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社会学研究杂志格式

发布时间:2024-07-07 12:22:02

社会学研究杂志格式

《社会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1月。

学年论文格式和要求一、论文结构:1,标题;2,作者姓名;3,中文摘要;4,关键词;5,正文; 6,注释及参考文献;二、打印纸张规格:A4纸;三、字体,字号(1)论文标题:主标题――黑体,二号,居中;副标题――三号,仿宋;(2)摘要,关键词:小四号,楷体,左右分别缩进二个字符,"摘要","关键词"等字样用小四号黑体. 内容摘要的字数应在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3)正文:基本文字小四宋体,文中各级标题左齐,黑体,一至三级标题分别采用三号,四号,小四号.标题级次采用"1,,……"样式. 正文字数在5000字以上,倍行距;(4)正文中引用他人观点必须加注释,可采用脚注或者尾注。格式与参考文献列举格式相同;(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般使用尾注(序号在文中用上标标注),五号宋体(格式遵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参照系编印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书(经济类)》),"参考文献"字样采用四号黑体.(5)注释可以使用脚注,也可以使用尾注,参考文献规范书写格式为:著作: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及版本,页码。论文:作者,标题,杂志名称,期号,页码。其它特殊注释规格参考《社会学研究》等杂志的注释。(6)页面设置采用A4纸默认格式。上下。左右。(7)必须加页码。下面是参考封面和正文格式:重 庆 工 学 院学 年 论 文题目 二级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 会 工 作 班 级 104050101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论文的格式是:题目,换行写内容摘要,换行接着写关键字,换行,接下来是写正文了,根据你写的内容把正文分为几段,每段文字需要一个小标题(标题写好不用换行),写完正文后,来个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文的结构和写法论文应该有三个部分:导论部分,论文主体部分,结语部分。导论部分:应该交待明白:你打算论述的对象是什么(比如,《XX》的孤独意识),研究这个题目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别人在这个题目上已经发表了什么样的见解(做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别人是怎么分析《XX》的孤独意识的,要有注释),你打算从哪个角度论述这个题目(你这篇论文的学术贡献是什么,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与别人怎样不同,你的看法或者你的角度新在哪里)。论文主体部分:这个部分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三个或四个小节,每个小节可以有个小标题。各个小节是从不同角度或者不同层次上阐述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你的看法,应该是通过分析作品文本得出来的。所以,在阐述你的看法时,要引用文本。或者直接引用作品文字,或者复述作品内容(如果需要引用的文字太多或者涉及的是对整体情节的分析,那么,要用自己的话把作品的内容浓缩提炼以后加以复述引用)。总之,不能只讲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必须有文本证据。也就是说,要有论有据。你的论据(引用作品文字或复述作品内容)应该有注释。结语部分:把你在论文主体部分的分析加以总结,说明你在这篇论文中已经阐明了你想阐明的问题。段落的写法: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观点。在段落一开始,先用一个句子概括这个段落要表达的观点(这个句子称作主题句)。接下去是这个段落的主体部分:分析作品,引用作品中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在这个段落的末尾,把你的分析加以总结,从中自然地引伸出你在这个段落要表达的观点。 从结构上看:一个段落如同一篇论文的缩影。一篇论文就像一个段落的放大。关于怎样写论文,可以参考:《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大出版社。------------------------------------------------------------------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导(摘译自“A Guide to Writing Sociology Papers”, the sociology writing grou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94) 第一章:开始写一篇好的社会学文章由提出一个好的社会学问题开始。选择一个主题仅仅是准备论文的开始,你必须把你论文的主题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一个好的问题会使你写作的其他部分变得容易,也可以帮助你提交好的论文。如果作业不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你必须自己提出问题。与社会学论文有关的问题有以下三个特点:1、体现出社会学特有的视角;2、问题的提法和形式考究;3、问题的提法应该能导致有逻辑的、结构合理的答案。(反面例子:有无穷答案的问题:领导们所采用的角色有哪些?;或太空洞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不理性?)什么是社会学?搞不明白什么是社会学和社会学家是做什么的,这是学生在写社会学论文是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提出好的社会学问题取决于理解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行动的研究。(韦伯)它的主要见解是,人类的行为是由人们之间的互动所型塑的(shaped)。换句话说,一个人是谁,他或她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是受到这个人所处的群体的影响的。社会学家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们的社会群体——从家庭到国家的型塑,同时,这些群体又是如何被组成该群体的个体所创造和维持的。(建构主义)社会学的另一个洞见,互动是以模式化的方式发生的,即使互动所涉及的人时空相隔、相去甚远。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理区域的社会都会找到办法去形成规则、教育孩子价值信念,以及组织他们成员福利必须的商品的生产。社会学家试图去理解这些过程中的一致性——这些社会的异同遵循可预见的模式的方式。社会学想象力(C. Wright Mills, 1959)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意味着认识到个人、私人经历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联系。米尔斯称个人层面的事件为“传记”(biography),而使用“历史”(history)这个词来指大的社会尺度的模式和关系。(有意思的是,往往是社会学家来关注米尔斯所说的“历史”,而历史学家来关注他所说的“传记”)社会学的关注点和方法两种研究逻辑:演绎的逻辑:问问题;使用已有理论做回答(假设);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决定假设是否准确。归纳的逻辑:问问题;收集数据;使用数据来发展对假设。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数据收集起来是为了检验假设还是产生假设。一些学生对于这些同时被接受的含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发现的视角感到困惑,有认知上的困扰。实际上,这正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同时向一个人灌输不只一种的视角。社会学是宽泛且多元的。视角、方法、风格都有不同。但是,社会学视角本质上应该是将个体看作是社会群体的成员,他们之间存在互动。形成问题没有秘诀,只有一些建议和小技巧:谨记社会学想象力的“历史”部分:回避彻底的个人或心理问题,那些仅仅关于一个人头脑中发生的事件的问题。例如,问犯罪是更多地由侵犯动机还是贪婪导致,这更像一个心理学问题而不是社会学问题(也很重要和有意义,但不是社会学关注的点)。一个有社会学想象力的问题可能是:社会生活的什么方面——比如说种族、阶级或性别——影响人们将侵犯或贪婪用社会接受或不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切记社会学想象力的“传记”部分:避免完全将人排斥在外的经济问题。例如,问每年由于犯罪有多少收入损失就比问哪些种类的犯罪主要针对富人更不像一个社会学的问题。下面五个建议不仅针对社会学,而是针对所有学科的问题:问一个不能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死胡同,没有什么值得考察和讨论的。比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婚姻稳定性吗?”;以及“出生时由于失语症而导致严重语言障碍的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样社会化并参与社会生活吗?”。改进的方法之一是,加上“在何种程度上”这一词组,比如“在什么程度上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婚姻稳定性?”,另一个解决方案是重新提问,例如,“对于小学而言什么样的方法能最有效地促使那些出生时由于失语症而导致严重语言障碍的孩子正常地社会化?”问不只有一种合理答案的问题:论文的目的是显示为什么你的答案优于其他答案。你必须辩论说你的答案比其他备选答案正确和令人信服。“根据M·米德的理论,代沟是如何形成的?”只有一种正确答案,没有什么可以辩论的。改进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米德的理论用于某些特定的组织,比如说“运用米德的理论,你如何理解现阶段我们国家农村社会中的代沟现象?”。在你开始研究之前,确定对于你的问题的不同答案。你能想象认真反对你的人吗?如果没有,你需要重新建构你的问题。如果题目未定,问一个关于两个或更多概念间关系的问题:(例外:读后感、故事、叙述等)两个概念(偏差行为与社会化)在经验上相关吗?比如,偏差者的社会化过程和非偏差者不同吗?两个概念(偏差行为与声望)是负相关吗?也就是说,具有高社会声望的人是不是比那些低社会声望的人更少介入偏差行为?如果不是老师指定的,最好不要问只有一个概念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偏差行为?”确信你能够收集到你所需要的资料:比如,“偏差行为是不是一直存在?”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对社会学理论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关于史前社会有没有偏差行为很难找到资料。确保你的问题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完成:一个是要问“中等程度的”问题,避免太宏观或太琐碎的问题;另一个是开始研究前和老师商量。总之,在这一节,我们强调一篇好的论文不应该只是有关什么方面,比如精神健康、种族、社会性别或职业。例展开讨论:逻辑和结构写作中的逻辑指的是论文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结构关注的是论文的不同部分如何互相衔接。句子是论文的“树”,逻辑和结构则是“森林”。逻辑要求一篇好的论文不仅仅只有论点,比如说,“这个陈述是正确的因为我说它是它就是”(马列课的问题)。对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你的主题,应该由证据和推理来支撑。实现这一点的一个办法就是把你的读者想象成无知的和多疑的。多想想,一个无知的读者对你所说的东西有哪些会不理解,你要如何去向他解释你的观点。想想一个喜欢怀疑的人对你的论点会持有什么样的疑惑,你又要怎样去说服他,就像辩论赛一样。结构要求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每一句话写得好,有意义,而是所有的句子都应该有系统地连接在一起,段与段之间有机衔接,针对一个主题展开。不论你是一句句写,还是先想好结构再开始写,提交论文之前你应该在头脑中考虑你论文的结构。也就是说,你应该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你论文的主要观点,以及你如何来展开你的观点。试想你的室友或同学会问你,“你的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为什么要相信你的话?”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意味着你需要继续修改你的论文。提出问题后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建构一个有逻辑的辩护——为什么你的答案比他人的要好?这种辩护要求你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你的主题。这些证据应该围绕主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里很容易出问题,很多同学列举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或证据,但结论似乎和这些关系不大。所以你应该思考如下三个问题:“我的主题是什么?这个主题有没有贯穿整篇文章?我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我的主题?”最后,文章的结构应该反映主题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作者的任务,而不是读者的任务。所以论文的开头(introduction)、转换和结论是必需的。开头应该陈述要回答的问题,确定回答该问题的计划。随着文章的展开,开头引导读者文章写到哪里了将要写到哪里。转换(transition)显示句子、段落和部分如何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另外,而且,同时等”“前面我们讨论了,下面我们要讨论……”头脑中的联系应该显示给读者。结论应该提醒读者文章写到哪里了,为什么你认为你的文章展示了你的主题。尽量不要重复某些特定的句子来总结全文。这里也是表示你更多思考的合适地方,可以回答“那又怎么样?”的问题,但是不应该在结论部分提出新的论据。逻辑和结构的两种形式“三段论”文式:这种格式一般有一个主要观点(回答一个问题)和三个支撑“点”。(三并不是固定的,只是常见形式而已)例如,“过去一百年,美国的教育机会使得美国社会结构向更多的向上流动发展”论据一:现在比一百年前,教育成就更紧密地与高等级工作联系在一起论据二:相对于以往决定个人地位的因素而言,教育对社会的所有成员而言更为平等论据三:与一百年前比,现在的教育内容与工作技能联系得更紧。