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教育研究论文英语

发布时间:2024-07-07 16:38:59

教育研究论文英语

《浅谈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 要:自2001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城市、县、镇小学开设英语课,在这十五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及国民素质教育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基础教育的开端,对学生实行英语教学的必然性毋庸置疑,总体来看获得较高成效,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育具体操作起来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目前的小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为研究小学英语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育 理论性研究

外语是吸取人类文明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外语学科作为我国学校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目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学好英语对一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英语。2001年秋季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城市、县、镇小学开设英语课,将英语教育的起始阶段从初中转为小学,可以看出英语的重要性和我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英语教育开设在基础教育的开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好处。针对人在进行语言学习的研究,Lenneberg 指出,学习语言最好的时间段是在儿童时期,儿童从两岁起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可以轻松的接受并且学习语言,因为受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而人进去青春期之后,大多数人的大脑发生了侧化,人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2]。虽然在过去十多年的小学英语教育中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我国目前的小学英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小学英语教育工作日益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重视小学英语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资,逐步改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3]。我国各小学都认识到在基础教育开端进行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在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教育课程,在英语教育方面加大了重视程度,不段的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以保证小学英语教育的稳定进行。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也将英语和其它课程如语文、数学等一样要求孩子,家长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辅助帮助也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开设了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具备这种专业能力的青年教师毕业后进入小学教学,可以说给整个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加强了教学的可塑性,同时社会各个层次开展的在职英语教师培训也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偏远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理念落后、专业教师紧缺等问题。一般农村教师的教学思想都比较落后,有的教师甚至是为了教课而教课,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与规律。很多甚至发音不标准,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不能精准发音,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正确的读音和敢于说出英语的习惯正是要让学生在入门阶段修炼成功的,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的学习[4]。

其次,小学英语教育的研究。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探讨、实践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5]。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小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及通过小学英语的学习能否很好的和初中英语学习衔接起来;实践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小学英语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教案及教学思想理念;理性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从中总结出构成小学英语教育各个要素及相关规律,以此来更好的科学指导教学的具体实践工作。

二、提高小学英语教育效果的措施

首先,加强小学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小学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时间不如语文和数学等学科时间长,所以小学英语教育工作很多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要正确合理的分配英语和其它学科的课时,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应建立科学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鉴于我国多数学生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和儿童认知与记忆规律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在给学生安排课程时,不要间隔时间太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语言的时间有限,接触英语的机会又少,这对学生语言的连续性学习和语言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于。

其次,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要从师范类高校引入专业的教师,专业英语知识底蕴是进行正确、有效授课的前提,同时青年教师会将最新的和最科学的教学理念带进学校与其他教师分享,对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方式,测评主要是针对教师授课效果,教师之间可以采取相互听课制,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点评,以便于教师能够有效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此来改正自己在教学中的缺欠,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综合能力。针对一些偏远农村的小学,相关部门应提高教师的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定期将英语教师外送学习,使他们掌握并且吸纳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要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实效性,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深化发展提高,注意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意专业知识培训与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什么”、“如何学”和“怎么用”。

小学英语教育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社会和学校应该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它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现在已进入稳定的、长足发展阶段,同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良好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就给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应该更善于解决问题,取长补短,付出自己的不懈努力,这样我国教学英语教育才能达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春久,高桂芳.小学英语教育现状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05).

[2] 李欣欣.中国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综述及反思[J].社科纵横,2011(06).

[3] 黄春丽.浅析小学英语教育现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

[4] 赵利红.浅谈如何应对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J].学周刊,2011(10).

[5] 赵 丽, 宋德云.小学英语教育研究述评[J].现在教育科学,2011(12).

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 浅析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等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英语课堂教学因此存在着互动消极、教学反馈少、效果差的情况。游戏教学法从理论和实际效用上对于改善这种情况都是很好的应用。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语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接触、使用到英语,学好英语对于当代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存在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有的中职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对英语失去信心的现象,从而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学生参与度低。中职英语教学课时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时间。师生间互动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为主,学生间生生互动以课文对话的替换练习为主,形式内容单调。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局面。有时上课还有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课堂效果非常不好。

2.教材设定的情景互动内容趣味性弱,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行教材中设定的情景练习以生活类英语会话为主,如购物、就餐、问路、看病等,缺乏趣味性。中职学生处于爱玩爱闹的青春期,此类会话练习难以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3.学生基础薄弱,有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在开展课堂互动时,中职生往往沉默应对,或是消极敷衍,鹦鹉学舌,应付了事。即使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这种正面的评价也很难得到学生自己的认同。

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影响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filter)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高情感过滤会限制习得,而低情感过滤则有助于习得。”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

英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英语这种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Horwitz等(1986)确定了语言焦虑的三个成因:交际畏惧、考试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职生的交际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表现得非常明显。交际畏惧是指尽管语言学习者有成熟的想法和意见,但因为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出引发的焦虑。要克服这种畏惧心理,要求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负面评价畏惧则是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缺乏自信心,担心无法得到肯定评价,自尊心又导致害怕接受否定评价。针对这种畏惧,一个单纯反映语言输出效果,而不加人为评价的语言环境是比较有益的。

三、注意的规律和教学游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注意的规律表明:(1)那些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2)新颖充实、难易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能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既使人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内容。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则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无意注意的规律,能激发学生定向探求活动,不致使定向反射由于刺激物的习惯化而消失。中职生是爱玩爱闹的青少年群体,多数喜欢做游戏,对这种形式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兴趣,并且教学游戏有多种变化形式,可以提供“不断变化的刺激”,非常符合无意注意的教学规律。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教学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负担。

四、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设计要以教学为中心,与其密切相关。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2)竞争性和协作性原则:游戏具有比赛的性质,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害羞、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游戏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为了完成同一任务互相配合,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懈怠和懒惰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层次性原则: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游戏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地开展游戏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创新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设计和创新新的游戏,让学生也参与到游戏的设计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实例。

(1)猜词游戏(词汇主题的练习)。游戏方法一:同学A对单词进行描述(Oral Description),同学B来猜测。如“It is a kind of fruit,it has green skin and red inside.”游戏方法二:用问答形式进行猜词。给出既定范围内的单词,比如交通工具类。同学A用规定的一般疑问句句型发问,如“Does the vehicle have wheels?”同学B只能回答“Yes”或“No”。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规定时间内猜出更多词汇的一组获胜。这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好方法。

(2)传话游戏(句子的口语练习)。学生分两组,教师把课文中的好句子或使用重点短语和词汇的句子告诉每组的第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迅速口述给第二位学生,一个一个往下传,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这句话与第一位学生所说的进行比较,看哪组传话传得又快又好,准确说出的小组为获胜者。这种方式可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且能对课文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在游戏中,就学到了很多短语和词汇,这是一举两得的好的教学方式。

(3)一站到底(文化类主题的练习)。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游戏,以抽签的方式产生一位擂主,其他同学依次进行挑战,挑战胜利者成为下一轮的擂主接受挑战,最后站在擂主位置的同学为获胜者。挑战的题目内容是与文化相关的,每个同学答题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如“When is Christmas?(圣诞节是何时?)Whatdo westerners use when they eat?(西方人用什么吃饭?)”

