖妇女常伴有月经异常,卵巢功能不全、不育症,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肥胖者多伴有多汗症,皮肤出现汗斑,皮肤瘙痒、湿疹、皮肤炎症等。   维生素过多症 (1)维生素A过多症 多见于儿童,如果一次摄入维生素A大于10�5IU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颅压升高、剧烈呕吐、发烧、视力模糊、复视、眩晕、嗜睡、皮疹皮炎,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而危及生命。急性中毒临床少见。  儿童每天摄入维生素A8000IU或成人每天摄入3×104IU,连续摄入6个月可出现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儿童生长停滞,皮肤粗糙,毛发无华易脱落,肝脾肿大,骨骼疼痛,长骨骨干有骨质增生,韧带肌键钙化,成人可有肝功异常,甚至肝硬变。停止摄入维生素A,症状可逐渐恢复。  (2) 维生素D过多症 维生素D中毒往往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所致。临床表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乏力易疲劳,恶心、呕吐,腹泻多尿,烦躁不安,血清钙磷浓度明显升高,动脉、心肌、肺、肾等软组织出现转移性钙化,易发生肾结石,可引起继发性肾水肿,严重时可致肾功能衰竭。  三、营养有关疾病的预防  营养有关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食品生产供应状况、食物品种及加工贮运烹调销售以及营养知识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关系前所述,引起营养有关疾病的原因,一种是供给不足,一种是摄入过多。前者是当今世界主要问题。营养素供给不足除了食物生产供应上的问题外,更多的由于食品在贮运加工烹调中的丢失,其中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锌、铁等,由于地壳分布的不均匀性,这些所谓“微营养”问题有明显的地区性。预防营养性疾病主要抓好几件工作。  (一)普及营养知识,指导食品消费  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对改善人群营养十分重要,重点应让群众了解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根据营养素的特点,在食品的贮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各环节中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加强购买食品的营养学指导,推广编制食物INQ表,INQ即营养质量指数,是1979年由Hansen RG等人推荐的评价食物营养质量的简明实用指标,主要供给未曾系统学习过营养学的一般公众选择食物时应用,是一种普及营养知识、指导营养实践的工具。  推广母乳喂养,纠正儿童偏食、挑食习惯,儿童饮食适当,科学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别要解决好早餐问题。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理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指导。提倡吃标准米标准面粉,适当增加粗粮供应,开发大豆制品。  (二)发展食品生产供应,优化食物结构  我国食品供应近些年来已有较大发展,但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品种不多,一些地区食物品种单调,更有一部分人至今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仍应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粮食生产除了解决生产数量,也应开发多品种生产。增加动物性食品生产供应,开发食品新资源,让广大民众从根本上解决食品供给问题。  (三)预防应有针对性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营养学问题,预防工作必需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作好调查研究是制订好预防措施的基础。  WHO推荐的一些指标,如出生体重、年龄别体重、不同身高的体重、入学年龄体重、年龄别死亡专率(0~4岁)、母乳喂养、人工哺育、特殊营养缺乏的新病例数等。可以反映当前和既往的营养状况,也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婴儿死亡率是对营养水平特别敏感指标之一。 营养调查可以了解人群膳食摄入情况和营养供给量间的关系,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和体格,发现营养性疾病,为修订营养素供给量等提供资料。调查结果不仅为设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提供依据,同时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营养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营养调查包括三方面内容。  膳食调查 是调查每人每日平均膳食中可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否能满足要求。首先要选择好调查对象,必须具备代表性,并有足够数量,调查一般应每季度一次,避免由于食物季节性供应差别造成误差,至少一年也要调查两次(如春季和秋季)。  膳食调查方法有查账法、询问法、称量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一般普查多采用查账法(或用变通查账法),做科研时多采用称量法或化学分析法,门诊个例调查可用询问法。  不论采用哪种调查方法,膳食调查都必须取得两项基本数据资料,一是调查期内各种食物的消耗量,一是同期内食用这些食物的人数。根据上述两项数据计算出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数量,再查食物成分表,换算出每人每日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推荐供给量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调查时间查账法至少一个月,称量法、询问法与化学分析法可采用5~7天。  进行膳食调查同时,应对食堂进行现场调查,了解食品来源、贮存条件,加工烹调方法、炊管人员个人健康和卫生状况,供综合评价时参考。   体格检查 对被调查对象除了一般常规体格检查之外,还应进行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  标准体重可按身高厘米数减100计算(男子身高在165cm以下者应减105),在标准体重土10%为正常,士(10~20)%为消瘦或超重,大于士20%为极消瘦或肥胖。  皮褶厚度亦为常用指标,但尚无统一标准,各学者的调查资料可供参考。FAO/WHO推荐的测量部位有脐旁、肩胛下和三头肌部位。   实验室检查 通过生理生化和各种营养素负荷试验,进一步了解被调查人群体内营养素水平,及时发现营养素缺乏的亚临床表现。  