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4 23:52:36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论文怎么写

第一部分 会计论文的种类,基本格式与要求 会计论文是经济论文的一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议论文而言,存在多种形式,如报刊的社论,评论,短评,有关机构的各种分析报告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学术论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会计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诸方面 会计论文的种类 按不同的标志,可将会计论文划分出一定的类别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种类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会计论文可分为宏观会计论文,微观会计论文 宏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论文,如论及国民经济核算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会计与经济运行关系,等等 微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论文,如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长期投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比较,历史成本法下存货计价的比较,等等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分类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基础理论型,应用研究型,学术争鸣型和调研报告型 基础理论型会计论文,是指采用科学方法论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进行研究的论文,比如现代会计的目标,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的冲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等等 应用研究型会计论文,是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对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及解决思路的论文比如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研究,坏账损失会计处理问题及其改进,等等 学术争鸣型会计论文,是指对某些会计问题的不同见解和不同观点进行商榷的论文这类论文往往是就某篇文章中的全部或部分所提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商榷,其对象可以确指,也可以泛指;或许是基础理论问题,或许是应用研究问题比如对商誉会计的商榷,对会计委派制问题的几个不同观点,会计国际化含义的辩析,等等 调研报告型会计论文,是指通过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产生的根源,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应用对策略向上级部门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的论文这类论文针对性强,导向明确,比如全面预算管理在某某企业的应用,ABC方法在某某医院的实施,等等 按论文的体式分类 按论文的体式不同,会计论文可分为纯理论探讨性论文,历史考证性论文,方法研究性论文,调查报告性论文,案例分析性论文和争鸣性论文 纯理论探讨性论文,是借助抽象,归纳及推理等手段,对财务会计领域某些概念或原则等进行系统的理性分析的论文这类论文一般是以公理,定理(包括相关学科)或会计,财务的基本原理为根据,对涉及问题进行推理,目的是得出新结论或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比如责任会计的结构,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等等 历史考证性论文,是对事物的本来面貌或事物的本质的特征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进行考据和分析的论文如"账"与"账"关系的历史考证,四柱清册的起源,等等 经济实证性论文,实证经济学的特点是回答"是什么"的方法,因而,经济实证性论文是需要运用大量翔实资料去谁说明某一观点或问题的论文比如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模型的研究,等等 方法研究性论文,是指对会计研究中某些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出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比如以现金流量表的综合分析,等等 调查报告性论文,是指对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某一方面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后,就其现状及发生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的论文如会计委派制在某某地区实施情况的调研,某某企业会计住处失真的原因调查,等等 案例分析性论文,是指选定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来说明某些会计问题的论文如标准成本法在某某企业的 使用,责任会计在某某企业的实施,等等 争鸣性论文,是针对一些会计问题的观点和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见的论文如对会计委派制的新认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而不是信息系统,等等 会计论文的基本格式与要求 论文的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谋篇部局,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有关规定规范的会计论文结构一般应有论文的前置部分(多数要求中英文对照),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的文尾三大部分构成前置部分主要包括标题,内容摘要(或称内容提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结论(或引言),本论,结论,文尾部分包括致谢,附注说明,参考文献简单阐述如下: 标题 标题又称题目,题名它是以最确切,最简单的词语反映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会计论文的标题,一般以一行式标题为主也可采用双行式标题,即正题和副题结合正题提示论文的主旨,是对副题的提炼和概括,而副题标题则是正题的说明,以表明该论文论述范围,是正题的基础 论文标题一般要满足:一是准确概括论文内容,力求题文相符;二是标题要有创新,引人入胜,力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三是昼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记住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对会计论文内容以第三者的独立角度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摘要应与正文有等量信息一般应有陈述的对象,方法,结论等,但侧重于结论内容摘要自身要能够独立成篇,是一篇可独立使用的完整短文,以不超大过300字为宜若还有英文摘要,则中英文摘要必须完全对应 关键词 摘录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与检索,揭示出论文将围绕啊些方面展开论述一般应选取3-8个词作关键词如《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的关键词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国际化这三个词就揭示出标题及论文的核心 正文 绪论或引言 绪论是会计论文的开头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两项内容;其一是确立中思议题,其二是阐明所研究议题的背景,目的,价值和意义等若会计论文篇幅较长,则在绪论部分还可以把本论的部分内容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或将所论述问题的结论作一个提示但必须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本论 本论是会计论文的主体,作者在这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是详细地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一部分必须依据议题的性质来确定相应的写作方式,或正面立论,或驳斥不同看法,从而达到论证论文观点的目的 结论 结论是论文全部内容的总结结论是从全部材料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提炼而得来的具有创新的论文的总观点,应表明作者发现了什么规律,原理,解决了什么重要课题,对传统的看法有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还可以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这一不足之处的研究方向,以引起同行的注意这样就实现了文章的首尾呼应,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严谨,表述完整的有机整体 致谢 可在论文或文章末尾标注出给完成论文提供帮助的单位或个人,并表达感谢之情 参考文献 会计论文在文章末尾应列出参考文献,注明此论文写作时所参考或引用的其他成果这一方面表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指出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的成果,哪些是他人的成果或观点;同时也表明尊重前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指明引用资料的出处也便于检索参考文献注明著者,书(题或篇)名,刊名,卷(期),页次,出版年,出版地等 第二部分 会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要领 会计论文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会计问题加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描述出来的过程由于现实经济活动可能涉及到范围较广,需考虑的因素较多,这必然对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若避而求其次,则可能使论文落入俗套,没有新意,因而,从立题写会计论文直到论文的完成,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下面阐述会计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和要领,以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选择题目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会计论文的成败与否,因而有很多原则要领,如必须"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为会计论文的选题,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会计学术论文对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阅历浅;有些学生有着较旨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有些可能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因此,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 题目选择的一般原则 社会需要与学术价值兼顾的原则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特征,不同的经济业务处在不同的环境其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会计的技术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活动就遇到了诸多挑战,急需解决如:资产重组中新增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问题;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企业合并中商誉的有关会计问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基础与计量原则;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论文是对学生会计相关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是一定阶段学习效果的总结,论文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学术价值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论文的生命学术价值就是要求论文从理论框架,分析方法等方面能够写出新意,以揭示会计发展规律,促进会计事业发展因此,凡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会计问题,都是可考虑的选题范围当然,学术价值有高低不同层次,但不管怎样,学术价值都是选题的着眼点 