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当代大国关系论文3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4 14:00:23

当代大国关系论文3000字怎么写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楼主可以参考:  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进一步”: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周边关系进一步改善,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妥善应对:一是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仍很不安宁;二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三是我与各大国关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四是我国周边还存在一些复杂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台独”分裂势力正在加紧进行分裂活动。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展望2008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继续”: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大国关系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近;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6亿美元,同比增长6%,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现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  胡主席会晤多位欧洲政要,法总统萨科齐、英首相布朗等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中欧举行第十次领导人会晤和第三轮中欧战略对话。2007年1—9月,中欧贸易额达3亿美元,同比增长8%。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分别与英、法、西班牙等国海军举行海上联合军演,军事交流领域有新的拓展。  二、周边关系  我国周边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诸多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的热点。过去一年,我国周边地区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朝鲜半岛形势明显趋向缓和,东盟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南亚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成就显著。8月,上合组织峰会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引起广泛关注。  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俄罗斯和日本既是大国,也是我周边重要邻国。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继续取得新的进展。除此之外,我与周边各方向上国家的关系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1、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取得新的成果。  尽管解决朝核问题仍然是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我在朝核问题有关各方之间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7年年内,六方会谈先后于2月和10月通过《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共同文件和《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朝同意完成对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核计划进行申报;美将根据朝方行动并行启动不再将朝列为“支恐”国家程序,推动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进程;各方重申向朝提供经济、能源与人道主义援助。我在朝核问题解决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中朝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日韩三国交流合作得到加强,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功举行,“中日韩文化交流年”顺利展开。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深入推进。1月和11月,温总理先后出席第十次和第十一次东盟与中国“10+1”峰会,与东盟达成多项重要共识。7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等对话活动,成功主办东盟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和中国与东盟维和研讨会,与东盟安全对话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  2007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5周年。15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  8月,胡主席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11月,温总理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进行正式访问。高层互访和各层级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我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互利合作。  3、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  2007年年内,中巴双方同意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7月1日起,中国对巴实施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第一阶段降税,推动中巴自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胡主席、温总理与辛格总理多次会晤,双方同意不断推进中印合作“十项战略”,深化双边关系发展。两国外长2007年年内共5次会晤,创历年之最。2007年1—9月,中印双边贸易额达2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52%,增幅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居于首位。11月,中印举行首次防务与安全磋商;12月,举行首次陆军联合反恐训练,两国军事互信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三、发展中国家关系  过去一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联合自强趋势明显上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四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总和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亚洲、非洲、拉美地区经济都保持较高增速。新兴力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传统大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7年143个发展中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都在增加,只有10个国家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有所减少。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2007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各项后续措施的开局之年。1月30日—2月10日,胡主席对非洲8国进行国事访问,有力推动了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9月,中国与非洲48国外长在联大举行首次政治磋商,启动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中国对非援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非发展基金正式启动,免债、免关税等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1—9月,中非双边贸易额达1亿美元,同比增长7%。  我与拉美国家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拉双方在联合国、里约集团、美洲国家组织成员与常驻观察员对话会等机制内保持密切磋商、不断加强协调。以“G8+5”等机制为平台促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在全面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同时,我积极主动地推进和引导南北对话与合作。  自2002年起,八国集团在峰会期间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举行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2007年6月,八国集团启动“G8+5”常规对话机制,今后将定期召开会议,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能源、社会等领域加强对话与沟通。“G8+5”机制正成为推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年内,胡主席出席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G8+5”对话会,就世界经济问题阐述中方立场,主张促进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南北合作;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中方政策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在出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就加强南南协调提出倡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这是胡主席继2003年法国埃维昂会议、2005年英国鹰谷会议、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会议之后,第四次出席南北领导人对话会,对加强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巩固我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多边关系  过去一年,全球和地区多边关系发展更趋活跃。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贸组织、上合组织、欧盟、东盟、非盟、阿盟、亚欧峰会等全球和地区性多边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不断增强。在解决朝核问题、伊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方面,联合国安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12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这一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亚太经合组织经过18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21个成员,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1%、世界经济总量的53%和世界贸易的46%,成为当今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9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悉尼宣言》,就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达成重要共识。  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合组织、东盟与中国“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以及“G8+5”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以联合国为重要舞台,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度重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一贯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国际问题,在朝核、伊核、苏丹达区等问题上既注意照顾有关国家的合理关切,又重视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既有效维护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权威,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建设性作用,全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中国积极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截至2007年11月底,我军共参与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40人次,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2007年,我应联合国请求,又向黎巴嫩派遣1支60人的维和医疗分队,将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由182人扩编至275人,承诺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支315人的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其中140人的先遣队已于11月24日部署到任务区,获得良好的国际反响。中国积极履行对联合国应尽的财政义务,会费比额由05%上升至667%,增幅居各国之首。中国还从2007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为推动联合国裁军和军事信任制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重视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支持该组织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007年9月,胡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会议主要议题,胡主席明确提出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主张,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介绍了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措施、成就和目标。这是继“G8+5”会议后,胡主席再次在多边场合深入、系统地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具体、务实的合作建议,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和支持。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采纳了中国提出的主张。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增强。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外交政策。这方面的论文,嗯,他是很应该是一种很端正的态度去写。

