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地球物理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发布时间:2024-07-04 09:48:02

地球物理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属于社会调查性论文最好方法是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调查要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才有权威性.怎样写论文?一、前言部分前言部分也常用“引论”、“概论”、“问题背景”等做标题,在这部分中,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二、综述部分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三、方案论证在与文献资料中的方案进行比较时,首先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或设计这样的方案,前面评述的优点在此方案中如何体现,不足之处又是如何得到了克服,最后完成的工作能达到什么性能水平,有什么创新之处(或有新意)。如果自己的题目是总方案的一部分,要明确说明自己承担的部分,及对整个任务的贡献。四、论文主体前面三个部分的篇幅大约占论文的1/3,主体部分要占2/3左右。在这部分中,要将整个研究开发工作的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总体设计、模块划分、实现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论述。论文主体部分的内容一般要分成几个章节来描述。在写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原理图、流程图、表格、曲线等来说明问题,一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论文才是一篇好的论文。六、结束语这一节篇幅不大,首先对整个论文工作做一个简单小结,然后将自己在研究开发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或独立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再对自己工作的进展、水平做一个实事求是的评论。但在用“首次提出”、“重大突破”、“重要价值”等自我评语时要慎重。七、后记在后记中,主要表达对导师和其他有关教师和同学的感谢之意。对此,仍要实事求是,过分的颂扬反而会带来消极影响。这一节也可用“致谢”做标题。八、参考文献中外文的参考文献应按照规范列举在论文最后。这一部分的编写反映作者的学术作风。编写参考文献要注意:(1)要严格按照规范编写,特别是外文文献,不要漏写、错写;(2)论文内容和参考文献要前后对应,正文中凡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应加注;(3)列出的文献资料应与论文课题相关,无关的文献只会使读者感到你的研究目标很分散;(4)选择的参考文献应主要是近期的。字数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论文的质量。摘 要1 摘要的概念和作用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主要功能:1) 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现代科技文献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阅读全文,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判断;所以,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2) 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33 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1)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 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 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2 文献分类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文献分类工作程序——按分类工作进行的先后次序安排的工作步骤。如果不按文献分类工作的程序进行,将造成重复劳动,并容易出现差错。文献分类工作的程序是:分析文献主题→归类→给号→校核。总体原则要求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 天衣无缝。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 因此, 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标准格式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以下例1—例5为通行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各学员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例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学位论文],北京:数学系统学研究所,1983例2: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中.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447例3: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中国科学,1973(4):339~357例4:翟伦玉,陈亚光,彭军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12(8):1009例5:Borko H,Bernier C L.Indexing concepts and methads.New York: Academic Pr, 1978打印要求用计算机打印(16K纸;正文用四号楷体字,每页20行、每行28字;页码数字置于下方正中),并装订成册。

赵凤清金文山甘晓春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孙大中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摘要宁德—湖口断面东起福建省宁德市,西至江西省湖口市,穿越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东南缘。华夏地块出露的最老的结晶基底为2400~2000Ma古元古代岩石,扬子地块最老的结晶基底为2200~2000Ma的古元古代岩石。这些基底岩石已遭受角闪岩相(华夏地块)或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扬子地块东南缘)变质作用的改造,大体代表了断面穿越两地块的中地壳特征。火成岩的tDM和火成岩中捕获和/或继承锆石年龄变化于2750~2500Ma,有些达3100Ma,揭示了下地壳的年龄信息。华夏地块的大量花岗质岩石为S型且具负的εNd值,表明下地壳物质组成主体为长英质成分。华夏地块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的εNd值为—11~—8,而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的εNd为—6~—1,显示出随着时代的演化,华夏地块下地壳的物质组成由“富花岗质”(富集型)向“贫花岗质”(贫瘠型)方向演化,这主要是受地壳分异作用以及地幔物质添加作用的影响。扬子地块东南缘的花岗质岩石和酸性火山岩虽然主体仍以过铝S型为主,但其εNd值变化于—6~+4之间,表明扬子地块的下地壳有较多的地幔物质加入,造成其下地壳的成分成熟度低于华夏地块。

关键词宁德—湖口断面下地壳的成分和时代华夏地块扬子地块tDM捕获锆石年龄

1引言

探讨大陆下地壳的时代和物质组成是一项十分艰难的研究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大陆地壳的形成具有十分复杂的历史和过程,同时人们也缺乏对深部地壳不均匀性的深入了解。近些年来在探讨下地壳信息方面已做了较多的尝试,如地震反射和衍射方法[4,14]、岩浆岩的深源包体的研究[12,13]以及对出露的深部地壳剖面的研究[1,2]。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时代演化发生很大变化,那么怎样才能描绘这一动力学过程呢?地球化学,尤其是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用作一种探针来剖析这个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来探讨宁德—湖口断面下地壳的性质。