量力而行原则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如果论文选题连自己都不感兴趣,是不可能写好论文的如果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则最后不可能出成果的客观条件是指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1)选题宜专不宜全,宜小不宜大,应扬己所长,避己所短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借助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会计论文的写作 通常将论文题目初拟印发,供学生选用,但这一般是参考题目,即使是确定的选题范围,具体题目是靠学生本人思考选择了若选一个会计学科中关键问题的小题目,而且是自己有较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题目,只要抓住其要害,深入本质,科学地给予剖析,从各个角度对其精确论述,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就可望成为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 确定选题的途径 每个人从事会计研究的基本条件都有所不同,但必须在坚持上述选题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基本条件的选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出于满足个个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会计委派制问题,2001年上半年的会计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会计诚信问题,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介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会计学科相结合,利用会计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会计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在这样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会计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会计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会计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补差法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学术价值也较大 新角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或改变大家都采用的方法而寻求新的切入点如模糊财务评价问题,财务工程学初探,从财政和契约关系的特征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信息不对称与审计,等等 搜集与整理 一般来说,主题确立之后,就会自然地进入考察或搜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也可以说,这是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位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会计论文的撰写程序由此可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察或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有了资料,论文才可"言之有物"其实,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搜集,积累和占有材料:凡是你觉得特有利用价值的,就应反它搜集起来;积累材料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日积月累;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力求其详当我们选定一个题目后,再进行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的搜集,紧紧围绕着自己选定的主攻任务,时时联系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去搜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与自己确定的中心论点关系最密切的材料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主要工作是: 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会计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会计报表,会计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论文主题要尽可能的考察和搜集相关的资料 同时,尽量"要上机"即搜集资料时动用现代计算机设备来处理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 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加以鉴别,区别出直伪,主次,轻重,表面和实质,典型和一般,本义和旁义等,真正做到理解材料和吃透材料,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资料可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论文充实丰满 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即做到认真刻苦研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数据处理数据是会计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炼观点,精心撰写 提炼观点或中心议题 论文观点或中心议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立起的"靶子",是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文章的中心中心确立起来后,作者是就应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并由中心近一定的逻辑向外扩散思路,最终又要向中心聚集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的论说阐述不可脱离中心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提出观点或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直截了当,或是间接揭示;是反问,还是设问;是引证,还是归纳事实,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基本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精心撰写,独运匠心 在把握素材后,就应探索形式,选准论文的表现角度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可选择:(1)领悟精神,深刻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多方位地而又深入论证如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原因探析之类论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2)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抓住某一薄弱环节,着重讨论,阐述己见,如论会计交接工作的不规范性问题,政府委派会计制不可取之类论题,可选择这种(3)针对论争,解疑诘辩选择有争论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优劣,树立自己的观点,如不要反会计职能无限扩大之类(4)选准"靶子",批驳陈说即将某文或某书中的错误论点作为"对立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驳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写"与谈税务筹划——与某某同志商榷"之类 拟定提纲 论文的表现角度选准之后,就要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它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材料的作用提纲有详略之分我们一般要求尽量撰写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其一,通过拟定详细提纲,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也检验了所掌握材料是否充分;其二,通过详尽的大纲,指导教师更容易指导;其三,详尽的大纲通过后,成文就相对容易,只需反大纲在内容上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添加内容就可以了 拟提纲一般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由略到详即先把大的部分定下来,确定大段标题,再斟酌,明确每个大部分的小层次(即小标题),再依次深入,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改完成,论文的提纲拟就以后,就应以纲统目,以说理为主,必须有虚有实,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形象的比喻以及典型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结合实际实例去作有步骤的层层逼近的科学论证同时,大纲一定要实现:(1)明确论文的具体部局,要以总论点,分论点搭起框架结构,否则论文可能会显得三乱(2)内容的表现上,要选择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分总(总分)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散论式结构等 精心撰写 提纲编写就绪后,文章的撰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即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描述阶段会计论文的定作应达到如下要求: 容易理解会计论文是表明作才观点的,要想把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出去,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结构得当,叙述准确对于中心论点,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给出结论的地方,一定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转述的,人所共知的地方可简明扼要地讲论文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意,道理是否说得中肯深透,而不在地篇幅的长短,在基本达到对论文的字数要求的情况下,以行文简洁为标准 引用要得当,注释要清楚为此,要讲究引用与注释的方法引文与注释可以在页尾注明,也可以在文尾注明,并且尽量提供大的信息量,以便读者查找与核对 表与图的运用由于表与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借助它们常常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  第一部分:扉页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  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前后两个中文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  书写中文关键词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等要求,与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对应,但是,字体为Time New Roman ,小四号,关键词的内容全部用小写。  第三部分:目录  在书写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目录。  “目录”两字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居中书写,使用宋体三号字加粗。  书写“目录”二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及对应正文的起始页码。  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要求标注到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时,一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行距为“固定行间距22pt”。  第四部分:正文及参考文献

