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环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11:01:12

环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中外传统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研究建筑群落关系、建筑物的形态、建筑景观、建筑的区域性构造、建筑小品以及建筑物的装饰各方面,它涵盖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内容 摘要:本文着重从中外 环境 艺术 教育 方面作了比较,对国内外环境艺术教育现状作了例项比较,在景观设计和教育方面作了较深的对比,对 现代 和未来的环境艺术教育 发展 趋势有了明确论述,相信此文对从事这方面 工作的同志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 键 词:环境艺术 中外设计 教育比较

一、中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1.中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相融合例项现象

20世纪初, 中国 的室内设计主要由 建筑师来完成。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陵藏经楼等建筑,室内采用传统八角形藻井装饰和梁枋彩画装饰,中山堂内装饰也是用传统民族色调构成色彩鲜明、富丽。当时在西方建筑和装饰风潮的 影响 下,也出现了兼合中西的折中主义的设计风格,在现代建筑结构和空间中,适当运用中国民族装饰元素如木构造型、彩画、纹样等。如1936年陆谦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的室内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处理手法和装饰元素 语言,做到了中西合璧,相得益彰。20世纪上半叶大量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吸收了西方环境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装修风格,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不仅高档宾馆、饭店、写字楼建设装修形成热潮,大型商场、一般商店也开始步入装修大潮中。随着住宅建设的加快,民用住宅的室内装修逐渐成为装修的主要领域。因此,室内设计从公共场所走向民众日常生活领域,不仅极大地扩充套件了设计范围,更使一般民众从室内设计中体验到了艺术设计的价值与审美情趣。可以说,室内设计是整个艺术设计中涉及面最广、涉及人群最多的一个专业领域。环境艺术教育也成为根本改变生活环境、迅速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开始于1957年。首先中央工艺 美术学院成立了室内装饰系,1988年因专业的拓宽而易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同年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设立室内设计专业。至今已有100多所院校设立了本专业,室内设计的专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毕业生呈供不应求的趋势。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发展空间很大;二是 历史 不长,基础不厚。在近2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虽然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但在 经济 利益驱使下,大量非专业人员从事这一行业致使其领域鱼龙混杂,许多设计处于抄袭模仿阶段,尤其是照搬港台地区及日本和欧美的设计,甚至不顾功能、不分场合地照搬。有的设计人员一味地迎合甲方低俗的要求,为求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有的堆砌材料追求所谓豪华高档,而缺少真正的设计。如果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相比,我们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优先发展环境艺术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已有设计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当代环境艺术教育就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的城区为中心,使之满足现代人的新需求,但要保持旧城市的尺度,旧的面貌,包括旧建筑的面貌和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保留旧城市的完整的面貌,赋予它新的功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将欧美环境艺术教育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设计,探索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商业潜力的环境艺术教育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2.环境艺术教育层面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不论是在 实践层面还是在 理论 层面,关于“新”与“旧”的命题,总是被人们特别关注,追“新”本身就是设计思维的“卖点”。在绝大多数的设计领域中,几乎都是以追“新”为原动力的。其陈腐应归咎于传统 文化,欲求中国之新昌盛,必要求“新”意,要“现代化”,其深层的意思其实就是要“国际化”。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西边认为旧的,东边则以为新,只因中部隔着一条河。而在这条河上,缺的仅仅就是一座桥。于是,结论就大相径庭,其严重性不亚于瞎子摸象。在我们的生活经历里面,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变化 规律 之本质,难道不是更多地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吗?

设计的技术化倾向的教育思维已经成为设计开展的阻碍,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 *** 著 社会 的新的消费模式的产生,设计师疲于奔命或仅仅满足于客户的一般要求,中国的现代设计长时间内在低水平上重复。与之相应,现代设计教育也以培养市场需要的设计专业为目标。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离市场太近,缺乏理想,缺乏创意,已经使原本最有活力的中国设计停滞不前。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思考与人类对于“设计”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思考的主题结合起来,将广阔的人 文学科的内容带入设计教育学科,让环境艺术教育者成为具有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的人,才能创作出对人类的今天及未来有益的设计。

二、中外现代环境艺术教育趋势

教育应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机制,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全方位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工程。抓住机遇,必须实现产业链上的突破,提高艺术设计和生产的总体水平。产业提升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它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稳步迈向国际舞台搭建了持续不息的能源再生基地。

促进学科发展和教育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走向社会、宣传自我和提高社会影响的平台。通过学术论坛、大型比赛、大师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成果,同时也将世界上最好的环艺设计成果和教育成果引进中国。

通过展览、比赛促使学生努力适应市场,融汇东西方文化和 时尚 ,促进我国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竞争意识,发掘人才和推荐人才,出版各个专业方向的作品集,向家长、学校、 企业 和社会各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压力与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学生 学习 和创造的 *** 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 教育 机制方面实行学分制。学生将在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等方面真正成为“上帝”,使学生读自己想读的专业,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变成可能。这一举措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实惠,但也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式和办学条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学科淘汰机制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同时对各专业的建设起到了“警示”和促进作用。

实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由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任教老师进行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的评估打分,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两年内缓升 职称,情况严重的须限期调离。这种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的 管理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真正起到了推动作用。基本形成科研与 科学 紧密结合,立足为学科服务的宗旨,把教师按照功能 研究 、人体 工学、博物馆建设、市场营销等进行规划,每一个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合并的团员形式组成科研小组。科学意味着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深化的环艺设计教育改革精神。

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动传统教育机制的创新,以科学 文化的进步提升教育文化品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树立 中国 环境 艺术 教育的新形象。走国际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中国环境艺术走品牌之路构筑了持续不息的人力再生资源的开发基地。

1.现在和将来的设计需要彻底转变对 自然 环境的态度,转变与使用者以及内在 科技 的关系。尽管有不断的尝试,但箭镞环境上生态与科技的落后状况总体上不应该成为保持箭镞环境艺术方式的连续性或者采用传统表现形式的借口。需要在真正合适经历过考验或者说从更长的时间概念上可以算作“正确”的方式与常常伴随“正确”出现,又通常不会受到质疑的其他现象和方式之间做出明确区分。

2.在找寻适合当代和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 语言方面,打破传统定型的设计概念,代之以对与“工程”全面的诠释。需要设计师与工程师理念一致及多区域的知识,如纺织工艺、仿生学、时装和飞机制造等。用比盘的思维、细致和付出成就了很多设计,记录我们至今的成果。

三、中外环境艺术教育新理念

中外环境艺术教学思想、形式、结果的比较,并非是中国的学生与外国学生的比较,而是中国教师与外国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所产生的现象,是环境艺术教育的观念、思想、教育 方法 和形式的差异的比较。对学生年龄、 心理等特点的不理解,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创造等的压制,是一种由非艺术技法训练***中国传统临摹***和非艺术设计 理论 体系所组成的非艺术设计的环境艺术教育是不能适应 社会 发展 对于人才素质的需要的。因此,学生只有被动地、盲目地再现可能,却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创造与审美的余地。

课堂教学不应是黑板***范画***——学生的眼睛——学生用手把样板设计下来,尽管这种拷贝、克隆的技术不断提高,这种没有心的参与而只是简单地从眼到手的过程,不能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只是流于形式。新世纪的环境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环境艺术教师必须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和不同寻常的想法,教师要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教师要为学生自发地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教师要给学生 实践或 学习 提供一个宽松的、一般不被外界的评价左右自由想法的环境。

教师要认真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弄清环境艺术自主发展的模式与灌注式、放任式、参与式本质的区别。教师应搞清在指导学生怎样学的 问题 上,关键是弄清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清醒自觉与盲目糊涂、立学高校与低产尝试之间的区别。在“怎样指导著学生自主地学”的问题上,关键是教师要站准位置,扮好角色。站准位置就是教师要站在“侧位”,从旁指导学生自主发展,不要站到前位,“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牵代学”,那是“越位”,也不要站在“后位”跟着学生跑,那是“不到位”。做到“守位,及时补位,不越位”,合理把握导的“度”。教师要有善于培养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自发性与原创性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只去喂学生或让学生形成等你喂灌的意识。不能用“统一标准”培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的想象力、个性品质、艺术创造力,民主性、人文关怀精神,应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去适应社会变迁能力。