2宁德—湖口地学断面的地震波速结构

近些年来,华南已相继完成了宁德—湖口[15]、温州—屯溪[18]、泉州—黑水[11]数条地学断面(图1),其中宁德—湖口断面东起福建的宁德,经政和、崇安、乐平,至江西的湖口,穿越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两大构造单元。地震波速结构揭示出断面走廊的地壳厚度约为30km,可划分出上、中、下地壳,界限约在10km和20km。上地壳的Vp为~,密度为~,主要由沉积岩、花岗质岩石和板岩、千枚岩之类的变质岩石组成。中地壳Vp由到,密度由到,主要由角闪岩相变质的岩石组成,其中在断面的东端(政和以东)在14km至17km深度之间,存在低速层(Vp≈),很可能属滑脱构造层性质。下地壳的Vp为~,和长英质—镁铁质麻粒岩的Vp一致。下地壳的上部Vp≤,和酸性—中性麻粒岩的Vp吻合[14],下地壳的底部Vp>,表明其成分偏镁铁质成分,指示有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

图1华南构造格架及地学断面位置略图

断面1、2、3分别代表温州—屯溪、宁德—湖口和泉州—黑水断面

3断面走廊的变质基底

华夏地块的变质基底包括了三大构造层(图2):古元古代的麻源群、中元古代的马面山群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长汀超群(或称之为长汀浅变质岩系)。

图2宁德—湖口地学断面走廊地质略图,主要表示变质基底的分布及特点

1—古元古代地层;2—中元古代地层;3—新元古代地层;4—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5—寒武纪—白垩纪地层;6—第四纪;7—花岗质岩石

麻源群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这套岩石已遭受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其p=400~650MPa,T=550~680℃[7],表明其埋深大致由16km至24km。麻源群上部的岩石流体包裹体以H2O为主,而下部则主要为CO2+H2O。麻源群地层至少遭受四期变形,前两期为韧性—塑性流变机制共轴叠加的平卧(或等斜)褶皱,大量的颗粒锆石U-Pb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为2400~2000Ma[3]。

马面山群与麻源群多呈构造接触关系,主要由变质的双峰式细碧—角斑岩(岩性为绿帘斜长角闪岩和钠长变粒岩)、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和石英岩。这套地层已遭受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同位素年龄值显示马面山群成岩时代为1400~1000Ma。

长汀超群呈构造关系和麻源群接触,为一套绿片岩相变质的岩石组合,下部岩性为斜长云母石英片岩、石英黑云片岩,上部为浅变质的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千枚岩和杂砂岩。

综上所述,麻源岩的岩石组合大致反映了宁德—湖口断面东段华夏地块的中地壳的特点,长汀超群可能代表上地壳褶皱基底的特点,马面山群分布比较局限,从特点上看可能处于中地壳和上地壳的过渡带。

在扬子地块的东南缘,变质基底包括古元古代的星子群和中元古代的双桥山群(图2)。星子群出露于庐山附近,主要由十字石榴黑云片岩、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组成,夹有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和不纯大理岩。岩石的变质程度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其T=530~600℃,p=400~570MPa,估计埋深大约在15~20km,由此推测星子群岩石组合反映了扬子地块东南块东南缘中地壳的特点。颗粒锆石U-Pb年龄表明其时代为2200~2000Ma。

双桥山群和星子群呈构造接触,主要由绢云母板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粉砂岩、杂砂岩和凝灰质板岩为主,夹有双峰式细碧角斑岩建造,岩石主体遭受低绿片岩相变质,局部达高绿片岩相,年龄为1700(?)~1000Ma。

4断面的下地壳时代

沿断面走廊未见麻粒岩地体出露,因此下地壳的时代主要依靠Nd的模式年龄(tDM)和火成岩的捕获锆石年龄进行示踪研究。锆石是一种硅酸岩矿物,从理论上它应从SiO2饱和—过饱和岩浆中结晶,因此岩浆岩中捕获/或继承锆石时代揭示出深部长英质基底的时代信息。基性岩的tDM可以用来粗略估计“早期造壳时代(early crust formation age)”,而长英质火成岩的tDM可以解释为源岩的地壳滞留年龄(residence age)。

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时代

前人对该区火成岩的同位素测年工作已发现一些大于2500Ma的年龄,朱玉磷(1985)发表的新桥花岗闪长岩的微量锆石U-Pb年龄为2713Ma,尔后,又相继报道了一些老的U-Pb年龄信息:汤湖花岗岩年龄2516Ma[9],清湖岩体2642Ma[10],德化花岗岩3051Ma年龄[17]。最近周新华(1992)在江绍断裂附近陈蔡群斜长角闪岩中获得了(3125±184)Ma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这些年龄值多落在2750~2500Ma区间内,少数点达到3100Ma,揭示出华夏地块下地壳形成时代的信息。使用颗粒锆石U-Pb测年也发现华夏地块存在2415~2589Ma的年龄(表1),进一步佐证在华夏地块深部存在2750~2500Ma的长英质基底。

表1断面走廊火成岩的捕获锆石U-Pb分析

① 误差为2σ;②对空白和稀释剂已作校正;③对空白、稀释剂和初始铅已作校正。

华夏地块的花岗岩分布非常广泛,侵位时代从古元古代延续至中生代,其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化学特点显示出S型花岗岩特征,表明这些花岗岩主体是由深部长英质基底深熔作用的产物。因此花岗岩可以视为一种探针来分析下地壳时代和成分。