题目:即标题,它的主要作用是概括整个论文的中心内容。题目要确切、恰当、鲜明、简短、精炼。目录:反映论文的纲要。目录应列出通篇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标题,分别层次,逐项标明页码,并包括注明参考文献、附录、图版、索引等附属部分的页次,以便读者查找。摘要: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是长篇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求用中、英文分别书写,一篇摘要不少于400字。要注明3—5个关键词。前言:前言是相当于论文的开头,它是三段式论文的第一段(后二段是本论和结论)。前言与摘要不完全相同,摘要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稍加具体一些,文字以1000字左右为宜。正文:论文的正文是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详细的表述。结论: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结论。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思想精髓,一般写的概括、篇幅较短。撰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结论要简单、明确。在措辞上应严密,容易理解。(2)结论应反映个人的研究工作,属于前人和他人已有过的结论可少提。(3)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研究的成果,切忌言过其实。致谢: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提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帮助的其它老师及同学,都应在论文的结尾部分书面致谢,言辞应恳切、实事求是。

关键词:成本;目标;假设;对象;原则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相对独立的1个分支学科。成本会计的结构是由成本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原则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其理论与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的。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需要有1个理论结构,借以建立统1的逻辑推理体系。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是以成本会计假设为前提,围绕成本会计对象所形成的1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对象、原则等组成的1个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解释、评价、指导和完善成本会计实务。本文对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探讨。 1、成本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年的1份研究报告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成本会计作为1种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特性。据此,我们可将成本会计目标区分为3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 (1)基本目标。就是让1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2)具体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3)终极目标。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2、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会计工作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主要有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计算分期、多重计量、公正分配等假设。 (1)成本会计主体。按照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应排除1切与其经济活动无关的强加或强行摊派的成本,包括所有者及经营者的1切个人开支;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机构的不合理摊派;其他单位的成本耗费等。 (2)持续经营。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1致性和稳定性。 (3)成本计算分期。持续经营确定了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1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1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4)多重计量。成本1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而且包括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5)公正分配。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主要是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当然,公正只是1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1项基本前提。 $False$ 3、成本的对象 成本会计是以费用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分类、计量和分配,为成本预测、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客观依据的1门分支会计。从本质上看,同1般会计对象1样,成本会计对象仍在于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不同的只是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更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就性质上来说,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为此,“费用”这1成本会计对象可以细化为营运成本、期间费用、损益、现金流量等具体要素。 4、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1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1)合法性原则。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2)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目标性原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4)可理解性原则。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1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5)实际成本原则。企业或其他组织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如可能采用定额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但为了正确地计算当期的盈利水平,需要在核算期期末时,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但从成本计算的和状况日益复杂性来看,实际成本计算只是成本计算的基础、核心和主体,而不是全部。 (6)成本效益性原则。这是1条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任何1项活动,只有当其效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成本会计信息也是如此。从管理者的角度,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丰富,越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但要受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需要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之间有密切的协作。当然,在现有的计量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披露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设计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信息披露详略程度、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成本会计目标属于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构成其理论基石;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主要:1、李定安、孟祥霞主编 成本会计 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米切尔�6�1马赫著,姚海鑫等译 成本会计 机械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成本;目标;假设;对象;原则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相对独立的1个分支学科。成本会计的结构是由成本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原则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其理论与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的。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需要有1个理论结构,借以建立统1的逻辑推理体系。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是以成本会计假设为前提,围绕成本会计对象所形成的1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对象、原则等组成的1个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解释、评价、指导和完善成本会计实务。本文对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探讨。 1、成本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年的1份研究报告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成本会计作为1种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特性。据此,我们可将成本会计目标区分为3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 (1)基本目标。就是让1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2)具体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3)终极目标。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2、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会计工作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主要有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计算分期、多重计量、公正分配等假设。 (1)成本会计主体。按照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应排除1切与其经济活动无关的强加或强行摊派的成本,包括所有者及经营者的1切个人开支;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机构的不合理摊派;其他单位的成本耗费等。 (2)持续经营。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1致性和稳定性。 (3)成本计算分期。持续经营确定了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1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1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4)多重计量。成本1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而且包括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5)公正分配。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主要是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当然,公正只是1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1项基本前提。 $False$ 3、成本的对象 成本会计是以费用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分类、计量和分配,为成本预测、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客观依据的1门分支会计。从本质上看,同1般会计对象1样,成本会计对象仍在于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不同的只是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更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就性质上来说,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为此,“费用”这1成本会计对象可以细化为营运成本、期间费用、损益、现金流量等具体要素。 4、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1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1)合法性原则。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2)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目标性原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4)可理解性原则。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1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5)实际成本原则。企业或其他组织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如可能采用定额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但为了正确地计算当期的盈利水平,需要在核算期期末时,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但从成本计算的和状况日益复杂性来看,实际成本计算只是成本计算的基础、核心和主体,而不是全部。 (6)成本效益性原则。这是1条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任何1项活动,只有当其效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成本会计信息也是如此。从管理者的角度,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丰富,越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但要受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需要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之间有密切的协作。当然,在现有的计量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披露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设计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信息披露详略程度、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成本会计目标属于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构成其理论基石;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主要:1、李定安、孟祥霞主编 成本会计 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米切尔�6�1马赫著,姚海鑫等译 成本会计 机械出版社,1999年版

有关专业选题  财会专业  一、 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财会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财会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财会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选题范围  (一)、会计部分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试论重组会计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于问题的思考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论会计目标 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试论会计环境 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二)、财务管理部分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资本成本决策研究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经营者薪酬计划 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 (题目宜具体化) 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  (三)、管理会计部分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关于ABC法的研究  责任会计的研究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标准成本的研究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关于敏感性分析 关于成本控制方法  (四)、审计部分  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比较审计初探 论经济效益审计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网络会计研究  浅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本篇文章来源于 “论文地带”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财务与会计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论文3000字

关键词:成本;目标;假设;对象;原则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相对独立的1个分支学科。成本会计的结构是由成本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原则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其理论与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的。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需要有1个理论结构,借以建立统1的逻辑推理体系。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是以成本会计假设为前提,围绕成本会计对象所形成的1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对象、原则等组成的1个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解释、评价、指导和完善成本会计实务。本文对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探讨。 1、成本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年的1份研究报告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成本会计作为1种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特性。据此,我们可将成本会计目标区分为3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 (1)基本目标。就是让1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2)具体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3)终极目标。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2、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会计工作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主要有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计算分期、多重计量、公正分配等假设。 (1)成本会计主体。按照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应排除1切与其经济活动无关的强加或强行摊派的成本,包括所有者及经营者的1切个人开支;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机构的不合理摊派;其他单位的成本耗费等。 (2)持续经营。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1致性和稳定性。 (3)成本计算分期。持续经营确定了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1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1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4)多重计量。成本1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而且包括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5)公正分配。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主要是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当然,公正只是1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1项基本前提。 $False$ 3、成本的对象 成本会计是以费用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分类、计量和分配,为成本预测、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客观依据的1门分支会计。从本质上看,同1般会计对象1样,成本会计对象仍在于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不同的只是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更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就性质上来说,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为此,“费用”这1成本会计对象可以细化为营运成本、期间费用、损益、现金流量等具体要素。 4、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1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1)合法性原则。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2)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目标性原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4)可理解性原则。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1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5)实际成本原则。企业或其他组织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如可能采用定额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但为了正确地计算当期的盈利水平,需要在核算期期末时,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但从成本计算的和状况日益复杂性来看,实际成本计算只是成本计算的基础、核心和主体,而不是全部。 (6)成本效益性原则。这是1条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任何1项活动,只有当其效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成本会计信息也是如此。从管理者的角度,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丰富,越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但要受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需要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之间有密切的协作。当然,在现有的计量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披露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设计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信息披露详略程度、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成本会计目标属于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构成其理论基石;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主要:1、李定安、孟祥霞主编 成本会计 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米切尔�6�1马赫著,姚海鑫等译 成本会计 机械出版社,1999年版