(4)“记忆达人”秀(以复习职业类单词为例)。教师快速呈现一组图片,其中包括职业类、食品类、运动类等,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共有几幅关于职业的图片以及这些职业的单词,答出最多者为“记忆达人”。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比赛。答案正确,答对数量多者为优胜者,现场发“记忆达人”小红旗。也可以进行“记忆达人”挑战赛,最终获胜者,为“记忆达人”霸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单词接龙游戏。教师给出单词,如holiday,要求学生用尾字母作为首字母给出新单词,以此类推,单词不能重复。两组同学比赛,规定时间内说出更多单词的一组获胜。在此游戏中尽量鼓励学生给出新单词。这一游戏要求学生能迅速地听出前一个学生给出的单词,且对该单词的拼写要非常熟悉,这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其他的学生也可锻炼听力及巩固单词的记忆。这样既可活跃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是学生喜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接龙游戏。

五、结论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创造性和主动性会得到高效发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实践,并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学识增加、智力提高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实践表明,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教学法是中职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既可以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使中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潜力,使学生改变以往消极懈怠的不良学习态度。总之,只要中职英语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法时精心设计、运用得体,就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课堂游戏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

[2]孙杰。重视情感因素,激活学生思维:浅谈游戏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02)。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内容摘要】 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对其价值导向、主体生成、生活属性等进行哲学关注,希望从理论上重新理清大学英语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成观;大学英语教育;价值导向;主体生成

将英语课堂的视角投向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外,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再从专业技能到健康和谐的心理活动的生成。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成观的哲学阐释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生成观的解释是:最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不能单纯的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将其看做是社会各自然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将“人”看做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不再单纯将“人”看做生命机体的.存活,而是将其视为“生成性的社会存在”。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过程就是:不再将课堂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去分析其影响因素,从心里层面、社会角度去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哲学的范畴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的客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大学英语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然过程。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对完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解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互动,大学课堂不再是大学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多角度互动交流,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交流互动的最终产物,这也是知识本身由来的客观性存在。二是从心理、文化、环境等多角度去分析教学影响因素,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是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的,不再单纯的去完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体系更加客观,更能综合性的分析评定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三是辩证理解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之前的教学活动,大学教师是教学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大学英语的价值导向

首先,大学英语教育切合现实需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教材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都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需求相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价值背景下,现实需求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需求,而是要将眼光放远,应用更加开阔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合乎未来需求。在变化多端的社会活动中,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探究,将教育活动最大化的与现实需求进行良性互动,最终能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的毕业时间往往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知识的未来需求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习的内容合乎市场经济的未来需求。第三,大学英语教育要存些“功利心”。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在考试这一指挥棒下进行,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忽略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知识架构和实践技能,最终能在毕业后得到合适的工作,在社会上能谋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在满足成绩的需求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最终满足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生成

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完成本职工作,很少对教师的自身价值观念和知识架构进行评价分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式与内心诉求有着统一性的表现。第二,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成观视域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讲自身的心理活动、学习环境、文化素质等等因素与自身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客观性的评价自身的学习行为,最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社会实践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属性

在生成观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自然人社会活动的缩影。大学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存在的社会活动,这本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要本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在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够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活动要本着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互动、多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及尊重知识的客观存在性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生成观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探究知识存在的客观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及教师相互尊重,共同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获取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摘要: 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学生更多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级,哑巴英语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英语教育在跨文化的视域下需要做好转型和改革。而且,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同时,高校英语教育还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跨文化;高校英语教育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文化的体现,同样,对于英语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更重视的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比较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传播以快速和便捷的优势迅速影响了全世界,互联网让全世界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在此大背景下,互联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跨文化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和地区文化很容易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进入到任何国家,所以,高校英语教育也应该做好转型和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点是快速和便捷,高校英语教育是一种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首先需要的是语言的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多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教会学生在具备多渠道和传播优势的互联网上获取自身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有效资料,丰富英语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高校的英语教育可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很多人,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而言,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英语。客观地说,互联网为高校的英语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充实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在提高高校的优质英语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英语教育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语言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学习一国的语言也必须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随着全球的一体化发展,跨文化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学习语言的一种障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如果不能摈弃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能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地学习英语,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精髓。因此,为了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英美思维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英语的精髓,才能确保英语学习效率。文化的接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学习和高校英语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观念出发,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做好自身英语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融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对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强化语言学习,而互联网时代恰好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便于自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且精通这门语言的学习。

三、结语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开始了应用型教育的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市场上,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教育的工作,英语教育亦是如此,英语教育不同于其他的高校教育,是一门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育,因此,想要学会他国的语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该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在跨文化视域的背景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欣.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研究[J].艺术品鉴,2015(5):215.

[2]李阳.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新思路探究:基于新课改文化教学政策性要求的反思[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109-110,125.

[3]武晓燕.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改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79-181.

[4]彭早.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5]臧轶楠.英语文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20-121.

[6]赵耀.商务英语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2-184.

