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钱币文化论文摘要怎么写的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4 13:49:05

中国钱币文化论文摘要怎么写的高中

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生坑品和熟坑品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通宝、元宝和重宝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 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我是钱 我是一张百元大钞。我不记得我是从哪里出来的,但我有很多兄弟姐妹,五十元、二十元、一元几角几分的都是。主人总是把我们放在一起,但每次都把我放在最下面。我上面的50元,虽然他们的面值只是我的一半,但却已是饱经风霜,浑身上下都脏脏的,我努力想离他们远点儿——我是新钱。不久,我听见一个50元说话了:“唉,老兄,你听说了吗?现在很多人造假,假币到处都是,而且大部分是一百元的——说不定咱们这里就有!”“是吗?”一个20元接道:“我听主人说,假币都是些新钱!”我听了吓了一跳,我不会是假币吧?几天后,我到了一家小卖店,接触的人多了,常听到人们说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很高兴人类给我们这么高的评价,当然了,前提是我不是假币。后来,这家店主买了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我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就问上面的50元。他不悄地撇撇嘴说:“哼,看你面值挺大的,连这玩艺都不知道啊,是验钞机,能验出咱们是真币还是假币。”我听了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果不其然,当晚主人就开始验钞,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吱——”,当我和其它钱币经过验钞机时,机器尖叫了起来,我心一紧,难道我不敢想下去了。店主又把我们分成了几摞,最后单独对我进行检验时,又“吱”地响了——我是假币!当我慢慢从被主人从验钞机里抽出来时,发觉所有的钱币都眼盯着我,一个1元钱喊出来:“哟,看不出来啊,他还是个私生子!”我登时羞愧满面,心想这回主人该把我扔了吧。可主人满不在乎地把我塞进抽屉,并且第二天就把我交给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司机又把我转给衔边的烟亭主,就这样,我总是很快被花掉,最后几经展转我来到了一位工人家里,但不久我就被发现是假币。只听他哀叹一声:“天啊,这是那个丧心病狂的啊”我难受极了,觉得他似乎是在骂我。于是,当晚我便混入了一堆废纸,被扔进碎纸机。在碎纸机启动前,我反复叮嘱我自己:下辈子一定要做个真正的百元大钞!金钱使我们失去了什么在人们眼中,金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东西,有了它,我们想买什么买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只要不违法),但是,我们在得到了金钱的同时,往往也会失去一些东西。金钱使我们失去了同情心。在“希望工程”捐助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没钱人”掏出自己省吃俭用的钱,而越来越多富得流油的人却一毛不拔。难道他们都不知道有那么多孩子上不起学吗?肯定知道。但是他们却一毛不拔,是金钱覆盖了他们本应充满同情的心灵,是金钱阻塞了他们流淌同情的血液的血管,是金钱挡住了他们同情别人的道路。金钱使我们失去了良知。纵观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史,每一场战争,每一次侵略不都是为了那些银子?当对金钱的欲望已充斥我们的大脑,那么人类本应有的良知就会被泯灭,人类原始的天性就会丧失,人类社会原本起来的道德就会被推翻,而成为一切向“钱”看的标准。金钱使我们失去了生活这把杠杆的支点。当社会的价值取向标准已经以金钱为中心时,父母不再会关心孩子考试的分数,人们不再会在乎友谊的价值,而只会考虑这个朋友能不能给我带来利益。金钱使我们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处世原则,每个人都一切以“钱“至上,行贿,受贿,抢劫,偷盗……人类因钱犯下的罪行不可计数。当有些人都在腰间套着一个孔方兄,渴望它是一个游泳圈,保佑自己不在生活的海洋中溺水而死,这种人一定最先被生活的巨浪吞没,因为金钱已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人求生本能。所以,不要让金钱夺去你原本比金钱重要得多的东西,记住,学会游泳比游泳圈有用。

中国钱币文化论文摘要怎么写的呀

我们为何要写摘要?它的目的为何?简而言之,摘要的目的就是简单的讨论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容易的了解这篇文。它能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搭起一条桥梁。当您搜索信息时,您无法一下阅读整篇文章,因此,您大概只会阅览下摘要。如果你认真的分配和使用你的时间去阅读摘要,就能避免花费大量金钱去购买你不需要的论文。而这也是为何要写摘要的原因。让我们来简单的谈下摘要。最常见的摘要有两种。通常期刊会要求你提供“结构式的摘要”,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摘要,因为它能清楚的分开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非常简单,明了和有用!读者能了解方法、结果、和结论。这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不是结构式摘要,你需要在每个章节平均论述摘要。你需要在介绍章节时提供你的论文资讯、方法、结果和结论。或者你需要从各章节拮取重要的资讯。事实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许多学者在摘要中过分描述重点,因此它缺乏平均描述每个论文章节。注意,文献通常只会出现在内文,而不是摘要,所以避免将文献放在摘要里。有些摘要太长又太多,标准的摘要通常只有150到250字。我看过有些人写到500字,摘要必须要少于那个字数。而且最常见的错误,是直接常常从内文复制粘贴上。这也是我为何在修改文章时,常看到摘要跟介绍是一样的。这会让读者感到:哎?怎么摘要和介绍是一样的!这对读者来说是很奇怪的,千万不要这么做。原文链接:如何写好论文摘要:研究人员不得不知的小秘诀

