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6 21:42:17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保护环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追求绿色时尚 拥抱绿色生活 同建绿色温馨家园 共享清澈碧水蓝天 风调雨顺 始自环境保护 人寿年丰 源于生态平衡 积德行善 造福后代 百年大计 环保第一 我爱花 我爱草 我爱青青小树苗 不摘花 不踏草 不折树枝不乱摇 花草树木是朋友大家都要爱护好 治理环境污染 重现丽日蓝天 爱青山 绿水 爱蓝天 白云 让生命在爱中每时每刻充满活力 当环保卫士 做时代公民 保护生态环境 造就秀美山川 人类靠环境生存 环境靠人类保护 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关爱生命健康 倡导环保时尚 我环保 我自豪 让环保扎根现在 用绿色昭示未来 同在蓝天下 共爱一个家 追求环保是你我的心愿 参与环保是你我的责任 拥有绿色 人类将不会失去梦想 青山绿水蓝天 共创美好人间 还地球一片净土蓝天 让人类永远幸福美满 珍爱生命 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 让地球远离污染 让绿色走进家园 人人参与环保 共创绿色世纪 保护碧水蓝天 营造绿色家园 绿色是生命之源 绿色是人类之根 百业要兴 环保先行 改善生态环境 营造绿色家园 用我们的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 用我们的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争做环保使者 共创绿色文明 人人播撒绿色爱 处处享受环境美 成就绿色 成就未来 崇尚绿色消费 打造精彩生活 重视生态功在千秋 保护环境造福万代 积攒绿色 储蓄生命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保护生态平衡 地球我的家 环保靠大家 环境是生存之本 以法保护自然环境 以德创建社会文明 环境与生命共存 环保与健康同在 发展以市场为本 生存以环保为先 保环境爱家园 健康生活每一天 爱山爱水爱林爱鸟爱人类 护天护地护花护草护环境 绿色与生命时时相伴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 地球共同的家园 环保人类的责任 “取之思尽、用之思绝”请珍惜我们有限的资源 既要金山银山又 要碧水青山 有了碧水青山 才有金山银山 祸从污染起 福自环保来 有了健康的地球 才有幸福的明天 文明村村村迈大步 环保户户户奔小康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环保碧水来 保护环境 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 家事国事天下事 环境保护是大事 青山助人寿 碧水悦人情 得到的不是永恒的拥有 失去的将永不会再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生态环境 共健美好家园 人人保护环境 家家幸福康宁 美好的生活从环保开始 保护人类环境 延续地球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 地球只有一个 树成荫 草成被 花吐艳 驻四季皆春 山变绿 水变清 鸟歌唱迎八方清风 保护环境是责任 爱护环境是美德 清新氧气源于绿色 健康生命源于自然 巍巍中华环保行 人人奉献巨龙腾 同处蓝天下 共栖地球上——让我们的世界更好 环保 还宝 让我们的世界更好 人人爱心献环保 明天生活更美好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碧水蓝天 拯救地球刻不容缓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共建家园任重道远 保护环境 利国利民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建设绿色文明家园 保护人类生态环境 倡导全球绿色文明 地球我的家 环境靠大家 处处鸟语花香 生活充满阳光 大力增强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还天地之本原 传人类之文明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开发与环保同步 生产与治污并举 失去生态平衡 人类寸步难行 珍惜水土资源 实现持续发展 一人一年一棵树 绿山绿水绿山河 同顶一片蓝天 共护一方水土 草木皆有生命 爱护方显真情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持续发展 保护人类环境 营造绿色家园 退耕还林还草 保护生态环境 绿化美化净化 靠你靠我靠他 环保 人类共同的大业 金钱是一时的利益 环境是永恒的资本 生态不平衡 人类不安宁 地球是我家 爱护靠大家 塑料包装用一次 白色污染害几世 爱护碧水蓝天 拥抱美好明天 合理使用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前人伐木 后人遭殃 自然的绿色 永远的选择 蓝天碧海热情的心 环境保护高尚的人 善待自然千秋业 平衡生态万代功 环保靠大家 关系你我他 绿化祖国山青水碧千秋美 平衡生态人杰地灵万里春 百花竞艳百姓乐 万木争春万年安 净化环境治污染 保护生态讲文明 心系人类命运 营造生命绿洲——中国环保 保护环境 利国利民 固土防沙 草木当家 环境人人护 子孙代代福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个个争当绿色天使 共植万顷绿地 同撑一片蓝天 少一个烟囱 多一片蓝天 作环保模范 扬环保美德 手拉手办绿色奥运 心连心迎五洲健儿 绿色世界 你我共创 清新气息 大家共享 为大地添一抹绿意 为世界增一份生机 环保与生活相融 环保与时代同行 植树造林子孙富 插青播绿华夏春 点点滴滴环保情 殷殷切切强国心 开拓文明事业 树立环境意识 保护母亲河 关爱生命源 美丽的心灵需要塑造 优美的环境需要保护 呼唤公民环保意识 建立绿色生活方式 发展以市场为本 生产以环保为先 用汗水美化青山 用爱心缔造家园 与生命相约 与环保局同行 保护环境谁受益 造福子孙我为先 人人自律 关爱人类环境 倡导绿色文明 倡环境保护之风 走持续发展之路 同心关爱自然容颜 携手描绘美好河山 人类要生存,环境要保护 举手作环保,世界更美好 拒食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 除了足迹、什么也不留;除了摄影、什么也不取 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您好,我觉得自己的论文怎么可以向别人索取,我建议您自己写,由感而发,即备是言语简单,却也情真意切。复制来的论文,虽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却非由心而发,读者如同嚼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个主题明确,您可以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自己做到不浪费,减少消费,减少排放”来写起,进而将这种简单可行的事向所有的亲朋好友来推广,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论文不仅自己去写,而且要自己去实践,如果环境因您而有所改变,世界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而您做这些事,一定也能给您带来好的回报,中国人从古至今不是一直在说“善有善报”吗?也许我的回答不是您最初想要的,但恳请您静心想一想,如果按我的建议去做,是不是对您对这个世界都有很大的益处,我相信,经过您自己的资料收集、静心思考、亲身实践,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一定是感人肺腑的,也能够帮助很多的人走上自觉保护环境的道路,按佛教的说法,您的这份功德会很大,也会有很大的福报降临到您的身上。谢谢!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数量,对于中国和世界、现在和未来都有着积极意义。 2 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消费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形成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 4 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适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5 水是生命的源泉 人类能直接利用的陆地淡水依赖大气循环而产生,即太阳能蒸发了海水,水汽通过大气环流,凝结成云致雨降落于陆地而形成陆地的淡水。但在水资源中能够利用的淡水比例却是很小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从全面节约用水做起,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又要切实维护水资源在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使经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6 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 人类健康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必须健全综合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大力控制传染病,减少地方病的危害,特别是要保护好妇女、儿童、老人等易受害人群。 7 加强住区建设,改善人类住区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类住区建设的一个标志。要努力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住区。8 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预防,使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尽量少地成为废物进入环境中,并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9 不要把子孙后代的饭都吃光了 如果人们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如果人们今天浪费或者不合理地使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各种矿产资源,那么这实质上就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堵子孙后代发展之路。 10 消除贫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政策,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1 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时代,研究、开发和保护海洋应是人类的共同行动。