EducationEducation in the largest sense is any act or experience that has a formative effect on the mind, character or physical 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In its technical sense,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society deliberately transmits its accumulated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 from one generation to , the word education is derived from educare (Latin) "bring up", which is related to educere "bring out", "bring forth what is within", "bring out potential" and ducere, "to lead".[1]Teacher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direct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might draw on many subjects, including reading, writing,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history. This process is sometimes called schooling when referring to the education of teaching only a certain subject, usually as professors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re is also education in fields for those who want specific vocational skills, such as those required to be a pilot. In addition there is an array of education possible at the informal level, such as in museums and libraries, with the Internet and in life experience. Many non-traditional education options are now available and continue to evolve. Systems of formal educationEducation is a concept, referring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can learn something:I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facilitating of learning toward identified objectives, delivered either by an instructor or other refers to the actions of a real live instructor designed to impart learning to the refers to learning with a view toward preparing learners with specific knowledge, skills, or abilities that can be applied immediately upon EducationPrimary (or elementary) education consists of the first 5–7 years of formal, structured education. In general, main education consists of six or eight years of schooling starting at the age of five or six, although this varies between, and sometimes within, countries. Globally, around 70% of primary-age children are enrolled in primary education, and this proportion is rising.[2] Under the Education for All programs driven by UNESCO, most countries have committed to achieving universal enrollment in primary education by 2015, and in many countries, it is compulsory for children to receive primary education. The divis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s somewhat arbitrary, but it generally occurs at about eleven or twelve years of age. Some education systems have separate middle schools, with the transition to the final stag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taking place at around the age of fourteen. Schools that provide primary education, are mostly referred to as primary schools. Primary schools in these countries are often subdivided into infant schools and junior educationIn most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systems of the world, secondary education comprises the formal education that occurs during adolescenc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ransition from the typically compulsory, comprehensive primary education for minors, to the optional, selective tertiary, "post-secondary", or "higher" education (., university, vocational school for adults. Depending on the system, schools for this period, or a part of it, may be called secondary or high schools, gymnasiums, lyceums, middle schools, colleges, o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exact meaning of any of these terms varies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The exact boundary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lso varie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and even within them, but is generally around the seventh to the tenth year of schooling. Secondary education occurs mainly during the teenage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Australia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together a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K-12 education, and in New Zealand Year 1-13 is used. The purpos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can be to give common knowledge, to prepare for higher education or to train directly in a emergenc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happen until 1910, caused by the rise in big business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factories (for instance, the emergence of electrification), that required skilled workers. In order to meet this new job demand, high schools were created and the curriculum focused on practical job skills that would better prepare students for white collar or skilled blue collar work. This proved to be beneficial for both the employer and the employee, because this improvement in human capital caused employees to become more efficient, which lowered costs for the employer, and skilled employees received a higher wage than employees with just primary edu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also called tertiary, third stage, or post secondary education, is the non-compulsory educational level that follows the completion of a school providing a secondary education, such as a high school, secondary school. Tertiary education is normally taken to include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s well 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institutions that provide tertiary education. Collectively, these are sometimes known 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Tertiary education generally results in the receipt of certificates, diplomas, or academic education includes teach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activities of universities, and within the realm of teaching, it includes both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ertiary education) and the graduate (or postgraduate) level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raduate school).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ly involves work towards a degree-level or foundation degree qualification. In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up to 50%) now enter higher education at some time in their live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o national economies, both as a significant industry in its own right, and as a source of trained and educated personnel for the rest of the educationAlternative educationIndigenous education在最大的意义,教育是任何行为或经验,有一个心灵上形成的影响,性格或个人体能。在其技术意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的过程,从一代人故意传输其积累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到另一个地方。 词源学,文字教育是从教育保育(拉丁)派生出来的“造就”,这是有关educere“带出”,“内带出什么”是“带出潜力”和ducere,“领导”。 在教育机构教师指导学生的教育,可能会借鉴很多科目,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和历史。这个过程有时被称为上学时,指的是教学的教授通常只为某一个课题,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也有在教育领域,谁想要这些具体要求,如,职业技能是一个飞行员。此外,还有一个是在非正式的教育水平数组,例如可能在博物馆和图书馆,与互联网和生活经验。许多非传统教育的选择,现已并继续得到发展。 系统的正规教育 教育是一个概念,指的是过程,学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 教学是指对确定的学习目标,无论是由导师或其他形式交付便利。 教学是指一个真正的生活,旨在向学生传授学习教练的行动。 学习是指与一对准备与具体知识,技能,或可用于完成后立即查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幼儿教育 小学(或小学)教育由5-7首次正式,结构化教育。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教育,在五,六,虽然这之间不等,有时内,国家开始对6岁或8年的学校教育。就全球而言,约7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小学教育,这一比例上升[2]在教科文组织教育驾驶的所有方案。,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入学率在2015年,在许多国家,它是为儿童义务接受初级教育。中,小学和中学教育科是有点武断,但它通常在大约11或12岁发生。一些教育系统中有独立的学校,向发生在中学教育的最后阶段过渡大约在14岁。学校提供初级教育,大多是被称为小学。在这些国家的小学通常分为幼儿学校和初中。 中学教育 在世界上最现代的教育系统,中学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在青春期发生。它的特点是从典型的过渡义务教育,小学全面的未成年人教育,可选的,有选择性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或“较高”教育(如大学,职业学校。根据系统,学校这段期间,或其中的一部分,可称为中学或高中,体育场馆,公立中学,中等学校,学院,或职业学校。任何对这些条款的确切含义不同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之间的精确边界小学和中学教育也因国家而异,甚至在其中,但一般在对学校教育的第七次是第10个年头。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的中学教育。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起小学和中学教育有时被称为K - 12教育,并在新西兰使用1-13年。中等教育的目的,可以给予常识,准备接受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直接。 在美国中学教育的出现并没有发生,直到1910年,由于在大企业和工厂的技术进步引起的(例如,电气化)的出现,这需要熟练的工人。为了满足这种新的就业需求,创造了高中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更好地准备白领或学生熟练的蓝领工作的重点。这被证明是为雇主和雇员有利,因为这导致人力资本改善员工变得更有效率,降低了雇主的成本,只收到了小学教育程度较高的工资比员工熟练的员工。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也叫三级,第三阶段,或专上教育,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水平,遵循了一个提供诸如高中,中等学校中学教育,学校完成。高等教育是通常采取的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培训。学院和大学是提供大专教育的主要机构。总的来说,这些有时被称为大专院校。高等教育一般的结果是把证书,文凭或学位收据。 高等教育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大学,并在教学领域,它包括了大学本科水平(有时称为大专教育)和研究生(或研究生)级(有时称为研究生院) 。高等教育通常涉及建立一个学位程度或基础学位的工作。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50%)高比例现在进入一些在他们的生活时间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经济,既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在它自己的权利,并作为培训和教育的人员为其他经济来源。 成人教育 另类教育 土著教育

英语教育研究生论文要写英语吗

英文中文怎么写英文就怎么写

当然了,用德文写一般也不行的。不针对楼主,另外,不建议谈论翻译,所有的翻译都是叠床架屋,也就是俗话说的脱裤子放屁费二遍事:没有用2语,2文,学某个特定专业且达到接近水平,根本就不会翻译。还不算翻译理论与技巧。重复学习,就是浪费!

是的,必须全英文,但还要有一页中文摘要,具体格式可以参考CNKI中国知网等论文网论文,关于方向:1.英语教育类学生(师范类):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语言学等方向,教学法方向最简单,但不容易得到优秀论文好评;2.应用英语类学生(非师范类,可以报考科技英语,导游英语,商务英语,翻译英语等):不能写教法,科技,导游,翻译,英美文化,语言学,商务写作方向论文等,一般文化方向较容易,雷同论文较多。

是的,必须全英文;只是在摘要部分是英文摘要+中文摘要。

英语教育论文研究方向

英语专业论文选题可分为以下几个学科方向

英语是全球化时代绝大多数国际型活动的首选工作语言。作为公认的使用最普遍的国际通用语言或全球通用语,英语被广泛地运用于会议、期刊和图书出版、新闻传播等方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英语专业论文选题可分为以下几个学科方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 语言学(语言学一般理论的研究);

二、 英美文学(英美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

三、 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译本研究以及名家名著翻译作品对比研究等);

四、 英美文化(英美加澳新等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与汉文化的比较研究);

五、 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什么题目最好写?