1.应给环艺设计学生一些宽松的学习氛围。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应是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制。

2.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实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加强与人文、科技课程的整合作用,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关联,与 现代 新学科、文化、地域、 历史 、生活沟通起来。强化环境艺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思维能力。

3.中国环境艺术教育若要与世界环境艺术教育同步发展,应从加强环境艺术教育研究入手,促进校际间、地域间、国际间环境艺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以达到加快我国环境艺术教育研究发展步伐的目的。

4.重视工艺 美术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扩充套件环境艺术教育的 内容 和表现手段,制定与终身学习、资讯化社会相对应的多元化的环境艺术教育目标。

5.重视跨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每个人出生以后所受文化薰陶对他有决定性的 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是其母文化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应逐渐开阔视野心胸,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态度,能用文化的观点把世界上所有大小新旧文化都平等看待。

6.开放式办学。在高科技产业区域内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这个设计中心主要负责举办展览,设立设计奖,安排设计 报告, 组织召开设计学术研讨会,出版设计专著、杂志等,并且聘请有关 企业 作为技术专业教学力量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保持领先的地位。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还应与周边 建筑规划、房地产等部门保持紧密 联络,这样可以直接掌握 时代 的脉搏,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鼓励学生到企事业长期 实习,让学生有目的选做课题,并由环艺专业的学生与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在互相协作中,了解企事业具体运作中的消费者的调整、市场 分析 、产品定位、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中的每一个过程,在市场商业竞争中获取最大的成功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广泛和基础学科的深入探索,崭新学科不断被发现……这一切,都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教师只能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点,不断地学习,同时又要不断去传授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为下一代当好“二传手”。

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是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者,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者和培养者。应该激发学生对环境艺术爱好和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水平。

参考 文献 :

[1]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 1995

[2]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商务印书馆 1997

【摘 要】世界最早的地铁标志在1918年的伦敦被正式使用并沿用至今,地铁寻路系统伴随着地铁的成长不断发展,有着悠久地铁历史的国家在多年的设计积累中使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更加合理。现如今,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不仅具有导向与指示功能,同时它还成为了城市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本文选取了伦敦、墨西哥、北京、南京四个城市,从城市文化这一视角对各城市的地铁环境视觉设计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地铁 环境视觉设计 城市文化 比较

环境视觉设计,被美国SEGD***环境图形设计协会***称为为环境图形设计是一门复杂性和融合性很强的设计门类,与许多设计学科相关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工业设计等所有与导向、资讯与特征传递、环境塑造相关的视觉形式。由于这一设计门类以视觉为主要传达媒介,所以也被很多人称为环境视觉设计。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主要涉及地铁站内、站与站之间的寻路系统,指示牌、标识图形、动态环境、形象设计、站内壁画、主题环境等。

1.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起源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起源于地铁初创时期。19世纪60年代,为了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地铁在伦敦诞生,并一直是世界最发达的地铁网路之一,伦敦也被称作“建在地铁上的城市”。为了帮助乘客辨识地铁站的方位,地铁标志成为很多城市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起点。本文介绍的四座城市,他们的地铁标志各具特色,采用了不同的符号元素,墨西哥与南京地铁的标志由“Metro”中的字母M结合城市特色设计而成,北京地铁标志则由“北京”、“地铁”、“轨道”三个词的开头拼音字母组成,而伦敦地铁标志由于设计最早也最有故事。20世纪初的英国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具有大工业生产特色的几何图形成为很多设计师运用的元素。伦敦地铁运营总监弗兰克·毕克***Frank Pick***从交通工具的特征出发,结合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组织规划了以简洁的小圆盘***Roundel***为主要元素的伦敦地铁标志,届时又聘请了著名字型设计师爱德华·琼斯顿***Edward Johnson***将其设计的“地铁体”融入到小圆盘标志,设计出了全新的伦敦地铁标志,并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正式使用,成为全球第一枚地铁标志。伦敦地铁标志的红色圆环即像车轮,又像地铁的圆形隧道,很好的突出了伦敦地铁的特征。随后,小圆盘标志通过改变蓝色横条内的文字,成为乘客快速辨识的站名牌;通过改变色彩成为伦敦不同交通工具的标志。如今,小圆盘标志完全成为了伦敦,甚至英国的象征。

伦敦地铁开创的另一个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先河是伦敦地铁地图。1933年电子工程师亨利·贝克***Henry C. Beck***突破了实际空间位置的束缚,设计了举世闻名的伦敦地铁地图。他不仅将蜿蜒的线路简化为规范、均衡的水平线、垂直线和45度折线,而且还利用不同的鲜艳色彩来区别每一条线路,结合“地铁体”的站名标注,帮助乘客快速识别每一个站点与线路,形成较为准确的伦敦地铁站点分布认知。伦敦地铁图标准化的视觉识别设计开创了现代地图设计的新模式,也成为环境视觉设计最早的典范。

2.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文化特色比较

伦敦地铁文化特色

伦敦地铁不仅是伦敦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与艺术的殿堂,从1908年首次推出地铁海报专案以来,伦敦地铁一直吸引著众多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为其创作。从精美的口袋版的地铁地图封面、活动海报、站点海报、壁画,到别具特色的文化纪念品,伦敦地铁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和路易丝·菲利***Louise Fili***在他们的著作《BRITISHMODERN-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一书中评价,英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开始于伦敦地铁系统,并由此向外扩充套件***Modern English graphic design began underground and surger upward***。[1]伦敦地铁由于建设年代跨度大,所以即便是在车站的建筑形象与装饰上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设计风格,这为乘客辨识站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早期的砖石拱形结构,后期的纯钢铁架构,现在钢化玻璃站台,相互之间看似缺乏统一性,但却很好的展现了伦敦地铁15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每条线路的环境视觉设计中不仅可以看到伦敦文化与历史的踪迹,同时也是英国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历史。

墨西哥地铁文化特色

墨西哥城的第一条地铁线建成于1969年,在对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中,墨西哥城对城市文化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构想。由美国著名的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师兰斯·威曼***Lance Wyman***设计的墨西哥地铁站名符号,开创了地下交通空间导视符号运用的一个先河。每个车站根据站点特殊的历史文化或者外观形态进行图形化设计,形成独特的站名符号,并将其编入地铁地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理工学院站的标识是不远处国家理工学院的校徽,而萨帕塔站的标识则是1910年墨西哥农民运动领袖萨帕塔的头像。

图3 墨西哥城地铁独特的车站标识

墨西哥城地铁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浓郁的文化氛围。1984年墨西哥 *** 启动了“地铁文化空间”计划,定期在地铁站内举办不同主题与形式的展览,以及文化活动,使车站成为反映墨西哥各种文化的重要视窗。2004年开始的“地铁读书计划”也成为墨西哥地铁别具一格的地铁文化特色。地铁在营运的高峰时段向乘客免费提供书籍,不仅帮助乘客打发无聊的乘车时间,也有利于市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北京地铁文化特色

北京地铁作为中国最早开通的地铁,对我国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有一定的表率作用。首都城市大气磅礴的文化特色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其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中。现在的北京地铁除了有精美的壁画、完善的寻路系统、指示牌之外,在环境视觉设计方面非常注重车站建筑设计与主题环境的塑造,从细节到整体格调与文化气息的营造都有了很多的思考。如,雍和宫站,在地铁出***建筑的设计上能结合站点文化特征采用仿古建筑形式朱墙青瓦,站厅与站台红色立柱、汉白玉栏杆都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2008年建成的地铁奥运支线采用“一站一主题”进行设计,演绎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森林公园站的“白色森林”, 奥林匹克公园站的“水世界”,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等都是以主题环境设计的方式进行环境视觉设计,展现站点文化特色。 南京地铁文化特色

