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英文论文的差异与共同点是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4-07-07 01:23:36

中英文论文的差异与共同点是什么呢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2、姓氏使用的差异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3、称呼上的差异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或是Well,just so 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Hello, this is May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3、其他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英文是从大地方往小地方中文是倒过来主要是顺序颠倒

中英饮食差异中文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ENGLISH Center the western diet way has very greatly differently, thiskind of difference is also influential to the national InChina, any banquet, no matter is any goal, all only can have one kindof form, is everybody sits in a circle all round, The banquetmust use the round table, this formally has created one kind ofunity, politeness, altogether the interest The delicacydelicacies put on table of people's centers, it not only is the objectwhich table of people appreciates, tastes, also is a table of peoplesentiments exchange The people mutually propose a toast,mutually offer food to a guest, urge the vegetable, in front of thehappy thing, has manifested the moral excellence which between thepeople mutually respects, gives precedence out of Althoughlooked from the hygienic angle, this diet way has the obviousdeficiency, but it conforms to our nationality "the happy ending" theuniversal point of view, had reflected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philosophy "and" this category to the descendant thought influence, isadvantageous for the collective emotion exchange, thus until now withdifficulty Western-style banquets, food and liquor although count for much, butin fact that takes the set- The banquet core lies in thefriendship, through with the adjacent seat visitor's betweenconversation, achieves the friendship the If and the danceresembles the banquet friendship compared to, then may say, theChinese type banquet is just like is a group dance, but thewestern-style banquet is just like is men's and women's Thus it can be seen, the Chinese type banquet and thewestern-style banquet friendship goal very is all obvious, onlyChinese type banquet more terrains now complete meal friendship, butthe western-style banquet manifests much between the neighboringguest's Is the western popular buffet is more obviouswhich with the Chinese diet way This law is: Will possessfood 11 to exhibit, everybody 各取所需, will not need to fix onthe seat eats, takes a walk the freedom, this way will be advantageousfor between individual emotion exchange, will not will certainly allspeeches to suspend on the tabletop, also has displayed the westernperson to the individuality, to the self- But respectivelyeats each, mutually did not harass, lacks some Chinese to chat thehappy altogether happy affective Therefore, in the final analysis or between perceptual and But,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as if in the fuzziness whichchanges along with the science More and more many Chineseby no longer only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vegetable the color, thefragrance, the taste, but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its health and In has experienced after in particular the non- Also, the people because of the more and more busy work, thought theChinese meal starts too troubles, was inferior to Hamburg facilitatesand so Then the difference not too was also distinct in the 论文