有关专业选题  财会专业  一、 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财会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财会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财会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选题范围  (一)、会计部分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试论重组会计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于问题的思考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论会计目标 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试论会计环境 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二)、财务管理部分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资本成本决策研究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经营者薪酬计划 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 (题目宜具体化) 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  (三)、管理会计部分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关于ABC法的研究  责任会计的研究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标准成本的研究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关于敏感性分析 关于成本控制方法  (四)、审计部分  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比较审计初探 论经济效益审计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网络会计研究  浅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本篇文章来源于 “论文地带”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财务与会计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

提供一些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战略成本会计是指企业通过对投资决策和实施、研究开发与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进行全面的监控,将这些监控贯穿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规划并控制成本使之保持在适度水平,以便在市场上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有效地完成既定的业绩要求,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现代企业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由于电子技术运用于产业形成了高度电脑化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形成了新的制造环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成本会计技术。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成本会计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而把重点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正确地选择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一、在企业高层决策管理的应用战略成本会计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及时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和相应的分析研究资料,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战略成本会计管理在企业中获得领导者的支持,企业成功才会推广战略成本会计,进而开展战略管理。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是全员工程,其成本核算体系设计、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改善行动都需要全员参与,实施战略成本会计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个人和组织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组织机构也要为适应系统的成功实施进行再造。二、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成本水平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现,表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部分,如何将战略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引进和运用于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的一步。战略成本会计认为采购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对成本的管理中不应仅仅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企业不仅要设计出符合顾客需求并具良好品质及机能的产品,且同时必须达成其成本目标。至于中间过程是要透过降低多少材料费、加工费等来达成目标,则由各设计部门视其创意而定。要根据各个环境反馈的信息进行成本预估、确认设计部门目标达成的情况。三、在企业市场定位管理中的应用在战略成本会计系统中,首先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问题,一是考虑产品类型的定位;二是考虑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定位。在生产阶段,成功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以高质量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和生产组织等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据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及外部市场环境,对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求出备选方案。再结合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从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的实施也推动了企业信息化进程。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使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四、企业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的目的即是降低总成本,对成本实行优化管理。主要应从适宜质量控制、网点布局控制、完善售后服务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控制,主要是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力求实现适宜质量与较低成本的最佳结合。为此,应当注重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其次,要注重从战略成本会计角度强化质量经济分析。定期向户进行调查,然后将信息反馈给成本会计部门,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成本质量得到优化配置,有效的削减隐没成本。销售阶段的的成本会计系统可以通过网点配置与布局的合理化进一步得以实现;最后,完善售后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成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售后服务这一活动时,增加服务设施或人员,可降低由于等待服务而发生的等候费用,但却相应增加了服务机构的费用,如商品仓库的发料和领料就存在这一矛盾。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毕业论文

论会计理论结构  摘要:会计,结构,理论  会计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关键是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种分别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研究各自的理论结构。西方国家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而且研究的重点主要在财务会计。关于逻辑起点,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等。另一种思路是就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的全部会计,研究其统一的、高层次的会计理论结构。关于逻辑起点,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等。由于研究的难度较大,研究的起点各异,所以至今仍未形成为多数人所接受的统一会计理论结构。  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应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反映财会领域中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并成为整个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和财会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的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财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显然,财会的本质作为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并不具备这样一些特性。在财会诸范畴中,只有财会目标才能具备上述特性。因为财会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适当调整,它是财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必须把财会目标作为财会理论研究的起点,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容  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层次和应用理论层次两个部分。它们有各自的研究任务和构成要素。  研究任务  就基础理论层次而言,主要研究和解决财务会计实践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律及原理。其既研究财务会计实践总体的一般规定性,即财务会计的定性、定职和定位,又研究财务会计诸要素的一般规定性,探讨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财务会计实践的原则和财务会计实践的前提,寻求其它学科对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所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支持。对财务会计理论发展趋势的预测等,也都是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层次所要解决的问题。  就应用理论层次而言,主要研究和解决财务会计实践的具体操作对象、方法及报告与披露,最终形成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财务会计的应用理论层次是以基础理论层次为指导,主要制定和实施各项财务会计实务规范。而财务会计实务规范贯穿于财务会计应用理论的全过程,它是引导和制约财务会计工作的标准,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的依据,同时它又是引导财务会计工作朝特定方向发展的行为机制。  