中条期花岗质岩石(1900士100)Ma的tDM为2602~2674Ma(表2,图3),其fsm/Nd和εNd变化很小,表明其同位素组成基本上没受到后期AFC过程的明显影响,因此2600~2700Ma大致可看作中条期花岗质岩石的源岩时代。

表2华夏地块Sm、Nd同位素分析数据

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400~450Ma)的tDM年龄多数落在1800~2500Ma区间内(表2,图3),这一时限和麻源群的时代大体吻合。野外证据表明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与麻源群之间多呈侵入关系,并非麻源群分熔作用的产物,因此加里东期花岗质岩石的源岩时代应大于2500Ma。

燕山期花岗质岩石(100~120Ma)的tDM变化较大,但总体上小于2000Ma(表2,图3)。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具高的εNd值,暗示其源岩已遭受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作用的影响,幔源物质添加作用可能是造成tDM年龄偏低的主要原因。

图3华夏地块tDM年龄直方图

1—中条期花岗岩;2—加里东期花岗岩;3—燕山期花岗岩

图4华夏地块斜长角闪岩的tDM年龄直方图(原始数据见赵凤清等,1995)

1—古元古代;2—中元古代

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的tDM年龄已归纳于图4中,麻源群的斜长角闪岩的tDM主体在2400~2600Ma以及2000~2300Ma两个时间段内,马面山群的tDM为2000~2300Ma,揭示出华夏地块早期多期次地幔岩浆的底板垫托时代多发育在2000~2300Ma以及2400~2600Ma。

扬子地块(东南缘)下地壳的时代

扬子地块(东南缘)岩浆岩中许多捕获锆石的颗粒锆石U-Pb年龄大于(表1),大致可划分为2700~2800Ma和2200~2450Ma两个时间段内,揭示出扬子地块东南缘深部地壳长英质基底的时代信息,一些酸性火成岩的tDM年龄也佐证这一认识(表3)。

表3扬子地块赣东北火成岩的Sm、Nd同位素分析数据

① 全岩;②斜长角闪岩;③角闪石。

基性火山岩的tDM变化很大,多数变化于2000~2400Ma和1300~1700Ma两个区间内,有一些tDM达2600~2800Ma(表3),指示了扬子地块东南缘发生了深部地壳的底板垫托作用的时代。

5断面走廊下地壳的成分

火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揭示出下地壳主体由长英质岩石组成,但成分变化十分复杂,两个地块下地壳成分存在较明显差异,在下地壳的不同深度层次成分也不尽相同,随着地质的演化下地壳的成分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成分

中条期花岗质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主体为S型,少量为I型或I型和S型的过渡型。花岗质岩石的εNd为~值为~,表明源岩应以长英质岩石为主。

加里东期花岗岩为高钾的钙碱性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主体以S型花岗岩为主。花岗质岩石具负的εNd值(-11~-8)和低的147Sm/144Nd值(~),表明它们应来源于“花岗质富集”的源岩。

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包括碱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以及二长花岗岩,在燕山晚期出现碱性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显示这期花岗质岩石主体仍以S型为主,但较之前两期花岗岩其A型和I型相对于S型的比例增生。燕山期花岗岩的εNd为-6~-1,也明显高于前两期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类似燕山期其它类型的花岗岩[20],表明它们的源岩是相似的,应来源于古老的地壳岩石的分熔作用,碱性花岗岩具有较高εNd,意味着有较强烈的地幔物质添加。

图5表示的是εNd随时代的演化过程,由此反映出中条期的下地壳成分演化程度要高于中条期(前者更富长英质),加里东期下地壳成分演化程度要高于燕山期。加里东期花岗岩的εNd值的特点表明其源岩基本上没受到地幔物质添加,因此由中条期至加里东期下地壳成分变化可能是受地壳分异作用影响的结果。燕山期花岗质岩石具较高的εNd值,其源岩很可能是地壳和受地幔物质添加的混合体,表明由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下地壳成分变化是受地幔物质添加的影响。

图5华夏地块花岗岩的εNd—t图解

反映εNd随时代演化特点

扬子地块下地壳的组成

扬子地块东南缘晋宁期花岗质岩石(900Ga±500Ma)主要为钙碱性岩浆岩,岩石类型包括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在有些岩体中含有富铝矿物(堇青石、石榴子石、黑云母)包体以及夕线片岩岩石包体[25]。地球化学特点也显示出S型特点。晋宁期花岗岩具较高的εNd值(-6~+4)(图6)和低的87Sr/86Sr值,表明其源岩中有大量的地幔物质加入。此外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结合带,出露有M型花岗岩,也佐证扬子地块东南缘较之华夏地块在物质组成上更偏基性。

新元古代的流纹岩(800~900Ma)从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也具有S型特征,然而其εNd值为~+,显示出与晋宁期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6结论

通过对宁德—湖口地学断面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可能获取到断面走廊下地壳性质的一些信息,将其归纳为:

① 花岗质岩石和酸性火山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华夏地块下地壳的成分主体由长英质组成,尤其是在地壳形成的早期阶段。地球物理资料也显示出同样的信息,宁德—湖口断面的地震波速结构反映下地壳除在局部地段的底部外,主体上Vp<,这一特征和酸性—中性麻粒岩的Vp值范围吻合。