每个论据一般至少需要一个段落以上来进行论证,对于这些论据的讨论针对为什么你的这个论据是正确的,提供证据和推理,还要解释这一点和总的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形式修改后可适用于实地调查论文)“期刊”文式:学术期刊的常见形式。不同于新闻式样或杂志文章。这种格式遵循“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作者通过系统研究正式检验一个特定的假设。一般结构如下:开头(包括文献回顾和假设陈述),方法,结果和讨论第二章 文本分析可能你的作业要你分析一本书或某本书中的一部分,比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或者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文本”分析,因为文本本身,也就是作者所写的内容,是你的数据。你的论文是关于文本本身的,而不是关于文本的主题的。针对文本提问:在文本分析中,文本不仅是你的数据而且还是你提问的来源。也就是说,你的问题应该从作者的观点中来。下面是文本分析中的三个主要部分:1、总结。作者说了些什么?这是文本分析的基本问题。它考虑作者的主要观点。一般说来,大多数人对作者所说的内容都会有同感。但有时要求不仅止于此,例如,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不仅仅是关于宗教教派和自杀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结构如何帮助解释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最私人的个体行为,夺去个人的生命。作者在文中如何处理某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或者主题?有时文章不要你面面俱到,而是要求你深入分析文章的某一个方面。2、分析。分析则不仅仅止于作者所说的内容。它意味着针对关系: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文本中概念之间的关系,所分析的文本和其他文本中涉及概念间的关系。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说服读者他是正确的?(逻辑推理、逸事、权威性、控制研究、语言技巧等)3、评估:评估是个人意见。涉及以下问题:文本的论述是否清晰?作者是否做出了有效的假定?辩识和评估作者的假定是社会理论课的两大基本技巧。作者必然要对社会运行的方式做出一些假定。该文章的证据是否充分?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即使证据是真实的,该证据能必然导致作者的结论吗?”这些结论和启示是否和其他学者的结论一致?文章的写作技巧是否娴熟?(更进一步,结合现实,阐发)谢立中,2003,“现代性的问题及处方:涂尔干主义的历史效果”,《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三章 图书馆研究一篇图书馆研究论文要求你按两种方式使用图书馆。首先,如果你的研究问题没有指定,你应该使用图书馆资料来进一步确定你的研究问题;其次,你要收集资料用以支撑你的主题(thesis)。去图书馆之前:选择一个主题(topic)去图书馆之前你对要研究的主题往往并不了解,如何来问一个好的问题呢?首先,你必须选择一个宽泛的领域——一个与你所学课程有关且你感兴趣的主题。选择一个主题的方法是浏览你的教学大纲和课程阅读材料。确保你阅读了所有的教学大纲,因为有些暂时未讨论的问题也许正是值得你研究的。其次,在去图书馆之前,先自己想出一些可能的答案。记住,在主题选择中依然要保持自己的社会学视角。一旦你缩小了主题开始形成问题,并且你已经制订好了详尽的时间表,你就可以去图书馆了。使用图书馆做文献回顾社会学的文献回顾包括搞清楚目前你感兴趣的问题是不是已经有学术研究发表、这些问题是如何表述的、他们给出了什么答案。回顾文献对你有两方面好处:其一,可以帮助你确定问题(微调)。其二,回顾文献可以帮助你辩识你将要用的有关书籍和文章。记录信息目录卡是你收集两类信息的有效工具:参考书目以及你所借用的思想来源。每收集到一本书或资料,就做一个目录卡,按如下顺序记录如下内容:作者:所有作者(英文的,姓在前)标题:文章、章节或书出版信息:杂志:杂志全称、出版日、卷数、包括的页码书:出版城市、出版商、出版日期作用:方便查找,节约时间,做参考书目(字母顺序)文摘卡:做文摘卡的目的有两个:当你思考一个主题的时候帮助你记忆;把数据搞成可用的形式。抄写卡片是帮助记忆的有效办法,这样当你要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时,你可以很好地使用这些资料。记录卡还可以帮助你避免重复和抄袭现象。重复(parroting)指毫不思考地机械重复资料。抄袭——每一张卡片只记录一篇文章或书的内容。你可以直接从原文中引用,也可以概括。所谓概括(paraphrase)是指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记住记录的时候要写下这些话的页码,以后你会需要。记录时注意两类信息:一是与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主要概念;二是任何有意思的细节。有意思是指你个人觉得有意思——阅读时你印象深刻的与你的研究或个人经历有关的内容。在卡片的上端用自己的话写下主题(subject)。尽力用简洁准确的概括。这些主题是你后面对资料分组、分类的依据。这些类别将是你论文框架的基础。每张卡的下面写上资料的来源。这里可以很简单,因为你已经做了目录卡。但是页码一定要写下。你应该记录些什么内容呢?类似于文本分析时所做的工作,你应该记录你所看的书或文章的关键问题:作者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在学术上或对整个社会有意义?、他使用了什么方法?、他引用了其他人的一些什么重要观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用了什么依据来支撑他自己的答案?当你做记录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并不能找到你要研究的问题的答案。我们这里要做的并不是发现真相,而是考察与我们所提问题相关的一些议题(issues)、所给出的答案、该领域研究者的主要争论点。最终你要用这些记录资料来解释为什么你认为某一种答案比其他的更为令人信服。刚开始你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笔记,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是全新的。然而,随着你阅读的深入,你关注的问题会逐渐细化(narrow)。同时你头脑中的主题(thesis)会更加清晰,你会有意识地选择后面的阅读材料。当材料变得熟悉的时候,你每次阅读做的笔记就少了。这种调整和精细化的过程几乎是自然发生的。例:自杀与知识的关系“自杀伴随知识增长而增长”但是并不是由知识引起的,他们都是信仰缺失的结果组织信息一旦做完了记录,按任何顺序重读他们。这时你应该能够很清楚地陈述你的主题(thesis)。带着这个主题,根据卡片上端的题目,把你的卡片分成不同的堆。这种分法不一定十分准确或清晰,但你可以把一些主要的观点区分开来,形成你论文大纲的基础。主题匹配和论文大纲(outline)决定每一堆卡片的主要观点,把这些观点列入你的大纲。利用卡片里的信息来阐述这个观点。你会发现有些卡片和你的最终主题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这样,把他们扔开。如果包含这些无关信息,即使你花了很多力气才得到这些资料,也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弱化你的论述,破坏行文的整体性。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安排你的观点和顺序等,考虑如何才能令人信服。但是切记:卡片只是帮助你,而不能代替你的思考和写作!!!问合适的问题1、用新的方式来看待你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家庭、朋友、同学、同事等)。这些目标是,描述那些你常常视而不见的日常互动中的模式和过程,并用社会学想象力来把这些个人模式和过程和特定的课程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这种任务往往要求你和同学谈谈他们和朋友的关系,观察你宿舍中、家庭里人们如何处理奇怪的行为或者观察个体如何希望在他人面前建立某种形象。2、到你老师选择的某些地方,考察与你们课程有关的一些特定的社会行为,探讨人们如何进行惯例行为以及如何做决定。收集资料搞清楚作业要求提前做计划观察:尽管你对自己要观察的场景很熟悉和了解,把你的预设甚至知识放在一边是十分关键的,这样你才能获得新的认识。采用一种无知的外来者的姿态,这样你才能对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事件和经验有新的认识。也就是说,不要提前告诉自己你要得出什么结论,或者你要如何来利用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对细节保持关注,仅可能多地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当观察的时候,不要假定你知道哪些事件或互动最重要。注意周围发生的所有事情。注意环境,出现的人,事件发生的时间等。最重要的是,要尽力从参与者的眼睛来看待这些事情。访谈的时候:1、不要说太多的话。仔细倾听。2、回避引导性问题,不要界定被访者的回答,不要问“是”、“否”问题。3、不要问某事为什么发生,而代之以某事如何发生。为什么的问题有时会使被访产生保护自己的感觉,要对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合理化。同时,怎么的问题对于特定事件更确定,当你要阐述该场景中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可以给你提供很具体的例子。4、不要问太多问题。如果你做访谈不多,你可能格外注意到沉默,但是被访者停顿的时候不要急于下评论、澄清或是问进一步的问题。让他有时间思考并把答案讲完。5、鼓励被访者讲确定的细节:这事还牵涉到谁?、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记住,这种探询要温和(比如说“能告诉我更多一点吗?”)。6、放松,让你对于这个问题的自然好奇心引导你行动,并且倾听。记录数据 仅可能全面准确地进行记录,观察的时候记录,访谈可以录音,但不能勉强。如果不能当时记,应该在第一时间回忆,可借助速记的方式。千万不要随意编辑被访的话,也不要有意使记录显得更合乎逻辑。如果是录音,要转记成文字,或者多听多熟悉,你个人的感受、观察非常重要,要使你的数据个性化、特定化。这些资料可能会作为附件加在你文章的后面。记住要做好记录或给录音带编码,使自己日后可以辨认。实地观察记录范例1、 问:你觉不觉得很多人在车上都神思恍惚?(太倾向性)2、 很多司机来来往往,他们似乎很忙,有很多事。老师问:他们的什么表现使你认为他们很忙或有事?3、 问:他认为搭车时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事情?逃票!!!访谈记录范例(简单记,但不能再作为原话引用)第五章 定量研究大多遵循演绎的研究逻辑,也就是,研究者从理论或以前的研究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答案。然后,发展一个或多个假设来预测结果。也有些研究是归纳的逻辑,也就是,研究者对于答案不确定,但对于要发现什么有些想法,这样去探讨某个特定的问题。这里的目的是描述而不是预测。但不论如何,所收集到的数据是数值型的。文章一般包括:1、开头:在有关理论和文献回顾之后,你要探讨什么社会学问题?如果有,你的假设是什么?2、方法:你回答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如何选择样本?用了什么测量手段?采用什么程序?3、结果:发现了什么规律或模型?4、讨论:你的数据意味着什么?他们与理论和以前的研究有什么关系?这个数据支持还是否定你的假设?其他部分还包括标题、摘要、参考书目以及附件写开头文献回顾 从你的问题得出的理论开始,对该理论或这些理论进行总结,阐述它的主要观点或者关注其中的你要检验的一两个方面。其次,讨论相关研究,用几句话总结他们的理论视角、主要假设、操作定义(测量)以及结论。按时间顺序排列往往是很好的。这些研究如何结合?他们形成了某种模式吗?他们有一致性吗?他们是否遗漏了重要变量?他们建议深入研究的方向是什么?陈述问题(problem)选择问题(question) 陈述问题揭示你回顾文献后发现的差距或矛盾。它的目的是指出需要改进的理论不一致性、方法论问题和/或下一步研究所应该采取的必然步骤。例如,你可能会想对一个没有充分检验的理论进行一个不同的解释;对两个有争论的理论进行检验;把理论拓展到新的总体或领域;使用一个不同的操作定义来界定一个概念;修正以前研究中的方法论错误;使用不同的方法或设计;增加一些变量等。除非你的作业准许你仅仅是复制一个研究,否则你必须要解释你的研究和以前的研究有什么不同,你的研究将怎么样拓展他们的发现,以及你的研究的贡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例如,教育总是和职业成就相关吗?这些问题还可以细化并被发展成为假设,比如,如果种族不变,教育水平增加与职业成就提高有关。陈述假设 定量研究论文的假设相当于图书馆研究论文的主题。它是对你希望发现关系的变量之间关系的正式陈述。假设的陈述应该清晰,要么被验证要么被否定。它应该把关系类型(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以及关系方向(正相关或负相关)表达清楚。形成方法和分析计划方法主要有:档案资料(已有的数据,比如普查资料、民意调查,一般以结婚率、死亡率等形式表现)、结构观察(比如在小组讨论中计算男性和女性做支持性陈述的次数等)、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控制组,实地实验——你可以检验商场中人们是更愿意帮助一个衣着体面的人还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和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的逻辑是人为地复制实验的方法。尽管不能有同样程度的控制,但是通过比较不同的组可以做到这一点。一般以个体的自然属性为自变量,看不同组之间在反应变量上的差异。)相关问题:1、你抽样的总体是什么?你如何抽样?如果你是做结构观察,你选择什么地方做?介入过程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你要多少被访?多少观察? 2、你用什么测量?你如何操作化你的变量?你的问卷要多长时间回答?你使用开放式还是封闭式问题?当建构自己的问题时,尽力回避以下问题:1、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或俗语 (例如约会)2、避免使用双重问题,比如你认为外表和/或态度一致性在约会模式中是很重要的吗? 3、不要问有偏见的问题。问“你曾经约会过吗?”个体有压力,问“最近一年你有约会过吗?”更好。其他要考虑的问题:1、如果不是特别需要,不要问被访的姓名 2、提供足够的答题指导 3、给问题编号 4、注意问题的顺序 5、表示对被访的尊重。3、收集数据的时间是多长 4、你如何将数据转化成可分析的形式?(数据转换) 5、你将如何分析数据?(统计)写其他部分方法 描述样本:确定研究的总体。详细讨论你将如何从总体中抽样。描述样本的一些相关资料描述测量方法:如果你做的是二次分析,介绍资料来源以及他们的测量方法。如果你做的是结构观察,描述行为、人的类型、场景等。如果你做调查或访谈,介绍你问题的形式、是自己设计的还是借用的。描述程序:确认你所使用的方法。描述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做的研究。如果实地作研究,这点尤其重要。 不论如何,仅可能详尽地介绍你的方法程序,以便其他学者做重复研究。结果 (统计数据、图表等)讨论 在讨论部分你要把你的结果与你的假设联系起来。你的数据支撑你的假设吗?……标题摘要 100-200字,参考书目 (只包括你文中实际引用了的文章)附件