12 逐步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 自然界中存在的且可能被人类利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当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的化石矿物能源。而这种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是会枯竭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强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防止土地荒漠化 我国有多达5000千米的风沙线,受害农田有660多万公顷。因此,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绿色工程,也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系统的因子共分为三大类:即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扎根于土地,在光合作用下生产更多的生命物质和能量。动物首先是吃植物的草食动物,然后是吃动物的肉食动物。就三者的关系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或次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生物资源是由多样性物种种群组成的生命系统。 15 森林资源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 森林不仅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同时其自身就是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可以调节气候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流量,可以防止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森林还是生物多样化的宝库,是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16 发展科学技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世界的发展速度,同时决定着未来世界能否可持续发展。 17 培育生态意识,转变公众观念 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原则,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要求。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创造意识,应当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直觉的内驱力;购买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应成为人们的新消费观;绿化造林,应成为全民的生态创造活动;建设生态旅游区,应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企业家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绿色生产的观念;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生态的观念和思维。 18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需要法律的确定;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法律的强制性;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法律的广泛调整性;四是可持续发展也将丰富法律的内涵,推动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人们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对自然的开发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非常遥远。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及有限的开发力量而言,自然的财富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毁灭后代的生存家园;即使一个地方的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们还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生存。加之人们的知识非常有限,无法准确地预见其行为的遥远后果,所以,对遥远的后代的伦理关怀基本上没有进入古人的思维视野。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代际图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爆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你可以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写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你再看下,可持续发展,期刊上找下这类的文献参考。相信你的能写好这篇文章的

1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5 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节约能源了,那就少污染环境了,可持续发展也跟上了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人们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对自然的开发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非常遥远。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及有限的开发力量而言,自然的财富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毁灭后代的生存家园;即使一个地方的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们还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生存。加之人们的知识非常有限,无法准确地预见其行为的遥远后果,所以,对遥远的后代的伦理关怀基本上没有进入古人的思维视野。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代际图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爆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大写的人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问题。从价值观角度看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没有过时,相反,还必须重新肯定,即要强调: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人的一切关于发展的活动,都是由人发动并为了人的,人永远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主体。如果说在价值取向上可以讲不以人为中心,那是人对自己的放逐。所以,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被****的。接下来的问题,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合理,而是如何重新思考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讲社会发展,其实质是讲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那要先看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说,人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要实现人的发展或者说要发展人,关键问题是要改善人赖以生存其中的社会关系,建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的内容很多,中心关系是生产关系,还有其他一系列关系。讲革命或者讲改革,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人们赖以进行生存活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改革或完善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就必须先改革或完善社会的生产关系,而要改革或者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又必须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相联系。  物质生产作为过程,它生产的主要结果有两个:一个是物质成果,一个是社会生产关系。而这两个成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成果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关系,否则就不能转化为物质生活资料;反之,如果没有物质成果,生产关系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讲这个问题的要害,在于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物质生产与改革社会生产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发展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生活资料基础。讲生产、讲劳动,是理解为人向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好呢,还是理解为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的能量交流或者交换好呢?或者说,对生产、劳动,是作经济学的理解呢,还是作哲学的理解。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传统哲学对生产和劳动的理解,实际上是受制于经济学的理解,人们一直都在受眼前的利益所驱使、所制约,一直陷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发展、加剧和逐渐激化,这个近视的经济学的理解方式就更被加强了。我认为,要真正正确地理解生产、劳动的科学内涵,还是应该从哲学的高度上来理解。