图6扬子地块岩浆岩的εNd—t图解

② 两个地块下地壳的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扬子地块下地壳在物质成分上较之华夏地块演化程度较差,表明扬子地块的下地壳有更为强烈的地幔物质加入。

③ 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结果显示出下地壳的成分随着地质演化发生较大的变化,总体的演化趋势由“富花岗质”向“贫花岗质”方向转化,其原因可能是受地壳分异作用以及地幔物质添加作用改造的结果。

④ 通过对火成岩的tDM年龄和捕获锆石的年龄详细研究,断面走廊下地壳可能形成于2750~2500Ma,有些于3100~3000Ma已形成。尔后,地幔物质添加(以底板垫托方式为主)比较发育,华夏地块的时限为2400~2600Ma和2200~2300Ma,扬子地块则发生于2000~2400Ma和1300~1600Ma两个时间段内。

参考文献

[1] and cross section through the continental crust:Implication for crustal structure,petrology and ~277.

[2] and lower .

[3]甘晓春,李惠民,孙大中,庄建民.闽北前寒武纪基底的地质年代学研究.福建地质,1993,12,17~32.

[4] and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deep lower Fountain, and (eds).1~43,Elsevier,1992.

[5]黄萱,孙继民,,吴克隆.福建白垩纪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研究.岩石学报,1986,2,50~63.

[6]黄萱,.华南古生代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和华南基底.岩石学报,1989,5,28~36.

[7]金文山等.福建前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福建地质,1993,12,240~261.

[8] and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aiwan: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160.

[9]李献华,,桂训唐.华南汤湖花岗岩中25亿年太古宙残留锆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初探.科学通报,1989,3,206~209.

[10]等.中国东南部福州花岗质杂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91,2,101~117.

[11]秦葆湖.台湾黑水地学大断面所揭示的湖南深部构造.湖南地质,1991,10,89~96.

[12] and composition and petrogenesis of the lower crust:a xenolith ~14005.

[13] of the lower continental lower and (eds).Elsevier,1992,269~316.

[14] physical model of the lower crust from north America ba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Nature of the lower Continertal et al.(eds).23~ Society Special Pub.,1986,24.

[15]王椿镛,林中洋,陈学波.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5,38,590~598.

[16]王银喜等.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地质论评,1992,38,525~531.

[17]王振民.华夏古陆及其相关地质问题的新认识.见:福建省地学论文集.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1996,116~136.

[18]熊绍柏,赖明惠,刘宏宾,于桂生等.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李继亮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250~256.

[19]袁忠信,张宗清.南岭花岗岩类岩石Sm、Nd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地质论评,1992,38,1~15.

[20]张理刚.中国东部富碱侵入岩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模式及地质意义.地球科学,1994,19,227~234.

[21]赵凤清,陈云剑,李荣安.闽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多期变形和构造层次.福建地质,1993,12,33~40.

[22]赵凤清,金文山,甘晓春.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安徽地质,1994,4,73~81.

[23]赵凤清,金文山,甘晓春等.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特征及深部地壳性质.地球学报,1995,3,235~245.

[24]周新华,胡世玲,任胜利,李继亮.东南超壳多阶段构造演化同位素年代学制约.见: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李继亮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69~77.

[25]周新民,王德滋.皖南低87Sr/86Sr初始比值的过铝花岗闪长岩及其成因.岩石学报,1988,8,37~44.

[26]朱玉磷.对新桥岩体时代的讨论.中国区域地质,1988,4,353~357.

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

常见的: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 、 中国地震等地震类 、石油物探、一些学报的自然科学版(石油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大等等较多)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最容易发表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次之。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目前已积累从 1989 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4818977 条,引文记录 60854096条。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

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还提供了数据链接机制,支持用户获取全文。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供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 ”。

CSTPCD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是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历年开展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由万方数据开发的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数据库,分成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两张光盘。

全部数据来源于国内权威机构认定的1200多种科技类核心期刊,以及国家科技部年度发布的科技论文与引文的统计结果。

扩展资料:

CSCD的特点和用途:

CSCD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

CSCD提供著者、关键词、机构、文献名称等检索点,满足作者论著被引、专题文献被引、期刊、专著等文献被引、机构论著被引、个人、机构发表论文等情况的检索。

字典式检索方式和命令检索方式为用户留出了灵活使用数据库,满足特殊检索需求的空间。

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

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CSCD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

CSCD出版二十多年来,依据年度数据进行统计,统计的对象涵盖机构、地区、基金资助、合作研究、人才研究、文献评价等多方面,从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两个层面,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论文产出及影响的机构和区域分布

揭示了在我国科研领域论文发表最多的学者,排列出在我国科学研究中作者引用率最高的专著和期刊。

为广大用户,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份重要的、量化的参考依据。现已在我国科研院所,是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申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奖项人才选拔的指定查询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已在我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课题查新、基金资助、项目评估、成果申报、人才选拔以及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等多方面作为权威文献检索工具获得广泛应用。主要包括:

自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指定查询库;

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申报人指定查询库;

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指定查询库;

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职称评审、成果申报、晋级考评指定查询库;

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

教育部学科评估查询库;

教育部长江学者;

中科院百人计划。

首先你是干什么用。 如果是要省级的话我有几个 很好发! 华北国土现代矿业都很好发。

(CSCD)与(CSTPCD)

地球物理学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含金量很高。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地球物理学报审稿终审即主编终审,结合外审意见给出最终结果。《地球物理学报》它是在1948年正式创办的,它主要是由我国的地球物理学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进行主办的一本关于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地球物理学报告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天然地震,火山爆发地震,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这四者存在相同点,那就是,都是地球内部能够释放能量的物质发生了巨大能量的释放,而事实已经证明,地球内部委实的存在可以燃烧,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质,并且这些能量物质是集中的,诸如瓦斯,天然气,石油,核弹的铀矿等等物质,只要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造成地壳的震动,火山内没有这样的特殊物质,就一定不会爆炸,煤矿内没有瓦斯,也不会爆炸,纯粹的岩石也不会爆炸,这就是说,地球内部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可以发生燃烧爆炸、释放能量物质的存在,那么,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世界的所谓地震专家,其实就是瞎子摸象,不顾事实的编造各种谎言。 所有的地学奥秘,都是因为被“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和转化关系?”这个地学基础“空白”所掩盖,任何研究学者明白了这个“空白”,几乎所有专业学者都能很容易知道地震奥秘以及地学的其他奥秘了。不是因我有超人的智商,只是让我偶然的发现,发现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领域存在的巨大“空白”,而这一发现,彻底打开地球科学的大门,势不可挡。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思维判断,如果我不发现地震的奥秘,是没有办法发现地学的基础知识存在巨大空白的。 也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板块学学不成立。--地学领域的权威们,绝不敢论辩湖泊与盆地的关系问题,如果论清楚了二者关系,就等于自杀!!@所有人,你们明白了当今的地学,存在了多么严重的问题么?