社会学研究杂志参考文献格式是

参考文献标注的正确格式如下:1、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著作作者+篇名或书名等+参考文献的类型+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2、引用别人的毕业论文的标注格式为(毕业论文类型为学位论文[D]):[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3、举例如:[1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书籍的表述方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编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编号]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格式是:原作者姓,原作者名首字母(原著作出版年)。翻译之后的书名 (翻译者名首字母,翻译者姓)。出版地:出版社(翻译本出版年)。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1、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报纸N,期刊J,专利文献P,汇编G,古籍O,技术标准S,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如下: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3、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参考文献的各种字母的含义:

A:单篇论文。

C:论文集。

D:学位论文。

G:资料汇编。

J:期刊文章。

M:专著、教材。

N:报纸文章。

P:专利。

R:研究报告。

S:标准。

Z:其他未说明的文件类型。

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要以序号的形式出现在正文中和文末,且序号要保持一致。序号以在文中出现的前后为序。

2、如果某文献在文中数次被参考,则几处序号要保持相同,只是页码有变化。在文末只列出该参考文献一次即可,不必多次罗列。

3、每一参考文献的所有要素必须齐全,不可残缺,具体包括: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及截体类型标识(如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专利P等)。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中若是首次出版则无需再标明,若非第1版还要标明具体版次;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文献起止页码。

社会学研究杂志社论文

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关注于当下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硕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学科的综合研究水平与研究方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社会学学年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学学年论文 范文 一:社会学专业学年论文