作为英专毕业学姐,我认为翻译实践报告最好写,因为翻译一篇文章的论文只需要自己好好翻就行,不需要出门做实践调查问卷。

附:英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Suggested Topics of Graduation Papers for English Majors)

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Personality in Jane Eyre 《简爱》的主人翁个性分析

2. A Brief Comment on O’Henry Short Stories 亨利的短篇小说述评

3. A Comment on Hardy’s Fatalism 评哈代的宿命论

4.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mes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t and Pilgrim’s Progress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主题的比较

5. 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 《简爱》男女平等思想的探索

6. A Study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本土文学的研究

7. A Study of Student-Centere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

8.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Sports Terms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

9. A Study of Transition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过渡词及表达法的研究

10. About the Breaking of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Great Gatsby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碎

11. About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2. About Transform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论翻译中词性的转换

13. Application of English Idioms in Daily Life 英语习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4. Body Language Difference in Mean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

15. Characterization in Charles Dickens’ Novels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16. Choice of Correct Words in Translation在翻译中如何准确选词

17. Comment on Bernard Shaw’s Dramatic Art 评肖伯纳的戏剧艺术

18. Comparing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 二语习得与母语的比较研究

19. Cross-culture Failures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区

2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 论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习惯表达法

21. Cultural Factor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翻译的文化因素局限性

22. Developing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throug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通过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3. Dialectics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辩证法

24. Differences between Audio-lingual Method and Functional Approach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

25. Effects of Learner’s 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

26.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中心

27. Error Analysis in English Learn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英语学习中的错误分析研究

28.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Foreign Affairs 外事用语中的委婉表达

29. Features of Network English 网络英语的特点

30. Food Culture in America and China 中美饮食文化比较

31. How to Appreciate English Pros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ays 如何欣赏英语散文——传统与现代方法比较

32. Humor and Sati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幽默与讽刺

33. Influence of Mark Twain’s Works in China 马克吐温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34.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nglish Vocabulary 科学技术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5.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信息论与翻译

36. Inter-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英汉谚语的互译

37. Jane Austen and the Heroin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简奥丝丁和《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

38. Lexical Gap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ter-Translation 英汉互译的词义差异

39.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braham Lincoln’s Addresses 论林肯演说词的语言特征

40. Linguistic Features of Business Contracts 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

41.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42. Linguistic Taboo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谈汉英语言中的禁忌现象

43. Logical Fallacies in English Writing 英文写作中的逻辑谬误

44. Metaphoric Expressions in Poem … 论《…》诗中的暗喻

45. Methods and Procedures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的方法及过程

46. Needs Analysis of Language Learners 语言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47. On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论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及动机

48. On Charles Dickens Style in … 论狄更斯的《…》中的语言风格

49. On . Eliot’s Mythological Consciousness 论艾略特的神话意识

50. On Teacher-Learner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51. On the Character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

52. On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议翻译标准

53. On the Development of Jane Eyre’s Character 论简爱的性格发展

54. On the Feasibility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China 谈交际法在中国的可行性

55. On the Function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论英语歧义的功能

56. On the Humour of Mark Twain 马克吐温的幽默观

57. O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58. On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谈英语的学习策略

59.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特点

60. On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1874-1963) 评议弗罗斯特的诗歌

61. On the Poetry of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85) 评议沃兹沃斯的诗歌

62. On the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浅议翻译原则

63. On the Relations of Basic Language Skills 基本语言技能的关系

64.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peeches by Elder and Younger Bush 论老布什、小布什语言风格的异同

65. On the Style of Withering Heights 《呼啸山庄》的文体分析

66. On the Tragedy of Loman’s Fami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推销员之死》中罗曼一家的悲剧

67. On the Vividness and Images in Poem … 论《…》诗文的生动性与比喻

68.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蔑视女性的词汇和表达法

69. On the Writing /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 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翻译

70. On Translation of Computer Terms 论计算机的术语翻译

71. On Translation of Tourist Guide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72.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Names and Names of Export Commodities 论商标、出口商品名称的翻译

73. On Winston Churchill’s Prose Writing 评邱吉尔的散文写作

74. Parallelism in English英语中的排比现象

75. Personality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个性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76. Points of View and the Mode of Discourse in Vanity Fair 论《名利场》的观点及言语方式

77. Politenes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礼貌与间接言语行为

78.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79. Professional Skill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中国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

80. Relations of Speed and Understandability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阅读理解中速度与理解性之间的关系

81. Relationship between … Theory and Language Research 论…理论与语言研究的关系

82. Relationship of Age to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论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83. Rhetorical and Narrative Devices in A Farewell to Arms 《永别了,武器》的修辞与描写手法

84. Scarlet and Black in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中的红与黑

85. Semantic Analysis of Nominalisation in EST 科技英语名词化语义分析

86. Sex Differentiation and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论英语中的性别现象及性别歧视

87.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es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异同

88. Social Contex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外语教学中的社会语境

89. Study of “Hemingway Style” 论“海明威风格”

90. Symbolism in Idiomatic Expressions 论习语中的象征手法

91.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 谈商务英语写作的句法特征

92. Syntax in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 弥尔顿的《失乐园》的句法探讨

93. Techniques of Theme Produc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呼啸山庄》主题的表现手法

94.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echniques in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交际法的教学手段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9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Language Vocabulary 计算机语言词汇的特点

96.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in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97. The E/C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暗喻的英汉翻译

98. The Function of Grammar in English Study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99. The Influence of L1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100. The Influence of Wars on American Literature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01. The Linguistic Charms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语言魅力

102. The Negation in Translation 论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

103.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Rules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语法规则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

104.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Testing 外语测试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05. 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 Translation 等效翻译理论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106.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专有名词的翻译

107.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

108. The Use of Nouns in English 英语中名词的使用

109. The Ways of Expressing Emphatic Ideas in English 英语中强调语气的表达方式

110. Thomas Hardy and hi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哈代和他的《苔丝》

111. Transl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in 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论科技英语中修辞格的翻译方法

11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Idioms and Slangs 成语、俚语的翻译技巧

113.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Proverbs, Loanwords and Colloquialisms 谚语、外来语和俗语的翻译技巧

口语教学,网络教学

英语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1、从跨文化的角度谈汉英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

2、论美国垮掉的一代。

3、美国牛仔的成功之路。

4、文艺复兴在英国文学史中的作用。

5、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与面子。

6、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

7、西方节日的变迁及文化内涵。

8、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9、中美教育制度及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

10、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论文选题注意事项

1、选你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毕业论文是个浩大的工程,要是不能写自己想写的,相信我,在这漫长的写作时间里,你会相当痛苦的。

2、题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则不好驾驭。最好是那种“从小角度看大问题”的题目。例如,我写喜福会这部电影,电影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分别有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等。但是我以一部电影为出发点,这个角度就比较小。