当代大国关系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这位朋友你好!我根据你的部分情况进行了查阅,为你分出了大层次,你可以再细整一下:首先,是奥运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奥林匹克精神”有专门的含义。国际奥委会在其《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公正对待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精神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他希望法国青年能接受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通过对古奥运会的考察,顾拜旦认识到,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他认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顾拜旦一直致力于古代历史和奥运会研究。当他听到希腊的伊文格罗斯-瑞卜斯愿为当地举办奥运会慷慨解囊的消息后,一个复兴古奥运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要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体育竞赛教育青年。从此,他便周游世界,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顾拜旦提出复兴奥运会的主张并不复古。他建议恢复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庆典仪式,但又认为有必要注人新的成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运动会的国际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业余性,以及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将使世界和平得到巩固和加强,种族歧视也将会被废除,这便是奥林匹克精神。1894年,顾拜旦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会上提出了复兴奥运会的建议并得到赞同,于是,成立了国际奥委会。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图是教育人,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发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健康”。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对象不只是那些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还包括人民大众。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国际体系它是完全独立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干涉。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所有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原则,都包容它明亮的光环里。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是永恒的。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运动水平高低,面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运动和竞技项目,旨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人们学习奥林匹克宗旨、骑士精神、理想主义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永恒的学校。人们将它视为生活的原则,并进一步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运动是对大众而言的,它的目标不是让少数人去挑选金牌,而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机会,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都去进行体育锻炼。它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活动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保证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现,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萨马兰奇主席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各项竞技运动成绩和运动记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分社会文化的积累、更新和创造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众多凝聚着人类智慧和体能的历史记载,多半是经过奥运会确立的。奥林匹克运动属于全人类,只有真正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它。2金融危机:欧盟推出的全球金融体系改革“蓝图”提出,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或监控;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主张通过一个更加全面的信息系统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彻底改变助长冒险行为的安排;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预警系统,以避免危机重演;阻止金融危机的重任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已经足够了你的要求,请仔细阅读,如果我的回答另你满意,请头我一票,谢谢 ~

尊敬的各位嘉宾,很高兴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感谢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为举办这次盛会所作的努力。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从中国,从北京,从这个论坛,向世界发出和平的声音,传递和平的理念,播撒和平的种子,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殷切期待,也是当代中国应尽的国际责任。今天上午,李源潮副主席在讲话中,围绕和平与安全这两大命题,全面阐述了中国方面的原则主张,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呼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安全观,对论坛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我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3000字怎么写