内容摘要

2006年,恶搞 文化 在我国盛行,它们通过戏仿、拼贴、颠覆、解构等手法对主流文化进行象征性的反叛,带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又因其以网络等新兴媒体进行传播和扩散,生产者多为青年一代,我们称之为网络亚文化或青年亚文化。本文试图在亚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恶搞文化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同时从恶搞文化出发考察主流文化的生存现状:人文关怀丧失,人文科学被边缘化,新文学经典难产,知识分子缺乏文化自觉,主流媒体话语霸权引发的沟通缺失。因而,制定相宜的文化战略,重新培植中华民众的民族信仰、文化自觉,营造阅读型、思考型的社会氛围,正确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作用,构建和谐的主流文化环境,弘扬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恶搞”文化 主流文化 亚文化 文化生存 大众传媒

前 言

2006年初,胡戈戏仿电影《无极》制作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流行,“恶搞”现象从此进入人们视野。随后,五花八门的恶搞作品相继出世。如恶搞视频:《春运帝国》、《开国大典》饭店版;恶搞音频:PK黄健翔、方言版《猫和老鼠》;恶搞图片:圣斗士/黑暗使者五福娃、徐静蕾半裸油画;甚至早在2006年之前就有了《Q版语文》、《水煮三国》等恶搞书籍„„其取材不拘,手法多样,创意怪诞,有意无意的大胆解构引发了观众会意的笑声,因而赢得了大批的拥趸,同时也引起了主流媒体及学界的关注。迄今为止,人们关注较多的是恶搞作为一种媒介文化现象或网络亚文化现象对社会的意义,或肯定或担忧。持肯定意见的人们认为,恶搞者(即不愿被传统信念培植的群体)通过戏仿、拼贴的方式来颠覆正统意识形态和解放思想,从而赋予文化产品一种全新的形象或内涵,具有重建人文价值的重大意义。而担忧的人们则认为,对经典的、主流的文化进行嬉皮笑脸的甚至是恶意的改写,满足的是人们一时的低级趣味,从长远看,不利于 传统文化 及价值观的传承,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控制乃至禁止。

恶搞文化到底像肯定者认为的那般可爱(具有重建人文价值的重大意义),还是如担忧者想象的那样可怕(满足低级趣味,不利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传承)?撇开其利弊,本文力求从这一特有的亚文化现象出发考察主流文化生存现状,并对其现行生存观及文化战略进行思考,同时包含对大众传媒这一文化推手的审思。

一、亚文化背景下的恶搞文化

(一)亚文化背景

主文化是社会中处主导地位的文化,为社会普遍认同;亚文化通常是指宏大文化中的一个亚群体,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物(也即与社会代表性的主流文化相对应的)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居辅助的、次要的、边缘地位的次文化。主文化和亚文化都是隶属于文化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1]

在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研究的芝加哥学派首先提出了“亚文化”(subculture)的概念。随后,伯明翰学派针对当时英国舆论媒体把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描绘成“民间恶魔”的做法,提出了“亚文化研究”(subculture studies)的概念。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它奠定了早期伯明翰学派在西方学术研究界的地位。研究者认

前 言

2006年初,胡戈戏仿电影《无极》制作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流行,“恶搞”现象从此进入人们视野。随后,五花八门的恶搞作品相继出世。如恶搞视频:《春运帝国》、《开国大典》饭店版;恶搞音频:PK黄健翔、方言版《猫和老鼠》;恶搞图片:圣斗士/黑暗使者五福娃、徐静蕾半裸油画;甚至早在2006年之前就有了《Q版语文》、《水煮三国》等恶搞书籍„„其取材不拘,手法多样,创意怪诞,有意无意的大胆解构引发了观众会意的笑声,因而赢得了大批的拥趸,同时也引起了主流媒体及学界的关注。迄今为止,人们关注较多的是恶搞作为一种媒介文化现象或网络亚文化现象对社会的意义,或肯定或担忧。持肯定意见的人们认为,恶搞者(即不愿被传统信念培植的群体)通过戏仿、拼贴的方式来颠覆正统意识形态和解放思想,从而赋予文化产品一种全新的形象或内涵,具有重建人文价值的重大意义。而担忧的人们则认为,对经典的、主流的文化进行嬉皮笑脸的甚至是恶意的改写,满足的是人们一时的低级趣味,从长远看,不利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传承,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控制乃至禁止。

恶搞文化到底像肯定者认为的那般可爱(具有重建人文价值的重大意义),还是如担忧者想象的那样可怕(满足低级趣味,不利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传承)?撇开其利弊,本文力求从这一特有的亚文化现象出发考察主流文化生存现状,并对其现行生存观及文化战略进行思考,同时包含对大众传媒这一文化推手的审思。

一、亚文化背景下的恶搞文化

(一)亚文化背景

主文化是社会中处主导地位的文化,为社会普遍认同;亚文化通常是指宏大文化中的一个亚群体,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物(也即与社会代表性的主流文化相对应的)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居辅助的、次要的、边缘地位的次文化。主文化和亚文化都是隶属于文化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1]

在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研究的芝加哥学派首先提出了“亚文化”(subculture)的概念。随后,伯明翰学派针对当时英国舆论媒体把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描绘成“民间恶魔”的做法,提出了“亚文化研究”(subculture studies)的概念。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早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它奠定了早期伯明翰学派在西方学术研究界的地位。研究者认

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一种象征形式的反抗。“亚文化是与身处的阶级语境相联系的,青年亚文化产生于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一个特别紧张点。它们可能反对或抵制主导的价值和文化。” [2]因此,“抵抗”便成为亚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之一。伯明翰学派认为,二战后英国出现的诸多青年亚文化是对支配阶级和霸权的一种抵抗。这种抵抗,是对社会解构中的矛盾和集体存在但又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象征性解决”的尝试,代表着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对社会状况进行批判和抵抗)的特殊抵抗方式,是与他们生活状况之间的“想象性关系”。也即如亚文化研究者菲尔·科恩所说:“亚文化的潜在功能是表达和解决(尽管是想象式的)母体文化中仍潜藏着的悬而未决的矛盾„„无赖青年(teddy boys)、摩登派(mods)、朋克族(punks)、光头仔(skinheads),所有这些亚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再现了一种尝试,旨在恢复母体文化中一些被摧毁的社会凝聚力,把它们和来自其他阶级成分的东西合并起来,象征性地形成了面临困境时的种种选择。” [3]言外之意即是:哪里有主文化的压迫,哪里就有亚文化的反抗。于是,恶搞者通过打破日常符号系统或霸权的规则,以挪用、改换和拼贴造成表意系统的失调,以此来实现“有意为之”的交流,把注意力引向自身。然后通过由此形成的风格对权威符码和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进行间接的抵抗。

亚文化有时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反文化,直接在政治上以革命性的、激进对抗的方式对主导文化构成挑战,但这种直接对抗不会坚持很长时间。更多的时候,亚文化的抵抗是风格化的、仪式性的,它反抗主流文化并将其自身从主流文化中剥离出来,但同时也努力自觉去适应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定方面,而且它不被认为是颓废和道德堕落的表现。亚文化的抵抗与反叛性主要体现在追求价值观、时尚、风格等方面。

(二)恶搞文化的亚文化特征

所谓“恶搞”,是指那些用一种平面乃至负面的心态和视角表达思想情感和情绪见解的文化行为。它的形式指向是针对某些已经被历史化了的思想文化定论,它的内在逻辑和 方法 论特征是颠覆与反叛,在审美趣味上,“恶搞”突出了戏仿、自嘲、反讽、亵渎等多种现代与后现代的风格元素。除了思想文化的层面之外,恶搞也辐射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

恶搞文化又称Kuso文化,是一种以无厘头的方式颠覆经典、张扬个性的典型网络亚文化。最初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Kuso文化进入内地时多被意译为“恶搞”,所指代的对象多为对游戏、照片的移植、拼凑和修改,较多表示人们用调侃、嘲笑或是游戏的心态对喜欢或不喜欢的作品进行结构另类创作的风格。恶搞文化带有很明显的娱乐性和草根性,在2006年的恶搞作品中,它们主要对中国传统英雄人物、古典名著、主旋律影片、标志性图像进行花样百出的恶搞。就其创作意图来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无伤大雅、可作生活润滑剂的“恶搞”;另一类则是颠覆传统篡改历史的恶搞。综观当前的恶搞文化,它类似于这样一种亚文化或“反文化”:通过离经叛道的、“有意为之”的交流,对主流文化的权威性表达了象征性的反叛,打破了各

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的常规,以期达到打破任何规律,质疑这些规律向人们提供的任何知识,颠覆这些知识所培植起来的任何信念的效果。同时还大胆表达了人们对主流传播文化的怀疑和厌恶,对强加于己身的东西之无奈,对主流文化中的虚假、恶俗感到痛恨。它们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法颠覆经典与权威;以完全搞笑的形式对一本正经的主题进行近乎荒.唐的解构;通过网络等新兴传媒进行传播和扩散;无厘头的个性批评大多迅速演化为参与广泛的大众娱乐活动。[4]

