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小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2024-07-08 12:17:10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小论文题目大全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其北面有天寿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大峪山、虎峪山,南面有汗包山、昌平城后山、龙山和虎山,西北有笔架山,东南有平台山,西南有长寿山,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其间几道水流自西北而向东南,弯弯曲曲穿流而过,更显陵区山水相映秀美天成。 明十三陵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始,至顺治元年(1644年)止,历时235年。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分别是: 一、长陵是十三陵的主陵,位于天寿山下,埋葬着明成祖朱棣。朱棣史称“太宗文皇帝”,年号永乐,在位22年,合葬的有皇后徐氏。 二、献陵在天寿山西侧,地名黄山,埋葬着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1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 三、景陵在天寿山东侧,地名黑山,埋葬着宣宗朱瞻基。宣宗年号宣德,在位10年,合葬的有皇后孙氏。 四、裕陵在献陵西北,地名石门山,埋葬着英宗朱祁镇。英宗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共22年,合葬的有皇后钱氏、周氏。 五、茂陵在裕陵西,地名聚宝山,埋葬着宪宗朱见深。宪宗年号成化,在位23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纪氏、邵氏。 六、泰陵在茂陵西北,地名史家山(亦名笔架山),埋葬着孝宗朱樘。孝宗年号弘治,在位18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 七、康陵在泰陵西南,地名金岭山(亦名莲花山),埋葬着武宗朱厚照。武宗年号正德,在位16年,合葬的有皇后夏氏。 八、永陵在景陵东南,原地名十八道岭,后改名阳翠岭,埋葬着世宗朱厚。世宗年号嘉靖,在位45年,合葬的有皇后陈氏、方氏、杜氏。 九、昭陵在长陵西南,地名大峪山,埋葬着穆宗朱载。穆宗年号隆庆,在位6年,合葬的有皇后李氏、陈氏、李氏。 十、定陵在昭陵东北,地名大峪山,埋葬着神宗朱翊钧。神宗年号万历,在位48年,合葬的有皇后王氏、王氏。 十一、庆陵在献陵西北,地名黄二岭,埋葬着光宗朱常洛。光宗年号泰昌,他做皇帝仅1个月,合葬的有皇后郭氏、王氏、刘氏。 十二、德陵在永陵东,地名檀子峪,埋葬着熹宗朱由校。熹宗年号天启,在位7年,合葬的有皇后张氏。 十三、思陵在昭陵西南,地名锦屏山,埋葬着思宗朱由检。思宗年号崇祯,在位17年。思陵原是他的贵妃田氏墓,清军入关后改建为皇帝陵墓,合葬的有皇后周氏、贵妃田氏。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陵园建筑都非常重视,明代也不例外。明成祖迁都北京前,便开始修建皇家陵园。建陵,当然要选择一处趋吉避凶的风水宝地。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派礼部尚书赵并聘当时著名的赣派风水传人廖均卿一同前往北平,卜选陵地。他们一行先在北平的西山一带寻览。因为西山的香山、潭柘寺一带是著名的风水宝地,金代皇帝和辽、金、元三代许多达官贵人也都埋葬在这里。但是他们勘查发现,西山地区没有符合赣派风水术要求的理想之地,不是形具未全,便是规模太小。于是,他们将目光北移,在北平的北部山区寻找,终于发现并认定昌平县东北(明时昌平县治在今昌平区旧县)黄土山为建陵的最佳区域。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迁都北平。他亲自审视了赵、廖等人选定的黄土山吉壤,表示非常满意。但他嫌黄土山的名称不雅,遂改名为天寿山。同年正式点穴,永乐十一年(1413年)玄宫落成,命名为长陵。长陵居于十三陵中心位置,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皇陵。 明十三陵中每座帝陵都包含三个建筑模块:神道、陵宫和玄宫。 神道是帝陵建筑的前导部分。十三陵诸陵除思陵外都有神道。长陵神道建筑规模最大,全长3公里,其他各陵神道均直接或间接地由长陵神道分出,因此该神道又为十三陵的总神道。 在幽深曲折的长陵神道上由南而北,有石牌坊、下马碑、陵寝兆城门(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等建筑,这些建筑至今仍保存较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对神功圣德碑亭、陵寝兆城门(大红门)和龙凤门进行过修缮。 人们参观十三陵,首先看到的便是矗立在长陵陵门外的石牌坊。整个牌坊为五门六柱十一楼,结构匀称和谐,造型美观大方。宽达86米,中间最高的牌楼高14米。