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初级会计学论文2000字多少分及格

发布时间:2024-07-06 16:53:45

初级会计学论文2000字多少分及格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弊病。中小企业灵活、创新能力强,而且工作效率高,同时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通常来讲规模小行业面广但是业务单一,同时由于资金、业务面方面的原因使得它的组织制度、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本文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化问题给予了探讨,目前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主要是基础工作做得不好、核算主题不清、建账不规范、制度以及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主要从国家制度、会计制度建立(主要是集中在建立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方面)和外部监督力度这三个方面来谈。本文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探讨能够对广大中小企业中存在的会计问题有一定帮助,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 关键字:中小企业 会计 核算 规范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一)灵活,有创新能力,工作效率高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反应快。“机制“的本意是物理学上的概念,后来被生物学和医学借用过来,类比成生物体内各个生理组织结构之间的化学或物理学关系及其生命机能。医学上对机制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对生命本质的研究,是弄清生命障碍和疾病的重要一环。机制引中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其具有以下特点:(1)原始动力性。“机制”是企业生命的机能,是企业生命最本质、最核心的动力源,企业机制决定企业的生命状态及其活力。(2)组织的互动性。机制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生命运动有机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生物链。(3)功能导向性。企业机制具有对企业功能的导向作用,继之决定功能的性质与状态。(4)企业机制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a、企业机制决定企业内部人、财、物、事的合理配置;b、企业机制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成长性;c、企业机制决定企自身品质和市场价位。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的运做是相当灵活的,与大型企业相比它有着以下灵活的特点: (1)创业过程中难度较小,起步快 (2)运行过程中机制灵活,资金运行也快 (3)人员的更替比大型企业要快 (4)破产兼并中存在难度较小 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且几乎在每个行业中,都存在着被大企业忽略或没有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空白,中小民营企业凭自己灵活快速的优势,一举进入,努力获胜,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科技信息时代,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再靠统一质量标准,而在于质量保证基础上的不同特色。因此,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个性化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 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市场需求小,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负债成本,为了避免过度负债经营,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来满足其发展需要。如美国,中小企业创业资金 60%来自个人积累,9%来自亲戚朋友,法国、意大利等国中小企业自筹资金比重都在 50%左右。在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比重更高,据相关调查研究,国内私营企业创业资金来源中,1%来自个人劳动所得,6%来自家人或亲戚,而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只有 5%。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会选择外部融资。然而,在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却遇到极大的困难。主要困难来自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和难以获得间接融资。 在这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但是虽然资金不足,中小企业涉及的面却非常广,原因主要是:第一,作为企业领导者,总是希望能做大做强,所以他们无止境地向外不段投资,希望能通过广泛的投资得到更高的回报,当然,一般失败者为多数。 第二,作为中小企业,在经营妥善的情况下,或多或少的能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样希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并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他们的发展。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受到时间、地域、价格波动等条件的影响,中小企业也必须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为自己找到一条生路。 但是涉及的面广却无法掩盖中小企业业务的单一性,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法有自己全面的总体的运行模式,所以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广阔,但具体到业务上却显得非常单一。 (三)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十分有限 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个体户在用自己积攒数年资金的情况下创立的,所以他们对于制度结构、组织制度了解不多,同时他们往往也会忽略这方面的制度建立。 缺乏人才,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所以人才一般不愿意到“小企业就业:就算是在中小民营企业工作,一般也不安心,没打算长久干。实际上,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相当普遍而频繁,对企业成长影响很大。人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倒闭率高,工作不稳定;企业家族领导,外人很难凭本事升迁;中小民营企业福利差;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生活枯燥等。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团队精神不强。 (四)管理水平不高 与国际著名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历史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实践时间更短,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不奇怪。金焕民(麦肯锡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认为,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完成了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客观上说,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而企业的职能则是营销和创新。单就创新而言,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既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更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正在用成功的经验走向失败。从实际情况看,过去20多年,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在做销售,而非做营销。只要对提升销售量有用,什么“招”都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小企业销售规模做到最大的时候,往往是各种矛盾最终爆发的时候。销售是市场的产物,中小企业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市场而非销量。中国中小企业重视资本积累而忽视市场积累,资本就只能建立在沙滩上。没有市场的资本只能逐步贬值,并充满风险。按照外国一些企业管理专家的看法,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着企业文化、管理技能、团队、战略和薪酬体系等5个方面的危机,“而这5个方面恰恰是中小企业从创业阶段向更高阶段转型,由热情型、干劲型和经验型,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转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逃避纳税,逃废债务的愿望比大型企业要强烈 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倒向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一般都由国家或实力雄厚的集团做后盾,享受多种优惠的扶持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民营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不公平。税务政策规定个体工商户没有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领取增值税发票,增值税无法抵扣;即使建立财务会计制度、账册凭证健全的大量 中小私营企业,达不到规定的生产性企业100万元产值,流通性企业180万元销售额,也不能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导致实际税负增加。而且,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个体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改组时不可能享受到类似优惠条件;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民营企业无此厚遇。国企脱困3年中,国家剥离了上万亿元的国企债务,每年减少了上千亿元的利息负担,仅2000年又有1400多亿元的资金入了股市,其中95%以上都进了国营企业。 在面临自身资金不足,同时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能取得更大利润,不得不铤而走险,所以会出现逃避纳税等情况。 二、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小企业的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曾经有一小企业老总,随着经营规模扩大,非常希望企业的财会制度健全、规范,但是对聘请的财会大专毕业生不放心,老总自己兼任出纳,随意从公司账上支出现金,甚至从自己个人的存款账上直接发放工资,进货取现金,很多购买的存货及费用开支无正规发票,账务处理难度很大。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账。有的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度较底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不依法定规范建账,有些企业根本不设账, 即使设账也是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问卷调查资料反映,我国小企业存在两套账的比率高达75%,这表明我国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 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专业知识较低, 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 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会计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三)、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 小企业的原始凭证不规范,甚至业务发生而不能取得原始凭证。因为取得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供应商会加价,商品物资价格较高;不要发票商品物资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因此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合法的发票, 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因此造成企业记账失去真实的原始依据,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不规范。 (四)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制度缺乏,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着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往往无法建立健全,这些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里企业的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等,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五)会计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其企业会计通常是非常不规范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也可能是正规的有水平的会计师。但总体来说,会计的更换频率比较快,这其中可能是企业的原因也可能是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会计专业论文字数要求】会计专业论文,摘要字数在200至300字之间,正文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其他要求:1、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2、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3、申报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单面打印、装订,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初级会计学论文2000字多少分