中英文论文的差异与共同点是什么

也不知道你要什么方面的,论文这么写题目有点大了吧我给你找了一个“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影响及对策”你看看 合适吗?  摘 要]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文化。本文联系教学实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对大学翻译教学造成的影响。同时也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 影响 对策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至关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上留下强烈的印迹,因此也造成翻译的困难。  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也往往不同。所以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的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只有透彻的理解两种语言,翻译时才能“全文神理。融会于心”, “下笔抒词,自善其备”。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又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一个窗口揭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有很多的农谚。如:  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骨瘦如柴(be lean as a rake)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众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而英国人喜欢航海,故很多谚语都源于航海。如: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扬帆  Still waters run deep。 静水流深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二、风俗上的不同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三、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又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共同感受,所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但有时候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也常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如;汉语用“一箭双雕”,而英语中用“一石二鸟”,德语用“一掌双蝇”,俄语用“一石双兔”。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类似的还有: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一箭之遥 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to fish in the air  蠢得像猪as stupid as a goose  守口如瓶dumb as an oyster  害群之马 black sheep  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四、制度,信仰和世界观的不同  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红色的玫瑰,人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但颜色用于人类社会时,就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引起了特殊的联想。如黑色常代表压抑,白色意味着纯洁。然而由于特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如在英语中黑色表示悲哀与庄严,而中国以白色表示哀悼;在欧洲紫色是权力的象征,而在中国黄色是不可侵犯的权贵颜色。  五、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经常说“你吃了没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类的问候语和客套话,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见到外国朋友时用 “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打招呼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尴尬。又如”您辛苦了”在中国使用的范围非常广,而在英语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欢迎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可以说“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而对于刚刚完成艰难任务的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 a hard job。”  六、文化上的空白与意义上的冲突  文化上的空白是指有些说法和行为在有的国家有,其他国家没有。如中国有很多说法在外国就没有:唱红脸,老油条,半路出家,跑龙套,拍马屁,班门弄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等。同样,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take French leave, a white lie, a green eye。  意义上的冲突指的是有些事物或行为在中国有,英国或其他国家也有,而且有相同或相当的词汇,但是涵义却不一样。如“中国是块肥肉,谁都想吃。”肥肉在英语中也有,但外国学生却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把中国比作肥肉,而不是瘦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各种文化之间的桥梁。译者不仅是中外文化的使者,也是一个永恒的学生。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笔者在长期的翻译教学过程中发现,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不够透彻是导致学生翻译失误或者作品质量低的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现如下:  1.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造成误译。尤其是谚语,习语的翻译。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s。(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由于对“to eat no fish” 和“to play the game”这个英国的典故和习语不熟悉,有人将此句子按字面意思译成“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女房东正在打扫楼梯。)在英国常有人把房屋分间出租,这种人被称为landlord 和landlady。正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有人误将“landlady”译为“女地主”。  每种语言都有丰富多彩的谚语,习语,他们都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也是翻译中最难处理的部分之一。在翻译谚语,习语时,一定要准确的理解原文,决不可望文生义,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等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灵活的处理。如To move heaven and earth不是“翻天覆地,惊天动地”而是“千方百计,不遗余力”。To talk horse不是“谈论马”,而是相当于汉语的“吹牛”。To gild the lily也不能按照字面直译,这句习语相当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中文水平低。英汉笔译者往往只注重英语的学习,将中文学习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或无暇去潜修中文。翻译家陈廷佑认为,译得出译不出,基本上看英文的功底;译得好不好,主要看中文的根底。  Because of this explosive progress, today’s machines are millions of times more powerful than their crude ancestors。有了这种突飞猛进的进步,今天的机器比起原始期的机器不知强了好几百万倍。“explosive”本义为“爆炸性的”,根据上下文和特殊的语境,译成“突飞猛进的”更通顺,准确。Enjoy the luxury of doing good。 以行善为乐。  Luxury常译成“奢侈,奢华”,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该句应用中文的思维去阐释。  It is two years come Christmas。到今年圣诞时就是两年了。  He identified himself with the masses。他和群众打成一片。  以上例句的翻译,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对原文的理解,而在于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找出合适的,符合汉语思维习惯的汉语表达。  要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中英文化差异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词汇和句法入手,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做好英汉翻译打好扎实的基础。英汉语言对比,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因为英汉互译的理论,方法与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础上的。正因为有了“同”,才可以互译;正因为有了“异”,才产生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2.重视双语的修炼,尤其是母语的修养。对许多文学翻译作品的研究表明,在译者理解表达水平大致相等的情况下,真正能够流传久远的译本,如林纾,傅雷等译本,皆胜在其译文文字之优美。汉语精炼简约,而又富于意象,只要掌握了汉语的行文特征,就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觉地在字里行间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字传统,创造出灿烂的译文篇章。  3.在翻译过程实践中,译者难免会碰到各种写作形式复杂多样,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如果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就很难做到译文忠实,准确。所以,丰富的社会经验,生活常识,天文地理知识,都是翻译时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  4.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加强翻译的。训练实践。翻译技巧来自翻译实践。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英汉句子结构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遵循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使译文忠实地道,合乎表达习惯。比较常用的有词类转译法,词序调整法,增词减词法,拆译法等,掌握了这些翻译技巧,对于进行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翻译大有裨益。  不论是成功的译者还是优秀的译评专家,都必须是充满两种文化意识和精通两种有关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没有交流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文化史是各民族思想感情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陈安定,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3]英汉互译实用教程,郭著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4]英汉翻译教程,杨士焯,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2、姓氏使用的差异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3、称呼上的差异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或是Well,just so 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Hello, this is May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3、其他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中英文论文的差异与共同点是什么关系