从哲学的高度上来理解生产、劳动,则生产、劳动就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一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交换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既然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又因为这种交换是相互的,那么,也就必须充分考虑这种“相互交换关系”存在的可持续性问题。也就是说,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劳动,就必须充分注意那些潜藏在这个“相互交换过程”中的不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如资源、环境等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不能自找麻烦,也就是说,必须充分注意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所提出的那些问题或者制约因素。  现在的问题是自然环境被破坏和资源枯竭以及其他种种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利益关系的不理及其相互间的冲突,既内在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则是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说,人与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是造成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难以协调的根本原因。有人讲,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提出,还只是反映了当代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并不是说现在就已经实现了什么和平与发展。那种认为现在的时代已经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状态的看法,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随着20世纪的结束和2l世纪的来临,尤其是世界各强国和大国为了能在2l世纪的发展中占居到一个优越的和对自己有利的位置,正在调整和重新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国际化的利益矛盾和斗争正在愈演愈烈,地区冲突和各种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东西南北”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至今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在哪里,各种危险因素依然不断地增长。所以说,人类要追求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仍然是任重道远。  再反思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过程,其间也充满着矛盾和曲折。具体地说,我们选择的道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体。一方面,我们现在讲的社会发展,具体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眼前所必需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一是为了满足我国应付眼前所面临的国际斗争的需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在经济和科技上都落后的大国,在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斗争压力的情况下,既要吃饭求生存,又要发展求强大,还要在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中争取到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有利地位,以便有能力来应付那些已经预料到的和尚未预料到的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虽然把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实际上却又不得不把发展经济作为我们最紧迫的中心工作,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上。因此可以说,我国选择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以应对国际和国内各种矛盾为首选目标的赶超战略。在这样一种战略目标引导下开展工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差和问题,应当是预料之中的事。比如,在抓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抓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造成文化建设方面“主旋律”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的问题;又比如,在抓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抓经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再比如,抓经济、法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抓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卖淫、性病、吸毒、经济犯罪、****等同题愈演愈烈;再比如,在抓效率和公平方面,我们抓“效率第一”方面的工作这一手比较硬,而抓“兼顾公平”方面的工作这一手则比较软,造成了以贫富差距过大为特征和根源的人际间的利益矛盾。这些问题的出现、蔓延和难以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损害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正常的人际关系,助长了人们抢财争富的不正常心理,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以上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发了人们之间更多更无序的利益纷争,激化了人们之间更多更复杂的利益矛盾。社会内部无序的利益矛盾和纷争,不仅破坏了社会中和睦的人际关系,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的贪婪和野心,从而也就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关系。这样以来,通过人际关系中利益矛盾的不断产生和激化,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的不断产生和激化,不仅使我们预想中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两个本来统一的目标发生了矛盾,而且从深层次上严重地破坏了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基础,从根本上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困难。连生存都受到威胁了,何以再谈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讲实现社会和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全面发展,便是无的放矢的空谈了。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从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来看,尤其是从人的思维方式来看,皆根源于人们求财求富的过度贪婪和对自然界的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这里体现出来的是人的贪婪,是人被物役,是人的异化,是人的本性的丧失。以这种方式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勉强可以说是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还算不上本来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更算不上“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可以说,这样理解的“发展”是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这样讲的“发展”,是个可怕而又危险的字眼;在这样的情况下讲“效率第一”,那么这个“效率第一”的观念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观念。因为它会以更加强有力的方式助长人们的贪婪之心,推动人们以更加残酷的手段和方式掠夺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加重人类已经面临着的生存危机。  人类要想真正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摆到应有的地位上来,人类要想真正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根本的指导思想上,重新回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上来,重新回到和睦的社会人际关系上来,重新把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恢复并奠定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的相互交换和交流的关系上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全人类在这个问题上的清醒认识,努力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纷争,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超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生存竞争,变争斗为合作,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大写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讲的要正确处理好“东西南北”问题,尽快地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观点,必须从现在起就要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全人类的一致行动。