【会计专业论文字数要求】会计专业论文,摘要字数在200至300字之间,正文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其他要求:1、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2、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3、申报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单面打印、装订,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多写还扣分,超过5千字,0分!其他扣分要看具体扣分准则,如下:论证有效性分析评分标准(1)根据分析评论的内容给分,占16分。(2)按论证程度、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给分,占14分。分四类卷给分:一类卷(12-14分):分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精练流畅。二类卷(8-11分):分析论证较有力,结构较严谨,条理较清楚,语句较通顺,有少量语病。三类卷(4-7分):尚有分析论证,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连贯,语病较多。四类卷(0-3分):明显偏离题意,内容空洞,条理不清,语句不通。(3)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2分。论说文评分标准(1)按照内容、结构、语言三项综合评分。一类卷(30-35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行文流畅。二类卷(24-29分),中心明确,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三类卷(18-23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较通顺,有少量语病。四类卷(11-17分):中心不太明确,结构不够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10分以下):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语句不通。(2)漏拟题目扣2分。(3)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至多扣2分。(4)书面不整洁,标点不正确,酌情扣1-2分。(4)书面不整洁,标点不正确,酌情扣1-2分。按照以上规则,我们就看到,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注意:段落结构的影响中文写作的段落结构更具有技巧性,如论说文的论证主体,有递进式、并列式、综合式、对比式等不同结构。字迹的影响评分标准中提及字迹的影响,大纲中规定字迹会影响1-2分,但实际情况来说,影响可能在3-4分左右。所以,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多写多练,把自己的字体练得工整一些。标题的影响很多同学在日常练习中没有养成写标题的习惯,往年真的好多同学下了考场一拍脑门:“糟了,忘记写题目了”。《考试大纲》的评分标准明确写道:“漏拟题目扣2分”。所以,标题在日常训练的时候就一定要重视!字数的影响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600字左右”,论说文要求“700字左右”,答题卡上均有字数累计标识,虽然没有人会挨个数,但考虑到空格、标点等位置,尽量超出相应位置3-4行,即论证有效性分析35行左右,论说文40行左右。当然,肯定还有同学问,超出可不可以,一写起来文思飞扬,控制不住?可以超,但一定不要超太多,如果你展现的写作水平或字迹一般般,但字数超过很多,那阅卷人要么是懒得看,忽略了你的结尾部分;要么是会判断你是否语言_嗦,会有反作用。书写规范的影响首先是针对错别字,出现错别字可以用"\"划掉即可,不要涂黑、随意涂抹;而且要做到下笔前就想好文章结构,避免书写过程中想修改整个句子或补充句子,这样是大打折扣的。

初级会计学论文2000字多少分钟

我也是会计专业的,你可以写纳税方面的,这是老师比较重视的话题题目:依法纳税的认识目录:1、企业所得税概述2、计税依据概述3、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的标准4、税率概述5、记税方法(1)查账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2)核定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6、税收筹划概述7、合理避税的方法8、税收筹划最经典的表述内容摘要: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3%。这个税率对我国大中型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是比较合适的,但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税收负担水平与原实际税负相比有所上升。为了照顾小型企业的实际困难,也参照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小企业采用较低税率征税的优惠照顾法,税法规定,对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含3万元)的企业,按18%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税所得额超过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按27%的税率征税,另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正确理解税收筹划,做到合理避税。内容:企业所得税是对各类内资企业和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是1993年12月13日由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从事物质生产、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劳务服务和其他营利事业取得的所得,以及取得的股息、利息、租金、转让资产收益、特许权使用费和营业外收益等所得。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中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各类内资企业或组织。具体包括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联营企业和其他组织。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减除准予扣除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等项目后的余额。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的标准,即根据什么来计算纳税人应缴纳的税额。计税依据与征税对象虽然同样是反映征税的客体,但两者要解决的问题不相同。征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计税依据则是确定了征税对象之后,解决如何计量的向题。有些税种的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是一致的,如各种所得税,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都是应税所得额。但是有些税种则不一致,如消费税,征税对象是应税消费品,计税依据则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再如,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是农业总收入,计税依据是税务机关核定的常年应税产量。计税依据分为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类型,从价计征的税收,以征税对象的自然数量与单位价格的乘积作为计税依据;从量计征的税收,以征税对象的自然实物量作为计税依据,该项实物量以税法规定的计量标准(重量、体积、面积等)计算。下列项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资本性支出。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各项税收滞纳金、罚款和罚金。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各类捐赠超过扣除标准的部分。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税率: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对小型企业实行二档优惠税率。即:全年应纳税所得额3万元以下的,税率18%;3万元至10万元的,税率为27%;10万元以上的,税率为33%计税方法:企业所得税有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征收方式。1、查账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1)季度预缴税额的计算依照税法规定,企业分月(季)预缴所得税时,应当按季度的实际利润计算应纳税额预缴;按季度实际利润额计算应纳税额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4计算应纳税额预缴或者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如按年度计划利润额)计算应纳税额预缴。计算公式为: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月(季)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或者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12(或1/4)×适用税率(2)年度所得税额的计算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都应当在分月(季)度预缴的基础上,于年度终了后进行清算,多退少补。其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汇算清缴应补(退)企业所得税税额=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月(季)已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在所得税的实际征管工作及企业的纳税申报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般是以企业的会计利润总额为基础,通过纳税调整来确定的,即: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以前年度亏损-免税所得2、核定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1)定额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规定进行申报缴纳。(2)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或……=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充分利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制度等政策的不完善、不健全,通过对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合理安排,达到合法享受税收优惠,避免因对税收政策的不解或误解而产生的税收陷阱,降低公司税负,减少税收支出,增加自身利益,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税收筹划行为。即税收筹划是指在税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当纳税人存在着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选择最低的税收负担来处理财务、经营和交易事项。税收筹划是一种有别于偷税、漏税、逃税等非法手段的一种合法的理财行为。所谓的税收筹划也就是合理避税,既然是合理避税,我想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违反税法,这里的不违反不单指国家颁布的税法,还包括各项税法解释,税务总局的问题答复等等;避税一定要建立在对税法熟知的基础上,合理避税是要把会计准则和税法相结合,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达到不多交纳税款怎么把企业所交税合理的降下来,有如下方法可供参考:1—合理加大成本,降低所得税,可以预提的费用应该进行预提。