牌坊用纯一色的汉白玉制成,夹柱石上方雕刻着造型生动的麒麟和狮子,上端额枋上雕刻着柔美飘逸的云纹。 陵寝兆城门(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门分三洞,旁边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门的左右连接着长达约40公里的围墙,把整个陵园围括起来。如今,这些围墙大都塌毁,只有一些断壁残垣依稀可见。 进入大红门,一直通往长陵的大道便是神道。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筑是神功圣德碑亭。亭呈正方形,红墙黄瓦,重檐厚壁。亭内树立着高大的石碑,碑文三千五百余字。碑亭外有汉白玉华表四根,明朝人称它们为“擎天柱”。柱上刻有云龙,顶端蹲卧异兽,南北相对,头朝北的称为“望君出”,朝南的称为“望君归”。 过碑亭向北,依次排列着18对石人石兽。石人分为勋臣、文臣、武臣3种,共6对,表示皇帝死后要和生前一样主宰一切。石兽依次为狮、獬豸、象、麒麟、马,共12对。狮和獬豸是守卫陵墓的,骆驼、象、麒麟、马都是坐骑。 石像群的北面又有一座汉白玉制成的牌坊,叫棂星门,也叫龙凤门。该牌坊为三门六柱建筑,三个门的门上中间都分别有一颗火珠,因此又将它称之为“火焰牌楼”。 石牌坊后有两座石桥,一座七孔,一座五孔。这里地势较低,陵园中各条水流汇聚于此穿桥而过。站在桥上,可以望见1958年兴建的碧波荡漾的十三陵水库。走过石桥再向前去,就可以进入长陵陵门了。 长陵的陵宫,共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中的建筑原有陵门、神库、神厨和碑亭。陵门有三洞,顶上铺有黄琉璃瓦,左后连接墙垣。碑亭里的碑原来是空白的,清朝重修十三陵时,利用这块碑刻上了顺治皇帝的谕旨和乾隆皇帝的诗文。神库和神厨已不存在。 第二进院落中有享殿、殿门和神帛炉等建筑。享殿又叫恩殿。恩就是祭陵感恩受福的意思。享殿高大宏伟,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是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大型宫殿。其突出特点是所用木料极为珍贵,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用楠木制成。尤其是支撑大殿的60根楠木大柱为世间罕见,中间最大的4根直径达17米,这样巨大的木材,在当时每一根从砍伐到运入陵园,都需要五六年时间,足见耗费之大,工程之难。 第三进院落的主要建筑是宝城和明楼。楼下边的城墙突出呈方形,所以也叫方城。城墙里围着的大坟头即宝顶。长陵的坟头就像是一座小山。据《明会典》记载,它的直径为一百零一丈八尺,将近340米,围着它走一圈足足有二里多。从宝城下面的通道可以登上明楼。明楼也是方形的,四面开门,当中竖立石碑。由于多采用砖石材料,又建在宝城之上,十分坚固,所以明陵的明楼绝大多数都保存了下来。 玄宫是埋葬朱棣的地方,位于宝顶之下。由于深埋地下,未能开掘,加之文献记录简略,至今人们也不知其中的秘密。好在1956和1957年,文物考古部门对明十三陵之定陵玄宫进行了发掘,进而搞清了明陵玄宫的大体结构:这个玄宫由前、后、左、中、右五个殿组成。前殿又称过殿,无任何陈设;中殿设帝、后御座和祭器;左殿、右殿各设官床一座;后殿为主室,中间设官床一座,安放帝、后棺椁。每个殿之间由隧道相连接,用整块汉白玉制成的石门隔开。玄宫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后殿最高处达5米,其他各殿最高处也在7米以上。玄宫中出土的金银器皿、玉器、瓷器和丝织品都非常珍贵。 其他12个帝陵的建筑格局与长陵大同小异,都包含神道、陵宫和玄宫三个建筑模块。除了思陵外,每座陵都有神道同长陵的神道相连接,就像一棵大树,长陵是主干,各陵是分枝,有主有从,主从分明,既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为一个蔚为壮观的陵园体系。再加上陵寝与山水互相映衬,前有流水,翼有砂山,背有后龙,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形成一种神圣、永恒、崇高、庄严、肃穆而又充满生机的纪念气氛。 总之,明十三陵正像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其考察评估后所说的那样:十三陵是中国皇家陵寝的典范,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范例。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幽雅,陵寝建筑规模庞大体系完备,整体系建筑突出,陵寝制度独具风格,各陵总合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突破了唐、宋时期陵寝建筑彼此不讲究统属和整体的格局,发展为一个崭新的陵寝建筑形制,是中国明朝200多年历史中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是陵寝规划和建造的最高代表,其建筑风格和形制影响了以后几百年,并对其后清帝陵的修建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建议你看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