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人们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对自然的开发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非常遥远。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及有限的开发力量而言,自然的财富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毁灭后代的生存家园;即使一个地方的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们还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生存。加之人们的知识非常有限,无法准确地预见其行为的遥远后果,所以,对遥远的后代的伦理关怀基本上没有进入古人的思维视野。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代际图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爆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生态建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 1、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前提是全面发展,中心是协调发展,根本是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建设生态市,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提出来的。我们要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之路,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发展。 2、生态市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尺度。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以机电、化工、轻纺、建筑四大产业为主,其中机电和化工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化工业的蓬勃发展,部分区域的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剧,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如果我们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随着经济总量增长,甚至高于经济总量增长,那么,离累积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将为期不远,到那时我们不仅将失去发展空间,甚至会影响生存的空间。 生态市建设的适时提出,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途径。坚持通过污染治理消除污染严重的劣势,发掘生态经济发展较快的“潜在优势“,保持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与集聚优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市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而紧紧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由龙山时代和曹娥江时代直接迈向杭州湾时代,呼应大绍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不断增强上虞区域竞争力,进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所突破,赢得先机。 3、生态市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层次,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追求。开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普遍关心环境卫生、生态质量等问题,而且迫切要求这些方面尽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经过这几年对城市污染源的综合整治,我们上虞的生态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怎么去为人民服务?怎么去实践“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建设生态市,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是一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项为民尽责、民为谋利、为民兴业的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总之,生态市建设是大势所趋,时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上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 : 1、发展生态工业 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生态优先,发展第一,强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意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重点扶持机电、节能环保产业,改造提升轻纺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化工业和新型建材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压缩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形成以机电、化工、轻纺、节能环保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合理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以企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化、经济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加快实施“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发展战略。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市区——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发展布局和高效、集约化的城市产业发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规划的原则和环境资源禀赋特点,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和产业布局。建立工业发展严控区,做大做强杭州湾上虞新区,做优做高上虞经济开发区,做活做特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杭州湾上虞新区、上虞经济开发区和丰惠劳保用品、崧厦伞业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工业集聚区,整合、压缩不规范的乡镇工业集聚区。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杭州湾上虞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集聚发展区,以丰惠、小越、崧厦、章镇、上浦为发展点,符合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市域集聚态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引导废水、废气排放量较大的项目和企业向杭州湾上虞新区集聚,严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废水、废气污染较严重的建设项目在杭州湾上虞新区外落户建设,严格控制造纸、食品脱水加工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输送管网之外的区域选址建设,分散在城区内和虞中、虞南地区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限期转产或搬迁。 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园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鼓励选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生产工艺、设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业生态链,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准投产。组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生态化改造 2、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特色优势生态农业。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逐步提高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林特产品和畜禽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重点发展蔬菜、水产、花卉、茶果、畜牧五大产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网地区构筑城郊型优高农业区,建设优质蔬菜产区、花木种植区、名优特色水果种植区、高档水产养殖区;在虞南丘陵山地构筑生态型农林特产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区,建设“后花园”、“休闲区”。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推行绿色生产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生产营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着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发展茶叶、干果、水果、蔬菜、竹笋等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名特优农产品。 