钱币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容广阔,近年来,茶文化、酒文化等成为我们关注的热门,而有一个领域人们似乎还没有很好地挖掘,给予重视,这个领域恰恰是同我们金融工作者联系密切的,那就是中国的钱币文化。  以往,说到钱币文化,人们马上就想到钱币上的文字。中国古代正式流通的钱币上面,大部分没有图像,但钱币上的文字却是多种多样的。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先秦布币、刀币、圜币、贝币(即蚁鼻钱)上面的古文字。这些古币上的古文字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字形因受地域影响,也颇不相同。自宋元以来,有许多学者想解读它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直至今日,对不少古文字的解读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古代的钱币上最引人注意的是钱文,但并不是说除了钱文就没有其他图饰了,就拿方孔钱来说,钱面特别是钱背上往往也有图饰或其他纹迹。人们较为熟悉的是开元通宝钱背面的所谓“杨贵妃指甲痕”(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并无史实根据,但月牙形的纹迹却确实是存在于钱上的)。古钱上还有其他的图形或纹迹,较常见的是所谓日、月、星、云、鸟,偶尔还可见到像虎头那样令人不解的图形。这些图饰或纹迹的背后,也有一种文化。古代铜币上虽然图饰较少,古代纸币上却是不乏图画的,据记载,宋代的交子、钱引、会子等都有图,这些图还各有名目,如“吴隐之酌贪泉赋诗”等,显然也同文化相关。至于近代纸币图案、电子货币磁卡图案就更具文化内涵了。  古代钱币钱文、钱图有文化内涵,钱体本身也有文化内涵,古人就已指出方孔钱的外圆内方与当时人的“天圆地方”观念密切相关。  说到文化,人们首先会想到诗歌、散文、戏剧等,以钱为描写对象、与钱币相联系的文艺作品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历代咏钱诗有不少首,其中较有名的是唐李峤、清袁枚的《咏钱》各二首,想象丰富、句句用典,艺术性相当不错。又有一些诗歌是抒发对官方货币政策的看法的。如唐白居易《赠友五之三》批评了官方不顾实际情况向农民征收现钱税的错误法令。他在诗中咏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宋陈造《钱弊》抨击了当局人为地划分铁钱区的作法。还有钱币收藏家们的诗作和描述集币活动的诗作,如清末叶德辉的《古泉百咏》、宋梅尧臣写朋友刘分文集币情趣的诗作等。赋和韵文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其中最应称道的关于钱的韵文是东晋鲁褒的《钱神论》,这篇嘲笑金钱崇拜的韵文,挥挥洒洒,把崇拜金钱者的心态刻划得淋漓尽致。以钱为主题的还有宋洪咨夔《大冶赋》和佚名《钱赋》。与钱币联系的散文中突出的有唐张说《钱本草》和元陶宗仪《辍耕录》中收录的《乌宝传》。专门描写钱币的戏剧固然是不会有的,但与钱币关系密切的戏剧却有一定数量。早在宋代,就有嘲笑张俊“钱眼里坐”的杂剧,有讽刺官方发行当十钱的杂剧。元代有乔梦符的杂剧《金钱记》,剧情是述以钱作信物的一对情人的悲欢离合的。此外,还有号称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的元人郑延玉的《看钱奴》,有清人李玉的《太平钱》和叶承宗的《孔方兄》。有些戏剧从整体上看,与钱币关系并不大,但其中有些段落的戏词,却是讲钱币的,有些写得很有文采。与杂剧联系密切的还有散曲,近年报刊上曾发表介绍清佚名《南中吕·驻云飞·邓通叹钱》的文章,它确是我国钱币文化的珍品。  讲中国钱币文化,不能不讲有关钱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也是中国钱币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这里要特别讲到关于青蚨的传说。青蚨本是一种昆虫的名字,但古人却赋予了它神奇:将青蚨母亲和青蚨子女的血分别涂在钱上,人花涂有母亲血的钱后,这些钱不久就会自己回归与涂有子女血的钱团聚,反之也是一样,这样,人的钱就可以永远花不完。老字号名店“瑞蚨祥”的名称就与此相联。此外,还有关于“上清童子”、佛教金钱比丘的传说,也是颇脍炙人口的。有关钱币的历史故事,自然首推关于邓通的故事。汉文帝宠爱邓通,有人给邓通相面,说邓通将来会穷饿而死,汉文帝就把铸币权赏赐给邓通,他满以为这样邓通的钱就一辈子花不完了。但汉文帝一死,政治形势变化,邓通最终还是穷饿而死了。这一曲折的故事被后代文人发挥延展,写入很多的文艺作品中。  在中国钱币文化宝库中,还有与之联系的寓言(如《见金不见人》嘲笑了只顾金钱而忘记一切的人)、典故(如九府、鹅眼、贪泉)、话本(如《宋人话本七种·志诚张主管》)、格言谚语等。  在中国钱币文化中,除了以语言文字表现的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形式。其中最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是风俗文化中与钱币联系的部分。如在生育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洗儿钱”。唐天宝年间,杨贵妃演出了一场为干儿子安禄山“洗儿”的丑剧,就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在婚嫁风俗中,有“撒账钱”。在节庆风俗中,有所谓的“金钱会”,即由帝王或权贵抛撒钱币助兴等。风俗文化以外,还有与钱币联系的绘画(如财神像)、雕塑(如金钱豹)、剪纸(如吊钱、刘海撒钱)、魔术(如烧钱、钱匣变钱)等。  还有一些文化是与钱币联系密切的,那就是凝聚在钱柜、扑满、钱罐、钱包等与钱相关的用品上的文化,除了它们外观上蕴含的文化艺术外,还有与它们联系的文艺,如古人的“扑满诗”等等。  中国钱币文化,还应当包含下述的文化,那就是非流通的类钱、钱形物文化。自古以来,钱币收藏者和钱币学家都是把它们二者“一视同仁”的。这里讲的类钱、钱形物主要包括压胜钱、祈祝钱、供养钱、冥钱(特指流通币以外者)、占卜钱与游戏钱等。中国古代的流通钱币,特别是方孔钱,图案较少,但类钱、钱形物上,却是以图案见长的。压胜钱上既寄予了较多的宗教内容,于是压胜钱上就有神魔、刀剑等图形,它们要表现某种宗教思想。祈祝钱要表达人的美好祝愿,在祝贺婚姻的类钱上,就有龙和凤的图形,有龙凤呈祥的精美文字。说到占卜钱,人们往往认为它似乎只同封建迷信联系,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古代有关汉代严子陵的钱卜故事、宋代狄青钱卜的故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大将狄青机智地通过钱卜,使部下增加了战胜敌人的信心,这在历史上是一直传为美谈的。说到游戏钱,人们就会联想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据说她对打马格棋作过专门研究,写过书,而“打马格钱”与她有密切联系。另有“选仙钱”,宋人王王圭在《宫词》中就写过宫中的人玩这种游戏,咏及“尽日闲窗赌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现在我们看到的选仙钱正面是“仙人”像(如诗仙、醉仙等),背面则是一首诗,这种钱于是又被称为“诗钱”。这里我们还应讲到,有些事物即非铜铸,也无钱文,只是某些方面与钱有些相似,与这些事物联系的文化也应归入广义的钱币文化。如花草中有一种金钱花,唐朝诗人写过多首《金钱花诗》。人们称圆形苔藓斑点为苔钱,唐宋间有好几位诗人写了《苔钱诗》,《金钱花诗》、《苔钱诗》内容多涉及真正的钱币,也是一种钱币文化。  中国钱币文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是奥妙无穷很值得很好挖掘的宝库,应当予以重视和很好利用。

