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地理概况论文范文初中版百度云

发布时间:2024-07-07 09:05:38

中国地理概况论文范文初中版百度云

《中国国家地理华北华东》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pCVBrpzlVRD_nrJzZnRQ?pwd=onip 提取码:onip简介:最原始的村落、最神秘的古城,最浪漫的度假胜地,最奇特的风俗民情都可以通过此书了解。

《中国国家地理》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23vb简介:珠穆朗玛之巅的冰雪坚贞地守护着女神的圣洁。爱琴海湛蓝的海水抚慰着特洛伊古城的忧伤,月牙般的贡多拉摇动着威尼斯千百年的浪漫与风情,斜斜的杏花雨勾起了江南小镇淡淡的愁思……

中国地理概况论文范文高中版百度云

《中国国家地理》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23vb简介:珠穆朗玛之巅的冰雪坚贞地守护着女神的圣洁。爱琴海湛蓝的海水抚慰着特洛伊古城的忧伤,月牙般的贡多拉摇动着威尼斯千百年的浪漫与风情,斜斜的杏花雨勾起了江南小镇淡淡的愁思……

《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2月第2期》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KuZc28EJyR43f3MJXw?pwd=l63j 提取码:l63j简介:适合18到40岁旅游地理爱好者阅读的一本书籍,《中国国家地理》就如同一个导游,一步一步带领我们了解地理,风土人情,文趣与理趣交织,它介绍地理知识全面丰富,还有高清大图,可读可收藏。

美国概况论文中文版百度云

<美国历史概况>中英文版 分类:新托福iBT应该适合你用

扩展阅读: 1 美国概况 -01/28/content_htm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论文范文高中版百度云

首先,您应当了解学术论文的相关写作知识,所谓“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网上有一篇很详细地介绍如何写作与发表论文的文章:-to-write-html。其次,网上论文网站多如牛毛,面对这些网站,我们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受限制太多,要么是收费,要么是一篇好端端的论文被分成数十页,相当地破坏了阅读的心情。最后,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哪个领域的学术论文,我们应当参阅那些在该领域的著名学者、教授、研究员写作的或者已经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阅读他们的文章,一个最大的便利之处就是能跟踪学术前沿研究成果,何况它们本身就相当于一篇很不错的学术论文范文。综合上述几点,我要向您推荐“CSSCI学术论文网”()。我觉得这个网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论文网站,除了完全符合以上几点想法之外,他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免费找论文网”(),如果您在网上没有找到特定论文,您可以去那里发布寻找论文的文章,他们可以免费为您找到,不论学术论文,还是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只要是被中国知网或者万网收录了的。至于历史方面的论文,cssci学术论文网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论文,我这里给您稍微列举一些栏目,剩下的就是您自己去查看啦:历史地理历史学、历史学研究论文、历史学理论论文、历史学动态论文、历史学概论论文-to-history/5、历史学前沿论文-history/6、古代文明史研究-civilization/

司马迁 史记班固 汉书范晔 后汉书房玄龄 晋书 沈约 宋书 魏徵 隋书 欧阳修 新五代史宋濂 元史 张廷玉 明史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幼年在乡读私塾,后到中学,1914年到日本留学,学习医学。此间改名为沫若,以取家乡两条大河——大渡河(古称沫水)、青衣江(古称若水)之名。五四运动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1919年到1920年,他创作了几十首充满革命激情的白话诗,1921年以《女神》为题,结集出版,这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建了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但他认为“要使祖国早日觉醒”,“必须创立新文学”,乃弃医继续从文。这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是“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路”,并表示马克思、列宁是“我辈青年所当钦崇的导师”。1924年,他回到国内,参加了1926年的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职。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动面目。南昌起义后,他赶赴南昌,并在南下广昌的路上由周恩来介绍入党。此后,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悬赏缉捕,党组织安排他再次东渡日本。在日本,郭沫若克服经济上的拮据和资料的匮乏,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很多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国内。此时,第二次国共合作业已开始,郭沫若在陈诚任主任、周恩来任副主任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担任厅长。1940年以后,他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一批历史剧,其政治性、艺术性都十分强烈,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稍后,他又写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史学论著。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这时期他又写了《奴隶制时代》等历史论著,主编了《中国史稿》,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本。教材中所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作于1930年。郭沫若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当时社会生产状况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说明了古代社会阶级和阶级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他不容置疑地指出,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对于马克思的那个铁则并不是例外”,从而对否认中国没有奴隶制时代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少年时受同乡章炳麟影响,拥护辛亥革命。1913年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一度担任校长蔡元培的秘书,后到沈阳、河南任教,1922年任天津南开学校教员,后升教授,出版《文心雕龙讲疏》。五卅运动爆发后,参加反帝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党失去联系。1927年后,在北京一些大学授课,写作了一些考据和文学史方面的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河南任教的范文澜积极宣传抗日,因受校方干涉,愤然辞职,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再次入党。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和延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受中共中央委托,编写中国通史。1941年和1942年,《中国通史简编》分册出版。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这两部著作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说明中国通史的著作。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界担任领导工作,1969年7月病逝。其所著论文编为《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于1979年出版。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青年时代学电机工程,1926年大学毕业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30年代参加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撰文阐述马克思主义观点,著名的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等,其著作多被当局列为禁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30年代的一些观点,如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殷周奴隶制时代的生产工具是青铜器等,至今仍有一定影响。40年代,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界、中央党校任职。著有《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等。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青年时代赴美留学,归国后研究马克思主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出版名著《历史哲学教程》。1940年到重庆,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其间写了大量史学论文和《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新中国建立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任职,领衔编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四书五经,1922年到北京,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先在东北,后到北京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到重庆,边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边进行史学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历史,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胡绳,笔名薄韧,江苏省苏州人。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1893年生。江苏苏州人。近代史学家。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亦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著有《古史辨》、《尚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著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海瑞罢官》等,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1969年10月10日含冤去世。

中国地理概况论文范文初中版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学好地理,建设祖国(论全球水资源)当今全球淡水危机的警钟已敲响,“如何应对水的威胁”已摆现在各国人民面前。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是值得各国来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他是全球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立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全球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全球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