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新品种。积极推广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动植物品种优化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科学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类有害药物。实施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突出安全卫生指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检测体系。 3、发展生态旅游 全面整合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紧紧围绕“打造虞南旅游休闲基地,建设长三角都市后花园”的总体发展目标,着力构筑曹娥江滨水观览游憩带、春晖白马湖文化生态休闲区、洪山湖祝家庄古典风情休闲度假区、陈溪一覆卮山健身运动休闲区、四明一凤鸣山养生游览度假区、东山文化观光区“一带五区”的生态旅游框架,努力成为杭、甬旅游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东黄金旅游线上的旅游节点。切实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景区资源和当地生态系统,打造优美舒适的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旅游区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装具有上虞特色的“东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晖白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做大、做精生态旅游产业。 第三、加强生态建设。 这是建设生态市的重点,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 一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发挥城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森林进城”,建设以山体为绿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绿地为脉络,街道、小区、单位绿地为补充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区绿地生态体系。充分利用滨江优势,实施曹娥江“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中心景观区,展现生态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运河、百松河、西横河三河贯穿城区的自然条件,精心打造城区碧水绿林人文景观带。加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在人民路、三环路、四环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丰公路、329国道、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走廊。加强百官半山、丰山、曹娥凤凰山、峰山等自然山体的景观建设和森林、植被保护,建设城区生态休闲绿地,建设市民广场、青春广场,合理布置街道绿化,增强城市“绿肺”功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整治村落环境。结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个行政村的进度,开展“百村整治”示范活动。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的要求,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拆旧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树绿化,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达到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质的社区服务实现农村城镇化。同时选择生态优势突出、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三是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现有合流制管道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并在道路改造、旧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点加快建制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尽快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截污范围内建制镇的生活污水纳管统一处理工作,保证至2007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内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按照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予以实施,并尽可能考虑与工业集聚区合建集中污水处理厂。章镇、丰惠、汤浦等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较大乡镇可分别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其余南部各乡镇由于人口不多,且较为分散,应采取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外的建制镇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相应的环卫基地和环卫设施,积极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扩建位于城东驿亭镇的城市垃圾填埋场,以满足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其它各乡镇近期必须完成现有垃圾填埋场规范化改造,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中期结合杭州湾上虞新区热电厂建设,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集中处置市区和道墟、崧厦、小越、驿亭、谢塘、盖北、沥海等乡镇及杭州湾上虞新区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一般可燃固体废弃物;并逐步关闭这些乡镇的小型垃圾填埋场,做好覆土、绿化和防渗等工作;同时在这些乡镇建设密闭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烧设施技术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在虞南的丰惠、章镇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其它乡镇因较为分散,仍以建设小型无害化垃圾填埋场自行填埋处置为主,或建设垃圾堆肥厂进行综合处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各级各部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创建机制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建立以党政一把手为首,由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市长、有关部门及重大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组成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生态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办公室要保证人员编制到位和资金保障到位。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明确分管领导,明确职能科室或办公室。同时要加强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推动机制。 建立生态市建设首长负责制,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将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严重影响生态市建设或发生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必要的处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把生态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对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年度考核内容,并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逐项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生态市建设评估机制和行政效能监察机制,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对全市及各乡镇、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态市建设的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生态市建设的职责要求,把生态市建设内容结合到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中。各乡镇(街道)要按照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抓紧制订工作计划,切实抓好落实。使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实现任务到人,措施到位,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项目,落实政策,保障创建成效 建设生态市,关键要抓项目。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项目,建设生态市就是空中楼阁。抓住了项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态市建设的“牛鼻子”。我们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利用生态品牌引项目、争项目、建项目。