3、这个题目是好找资料的,毕意是本科论文,不是研究生或是博十的论文,写作水平有限,平时最多写写几百字的作文忽然要写几千字,想必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内容不可能完完全全出自“自己”于是就要大量的从网上,参考书上,图书馆搬来。所以最好就是找参考资料比较多的题目,切忌是参考,不是照搬,可以PARAPHRASE里面的内容到自己的论文。

大学英语教育研究论文

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 浅析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等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英语课堂教学因此存在着互动消极、教学反馈少、效果差的情况。游戏教学法从理论和实际效用上对于改善这种情况都是很好的应用。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语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接触、使用到英语,学好英语对于当代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存在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有的中职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对英语失去信心的现象,从而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学生参与度低。中职英语教学课时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时间。师生间互动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为主,学生间生生互动以课文对话的替换练习为主,形式内容单调。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局面。有时上课还有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课堂效果非常不好。

2.教材设定的情景互动内容趣味性弱,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行教材中设定的情景练习以生活类英语会话为主,如购物、就餐、问路、看病等,缺乏趣味性。中职学生处于爱玩爱闹的青春期,此类会话练习难以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3.学生基础薄弱,有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在开展课堂互动时,中职生往往沉默应对,或是消极敷衍,鹦鹉学舌,应付了事。即使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这种正面的评价也很难得到学生自己的认同。

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影响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filter)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高情感过滤会限制习得,而低情感过滤则有助于习得。”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

英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英语这种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Horwitz等(1986)确定了语言焦虑的三个成因:交际畏惧、考试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职生的交际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表现得非常明显。交际畏惧是指尽管语言学习者有成熟的想法和意见,但因为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出引发的焦虑。要克服这种畏惧心理,要求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负面评价畏惧则是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缺乏自信心,担心无法得到肯定评价,自尊心又导致害怕接受否定评价。针对这种畏惧,一个单纯反映语言输出效果,而不加人为评价的语言环境是比较有益的。

三、注意的规律和教学游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注意的规律表明:(1)那些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2)新颖充实、难易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能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既使人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内容。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则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无意注意的规律,能激发学生定向探求活动,不致使定向反射由于刺激物的习惯化而消失。中职生是爱玩爱闹的青少年群体,多数喜欢做游戏,对这种形式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兴趣,并且教学游戏有多种变化形式,可以提供“不断变化的刺激”,非常符合无意注意的教学规律。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教学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负担。

四、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设计要以教学为中心,与其密切相关。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2)竞争性和协作性原则:游戏具有比赛的性质,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害羞、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游戏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为了完成同一任务互相配合,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懈怠和懒惰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层次性原则: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游戏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地开展游戏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创新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设计和创新新的游戏,让学生也参与到游戏的设计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实例。

(1)猜词游戏(词汇主题的练习)。游戏方法一:同学A对单词进行描述(Oral Description),同学B来猜测。如“It is a kind of fruit,it has green skin and red inside.”游戏方法二:用问答形式进行猜词。给出既定范围内的单词,比如交通工具类。同学A用规定的一般疑问句句型发问,如“Does the vehicle have wheels?”同学B只能回答“Yes”或“No”。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规定时间内猜出更多词汇的一组获胜。这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好方法。

(2)传话游戏(句子的口语练习)。学生分两组,教师把课文中的好句子或使用重点短语和词汇的句子告诉每组的第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迅速口述给第二位学生,一个一个往下传,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这句话与第一位学生所说的进行比较,看哪组传话传得又快又好,准确说出的小组为获胜者。这种方式可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且能对课文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在游戏中,就学到了很多短语和词汇,这是一举两得的好的教学方式。

(3)一站到底(文化类主题的练习)。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游戏,以抽签的方式产生一位擂主,其他同学依次进行挑战,挑战胜利者成为下一轮的擂主接受挑战,最后站在擂主位置的同学为获胜者。挑战的题目内容是与文化相关的,每个同学答题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如“When is Christmas?(圣诞节是何时?)Whatdo westerners use when they eat?(西方人用什么吃饭?)”

(4)“记忆达人”秀(以复习职业类单词为例)。教师快速呈现一组图片,其中包括职业类、食品类、运动类等,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共有几幅关于职业的图片以及这些职业的单词,答出最多者为“记忆达人”。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比赛。答案正确,答对数量多者为优胜者,现场发“记忆达人”小红旗。也可以进行“记忆达人”挑战赛,最终获胜者,为“记忆达人”霸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单词接龙游戏。教师给出单词,如holiday,要求学生用尾字母作为首字母给出新单词,以此类推,单词不能重复。两组同学比赛,规定时间内说出更多单词的一组获胜。在此游戏中尽量鼓励学生给出新单词。这一游戏要求学生能迅速地听出前一个学生给出的单词,且对该单词的拼写要非常熟悉,这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其他的学生也可锻炼听力及巩固单词的记忆。这样既可活跃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是学生喜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接龙游戏。

五、结论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创造性和主动性会得到高效发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实践,并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学识增加、智力提高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实践表明,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教学法是中职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既可以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使中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潜力,使学生改变以往消极懈怠的不良学习态度。总之,只要中职英语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法时精心设计、运用得体,就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课堂游戏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

[2]孙杰。重视情感因素,激活学生思维:浅谈游戏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02)。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内容摘要】 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对其价值导向、主体生成、生活属性等进行哲学关注,希望从理论上重新理清大学英语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成观;大学英语教育;价值导向;主体生成

将英语课堂的视角投向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外,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再从专业技能到健康和谐的心理活动的生成。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成观的哲学阐释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生成观的解释是:最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不能单纯的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将其看做是社会各自然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将“人”看做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不再单纯将“人”看做生命机体的.存活,而是将其视为“生成性的社会存在”。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过程就是:不再将课堂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去分析其影响因素,从心里层面、社会角度去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哲学的范畴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的客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大学英语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然过程。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对完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解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互动,大学课堂不再是大学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多角度互动交流,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交流互动的最终产物,这也是知识本身由来的客观性存在。二是从心理、文化、环境等多角度去分析教学影响因素,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是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的,不再单纯的去完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体系更加客观,更能综合性的分析评定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三是辩证理解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之前的教学活动,大学教师是教学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大学英语的价值导向

首先,大学英语教育切合现实需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教材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都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需求相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价值背景下,现实需求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需求,而是要将眼光放远,应用更加开阔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合乎未来需求。在变化多端的社会活动中,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探究,将教育活动最大化的与现实需求进行良性互动,最终能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的毕业时间往往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知识的未来需求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习的内容合乎市场经济的未来需求。第三,大学英语教育要存些“功利心”。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在考试这一指挥棒下进行,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忽略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知识架构和实践技能,最终能在毕业后得到合适的工作,在社会上能谋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在满足成绩的需求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最终满足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生成