从以上论述可知,恶搞文化对主文化(或主流价值观)的颠覆(即所谓风格化、仪式性反抗)、复制、拼贴、解构的现代与后现代手法,娱乐至上的大众狂欢等特征,带有非常强烈的亚文化色彩。加之恶搞文化是通过网络等新兴传媒进行传播和扩散的,我们称之为网络亚文化。又因其生产者多为青年一代,故而我们也可将其界定为一种“青年亚文化”。

(三)恶搞文化盛行的原因及影响

1.恶搞文化盛行的原因

恶搞文化在2006年大行其道,归根结底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和传统 教育 的桎梏。近百年来对待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尤其“破四旧”等极左思潮的长期肆虐,致使传统文化几乎体无完肤。近年来,经典性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中被推向产业化,昔日的精品走向商品化、庸俗化,文化无奈地同市场、收视率、门票、销量接轨,以无厘头的自我丑化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统教育依然老气横秋,不能在传播优秀思想、构建并巩固良好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有所作为。

二是与开放的环境和多元文化有关。外国文化的大批量引进,使一部分人数典忘祖,加之主流文化过分强调崇高,反而变成伪圣化,在浮躁中失去文化信仰的人们倾向于以嘲笑崇高为乐事。恶搞文化自娱也娱人的娱乐精神,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思考的现代意识契合了其消费需求。

三是社会具备传播该文化的传播技术和传播 渠道 。当前流行的权威解构、草根至上和个性张扬的后现代文化是恶搞产生的生态环境;现代社会的人们追求轻松的个性化消费是恶搞产生的社会心理;恶搞凸显了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从而得到了消费者和媒介的双重肯定,具备了恶搞文化所需要的消费需求。而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廉价易得和网络平台的畅通无阻恰好给“恶搞”文化的制作、发布、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可能性,使一直稀缺的话语权开始泛民主化。

2.恶搞文化的影响

有人认为,“恶搞”不是洪水猛兽,在一定程度上,它能与时俱进地给传统文化注入富有时代感或现代性的血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进行文化启蒙。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警惕恶搞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一,恶搞严重折损民族、文化脊梁。泛滥成灾的恶搞文化,把英雄人物变成小混混甚至变成反面人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典忘祖,它严重影响到人们对经典、历史及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我们的民族失去了理想与信仰、失去了诚信与精神,而这将

是对民族脊梁和文化脊梁的严重折损。

第二,恶搞导致文化肤浅化乃至消亡。进化论的杰出代表赫婿黎在百年前就曾预言:如果文化沦为“恶搞”,那么文化迟早消亡。主流文化界将恶搞视为洪水猛兽不难理解,因为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恶搞不仅在颠覆主流文化历经多年建构起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更在愚蠢地拔我们中华文化的根。

第三,恶搞导致文化原创力萎缩。倘若恶搞短片所出现的模糊随意、不暇思索的品格向低层次发展,就会使文化变成媚俗甚至恶俗的复制品,形成思想懒惰,人心浮躁的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原创力的萎缩。这对主流文化将是最致命的冲击。

二、从恶搞文化出发考察中国文化的生存状况

客观地说,恶搞文化虽无厘头,但未洞穿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底线的善意恶搞还是颇具创意的。恶搞文化受到欢迎证明了其魅力所在,与此同时也折射了主流文化本身存在的桎梏及不足。

(一)主流文化的桎梏

主流文化处于中心的、统治的地位,却经常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呼声,使学术沦为镜花水月的精英游戏,使主流文化的思想沦为没有良知的思考,严重缺乏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照。这群被忽略了的“沉默的大多数”倾诉的愿望在恶搞文化兴起的时刻膨胀了。《春运帝国》以“搞笑地对待认真的事,严肃地对待搞笑的事”这样一种叙事方式,剪切了《黑客帝国》的片断,配以严肃的台词,向人们讲述了农民工 春节 回家买票难的这样一个社会事实。有传媒人士称,我们平时看到的资讯并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经主流媒体加工过滤过了的消息。所以,当面对诸如农民工春节买票难这样一种现实时,主流媒体是绝不会以《春运帝国》那样轻松调侃的方式对底层民众的深沉苦痛进行如此酣畅淋漓的讲述的。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主创者、美术家韩美林在2006年年初的第三届“文化讲坛”上曾精辟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艺术„„谁有权,谁钱多,谁就说了算。这就是没有文化的文化。” [5]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指挥棒下,从来是“钱权说了算”,总是徘徊在“制造”与自我复制层面,因而我们的文化思想领域在改革开放多年后还是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笼子里,闭门造着没思想没精神没内涵没人文的文化,也即韩美林所说的“没文化的文化”。

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的崛起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相反,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以见到传统的痕迹,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

化传统的文明。[6]而且,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的中西交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在西方文化与价值的冲击下被逐步解构,中国人原有的文化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两个极端:在一部分人中国家认同感严重淡漠了,而在另一部分人中国家认同感却病态地强化了。[7]这两种夹杂着过度的文化自卑或文化自负心理的中国人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不叫人自信的文化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桎梏。

(二)主流文化的不足

1.人文关怀在商业化大潮中逐渐丧失

诸如《边城》、《芙蓉镇》、《白鹿原》等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在当今文学界已门可罗雀。现代人处于竞争激烈的经济浪潮中,寻找精神慰藉和心灵憩息地的愿望几乎成为一种奢望。任何文化一旦离开其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而言其真伪、对错都是扯谈。人文精神的缺失,使文学如失去了肥力的土壤,抵抗力变得脆弱。而文学作品里的人文精神正是文化的营养,一旦文学变得营养不良,包装诱人的“洋快餐”、创意怪诞的恶搞文化一出现就会激起人们强烈的欲望。而狂吃“洋快餐”、滥喝“洋墨水”、尊崇追捧“恶搞”文化(这里的恶搞是指那些颠覆传统、篡改历史的“恶搞”)的结果是,中国民众将成为精神贫血的对象,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渐趋紊乱。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遇里。在此境遇下,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如果在面对公共领域的人文失范、人文瘠荒还无动于衷的话,中国文化就只能不断衰竭下去,因为人文失范、人文瘠荒带来的弊端已然影响着整个社会态度与表述空间了,而不单单限于文化领域的冲击了。

2.知识分子缺乏承担阐释公共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觉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文知识分子乃是人文精神的提炼者、言说者、解释者和承担者。但是,2006年12月,由德国汉学家顾彬引发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事件大讨论,拷问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Public Spirit,不怕自身受到损害而坚持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言说者、承担者的责任失职。“德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属于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各大媒体风传顾彬这样质问中国知识分子。后来证实这是中国媒体对顾彬言论的过度阐释和扭曲。但有趣的是,媒体却误打误撞,借顾彬的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解释者——知识分子的窘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能临渊羡鱼不能退而结网,这恰恰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命运和文化的悲剧。

作家、评论家们昧着良心成为经济的依附和帮凶,使仅有的文化警醒意识沦落为谄媚与吹捧的媚俗。冯骥才在谈到如何延续传统文化时这样说:“务必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建设一定不能依靠市场,在尚无足够的文化自觉之前,传统文化建设要靠外力推动,要靠制度保障;二是一定要坚持向子孙传播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改良文化,”[8]但是,我们非但没有完善的文化制度保障和传播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还无奈

地到了作家李锐所说的:“我们有了先锋,有了新潮,有了大师,有了一切一流的理论,三流的作品,就是没有了自己的痛苦,自己的仇恨,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希望,自己的厌烦,自己的幽默”[9]时刻,中国文化的原创力伴随着可怕的速度不断萎缩,作家、评论家等站在文化最前沿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掉了自己感知幸福和痛的能力,失掉了承担公共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果敢与自觉。我们的民族文化血性及个性愈显单薄苍白,抵御外来文化糟粕的免疫能力越来越弱,主流文化生存亦面临严峻挑战。

立意新颖,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尤为欢迎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稿件和专家稿件。——发表吧

《社会学研究》论文格式

社会学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论文提纲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社会学论文提纲

(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为例)

摘要

1、绪论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 2 研究视角

1. 3 文献综述

2、研究设计

研究思路

核心概念界定

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与对象

研究样本结构

被调查儿童父母的相关情况

父母在外打工情况

小结

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

学习社会化状况

生活技能社会化状况

交往社会化状况

规范社会化状况

小结

4、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儿童学业提供帮助

与监护人沟通过少,留守儿童孤独感较高

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致使留守儿童劳动负担加重

与父母缺乏沟通,导致亲情疏远

5、加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对策

家庭支持

监护人支持

学校与教师支持

农村社区支持

社会支持

6、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篇二:社会学论文提纲

(以日常生活视域下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经营活动研究为例)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意义与目的