重点是抓好生态项目的开发、筛选、包装、申报和实施工作,以生态项目推动生态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要选择对生态市建设、上虞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强、社会效益好、近期可以启动的项目,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拓宽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态条件,可以挂上生态市建设的项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环保、发计、经贸等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综合和筛选。 建设生态市,必须要有相关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实加大创建生态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优先保证用地、用水、用电,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到2012年,市政府计划安排15亿元的资金用于生态市建设,各乡镇(街道)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也要筹措相应的资金用于生态市重点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市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拨出300万元资金,专项奖励、补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创建生态镇(街道)村等项目和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制定鼓励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对资源受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 3、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创建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拓宽思想,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市建设的舆论宣传,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单位和市民明确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育和弘扬。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教育,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使人民群众像关注经济增长数字那样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像关心社会稳定那样关心环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是不具备现代文明意识和公民这样一种共识。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的信息,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如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把开展生态市建设切实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生态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数量,对于中国和世界、现在和未来都有着积极意义。 2 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消费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形成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 4 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适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5 水是生命的源泉 人类能直接利用的陆地淡水依赖大气循环而产生,即太阳能蒸发了海水,水汽通过大气环流,凝结成云致雨降落于陆地而形成陆地的淡水。但在水资源中能够利用的淡水比例却是很小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从全面节约用水做起,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又要切实维护水资源在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使经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6 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 人类健康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必须健全综合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大力控制传染病,减少地方病的危害,特别是要保护好妇女、儿童、老人等易受害人群。 7 加强住区建设,改善人类住区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类住区建设的一个标志。要努力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住区。8 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预防,使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尽量少地成为废物进入环境中,并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9 不要把子孙后代的饭都吃光了 如果人们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如果人们今天浪费或者不合理地使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各种矿产资源,那么这实质上就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堵子孙后代发展之路。 10 消除贫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政策,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1 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时代,研究、开发和保护海洋应是人类的共同行动。12 逐步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 自然界中存在的且可能被人类利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当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的化石矿物能源。而这种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是会枯竭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强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防止土地荒漠化 我国有多达5000千米的风沙线,受害农田有660多万公顷。因此,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绿色工程,也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系统的因子共分为三大类:即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扎根于土地,在光合作用下生产更多的生命物质和能量。动物首先是吃植物的草食动物,然后是吃动物的肉食动物。就三者的关系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或次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生物资源是由多样性物种种群组成的生命系统。 15 森林资源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 森林不仅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同时其自身就是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可以调节气候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流量,可以防止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森林还是生物多样化的宝库,是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16 发展科学技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世界的发展速度,同时决定着未来世界能否可持续发展。 17 培育生态意识,转变公众观念 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原则,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要求。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创造意识,应当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直觉的内驱力;购买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应成为人们的新消费观;绿化造林,应成为全民的生态创造活动;建设生态旅游区,应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企业家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绿色生产的观念;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生态的观念和思维。 18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需要法律的确定;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法律的强制性;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法律的广泛调整性;四是可持续发展也将丰富法律的内涵,推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