2—对设备采取快速折旧法来降低当期所得。3—采用“分灶吃饭”的方法,把业务分散,原来一个公司名下做的业务分成2-3个公司做,这样既可以增加成本摊消,又可以降低企业所得:比如你现在公司做一年30万利,需要交9万9的所得税,如果分成3个公司做,一年利每个公司就是10万的利,那么所得税3个公司一共是8万1,而其实因为成本渠道的增加,3个公司年利也不会做到30万了,很多成本已经重复摊消和预提了,其节约下来的税就不仅仅是近2万的税了。4—采用“高税区往低税区”走的方式:各个特区和开发区在税率方面国家都有优惠政策,把公司总部就转设到这些地方,比如深圳的企业所得税才15%。公司的工厂和分公司的一切业务总核算就算到公司总部去,也就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了。把企业结算做到:高所得税向低所得税地方走;搞了税赋率的地区向没有搞税赋率的地区走。5—采用“把工厂和公司注册到香港”的法,香港是个自由港,是个低税区,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不超过8%,其他税也特别低和少。6—借用“高新技术”的名义,享受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有2免3减,还有3免8减的。把其他业务和产品套进这个里面来做—搭“顺风车”。7—借用“外资”的名义对企业进行改制,各个地区对外资企业都有税务优惠政策。8—使用下岗工人和残疾人,也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9—和学校的校工厂联合,校工厂在税务方面国家是有特别优惠政策的。这些做法是在企业具体运转中可以采用的安全的、合理的、可靠的企业避税方法。税收筹划最经典的表述,来自于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在1935年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所作的声明:“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之后,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综观国外诸多对税收筹划的观点,都指出税收筹划是纳税人所进行的减轻税收负担的节税行为。尽管表述众多形式各异,但基本意义却是一致的,即税收筹划是企业经营者通过合法的的策划和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中外会计要素之比较[摘 要] 会计要素是会计理论的基石,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会计要素和国际会计准则(IASC)以及个别国家对会计要素的划分和定义进行比较,找出各自优缺点,发挥它们各自优势。  [关键词] 会计要素;国际;中国;比较  会计是应用学一个分支,它把有关企业经营和理财活动的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我们应当把吸收和借鉴国外会计中一切好的经验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有史以来,会计不断演进,以满足从事经济交易的人们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国际化,会计自然也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但会计在全世界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会计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和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制度,每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实务都是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计要素是人们对会计或称会计报表所考察和反映的内容进行适当分类所赋予的称谓。会计要素的划分和设立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会计要素设立的差异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这种组合几乎都不可能相同,因而差异是必然的。通过比较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好的经验以促进我国会计改革。  国务院发布关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会计法》的配套法规,该条例系统规范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法律责任等重大方面,并在其中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在会计报表中的列示要求。与我国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相比,条例关于六大会计要素的界定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完善,与国际上其它团体或国家的会计要素的界定相比各有特色,也各有利弊。本文拟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中规定的会计要素界定为基础,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会计要素的界定,与我国会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正确理解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定义的比较  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按照这一定义,资产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资产作为一项经济资源可以独立地或与其他资源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使用,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否则,不应当确认为资产。这是资产最重要的特征。第二,资产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只有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资产,而不能根据计划或来确认一笔资产。第三,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拥有是指企业对其享有所有权;控制是指企业虽然不享有所有权,但掌握了某项资产的实际未来利益和风险,可以通过该资产的使用获得未来经济利益。  条例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与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增加了“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第二,增加了“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第三,取消了“能以货币计量”。变化后的定义从理论上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高度概括了资产的基本特征。其实践意义则是可以根据资产的定义确定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资源范围,同时也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应当要求企业将“不良资产”单独列示与报表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因为不良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至于取消“能以货币计量”,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货币计量作为财务会计的三大支柱之一,已经被纳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凡通过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以货币计量,在定义中不必提及,这对负债要素同样适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这“未来经济利益”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共同基础,澳大利亚对资产的定义与美国基本相同,差别在于它强调资产是“被企业控制”的,而不是“获得”。国际会计准则和新西兰也都认为资产是“为企业所控制”的,但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的内涵是“经济资源”。虽然各国的表述各有差异,但都基本上揭示了资产的基本特征,正如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定义资产时提出的资产三大特征。第一,资产包含未来经济利益,其中,未来经济利益表现为给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能力;第二,企业能从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或控制别人得到这种利益;第三,引起企业获得这种利益、控制别人获得这种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已经发生。这一定义与我国的新会计法定义相近本质相同。  负债  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负债定义为:“负债是指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存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外流”。按照这一定义,负债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负债是企业现存的经济义务,该义务是由过去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第二,负债将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第三,负债的清偿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与框架关于负债的定义基本一致,较好地概括了负债的基本特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负债定义为现在承担的未来经济利益牺牲的义务等。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认为负债有三个特征:(1)它表明了某实体当前对其他实体的义务或责任,该责任将会在未来特定日期通过资产的转让或使用来清偿;(2)这种义务或责任使企业无法避免未来的利益牺牲,或选择的余地很小;(3)导致企业承担义务或责任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  FASB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于当前义务引起的经济利益未来可能的牺牲,该义务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表现为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负债的定义与美国完全一样。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是:“负债是当前所承担的义务,该义务是由过去的事项引起的,清偿该义务将导致企业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的流出。”尽管各国的表述有所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负债是一种经济义务或经济责任,都抓住了负债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出”这一本质。比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认为负债是“经济利益的牺牲”或者必须“转移的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的流出”;加拿大采用了列举的方法进行表述:“将来要通过转交或使用资产,或提供劳务,或放弃其他经济利益”;我国则将“经济利益的牺牲”描述为“将以提供劳务或支付经济资源之方式偿付者”。  所有者权益  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产权(所有者权益)是指在企业的资产中扣除全部负债后的剩余权益。”根据这一定义,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剩余利益,即资产减去负债以后的余额,该利益归企业所有者拥有。会计等式将所有者权益表述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该等式说明,负债作为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既定义务;在负债既定的前提下,所有者权益的大小受资产变动的影响,收益与风险同在,当企业因分配利润后经营亏损使资产减少时,所有者权益减少。  条例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  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既说明所有者权益属于企业所有者,又表述了其金额为企业的剩余利益。美国把所有者权益称之为“权益”,认为“权益是实体在资产减去负债后享有的剩余权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权益的定义与美国完全相同。  收入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会计理论界一般认为广义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收益,狭义的收入仅指营业收入。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列示的收益要素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收入,其定义为:“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引起产权增加,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并进一步指出:“收益的定义包括了收入和利得,收入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包括销售收入、服务费、利息、股利、使用费和租金等。”