南京地铁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人文地铁”的概念,在地铁二号线及一号线南延线打造了风格各异的、富有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墙。站内的文化墙与周围环境呼应,起到文化导视的作用,乘客通过直观的视觉印象可以了解站点所处的区域环境。如,夫子庙附近三山街站的壁画以夫子庙灯会为主题,以传统年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场景,点名了站点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区域文化。南京地铁二号线文化墙的创作则打破了以往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一站一景”,主题与所在站点历史文脉、环境特点或重大事件相连的创作方法,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设计主题。通过将传统节日与车站站名组合产生谐音寓意,或节日与地域特点结合的方式对整条线路的壁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如,兴隆大街站对应“国庆节”设计了以载歌载舞的56个民族人物为元素的巨幅壁画;苜蓿园站讲述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的故事;莫愁湖站是“端午节”赛龙舟。

3.总结

由于我国很多城市的地铁建设相对较晚,所以不如像伦敦这样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地铁,具有浓厚的地铁环境视觉文化积淀,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在借鉴了很多城市的优秀案例后,拥有了较高的设计起点,从而发展迅速。随着时代的转变,设计师们也开始意识到城市文化对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在追求寻路与资讯传达功能有效实现的基础上,各个城市开始思考更加人性化,并具有一定城市文化特色的地铁环境塑造。很多城市在地铁线路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文化”这一命题,从车站建筑设计、主题环境、公共艺术、寻路系统、指示牌、APP等多个角度对城市地铁进行环境视觉设计。

事实上,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成为了地铁文化塑造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自然的将城市文化引入地铁空间,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一个城市与国家的标志。

参考文献:

[1]Steven Heller, Louise Fili. BRITISHMODERN-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M]. San Francisco:Chronicle Books,1998:58

[2]马伶伶,李得伟. 墨西哥城地铁的特点及其对北京地铁的启示[J]. 都市快轨交通,2012,2***5***:139-142

[3] 奚协. 伦敦与南京地铁的视觉传达设计比较研究[J]. 艺术百家,2008,105***06***:140-150

内容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对空间概念和建筑空间分类的阐述,从设计角度出发,对建筑空间的阶段性、地域性、前 瞻 性等方面论述了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对建筑的影响及对人们的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形式 协调 前 瞻 性 阶段性 地域性

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无限宇宙空间的总称,它与“时间”对应,本文不讨论这个大的概念,只涉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区域空间和建筑空间,主要来探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建筑空间的属性以及对其设计定位的理解。

空间的存在都应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它的美也因空间的自然状态或人为的雕琢而变得更加璀璨。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基本精神,这正是体现了一种和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统一,这样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在设计当中应该强调的完整性之一。在做构思方案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的环境因素,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什么方式来使主体形态更加完整和耐人寻味。灯光明度,色彩的变化,环境与主题形态的反差形成对比方向、朝向等等,这一切都会发生相应的视觉反应,这样一种感受是空间的、全面的。

综合性因素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的适用性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被后来的建筑师们奉为建筑学上的“六字箴言”。所谓“适用”,是对建筑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也是最本质的要求,不同的建筑功能适用于不同人的各种基本功能需求。

设计之初的前 瞻 性要考虑到未来人们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建筑的灵活适应性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细化,满足由此带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功能要求是“适用”的真正内涵。

了解潜在的文化内涵从本义来讲,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空间,它的功能实用性仍然是其第一性。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正如王受之先生所说:“目前,不少青年建筑设计师急功近利的.希望知道什么是‘最新’的建筑潮流,如果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这仅仅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倾向。”

综合因素的协调融合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建筑创新还体现在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上。例如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的协调融合,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位,以及材料、结构、技术的创新。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因素的综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突出的创新点。

建筑空间的阶段性与地域性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各类文化,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去生产生活,使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并因其不断改造和利用生存环境,又使文化烙上鲜明的区域印痕。《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既是各民族文化精华的荟萃过程,又是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在现今的建筑设计市场中,风格、理念以及手法可谓千差万别。笔者曾读到一篇文章,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种倾向,一是 “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二是商业化的设计倾向,三是“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这三种倾向基本概括了国内的建筑设计潮流。

在做空间设计时不要受太多所谓的流派的影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时当地的伦理道德有机完善的结合才会有好的设计。

设计师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建筑空间可以分很多类,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商业空间、餐饮空间等等。在对待不同的建筑空间进行设计规划的初始阶段,应考虑到其使用目的,对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或使用人群(儿童,老年人,残障人群,孕龄人群等特殊人群),以及时间、性质等进行了解,把握空间的大轮廓和定位、风格,也就是说,意在笔先。当然,结合甲方的要求也是必要的。

在考虑使用目的、使用人群、时间、性质定位、风格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该想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功能将被赋予,设计师应该具有前 瞻 性,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例如,当今的博物馆已经不再单纯是艺术品陈列室了,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设计师正赋予它越来越多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博物馆是联结艺术和大众的枢纽,陈列和展出艺术作品不失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却远远不够。因而,在博物馆的设计中不要繁琐奢华的装饰,所有的装饰要为空间来服务。

结语

在设计一个空间时,设计师在初始阶段的工作内容就是把握空间的性质,理解所要设计的空间的内涵,了解当时当地的人文地貌、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空间是为功能来服务的,拘泥于某种形式哗众取宠的设计是不堪一击的。通俗地讲,成功的设计应该是与周边环境协调,符合使用者身份,使用舒适,适合于中国的速度、节奏、规模。对各种设计理念和形式的借鉴,要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

《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

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牛寿雁著《有感于建筑设计中的三种倾向》.

环艺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试论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元素传统文化融合传承借鉴室内设计[论文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人们在精神需求方面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这使得设计者为了满足使用者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了“中国式的审美装饰艺术”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传统装饰元素作为室内设计中运用的符号,它传递着浓厚的中国气息与情感,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有关“中国风”式的建筑室内空间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1中目传统装饰元素与室内设计的各种关系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悠远流长,它在世界上与其他国家的装饰元素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在中式建筑室内装饰上,具有代表性的各类装饰元素与室内设计形式的表现效果之中,充分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及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内涵,其造型结构大方,而且内容丰富又赋予寓意,应用也极为广泛。传统装饰元素在古今中式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中其地位是显而易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元素,融合着庄重和优雅的双重品质。作为室内设计结构中的表现符号,常见的有雕花纹饰、窗格门扇、中式家具、织绣、绘画、书法、印染、中国瓷器饰品等都是在室内表现的设计形式上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另外,除了在视觉装饰效果方面的传达外,传统装饰元素中的吉祥图案对于空间结构来说又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冀望,如“梅”、“兰”、“竹”、“菊”等象征含义的使用。1.1传统装饰元素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室内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对于空间的布局、环境的烘托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联系性。传统装饰元素不是简单的一般性概念所组织处理的。它是针对空间的复合性功能特点进行规划定位的:也是室内空间设计组织的重要元素。但是,传统装饰元素又与室内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就以中式元素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来看,要因人的审美观的不同、对事物结构认识上的不同等方面去思考:这对于能否创造出优雅舒适的艺术氛围以及室内整体文化气息的表现和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装饰元素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从显性的角度说,可从媒介、形态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影响室内设计:从隐性的角度说,传统装饰元素中的文化内含、气质情感和意境等内容也会影响着室内设计。由于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寓意赋予情感,一般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会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的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创造和借鉴,因而创造出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这对室内设计的表现和装饰手法产生重要的影响。1.2儒、佛、道文化思想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化,儒家思想、佛教、道家文化三者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各自特有的文化体系,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于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以及人的审美情趣等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及室内空间的设计表现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之间独特的关系。例如室内空间的设计形式多采用砖、石、木相结合的方法来营造与其气质相符的功能布局,满足室内环境设计的目的性和功能性的表达。但是,在元素的选择上,借用雕粱画柱、镂空花菱、古朴家具等内容对不同环境下的室内空间进行功能上的装典,使其在返璞归真的意境下创造适合的室内环境。(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孔孟文化为主导的哲学理念,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从室内设计的角度看,它所表现的是以“情”为美、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念,这成为影响中国室内设计师对空间功能布局及艺术表现方面的传承和发扬起着深远的影响(2)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儒家思想同等重要的。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道家文化中是以表现本性的自然为理念,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的特点。整体感觉质朴古雅,品味高雅、虚静谦和,它对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在形式上的影响是以虚实围合的手法来展现室内环境的意境美。2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由于不同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风格形成与发展具有着自身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而赋予了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艺术形态。2. 1朴素、简约由于中国文化渊源的关系,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表现形式在室内设计中有非常独到的讲究。通常是以朴素平淡,自然真实、返璞归真,以质为美的简约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来使用。有时则重朴素、简洁之美,注重事物的本质之美:再有,重视设计的实用功能,强调实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这些理念对中国的室内设计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同现代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非常吻合,遥相呼应。3传承民族传统元素的宣内设计方法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形式多种多样,富有深厚的内涵。它对于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应用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创造和审美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着,用它独特的审美习惯和传统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装饰元素,使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更具有民族的特色,为传统装饰元素的继承和创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此之外,民族的地域性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是更具有表现意义的。例如传统装饰图案元素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设计内容和设计形式上的深化中,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装饰图案元素运用到室内环境中,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加以提炼和改造,使其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具时代特色,体现具有地域性的室内设计风格。总而言之,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室内设计的美学价值及设计理念的表现与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当代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及发展趋势来看,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在精神、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面的提高而向前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在一篇论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一般根据论文题目来写作提纲,根据提纲写作论文正文,下面是环境设计专业论文题目,欢迎参考阅读!