综合上述三方面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评阶。营养调查可以提示以下几个问题,并为制订具体预防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  (1) 了解被调查人群营养素供给是否达到推荐供给量水平,食物组成来源、生产、贮运、加工烹调以及供应分配状况,饮食习惯和就餐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 被调查人群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  (3) 营养缺乏或过剩状况,种类及病例数,发展趋势和原因。  (4) 营养方面应重视的一些问题,如动物性食品、脂肪是否摄入过多,精白米面消耗量是否过多,是否长期食用方便、快餐食品和强化食品。  (5) 第二代发育趋势和原因分析。  (6) 发现一些普通存在的问题和特殊问题,发现营养性地方病,探索一些原因不明疾病与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四、肥胖病的防治  肥胖是多见于生活条件较好的人群中的营养失调性疾病。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肥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卫生问题。如美国儿童肥胖约为6%~15%,青年肥胖20%~30%,成年可达20%~50%。德国的饮食过量现象也十分普遍,约55%的妇女和47%的男子过重或肥胖。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民由于食物供给不足,基本不存在肥胖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膳食不断改善,尤其是近些年来,动物性食物消费量不断上升,膳食中油脂比重增高,一部分人群中出现了营养过剩,肥胖病人也逐年增加。如1992年调查,城市居民体重过重者为8%,农村为9%,近年来更高。尤其是肥胖儿童的出现和数量增加,预示着对肥胖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肥胖的判断  肥胖是指机体脂肪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过量增加超出了生理适应范围。人体出生时体脂含量约为12%,到6个月时可增至25%,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成年男子体脂含量为体重的15%~18%,女子为20%~25%,当男子体脂超过25%,女子超过30%,即为肥胖。由于准确测定人体脂肪或脂肪组织的量比较困难,故常根据体重、体重指数及皮褶厚度等来判断。   体重和体重指数鉴于体脂的积聚和脂肪组织的增容常导致体重增加。故可根据体重来判断肥胖。但须考虑种族、年龄、性别及体格类型等的差异。我国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用标准体重(或理想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来估计。  婴幼儿1~6月正常体重(kg)=月龄×6+出生体重(平均为3kg);7~12月=月龄×O5+出生体重;l岁以上正常体重(kg)=年龄×2+3。亦可根据实测体重,当体重超过当地(或全国平均值)同龄同身高的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时,即视为肥胖。成人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20%~129%为轻度肥胖,130%~149%为中度肥胖,150%以上者为重度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20~9为正常,25~9为轻度肥胖,30~4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皮褶厚度 皮下脂肪厚度常用皮褶厚表示。由于人体不同部位皮下脂肪分布不同,一般用几个部位之和表示。  3.上臂围、上臂肌围 上臂围为上臂中点周长,上臂肌围=上臂围-14×三头肌皮褶厚(cm),其标准值为男3cm,女2cm。  体脂含量还可用下列回归方程式计算:  F%=91137S1+17871S2+15381S3-60146  S1——头肌皮褶厚度  S2——肩胛下皮褶厚度  S3—一腹部皮褶厚度  (二)肥胖发生的原因  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长期饮食过度、能量摄入过剩或能量消耗过少致使机体能量入超是肥胖的直接原因,但与遗传、内分泌、代谢及精神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饮食因素 能量是可贮存的,当机体能量摄入超过机体的能量消耗时,过多的能量可转化为脂肪贮存。动物实验证明,能量摄入过剩,剩余的能量就以脂肪形式在体内积聚。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体重过重的人摄入的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高于体重正常的个体。  造成能量摄入过多的主要原因有饮食过度、膳食结构不合理等。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膳食中动物性食物和脂肪增长过快,造成许多人热能摄入过剩。据1990年七省一市居民收入与热能摄入量调查结果,高收入人群热能摄入量已达RDA的120%,故肥胖病人逐年增加。精神、情绪方面的原因也可使部分人过度进食,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引起肥胖。   体力活动因素 体力活动是影响机体脂肪消耗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积聚。青年时期体力活动量较大,一般不易发生肥胖,中年后体力活动逐年减少,这是肥胖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能量消耗减少,而不是摄入量增加。对肥胖人群的调查也表明,在同样条件下,肥胖者较正常体重者体力活动少,能量消耗少。亦有研究表明,正常体重者体力活动水平能调节摄食量,而肥胖者的这种调节机制紊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3.生化因素 如果机体能将过剩的能量消耗,就可避免肥胖;反之减少能量消耗,也可避免消瘦。据研究,不同个体所含Na+-K+-ATP酶及脂蛋白酶(清除因子酶)的数量和活性不同,肥胖者较正常体重者所含Na+-K+-ATP酶的数量少,活性低,或清除因子酶的数量多、活性高。有的研究还表明这种差别在肥胖形成之前就已存在,肥胖形成后更明显。有的研究认为,体脂合成与分解时,脂肪酸在脂肪辅酶A酶作用下形成酯酰辅酶A,这类酶有两种,一种专管合成,另一种专管分解,如果前者的数量与活性高于后者,则易于促成肥胖。4.其他 遗传因素、内分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三)肥胖的防制原则  肥胖病人常易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痛风、胆结石及某些肿瘤等。