“利得包括了符合收益定义的其它项目。”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的定义是狭义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总流入。”这一定义不包括投资者出资所导致的权益的增加。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由于生产或制造商品、提供劳务以及其他构成企业当前主要或中心业务,而带来的资产流入或改善以及的清偿(或两者兼而有之)”。收入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营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条例则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既指出收入产生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又说明收入会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费用  费用是与收入配比的一个会计要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所列示的费用要素是与收益要素相配合的广义费用,其定义:“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业主产权减少,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并进一步指出:“费用的定义包括了损失,也包括那些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费用的例子有,销售、工资和折旧。”“损失是指在企业日常活动之中或之外发生的符合费用定义的其他项目。”可见,广义的费用不仅包括为取得营业收入发生的资产减少和耗费,还包括与赚取营业收入无关的资产减少与损失;狭义的费用仅指前者。与狭义的收入相对应,狭义的费用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第二,费用的发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根据这一特征,当期生产成本不应当确认为费用。我国在有关会计法规中关于费用的定义都是狭义的。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费用要素。费用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仅指正常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无须按配比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指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条例则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较充分的概括了费用的特征。与条例关于收入的定义一致。  利润  利润是一个差额,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取得的广义收入超出广义费用的部分。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没有将利润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单独定义。这可能是因为收益和费用都是广义概念,利润是收益与费用的差额,不把利润作为一个要素也不影响确认。美国FASB也未给利润定义,但利润作为会计要素在数量上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按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配比出的利润,是美国FASB所倡导的全面收益的概念,美国FASB将综合收益定义为:“全面收益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化”。  条例则将利润定义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两者的含义基本一致,一致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一是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对利润单独定义,不明显存在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二是利润要素的含义在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符合我国国情,成为中国会计的特色之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定义都是狭义的,广义收入中的利得(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与广义费用中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投资损失)以其差额(营业外收支净额和投资净收益)列为利润的二级定义,成为企业净利润的构成内容。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素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下利润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利润表包括的  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0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素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素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以上会计要素定义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特定主体为主语,以经济效益为主线,既揭示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又阐明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S]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庄恩岳主编。中外会计准则比较[M]北京:中国出版社,1999,  [3]王德升,白綮鲁,阎金锷主编。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4]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7]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  [8]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出版社,  [9]刘兴云著。中西会计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乔玉洋。从会计要素的国际比较中引发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9)。

【会计专业论文字数要求】会计专业论文,摘要字数在200至300字之间,正文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其他要求:1、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2、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3、申报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单面打印、装订,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初级会计学论文2000字多少分正常

【会计专业论文字数要求】会计专业论文,摘要字数在200至300字之间,正文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其他要求:1、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2、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3、申报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单面打印、装订,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中外会计要素之比较[摘 要] 会计要素是会计理论的基石,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会计要素和国际会计准则(IASC)以及个别国家对会计要素的划分和定义进行比较,找出各自优缺点,发挥它们各自优势。  [关键词] 会计要素;国际;中国;比较  会计是应用学一个分支,它把有关企业经营和理财活动的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我们应当把吸收和借鉴国外会计中一切好的经验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有史以来,会计不断演进,以满足从事经济交易的人们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国际化,会计自然也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但会计在全世界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会计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和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制度,每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实务都是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计要素是人们对会计或称会计报表所考察和反映的内容进行适当分类所赋予的称谓。会计要素的划分和设立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会计要素设立的差异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这种组合几乎都不可能相同,因而差异是必然的。通过比较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好的经验以促进我国会计改革。  国务院发布关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会计法》的配套法规,该条例系统规范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法律责任等重大方面,并在其中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在会计报表中的列示要求。与我国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相比,条例关于六大会计要素的界定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完善,与国际上其它团体或国家的会计要素的界定相比各有特色,也各有利弊。本文拟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中规定的会计要素界定为基础,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会计要素的界定,与我国会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正确理解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定义的比较  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按照这一定义,资产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资产作为一项经济资源可以独立地或与其他资源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使用,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否则,不应当确认为资产。这是资产最重要的特征。第二,资产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只有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资产,而不能根据计划或来确认一笔资产。第三,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拥有是指企业对其享有所有权;控制是指企业虽然不享有所有权,但掌握了某项资产的实际未来利益和风险,可以通过该资产的使用获得未来经济利益。  条例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与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增加了“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第二,增加了“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第三,取消了“能以货币计量”。变化后的定义从理论上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高度概括了资产的基本特征。