1、植物配置与居住区景观设计

2、大学校园景观小品设计

3、城市家具与景观设计

4、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中的环境标识语言

5、校园环境中的广场设计

6、城市高层住宅的空中花园设计

7、“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8、手绘表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9、公共艺术——从美化环境到重塑城市

10、环境设计与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11、城市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研究

12、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

13、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14、居住小区中交往空间设计初探

15、“后现代”风格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1、展示设计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2、色彩设计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

3、装饰材料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4、照明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5、传统装饰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6、“人性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7、高校图书馆环境艺术设计

8、公共空间中的空间美感研究

9、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10、关注人的健康——将生态引入室内设计

11、论酒店大堂的“光色”设计

12、家居设计元素——室内绿化研究

13、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室内设计情感的表达.

14、大学集体宿舍的室内设计和智能话探讨

15、“新古典”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低碳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

2、“绿色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光影对建筑空间塑造的影响

4、设计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5、传统民居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6、别墅设计空间研究

7、传统四合院空间的继承与创新

8、色彩语言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9、小型建筑的空间创意设计

一、广告与文化:

1、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关系

2、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商业广告的关系

3、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与广告形式的演变

4、艺术表现与广告文化的面貌

5、广告的韵味与品味

6、文化的对冲与调和——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与交流

7、广告中的人文主义表现

8、文化因素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9、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

10、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11、广告中(怀旧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表现

12、现代社会亚文化(如左岸、布波等)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

13、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二、广告创意与构思:

1、广告创意艺术谈

2、创意就在你身边——广告创意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

3、创意与生活经验

4、广告创意的设计要求

5、(恐惧、悬念、幽默、拟人等)技巧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6、广告的“神似”与“形似”

7、公益类广告的创意与构思特点

8、动画脚本的`构思与设计

三、广告表现:

1、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2、谈平面设计的本土语言

3、图形创意的表现在广告中的运用

4、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5、平面广告中色彩要素与人的情感联系

6、多媒体广告与平面广告的表现特点

9、计算机数码技术与手绘原创结合

10、平面广告的形式美

11、动漫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

12、视觉传达的艺术手法

13、构成理论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14、广告作品中节奏感的控制

15、网络媒体在当今广告行业的应用

16、公益类广告的表现手法

17、Flash广告的使用与特点

18、技术突破与艺术表现的结合

环艺论文摘要参考文献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2020(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 环艺效果图《k歌沐足豪华包间》[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 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95-96.

[100]刘婷婷,李江.立足日常生活 扎根地缘文化──沈康的建筑环艺设计教学与实践[J].装饰,2016(11):64-69.

[101]王金瑞,郭涌.仿真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2+56.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研究论文

[摘要] 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强调建筑结构、功能的需要,还要突出对建筑美学的满足,为“人”设计出舒适、合理、美观的建筑环境。建筑审美是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突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为此,基于审美理念视角下来探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为实现建筑环境、审美视野的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心理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数量与规模也获得了飞速增长。在文化建筑自身结构与功能设计上,如何从环境艺术设计上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需要从关注人的审美艺术需求来探讨文化建筑的艺术性表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建筑具有广泛性,以满足人们参与、游嘻的综合性场所。如展览厅、博物院、音乐厅、游乐园等。当然,也包括过去的历史遗迹,如一些传统学府建筑等。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环境要素,从建筑的内部结构、使用功能上,融入环境学、艺术学理念,突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文化教育,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实现建筑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作为一种泛称,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从艺术审美心理上来增强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载体,从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法上,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对于传统封建王朝的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相对独立的组墙来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的领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师也更加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综合体,其建筑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定,必然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联,而体现在美学理论中,即是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

2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从审美学视角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其根本在于通过环境要素的艺术化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公共的审美空间,而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的审美规律、人的需求来布置的环境空间结构。马克思提出“劳动”是灵活的、而并非机械的、“死”的劳动,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审美的过程,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越需要进行周密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审美创造的意义”,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审美创造,其本身在于对美的呈现与实践,创新作为艺术设计的生命,也需要从环境艺术的公众性、流行性上,融入时代性审美爱好与审美思想,并为受众所接受。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需要倡导独创性、前瞻性,要基于社会公众对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向,来推陈出新。如意大利设计师李斯特在设计椅子时,并非仅限于对椅子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一种坐的方式。可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创造,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动的满足,更是体现艺术设计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2.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

从审美心理上来审视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要突出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要体现审美心理的满足。审美欣赏是基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审美欣赏,需要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功能表现、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满足受众的审美爱好,增强建筑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审美欣赏,其意义在于对文化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审美欣赏环境,来激发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获得合理的、悦目的精神满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结构美、文化建筑的内部装饰美等。

3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3.1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从建筑环境设计上,一方面来体现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另一方面从建筑环境设计本身来传达特定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风格。如建筑结构对生活现实的贴近,建筑环境对公众情感的服务等。建筑设计师作为文化建筑的导向者,其思想与审美感受往往对建筑主题的设计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激发人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上,要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搭建来强化文化建筑所承载的独特艺术审美体验。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场馆,其所陈列的文物独具文化价值。在进行文物陈设、布置与分类管理上,按照时间、类别、内容、主题等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文物自身特性来优化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既突出了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又能够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营造上,考虑到对受众内心审美的诉求。

3.2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变化

对于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探讨,过去的设计理念倾向于对服务功能的突出,并适度融入审美文化来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内涵。如通过导入一些艺术符号,借助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来提升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象。但对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无法从中反映和呈现,受众也无法从抽象的艺术符号中来感知文化建筑的设计思维。因此,迫切需要从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上,突出服务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意蕴的增强。首都博物馆主展厅设计宽敞明亮,各陈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进行整齐排列,表现出室内文物与室内环境的浑然一体,也增强了博物馆自身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

3.3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审美视野的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建筑审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单纯的依靠设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是从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设计价值上,来充实和丰富文化建筑的审美视野的延伸,扩充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蕴传达效果。

4结语

在塑造和培养审美习惯中,设计师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识,丰富人文导向。同样,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主客体建筑元素的融合,从物质性、艺术性上创造审美文化,增强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满足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体味和感受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消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3).