1、论文摘要应该怎么写  1) 文字简明扼要: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需要充分概括  2) 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文摘编写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3)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句型应力求简单,慎用长句。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  4) 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  2、论文摘要不应该怎么写  不能冗长,少写无关的东西,语句不能含糊不清。论文摘要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1) 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4)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5) 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6)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3、论文摘要的基本规范  1) 应以第三人称写作摘要是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即使不看论文全文的内容,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以及论文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2) 叙述完整,突出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  3) 文字简明扼要,不容赘言,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学修饰,做到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1、应该怎么写1)文字简明扼要: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需要充分概括2)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文摘编写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3)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句型应力求简单,慎用长句。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4)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2、不应该怎么写不能冗长,少写无关的东西,语句不能含糊不清。论文摘要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1) 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4)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5) 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6)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资料来源:中国论文网

关于中国钱币文化论文摘要的题目怎么写高中

钱币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容广阔,近年来,茶文化、酒文化等成为我们关注的热门,而有一个领域人们似乎还没有很好地挖掘,给予重视,这个领域恰恰是同我们金融工作者联系密切的,那就是中国的钱币文化。  以往,说到钱币文化,人们马上就想到钱币上的文字。中国古代正式流通的钱币上面,大部分没有图像,但钱币上的文字却是多种多样的。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先秦布币、刀币、圜币、贝币(即蚁鼻钱)上面的古文字。这些古币上的古文字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字形因受地域影响,也颇不相同。自宋元以来,有许多学者想解读它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直至今日,对不少古文字的解读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古代的钱币上最引人注意的是钱文,但并不是说除了钱文就没有其他图饰了,就拿方孔钱来说,钱面特别是钱背上往往也有图饰或其他纹迹。人们较为熟悉的是开元通宝钱背面的所谓“杨贵妃指甲痕”(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并无史实根据,但月牙形的纹迹却确实是存在于钱上的)。古钱上还有其他的图形或纹迹,较常见的是所谓日、月、星、云、鸟,偶尔还可见到像虎头那样令人不解的图形。这些图饰或纹迹的背后,也有一种文化。古代铜币上虽然图饰较少,古代纸币上却是不乏图画的,据记载,宋代的交子、钱引、会子等都有图,这些图还各有名目,如“吴隐之酌贪泉赋诗”等,显然也同文化相关。至于近代纸币图案、电子货币磁卡图案就更具文化内涵了。  古代钱币钱文、钱图有文化内涵,钱体本身也有文化内涵,古人就已指出方孔钱的外圆内方与当时人的“天圆地方”观念密切相关。  说到文化,人们首先会想到诗歌、散文、戏剧等,以钱为描写对象、与钱币相联系的文艺作品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历代咏钱诗有不少首,其中较有名的是唐李峤、清袁枚的《咏钱》各二首,想象丰富、句句用典,艺术性相当不错。又有一些诗歌是抒发对官方货币政策的看法的。如唐白居易《赠友五之三》批评了官方不顾实际情况向农民征收现钱税的错误法令。他在诗中咏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宋陈造《钱弊》抨击了当局人为地划分铁钱区的作法。还有钱币收藏家们的诗作和描述集币活动的诗作,如清末叶德辉的《古泉百咏》、宋梅尧臣写朋友刘分文集币情趣的诗作等。赋和韵文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其中最应称道的关于钱的韵文是东晋鲁褒的《钱神论》,这篇嘲笑金钱崇拜的韵文,挥挥洒洒,把崇拜金钱者的心态刻划得淋漓尽致。以钱为主题的还有宋洪咨夔《大冶赋》和佚名《钱赋》。与钱币联系的散文中突出的有唐张说《钱本草》和元陶宗仪《辍耕录》中收录的《乌宝传》。专门描写钱币的戏剧固然是不会有的,但与钱币关系密切的戏剧却有一定数量。