其实践意义则是可以根据资产的定义确定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资源范围,同时也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应当要求企业将“不良资产”单独列示与报表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因为不良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至于取消“能以货币计量”,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货币计量作为财务会计的三大支柱之一,已经被纳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凡通过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以货币计量,在定义中不必提及,这对负债要素同样适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这“未来经济利益”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共同基础,澳大利亚对资产的定义与美国基本相同,差别在于它强调资产是“被企业控制”的,而不是“获得”。国际会计准则和新西兰也都认为资产是“为企业所控制”的,但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的内涵是“经济资源”。虽然各国的表述各有差异,但都基本上揭示了资产的基本特征,正如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定义资产时提出的资产三大特征。第一,资产包含未来经济利益,其中,未来经济利益表现为给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能力;第二,企业能从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或控制别人得到这种利益;第三,引起企业获得这种利益、控制别人获得这种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已经发生。这一定义与我国的新会计法定义相近本质相同。  负债  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负债定义为:“负债是指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存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外流”。按照这一定义,负债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负债是企业现存的经济义务,该义务是由过去经济业务事项引起的;第二,负债将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第三,负债的清偿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与框架关于负债的定义基本一致,较好地概括了负债的基本特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负债定义为现在承担的未来经济利益牺牲的义务等。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认为负债有三个特征:(1)它表明了某实体当前对其他实体的义务或责任,该责任将会在未来特定日期通过资产的转让或使用来清偿;(2)这种义务或责任使企业无法避免未来的利益牺牲,或选择的余地很小;(3)导致企业承担义务或责任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  FASB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于当前义务引起的经济利益未来可能的牺牲,该义务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表现为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负债的定义与美国完全一样。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是:“负债是当前所承担的义务,该义务是由过去的事项引起的,清偿该义务将导致企业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的流出。”尽管各国的表述有所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负债是一种经济义务或经济责任,都抓住了负债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出”这一本质。比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认为负债是“经济利益的牺牲”或者必须“转移的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的流出”;加拿大采用了列举的方法进行表述:“将来要通过转交或使用资产,或提供劳务,或放弃其他经济利益”;我国则将“经济利益的牺牲”描述为“将以提供劳务或支付经济资源之方式偿付者”。  所有者权益  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产权(所有者权益)是指在企业的资产中扣除全部负债后的剩余权益。”根据这一定义,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剩余利益,即资产减去负债以后的余额,该利益归企业所有者拥有。会计等式将所有者权益表述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该等式说明,负债作为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既定义务;在负债既定的前提下,所有者权益的大小受资产变动的影响,收益与风险同在,当企业因分配利润后经营亏损使资产减少时,所有者权益减少。  条例将所有者权益定义为:“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  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既说明所有者权益属于企业所有者,又表述了其金额为企业的剩余利益。美国把所有者权益称之为“权益”,认为“权益是实体在资产减去负债后享有的剩余权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权益的定义与美国完全相同。  收入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会计理论界一般认为广义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收益,狭义的收入仅指营业收入。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列示的收益要素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收入,其定义为:“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引起产权增加,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并进一步指出:“收益的定义包括了收入和利得,收入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包括销售收入、服务费、利息、股利、使用费和租金等。”“利得包括了符合收益定义的其它项目。”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的定义是狭义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总流入。”这一定义不包括投资者出资所导致的权益的增加。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由于生产或制造商品、提供劳务以及其他构成企业当前主要或中心业务,而带来的资产流入或改善以及的清偿(或两者兼而有之)”。收入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营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条例则将收入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既指出收入产生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又说明收入会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费用  费用是与收入配比的一个会计要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所列示的费用要素是与收益要素相配合的广义费用,其定义:“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业主产权减少,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并进一步指出:“费用的定义包括了损失,也包括那些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费用的例子有,销售、工资和折旧。”“损失是指在企业日常活动之中或之外发生的符合费用定义的其他项目。”可见,广义的费用不仅包括为取得营业收入发生的资产减少和耗费,还包括与赚取营业收入无关的资产减少与损失;狭义的费用仅指前者。与狭义的收入相对应,狭义的费用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第二,费用的发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根据这一特征,当期生产成本不应当确认为费用。我国在有关会计法规中关于费用的定义都是狭义的。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费用要素。费用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仅指正常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无须按配比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指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条例则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较充分的概括了费用的特征。与条例关于收入的定义一致。  利润  利润是一个差额,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取得的广义收入超出广义费用的部分。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没有将利润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单独定义。这可能是因为收益和费用都是广义概念,利润是收益与费用的差额,不把利润作为一个要素也不影响确认。美国FASB也未给利润定义,但利润作为会计要素在数量上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按广义收入和广义费用配比出的利润,是美国FASB所倡导的全面收益的概念,美国FASB将综合收益定义为:“全面收益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化”。  条例则将利润定义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两者的含义基本一致,一致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一是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对利润单独定义,不明显存在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二是利润要素的含义在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符合我国国情,成为中国会计的特色之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定义都是狭义的,广义收入中的利得(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与广义费用中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投资损失)以其差额(营业外收支净额和投资净收益)列为利润的二级定义,成为企业净利润的构成内容。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素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下利润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利润表包括的  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0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素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素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以上会计要素定义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特定主体为主语,以经济效益为主线,既揭示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又阐明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共同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S]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庄恩岳主编。中外会计准则比较[M]北京:中国出版社,1999,  [3]王德升,白綮鲁,阎金锷主编。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4]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7]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  [8]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出版社,  [9]刘兴云著。中西会计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乔玉洋。从会计要素的国际比较中引发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9)。

初级会计学论文2000字数要求多少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一般高级会计职称的话,要看你们要求是什么期刊的。字符数是按照期刊级别来的,比如一般省级国家级的要求是2000字符数以上,核心要求3500-4000字符以上。不明白的可加~具体看下你们的要求做解答~!