[2]张雅舒.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

园艺专业期刊参考文献

1/96【题名】苹果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作者】周俊英【刊名】果农之友.2007(8).-33-332/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梁翠玲【刊名】河北果树.2007(4).-42-42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作者】孙凤珍[1] 马利红[1] 徐丽娜[1] 李珊珊[2] 田杰[2]【刊名】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63-644/96【题名】渭北黄土高原无公害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控制历【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果农之友.2007(4).-31-325/96【题名】苹果病虫害IPM药剂示范园技术方案【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7(2).-33-336/96【题名】基于GIS的苹果病虫害管理信息系统【作者】赵朋 刘刚 李民赞 李道亮【刊名】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50-1547/96【题名】苹果休眠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防治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12).-25-258/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周年优化管理历【作者】张立功【刊名】果农之友.2006(11).-26-279/96【题名】苹果病虫害越冬状态及场所【作者】张立功[1] 李丙智[2]【刊名】烟台果树.2006(4).-31-3210/96【题名】苹果园病虫害系统管理规范刍议【作者】刘俊生 张战利【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10).-27-2911/96【题名】苹果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的构建【作者】王媛【刊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10-12,151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果农之友.2006(10).-51-5213/96【题名】苹果套袋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建芳 铁春晓【刊名】果农之友.2006(9).-30-3014/96【题名】黄土高坡草果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治理策略【作者】高九思[1] 张继敏[2] 李卫东[3] 王永臻[4] 王洁[4] 曲海亮[5]【刊名】现代种业.2006(4).-41-441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实施与成效【作者】陈战锋[1] 吕国强[1] 史跃强[2] 刘发科[3]【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6,26(8).-23-2416/96【题名】成熟期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刊名】果农之友.2006(8).-27-2717/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杨阳 陈战锋【刊名】河南农业.2006(7).-52-5218/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措施【作者】崔永恩 郝宪智【刊名】河北果树.2006(4).-41-4219/96【题名】2006年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趋势【作者】无【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2).-5-520/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王信祥【刊名】农村实用科技.2006(2).-20-2121/96【题名】当前陕西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作者】史大卫 高建国【刊名】西北园艺:果树.2006(1).-21-2222/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管理【作者】王秋丰 马淑玲【刊名】林业实用技术.2006(1).-26-2723/96【题名】2006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 刘美英 刘万好【刊名】烟台果树.2006(1).-34-3524/96【题名】嵩明县苹果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其防治【作者】潘秀娟【刊名】中国南方果树.2005,34(6).-69-722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赵伟【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5(11).-26-2626/96【题名】绿色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李素荣【刊名】河北农业科技.2005(9).-17-172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高华君[1] 李俊霞[2]【刊名】农业知识:瓜果菜.2005(5).-20-2028/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牛玉堂【刊名】河北果树.2005(4).-38-3829/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作者】张子维 林静【刊名】中国果树.2005(2).-45-47,i00230/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作者】桑伟巍【刊名】河北果树.2005(2).-37-3831/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绿色管理体系的组建【作者】杜志辉【刊名】中国植保导刊.2005,25(1).-34-3532/96【题名】2004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对策【作者】房道亮[1] 姜丽芝[1] 王忠跃[2] 刘景顺[3] 闫永勃[4]【刊名】烟台果树.2005(1).-21-2233/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作者】高九思[1] 许创照[2] 史跃强[2] 韩立新[1] 王婕[1] 赵双锁[1]【刊名】河北果树.2005(1).-18-19,223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草案)【作者】李东鸿[1] 赵政阳[2] 赵惠燕[1] 李鑫[1] 梁俊[2] 胡想顺[1]【刊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13-11535/96【题名】豫西地区苹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规程【作者】高九思[1] 韩立新[1] 万素香[1] 上官建宗[2]【刊名】河北果树.2004(5).-13-1536/96【题名】寒地苹果病虫害及防治【作者】龙兆春 郭春华 魏达【刊名】北方园艺.2004(4).-87-8737/96【题名】三门峡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种群演变【作者】陈玮[1] 代彦满[1] 高九思[2] 王婕[1]【刊名】河南农业.2004(1).-21-2238/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无【刊名】果树学报.2004,21(2).-112-11239/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谌有光【刊名】果农之友.2004(2).-42-4240/96【题名】2004年无公害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4(1).-36-3741/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作者】王春华【刊名】昆虫知识.2003,40(3).-272-27242/96【题名】2003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2003(1).-37-384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2003(4).-8-844/96【题名】《新编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书评【作者】陈策【刊名】中国果树.2003(4).-60-6045/96【题名】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田瑞冬【刊名】北方果树.2003(3).-25-2546/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作者】孙宗明[1] 郑红民[2]【刊名】农业新技术.2003(1).-10-1047/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周年防治历【作者】郝淑英【刊名】果农之友.2003(7).-32-3248/96【题名】按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益处多【作者】郭学军【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3(6).-33-3349/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物候期防治措施【作者】郭学军【刊名】农友.2002(10).-16-1650/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作者】房道亮[1] 宫冰[2] 等【刊名】烟台果树.2002(2).-43-4351/96【题名】2002年优质高档苹果病虫害防治历(供参考)【作者】杨奉才【刊名】烟台果树.2002(1).-37-3852/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北京农业.2002(5).-19-195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月历【作者】薛勇【刊名】西南园艺.2002,30(3).-16-1654/96【题名】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欣 李俊霞 等【刊名】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3).-26-27,2955/96【题名】夏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柴玉花【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2(13).-24-24,275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董建新[1] 王江柱[2]【刊名】河北果树.2001(2).-54-5557/96【题名】2001年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作者】王高民[1] 郜朝峰[2]【刊名】山西农业.2001(7).-25-2558/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孟彦合【刊名】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6).-27-2759/96【题名】辽宁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孟威[1] 翁永军[2] 等【刊名】辽宁农业科学.2001(4).-38-3960/96【题名】豫东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金新富[1] 聂合乡[2] 等【刊名】中国果树.2001(2).-33-3561/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危害及防治现状【作者】王海燕 孔建 等【刊名】河南农业科学.2001(4).-25-2662/96【题名】鲁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作者】刘春杰 曾现春【刊名】林业科技通讯.2001(8).-38-3863/96【题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一)【作者】路绍杰【刊名】农村百事通.2001(4).-28-2964/96【题名】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无【刊名】农药通讯.2001(12).-24-2565/96【题名】套袋红富士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作者】王少敏 高华君 等【刊名】果农之友.2001(5).-32-3366/96【题名】烟台苹果病虫害的演变与防治【作者】孙庆田 张福兴【刊名】烟台果树.2000(2).-12-1267/96【题名】全套袋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北京农业.2000(3).-21-2168/96【题名】陕西渭北苹果病虫害综合治理政策和研究的建议【作者】杨玲环[1] Stew.,M[2]【刊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2).-47-5769/96【题名】2000年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无【刊名】农药市场信息.2000(5).-24-2470/96【题名】几种重要苹果病虫害大发生原因初探【作者】顾耘 张迎春【刊名】烟台果树.1999(1).-3-571/96【题名】根据物候期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烟台果树.1999(1).-44-4472/96【题名】苹困无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作者】杨奉才 毛学明 等【刊名】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3).-24-2673/96【题名】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作者】冯建国 陶训【刊名】山东农业科学.1999(4).-8-1274/96【题名】全套袋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刘志坚【刊名】中国果菜.1999(3).-23-2375/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塔玛拉【刊名】新疆林业.1998(3).-34-3476/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河北果树.1998(2).-34-3577/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8(5).-16-1778/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传统方法十改进【作者】梁俊民【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8(1).-39-4079/96【题名】1998年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8(4).-19-1980/96【题名】根据年生长发育动态防治苹果病虫害【作者】柴全喜 张彦武【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7).-34-3581/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7(5).-8-1082/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无【刊名】烟台果树.1997(1).-3-483/96【题名】1997年无公害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作者】刘志坚【刊名】农村科技开发.1997(4).-21-2184/96【题名】防治苹果病虫害的常用药剂【作者】柴全喜【刊名】农家参谋.1997(7).-28-2885/96【题名】八种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刘静堂 米建仓【刊名】陕西农业.1997(5).-12-1286/96【题名】浅议苹果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作者】钟宁【刊名】四川林业科技.1997,18(4).-66-6687/96【题名】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作者】刘玉华【刊名】河南科技.1997(9).-10-1188/96【题名】加强秋季苹果病虫害的防治【作者】王金友【刊名】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8).-27-2889/96【题名】西北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谌有光 王春华【刊名】西北园艺:果树.1996(2).-42-4390/96【题名】休眠期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作者】张海【刊名】农技服务.1996(1).-37-3891/96【题名】苹果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作者】李会宁 马永【刊名】计算机农业应用.1995(2).-19-20,3392/96【题名】黄河故道地区苹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作者】赵忠仁 刘建业【刊名】落叶果树.1994,26(4).-26-2793/96【题名】苹果病虫害防治要点【作者】无【刊名】林业调查规划参考资料.1993(4).-65-6794/96【题名】河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作者】郭艳春 王志民【刊名】河南科技.1992(1).-13-1495/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姚桂兰 郭艳春【刊名】河南农业科学.1990(2).-18-1996/96【题名】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作者】张慈仁 李腾友【刊名】植物保护学报.1990,17(1).-59-66