2、研究设计

核心概念

分析视角与理论依据

实证研究方法

3、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生活方式兴起的根本原因

中国城市生活异化表现

城市生活异化给城市社区居民带来的危害

楼宇农业是城市社区居民应对城市生活异化的新型生活方式

4、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经营场所和主体是家庭

城市社区经营楼宇农业人的数量在增加

城市社区家庭成员经营楼宇农业的低龄化趋势

城市社区家庭经营楼宇农业的多域化趋势

5、城市社区居民经营楼宇农业的动机

城市社区居民为改善居住环境经营楼宇农业

城市社区居民为丰富生活内容经营楼宇农业

城市社区居民为打发闲暇时光经营楼宇农业

城市社区居民为保障家庭提供食物安全而经营楼宇农业

6、城市社区楼宇农业生活方式的多元功能

扩大城市社区绿色空间的功能

改善城市社区生态环境的功能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功能

传承农业文明的功能

7、研究结论及讨论

研究结论

讨论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篇三:社会学论文提纲

引 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概念使用

(二)国外相关概念使用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安排

五、研究方法

(一)多学科理论相结合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族群议题背景

一、中国族群现状与发展

(一)族群构成多样且增长迅速

(二)族群分布广泛

(三)各族群之间差异明显

(四)族群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二、理论研究与实务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的`族群议题

(二)中国民族工作机制创新

第二章 族群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核心概念辨析

(一)族群

(二)民族

(三)社会工作

(四)民族、族群与社会工作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一)国内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国外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三章 民族社会工作的提出、应用与局限

一、民族社会工作概念的提出与应用

(一)政治语境中的概念

(二)专业术语概念

二、民族社会工作概念的局限

(一)未能体现和把握民族议题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矛盾

(二)未能体现社会工作社会性

(三)与社会工作个别化原则不匹配

(四)“民族”概念在中西语言中无法有效对接

第四章 族群社会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族群理论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三、多元文化理论

四、生活世界与公民社会理论

五、治理理论

六、社会工作建制化与二律悖反命题

七、社会工作个别化原则

第五章 族群社会工作的提出与阐释

一、族群社会工作概念的正当性

(一)体现和把握民族议题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矛盾

主要还是先选好题目,好的题目是成功的一半啊,然后参考一下别人的写法和创新的地方,像世界文学研究,社会科学前沿这样的刊物

(一)主题的写法社会学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社会学学位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二)题目的写法社会学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梅乐、卡彭特、沃尔夫的新闻观”就比“三个美国作家的新闻观研究”更专业更准确。(三)摘要的写法社会学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通过阅读论文摘要,读者应该能够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因此摘要的写法应力求精确简明。论文摘要切忌写成全文的提纲,尤其要避免“第1章……;第2章……;……”这样的或类似的陈述方式。(四)引言的写法一篇学位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1.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 4.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5. “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 各章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符合逻辑顺序。(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社会学研究期刊格式

主要还是先选好题目,好的题目是成功的一半啊,然后参考一下别人的写法和创新的地方,像世界文学研究,社会科学前沿这样的刊物

一般来讲,一篇毕业论文主要包括有这样的几个部分,比如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致谢和参考文献。