构成要素  基础理论层次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财务会计的社会环境理论;财务会计的目标理论;财务会计的定性、定职和定位理论;财务会计的行为主体理论;财务会计的要素理论;财务会计的方法理论;财务会计的循环理论;财务会计的假设和前提理论;财务会计的信息理论;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如其它学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等)。  应用理论层次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财务会计的实务规范理论;财务会计实务规范的设计理论;财务会计的监督理论。  建立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重要问题  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关系,是我国构建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里,侧重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要求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之相适应。如果现有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已经不利于财会实践的发展,违背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那么,它就要被调整。而上层建筑则通过财务会计的法规体系对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施加强制性的影响,并对财务会计目标提出要求,以保证各有关利害团体都能得到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财务会计的生产要素。如:构成财务会计平衡公式的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由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而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恰好体现了某一会计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因为,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左边的资产代表了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日期的生产能力,既包括实物与非实物形态的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而公式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代表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日期的资产权益,体现该会计主体的生产关系。  上述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资产的存量,而揭示资产流量的平衡公式是:利润=收入-费用,这个公式揭示了会计对象中的利润、收入和费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着资产(生产能力)的增减变动及增减变动的结果而展开,费用说明资产即生产能力的投入量,收入体现资产即生产能力的产出量,利润则代表两者之间的差量。  而在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的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则是对资产的投入量、资产的产出量,以及投入量与产出量两者之间的差量按收付实现制确认的结果。  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资产负债表揭示的内容,具体体现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生产力在一定时期的增减变动及增减变动的结果通过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加以揭示。财务会计理论及其方法需满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各种财务会计理论的产生,诸如各种资产的计价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会计人员的素质理论、管理体制理论等;生产关系的发展形成各种权益理论,诸如业主权论、企业论、企业主体论、剩余权益论、基金论等。由于构建会计平衡公式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各种权益理论下会计平衡公式两边所包括的内容不同,因此,不同权益理论下的会计平衡公式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了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权益理论的出现,从而导致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其发展要求。  以会计假设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会计假设最早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A佩顿于192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提出,直到50年代末才引起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直接论证的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会计假设是进行演绎的先决条件。 以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计假设是前提条件,不是推理的逻辑起点。会计假设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除了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外,还受会计本质、会计目标的制约。因此,会计假设只能是论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将它作为逻辑论证的起点,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以会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研究首先要解决会计的本质问题,会计理论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的问题,即会计的本质,这是对会计的根本认识。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然而把会计本质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从逻辑学角度看,会计本质是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逻辑起点是由抽象到具体的出发点,这里的抽象是思维中的抽象,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思维中的具体揭示了客观事物深层次的本质,思维的具体结果只能是末尾,不能作为逻辑的起点。会计本质是揭示会计深层次的规律,但不能成为逻辑起点。其次,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会计本质属于纯理性的范畴,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易使会计理论脱离实际,使其失去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密切联系;再次,科学和完整的会计理论结构应该是结构严密,各组成要素相互连贯,浑然一体的。在这个结构中,要求具备一个具有一定内聚力和向心力的逻辑起点,而把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则易造成会计理论内部结构的离散与脱节。 事实上,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的核心,是理论反映的内在必然联系,对会计本质的研究,应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始终,揭示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因为会计理论是会计本质的反映,因而各组成要素应充分体现其反映的本质,并由这些要素推导出会计的全部命题。 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的总和,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 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无处不在,每个系统都要受到更大系统的制约。对每个系统而言,由于处在其他系统的包围之中,就形成了系统的环境。会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应把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会计系统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然而,把会计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并不意味着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研究会计离不开会计环境,但是,会计环境并不是会计本身,它并不是构成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 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以目标作为研究起点,用于指导所有项目的研究,并作为整个概念结构的基础。

二、财务管理部分1、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提示]从股利策理论入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种类、优缺点,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如不分红、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等,提出制定股利政策应考虑的因素,改善现状的建议等。2、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提示]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同时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又引起股权结构的变化。借鉴欧美的市场型公司治理结构和日、德的集中控制型治理结构与股权结构的对立关系,探讨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措施,以及如何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关键词:成本;目标;假设;对象;原则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相对独立的1个分支学科。成本会计的结构是由成本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原则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其理论与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的。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需要有1个理论结构,借以建立统1的逻辑推理体系。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是以成本会计假设为前提,围绕成本会计对象所形成的1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对象、原则等组成的1个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解释、评价、指导和完善成本会计实务。本文对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探讨。 1、成本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年的1份研究报告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成本会计作为1种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特性。据此,我们可将成本会计目标区分为3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 (1)基本目标。就是让1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2)具体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3)终极目标。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2、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会计工作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主要有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计算分期、多重计量、公正分配等假设。 (1)成本会计主体。