这位朋友你好!我根据你的部分情况进行了查阅,为你分出了大层次,你可以再细整一下:首先,是奥运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奥林匹克精神”有专门的含义。国际奥委会在其《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公正对待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精神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他希望法国青年能接受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通过对古奥运会的考察,顾拜旦认识到,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他认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顾拜旦一直致力于古代历史和奥运会研究。当他听到希腊的伊文格罗斯-瑞卜斯愿为当地举办奥运会慷慨解囊的消息后,一个复兴古奥运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要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体育竞赛教育青年。从此,他便周游世界,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顾拜旦提出复兴奥运会的主张并不复古。他建议恢复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庆典仪式,但又认为有必要注人新的成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运动会的国际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业余性,以及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将使世界和平得到巩固和加强,种族歧视也将会被废除,这便是奥林匹克精神。1894年,顾拜旦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会上提出了复兴奥运会的建议并得到赞同,于是,成立了国际奥委会。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图是教育人,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发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健康”。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对象不只是那些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还包括人民大众。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国际体系它是完全独立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干涉。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所有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原则,都包容它明亮的光环里。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是永恒的。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运动水平高低,面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运动和竞技项目,旨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人们学习奥林匹克宗旨、骑士精神、理想主义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永恒的学校。人们将它视为生活的原则,并进一步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运动是对大众而言的,它的目标不是让少数人去挑选金牌,而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机会,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都去进行体育锻炼。它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活动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保证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现,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萨马兰奇主席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各项竞技运动成绩和运动记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分社会文化的积累、更新和创造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众多凝聚着人类智慧和体能的历史记载,多半是经过奥运会确立的。奥林匹克运动属于全人类,只有真正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它。2金融危机:欧盟推出的全球金融体系改革“蓝图”提出,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或监控;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主张通过一个更加全面的信息系统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彻底改变助长冒险行为的安排;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预警系统,以避免危机重演;阻止金融危机的重任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已经足够了你的要求,请仔细阅读,如果我的回答另你满意,请头我一票,谢谢 ~

请你去死~~好吗??

请在网上找王耀东教授回答

这个你可以去上百度搜索,百度上那些论文模板都会有很多的可以借鉴一下。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3000字怎么写好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外交政策。这方面的论文,嗯,他是很应该是一种很端正的态度去写。

这个你可以去上百度搜索,百度上那些论文模板都会有很多的可以借鉴一下。

这位朋友你好!我根据你的部分情况进行了查阅,为你分出了大层次,你可以再细整一下:首先,是奥运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奥林匹克精神”有专门的含义。国际奥委会在其《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公正对待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精神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他希望法国青年能接受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通过对古奥运会的考察,顾拜旦认识到,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他认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顾拜旦一直致力于古代历史和奥运会研究。当他听到希腊的伊文格罗斯-瑞卜斯愿为当地举办奥运会慷慨解囊的消息后,一个复兴古奥运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要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体育竞赛教育青年。从此,他便周游世界,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顾拜旦提出复兴奥运会的主张并不复古。他建议恢复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庆典仪式,但又认为有必要注人新的成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运动会的国际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业余性,以及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将使世界和平得到巩固和加强,种族歧视也将会被废除,这便是奥林匹克精神。1894年,顾拜旦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会上提出了复兴奥运会的建议并得到赞同,于是,成立了国际奥委会。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图是教育人,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发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健康”。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对象不只是那些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还包括人民大众。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国际体系它是完全独立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干涉。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所有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原则,都包容它明亮的光环里。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是永恒的。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运动水平高低,面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运动和竞技项目,旨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人们学习奥林匹克宗旨、骑士精神、理想主义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永恒的学校。人们将它视为生活的原则,并进一步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运动是对大众而言的,它的目标不是让少数人去挑选金牌,而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机会,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都去进行体育锻炼。它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活动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保证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现,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萨马兰奇主席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各项竞技运动成绩和运动记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分社会文化的积累、更新和创造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众多凝聚着人类智慧和体能的历史记载,多半是经过奥运会确立的。奥林匹克运动属于全人类,只有真正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它。2金融危机:欧盟推出的全球金融体系改革“蓝图”提出,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或监控;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主张通过一个更加全面的信息系统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彻底改变助长冒险行为的安排;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预警系统,以避免危机重演;阻止金融危机的重任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已经足够了你的要求,请仔细阅读,如果我的回答另你满意,请头我一票,谢谢 ~

1、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2、浅析中东问题现状 3、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 4、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 5、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6、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7、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可以去国家的论文库找几篇相关的论文,看看别人怎么写的,自己尝试着写。自己不想去找的话或找不到到的话,可去找淘宝“aiyabook”掌柜,它那里能帮你下载到相关论文的 能帮到你的