核心期刊,几个主要大学的学报,《中国蔬菜》《长江蔬菜》好像就这二个。农业类核心期刊(2008年):1.中国农业科学 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4.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5.福建林学院学报 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7.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华北农学报 9.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0.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1.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3.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江苏农业科学 1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6.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7.江苏农业研究(改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 18.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浙江林学院学报 21.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3.安徽农业科学 24.河南农业科学 25.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西北农业学报 27.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8.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9.湖北农业科学 30.江苏农业学报 园艺类核心期刊(2008):1.园艺学报 2.果树学报 3.中国蔬菜 4.中国果树 5.北方园艺 6.中国南方果树 7.长江蔬菜 8.食用菌

我先前也是对论文的写作非常非常头大,还好后来找闻闻论文网的老师帮忙才搞定。论文里面的核心部分,分析和数据处理是最难的,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我都介绍的闻闻论文网给他们,非常专业,有的甚至把整篇都找帮忙的。

农学,在栽培和植保技术方面,需要掌握的技术包含着农作物的,园林的和园艺的所有技术内容,它需要的技术面最广。园艺,它的整个技术面只涵盖园艺单方面的技术内容,不涵盖农作物的和园林业的技术,技术面较小。 深造选专业要根据你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定。

环艺设计论文参考外文文献

1、FRAME 杂志

FRAME于1997年创立,是一本能够“recor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记录时代精神)的著名室内设计杂志。最热门的空间设计、最酷的产品,以艺术和建筑增其美味——这就是FRAME 杂志的精髓。

2、INTERIOR DESIGN

自1932年起至今,Interior Design作为室内设计领航媒体,不断影响着全球的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精心策划、全面剖析经典原创的设计作品是吸引设计师的独特之处,是迄今美国最成功的设计类商业杂志。

3、理想家:2025

这是一个以建筑设计的方式,发自未来的邀请:来这里,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国未来居住方式变化的趋势与可能,一同窥见改变。

我们关注城乡变迁、关注空气质量、关注蚁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天然联系、关注对自然的保护、关注科技与智能模式、关注原初生活形态、关注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人居状态……关注“家”的意义。

4、室内空间设计手册[日]小原二郎

《室内空间设计手册》的内容是以室内空间为中心来叙述设计技法的。关于室内规划的基本考虑方法,可以建筑规划为范例。但室内与建筑所要求的深度不同,作为其补充内容是以人体工学为首的新领域的研究。

幸运的是,过去数十年间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果。《室内空间设计手册》最初的意图就是吸取那些新的研究成果构成基本体系,并对基本设计技法进行分析与阐述,这就是书名"室内空间设计手册"的来由。

《住宅设计解剖书》是一本图解式的住宅设计与规划解剖书,用易懂的550幅插图搭配解说文字,让您清楚了解关于家的所有设计与规划。其中处处可见作者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及巧妙比喻,比如“住宅设计,就像做一个美味的便当”“冰箱是万人迷,任何人都想靠近它”“摆错床的位置,半夜就得扑上床了”等,让你轻松吸取住宅设计的个中巧妙!

《住宅设计解剖书》是一本图解式的住宅设计与规划解剖书,用易懂的550幅插图搭配解说文字,让您清楚了解关于家的所有设计与规划。其中处处可见作者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及巧妙比喻,比如“住宅设计,就像做一个美味的便当”“冰箱是万人迷,任何人都想靠近它”“摆错床的位置,半夜就得扑上床了”等,让你轻松吸取住宅设计的个中巧妙!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2020(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 环艺效果图《k歌沐足豪华包间》[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 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95-96.

[100]刘婷婷,李江.立足日常生活 扎根地缘文化──沈康的建筑环艺设计教学与实践[J].装饰,2016(11):64-69.

[101]王金瑞,郭涌.仿真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2+56.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杨淘,王曌一.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学习空间室内设计[J].设计,2018(01):132-133.

[2]邱海东,符红柳.格式塔意向下的设计创意--以室内设计思维与装饰材料运用为例[J].设计,2018(01):139-141.

[3]黄晟.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室内设计的课堂创新与教学反思[J].江西建材,2018(03):208+211.

[4]王葵.室内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思维创新[J].江西建材,2018(03):229+233.

[5]赵倩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住宅室内设计课程改革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2):92-96.

[6]梁童,赵培,胡凯,尤明曦.室内覆盖网络智能设计审核平台研发与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8(01):14-19.

[7]陈媛媛.论现代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漆艺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8(01):213-214.

[8]高翌崴.对新中式的研究与新中式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01):96-97.

[9]王佩.浅析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01):113.

[10]刘青蓝.试论建筑室内设计中灯光与色彩的搭配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8(01):115.

中外传统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研究建筑群落关系、建筑物的形态、建筑景观、建筑的区域性构造、建筑小品以及建筑物的装饰各方面,它涵盖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内容 摘要:本文着重从中外 环境 艺术 教育 方面作了比较,对国内外环境艺术教育现状作了例项比较,在景观设计和教育方面作了较深的对比,对 现代 和未来的环境艺术教育 发展 趋势有了明确论述,相信此文对从事这方面 工作的同志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 键 词:环境艺术 中外设计 教育比较

一、中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1.中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相融合例项现象

20世纪初, 中国 的室内设计主要由 建筑师来完成。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陵藏经楼等建筑,室内采用传统八角形藻井装饰和梁枋彩画装饰,中山堂内装饰也是用传统民族色调构成色彩鲜明、富丽。当时在西方建筑和装饰风潮的 影响 下,也出现了兼合中西的折中主义的设计风格,在现代建筑结构和空间中,适当运用中国民族装饰元素如木构造型、彩画、纹样等。如1936年陆谦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的室内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处理手法和装饰元素 语言,做到了中西合璧,相得益彰。20世纪上半叶大量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吸收了西方环境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装修风格,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不仅高档宾馆、饭店、写字楼建设装修形成热潮,大型商场、一般商店也开始步入装修大潮中。随着住宅建设的加快,民用住宅的室内装修逐渐成为装修的主要领域。因此,室内设计从公共场所走向民众日常生活领域,不仅极大地扩充套件了设计范围,更使一般民众从室内设计中体验到了艺术设计的价值与审美情趣。可以说,室内设计是整个艺术设计中涉及面最广、涉及人群最多的一个专业领域。环境艺术教育也成为根本改变生活环境、迅速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专业教育开始于1957年。首先中央工艺 美术学院成立了室内装饰系,1988年因专业的拓宽而易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同年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设立室内设计专业。至今已有100多所院校设立了本专业,室内设计的专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毕业生呈供不应求的趋势。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发展空间很大;二是 历史 不长,基础不厚。在近2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虽然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但在 经济 利益驱使下,大量非专业人员从事这一行业致使其领域鱼龙混杂,许多设计处于抄袭模仿阶段,尤其是照搬港台地区及日本和欧美的设计,甚至不顾功能、不分场合地照搬。有的设计人员一味地迎合甲方低俗的要求,为求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有的堆砌材料追求所谓豪华高档,而缺少真正的设计。如果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相比,我们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优先发展环境艺术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已有设计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当代环境艺术教育就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的城区为中心,使之满足现代人的新需求,但要保持旧城市的尺度,旧的面貌,包括旧建筑的面貌和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保留旧城市的完整的面貌,赋予它新的功能,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将欧美环境艺术教育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设计,探索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商业潜力的环境艺术教育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2.环境艺术教育层面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不论是在 实践层面还是在 理论 层面,关于“新”与“旧”的命题,总是被人们特别关注,追“新”本身就是设计思维的“卖点”。在绝大多数的设计领域中,几乎都是以追“新”为原动力的。其陈腐应归咎于传统 文化,欲求中国之新昌盛,必要求“新”意,要“现代化”,其深层的意思其实就是要“国际化”。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西边认为旧的,东边则以为新,只因中部隔着一条河。而在这条河上,缺的仅仅就是一座桥。于是,结论就大相径庭,其严重性不亚于瞎子摸象。在我们的生活经历里面,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变化 规律 之本质,难道不是更多地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吗?