早在宋代,就有嘲笑张俊“钱眼里坐”的杂剧,有讽刺官方发行当十钱的杂剧。元代有乔梦符的杂剧《金钱记》,剧情是述以钱作信物的一对情人的悲欢离合的。此外,还有号称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的元人郑延玉的《看钱奴》,有清人李玉的《太平钱》和叶承宗的《孔方兄》。有些戏剧从整体上看,与钱币关系并不大,但其中有些段落的戏词,却是讲钱币的,有些写得很有文采。与杂剧联系密切的还有散曲,近年报刊上曾发表介绍清佚名《南中吕·驻云飞·邓通叹钱》的文章,它确是我国钱币文化的珍品。  讲中国钱币文化,不能不讲有关钱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也是中国钱币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这里要特别讲到关于青蚨的传说。青蚨本是一种昆虫的名字,但古人却赋予了它神奇:将青蚨母亲和青蚨子女的血分别涂在钱上,人花涂有母亲血的钱后,这些钱不久就会自己回归与涂有子女血的钱团聚,反之也是一样,这样,人的钱就可以永远花不完。老字号名店“瑞蚨祥”的名称就与此相联。此外,还有关于“上清童子”、佛教金钱比丘的传说,也是颇脍炙人口的。有关钱币的历史故事,自然首推关于邓通的故事。汉文帝宠爱邓通,有人给邓通相面,说邓通将来会穷饿而死,汉文帝就把铸币权赏赐给邓通,他满以为这样邓通的钱就一辈子花不完了。但汉文帝一死,政治形势变化,邓通最终还是穷饿而死了。这一曲折的故事被后代文人发挥延展,写入很多的文艺作品中。  在中国钱币文化宝库中,还有与之联系的寓言(如《见金不见人》嘲笑了只顾金钱而忘记一切的人)、典故(如九府、鹅眼、贪泉)、话本(如《宋人话本七种·志诚张主管》)、格言谚语等。  在中国钱币文化中,除了以语言文字表现的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形式。其中最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是风俗文化中与钱币联系的部分。如在生育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洗儿钱”。唐天宝年间,杨贵妃演出了一场为干儿子安禄山“洗儿”的丑剧,就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在婚嫁风俗中,有“撒账钱”。在节庆风俗中,有所谓的“金钱会”,即由帝王或权贵抛撒钱币助兴等。风俗文化以外,还有与钱币联系的绘画(如财神像)、雕塑(如金钱豹)、剪纸(如吊钱、刘海撒钱)、魔术(如烧钱、钱匣变钱)等。  还有一些文化是与钱币联系密切的,那就是凝聚在钱柜、扑满、钱罐、钱包等与钱相关的用品上的文化,除了它们外观上蕴含的文化艺术外,还有与它们联系的文艺,如古人的“扑满诗”等等。  中国钱币文化,还应当包含下述的文化,那就是非流通的类钱、钱形物文化。自古以来,钱币收藏者和钱币学家都是把它们二者“一视同仁”的。这里讲的类钱、钱形物主要包括压胜钱、祈祝钱、供养钱、冥钱(特指流通币以外者)、占卜钱与游戏钱等。中国古代的流通钱币,特别是方孔钱,图案较少,但类钱、钱形物上,却是以图案见长的。压胜钱上既寄予了较多的宗教内容,于是压胜钱上就有神魔、刀剑等图形,它们要表现某种宗教思想。祈祝钱要表达人的美好祝愿,在祝贺婚姻的类钱上,就有龙和凤的图形,有龙凤呈祥的精美文字。说到占卜钱,人们往往认为它似乎只同封建迷信联系,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古代有关汉代严子陵的钱卜故事、宋代狄青钱卜的故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大将狄青机智地通过钱卜,使部下增加了战胜敌人的信心,这在历史上是一直传为美谈的。说到游戏钱,人们就会联想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据说她对打马格棋作过专门研究,写过书,而“打马格钱”与她有密切联系。另有“选仙钱”,宋人王王圭在《宫词》中就写过宫中的人玩这种游戏,咏及“尽日闲窗赌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现在我们看到的选仙钱正面是“仙人”像(如诗仙、醉仙等),背面则是一首诗,这种钱于是又被称为“诗钱”。这里我们还应讲到,有些事物即非铜铸,也无钱文,只是某些方面与钱有些相似,与这些事物联系的文化也应归入广义的钱币文化。如花草中有一种金钱花,唐朝诗人写过多首《金钱花诗》。人们称圆形苔藓斑点为苔钱,唐宋间有好几位诗人写了《苔钱诗》,《金钱花诗》、《苔钱诗》内容多涉及真正的钱币,也是一种钱币文化。  中国钱币文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是奥妙无穷很值得很好挖掘的宝库,应当予以重视和很好利用。

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生坑品和熟坑品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通宝、元宝和重宝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 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中国钱币文化论文摘要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历代钱币特徵 商代钱币 在中国的商代,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著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於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先秦钱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秦汉钱币 秦半两铜钱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钱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 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 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 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十分动荡,币值混乱,私铸现象严重。北朝从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重局限,逐步向年号钱制过渡。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货币趋向於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开元通宝,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五代十国政治分裂割据,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各国以铸恶钱来增强自身实力,以达到削弱他国力量的目的,故钱币甚多,但质量不高。 