也不知道你要什么方面的,论文这么写题目有点大了吧我给你找了一个“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影响及对策”你看看 合适吗?  摘 要]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文化。本文联系教学实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对大学翻译教学造成的影响。同时也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 影响 对策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至关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上留下强烈的印迹,因此也造成翻译的困难。  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也往往不同。所以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的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只有透彻的理解两种语言,翻译时才能“全文神理。融会于心”, “下笔抒词,自善其备”。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又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一个窗口揭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有很多的农谚。如:  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骨瘦如柴(be lean as a rake)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众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而英国人喜欢航海,故很多谚语都源于航海。如: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扬帆  Still waters run deep。 静水流深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二、风俗上的不同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三、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又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共同感受,所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但有时候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也常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如;汉语用“一箭双雕”,而英语中用“一石二鸟”,德语用“一掌双蝇”,俄语用“一石双兔”。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类似的还有: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一箭之遥 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to fish in the air  蠢得像猪as stupid as a goose  守口如瓶dumb as an oyster  害群之马 black sheep  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四、制度,信仰和世界观的不同  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红色的玫瑰,人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但颜色用于人类社会时,就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引起了特殊的联想。如黑色常代表压抑,白色意味着纯洁。然而由于特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如在英语中黑色表示悲哀与庄严,而中国以白色表示哀悼;在欧洲紫色是权力的象征,而在中国黄色是不可侵犯的权贵颜色。  五、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经常说“你吃了没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类的问候语和客套话,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见到外国朋友时用 “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打招呼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尴尬。又如”您辛苦了”在中国使用的范围非常广,而在英语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欢迎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可以说“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而对于刚刚完成艰难任务的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 a hard job。”  六、文化上的空白与意义上的冲突  文化上的空白是指有些说法和行为在有的国家有,其他国家没有。如中国有很多说法在外国就没有:唱红脸,老油条,半路出家,跑龙套,拍马屁,班门弄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等。同样,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take French leave, a white lie, a green eye。  意义上的冲突指的是有些事物或行为在中国有,英国或其他国家也有,而且有相同或相当的词汇,但是涵义却不一样。如“中国是块肥肉,谁都想吃。”肥肉在英语中也有,但外国学生却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把中国比作肥肉,而不是瘦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各种文化之间的桥梁。译者不仅是中外文化的使者,也是一个永恒的学生。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笔者在长期的翻译教学过程中发现,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不够透彻是导致学生翻译失误或者作品质量低的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现如下:  1.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造成误译。尤其是谚语,习语的翻译。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s。(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由于对“to eat no fish” 和“to play the game”这个英国的典故和习语不熟悉,有人将此句子按字面意思译成“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女房东正在打扫楼梯。)在英国常有人把房屋分间出租,这种人被称为landlord 和landlady。正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有人误将“landlady”译为“女地主”。  每种语言都有丰富多彩的谚语,习语,他们都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也是翻译中最难处理的部分之一。在翻译谚语,习语时,一定要准确的理解原文,决不可望文生义,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等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灵活的处理。如To move heaven and earth不是“翻天覆地,惊天动地”而是“千方百计,不遗余力”。To talk horse不是“谈论马”,而是相当于汉语的“吹牛”。To gild the lily也不能按照字面直译,这句习语相当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中文水平低。英汉笔译者往往只注重英语的学习,将中文学习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或无暇去潜修中文。翻译家陈廷佑认为,译得出译不出,基本上看英文的功底;译得好不好,主要看中文的根底。  Because of this explosive progress, today’s machines are millions of times more powerful than their crude ancestors。有了这种突飞猛进的进步,今天的机器比起原始期的机器不知强了好几百万倍。“explosive”本义为“爆炸性的”,根据上下文和特殊的语境,译成“突飞猛进的”更通顺,准确。Enjoy the luxury of doing good。 以行善为乐。  Luxury常译成“奢侈,奢华”,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该句应用中文的思维去阐释。  It is two years come Christmas。到今年圣诞时就是两年了。  He identified himself with the masses。他和群众打成一片。  