而且应激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一旦患有肥胖后,治疗和减肥十分困难,成效甚少,因此防止肥胖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合理饮食,维持机体热能平衡 合理饮食,保持机体的热能平衡是预防肥胖发生的主要措施。婴、幼、儿童是人一生中的生长旺盛期,长期能量过剩,将使体内脂肪细胞增生,数量增多,为肥胖打下脂肪库增大的解剖学基础,因此防制肥胖应从婴幼儿抓起。人到中年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应注意调整饮食,适当减少热能摄入,保持体重相对稳定。  注意膳食结构和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高热能、高脂肪食物,限制饮酒,做到少吃多餐,不暴饮暴食。   加强锻炼,坚持适当体力活动 增加体力活动 即可增加热能消耗,尤其有氧代谢为主要特证的体力活动,如中、快速步行、慢跑、体操、游泳、爬山、打太极拳等。  此外,儿童、青少年肥胖可能有激素分泌障碍等,应及时检查治疗。许多肥胖病人往往伴有精神情绪变化,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有规律的生活节律也十分重要。疾病恢复期、妊娠及冬春季节易于体脂积聚,这些时期也应由意饮食平衡,防止体重过量增加。  参考资料:

营养与疾病的论文摘要是什么

沙棘的营养与健康 摘要:沙棘,又名醋柳,是一种小乔木,它起源于距今约2500万—4000万年前,同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处于同一时代;它经历了冰期、间冰期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严酷生态环境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西伯利亚等地区。研究发现,沙棘果实中的活性成份多达190多种。其中包括脂溶性维生素6种,脂肪酸22种,脂类42种,黄酮和酚类36种。沙棘是自然界活性成份最全的植物,是营养植物之冠,具有预防心血管类疾病,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生、促进细胞退化,提高人体机体抗病能力,保肝护肝,抗衰老,促进肠胃健康,抗烧伤烫,养颜护肤,预防缓解神经衰弱,抗辐射、抗炎生肌等多种功效 关键词:沙棘 营养 健康 沙棘果油 沙棘,又名醋柳,是一种小乔木,它起源于距今约2500万—4000万年前,同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处于同一时代;它经历了冰期、间冰期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严酷生态环境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西伯利亚等地区。研究发现,沙棘果实中的活性成份多达190多种。其中包括脂溶性维生素6种,脂肪酸22种,脂类42种,黄酮和酚类36种。 沙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灌木,一般生长在干燥、寒冷的贫瘠的山区。在我国,沙棘主要分布在山西、西藏、内蒙等省区,沙棘果和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早在1300年前,唐代的《月王药珍》、《四部医典》记载了沙棘的医药用途,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沙棘主要有利肺、壮阳、养胃、健脾、活血、化瘀等药理作用。 另外,沙棘还具有独特的功效,沙棘提取物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 能滋养皮肤,促进细胞代谢,促进上皮组织再生,具有抗过敏、抑菌、强渗透力和保护皮肤自然色泽的作用。 现代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沙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蛋白质、亚油酸、磷脂、黄酮、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沙棘籽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0%,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中,沙棘含有钙、铁、锌钾、硒等十一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沙棘中提取的沙棘籽油富含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苦木素、香豆素、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因而,沙棘在临床上对烧伤、烫伤及宫颈糜烂有显著疗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畏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久病体虚、老年性体弱等疗效确切;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沙棘对恶性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阻断致癌物V-亚硝酸的合成和抑制黄曲酶素诱发癌前病变的作用,对胃癌、肠癌、肺癌、食道癌、乳腺癌、白血病等有抑制治疗作用。《中国食品报》报道,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最近提供的54例肿瘤病人服用沙棘油表明,肿瘤迅速变小或消失者占84%。 沙棘系列产品的问世,是二十一世纪胃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癌症、烧烫伤等患者的福音,沙棘籽油等产品是疗效显著的纯天然绿色保健品。 沙棘含有16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8种氨基酸、11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沙棘富含维生素E,可以阻断亚硝酸盐在人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铵;沙棘油富含的儿茶素对由TPA引起的细胞癌和黄霉素乃苯并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沙棘富含的β-胡萝卜素则是良好的抗氧化剂,可阻止化学物质的致癌过程,起到抗癌治癌的效果。沙棘籽油对白血病、肉瘤、黑色素瘤、艾氏腹水瘤、胃癌等抑制效果尤为显著。 沙棘果油是以沙棘果为原料经CO2超临界萃取的一种天然营养保健油,沙棘果油含丰富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达85%,沙棘素有“天然维生素胶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含有磷、铁、镁、锰、钾、钙、硼、硅、铜等24 种微量原素,尤以钙、铁、锌、钾、硒的含量最多。另外,沙棘果油中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但胆固醇含量为零。因此,沙棘果油是中老年朋友最具价值的保健油。 