女真族的历史 女真,又名女贞、女直,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统治中国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东北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 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jusen 或 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朱里真等。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人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亦作女真族。“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支未融入满洲族,今天分别形成赫哲、鄂伦春、夫尼赫、满珲、等同属通古斯满语语支的新民族。《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探究对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经过一番研究,对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深入的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一、南方经济的发展历程:(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二)、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 赶上北方。 (三)、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四)、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五)、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六)、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社会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政治原因:统治者的重视。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技术原因:生产力高。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自然条件:南方气候较优越。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而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一)、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一)、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二)、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三)、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四)、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不要悬赏分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小论文题目大全初中

中国近代史就是很好的题材,就那几次战争比较典型(1840年鸦片战争,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甲午中日战争,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成为完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可以由此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这个应该找教辅书来看 或者问老师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  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  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  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  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  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  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  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  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  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小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你是历史专业,建议考虑未来2020年的金融危机,从牛顿的金本位开始。如果历史刚研究没有对未来指导作用的话,要历史没用

儒学的演变过程。百家争鸣。西学东渐。

其实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去确定一个方向,然后再具体的去找下资料和范文,先不着急去写,然后再定题目,最好要根据题目去找找资料和文献,再然后列个大纲给你们老师看,跟你们老师请教一下。汉武帝“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条件及表现士族门阀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衰落原因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的内容及其意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制的公平性及现代思考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魏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宦官之祸的根源及社会影响论汉初统治思想变化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述评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小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女真族的历史 女真,又名女贞、女直,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统治中国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东北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 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jusen 或 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朱里真等。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人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亦作女真族。“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支未融入满洲族,今天分别形成赫哲、鄂伦春、夫尼赫、满珲、等同属通古斯满语语支的新民族。《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探究对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经过一番研究,对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深入的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一、南方经济的发展历程:(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二)、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 赶上北方。 (三)、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四)、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五)、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六)、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社会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政治原因:统治者的重视。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技术原因:生产力高。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自然条件:南方气候较优越。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而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一)、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一)、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二)、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三)、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四)、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不要悬赏分

我建议你看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

1)中国儒家、道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 2)书画文化 3)茶文化 4)婚嫁文化 5)酒文化 6)饮食文化 7)姓氏文化 8)园林建筑文化

探析“土味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及思考摘要 随着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由原来的收音机、报纸传播到现在的电视、朋友圈、手机短视频传播。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用户已经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心持续深入到乡镇农村。后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大量的农村人群加入到视频创造的大军中,渐渐地催生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一一”土味文化”。这种文化有它特殊的表现方式和生长模式。并且从它最开始出现的快手平台慢慢延伸到其他新媒体平台,并且慢慢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土味文化”作为一种从乡村兴起的网络文化,是小镇青年自我意识的表达,也是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此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土味文化”的起源、“土味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现状,后又分析了“土味文化”在广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又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土味”广告发展近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土味文化”、广告、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phones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has been broken, from the original radio, newspapers to today's TV, circle of friends, mobile phone short video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new media users have continued to penetrate from more developed urban centers to rural Later,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short video platform,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eople joined the army of video creation, and gradually gave birth to a new kind of network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小论文范文大全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我国又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无疑也应当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当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我们一定要不懈地为此做出艰巨的努力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探析“土味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及思考摘要 随着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由原来的收音机、报纸传播到现在的电视、朋友圈、手机短视频传播。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用户已经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心持续深入到乡镇农村。后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大量的农村人群加入到视频创造的大军中,渐渐地催生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一一”土味文化”。这种文化有它特殊的表现方式和生长模式。并且从它最开始出现的快手平台慢慢延伸到其他新媒体平台,并且慢慢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土味文化”作为一种从乡村兴起的网络文化,是小镇青年自我意识的表达,也是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此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土味文化”的起源、“土味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现状,后又分析了“土味文化”在广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又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土味”广告发展近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土味文化”、广告、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phones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has been broken, from the original radio, newspapers to today's TV, circle of friends, mobile phone short video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new media users have continued to penetrate from more developed urban centers to rural Later,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short video platform,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eople joined the army of video creation, and gradually gave birth to a new kind of network

千古悠悠,长河汤汤,年华无法挽留历史匆匆前行的脚步。华夏大地上,有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的足迹,有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的盛行;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辉煌,有东临碣石、西进取经的遗迹。我们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华夏文明,历经时间的洗濯越发熠熠生辉。朝代更迭,却不能磨灭我们延续五千年的文化。在博大文化的滋养下,我们中华儿女腹有诗书气自华,身怀傲骨应铮铮!历史有万邦来朝的繁华,亦有黑暗受辱的暗淡。我们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战败,有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的耻辱;但我们也有虎门销烟的豪情,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儿女是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史为鉴,不忘根本,在新时期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扬我国威,振兴中华! 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斩断自身脐带。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当汲取他人优点,剔除无益的糟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文化开始多元化,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可以看出。如今,中国已经逐渐走出19世纪的阴霾,开始如同红日一般冉冉升起。文明锤炼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与复兴之路,改革开放引领我们走向伟大光明的前景,也许复兴之路依然艰苦依然漫长,但最艰苦的一步已经走过。我们坚信,新的光明,终会笼罩整个神州大地!

真的很多耶 我就拿一个咯 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的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比现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 ——这还用说!人们会说道。 我说的美好,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 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破除种种迷信思想、教条主义,勇于探索正确认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个人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不可分。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 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贵的生命,是万物之灵。理应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击人的尊严,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严,都是不允许的。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严,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许的。新的文化,必须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严意识!唤起他创造生活的热情!唤起他对别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热爱。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开创大写的人生。 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脱离人的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