第一部分 会计论文的种类,基本格式与要求 会计论文是经济论文的一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议论文而言,存在多种形式,如报刊的社论,评论,短评,有关机构的各种分析报告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学术论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会计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诸方面 会计论文的种类 按不同的标志,可将会计论文划分出一定的类别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种类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会计论文可分为宏观会计论文,微观会计论文 宏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论文,如论及国民经济核算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会计与经济运行关系,等等 微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论文,如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长期投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比较,历史成本法下存货计价的比较,等等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分类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基础理论型,应用研究型,学术争鸣型和调研报告型 基础理论型会计论文,是指采用科学方法论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进行研究的论文,比如现代会计的目标,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的冲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等等 应用研究型会计论文,是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对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及解决思路的论文比如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研究,坏账损失会计处理问题及其改进,等等 学术争鸣型会计论文,是指对某些会计问题的不同见解和不同观点进行商榷的论文这类论文往往是就某篇文章中的全部或部分所提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商榷,其对象可以确指,也可以泛指;或许是基础理论问题,或许是应用研究问题比如对商誉会计的商榷,对会计委派制问题的几个不同观点,会计国际化含义的辩析,等等 调研报告型会计论文,是指通过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产生的根源,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应用对策略向上级部门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的论文这类论文针对性强,导向明确,比如全面预算管理在某某企业的应用,ABC方法在某某医院的实施,等等 按论文的体式分类 按论文的体式不同,会计论文可分为纯理论探讨性论文,历史考证性论文,方法研究性论文,调查报告性论文,案例分析性论文和争鸣性论文 纯理论探讨性论文,是借助抽象,归纳及推理等手段,对财务会计领域某些概念或原则等进行系统的理性分析的论文这类论文一般是以公理,定理(包括相关学科)或会计,财务的基本原理为根据,对涉及问题进行推理,目的是得出新结论或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比如责任会计的结构,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等等 历史考证性论文,是对事物的本来面貌或事物的本质的特征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进行考据和分析的论文如"账"与"账"关系的历史考证,四柱清册的起源,等等 经济实证性论文,实证经济学的特点是回答"是什么"的方法,因而,经济实证性论文是需要运用大量翔实资料去谁说明某一观点或问题的论文比如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模型的研究,等等 方法研究性论文,是指对会计研究中某些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出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比如以现金流量表的综合分析,等等 调查报告性论文,是指对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某一方面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后,就其现状及发生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的论文如会计委派制在某某地区实施情况的调研,某某企业会计住处失真的原因调查,等等 案例分析性论文,是指选定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来说明某些会计问题的论文如标准成本法在某某企业的 使用,责任会计在某某企业的实施,等等 争鸣性论文,是针对一些会计问题的观点和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见的论文如对会计委派制的新认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而不是信息系统,等等 会计论文的基本格式与要求 论文的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谋篇部局,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有关规定规范的会计论文结构一般应有论文的前置部分(多数要求中英文对照),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的文尾三大部分构成前置部分主要包括标题,内容摘要(或称内容提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结论(或引言),本论,结论,文尾部分包括致谢,附注说明,参考文献简单阐述如下: 标题 标题又称题目,题名它是以最确切,最简单的词语反映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会计论文的标题,一般以一行式标题为主也可采用双行式标题,即正题和副题结合正题提示论文的主旨,是对副题的提炼和概括,而副题标题则是正题的说明,以表明该论文论述范围,是正题的基础 论文标题一般要满足:一是准确概括论文内容,力求题文相符;二是标题要有创新,引人入胜,力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三是昼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记住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对会计论文内容以第三者的独立角度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摘要应与正文有等量信息一般应有陈述的对象,方法,结论等,但侧重于结论内容摘要自身要能够独立成篇,是一篇可独立使用的完整短文,以不超大过300字为宜若还有英文摘要,则中英文摘要必须完全对应 关键词 摘录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与检索,揭示出论文将围绕啊些方面展开论述一般应选取3-8个词作关键词如《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的关键词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国际化这三个词就揭示出标题及论文的核心 正文 绪论或引言 绪论是会计论文的开头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两项内容;其一是确立中思议题,其二是阐明所研究议题的背景,目的,价值和意义等若会计论文篇幅较长,则在绪论部分还可以把本论的部分内容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或将所论述问题的结论作一个提示但必须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本论 本论是会计论文的主体,作者在这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是详细地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一部分必须依据议题的性质来确定相应的写作方式,或正面立论,或驳斥不同看法,从而达到论证论文观点的目的 结论 结论是论文全部内容的总结结论是从全部材料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提炼而得来的具有创新的论文的总观点,应表明作者发现了什么规律,原理,解决了什么重要课题,对传统的看法有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还可以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这一不足之处的研究方向,以引起同行的注意这样就实现了文章的首尾呼应,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严谨,表述完整的有机整体 致谢 可在论文或文章末尾标注出给完成论文提供帮助的单位或个人,并表达感谢之情 参考文献 会计论文在文章末尾应列出参考文献,注明此论文写作时所参考或引用的其他成果这一方面表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指出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的成果,哪些是他人的成果或观点;同时也表明尊重前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指明引用资料的出处也便于检索参考文献注明著者,书(题或篇)名,刊名,卷(期),页次,出版年,出版地等 第二部分 会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要领 会计论文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会计问题加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描述出来的过程由于现实经济活动可能涉及到范围较广,需考虑的因素较多,这必然对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若避而求其次,则可能使论文落入俗套,没有新意,因而,从立题写会计论文直到论文的完成,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下面阐述会计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和要领,以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选择题目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会计论文的成败与否,因而有很多原则要领,如必须"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为会计论文的选题,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会计学术论文对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阅历浅;有些学生有着较旨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有些可能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因此,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 题目选择的一般原则 社会需要与学术价值兼顾的原则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特征,不同的经济业务处在不同的环境其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会计的技术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活动就遇到了诸多挑战,急需解决如:资产重组中新增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问题;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企业合并中商誉的有关会计问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基础与计量原则;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论文是对学生会计相关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是一定阶段学习效果的总结,论文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学术价值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论文的生命学术价值就是要求论文从理论框架,分析方法等方面能够写出新意,以揭示会计发展规律,促进会计事业发展因此,凡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会计问题,都是可考虑的选题范围当然,学术价值有高低不同层次,但不管怎样,学术价值都是选题的着眼点 