不知道有没有用俄罗斯总统普京于7月17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其担任俄罗斯总统后的首次国事访问,并与中国国家主席******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同时双方准备就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着手进行谈判。期间,普京明确提到,两国关系现有的坚实基础来自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和******主席的不懈努力。而他这次访华的目的“就是要巩固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制定发展两国关系的长远目标。俄决心与中国发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关系,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要“不断努力,将两国关系提高到新水平”。1这一切都意味着普京任内的俄罗斯将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两国关系这一既定的长远目标,表现出俄罗斯在新世纪中对中俄关系政策上的连续性。而这一系列事件也使得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中俄这两个因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而决定着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和地域战略状况的变化,甚至带动整个国际关系的分化和改组的欧亚大陆中最大的邻邦。人们不禁要问,中俄两国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在21世纪继续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中俄两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在21世纪究竟又会怎样发展呢?本文拟从中俄两国现有关系的政治基础、两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两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自安全环境等几个角度对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作简要的分析。 一、中俄两国具有较好的合作历史、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牢固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1991年12月,中俄两国在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随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的首次访华,中俄两国以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联合声明、联合公报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协议文件等条约法律形式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处理发展两国之间的关系。如在******主席与叶利钦总统共同签署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声明》中明确指出的:“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他们将按照联合国宪章,本着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外一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定”;“俄罗斯不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等等。2 1994年9月2日至6日,******主席访问俄罗斯并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中俄联合声明》、《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以及中俄西段边界协议等重要文件则把中俄关系推向了“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3。这次最高级会晤,使得两国相互信任得到增强,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得到推进。此后, 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经贸合作务实进取,不断探索新路子;两军互访增多,军技合作坚强;外交合作领域拓宽,对许多国际问题达成共识。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阻碍中俄关系发展的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绝大部分得到解决,中俄关系出现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1996年,“中俄关系步入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4。1996年4月25,中俄两国首脑在京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同意保持各个级别、各种渠道的经常对话……决定对此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的热线电话联系”5。年底,中俄两国又达成了包括决定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在内的双边关系和国防问题等广泛的战略共识和重要协议, 这样,中俄两国在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双方关系日益密切,开创了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会晤制度化的先河,并使之成为有效机制。如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自1997年起年年举行会晤,并使一年一度的会晤机制化便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如果包括普京总统这次访问在内,中俄两国元首举行了八次最高级会晤,两国总理进行了四次定期会晤。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经会晤又先后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俄联合声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等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总共签署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超过10以上,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和方向得到了确定,并解决了诸如两国边界堪定,边境裁军等双边关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磋商,在2000年到来之前,俄中边界得到了法律上的确定,且98%以上已得到标定。”6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中俄发展长期和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而各项包括“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应以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一切争端”,“不谋求霸权,也无意扩张”,“不对抗,不结盟”的原则在内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的签署,使得中俄两国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正如******主席在会见普京时所说的:“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正确的历史选择,是两国战略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深化睦邻友好,加强战略协作是我们对俄关系的既定方针。”7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拥有和平、稳定的国际及周边环境,中俄两国作为两大邻邦,为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 受命于危难之机的普京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现状是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投资严重不足,且每年须偿还大量巨额外债,“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在90年代几乎下降了50%”。针对这个现象,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这一纲领性文章中明确指出:“俄罗斯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动荡、剧变和激进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的危险。”并认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经济造成的后果,”“这些年来的改革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和社会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棘手问题。”8 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普京在就任代总统期间,成立了由200多名经济专家组成的“战略发展中心”,着手制定俄罗斯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强国富民”的竞选纲领。当选俄罗斯第三届总统以后,普京依然认为俄罗斯的当务之急在于振兴经济,并陆续提出了一些治国方略,探索强国之路。譬如适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空,强调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协调作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高科技拉动经济增长,并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柱;整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善投资环境等等。7月8日,普京在其首次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其中,他尤其强调只有建立强大的国家,才能振兴经济,主张建立有竞争力的自由经济;在外交方面,突出强调国内利益,强调国内利益高于国外目标,外交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要求俄罗斯同世界所有国家发展伙伴、互利、非对抗关系,以求得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埋头进行经济建设,重振大国雄风。 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2000年到来之前成功完成了邓小平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之后,正着力实施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提出在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比小康更加富裕的程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确保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同样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周边环境,扩大国际合作,在和平环境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同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俄两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战略,俄总统普京上任后所肩负的使命及其治国方略,要求两国争取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同时,由于两国具有经济互补性和地缘优势特点,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现代化,成为两国的共同愿望。