1.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及其基本概念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经历十余年的艰辛工作,取得了在地磁、地震、地热、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等方面大量的科学数据和资料。科学地解释了地幔对流、磁场倒转、海底平顶山、大洋中脊、门多西诺断层、转换断层,以及海底扩张的发现,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世纪以来悬而未解的大陆漂移学说,并使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进而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65年威尔逊最早提出“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概念,在转换断层的论证中建立起大洋演化模式:大洋有张开和闭合旋回,开始形成裂谷,随后加宽、收缩,直至形成山带,这就是大家所共识的山脉形成的威尔逊旋回。1966—1968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来毕顺(Xavier Le Pichon)参加大洋中脊联合考察(FAMOUS),亲自潜入洋底,获得现代大洋裂谷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深入研究转换断层的方向和磁条带的宽度,发现像球面几何学欧拉转动一样,地球上板块间相对运动实际上是围绕某一极点的转动,其运动量最大。因此,根据洋底磁条带的宽度可推断旋转极的位置。在距离旋转极90°的地方,磁条带最宽,而越接近极点磁条带越窄。来毕顺的这些论断,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在《海底扩张与大陆漂移》一文中,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6个大板块,即今公认的: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以及南极板块。同时计算出6大板块相对运动的旋转极和相对速度,1973年算出消亡边界上运动向量达40处。这就是大家共识的原始板块构造格局。1967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摩根()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的报告中,基本上勾画出了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轮廓。他认为:地球表面可以划分20来个相对运动的刚性块体,它以大洋中脊、海沟(褶皱山脉)和转换断层作为边界。提出借助球面几何学原理(欧拉定理)探索板块的相对运动,求得其运动规律。利用威尔逊热对流理论,提出地幔柱观点,认为“热点”是在深地幔,乃至在核幔界面上,深地幔上升流是地幔对流的动力。摩根的观点在当时起了深远影响,因为他本人原本笃信固定论,受到威尔逊以及剑桥大学的瓦因和美国海洋资源研究所的梅纳德(Henry )的启发和影响,转变了自己的地球观,积极地参与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并做了贡献。板块构造学说,严格说来诞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在70年代获得理论与实践上的论证和发展,进入80年代成为地球科学的支柱性学科,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有人提出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是地球科学的一次革命。著名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在他的《大陆漂移与大陆固定》一书的序言中做了如下评述:“许多科学家都相信,近10年中在自己的学科里已经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如以前一样,新的信仰并没有使过去的观测失效,新的信仰决定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的重新解释,并表明了这两大学科的相互依赖关系。大陆漂移学说的被接受,已把地球科学基于对自然现象平凡解释而拘于事实的研究,改变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这是令人振奋和富有生命力的,并对未来的科学实践提出展望。”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与论证,确实凝聚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的辛勤劳动。除上述的学者外,尚有薛定谔()和海森堡()等,同时以量子力学原理论述了板块构造的力学机制。艾萨克斯()提出板块增长与消亡以及俯冲机制,宾克斯根据地幔机制推断了板块相对运动,英国的地质学家麦肯齐()、帕克()等,都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论证做出过贡献。板块构造学说很快获得多数地质学家不同程度的认可,充分表明这个假说在理论上的创新和进步。但是,也应该重视到还有些学者认为板块构造说在基本立论上尚存在严重缺陷,并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有待进一步修正和更新,因而提出绝不能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更不可视为绝对真理而盲目崇拜,重蹈历史复辙。20世纪70年代初,正当板块构造学说风靡全球时,以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李春昱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学界,全面开展了学习和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的热潮,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结构和特征,特别是结合我国各大地构造学派的特点和成就,经过几年的地质实践与理论探索,在某些区域和领域内又丰富了板块构造理论内涵,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2.板块构造学说的争论交点对板块构造学说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中,以英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杰弗瑞斯(Sir Harold Teffreys,1891—?年)和苏联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Бeлoycoв)等为代表。别洛乌索夫1970年发表的《反对洋底扩张说》,提出了13条反对意见,其要点摘述如下:(1)玄武岩不能成岩墙,而作为岩流喷出,远近不同,前沿曲折,不能形成平行条带;(2)从玄武岩变质事实,与扩张说不符;(3)各地沉积岩时代不是到处都与扩张所论相符;(4)大洋中脊两侧地磁异常往往不相对应;(5)沉积岩分布和磁异常与扩张论不符;(6)中脊两侧地磁异常对称是在370万年间建立起来,与东太平洋相符,而南大西洋不符,在北印度洋的卡尔斯堡脊就完全各异;(7)扩张轴的设想,缺乏科学依据;(8)把大洋岩石圈一概说成是刚性体,与实际不符;(9)火山岛随洋底迁移之说,值得怀疑;(10)海沟俯冲带为何沉积少?菲律宾的双重俯冲难以理解;(11)岩石圈下沉进入软流圈的说法,缺乏科学论证;(12)地磁测量的准确性问题,像冰岛的数据尚不能说明扩张的可能性(没有张裂现象);(13)人造卫星测得的地幔质量与扩张理论不相符合。总之,别氏认为:这个假说不顾许多已建立起来的大陆地质和地球物理的成就,在科学论据不充分的条件下,独撰另一地质思想体系,这是不科学的。英国著名学者杰弗瑞斯,一直坚持反对大陆漂移说及板块构造理论。在1976年出版的代表作《地球》第六版中,虽然增加了关于板块构造理论的介绍内容,但仍坚持其反对观点,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索的重要建议:(1)完成全球重力测量,使地球表面上每个点都处在重力测量区5°以内;(2)没有一种现行山脉形成理论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重要山系都出现在中国西部及其附近?这可能主要是中国西部巨厚的上层较轻物质引起的,这些假说可用重力测量来检验;(3)地震剪切波观测没有什么大的改进,台站应配备记录S波的仪器,对大洋下短距离的S波走时作直线观测;(4)用垂直运动和重力异常的详细对比,来检验表面载荷差对产生这些运动的作用;(5)建立一种塑性不稳定性的定理理论;(6)对蠕动与时间相关规律进行研究;(7)对火山熄灭原因作研究;(8)洋底热流测量值可能有一些系统误差。此外,持不同论点的学者,还有Meyrnoff Mc Donald以及Schwidericki等。有的学者还认为:作为自称活动论的经典板块学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固定论的成分,诸如在运动方式上忽略垂直运动,把三维空间的复杂的相对运动简化为一个方向;在板块形态上,板内结构、洋陆壳类型方面认为都有固定论成分存在。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 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 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 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几式得: g=4π2n2h/t2. 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 则 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四、采用模型六利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参量。