量力而行原则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如果论文选题连自己都不感兴趣,是不可能写好论文的如果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则最后不可能出成果的客观条件是指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1)选题宜专不宜全,宜小不宜大,应扬己所长,避己所短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借助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会计论文的写作 通常将论文题目初拟印发,供学生选用,但这一般是参考题目,即使是确定的选题范围,具体题目是靠学生本人思考选择了若选一个会计学科中关键问题的小题目,而且是自己有较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题目,只要抓住其要害,深入本质,科学地给予剖析,从各个角度对其精确论述,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就可望成为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 确定选题的途径 每个人从事会计研究的基本条件都有所不同,但必须在坚持上述选题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基本条件的选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出于满足个个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会计委派制问题,2001年上半年的会计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会计诚信问题,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介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会计学科相结合,利用会计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会计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在这样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会计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会计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会计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补差法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学术价值也较大 新角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或改变大家都采用的方法而寻求新的切入点如模糊财务评价问题,财务工程学初探,从财政和契约关系的特征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信息不对称与审计,等等 搜集与整理 一般来说,主题确立之后,就会自然地进入考察或搜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也可以说,这是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位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会计论文的撰写程序由此可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察或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有了资料,论文才可"言之有物"其实,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搜集,积累和占有材料:凡是你觉得特有利用价值的,就应反它搜集起来;积累材料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日积月累;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力求其详当我们选定一个题目后,再进行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的搜集,紧紧围绕着自己选定的主攻任务,时时联系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去搜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与自己确定的中心论点关系最密切的材料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主要工作是: 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会计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会计报表,会计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论文主题要尽可能的考察和搜集相关的资料 同时,尽量"要上机"即搜集资料时动用现代计算机设备来处理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 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加以鉴别,区别出直伪,主次,轻重,表面和实质,典型和一般,本义和旁义等,真正做到理解材料和吃透材料,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资料可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论文充实丰满 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即做到认真刻苦研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数据处理数据是会计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炼观点,精心撰写 提炼观点或中心议题 论文观点或中心议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立起的"靶子",是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文章的中心中心确立起来后,作者是就应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并由中心近一定的逻辑向外扩散思路,最终又要向中心聚集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的论说阐述不可脱离中心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提出观点或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直截了当,或是间接揭示;是反问,还是设问;是引证,还是归纳事实,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基本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精心撰写,独运匠心 在把握素材后,就应探索形式,选准论文的表现角度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可选择:(1)领悟精神,深刻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多方位地而又深入论证如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原因探析之类论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2)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抓住某一薄弱环节,着重讨论,阐述己见,如论会计交接工作的不规范性问题,政府委派会计制不可取之类论题,可选择这种(3)针对论争,解疑诘辩选择有争论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优劣,树立自己的观点,如不要反会计职能无限扩大之类(4)选准"靶子",批驳陈说即将某文或某书中的错误论点作为"对立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驳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写"与谈税务筹划——与某某同志商榷"之类 拟定提纲 论文的表现角度选准之后,就要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它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材料的作用提纲有详略之分我们一般要求尽量撰写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其一,通过拟定详细提纲,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也检验了所掌握材料是否充分;其二,通过详尽的大纲,指导教师更容易指导;其三,详尽的大纲通过后,成文就相对容易,只需反大纲在内容上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添加内容就可以了 拟提纲一般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由略到详即先把大的部分定下来,确定大段标题,再斟酌,明确每个大部分的小层次(即小标题),再依次深入,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改完成,论文的提纲拟就以后,就应以纲统目,以说理为主,必须有虚有实,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形象的比喻以及典型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结合实际实例去作有步骤的层层逼近的科学论证同时,大纲一定要实现:(1)明确论文的具体部局,要以总论点,分论点搭起框架结构,否则论文可能会显得三乱(2)内容的表现上,要选择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分总(总分)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散论式结构等 精心撰写 提纲编写就绪后,文章的撰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即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描述阶段会计论文的定作应达到如下要求: 容易理解会计论文是表明作才观点的,要想把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出去,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结构得当,叙述准确对于中心论点,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给出结论的地方,一定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转述的,人所共知的地方可简明扼要地讲论文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意,道理是否说得中肯深透,而不在地篇幅的长短,在基本达到对论文的字数要求的情况下,以行文简洁为标准 引用要得当,注释要清楚为此,要讲究引用与注释的方法引文与注释可以在页尾注明,也可以在文尾注明,并且尽量提供大的信息量,以便读者查找与核对 表与图的运用由于表与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借助它们常常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弊病。中小企业灵活、创新能力强,而且工作效率高,同时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通常来讲规模小行业面广但是业务单一,同时由于资金、业务面方面的原因使得它的组织制度、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本文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化问题给予了探讨,目前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主要是基础工作做得不好、核算主题不清、建账不规范、制度以及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主要从国家制度、会计制度建立(主要是集中在建立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方面)和外部监督力度这三个方面来谈。本文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探讨能够对广大中小企业中存在的会计问题有一定帮助,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 关键字:中小企业 会计 核算 规范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一)灵活,有创新能力,工作效率高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反应快。