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完成本职工作,很少对教师的自身价值观念和知识架构进行评价分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式与内心诉求有着统一性的表现。第二,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成观视域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讲自身的心理活动、学习环境、文化素质等等因素与自身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客观性的评价自身的学习行为,最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社会实践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属性

在生成观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自然人社会活动的缩影。大学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存在的社会活动,这本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要本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在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够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活动要本着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互动、多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及尊重知识的客观存在性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生成观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探究知识存在的客观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及教师相互尊重,共同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获取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摘要: 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学生更多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级,哑巴英语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英语教育在跨文化的视域下需要做好转型和改革。而且,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同时,高校英语教育还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跨文化;高校英语教育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文化的体现,同样,对于英语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更重视的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比较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传播以快速和便捷的优势迅速影响了全世界,互联网让全世界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在此大背景下,互联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跨文化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和地区文化很容易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进入到任何国家,所以,高校英语教育也应该做好转型和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点是快速和便捷,高校英语教育是一种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首先需要的是语言的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多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教会学生在具备多渠道和传播优势的互联网上获取自身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有效资料,丰富英语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高校的英语教育可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很多人,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而言,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英语。客观地说,互联网为高校的英语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充实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在提高高校的优质英语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英语教育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语言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学习一国的语言也必须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随着全球的一体化发展,跨文化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学习语言的一种障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如果不能摈弃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能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地学习英语,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精髓。因此,为了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英美思维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英语的精髓,才能确保英语学习效率。文化的接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学习和高校英语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观念出发,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做好自身英语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融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对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强化语言学习,而互联网时代恰好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便于自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且精通这门语言的学习。

三、结语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开始了应用型教育的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市场上,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教育的工作,英语教育亦是如此,英语教育不同于其他的高校教育,是一门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育,因此,想要学会他国的语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该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在跨文化视域的背景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欣.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研究[J].艺术品鉴,2015(5):215.

[2]李阳.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新思路探究:基于新课改文化教学政策性要求的反思[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109-110,125.

[3]武晓燕.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改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79-181.

[4]彭早.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5]臧轶楠.英语文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20-121.

[6]赵耀.商务英语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2-184.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英语教育类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英语语言和高中英语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并进一步提出教师在利用教材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道德情境帮助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景。以创设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在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英语学习的同时,引导他们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关键词:道德;德育教育;高中英语;道德教育情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道德教育不是学校某一门课程的专有职能,也不是只在某一特定时候才开展的工作。“只有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为人的精神丰富与道德成长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萨丕尔就指出,语言是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系统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现象,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习得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离开了文化,也不可能正确的习得与学习语言。何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指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思想、产物、与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3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要开发和实现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澄清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道德是一个人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4在人与人(他人与群体)之间,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工作、人与神之间都存在道德关系。5从1997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iving Values Educa-tional Project)所提出的核心德目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它们是: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教育部干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对英语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应的,《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等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我们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媒介物,是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为例:该书包括10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10个主题分别涉及到了辩学、自然、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环保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这些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文章No:Boundaries给学生简要介绍了Stephen Hawking,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Hawking顽强的奋斗史,从而去追问顽强、信念、意志、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去探求自由、幸福的哲学意义。

三、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景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效果也不同。

(一)课堂教学与虚拟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就可以提供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以扎实高效的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为例,其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复习导入。讲解新词;2,讲解语法;3、语法练习;4、讲授新课,并展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教师总结;5、回到课文,听录音,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如此,尤其是在开展第4和第5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在阅读材料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中,即可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认知并非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亦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对于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他的一种意象,并不能保证其在真实情最能够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课堂教学与真实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最主要的是课堂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这种情境因为过去一直没有受到教师教育意识的足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在这种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体现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觉性和习惯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观察、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励课堂人际交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提示法、社区式语言学习法、整体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型学习等,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交往时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或鼓励。

需要说明的是,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虚拟情境抑或真实情境中,应鼓励学生在对话与协商中提升其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的能力。为了保证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与协商的有效,在课堂交往中教师应注意有关言说与倾听有关的问题。在这里,哈贝马斯()所界定的理想言说的四个条件或许会有帮助:言说内容的真实性;言说行动的适当性,言说者意向的真诚性,言说含义的可领会性。至于倾听,教师则应注意避免“不倾听”、“不健全倾听”、“虚假倾听”、“拒绝倾听”、“批发式倾听”和“同情式倾听”等几种情况和倾向。

当然,德育教育绝非仅由教师和课堂教育教学就能完成,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长和受教育者本人的共同努力。本研究仅希望能够对广大同行在相关方面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英语教育类论文范文

英语教育研究论文前言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所谓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下面我以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为例,为大家介绍论文提纲的写法。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一

摘要 2-3

Abstract 3

引言 6-13

一、研究的背景 6-7

二、文献综述 7-11

(一) 国外研究状况 7-9

(二) 国内研究状况 9-11

三、研究方法 11-12

四、创新之处 12-13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理论思考 13-22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二、小学高年级实施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必要性 13-14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3

(二)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的特点 13-14

三、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14-18

(一) 心理学中的整体性原则 14-15

(二)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15-16

(三) 三种阅读教学模式 16-18

四、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主要类型 18-22

(一) 对话类语篇整体性教学要素 18-19

(二) 故事类语篇整体性教学要素 19-22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课堂模式实施的现状调研 22-38

一、调研设计 22-23

(一) 调研对象 22

(二) 调研方法 22

(三) 调研内容 22-23

二、对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推进情况的调研 23-38

(一) 对语篇整体性教学实施态度的调研 23-25

(二) 对语篇整体性教学实施过程的调研 25-27

(三) 对语篇整体性教学实施效果的调研 27-34

(四)对语篇整体性教学实施困惑的调研 34-38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调研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8-46

一、在实施语篇整体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8-41

(一) 过于重视“整体”,完全放弃了 “局部”知识点学习 38-39

(二)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大胆放弃“教师主导” 39-40

(三)误解“阅读语篇”的意义,变成“反复朗读语篇” 40

(四)为了“整体情境”,拘泥于“单一情境” 40

(五)为了“立足语篇”,拒绝“适当有效拓展” 40-41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41-46

第四章 优化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途径 46-54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课堂实施的原则 46-51

(一) 整体理解为主,细节理解为辅 46-48

(二) 语感训练为主,语法理解为辅 48-50

(三) 思维训练为主,知识技能掌握为辅 50-51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51-54

(一)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51

(二) 分配合理的预习任务 51-52

(三) 关注有效的情景创设 52

(四) 把握清晰的主线设置 52

(五) 关注丰富的拓展阅读 52-54

结语 54-55

参考文献 55-59

致谢 59-60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二

Idiom Translation under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Class XXX Number XXX Name XXX