地球上各个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和相对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异。一般说,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两极,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约为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在地球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专门仪器,仔细测绘各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探测。 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一个圣灯的缓慢摆动,用他的脉搏跳动作为计时器计算圣灯摆动的时间,他发现连续摆动的圣灯,其每次摆动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与圣灯摆动的幅度无关,并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观察的结果,为单摆作为计时装置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应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简单方便,因为单摆的振动周期是决定于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即决定于重力加速度g和摆长L,只需要量出摆长,并测定摆动的周期,就可以算出g值。 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自由落体测定仪),钢卷尺,游标卡尺、电脑通用计数器、光电门、单摆线 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锥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锥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 f=Psinθ f θ T=Pcosθ P=mg L 摆锥所受的力f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f指向平衡位置。当摆角很小时(θ<5°),圆弧可近似地看成直线,f也可近似地看作沿着这一直线。设摆长为L,小球位移为x,质量为m,则 sinθ= f=psinθ=-mg=-mx(2-1) 由f=ma,可知a=-x 式中负号表示f与位移x方向相反。 单摆在摆角很小时的运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比较谐振动公式:a==-ω2x 可得ω= 于是得单摆运动周期为: T=2π/ω=2π(2-2) T2=L(2-3) 或g=4π2(2-4) 利用单摆实验测重力加速度时,一般采用某一个固定摆长L,在多次精密地测量出单摆的周期T后,代入(2-4)式,即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由式(2-3)可知,T2和L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为其斜率,如对于各种不同的摆长测出各自对应的周期,则可利用T2—L图线的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g。 试验条件及误差分析: 上述单摆测量g的方法依据的公式是(2-2)式,这个公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否则将使测量产生如下系统误差: 1.单摆的摆动周期与摆角的关系,可通过测量θ<5°时两次不同摆角θ1、θ2的周期值进行比较。在本实验的测量精度范围内,验证出单摆的T与θ无关。 实际上,单摆的周期T随摆角θ增加而增加。根据振动理论,周期不仅与摆长L有关,而且与摆动的角振幅有关,其公式为: T=T0[1+()2sin2+()2sin2+……] 式中T0为θ接近于0o时的周期,即T0=2π 2.悬线质量m0应远小于摆锥的质量m,摆锥的半径r应远小于摆长L,实际上任何一个单摆都不是理想的,由理论可以证明,此时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其摆动周期为: 3.如果考虑空气的浮力,则周期应为: 式中T0是同一单摆在真空中的摆动周期,ρ空气是空气的密度,ρ摆锥是摆锥的密度,由上式可知单摆周期并非与摆锥材料无关,当摆锥密度很小时影响较大。 4.忽略了空气的粘滞阻力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摩擦力。实际上单摆摆动时,由于存在这些摩擦阻力,使单摆不是作简谐振动而是作阻尼振动,使周期增大。 上述四种因素带来的误差都是系统误差,均来自理论公式所要求的条件在实验中未能很好地满足,因此属于理论方法误差。此外,使用的仪器如千分尺、米尺也会带来仪器误差。 实验步骤 1.仪器调整: 本实验是在自由落体测定仪上进行,故需要把自由落体测定仪的支柱调成铅直。调整方法是:安装好摆锤后,调节底座上的水平调节螺丝,使摆线与立柱平行。 2.测量摆长L 测量摆线支点与摆锥(因实验室无摆球,用摆锥代替)质心之间的距离L。由于摆锥质心位置难找,可用米尺测悬点到摆锥最低点的距离L1,(测六次),用千分尺测摆锥的直径d,(测六次),则摆长: L=L1-d/2 3.测量摆动周期T 使摆锥摆动幅度在允许范围内,测量摆锥往返摆动50次所需时间t50,重复测量6次,求出T=。测量时,选择摆锥通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最后计算时单位统一为秒。 4.将所测数据列于表中,并计算出摆长、周期及重力加速度。 5.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试验数据记录 仪器误差限:游标卡尺Δm=,米尺Δm=1mm,电脑通用计数器Δm=。 次数L1(cm)摆 锥高度d(cm)摆长L=L1-d/2(cm)50个周期t50(s)周期T(s)重力加速度g(cm/s2)1101.232.78699.86100.3146100.24259.808159×1022101.252.782100.21293101.282.784100.30584101.252.782100.24025101.272.786100.18646101.242.784100.1953平均101.252.784100.2425(2)实验数据处理 计算不确定度u(d),u(L1),u(T); ; ; ; 对g=4π2根据合成不确定度的表达式有: 其中: = 因此得×102× 重力加速度的最后结果为 g=(×102±)cm/s2(p=) E(g)= 实验注意事项: 1、摆长的测定中,摆长约为1米,钢卷尺与悬线尽量平行,尽量接近,眼睛与摆锥最低点平行,视线与尺垂直,以避免误差。 2、测定周期T时,要从摆锥摆至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从最低点停止计时。这样可以把反应延迟时间前后抵消,并减少人为的判断位置产生的误差。 3、钢卷尺使用时要小心收放 4、为满足简谐振动的条件,摆角θ<50,且摆球应在1个平面内摆动。 附录: 其实也可利用改变摆长,用作图法测重力加速度 根据公式T2=L 每改变摆长1次,测1次时间tn,每次改变长度不少于10cm,至少测6组数据。 根据所测数据,作T2-L图线,图解求出重力加速度。 五、参考文献 《普通物理实验》南京大学出版社畦永兴许雪芬主编 《大学物理实验》湖南大学出版社王国栋主编 《大学物理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成正维主编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历时三周,从选题、准备实验方案到确定实验方案再到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每一步都不简单,在这些过程中需要细心、耐心尤其是恒心。在选题时,因为同班同学都已选好,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我只有两个题目可供选择:重力加速度的测定与电源特性的研究。相比之下,后者比较陌生,所以只有选择了前者。大家似乎都以为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比较老、甚至有点老掉牙,其实我觉得不然。实验是比较熟悉,但之前又有谁认认真真地做出来了?高中的实验设备及知识条件下,大部分的人不可能比较精确的测定出重力加速度的结果。在科学研究中,永远不存在老的问题。所以,选好题之后,我开始很认真地做。 因为只有认真,才能获得精确的值。在给题方面,我觉得老师应该给些更贴近生活的题目,少给些以前学过的实验,这样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地球物理学报 [0001-5733] 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09版)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2版)本刊收录在Web of Science: SCIE(2013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地球物理学 - 第1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地球物理学类 - 第1位点击: 查看SCI影响因子(2009)提示: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点击: 查看SCI影响因子(2010)提示: Impact Factor: ; Rank: 5204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Earth Sciences: GeophysicsP3:地球物理学: P3:地球物理学Physics: General and Others译文: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0898-9591]