按照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应排除1切与其经济活动无关的强加或强行摊派的成本,包括所有者及经营者的1切个人开支;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机构的不合理摊派;其他单位的成本耗费等。 (2)持续经营。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1致性和稳定性。 (3)成本计算分期。持续经营确定了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1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1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4)多重计量。成本1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而且包括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5)公正分配。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主要是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当然,公正只是1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1项基本前提。 $False$ 3、成本的对象 成本会计是以费用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分类、计量和分配,为成本预测、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客观依据的1门分支会计。从本质上看,同1般会计对象1样,成本会计对象仍在于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不同的只是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更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就性质上来说,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为此,“费用”这1成本会计对象可以细化为营运成本、期间费用、损益、现金流量等具体要素。 4、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1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1)合法性原则。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2)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目标性原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4)可理解性原则。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1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5)实际成本原则。企业或其他组织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如可能采用定额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但为了正确地计算当期的盈利水平,需要在核算期期末时,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但从成本计算的和状况日益复杂性来看,实际成本计算只是成本计算的基础、核心和主体,而不是全部。 (6)成本效益性原则。这是1条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任何1项活动,只有当其效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成本会计信息也是如此。从管理者的角度,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丰富,越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但要受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需要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之间有密切的协作。当然,在现有的计量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披露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设计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信息披露详略程度、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成本会计目标属于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构成其理论基石;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主要:1、李定安、孟祥霞主编 成本会计 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米切尔�6�1马赫著,姚海鑫等译 成本会计 机械出版社,1999年版

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论文

论会计理论结构  摘要:会计,结构,理论  会计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关键是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种分别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研究各自的理论结构。西方国家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而且研究的重点主要在财务会计。关于逻辑起点,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等。另一种思路是就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的全部会计,研究其统一的、高层次的会计理论结构。关于逻辑起点,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等。由于研究的难度较大,研究的起点各异,所以至今仍未形成为多数人所接受的统一会计理论结构。  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应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反映财会领域中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并成为整个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和财会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的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财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显然,财会的本质作为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并不具备这样一些特性。在财会诸范畴中,只有财会目标才能具备上述特性。因为财会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适当调整,它是财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必须把财会目标作为财会理论研究的起点,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容  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层次和应用理论层次两个部分。它们有各自的研究任务和构成要素。  研究任务  就基础理论层次而言,主要研究和解决财务会计实践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律及原理。其既研究财务会计实践总体的一般规定性,即财务会计的定性、定职和定位,又研究财务会计诸要素的一般规定性,探讨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财务会计实践的原则和财务会计实践的前提,寻求其它学科对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所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支持。对财务会计理论发展趋势的预测等,也都是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层次所要解决的问题。  就应用理论层次而言,主要研究和解决财务会计实践的具体操作对象、方法及报告与披露,最终形成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财务会计的应用理论层次是以基础理论层次为指导,主要制定和实施各项财务会计实务规范。而财务会计实务规范贯穿于财务会计应用理论的全过程,它是引导和制约财务会计工作的标准,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的依据,同时它又是引导财务会计工作朝特定方向发展的行为机制。  构成要素  基础理论层次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财务会计的社会环境理论;财务会计的目标理论;财务会计的定性、定职和定位理论;财务会计的行为主体理论;财务会计的要素理论;财务会计的方法理论;财务会计的循环理论;财务会计的假设和前提理论;财务会计的信息理论;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如其它学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等)。  应用理论层次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财务会计的实务规范理论;财务会计实务规范的设计理论;财务会计的监督理论。  建立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重要问题  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关系,是我国构建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里,侧重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要求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之相适应。如果现有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已经不利于财会实践的发展,违背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那么,它就要被调整。而上层建筑则通过财务会计的法规体系对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施加强制性的影响,并对财务会计目标提出要求,以保证各有关利害团体都能得到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财务会计的生产要素。如:构成财务会计平衡公式的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由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而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恰好体现了某一会计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因为,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左边的资产代表了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日期的生产能力,既包括实物与非实物形态的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而公式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代表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日期的资产权益,体现该会计主体的生产关系。  上述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资产的存量,而揭示资产流量的平衡公式是:利润=收入-费用,这个公式揭示了会计对象中的利润、收入和费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着资产(生产能力)的增减变动及增减变动的结果而展开,费用说明资产即生产能力的投入量,收入体现资产即生产能力的产出量,利润则代表两者之间的差量。  而在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的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则是对资产的投入量、资产的产出量,以及投入量与产出量两者之间的差量按收付实现制确认的结果。  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资产负债表揭示的内容,具体体现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生产力在一定时期的增减变动及增减变动的结果通过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加以揭示。