论文的结构和写法论文应该有三个部分:导论部分,论文主体部分,结语部分。导论部分:应该交待明白:你打算论述的对象是什么(比如,《XX》的孤独意识),研究这个题目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别人在这个题目上已经发表了什么样的见解(做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别人是怎么分析《XX》的孤独意识的,要有注释),你打算从哪个角度论述这个题目(你这篇论文的学术贡献是什么,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与别人怎样不同,你的看法或者你的角度新在哪里)。论文主体部分:这个部分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三个或四个小节,每个小节可以有个小标题。各个小节是从不同角度或者不同层次上阐述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你的看法,应该是通过分析作品文本得出来的。所以,在阐述你的看法时,要引用文本。或者直接引用作品文字,或者复述作品内容(如果需要引用的文字太多或者涉及的是对整体情节的分析,那么,要用自己的话把作品的内容浓缩提炼以后加以复述引用)。总之,不能只讲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必须有文本证据。也就是说,要有论有据。你的论据(引用作品文字或复述作品内容)应该有注释。结语部分:把你在论文主体部分的分析加以总结,说明你在这篇论文中已经阐明了你想阐明的问题。段落的写法: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观点。在段落一开始,先用一个句子概括这个段落要表达的观点(这个句子称作主题句)。接下去是这个段落的主体部分:分析作品,引用作品中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在这个段落的末尾,把你的分析加以总结,从中自然地引伸出你在这个段落要表达的观点。 从结构上看:一个段落如同一篇论文的缩影。一篇论文就像一个段落的放大。关于怎样写论文,可以参考:《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大出版社。------------------------------------------------------------------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导(摘译自“A Guide to Writing Sociology Papers”, the sociology writing grou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94) 第一章:开始写一篇好的社会学文章由提出一个好的社会学问题开始。选择一个主题仅仅是准备论文的开始,你必须把你论文的主题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一个好的问题会使你写作的其他部分变得容易,也可以帮助你提交好的论文。如果作业不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你必须自己提出问题。与社会学论文有关的问题有以下三个特点:1、体现出社会学特有的视角;2、问题的提法和形式考究;3、问题的提法应该能导致有逻辑的、结构合理的答案。(反面例子:有无穷答案的问题:领导们所采用的角色有哪些?;或太空洞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不理性?)什么是社会学?搞不明白什么是社会学和社会学家是做什么的,这是学生在写社会学论文是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提出好的社会学问题取决于理解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行动的研究。(韦伯)它的主要见解是,人类的行为是由人们之间的互动所型塑的(shaped)。换句话说,一个人是谁,他或她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是受到这个人所处的群体的影响的。社会学家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们的社会群体——从家庭到国家的型塑,同时,这些群体又是如何被组成该群体的个体所创造和维持的。(建构主义)社会学的另一个洞见,互动是以模式化的方式发生的,即使互动所涉及的人时空相隔、相去甚远。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理区域的社会都会找到办法去形成规则、教育孩子价值信念,以及组织他们成员福利必须的商品的生产。社会学家试图去理解这些过程中的一致性——这些社会的异同遵循可预见的模式的方式。社会学想象力(C. Wright Mills, 1959)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意味着认识到个人、私人经历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联系。米尔斯称个人层面的事件为“传记”(biography),而使用“历史”(history)这个词来指大的社会尺度的模式和关系。(有意思的是,往往是社会学家来关注米尔斯所说的“历史”,而历史学家来关注他所说的“传记”)社会学的关注点和方法两种研究逻辑:演绎的逻辑:问问题;使用已有理论做回答(假设);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决定假设是否准确。归纳的逻辑:问问题;收集数据;使用数据来发展对假设。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数据收集起来是为了检验假设还是产生假设。一些学生对于这些同时被接受的含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发现的视角感到困惑,有认知上的困扰。实际上,这正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同时向一个人灌输不只一种的视角。社会学是宽泛且多元的。视角、方法、风格都有不同。但是,社会学视角本质上应该是将个体看作是社会群体的成员,他们之间存在互动。形成问题没有秘诀,只有一些建议和小技巧:谨记社会学想象力的“历史”部分:回避彻底的个人或心理问题,那些仅仅关于一个人头脑中发生的事件的问题。例如,问犯罪是更多地由侵犯动机还是贪婪导致,这更像一个心理学问题而不是社会学问题(也很重要和有意义,但不是社会学关注的点)。一个有社会学想象力的问题可能是:社会生活的什么方面——比如说种族、阶级或性别——影响人们将侵犯或贪婪用社会接受或不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切记社会学想象力的“传记”部分:避免完全将人排斥在外的经济问题。例如,问每年由于犯罪有多少收入损失就比问哪些种类的犯罪主要针对富人更不像一个社会学的问题。下面五个建议不仅针对社会学,而是针对所有学科的问题:问一个不能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死胡同,没有什么值得考察和讨论的。比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婚姻稳定性吗?”;以及“出生时由于失语症而导致严重语言障碍的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样社会化并参与社会生活吗?”。改进的方法之一是,加上“在何种程度上”这一词组,比如“在什么程度上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婚姻稳定性?”,另一个解决方案是重新提问,例如,“对于小学而言什么样的方法能最有效地促使那些出生时由于失语症而导致严重语言障碍的孩子正常地社会化?”问不只有一种合理答案的问题:论文的目的是显示为什么你的答案优于其他答案。你必须辩论说你的答案比其他备选答案正确和令人信服。“根据M·米德的理论,代沟是如何形成的?”只有一种正确答案,没有什么可以辩论的。改进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米德的理论用于某些特定的组织,比如说“运用米德的理论,你如何理解现阶段我们国家农村社会中的代沟现象?”。在你开始研究之前,确定对于你的问题的不同答案。你能想象认真反对你的人吗?如果没有,你需要重新建构你的问题。如果题目未定,问一个关于两个或更多概念间关系的问题:(例外:读后感、故事、叙述等)两个概念(偏差行为与社会化)在经验上相关吗?比如,偏差者的社会化过程和非偏差者不同吗?两个概念(偏差行为与声望)是负相关吗?也就是说,具有高社会声望的人是不是比那些低社会声望的人更少介入偏差行为?如果不是老师指定的,最好不要问只有一个概念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偏差行为?”确信你能够收集到你所需要的资料:比如,“偏差行为是不是一直存在?”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对社会学理论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关于史前社会有没有偏差行为很难找到资料。确保你的问题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完成:一个是要问“中等程度的”问题,避免太宏观或太琐碎的问题;另一个是开始研究前和老师商量。总之,在这一节,我们强调一篇好的论文不应该只是有关什么方面,比如精神健康、种族、社会性别或职业。例展开讨论:逻辑和结构写作中的逻辑指的是论文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结构关注的是论文的不同部分如何互相衔接。句子是论文的“树”,逻辑和结构则是“森林”。逻辑要求一篇好的论文不仅仅只有论点,比如说,“这个陈述是正确的因为我说它是它就是”(马列课的问题)。对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你的主题,应该由证据和推理来支撑。实现这一点的一个办法就是把你的读者想象成无知的和多疑的。多想想,一个无知的读者对你所说的东西有哪些会不理解,你要如何去向他解释你的观点。想想一个喜欢怀疑的人对你的论点会持有什么样的疑惑,你又要怎样去说服他,就像辩论赛一样。结构要求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每一句话写得好,有意义,而是所有的句子都应该有系统地连接在一起,段与段之间有机衔接,针对一个主题展开。不论你是一句句写,还是先想好结构再开始写,提交论文之前你应该在头脑中考虑你论文的结构。也就是说,你应该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你论文的主要观点,以及你如何来展开你的观点。试想你的室友或同学会问你,“你的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为什么要相信你的话?”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意味着你需要继续修改你的论文。提出问题后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建构一个有逻辑的辩护——为什么你的答案比他人的要好?这种辩护要求你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你的主题。这些证据应该围绕主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里很容易出问题,很多同学列举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或证据,但结论似乎和这些关系不大。所以你应该思考如下三个问题:“我的主题是什么?这个主题有没有贯穿整篇文章?我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我的主题?”最后,文章的结构应该反映主题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作者的任务,而不是读者的任务。所以论文的开头(introduction)、转换和结论是必需的。开头应该陈述要回答的问题,确定回答该问题的计划。随着文章的展开,开头引导读者文章写到哪里了将要写到哪里。转换(transition)显示句子、段落和部分如何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另外,而且,同时等”“前面我们讨论了,下面我们要讨论……”头脑中的联系应该显示给读者。结论应该提醒读者文章写到哪里了,为什么你认为你的文章展示了你的主题。尽量不要重复某些特定的句子来总结全文。这里也是表示你更多思考的合适地方,可以回答“那又怎么样?”的问题,但是不应该在结论部分提出新的论据。逻辑和结构的两种形式“三段论”文式:这种格式一般有一个主要观点(回答一个问题)和三个支撑“点”。(三并不是固定的,只是常见形式而已)例如,“过去一百年,美国的教育机会使得美国社会结构向更多的向上流动发展”论据一:现在比一百年前,教育成就更紧密地与高等级工作联系在一起论据二:相对于以往决定个人地位的因素而言,教育对社会的所有成员而言更为平等论据三:与一百年前比,现在的教育内容与工作技能联系得更紧。每个论据一般至少需要一个段落以上来进行论证,对于这些论据的讨论针对为什么你的这个论据是正确的,提供证据和推理,还要解释这一点和总的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形式修改后可适用于实地调查论文)“期刊”文式:学术期刊的常见形式。不同于新闻式样或杂志文章。这种格式遵循“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作者通过系统研究正式检验一个特定的假设。一般结构如下:开头(包括文献回顾和假设陈述),方法,结果和讨论第二章 文本分析可能你的作业要你分析一本书或某本书中的一部分,比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或者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文本”分析,因为文本本身,也就是作者所写的内容,是你的数据。你的论文是关于文本本身的,而不是关于文本的主题的。针对文本提问:在文本分析中,文本不仅是你的数据而且还是你提问的来源。也就是说,你的问题应该从作者的观点中来。下面是文本分析中的三个主要部分:1、总结。作者说了些什么?这是文本分析的基本问题。它考虑作者的主要观点。一般说来,大多数人对作者所说的内容都会有同感。