“机制“的本意是物理学上的概念,后来被生物学和医学借用过来,类比成生物体内各个生理组织结构之间的化学或物理学关系及其生命机能。医学上对机制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对生命本质的研究,是弄清生命障碍和疾病的重要一环。机制引中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其具有以下特点:(1)原始动力性。“机制”是企业生命的机能,是企业生命最本质、最核心的动力源,企业机制决定企业的生命状态及其活力。(2)组织的互动性。机制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生命运动有机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生物链。(3)功能导向性。企业机制具有对企业功能的导向作用,继之决定功能的性质与状态。(4)企业机制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a、企业机制决定企业内部人、财、物、事的合理配置;b、企业机制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成长性;c、企业机制决定企自身品质和市场价位。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的运做是相当灵活的,与大型企业相比它有着以下灵活的特点: (1)创业过程中难度较小,起步快 (2)运行过程中机制灵活,资金运行也快 (3)人员的更替比大型企业要快 (4)破产兼并中存在难度较小 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且几乎在每个行业中,都存在着被大企业忽略或没有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空白,中小民营企业凭自己灵活快速的优势,一举进入,努力获胜,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科技信息时代,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再靠统一质量标准,而在于质量保证基础上的不同特色。因此,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个性化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 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市场需求小,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负债成本,为了避免过度负债经营,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来满足其发展需要。如美国,中小企业创业资金 60%来自个人积累,9%来自亲戚朋友,法国、意大利等国中小企业自筹资金比重都在 50%左右。在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比重更高,据相关调查研究,国内私营企业创业资金来源中,1%来自个人劳动所得,6%来自家人或亲戚,而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只有 5%。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会选择外部融资。然而,在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却遇到极大的困难。主要困难来自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和难以获得间接融资。 在这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但是虽然资金不足,中小企业涉及的面却非常广,原因主要是:第一,作为企业领导者,总是希望能做大做强,所以他们无止境地向外不段投资,希望能通过广泛的投资得到更高的回报,当然,一般失败者为多数。 第二,作为中小企业,在经营妥善的情况下,或多或少的能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样希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并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他们的发展。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受到时间、地域、价格波动等条件的影响,中小企业也必须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为自己找到一条生路。 但是涉及的面广却无法掩盖中小企业业务的单一性,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法有自己全面的总体的运行模式,所以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广阔,但具体到业务上却显得非常单一。 (三)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十分有限 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个体户在用自己积攒数年资金的情况下创立的,所以他们对于制度结构、组织制度了解不多,同时他们往往也会忽略这方面的制度建立。 缺乏人才,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所以人才一般不愿意到“小企业就业:就算是在中小民营企业工作,一般也不安心,没打算长久干。实际上,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相当普遍而频繁,对企业成长影响很大。人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倒闭率高,工作不稳定;企业家族领导,外人很难凭本事升迁;中小民营企业福利差;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生活枯燥等。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团队精神不强。 (四)管理水平不高 与国际著名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历史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实践时间更短,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不奇怪。金焕民(麦肯锡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认为,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完成了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客观上说,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而企业的职能则是营销和创新。单就创新而言,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既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更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正在用成功的经验走向失败。从实际情况看,过去20多年,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在做销售,而非做营销。只要对提升销售量有用,什么“招”都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小企业销售规模做到最大的时候,往往是各种矛盾最终爆发的时候。销售是市场的产物,中小企业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市场而非销量。中国中小企业重视资本积累而忽视市场积累,资本就只能建立在沙滩上。没有市场的资本只能逐步贬值,并充满风险。按照外国一些企业管理专家的看法,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着企业文化、管理技能、团队、战略和薪酬体系等5个方面的危机,“而这5个方面恰恰是中小企业从创业阶段向更高阶段转型,由热情型、干劲型和经验型,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转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逃避纳税,逃废债务的愿望比大型企业要强烈 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倒向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一般都由国家或实力雄厚的集团做后盾,享受多种优惠的扶持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民营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不公平。税务政策规定个体工商户没有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领取增值税发票,增值税无法抵扣;即使建立财务会计制度、账册凭证健全的大量 中小私营企业,达不到规定的生产性企业100万元产值,流通性企业180万元销售额,也不能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导致实际税负增加。而且,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个体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改组时不可能享受到类似优惠条件;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民营企业无此厚遇。国企脱困3年中,国家剥离了上万亿元的国企债务,每年减少了上千亿元的利息负担,仅2000年又有1400多亿元的资金入了股市,其中95%以上都进了国营企业。 在面临自身资金不足,同时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能取得更大利润,不得不铤而走险,所以会出现逃避纳税等情况。 二、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小企业的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曾经有一小企业老总,随着经营规模扩大,非常希望企业的财会制度健全、规范,但是对聘请的财会大专毕业生不放心,老总自己兼任出纳,随意从公司账上支出现金,甚至从自己个人的存款账上直接发放工资,进货取现金,很多购买的存货及费用开支无正规发票,账务处理难度很大。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账。有的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度较底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不依法定规范建账,有些企业根本不设账, 即使设账也是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问卷调查资料反映,我国小企业存在两套账的比率高达75%,这表明我国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 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专业知识较低, 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 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会计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三)、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 小企业的原始凭证不规范,甚至业务发生而不能取得原始凭证。因为取得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供应商会加价,商品物资价格较高;不要发票商品物资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因此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合法的发票, 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因此造成企业记账失去真实的原始依据,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不规范。 (四)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制度缺乏,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着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往往无法建立健全,这些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里企业的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等,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五)会计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其企业会计通常是非常不规范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也可能是正规的有水平的会计师。但总体来说,会计的更换频率比较快,这其中可能是企业的原因也可能是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