以上例句的翻译,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对原文的理解,而在于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找出合适的,符合汉语思维习惯的汉语表达。  要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中英文化差异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词汇和句法入手,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做好英汉翻译打好扎实的基础。英汉语言对比,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因为英汉互译的理论,方法与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础上的。正因为有了“同”,才可以互译;正因为有了“异”,才产生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2.重视双语的修炼,尤其是母语的修养。对许多文学翻译作品的研究表明,在译者理解表达水平大致相等的情况下,真正能够流传久远的译本,如林纾,傅雷等译本,皆胜在其译文文字之优美。汉语精炼简约,而又富于意象,只要掌握了汉语的行文特征,就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觉地在字里行间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字传统,创造出灿烂的译文篇章。  3.在翻译过程实践中,译者难免会碰到各种写作形式复杂多样,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如果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就很难做到译文忠实,准确。所以,丰富的社会经验,生活常识,天文地理知识,都是翻译时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  4.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加强翻译的。训练实践。翻译技巧来自翻译实践。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英汉句子结构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遵循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使译文忠实地道,合乎表达习惯。比较常用的有词类转译法,词序调整法,增词减词法,拆译法等,掌握了这些翻译技巧,对于进行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翻译大有裨益。  不论是成功的译者还是优秀的译评专家,都必须是充满两种文化意识和精通两种有关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没有交流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文化史是各民族思想感情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陈安定,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3]英汉互译实用教程,郭著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4]英汉翻译教程,杨士焯,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英饮食差异中文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ENGLISH Center the western diet way has very greatly differently, thiskind of difference is also influential to the national InChina, any banquet, no matter is any goal, all only can have one kindof form, is everybody sits in a circle all round, The banquetmust use the round table, this formally has created one kind ofunity, politeness, altogether the interest The delicacydelicacies put on table of people's centers, it not only is the objectwhich table of people appreciates, tastes, also is a table of peoplesentiments exchange The people mutually propose a toast,mutually offer food to a guest, urge the vegetable, in front of thehappy thing, has manifested the moral excellence which between thepeople mutually respects, gives precedence out of Althoughlooked from the hygienic angle, this diet way has the obviousdeficiency, but it conforms to our nationality "the happy ending" theuniversal point of view, had reflected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philosophy "and" this category to the descendant thought influence, isadvantageous for the collective emotion exchange, thus until now withdifficulty Western-style banquets, food and liquor although count for much, butin fact that takes the set- The banquet core lies in thefriendship, through with the adjacent seat visitor's betweenconversation, achieves the friendship the If and the danceresembles the banquet friendship compared to, then may say, theChinese type banquet is just like is a group dance, but thewestern-style banquet is just like is men's and women's Thus it can be seen, the Chinese type banquet and thewestern-style banquet friendship goal very is all obvious, onlyChinese type banquet more terrains now complete meal friendship, butthe western-style banquet manifests much between the neighboringguest's Is the western popular buffet is more obviouswhich with the Chinese diet way This law is: Will possessfood 11 to exhibit, everybody 各取所需, will not need to fix onthe seat eats, takes a walk the freedom, this way will be advantageousfor between individual emotion exchange, will not will certainly allspeeches to suspend on the tabletop, also has displayed the westernperson to the individuality, to the self- But respectivelyeats each, mutually did not harass, lacks some Chinese to chat thehappy altogether happy affective Therefore, in the final analysis or between perceptual and But,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as if in the fuzziness whichchanges along with the science More and more many Chineseby no longer only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vegetable the color, thefragrance, the taste, but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its health and In has experienced after in particular the non- Also, the people because of the more and more busy work, thought theChinese meal starts too troubles, was inferior to Hamburg facilitatesand so Then the difference not too was also distinct in the 论文