双边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对各自争取国际和平、创造有利的周边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前不久普京总统在给******主席的信中强调的,俄罗斯为了实施制定好的10年经济改革计划,尤其需要加强同中国的密切合作。 事实上,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早在90年代早期就已经开始启动。1992年两国贸易从1991年的约40亿美元增加到60亿美元,1993年更增加到78亿美元,1996年两国贸易额也达到了68亿美元。但是,此后至1999年底,两国贸易依然在60亿美元之间徘徊,离开两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双方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缺乏,俄罗斯在经济上的困难和频仍的金融危机,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个体倒爷和小企业作为易货贸易主角以及包括投资、信息和运输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不利条件都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增长。同时两国面临都因要加入世贸组织而必须削减其易货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的要求,使得两国贸易增长很难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两国贸易拥有地理上的优势、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以及联合开发自然资源的合作潜力巨大,中俄经贸发展从长远看,其前景依然广阔。譬如,中国在石油天然气方面资源短缺,而俄罗斯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实现从(俄罗斯)雅库特和西伯利亚其它地区向中国输入天然气的庞大计划,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解决能源和生态问题。这方面的合作利益是俄中在经济领域进行长期广泛的战略合作的基础”9;中俄合作的最大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已于1999年10月正式开工,也为两国开展大中型长期项目合作树立了典型范例;此外在航天领域,在农业开发及轻纺家电产品方面,中俄两国的经济互补性显而易见。正如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在普京总统访华前夕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俄中贸易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从现阶段看,具有战略意义的的长期任务是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让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0 三、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最近两三年来,随着科索沃战争、北约东扩、日美合作防卫指针以及美国研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和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等的相继出台使得中俄两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日益复杂。对此,我们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1这其中的国家利益,对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实际上就是指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完成现代化。这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主席在1996年11月19日会见俄罗斯外长时也指出,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我们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情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这一方针都是不会改变的。”12******主席的这一番话正是在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下,根据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而说出的语重心长的话。 1999年这个20世纪的最后一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为借口,绕开包括中国和俄罗斯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内的联合国,悍然对南斯拉夫实施武装干涉。这一行为,使得联合国一度架空,大国关系严重失衡,对新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危险而深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北约不断东扩,先后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将其战略空间向东推进650-700公里,不断挤压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并视俄罗斯为潜在的威胁,抛出“北约战略新概念”,出台“新干涉主义”,对中俄两国倡导的世界多极化进程构成重大威胁。再则,美国要求修改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积极研制试验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筹划将台湾纳入在内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提出新日美安全防卫合作指针并通过相关法案,在车臣事件上对俄罗斯指手划脚,使得中俄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急剧恶化,迫使中俄在战略上的相互倚重明显加大。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势力弱俄、遏俄的战略企图的认识也更加清醒。俄罗斯在危机感空前加强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与我国的战略合作,以抗衡北约、打破美国的战略遏制。正如《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所指出的: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的“计划的实质是谋求单方面的军事和安全优势。实施这一计划不仅对俄罗斯、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对美国自身的安全以及全球战略稳定造成最严重的消极后果。中国和俄罗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中国和俄罗斯对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部署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表示严重忧虑和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将台湾纳入外国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不可接受的,都将严重破坏地区稳定。”13与此同时,中俄两国“互视对方为在多极化世界体系形成条件下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的大国,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包括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14“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共同努力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首先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向前发展。”“中国和俄罗斯认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允许外部势力对解决台湾问题加以干涉,强调这种企图只能加剧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15 由此可见,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处理国际事务中,对许多事关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的的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类似挑战;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遏止战略的巨大压力,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两国在地区和边境问题上都面临着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极端宗教主义分子以及跨国犯罪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经,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基于以上各项分析,我们可以对21世纪的中俄关系发展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历史,并有牢固的政治法律基础。普京总统与******主席在北京签署的《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俄罗斯新任总统对俄中关系发展的连续性政策。新世纪中俄关系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并有望通过即将谈判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俄两国的经济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要求两国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前景。两国在资源、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互补性有望通过各种大中型合作项目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两国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加,真正做到“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使“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6 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面临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美国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中俄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和磋商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反对一极主导、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强和巩固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斗争将更加激烈。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不仅可以稳定周边环境,更可以与西方求得平衡,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增大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鉴于普京实行“强国富民”政策,力图实现经济振兴,经济务实主义压倒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一再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要求外交为经济服务,因此,俄罗斯在与中国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同时,必将继续保持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占有优势的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心依然在欧洲。正如普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国家被孤立于欧洲以及我们常说的‘文明世界’之外。”