Abstract: Nida, a famous translator, says, "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on, 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familiarize two cultures than master two languages, because words are assigned meanings in its particular cultures."(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is is to say, trans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not only languages but also cultures. Studies of the cultural distinction in idiom translation are still relatively weak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Exclusiv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is still incomplete.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idiom translation has mostly emphasized the level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ut cultural differences were rarely involved in it.(Identify problem)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then studies English-Chinese\Chinese-English idiom translation methods(Research subject)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Method) and points out some warnings concerning idiom translation: pay attention to context and choose the right version in line with the style an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assage(Results); culture is a whole way of life, when new culture emerges, new idioms also appear, therefore idiom translation should develop with the time.(Conclusion)

Key Words: idioms; culture; translation

论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习语翻译

摘要 :著名翻译学家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也就是说,翻译不仅与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习语翻译中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在中国的翻译领域中仍然较弱,专门对中英习语翻译的研究还不很完善。近20年来,习语翻译大多强调语际的交流,而很少涉及文化差异。本文通过分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进而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并指出中英习语翻译要注意的问题:联系上下文,选择与原文风格,意思相符的翻译;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在变化,出现新的习语,习语翻译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 习语;文化;翻译

1. Introduction

Idioms universally exist in every language. An Idiom is a word or an expression

that cannot be literally translated from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ecause its idiomatic meaning cannot be understood by literally defining its component parts.(Background) In a broad sense, idioms contain set phrases, proverbs, colloquialisms, slangs, maxims, allusions, etc. (YinLi, 2007:9) In Chinese, they also include enigmatic folk similes. Newmark, a British translation theorist, in his wo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aid, "I define as culture the way of life and his manifestation that are peculiar to a community that uses a peculiar language as its means of expression. "(Previous research) English Idioms derives from English cultures and daily life. In real context, idioms explain themselves: nine times out of ten they carry their own explanations. If we are unaware of these, we will find ourselves in a state of confusion since we will assign literal meaning to them. The Chinese Idioms, especially the four-character idioms, have their own unique origins which are closely correlative to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s.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idioms, we should pay due attention and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ir cultures and customs.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to dig in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pplied to idioms. (Subject + Method)

2.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 specif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roduces a specific culture, which also leads to a particular expression.

Great Britain covers islands including the Northern one-sixth of the island of

Ireland betwee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and the North Sea, northwest of France. It has a moist climate with much rainfall. Rivers and lakes are numerous. No wonder that fishery is thriving and most important in Britain. Accordingly, idioms concerning fish and navigation constitute a great part in English idioms. (LiYuping, 2008:20)(Theory/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For example,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If you feel like fish out of water, you feel awkward and uncomfortable because you are in an unusual and unfamiliar situation.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An odd fish 怪人 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 顺势前进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洞不补要沉大船 (Examples)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Asian Continent and reputed as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of peasants. It is not surprising to find many idioms relevant to farming, such as "骨瘦如柴,对牛弹琴, 众人拾柴火焰高,竹篮打水一场空......". Chinese people also have a mysterious and awe feeling for sea, so they have idioms like "海角天涯,海枯石烂,海阔天空,海底捞针,海市蜃楼......". (Analysis)

History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olours

Numbers

3. Methods of Idiom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far more than a science. It is also a skill, and at the ultimate analysis, fully satisfactory translation is always an art. (Nida, 1982:49)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cultural bridge and media between two languages. As there are wide differences in vocabulary and syntax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is no easy job. Therefore, in order to keep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 as well as cater for both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translation skills should be reasonably employ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uch as the following translating method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with Notes

Replacement with Similar Idioms

The Translation of Corresponding Idioms with the Same Meaning

A Combination of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4. Some Warnings Concerning Idiom Translation

5. Conclusion

One of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identifying us as human is our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Langua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daily life; it enables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understand others' feelings. Language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culture. It is impossible to separate language from culture. 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dioms also have close relations with culture. The contents of them range from society, history, psychology to customs and other various social phenomena. So,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doing this, he can dig up the implicit meanings. (Conclusion of research) Only the cultural factors are concerned, translators can have a satisfactory translation. Besides, people should get acquaintances wit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when using idioms to avoid embarrassment in communication. (Suggestions)

References

[*] 作者. 书名(英语的斜体). (出版地:)出版社,年份:参考内容页码 [*] 作者. 文章名(英语的斜体). 刊物名称. (出版地:)出版社,年份

[1] Li Mei. Mother tongue and translation. Shanhai: Shan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2] Li Qingming. A Comparison of the Cultur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X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2007

[3] Nida Eugen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1982

[4] 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hai: Shan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Shanghai: Shan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7

[6] Luo Shiping. A Research on English Idioms. Shanhai: Shan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7] Li Yuping. English Idioms and their Cultural Origin.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8] Yin Li. English-Chinese Idioms and Folk Culture. Beijing: Be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9] Zhang Yajun. A Kaleidoscope of Chinese Culture. Beijing: Sinolingua, 2008\

[10] 李云(Li Yun).《新编大学翻译教程》.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11] 马爱英(Ma Aiying).《中英文化翻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 浅析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等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英语课堂教学因此存在着互动消极、教学反馈少、效果差的情况。游戏教学法从理论和实际效用上对于改善这种情况都是很好的应用。

关键词: 游戏教学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语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接触、使用到英语,学好英语对于当代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存在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有的中职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出现了对英语失去信心的现象,从而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学生参与度低。中职英语教学课时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时间。师生间互动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为主,学生间生生互动以课文对话的替换练习为主,形式内容单调。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局面。有时上课还有学生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课堂效果非常不好。

2.教材设定的情景互动内容趣味性弱,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行教材中设定的情景练习以生活类英语会话为主,如购物、就餐、问路、看病等,缺乏趣味性。中职学生处于爱玩爱闹的青春期,此类会话练习难以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3.学生基础薄弱,有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在开展课堂互动时,中职生往往沉默应对,或是消极敷衍,鹦鹉学舌,应付了事。即使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这种正面的评价也很难得到学生自己的认同。

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影响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filter)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高情感过滤会限制习得,而低情感过滤则有助于习得。”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自信心及焦虑程度。

英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需要用英语这种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Horwitz等(1986)确定了语言焦虑的三个成因:交际畏惧、考试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中职生的交际畏惧和负面评价畏惧表现得非常明显。交际畏惧是指尽管语言学习者有成熟的想法和意见,但因为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出引发的焦虑。要克服这种畏惧心理,要求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负面评价畏惧则是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缺乏自信心,担心无法得到肯定评价,自尊心又导致害怕接受否定评价。针对这种畏惧,一个单纯反映语言输出效果,而不加人为评价的语言环境是比较有益的。

三、注意的规律和教学游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注意的规律表明:(1)那些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2)新颖充实、难易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能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既使人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内容。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则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无意注意的规律,能激发学生定向探求活动,不致使定向反射由于刺激物的习惯化而消失。中职生是爱玩爱闹的青少年群体,多数喜欢做游戏,对这种形式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兴趣,并且教学游戏有多种变化形式,可以提供“不断变化的刺激”,非常符合无意注意的教学规律。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教学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负担。