中英文论文的差异与共同点是什么意思

文章结构差异,英文学术Article类型的文章一般包括“题目和摘要、引言、理论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对比中文学术论文,英文学术论文在内容上要求更为详细。其中差别最显著之处在于对引言要求较高。写作时,引言部分需要引用充足的、相关的参考文献为所做研究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详述开展此项科研工作的根本原因,清楚、扼要地概括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中文是我你他,英文你他我。中文状语在前,英文重点在前中文含蓄,英文直接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2、姓氏使用的差异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3、称呼上的差异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或是Well,just so 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Hello, this is May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3、其他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中英文论文的差异与共同点怎么写

中文是我你他,英文你他我。中文状语在前,英文重点在前中文含蓄,英文直接

文化方面是个大方面,因为涉及到了日常的语言,图片,影视,信息,科技,人文等等。大学学士毕业论文,大多数学生写起来大体都是一个类型,即宏观方面去选取角度写,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更无从下手。其实,如果你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参考一些文献选取一个细致的角度入手,这样反而会轻松些。老师给你一个选择的范围,“内容要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或者教学有关”并非就是说题目是什么中英文化交流的大方向,这样你无法用几千字就能写好的。文化是包含那么多的类型,你喜欢哪方面或者擅长哪方面的,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切入。比如文化习俗,表达方式,餐饮娱乐,文化制度,历史等都是可以的。再具体到题目就可以是中英文化中的人的性格特点的异同点,特定时期内两国对于某件事,某个现象的关注的异同点等等。如果想了解一下相关内容,除了参考文献,还可以多看下BBC纪录片中的《神秘的英国》等。提纲的话大体是这个格式的:关键词英文摘要第一个标题 是中英文化中的文化一词的解释 出处,所涵盖的内容 然后标上你所要写的角度的那个关键词的解释,是包含在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提出问题,即该文化的特点在两个国度的表现方式第二个标题 就是中国文化中该文化关键词的解释和表现第三个标题 就是英国文化中该关键词的英语解释和表现第四个标题 就是该文化在两国中的相同点第五个标题 就是该文化在两国在的不同点第六个标题 就是进行总结感谢词 某某老师 某某同学提供的帮助标注 就是材料的出处手工打字,大学毕业后层帮多个朋友写过不同专业的论文,不知道现在格式和要求变了没 我是08年毕业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或者私信。谢谢PS:中英两国都有个茶文化,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入手啊。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英语日益成为全球学者学术讨论交流的重要媒介,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实现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来说,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英语学术论文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在中西文化中,英语和汉语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习惯用语。因此,赛恩斯编译提醒大家,英汉学术论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一、词汇方面。国内学者从出生便开始接受汉语的感染,在日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在脑海中深深扎下汉语的词汇以及使用方法。英语词汇与汉语不同,英语词汇更多往往是一词多义,极少数是一词一义的。有时候,英语的词汇意义与汉语相差很大,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状态。在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把汉语按照英语一一对应,逐字进行翻译,会出现词汇累赘,使英美国家人士难以理解。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会注重对称,导致出现重叠的现象。但在英语中,一句话中英语几乎不会重复使用名词,英语习惯的是一句话中用代词来代替重复的名词,避免出现累赘。词汇意义的不同以及词汇使用方式的差异会导致英语在相互翻译转换时,出现差异。二、句法方面。在句法方面,英语造句习惯使用形合法。形合法是指句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使用关联词等连接起来,以表达词义和逻辑关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形合,英语句子一般先写出主干,然后再使用关联词、介词等将修改句子主干的成分衔接上,成为完整的英语句子。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不同,汉语句子注重采用意合法。意合法是指通过句子中词语的词序变化、上下文及事实逻辑关系来表达清晰的写作思路。汉语的结构是通过短句来展开,通过对词语语序的调整,或者是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进行排序,组成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松散,这就使汉语更加注重领悟能力,而对句子的形式和逻辑关注较少。这与英语恰恰相反,英语更加重视句子的逻辑顺序,要求英语句子在主语、数量、时态等各方面保持一致性。另外,在英语与汉语在主客体的思维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英语句子习惯使用不能够主动实施动作或者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做主语,句子是被动语态。在汉语句子中,习惯将事物的实施主体用在句首作为主语,多为主动语态。三、篇章方面。英语与汉语在文章的篇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在论文写作的篇幅设计方面,有所不同。英语国家强调以人为中心,语言表达直接,英语写作在布局方面,会直接先表达中心思想,然后分点论述中心思想,最后结尾。但受不同文化背景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