地球物理学进展论文格式

1、题目2、摘要3、关键词4、正文5、参考文献 这是一般论文的格式要求,具体的论文如本硕博毕业论文或者给某学术刊物投稿的论文等,都要看他们相关的具体规定。

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

浅谈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摘要:

地球物理学是以从固体内核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地矿类学科,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涵盖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要求很高。本文重点对解决地球物理学问题所必需的几个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

关键词:

典型;地球物理;原理

从地球物理学的组成来看,主要分两种,其一是研究大尺度和一般原理的,叫理论地球物理学;其二是勘查石油、金属、非金属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叫应用地球物理学。显然,理论地球物理学是实际应用的前提,而有关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则是理论内容最基础的部分。

一、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的重力学基本原理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通俗说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对地球形状的研究是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共同课题,其目的是运用几何方法、重力方法和空间技术,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地面点的位置和重力场的精细结构,地球的形状主要是由地球的引力和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决定的,且地球非常接近于一个旋转椭球,其长半轴为6378136米,扁率为1∶。严格而言,地球形状应该是指地球表面的几何形状,但是地球自然表面极其复杂,所以从科学上,人们都把平均海水面及其延伸到大陆内部所构成的大地水准面作为地球形状的研究对象,因为大地水准面同地球表面形状十分接近,又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但是大地水准面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曲面,无法在这样的面上直接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而从力学角度看,如果地球是一个旋转的均质流体,那么其平衡形状应该是一个旋转椭球体。于是人们进一步设想用一个合适的旋转椭球面来逼近大地水准面。要确定这一椭球,只需知道其形状参数(长半轴a,扁率α)和物理参数(地心引力常数GM和旋转角速度ω)即可。同大地水准面最为接近的椭球面称为平均地球椭球面。如果能确定大地水准面与该椭球面之间的偏差,亦即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之间的差距(大地水准面差距N)和倾斜(垂线偏差θ),则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完全确定。

地球的重力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空间任意两质点,彼此相互吸引,其引力大小与他们的质量成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地面点重力近似值980Gal,赤道重力值978Gal,两极重力值983Gal。由于地球的极曲率及周日运动的原因,重力有从赤道向两极增大的'趋势。地球上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只与被吸引点的位置有关,理论上应该是常数,但重力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相同的点在不同的时刻所观测到的重力不相同。

二、地震及弹性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地震波是地下传播的震动,必然与岩石的弹性有关,一般都假定岩石是一种完全弹性体。科技小论文在地震波计算中,地球介质可以做为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来对待。而在地震波理论中,通常把地球介质当作均匀、各向同性和完全弹性介质来处理,只是一种简化的假定。实践证明,这种假定可以使分析大大简单,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与观测结果颇为符合的结果。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问题,主要有动力学和运动学两种方法。动力学方法是直接求解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球对称模型的地球的自由振荡。该方法相对繁琐,本书不做介绍。我们介绍的是第二种方法:运动学方法,就是将波动方程的求解简化成波传播的射线理论,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其一是惠更斯原理,即在均匀弹性介质中,点振源产生球面波向周围传播,当距离r趋向无穷大时,球面波前的半径很大,曲率很小,此时球面波蜕变成了平面波;其二是费马原理,即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换言之,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总结来讲,惠更斯是从波前面的角度来描述波在介质空间中传播的规律,而费马原理则从波射线的角度来描述波的传播规律。

三、地球磁现象和地球电性质

地球磁现象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其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相反。地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个部分。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地球内部,比较稳定,属于静磁场部分。变化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相对比较微弱。地球变化磁场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型。地磁场强度大约是—高斯。

根据大气电现象的探测,从静电角度来看,地球和大气近似形成一个漏电的球状电容器。由大气电测量表明:接近地球表面的电场是垂直指向地球表面,在晴天情况下,其数值约为E=100V/m,而地球表面上的电荷密度—×10—10C/m2,由此可计算得知,地球表面上携带总负电荷量为×105C,大气的电流密度约为—3×10—12A/m2。总电流约为1350安培,大气中消耗的总电功率P=亿瓦。整个地球由于自转使正负电荷分开,正电荷分布在地核,负电荷分布在地表,进而在外层产生一个环形电流,电流方向自东向西(电流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由此产生了由南向北的地磁。

四、结语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自我知识框架的建立,同时对地球物理学的整体内容有非常好的梳理作用,笔者也建议广大在校学生能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研究,以便于后期在深造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滕吉文.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发展空间和时代的挑战[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01-1112.

[2]汤井田,任政勇,化希瑞.地球物理学中的电磁场正演与反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81-1194.

[3]陈运泰,滕吉文,张中杰.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05:634-642.

[4]霍振华,戴世坤,蒋奇云.地球物理学中的电磁场积分方程正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02:742-747.

毕业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进展一年有6期,通常是在双月的20号左右刊出,进展的审稿周期通常2-5个月不等,即使中了也要等着出版,通常从投稿到见刊要10-12个月,只有在你最终返修稿提交后,编辑才会告诉你你的论文会在哪一期见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