设计的技术化倾向的教育思维已经成为设计开展的阻碍,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 *** 著 社会 的新的消费模式的产生,设计师疲于奔命或仅仅满足于客户的一般要求,中国的现代设计长时间内在低水平上重复。与之相应,现代设计教育也以培养市场需要的设计专业为目标。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离市场太近,缺乏理想,缺乏创意,已经使原本最有活力的中国设计停滞不前。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思考与人类对于“设计”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思考的主题结合起来,将广阔的人 文学科的内容带入设计教育学科,让环境艺术教育者成为具有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的人,才能创作出对人类的今天及未来有益的设计。

二、中外现代环境艺术教育趋势

教育应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机制,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全方位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工程。抓住机遇,必须实现产业链上的突破,提高艺术设计和生产的总体水平。产业提升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它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稳步迈向国际舞台搭建了持续不息的能源再生基地。

促进学科发展和教育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走向社会、宣传自我和提高社会影响的平台。通过学术论坛、大型比赛、大师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成果,同时也将世界上最好的环艺设计成果和教育成果引进中国。

通过展览、比赛促使学生努力适应市场,融汇东西方文化和 时尚 ,促进我国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竞争意识,发掘人才和推荐人才,出版各个专业方向的作品集,向家长、学校、 企业 和社会各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压力与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学生 学习 和创造的 *** 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 教育 机制方面实行学分制。学生将在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等方面真正成为“上帝”,使学生读自己想读的专业,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变成可能。这一举措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实惠,但也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式和办学条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学科淘汰机制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同时对各专业的建设起到了“警示”和促进作用。

实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由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任教老师进行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的评估打分,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两年内缓升 职称,情况严重的须限期调离。这种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的 管理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真正起到了推动作用。基本形成科研与 科学 紧密结合,立足为学科服务的宗旨,把教师按照功能 研究 、人体 工学、博物馆建设、市场营销等进行规划,每一个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合并的团员形式组成科研小组。科学意味着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深化的环艺设计教育改革精神。

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动传统教育机制的创新,以科学 文化的进步提升教育文化品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树立 中国 环境 艺术 教育的新形象。走国际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中国环境艺术走品牌之路构筑了持续不息的人力再生资源的开发基地。

1.现在和将来的设计需要彻底转变对 自然 环境的态度,转变与使用者以及内在 科技 的关系。尽管有不断的尝试,但箭镞环境上生态与科技的落后状况总体上不应该成为保持箭镞环境艺术方式的连续性或者采用传统表现形式的借口。需要在真正合适经历过考验或者说从更长的时间概念上可以算作“正确”的方式与常常伴随“正确”出现,又通常不会受到质疑的其他现象和方式之间做出明确区分。

2.在找寻适合当代和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 语言方面,打破传统定型的设计概念,代之以对与“工程”全面的诠释。需要设计师与工程师理念一致及多区域的知识,如纺织工艺、仿生学、时装和飞机制造等。用比盘的思维、细致和付出成就了很多设计,记录我们至今的成果。

三、中外环境艺术教育新理念

中外环境艺术教学思想、形式、结果的比较,并非是中国的学生与外国学生的比较,而是中国教师与外国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中所产生的现象,是环境艺术教育的观念、思想、教育 方法 和形式的差异的比较。对学生年龄、 心理等特点的不理解,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创造等的压制,是一种由非艺术技法训练***中国传统临摹***和非艺术设计 理论 体系所组成的非艺术设计的环境艺术教育是不能适应 社会 发展 对于人才素质的需要的。因此,学生只有被动地、盲目地再现可能,却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创造与审美的余地。

课堂教学不应是黑板***范画***——学生的眼睛——学生用手把样板设计下来,尽管这种拷贝、克隆的技术不断提高,这种没有心的参与而只是简单地从眼到手的过程,不能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只是流于形式。新世纪的环境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环境艺术教师必须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和不同寻常的想法,教师要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教师要为学生自发地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教师要给学生 实践或 学习 提供一个宽松的、一般不被外界的评价左右自由想法的环境。

教师要认真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弄清环境艺术自主发展的模式与灌注式、放任式、参与式本质的区别。教师应搞清在指导学生怎样学的 问题 上,关键是弄清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清醒自觉与盲目糊涂、立学高校与低产尝试之间的区别。在“怎样指导著学生自主地学”的问题上,关键是教师要站准位置,扮好角色。站准位置就是教师要站在“侧位”,从旁指导学生自主发展,不要站到前位,“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牵代学”,那是“越位”,也不要站在“后位”跟着学生跑,那是“不到位”。做到“守位,及时补位,不越位”,合理把握导的“度”。教师要有善于培养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自发性与原创性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只去喂学生或让学生形成等你喂灌的意识。不能用“统一标准”培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的想象力、个性品质、艺术创造力,民主性、人文关怀精神,应增长学生的自信心去适应社会变迁能力。

1.应给环艺设计学生一些宽松的学习氛围。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应是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制。

2.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实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加强与人文、科技课程的整合作用,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关联,与 现代 新学科、文化、地域、 历史 、生活沟通起来。强化环境艺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思维能力。

3.中国环境艺术教育若要与世界环境艺术教育同步发展,应从加强环境艺术教育研究入手,促进校际间、地域间、国际间环境艺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以达到加快我国环境艺术教育研究发展步伐的目的。

4.重视工艺 美术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扩充套件环境艺术教育的 内容 和表现手段,制定与终身学习、资讯化社会相对应的多元化的环境艺术教育目标。

5.重视跨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每个人出生以后所受文化薰陶对他有决定性的 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是其母文化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应逐渐开阔视野心胸,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态度,能用文化的观点把世界上所有大小新旧文化都平等看待。

6.开放式办学。在高科技产业区域内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这个设计中心主要负责举办展览,设立设计奖,安排设计 报告, 组织召开设计学术研讨会,出版设计专著、杂志等,并且聘请有关 企业 作为技术专业教学力量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保持领先的地位。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还应与周边 建筑规划、房地产等部门保持紧密 联络,这样可以直接掌握 时代 的脉搏,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鼓励学生到企事业长期 实习,让学生有目的选做课题,并由环艺专业的学生与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在互相协作中,了解企事业具体运作中的消费者的调整、市场 分析 、产品定位、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中的每一个过程,在市场商业竞争中获取最大的成功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广泛和基础学科的深入探索,崭新学科不断被发现……这一切,都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教师只能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点,不断地学习,同时又要不断去传授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为下一代当好“二传手”。

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是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者,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者和培养者。应该激发学生对环境艺术爱好和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水平。

参考 文献 :