这位朋友你好!我根据你的部分情况进行了查阅,为你分出了大层次,你可以再细整一下:首先,是奥运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奥林匹克精神”有专门的含义。国际奥委会在其《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公正对待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精神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为了把一种充满活力的新教育体系介绍给祖国,顾拜旦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他希望法国青年能接受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通过对古奥运会的考察,顾拜旦认识到,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他认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顾拜旦一直致力于古代历史和奥运会研究。当他听到希腊的伊文格罗斯-瑞卜斯愿为当地举办奥运会慷慨解囊的消息后,一个复兴古奥运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要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体育竞赛教育青年。从此,他便周游世界,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顾拜旦提出复兴奥运会的主张并不复古。他建议恢复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庆典仪式,但又认为有必要注人新的成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运动会的国际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员的业余性,以及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将使世界和平得到巩固和加强,种族歧视也将会被废除,这便是奥林匹克精神。1894年,顾拜旦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会上提出了复兴奥运会的建议并得到赞同,于是,成立了国际奥委会。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奥林匹克精神诞生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意图是教育人,锻炼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发展古希腊人的理想——“美丽、健康”。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对象不只是那些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还包括人民大众。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大奇迹。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国际体系它是完全独立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干涉。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所有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原则,都包容它明亮的光环里。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是永恒的。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运动水平高低,面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运动和竞技项目,旨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人们学习奥林匹克宗旨、骑士精神、理想主义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永恒的学校。人们将它视为生活的原则,并进一步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运动是对大众而言的,它的目标不是让少数人去挑选金牌,而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机会,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都去进行体育锻炼。它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活动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保证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现,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萨马兰奇主席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各项竞技运动成绩和运动记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分社会文化的积累、更新和创造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众多凝聚着人类智慧和体能的历史记载,多半是经过奥运会确立的。奥林匹克运动属于全人类,只有真正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它。2金融危机:欧盟推出的全球金融体系改革“蓝图”提出,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或监控;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主张通过一个更加全面的信息系统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彻底改变助长冒险行为的安排;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预警系统,以避免危机重演;阻止金融危机的重任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已经足够了你的要求,请仔细阅读,如果我的回答另你满意,请头我一票,谢谢 ~