一、沙棘是自然界活性成份最全的植物,是营养植物之冠 沙棘所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10大类:磷脂类、维生素类、5-羟色胺、多种挥发油类、酚类及有机酸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类、三萜、甾体类化合物、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油和脂肪酸类(亚油酸、亚麻酸等)、黄酮类化合物(沙棘复合总黄酮)。 沙棘中富含维生素 C。沙棘维生素 C的含量是一切蔬菜水果类之冠:是猕猴桃的2—3倍,桔子的6倍,山楂的20倍,西红柿的80倍,苹果的200倍。此外,沙棘果还含有维生素 E,B-胡萝卜素,及 B族维生素,沙棘是维生素“源”植物,被誉为“维生素宝库”。 二、沙棘具有广泛的医药和营养保健功能 沙棘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我国卫生部在1977年将沙棘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华本草》中也记载了沙棘的药用功效。 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载沙棘医疗作用的经典著作,是公元8世纪下半叶的藏医巨著《四部医典》,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记载沙棘药效的医学著作。以及后来清朝医学名著《晶珠本草》,都对沙棘的应用做了大量的论述 这个是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个实验报告,不知能否算 呵呵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文化底蕴丰富,从古至今,就已经有许多的医书记载着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的自身的健康状态以及膳食结构的合理,食品的营养搭配,营养学和平衡膳食渐渐的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时尚而且重要的话题。  营养学是研究营养与生物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属生物学分支,也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具体的说就是研究人体对食物的利用与代谢规律及科学确定人体对营养素需要量的科学。营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包括食物进入机体内的变化,如参与生化反应和结合到组织细胞中;还包括指导人们如何选择食物以保障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所以营养学除了有其生物学意义外,还有其社会经济意义。  营养与营养学是两个概念。营养学家对营养所作的解释是: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机体摄食、消化、吸收、转运、利用和排泄物质的过程。它是一种全面的生理过程,而不是专指某一种养分。营养素是人类生存和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丰富的营养素未必就可以给人体带来真正的健康。如果我们在饮食行为上不加以注意,摄人的食物种类搭配不合理,就很容易造成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同样会导致一些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人一生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营养,合理的营养可以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打个比方,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栋建筑物,营养就相当于建造建筑物的各种材料,如果材料不足偷工减料或材料质量不合格,这栋建筑物肯定是不结实的,同样道理,如果营养不良或营养品质不好,那人肯定也不会很健康了。除此之外,它们两者的关系还是相辅相成的,充足平衡的营养能帮助机体增强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 而健康的身体又是吸收营养的前提,比如当身体发烧时,人的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不能很好消化食物,食欲下降,更谈不上营养的吸收了。营养影响着人类生长发育、智力、延寿、康复以及下一代的成长,甚至可以影响到民族、国家的强盛。  平衡膳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它是指选择多种食物,经过适当搭配做出的膳食,这种膳食能满足人们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因而叫平衡膳食。一般来说,它是指同时在四个方面使膳食营养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建立起平衡的关系:氨基酸平衡、能量营养素构成平衡、酸碱平衡及各种营养素摄入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我们知道食物可分两类,一类是动物性食物,包括肉、鱼、禽、蛋、奶及其制品;另一类是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薯类、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食糖类和菌藻类。不同种类食物的营养素不同:动物性食物、豆类含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含维生素、矿物盐及微量元素;谷类、薯类和糖类含碳水化合物;食用油含脂肪;肝、奶、蛋含维生素A;肝、瘦肉和动物血含铁等。这些营养素之间能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如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脂肪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 D、E、K的吸收;微量元素铜能促进铁在体内的运输和储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保护蛋白质,减少其消耗;而磷酸、草酸和植酸能影响钙、铁吸收。所以只有吃膳食结构合理的混合膳食,才能满足儿童对食物营养的摄取。  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合理的选择食物,适当的搭配,营养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可以把各种各样的食物分成五类,并设计了一个平衡膳食宝塔。  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第一层(底层):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比单吃一种好。每人每天要吃350-500克。  