宋辽金西夏钱币 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元明清钱币 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古代货币列表 贝币 天然贝币 人工贝币 金属贝币 蚁鼻币 铜币 刀币 布币 环钱 方孔钱 三铢 四铢 五铢 开元通宝(唐代) 王莽钱 纸币 交子(北宋) 会子(南宋) 关子(南宋) 中统元宝交钞(元代) 大明宝钞(明代)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 宝鸡福临堡 》,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宝鸡市志·文物胜迹》,三秦出版社,1998年出版。(合)《 陇县原子头 》,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合)《 宝鸡关桃园 》,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合)《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7期。(合)《陕西陇县边家庄一号春秋秦墓》,《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合)《宝鸡市谭家村四号汉墓》,《考古》1987年12期。《宝鸡市福临堡遗址1984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宝鸡市纸坊头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9年5期。《宝鸡市附近古遗址调查简报》,《文物》1989年6期。《宝鸡市博物馆藏陶鬲》,《文物》1989年5期。(合)《漆水下游先周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6期。(合)《宝鸡市谭家村春秋及唐代墓》,《考古》1991年5期。《宝鸡市福临堡遗址1985年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4期。《宝鸡市高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4期(合)《陕西麟游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0年1期(合)《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5期(合)《陕西麟游蔡家河遗址龙山遗存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2000年6期(合)《陕西彬县、三原等县商时期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1年9期。《陕西陇县原子头汉墓发掘简报》,《文博》2002年2期(合)《重庆万州区塘坊坪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重庆三峡水库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合)《重庆万州区小周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重庆三峡水库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合)《2000年长安、户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增刊(六),2002年。《重庆万州区塘坊坪遗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合)《陕西长安县羊元坊商代残灰坑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陕西麟游县史家塬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4年4期。(合)《陕西陇县出土新莽钱币窖藏》,《中国钱币》2004年2期。(合)《陕西宝鸡市关桃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3期。(合)《宝鸡市高家村刘家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古代文明研究》(6),文物出版社,2008年。《 关中商代文化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4年。《炎帝·姜炎文化》,三秦出版社,1992年。(合)《对“秦公钟考释”有关问题的一些看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4期。《蜀道·巴蜀之师·古弓鱼国》,《历史知识》1984年5期。《试论太王传位季历的目的和意义》,《教学与科研》1984年1期。《试论福临堡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高领袋足鬲的研究》,《文物》1989年7期。《边家庄春秋墓地汧邑地望》,《文博》1990年5期。《东周列国贝化考察》,《中国钱币》1991年2期。《先周文化早期相关问题浅议》,《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秦器三论》,《文物》1993年10期。《周人早期历史传说与郑家坡先周遗址》,《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试论西王村类型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94年2期。《弓鱼氏文化相关问题浅议》,《文博》1994年5期。(合)《再论秦式短剑》,《考古》1995年9期。《浅论客省庄二期文化有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95年3期。(合)《神龙时代及其它》,《炎帝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略说阳燧》,《中国文物报》1997年7月27日第三版。《周原遗址商代文化遗存试析》,《中原文物》1998年1期。《碾子坡类型刍论》,《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合)《陕西商周考古发现和研究概述》,《考古与文物》1998年5期。《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试探》,《考古与文物》1998年5期。《密须国文化的初步认识》,《远望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积四十年之艰苦,开文物考古之新元——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1日第三版。《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探索》,《考古与文物》2000年3期。《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文博》2000年3期。