四、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游戏的设计要以教学为中心,与其密切相关。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必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2)竞争性和协作性原则:游戏具有比赛的性质,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害羞、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游戏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为了完成同一任务互相配合,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懈怠和懒惰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层次性原则: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游戏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地开展游戏活动,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创新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地设计和创新新的游戏,让学生也参与到游戏的设计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实例。

(1)猜词游戏(词汇主题的练习)。游戏方法一:同学A对单词进行描述(Oral Description),同学B来猜测。如“It is a kind of fruit,it has green skin and red inside.”游戏方法二:用问答形式进行猜词。给出既定范围内的单词,比如交通工具类。同学A用规定的一般疑问句句型发问,如“Does the vehicle have wheels?”同学B只能回答“Yes”或“No”。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规定时间内猜出更多词汇的一组获胜。这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好方法。

(2)传话游戏(句子的口语练习)。学生分两组,教师把课文中的好句子或使用重点短语和词汇的句子告诉每组的第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迅速口述给第二位学生,一个一个往下传,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这句话与第一位学生所说的进行比较,看哪组传话传得又快又好,准确说出的小组为获胜者。这种方式可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且能对课文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好。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在游戏中,就学到了很多短语和词汇,这是一举两得的好的教学方式。

(3)一站到底(文化类主题的练习)。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游戏,以抽签的方式产生一位擂主,其他同学依次进行挑战,挑战胜利者成为下一轮的擂主接受挑战,最后站在擂主位置的同学为获胜者。挑战的题目内容是与文化相关的,每个同学答题时间有一定的限制。如“When is Christmas?(圣诞节是何时?)Whatdo westerners use when they eat?(西方人用什么吃饭?)”

(4)“记忆达人”秀(以复习职业类单词为例)。教师快速呈现一组图片,其中包括职业类、食品类、运动类等,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共有几幅关于职业的图片以及这些职业的单词,答出最多者为“记忆达人”。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比赛。答案正确,答对数量多者为优胜者,现场发“记忆达人”小红旗。也可以进行“记忆达人”挑战赛,最终获胜者,为“记忆达人”霸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单词接龙游戏。教师给出单词,如holiday,要求学生用尾字母作为首字母给出新单词,以此类推,单词不能重复。两组同学比赛,规定时间内说出更多单词的一组获胜。在此游戏中尽量鼓励学生给出新单词。这一游戏要求学生能迅速地听出前一个学生给出的单词,且对该单词的拼写要非常熟悉,这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其他的学生也可锻炼听力及巩固单词的记忆。这样既可活跃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是学生喜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接龙游戏。

五、结论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创造性和主动性会得到高效发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实践,并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学识增加、智力提高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实践表明,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教学法是中职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既可以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使中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潜力,使学生改变以往消极懈怠的不良学习态度。总之,只要中职英语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法时精心设计、运用得体,就能够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课堂游戏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

[2]孙杰。重视情感因素,激活学生思维:浅谈游戏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02)。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内容摘要】 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对其价值导向、主体生成、生活属性等进行哲学关注,希望从理论上重新理清大学英语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成观;大学英语教育;价值导向;主体生成

将英语课堂的视角投向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外,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再从专业技能到健康和谐的心理活动的生成。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成观的哲学阐释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生成观的解释是:最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不能单纯的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将其看做是社会各自然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将“人”看做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不再单纯将“人”看做生命机体的.存活,而是将其视为“生成性的社会存在”。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过程就是:不再将课堂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去分析其影响因素,从心里层面、社会角度去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哲学的范畴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的客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大学英语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然过程。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对完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解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互动,大学课堂不再是大学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多角度互动交流,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交流互动的最终产物,这也是知识本身由来的客观性存在。二是从心理、文化、环境等多角度去分析教学影响因素,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是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的,不再单纯的去完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体系更加客观,更能综合性的分析评定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三是辩证理解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之前的教学活动,大学教师是教学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大学英语的价值导向

首先,大学英语教育切合现实需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教材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都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需求相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价值背景下,现实需求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需求,而是要将眼光放远,应用更加开阔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合乎未来需求。在变化多端的社会活动中,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探究,将教育活动最大化的与现实需求进行良性互动,最终能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的毕业时间往往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知识的未来需求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习的内容合乎市场经济的未来需求。第三,大学英语教育要存些“功利心”。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在考试这一指挥棒下进行,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忽略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知识架构和实践技能,最终能在毕业后得到合适的工作,在社会上能谋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在满足成绩的需求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最终满足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生成

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完成本职工作,很少对教师的自身价值观念和知识架构进行评价分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式与内心诉求有着统一性的表现。第二,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成观视域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讲自身的心理活动、学习环境、文化素质等等因素与自身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客观性的评价自身的学习行为,最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社会实践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属性

在生成观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自然人社会活动的缩影。大学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存在的社会活动,这本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要本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在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够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活动要本着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互动、多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及尊重知识的客观存在性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生成观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探究知识存在的客观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及教师相互尊重,共同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获取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摘要: 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学生更多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级,哑巴英语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英语教育在跨文化的视域下需要做好转型和改革。而且,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同时,高校英语教育还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跨文化;高校英语教育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文化的体现,同样,对于英语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更重视的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比较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体传播以快速和便捷的优势迅速影响了全世界,互联网让全世界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在此大背景下,互联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跨文化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和地区文化很容易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进入到任何国家,所以,高校英语教育也应该做好转型和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促进高校英语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校英语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特点是快速和便捷,高校英语教育是一种语言学习,而语言学习首先需要的是语言的氛围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多语言文化的了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育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教会学生在具备多渠道和传播优势的互联网上获取自身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有效资料,丰富英语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高校的英语教育可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在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很多人,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而言,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英语。客观地说,互联网为高校的英语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充实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在提高高校的优质英语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英语教育要注意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语言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学习一国的语言也必须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随着全球的一体化发展,跨文化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学习语言的一种障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如果不能摈弃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能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地学习英语,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精髓。因此,为了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英美思维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英语的精髓,才能确保英语学习效率。文化的接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学习和高校英语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观念出发,借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做好自身英语的学习。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融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对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强化语言学习,而互联网时代恰好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化,便于自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且精通这门语言的学习。

三、结语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开始了应用型教育的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市场上,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教育的工作,英语教育亦是如此,英语教育不同于其他的高校教育,是一门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育,因此,想要学会他国的语言,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该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在跨文化视域的背景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欣.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研究[J].艺术品鉴,2015(5):215.

[2]李阳.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新思路探究:基于新课改文化教学政策性要求的反思[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109-110,125.

[3]武晓燕.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改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79-181.

[4]彭早.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5]臧轶楠.英语文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20-121.

[6]赵耀.商务英语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2-18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