第二层: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蔬菜和水果各有特点,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一般来说红、绿、黄色较深的蔬菜和深黄色水果含营养素比较丰富,所以应多选用深色蔬菜和水果。每天应吃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第三层:鱼、虾、肉、蛋(肉类包括畜肉、禽肉及内脏)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它们彼此间营养素含量有所区别。每天应吃150~200克。  第四层:奶类和豆类食物。奶类主要包括鲜牛奶、奶粉等。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B2等。每天应饮鲜奶250-500克,吃豆类及豆制品50-100克。  第五层(塔尖):油脂类。包括植不物油等。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每天不超过25克。   需要指出的是,对每个人而言,平衡膳食宝塔上的每日所需要的五类食物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而在宝塔的同一层中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大体相同的。所以,在平常的膳食中,我们可以经常相互的替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相互替换是非常合理而且应该提倡的,因为这样可以使膳食更丰富。吃的品种越多,摄入的营养素也就越全面。对于摄入的量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稍加调整,不一定非要一字一句的照着宝塔上说的量去吃,因为膳食宝塔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每日的膳食中要包括宝塔中的各类食物,只要经常遵循宝塔中个层各类食物的大体比例,就在基本上做到了膳食平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理解  前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至关重要,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学习,而对于正确的膳食指南了解甚少,往往不了解食物的营养,不注重食物的搭配吃用,造成食物的营养流失,吃得不健康,甚至吃出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平常的膳食多加关心,多作充分的了解,让我们可以吃得健康,活得快乐。  首先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们广泛食用多种食物。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提出谷物为主是为了提醒人们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的传统,防止发达国家膳食的弊端。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流失到糠麸之中。  除此以外每天该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奶类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我国婴幼儿佝偻病的患者也较多,这和膳食钙不足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大量的研究表明,给儿童、青少年补钙可以提高其骨密度,从而延缓其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给老年人补钙也可能减缓其骨质丢失的速度。因此,应大力发展奶类的生产和消费。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人口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中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  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的叶、茎、花苔、茄果、鲜豆、食用蕈藻等,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他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来源。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国居民近十年来吃薯类较少,应当鼓励多吃些薯类。有丰富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性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肉类中的铁易被身体吸收利用,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等。但有些脏器如脑、肾等所含胆固醇相当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利。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平均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过多,吃谷类和蔬菜不足,对健康不利。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目前猪肉仍为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脂肪含量高,应发展瘦肉型猪。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猪肉,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即增加体重,久之便发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对于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消瘦的儿童应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宜体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儿童的传染病等。经常运动会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调节食欲、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一日三餐的能量摄入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吃清淡少盐的膳食有利于健康,即不要吃太油腻太咸的食物,不要吃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的油脂摄入量越来越高,这样不利于健康。