《中原地区西周青铜短剑简论》,《文物》2001年4期。《“禁圃”瓦当及禁圃有关的问题》,《考古与文物》2001年5期。《礼县等地所见早期秦文化遗存相关问题刍论》,《文博》2001年3期。《天水出土的兽面纹铜牌饰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02年1期。《塘坊坪文化初论》,《考古学研究——邹衡先生七十五华诞纪念文集》(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试论京当型商文化的族属结构》,《考古与文物》增刊(六),2002年。《试渭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结构特点》(摘要),《温故知新——面向中国考古学的未来》,2002年5月。《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3年3期。《从逨盘铭文谈西周单氏家族的谱系及相关铜器》,《文物》2003年7期。《早期秦文化特征形成的初步考察》,《秦文化研究》(10),三秦出版社,2003年7月。《川口河齐家文化陶器的新审视》,《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合作),三秦出版社,2003年。《塘坊坪遗址夏代文化遗存分析》,《重庆库区三峡考古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西周王朝对陇右的经营与秦人的兴起》,《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关中西部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2004年1期。《礼县秦文化调查的一些认识》,《考古与文物》2004年6期。《周公庙遗址发掘涉及的主要问题》,《文博》2004年5期。《宝鸡关桃园遗址动物遗存的古环境意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年9月23日。(合)《殷墟卜辞所记“羌方”的考古学文化考察》,《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试论关桃园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的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6年3期。《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线路考略》,《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邹衡先生先周文化研究的贡献与影响》,《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晚商时期陕西地区考古学文化与殷墟商文化的关系》,《周边与中心:殷墟时期安阳及安阳以外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8月。《周人早期历史地名再考察》,《周秦文明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初识古蜀王国的金箔工艺》,《考古与文物》2007年2期。《二里头文化青铜铸造业发展基础管窥》,《西部考古》(二),三秦出版社,2007年。《陕西西安南郊战国陵园遗址出土金银材料技术分析与研究》,《故宫文物》月刊,291期。(合)《宝鸡关桃园遗址动物环境考古》,《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期。(合)《考古发现的西周采邑略析》,《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试论西周采邑制度的有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8年2期。《先周文化又探其源》,《中国文物报》1989年1月27日,第二版。《宝中铁路随工清理发掘的初步收获》,《宝鸡文博》创刊号,1991年1期。(合)《秦墓奇珍——宝鸡益门春秋秦墓发现大批金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3年《龙山古城再见天日》,《中国艺术报》2004年2月6日。(合)《宝鸡关桃园遗址发现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中国文物报》2002年10月11日第一版。(合)《宝鸡关桃园遗址》,《200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合)《佳县石摞摞山龙山时代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合)《陕西佳县石摞摞山龙山时代城址》,《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4年4月。(合)《陕西长安发现战国秦陵园遗址》,《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25日,第一版。(合)《陕西长安发现战国秦陵园遗址》,《200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7年。(合)《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2007考古发现》《200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8年。(合)《韩城梁带村墓地考古发掘:填补周代考古相关研究空白》,《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25日第五版。(合)《铁马秋风大散关》,《城乡生活报》(宝鸡旅游专号)1985年。《陈仓石鼓传妙文》,《城乡生活报》(宝鸡旅游专号)1985年。《中国铜镜美学发展史·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潜心入学海,血汗凝粒粟——王辉学术文存<一粟集>读后》,《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打开巴蜀文化秘密的一把钥匙——<城固宝山>评介》,《四川文物》2005年1期。《历史长河中的宝鸡》,《名人说宝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原子头遗址》,《陕西文物大观》(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石摞摞山遗址》,《陕西文物大观》(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朱马嘴遗址》,《陕西文物大观》(三),三秦出版社,2006年。《陕西韩城市梁带村周墓发掘座谈纪要》,《考古与文物》2006年2期。(合)《陵园墓主的四大猜想》,《国家人文地理》,2008年4期。(合)《盗墓引出惊人考古发现》,《紫荆》2008年4期。戏剧演员——张天恩张天恩,正工老生,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中共党员,1940年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书香世家。