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国内外形势论文1500字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7-04 18:06:25

国内外形势论文1500字怎么写的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  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什上台后就把中国定为竞争对手,但“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中国成了其合作伙伴。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2030年将可能超越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允许全球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霸权,所以中美关系在合作中对抗在所难免,美国会继续遏止中国的崛起,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止中国重要的战略棋子之一。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而中国此时仍任重而道远。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

国内外形势论文1500字怎么写

进入2008年,自然灾害和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从内外两方面加大了我国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社会上出现了放松调控力度、避免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呼声,甚至出现“硬着陆”和“滞胀”的担忧。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于明确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显得尤为重要,从各方面情况判断,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不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基本面: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虽大于以往,但其影响程度尚不能过高估计。在当前情况下,要继续坚持“双防”的基本政策取向,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保持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美国和世界经济放缓的影响分析   去年以来,随着美的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向全球市场蔓延,不仅直接影响美国经济,而且引发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动荡,给全球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  美国和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于以往,过去5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繁荣期。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展外需空间是分不开的。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中国制造”产品远销世界,使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民币与外币的经常兑换,已使我国无法置身于全球经济之外而独善其身,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已不容忽视。随着近年来我国与新兴经济体联系的加强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完全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缓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外需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有效扩大内需和平衡内外需关系的能力。  第四,美国和全球经济减速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但也会成为出口结构调整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减速,有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据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幅预期为5%左右。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增速5~1个百分点,再考虑到全球经济体减速的影响,外部输入性因素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的回落,这将有利于我国偏快的经济降温。与此同时,外部输入的减速压力,也可能促使我国加快出口结构调整、促使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需空间缩小,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将促使我国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包括资源在内的资产价格普遍下滑,为我国海外投资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我国可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力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新的外需空间,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嘻嘻,交了,你问的不够早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

国内外形势论文1500字怎么写标题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现在谈金融危机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以及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加强思想认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net)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信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对象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信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

进入2008年,自然灾害和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从内外两方面加大了我国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社会上出现了放松调控力度、避免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呼声,甚至出现“硬着陆”和“滞胀”的担忧。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于明确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显得尤为重要,从各方面情况判断,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不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基本面: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虽大于以往,但其影响程度尚不能过高估计。在当前情况下,要继续坚持“双防”的基本政策取向,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保持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美国和世界经济放缓的影响分析   去年以来,随着美的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向全球市场蔓延,不仅直接影响美国经济,而且引发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动荡,给全球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  美国和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于以往,过去5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繁荣期。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展外需空间是分不开的。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中国制造”产品远销世界,使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民币与外币的经常兑换,已使我国无法置身于全球经济之外而独善其身,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已不容忽视。随着近年来我国与新兴经济体联系的加强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完全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缓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外需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有效扩大内需和平衡内外需关系的能力。  第四,美国和全球经济减速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但也会成为出口结构调整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减速,有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据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幅预期为5%左右。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增速5~1个百分点,再考虑到全球经济体减速的影响,外部输入性因素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的回落,这将有利于我国偏快的经济降温。与此同时,外部输入的减速压力,也可能促使我国加快出口结构调整、促使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需空间缩小,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将促使我国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包括资源在内的资产价格普遍下滑,为我国海外投资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我国可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力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新的外需空间,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怎么写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现在谈金融危机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嘻嘻,交了,你问的不够早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