但有时要求不仅止于此,例如,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不仅仅是关于宗教教派和自杀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结构如何帮助解释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最私人的个体行为,夺去个人的生命。作者在文中如何处理某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或者主题?有时文章不要你面面俱到,而是要求你深入分析文章的某一个方面。2、分析。分析则不仅仅止于作者所说的内容。它意味着针对关系: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文本中概念之间的关系,所分析的文本和其他文本中涉及概念间的关系。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说服读者他是正确的?(逻辑推理、逸事、权威性、控制研究、语言技巧等)3、评估:评估是个人意见。涉及以下问题:文本的论述是否清晰?作者是否做出了有效的假定?辩识和评估作者的假定是社会理论课的两大基本技巧。作者必然要对社会运行的方式做出一些假定。该文章的证据是否充分?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即使证据是真实的,该证据能必然导致作者的结论吗?”这些结论和启示是否和其他学者的结论一致?文章的写作技巧是否娴熟?(更进一步,结合现实,阐发)谢立中,2003,“现代性的问题及处方:涂尔干主义的历史效果”,《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三章 图书馆研究一篇图书馆研究论文要求你按两种方式使用图书馆。首先,如果你的研究问题没有指定,你应该使用图书馆资料来进一步确定你的研究问题;其次,你要收集资料用以支撑你的主题(thesis)。去图书馆之前:选择一个主题(topic)去图书馆之前你对要研究的主题往往并不了解,如何来问一个好的问题呢?首先,你必须选择一个宽泛的领域——一个与你所学课程有关且你感兴趣的主题。选择一个主题的方法是浏览你的教学大纲和课程阅读材料。确保你阅读了所有的教学大纲,因为有些暂时未讨论的问题也许正是值得你研究的。其次,在去图书馆之前,先自己想出一些可能的答案。记住,在主题选择中依然要保持自己的社会学视角。一旦你缩小了主题开始形成问题,并且你已经制订好了详尽的时间表,你就可以去图书馆了。使用图书馆做文献回顾社会学的文献回顾包括搞清楚目前你感兴趣的问题是不是已经有学术研究发表、这些问题是如何表述的、他们给出了什么答案。回顾文献对你有两方面好处:其一,可以帮助你确定问题(微调)。其二,回顾文献可以帮助你辩识你将要用的有关书籍和文章。记录信息目录卡是你收集两类信息的有效工具:参考书目以及你所借用的思想来源。每收集到一本书或资料,就做一个目录卡,按如下顺序记录如下内容:作者:所有作者(英文的,姓在前)标题:文章、章节或书出版信息:杂志:杂志全称、出版日、卷数、包括的页码书:出版城市、出版商、出版日期作用:方便查找,节约时间,做参考书目(字母顺序)文摘卡:做文摘卡的目的有两个:当你思考一个主题的时候帮助你记忆;把数据搞成可用的形式。抄写卡片是帮助记忆的有效办法,这样当你要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时,你可以很好地使用这些资料。记录卡还可以帮助你避免重复和抄袭现象。重复(parroting)指毫不思考地机械重复资料。抄袭——每一张卡片只记录一篇文章或书的内容。你可以直接从原文中引用,也可以概括。所谓概括(paraphrase)是指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记住记录的时候要写下这些话的页码,以后你会需要。记录时注意两类信息:一是与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主要概念;二是任何有意思的细节。有意思是指你个人觉得有意思——阅读时你印象深刻的与你的研究或个人经历有关的内容。在卡片的上端用自己的话写下主题(subject)。尽力用简洁准确的概括。这些主题是你后面对资料分组、分类的依据。这些类别将是你论文框架的基础。每张卡的下面写上资料的来源。这里可以很简单,因为你已经做了目录卡。但是页码一定要写下。你应该记录些什么内容呢?类似于文本分析时所做的工作,你应该记录你所看的书或文章的关键问题:作者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在学术上或对整个社会有意义?、他使用了什么方法?、他引用了其他人的一些什么重要观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用了什么依据来支撑他自己的答案?当你做记录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并不能找到你要研究的问题的答案。我们这里要做的并不是发现真相,而是考察与我们所提问题相关的一些议题(issues)、所给出的答案、该领域研究者的主要争论点。最终你要用这些记录资料来解释为什么你认为某一种答案比其他的更为令人信服。刚开始你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笔记,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是全新的。然而,随着你阅读的深入,你关注的问题会逐渐细化(narrow)。同时你头脑中的主题(thesis)会更加清晰,你会有意识地选择后面的阅读材料。当材料变得熟悉的时候,你每次阅读做的笔记就少了。这种调整和精细化的过程几乎是自然发生的。例:自杀与知识的关系“自杀伴随知识增长而增长”但是并不是由知识引起的,他们都是信仰缺失的结果组织信息一旦做完了记录,按任何顺序重读他们。这时你应该能够很清楚地陈述你的主题(thesis)。带着这个主题,根据卡片上端的题目,把你的卡片分成不同的堆。这种分法不一定十分准确或清晰,但你可以把一些主要的观点区分开来,形成你论文大纲的基础。主题匹配和论文大纲(outline)决定每一堆卡片的主要观点,把这些观点列入你的大纲。利用卡片里的信息来阐述这个观点。你会发现有些卡片和你的最终主题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这样,把他们扔开。如果包含这些无关信息,即使你花了很多力气才得到这些资料,也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弱化你的论述,破坏行文的整体性。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安排你的观点和顺序等,考虑如何才能令人信服。但是切记:卡片只是帮助你,而不能代替你的思考和写作!!!问合适的问题1、用新的方式来看待你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家庭、朋友、同学、同事等)。这些目标是,描述那些你常常视而不见的日常互动中的模式和过程,并用社会学想象力来把这些个人模式和过程和特定的课程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这种任务往往要求你和同学谈谈他们和朋友的关系,观察你宿舍中、家庭里人们如何处理奇怪的行为或者观察个体如何希望在他人面前建立某种形象。2、到你老师选择的某些地方,考察与你们课程有关的一些特定的社会行为,探讨人们如何进行惯例行为以及如何做决定。收集资料搞清楚作业要求提前做计划观察:尽管你对自己要观察的场景很熟悉和了解,把你的预设甚至知识放在一边是十分关键的,这样你才能获得新的认识。采用一种无知的外来者的姿态,这样你才能对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事件和经验有新的认识。也就是说,不要提前告诉自己你要得出什么结论,或者你要如何来利用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对细节保持关注,仅可能多地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当观察的时候,不要假定你知道哪些事件或互动最重要。注意周围发生的所有事情。注意环境,出现的人,事件发生的时间等。最重要的是,要尽力从参与者的眼睛来看待这些事情。访谈的时候:1、不要说太多的话。仔细倾听。2、回避引导性问题,不要界定被访者的回答,不要问“是”、“否”问题。3、不要问某事为什么发生,而代之以某事如何发生。为什么的问题有时会使被访产生保护自己的感觉,要对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合理化。同时,怎么的问题对于特定事件更确定,当你要阐述该场景中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可以给你提供很具体的例子。4、不要问太多问题。如果你做访谈不多,你可能格外注意到沉默,但是被访者停顿的时候不要急于下评论、澄清或是问进一步的问题。让他有时间思考并把答案讲完。5、鼓励被访者讲确定的细节:这事还牵涉到谁?、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记住,这种探询要温和(比如说“能告诉我更多一点吗?”)。6、放松,让你对于这个问题的自然好奇心引导你行动,并且倾听。记录数据 仅可能全面准确地进行记录,观察的时候记录,访谈可以录音,但不能勉强。如果不能当时记,应该在第一时间回忆,可借助速记的方式。千万不要随意编辑被访的话,也不要有意使记录显得更合乎逻辑。如果是录音,要转记成文字,或者多听多熟悉,你个人的感受、观察非常重要,要使你的数据个性化、特定化。这些资料可能会作为附件加在你文章的后面。记住要做好记录或给录音带编码,使自己日后可以辨认。实地观察记录范例1、 问:你觉不觉得很多人在车上都神思恍惚?(太倾向性)2、 很多司机来来往往,他们似乎很忙,有很多事。老师问:他们的什么表现使你认为他们很忙或有事?3、 问:他认为搭车时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事情?逃票!!!访谈记录范例(简单记,但不能再作为原话引用)第五章 定量研究大多遵循演绎的研究逻辑,也就是,研究者从理论或以前的研究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答案。然后,发展一个或多个假设来预测结果。也有些研究是归纳的逻辑,也就是,研究者对于答案不确定,但对于要发现什么有些想法,这样去探讨某个特定的问题。这里的目的是描述而不是预测。但不论如何,所收集到的数据是数值型的。文章一般包括:1、开头:在有关理论和文献回顾之后,你要探讨什么社会学问题?如果有,你的假设是什么?2、方法:你回答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如何选择样本?用了什么测量手段?采用什么程序?3、结果:发现了什么规律或模型?4、讨论:你的数据意味着什么?他们与理论和以前的研究有什么关系?这个数据支持还是否定你的假设?其他部分还包括标题、摘要、参考书目以及附件写开头文献回顾 从你的问题得出的理论开始,对该理论或这些理论进行总结,阐述它的主要观点或者关注其中的你要检验的一两个方面。其次,讨论相关研究,用几句话总结他们的理论视角、主要假设、操作定义(测量)以及结论。按时间顺序排列往往是很好的。这些研究如何结合?他们形成了某种模式吗?他们有一致性吗?他们是否遗漏了重要变量?他们建议深入研究的方向是什么?陈述问题(problem)选择问题(question) 陈述问题揭示你回顾文献后发现的差距或矛盾。它的目的是指出需要改进的理论不一致性、方法论问题和/或下一步研究所应该采取的必然步骤。例如,你可能会想对一个没有充分检验的理论进行一个不同的解释;对两个有争论的理论进行检验;把理论拓展到新的总体或领域;使用一个不同的操作定义来界定一个概念;修正以前研究中的方法论错误;使用不同的方法或设计;增加一些变量等。除非你的作业准许你仅仅是复制一个研究,否则你必须要解释你的研究和以前的研究有什么不同,你的研究将怎么样拓展他们的发现,以及你的研究的贡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例如,教育总是和职业成就相关吗?这些问题还可以细化并被发展成为假设,比如,如果种族不变,教育水平增加与职业成就提高有关。陈述假设 定量研究论文的假设相当于图书馆研究论文的主题。它是对你希望发现关系的变量之间关系的正式陈述。假设的陈述应该清晰,要么被验证要么被否定。它应该把关系类型(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以及关系方向(正相关或负相关)表达清楚。形成方法和分析计划方法主要有:档案资料(已有的数据,比如普查资料、民意调查,一般以结婚率、死亡率等形式表现)、结构观察(比如在小组讨论中计算男性和女性做支持性陈述的次数等)、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控制组,实地实验——你可以检验商场中人们是更愿意帮助一个衣着体面的人还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和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的逻辑是人为地复制实验的方法。尽管不能有同样程度的控制,但是通过比较不同的组可以做到这一点。一般以个体的自然属性为自变量,看不同组之间在反应变量上的差异。)相关问题:1、你抽样的总体是什么?你如何抽样?如果你是做结构观察,你选择什么地方做?介入过程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你要多少被访?多少观察? 2、你用什么测量?你如何操作化你的变量?你的问卷要多长时间回答?你使用开放式还是封闭式问题?当建构自己的问题时,尽力回避以下问题:1、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或俗语 (例如约会)2、避免使用双重问题,比如你认为外表和/或态度一致性在约会模式中是很重要的吗? 3、不要问有偏见的问题。问“你曾经约会过吗?”个体有压力,问“最近一年你有约会过吗?”更好。其他要考虑的问题:1、如果不是特别需要,不要问被访的姓名 2、提供足够的答题指导 3、给问题编号 4、注意问题的顺序 5、表示对被访的尊重。3、收集数据的时间是多长 4、你如何将数据转化成可分析的形式?(数据转换) 5、你将如何分析数据?(统计)写其他部分方法 描述样本:确定研究的总体。详细讨论你将如何从总体中抽样。描述样本的一些相关资料描述测量方法:如果你做的是二次分析,介绍资料来源以及他们的测量方法。如果你做的是结构观察,描述行为、人的类型、场景等。如果你做调查或访谈,介绍你问题的形式、是自己设计的还是借用的。描述程序:确认你所使用的方法。描述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做的研究。如果实地作研究,这点尤其重要。 不论如何,仅可能详尽地介绍你的方法程序,以便其他学者做重复研究。结果 (统计数据、图表等)讨论 在讨论部分你要把你的结果与你的假设联系起来。你的数据支撑你的假设吗?……标题摘要 100-200字,参考书目 (只包括你文中实际引用了的文章)附件

论文网.帐户loveatonce密码 loveatonce自己看看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