1957年参加工作,从事山东梆子戏剧近四十年,扮演过众多传统戏和现代戏的角色,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形象。多次参加省、地戏剧汇演,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现代戏扮演的如:《未见面的女婿》(本团创作剧目)一剧郭大爷,1959年参加山东省中青年戏剧汇演,剧本、演出均获好评,该剧曾为中央领导人演出(在青岛国际宾馆),山东省广播电台有录音并曾向全省播放。《海港》中饰马洪亮,该剧由山东省广播电台录音并向全省播放。《山村在前进》,扮演剧中的高老二,该剧参加山东省现代戏汇演,获得好评。《枯树开花》,扮演剧中的“老面筋”,该剧参加泰安地区汇演,荣获演员一等奖。《焦裕禄》中饰焦裕禄,《农奴戟》中饰瞎子,《智取威虎山》中饰少剑波,《门合》中饰门合指挥员等。在传统戏《杨八姐游春》中饰王延龄,《状元打更》中饰王晋,《春草闯堂》中饰李相国,《御河桥》中饰柯太守,《辕门斩子》中饰杨延景,《打金枝》中饰唐王、郭子仪两个角色,等等。他塑造的老生形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以高雅、稳重、大方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唱腔方面以窦派发声、韵味为主旋律,能够较好地体现窦派唱腔艺术的神韵,在泰安、济宁、兖州等地区深受好评。他还爱好书法,笔名豫鲁山人,号勉恒斋。由于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偏爱,他常常抽出业余时间帮助剧团撰写字幕。而且凭借几十年来执着追求,潜心探索和研究各个名家名帖之特长,综合之优点,体会其神韵,并有所创新。长期磨练和领悟学习,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形成了一定的精神风貌。间方的大字造型稳健,姿态优美;行书刚劲有力,洒脱奔放,富有神采,具有时代气息。最擅长蝇头小楷,临帖“三希堂”,王羲之的“黄婷经”、“乐毅论”,颜真卿的“多宝塔”,欧阳询的“九成宫”等,其作品足以达到相当程度。山东省戏剧汇演曾荣获“字幕奖”,在全国书画大奖赛、泰山杯书画大奖赛中获“优秀作品奖”,在全国卫星书法大赛中作品荣获“银奖”,多次参加泰安市举办的“泰山国际登山节”书画展,经常提写牌匾与碑文,泰安日报社多次刊登其作品,有些作品还被社会人士所收藏。特别是退休16年来笔耕不辍,用4-5CM蝇头小楷精心抄写完成400万余字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更是难能可贵。泰安日报社,泰安电视台都曾就此四大名著对他进行过采访。最近齐鲁晚报也对他进行了采访,新浪网发布了该采访的内容

【关键词】货币 发展 演变 一、我国货币发展的阶段 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html/china

关于中国钱币文化论文摘要的题目怎么写高中生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钱币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容广阔,近年来,茶文化、酒文化等成为我们关注的热门,而有一个领域人们似乎还没有很好地挖掘,给予重视,这个领域恰恰是同我们金融工作者联系密切的,那就是中国的钱币文化。  以往,说到钱币文化,人们马上就想到钱币上的文字。中国古代正式流通的钱币上面,大部分没有图像,但钱币上的文字却是多种多样的。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先秦布币、刀币、圜币、贝币(即蚁鼻钱)上面的古文字。这些古币上的古文字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字形因受地域影响,也颇不相同。自宋元以来,有许多学者想解读它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直至今日,对不少古文字的解读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古代的钱币上最引人注意的是钱文,但并不是说除了钱文就没有其他图饰了,就拿方孔钱来说,钱面特别是钱背上往往也有图饰或其他纹迹。人们较为熟悉的是开元通宝钱背面的所谓“杨贵妃指甲痕”(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并无史实根据,但月牙形的纹迹却确实是存在于钱上的)。古钱上还有其他的图形或纹迹,较常见的是所谓日、月、星、云、鸟,偶尔还可见到像虎头那样令人不解的图形。这些图饰或纹迹的背后,也有一种文化。古代铜币上虽然图饰较少,古代纸币上却是不乏图画的,据记载,宋代的交子、钱引、会子等都有图,这些图还各有名目,如“吴隐之酌贪泉赋诗”等,显然也同文化相关。至于近代纸币图案、电子货币磁卡图案就更具文化内涵了。  古代钱币钱文、钱图有文化内涵,钱体本身也有文化内涵,古人就已指出方孔钱的外圆内方与当时人的“天圆地方”观念密切相关。  说到文化,人们首先会想到诗歌、散文、戏剧等,以钱为描写对象、与钱币相联系的文艺作品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历代咏钱诗有不少首,其中较有名的是唐李峤、清袁枚的《咏钱》各二首,想象丰富、句句用典,艺术性相当不错。又有一些诗歌是抒发对官方货币政策的看法的。如唐白居易《赠友五之三》批评了官方不顾实际情况向农民征收现钱税的错误法令。他在诗中咏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宋陈造《钱弊》抨击了当局人为地划分铁钱区的作法。还有钱币收藏家们的诗作和描述集币活动的诗作,如清末叶德辉的《古泉百咏》、宋梅尧臣写朋友刘分文集币情趣的诗作等。赋和韵文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其中最应称道的关于钱的韵文是东晋鲁褒的《钱神论》,这篇嘲笑金钱崇拜的韵文,挥挥洒洒,把崇拜金钱者的心态刻划得淋漓尽致。以钱为主题的还有宋洪咨夔《大冶赋》和佚名《钱赋》。与钱币联系的散文中突出的有唐张说《钱本草》和元陶宗仪《辍耕录》中收录的《乌宝传》。专门描写钱币的戏剧固然是不会有的,但与钱币关系密切的戏剧却有一定数量。早在宋代,就有嘲笑张俊“钱眼里坐”的杂剧,有讽刺官方发行当十钱的杂剧。元代有乔梦符的杂剧《金钱记》,剧情是述以钱作信物的一对情人的悲欢离合的。此外,还有号称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的元人郑延玉的《看钱奴》,有清人李玉的《太平钱》和叶承宗的《孔方兄》。有些戏剧从整体上看,与钱币关系并不大,但其中有些段落的戏词,却是讲钱币的,有些写得很有文采。与杂剧联系密切的还有散曲,近年报刊上曾发表介绍清佚名《南中吕·驻云飞·邓通叹钱》的文章,它确是我国钱币文化的珍品。  讲中国钱币文化,不能不讲有关钱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也是中国钱币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这里要特别讲到关于青蚨的传说。