[1]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东方出版社 1995

[2]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商务印书馆 1997

【摘 要】世界最早的地铁标志在1918年的伦敦被正式使用并沿用至今,地铁寻路系统伴随着地铁的成长不断发展,有着悠久地铁历史的国家在多年的设计积累中使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更加合理。现如今,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不仅具有导向与指示功能,同时它还成为了城市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本文选取了伦敦、墨西哥、北京、南京四个城市,从城市文化这一视角对各城市的地铁环境视觉设计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地铁 环境视觉设计 城市文化 比较

环境视觉设计,被美国SEGD***环境图形设计协会***称为为环境图形设计是一门复杂性和融合性很强的设计门类,与许多设计学科相关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工业设计等所有与导向、资讯与特征传递、环境塑造相关的视觉形式。由于这一设计门类以视觉为主要传达媒介,所以也被很多人称为环境视觉设计。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主要涉及地铁站内、站与站之间的寻路系统,指示牌、标识图形、动态环境、形象设计、站内壁画、主题环境等。

1.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起源

地铁环境视觉设计起源于地铁初创时期。19世纪60年代,为了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地铁在伦敦诞生,并一直是世界最发达的地铁网路之一,伦敦也被称作“建在地铁上的城市”。为了帮助乘客辨识地铁站的方位,地铁标志成为很多城市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起点。本文介绍的四座城市,他们的地铁标志各具特色,采用了不同的符号元素,墨西哥与南京地铁的标志由“Metro”中的字母M结合城市特色设计而成,北京地铁标志则由“北京”、“地铁”、“轨道”三个词的开头拼音字母组成,而伦敦地铁标志由于设计最早也最有故事。20世纪初的英国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具有大工业生产特色的几何图形成为很多设计师运用的元素。伦敦地铁运营总监弗兰克·毕克***Frank Pick***从交通工具的特征出发,结合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组织规划了以简洁的小圆盘***Roundel***为主要元素的伦敦地铁标志,届时又聘请了著名字型设计师爱德华·琼斯顿***Edward Johnson***将其设计的“地铁体”融入到小圆盘标志,设计出了全新的伦敦地铁标志,并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正式使用,成为全球第一枚地铁标志。伦敦地铁标志的红色圆环即像车轮,又像地铁的圆形隧道,很好的突出了伦敦地铁的特征。随后,小圆盘标志通过改变蓝色横条内的文字,成为乘客快速辨识的站名牌;通过改变色彩成为伦敦不同交通工具的标志。如今,小圆盘标志完全成为了伦敦,甚至英国的象征。

伦敦地铁开创的另一个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先河是伦敦地铁地图。1933年电子工程师亨利·贝克***Henry C. Beck***突破了实际空间位置的束缚,设计了举世闻名的伦敦地铁地图。他不仅将蜿蜒的线路简化为规范、均衡的水平线、垂直线和45度折线,而且还利用不同的鲜艳色彩来区别每一条线路,结合“地铁体”的站名标注,帮助乘客快速识别每一个站点与线路,形成较为准确的伦敦地铁站点分布认知。伦敦地铁图标准化的视觉识别设计开创了现代地图设计的新模式,也成为环境视觉设计最早的典范。

2.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文化特色比较

伦敦地铁文化特色

伦敦地铁不仅是伦敦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与艺术的殿堂,从1908年首次推出地铁海报专案以来,伦敦地铁一直吸引著众多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为其创作。从精美的口袋版的地铁地图封面、活动海报、站点海报、壁画,到别具特色的文化纪念品,伦敦地铁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和路易丝·菲利***Louise Fili***在他们的著作《BRITISHMODERN-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一书中评价,英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开始于伦敦地铁系统,并由此向外扩充套件***Modern English graphic design began underground and surger upward***。[1]伦敦地铁由于建设年代跨度大,所以即便是在车站的建筑形象与装饰上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设计风格,这为乘客辨识站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早期的砖石拱形结构,后期的纯钢铁架构,现在钢化玻璃站台,相互之间看似缺乏统一性,但却很好的展现了伦敦地铁15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每条线路的环境视觉设计中不仅可以看到伦敦文化与历史的踪迹,同时也是英国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历史。

墨西哥地铁文化特色

墨西哥城的第一条地铁线建成于1969年,在对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中,墨西哥城对城市文化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构想。由美国著名的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师兰斯·威曼***Lance Wyman***设计的墨西哥地铁站名符号,开创了地下交通空间导视符号运用的一个先河。每个车站根据站点特殊的历史文化或者外观形态进行图形化设计,形成独特的站名符号,并将其编入地铁地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理工学院站的标识是不远处国家理工学院的校徽,而萨帕塔站的标识则是1910年墨西哥农民运动领袖萨帕塔的头像。

图3 墨西哥城地铁独特的车站标识

墨西哥城地铁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浓郁的文化氛围。1984年墨西哥 *** 启动了“地铁文化空间”计划,定期在地铁站内举办不同主题与形式的展览,以及文化活动,使车站成为反映墨西哥各种文化的重要视窗。2004年开始的“地铁读书计划”也成为墨西哥地铁别具一格的地铁文化特色。地铁在营运的高峰时段向乘客免费提供书籍,不仅帮助乘客打发无聊的乘车时间,也有利于市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北京地铁文化特色

北京地铁作为中国最早开通的地铁,对我国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有一定的表率作用。首都城市大气磅礴的文化特色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其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中。现在的北京地铁除了有精美的壁画、完善的寻路系统、指示牌之外,在环境视觉设计方面非常注重车站建筑设计与主题环境的塑造,从细节到整体格调与文化气息的营造都有了很多的思考。如,雍和宫站,在地铁出***建筑的设计上能结合站点文化特征采用仿古建筑形式朱墙青瓦,站厅与站台红色立柱、汉白玉栏杆都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2008年建成的地铁奥运支线采用“一站一主题”进行设计,演绎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森林公园站的“白色森林”, 奥林匹克公园站的“水世界”,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等都是以主题环境设计的方式进行环境视觉设计,展现站点文化特色。 南京地铁文化特色

南京地铁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人文地铁”的概念,在地铁二号线及一号线南延线打造了风格各异的、富有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墙。站内的文化墙与周围环境呼应,起到文化导视的作用,乘客通过直观的视觉印象可以了解站点所处的区域环境。如,夫子庙附近三山街站的壁画以夫子庙灯会为主题,以传统年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场景,点名了站点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区域文化。南京地铁二号线文化墙的创作则打破了以往地铁环境视觉设计“一站一景”,主题与所在站点历史文脉、环境特点或重大事件相连的创作方法,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设计主题。通过将传统节日与车站站名组合产生谐音寓意,或节日与地域特点结合的方式对整条线路的壁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如,兴隆大街站对应“国庆节”设计了以载歌载舞的56个民族人物为元素的巨幅壁画;苜蓿园站讲述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的故事;莫愁湖站是“端午节”赛龙舟。

3.总结

由于我国很多城市的地铁建设相对较晚,所以不如像伦敦这样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地铁,具有浓厚的地铁环境视觉文化积淀,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在借鉴了很多城市的优秀案例后,拥有了较高的设计起点,从而发展迅速。随着时代的转变,设计师们也开始意识到城市文化对地铁环境视觉设计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地铁环境视觉设计在追求寻路与资讯传达功能有效实现的基础上,各个城市开始思考更加人性化,并具有一定城市文化特色的地铁环境塑造。很多城市在地铁线路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文化”这一命题,从车站建筑设计、主题环境、公共艺术、寻路系统、指示牌、APP等多个角度对城市地铁进行环境视觉设计。

事实上,地铁环境视觉设计成为了地铁文化塑造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自然的将城市文化引入地铁空间,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一个城市与国家的标志。

参考文献:

[1]Steven Heller, Louise Fili. BRITISHMODERN-graphic design between the war[M]. San Francisco:Chronicle Books,1998:58

[2]马伶伶,李得伟. 墨西哥城地铁的特点及其对北京地铁的启示[J]. 都市快轨交通,2012,2***5***:139-142

[3] 奚协. 伦敦与南京地铁的视觉传达设计比较研究[J]. 艺术百家,2008,105***06***:140-15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