财务会计理论及其方法需满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各种财务会计理论的产生,诸如各种资产的计价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会计人员的素质理论、管理体制理论等;生产关系的发展形成各种权益理论,诸如业主权论、企业论、企业主体论、剩余权益论、基金论等。由于构建会计平衡公式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各种权益理论下会计平衡公式两边所包括的内容不同,因此,不同权益理论下的会计平衡公式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了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权益理论的出现,从而导致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其发展要求。  以会计假设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会计假设最早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A佩顿于192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提出,直到50年代末才引起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直接论证的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会计假设是进行演绎的先决条件。 以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计假设是前提条件,不是推理的逻辑起点。会计假设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除了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外,还受会计本质、会计目标的制约。因此,会计假设只能是论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将它作为逻辑论证的起点,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以会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研究首先要解决会计的本质问题,会计理论首先要回答会计是什么的问题,即会计的本质,这是对会计的根本认识。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然而把会计本质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从逻辑学角度看,会计本质是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逻辑起点是由抽象到具体的出发点,这里的抽象是思维中的抽象,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思维中的具体揭示了客观事物深层次的本质,思维的具体结果只能是末尾,不能作为逻辑的起点。会计本质是揭示会计深层次的规律,但不能成为逻辑起点。其次,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会计本质属于纯理性的范畴,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易使会计理论脱离实际,使其失去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密切联系;再次,科学和完整的会计理论结构应该是结构严密,各组成要素相互连贯,浑然一体的。在这个结构中,要求具备一个具有一定内聚力和向心力的逻辑起点,而把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则易造成会计理论内部结构的离散与脱节。 事实上,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的核心,是理论反映的内在必然联系,对会计本质的研究,应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始终,揭示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因为会计理论是会计本质的反映,因而各组成要素应充分体现其反映的本质,并由这些要素推导出会计的全部命题。 以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的总和,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 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无处不在,每个系统都要受到更大系统的制约。对每个系统而言,由于处在其他系统的包围之中,就形成了系统的环境。会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应把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会计系统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然而,把会计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并不意味着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研究会计离不开会计环境,但是,会计环境并不是会计本身,它并不是构成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 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会计理论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以目标作为研究起点,用于指导所有项目的研究,并作为整个概念结构的基础。

关键词:成本;目标;假设;对象;原则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相对独立的1个分支学科。成本会计的结构是由成本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原则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其理论与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的。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需要有1个理论结构,借以建立统1的逻辑推理体系。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是以成本会计假设为前提,围绕成本会计对象所形成的1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对象、原则等组成的1个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解释、评价、指导和完善成本会计实务。本文对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探讨。 1、成本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年的1份研究报告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成本会计作为1种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特性。据此,我们可将成本会计目标区分为3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 (1)基本目标。就是让1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2)具体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3)终极目标。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2、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会计工作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主要有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计算分期、多重计量、公正分配等假设。 (1)成本会计主体。按照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应排除1切与其经济活动无关的强加或强行摊派的成本,包括所有者及经营者的1切个人开支;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机构的不合理摊派;其他单位的成本耗费等。 (2)持续经营。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1致性和稳定性。 (3)成本计算分期。持续经营确定了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1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1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4)多重计量。成本1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而且包括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5)公正分配。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主要是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当然,公正只是1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1项基本前提。 $False$ 3、成本的对象 成本会计是以费用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分类、计量和分配,为成本预测、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客观依据的1门分支会计。从本质上看,同1般会计对象1样,成本会计对象仍在于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不同的只是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更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就性质上来说,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为此,“费用”这1成本会计对象可以细化为营运成本、期间费用、损益、现金流量等具体要素。 4、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1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1)合法性原则。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2)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目标性原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4)可理解性原则。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1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5)实际成本原则。企业或其他组织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如可能采用定额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但为了正确地计算当期的盈利水平,需要在核算期期末时,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但从成本计算的和状况日益复杂性来看,实际成本计算只是成本计算的基础、核心和主体,而不是全部。 (6)成本效益性原则。这是1条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任何1项活动,只有当其效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成本会计信息也是如此。从管理者的角度,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丰富,越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但要受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需要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之间有密切的协作。当然,在现有的计量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披露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设计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信息披露详略程度、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成本会计目标属于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构成其理论基石;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主要:1、李定安、孟祥霞主编 成本会计 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米切尔�6�1马赫著,姚海鑫等译 成本会计 机械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