哈哈 我也是实验高中的 就知道大家都在找论文 我来帮帮你吧~从8年间对国人主观感受的跟踪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的负面感受有所增加。令人困惑的是,认为双边关系“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或者“正在变好”的中国人仍占大多数。可以认为,中国人“看好中日关系正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绝对比例在增加,但心理上的相对落差在变大。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在文化传统上也有相近性。中国人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是有更高期待的,负面感受的增多其实是国人在表达对“中日关系发展跟不上心理预期”的不满意情绪。 普通公众积极评价近一年的中日关系。调查发现,普通公众对近一年来中日关系的表现给出了相对积极的评价,认为两国关系“变好了”的比例由6%小幅上升至9%。这应该与普通公众认可日本在 “311大地震”后展现出的国家形象和期待民主党政府加强中日合作不无关系。学生教师群体对一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评价消极。针对“最近一年中日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学生教师群体中明确表示“变差了”的比例由去年的5%大幅上升至7%(其中,“明显变差”1%,“相对来说变差”6%)。宏观来看,过去一年中国外交在地缘上出现了被包围的态势,作为“政策忧虑派”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的对外关系状况普遍出现不满情绪。尤其考虑到近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等方面的激烈斗争,对时事政治一向敏感的学生教师群体存在忧虑是不难想见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但两国关系的发展确是错综复杂。 我觉得中日冲突会长期化发展。原因是有三点:一是中日之间未解决的历史问题;二是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三是中日之间经济关系的不稳定。 由于日本没有对二战进行深刻的反省,在近代史的教育中,对侵华战争没有客观的记述,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日本人大多都不知道这段历史。中国民间认为日本对解决历史问题没有诚意。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中国国民以个人身份提起对日本的民事赔偿 ,但基本上都败诉。 领土纠纷包括钓鱼岛纠纷、冲之鸟礁纠纷及中日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分等问题。钓鱼岛自明朝初年起就属中国版图,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但是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在签订前的三个月将钓鱼诸岛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却将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由美军占领,并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1951年9月8日日本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即《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将钓鱼诸岛连同冲绳交由美国托管。上世纪60年代末,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派石油公司进行勘探,接着派巡视船,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自己名字。 1971年6月日美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等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2011年3月30日日本文部科学省30日公布了新版教科书的审定结果,7家出版社发行的社会科教科书均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中国外交部已就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冲之鸟礁纠纷。 2010年5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低潮线保全和基地设施整备法案》。这一法案要求保护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岛(中国称冲之鸟礁)。“冲之鸟岛”位于东京西南1740公里的海上,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珊瑚礁,现在只有两块岩礁露出水面。1987年起日本开始在冲之鸟四周筑成堤防,设置气象观测装置。日本政府将在6年间斥资7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打造150-200米长的码头供海洋调查船等大型船只停泊。并在其与北小岛之间铺设可以通行重型机械等车辆的道路。日本政府只要证明礁石是“岛”,就可据此设定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冲之鸟”还处于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日本以冲之鸟礁为基点,主张大面积管辖海域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海洋法,严重损害了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 。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最宽也不到400海里。中方根据《海洋法条约》第76条和77条,主张大陆架延伸理论,日方强调“中间线”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人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发展。石油、铁矿、粮食涨价,席卷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市场的中国制造等,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材料。原外相前原诚司下达指示,要求外务省修改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方案。媒体也在不断妖魔化中国人。2010年,中国收购日子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去年超过美国。日本国内有81%的反对中国收购日资企业。日本居民对中国领事馆购买土地也进行反对。 综上所述,那么中国如何良好的把握中日关系,在中日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 第一、我个人认为可以在美日同盟之间制造矛盾。在政治方面,对于日本,60%以上的人认为美国重要,只有27%认为中国重要。而且认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在保障日本区域和平与安定发挥重大作用的人占75%。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与交流,打历史牌。 第二、警惕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据日本《产经新闻》2月23日报道称,有7%的受访日本民众认为,日本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考虑发展核武器的时代”。在韩国沉船事件中,日本力挺韩国进行军事演习。新《防卫计划大纲》首次将“警戒监视”中国海军的“动态防御力”写入大纲。日本防卫省智库“防卫研究所2011年4月6日首次公布了《中国安全保障报告》,指出中日之间有发生军事摩擦的可能性。中国军队要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的建设。 第三、从史学角度支持冲绳独立。冲绳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于中国大陆架,离台湾很近,总面积为2267平方公里,辖48个有人岛。中国与流球王国有着500多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史,官方一直维持着册封和进贡的关系。对战后冲绳的归还问题,美国国务院曾提出过三种方案:一是归还中国;二是划归联合国管理;三是归还给非军事化的日本。美国军方认为,冲绳人与日本本土人的国民性差异太大,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也不宜把冲绳归还日本。1951年9月美日签署『旧金山讲和条约』后,冲绳仍由美国信托统治。为了要回冲绳的统治权,日本各政治团体组成了统一战线,对美施压。深受战争危害的冲绳人也向美军请愿,要求撤消美军基地。美国政府最终决定1972年将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这只是美日双方的协议,中国不认可。 第四、防止日本政坛的动乱。近几年来,日本政坛混乱不堪,无论民主党,还是自民党在国民心目中,信任度很低。不少国民对目前的政治失去了信心。不排除把政权交给天皇的可能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