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不宜过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膳食钠的来源除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  饮酒应限量。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场合,人们往往饮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营养素。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危险,并可导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应严禁酗酒,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应饮酒。  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污染、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格把住病从口入关。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  结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膳食习惯,形成良好的膳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膳食,在饮食中获得营养并且吃得健康,热爱生命的朋友们,让我们为拥有长久健康的体质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3、薛建平主编《食物营养与健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152页4、贾冬英姚开主编《饮食营养与食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39页

营养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疾病不论是否有临床表现,都会影响家畜的营养需要;第二,家畜的营养状况影响免疫能力。我们不可能掌握40种或更多种营养成分与诸多传染性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详细资料,本文是对主要营养素和免疫反应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结果的概述。l感染的影响传染病感染是家畜一种普遍的应激形式。这些感染是否会导致有临床症状的疾病的发生,取决于侵入畜体的微生物致病力和动物免疫能力之间的竞争力。然而,一旦免疫系统受到刺激,生长就会受到抑制。例如,饲养在无菌环境中的雏鸡比饲养在一般鸡舍里或被微生物污染了的鸡舍中的鸡生长速度快15%;与饲养在清洁地区的雏鸡相比,饲养在不清洁鸡舍中的雏鸡,即使不受传染病和致病微生物的侵袭,生长速度也较慢,饲攀褚传化率也要低。卫生条件很差时,动物应激反应就变得更严重,且对机体的损害性更大。由卫生条件差造成的频繁的微生物侵袭引起的持续的免疫系统和特异性代谢变化称为免疫性应激(immunolosiCstress)。给雏鸡注射多种纯化免疫原,如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内毒素、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聚糊精葡聚糖凝胶,结果与只注射盐水液的对照雏鸡相比,体增重、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都降低。增重减少的原因70%是由于采食量降低,30%是由于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代谢变化。免疫原包括致病菌和纯化蛋白,它们不引起组织损伤和直接病理反应,俱会诱导宿主发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屏以刺激免疫系统所引起的特异性代谢变化程度,依赖于免疫反应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宿主对免疫应激的反应既是抵抗病原菌的特异性反应,也是非特异性反应,包括可预见的被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一phase:e-sponse)的代谢变化。曾经有人认为急性应激反应是由抗原(如细菌等物)直接与内源器官和靶组织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后来发现被刺激的白血球释放的可溶性介体也会引起相似的代谢变化。很明显,大多数免疫反应所弓!起的急性应激反应是一些混合物引起的。这些混合物被总称为白血球细胞激动素一(leuk。-cyticcytokines)。它是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分泌的可以分为单能体(monokine,)和淋巴因子(lymphokines)、对鸡、大鼠、小鼠的研究表明,间白细胞素一1(mt”rleukin一l,简称IL一z)、a一瘤坏死因子(tumorneerosi,几et。r一alpha)和间白细胞素一6曰L一6)为急性应激反应最基本的单能体、它们中的每一种都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或者直接作用于靶组织,或者通过改变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水平来弓l起在免疫应激中发生的代谢变化。代谢变化也是一种生理过程恒定性反应(homeorhetie)。它可改变日粮营养的分配方向,使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供机体生长代谢和肌肉沉积的营养成分转而维持免疫反应和抵杭疾病。这就改变了动物的营养需要,降低生长速度和何料利用率。厌食(anorexia)是急性应激反应的典型症状,炎症反应会引起采食量降低,如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采食量降低60%。感染也同样会显著降低试验动物的采食量。IL一1和TNF(a瘤坏死因子)都会引起动物厌食、但IL一l引起的厌食程度要高于TNF。内毒素中毒和感染的另一种重要症状是能量代谢的变化。发烧是能量代谢改变的最明显表现,与下丘脑热敏中枢神经元激发速度有关,是由前列腺素诱导发生的变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发烧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IC,代谢率增加20%一5%。xL一1和TNF的共同作用是使静态能量消耗增加,与由于静态能量消耗增加而引起的体温升高相比,IL一l可延长漫波睡眠(,lowwaves一eep)。由IL一1减少活动度和对睡眠的诱导作用为机体受感染或发炎时保存能量提供了内在机理。免疫反应还会导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代谢一系列变化。在急性应激反应期间,激素与代谢互作使碳水化合物利用急剧增加,糖异生和糖元酵解加强,葡糖供给增加,同时,肝外组织葡萄糖的氧化或通过葡糖乳酸盐循环转化为乳或用于再循环的葡萄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