青蚨本是一种昆虫的名字,但古人却赋予了它神奇:将青蚨母亲和青蚨子女的血分别涂在钱上,人花涂有母亲血的钱后,这些钱不久就会自己回归与涂有子女血的钱团聚,反之也是一样,这样,人的钱就可以永远花不完。老字号名店“瑞蚨祥”的名称就与此相联。此外,还有关于“上清童子”、佛教金钱比丘的传说,也是颇脍炙人口的。有关钱币的历史故事,自然首推关于邓通的故事。汉文帝宠爱邓通,有人给邓通相面,说邓通将来会穷饿而死,汉文帝就把铸币权赏赐给邓通,他满以为这样邓通的钱就一辈子花不完了。但汉文帝一死,政治形势变化,邓通最终还是穷饿而死了。这一曲折的故事被后代文人发挥延展,写入很多的文艺作品中。  在中国钱币文化宝库中,还有与之联系的寓言(如《见金不见人》嘲笑了只顾金钱而忘记一切的人)、典故(如九府、鹅眼、贪泉)、话本(如《宋人话本七种·志诚张主管》)、格言谚语等。  在中国钱币文化中,除了以语言文字表现的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形式。其中最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是风俗文化中与钱币联系的部分。如在生育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洗儿钱”。唐天宝年间,杨贵妃演出了一场为干儿子安禄山“洗儿”的丑剧,就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在婚嫁风俗中,有“撒账钱”。在节庆风俗中,有所谓的“金钱会”,即由帝王或权贵抛撒钱币助兴等。风俗文化以外,还有与钱币联系的绘画(如财神像)、雕塑(如金钱豹)、剪纸(如吊钱、刘海撒钱)、魔术(如烧钱、钱匣变钱)等。  还有一些文化是与钱币联系密切的,那就是凝聚在钱柜、扑满、钱罐、钱包等与钱相关的用品上的文化,除了它们外观上蕴含的文化艺术外,还有与它们联系的文艺,如古人的“扑满诗”等等。  中国钱币文化,还应当包含下述的文化,那就是非流通的类钱、钱形物文化。自古以来,钱币收藏者和钱币学家都是把它们二者“一视同仁”的。这里讲的类钱、钱形物主要包括压胜钱、祈祝钱、供养钱、冥钱(特指流通币以外者)、占卜钱与游戏钱等。中国古代的流通钱币,特别是方孔钱,图案较少,但类钱、钱形物上,却是以图案见长的。压胜钱上既寄予了较多的宗教内容,于是压胜钱上就有神魔、刀剑等图形,它们要表现某种宗教思想。祈祝钱要表达人的美好祝愿,在祝贺婚姻的类钱上,就有龙和凤的图形,有龙凤呈祥的精美文字。说到占卜钱,人们往往认为它似乎只同封建迷信联系,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古代有关汉代严子陵的钱卜故事、宋代狄青钱卜的故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大将狄青机智地通过钱卜,使部下增加了战胜敌人的信心,这在历史上是一直传为美谈的。说到游戏钱,人们就会联想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据说她对打马格棋作过专门研究,写过书,而“打马格钱”与她有密切联系。另有“选仙钱”,宋人王王圭在《宫词》中就写过宫中的人玩这种游戏,咏及“尽日闲窗赌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现在我们看到的选仙钱正面是“仙人”像(如诗仙、醉仙等),背面则是一首诗,这种钱于是又被称为“诗钱”。这里我们还应讲到,有些事物即非铜铸,也无钱文,只是某些方面与钱有些相似,与这些事物联系的文化也应归入广义的钱币文化。如花草中有一种金钱花,唐朝诗人写过多首《金钱花诗》。人们称圆形苔藓斑点为苔钱,唐宋间有好几位诗人写了《苔钱诗》,《金钱花诗》、《苔钱诗》内容多涉及真正的钱币,也是一种钱币文化。  中国钱币文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是奥妙无穷很值得很好挖掘的宝库,应当予以重视和很好利用。

1、应该怎么写1)文字简明扼要: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需要充分概括2)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文摘编写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3)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句型应力求简单,慎用长句。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4)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2、不应该怎么写不能冗长,少写无关的东西,语句不能含糊不清。论文摘要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1) 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4)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5) 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6)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资料来源:中国论文网

我们为何要写摘要?它的目的为何?简而言之,摘要的目的就是简单的讨论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容易的了解这篇文。它能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搭起一条桥梁。当您搜索信息时,您无法一下阅读整篇文章,因此,您大概只会阅览下摘要。如果你认真的分配和使用你的时间去阅读摘要,就能避免花费大量金钱去购买你不需要的论文。而这也是为何要写摘要的原因。让我们来简单的谈下摘要。最常见的摘要有两种。通常期刊会要求你提供“结构式的摘要”,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摘要,因为它能清楚的分开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非常简单,明了和有用!读者能了解方法、结果、和结论。这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不是结构式摘要,你需要在每个章节平均论述摘要。你需要在介绍章节时提供你的论文资讯、方法、结果和结论。或者你需要从各章节拮取重要的资讯。事实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许多学者在摘要中过分描述重点,因此它缺乏平均描述每个论文章节。注意,文献通常只会出现在内文,而不是摘要,所以避免将文献放在摘要里。有些摘要太长又太多,标准的摘要通常只有150到250字。我看过有些人写到500字,摘要必须要少于那个字数。而且最常见的错误,是直接常常从内文复制粘贴上。这也是我为何在修改文章时,常看到摘要跟介绍是一样的。这会让读者感到:哎?怎么摘要和介绍是一样的!这对读者来说是很奇怪的,千万不要这么做。原文链接:如何写好论文摘要:研究人员不得不知的小秘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