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关于过失犯罪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2024-07-03 02:52:25

关于过失犯罪论文范文资料

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缓刑适用条件过于笼统,难于操作。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期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缓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哦,更多内容请浏览()。

题目: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目 录

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 ………………………………………………1

(一)适用缓刑较多的几种罪名……………………………………2

(二)适用缓刑与罚金刑挂钩………………………………………2

(三)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犯罪较普遍……………………………2

二、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3

(一)缓刑适用条件的问题…………………………………………3

(二)缓刑适用程序的问题…………………………………………4

(三)缓刑考察制度的问题…………………………………………5

三、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6

(一)缓刑适用条件的完善 ………………………………………6

(二)缓刑适用程序的完善 ………………………………………9

(三)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 ………………………………………12

四、结束语………………………………………………………………13

参考文献 ………………………………………………………………15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内容摘要】 本文着重论述我国实施缓刑制度的现状及在适用上、考察监督上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和弊端,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公正性。针对我国缓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缓刑的适用条件、适用程序和考察监督制度等方面提出规范完善的建议,有效地抑制对缓刑的滥用,使缓刑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 缓刑制度 现状 适用条件 适用程序 考察监督

近年来,我国推行刑事轻刑化的司法理念,作为在判刑的同时暂不执行刑罚的缓刑,无疑成为我国现行刑罚制度的宠儿。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它的特点是在判刑的同时宣告暂不执行刑罚,但在一定时间内保留执行刑罚的可能性。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推动我们刑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缓刑的具体实施及如何去实施、如何监督等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具体问题,往往使该适用缓刑的却未适用,不该适用却适用,导致缓刑的目的无法实现,甚至有些法官、有些地方使缓刑成为有钱、有权人的避难所,大大破坏了罚当其罪的立法原则,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因此有必要完善缓刑制度。

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

缓刑制度是我国一项特殊的刑罚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制度,它体现了我国刑法惩罚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我国刑法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法院对公诉案件判决时适用缓刑的比例逐年增加,据某市法院统计:xx年缓刑适用人数与判决人数的比例为8%, xx年则为15%,xx年为31%,这样快速提高比例,未免有滥用之嫌。、

(一)适用缓刑较多的几种罪名

1、职务犯罪。据统计,恩平法院在此类案件的宣判上,90%以上案件适用了缓刑。

2、交通肇事罪。交通肇罪犯罪属于过失犯罪,大部分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小,且犯罪后又能及时报案、积极抢救被害人和赔偿其经济损失,具有明显的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危害社会,有利于维护被害人亲属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判决后群众认同度高,占缓刑案件总数的25%。

3、故意伤害罪,缓刑适用率也很高,法院在进行宣判时,同民事赔偿挂钩,并决定着是否去适用缓刑。

4、其它的侵犯财产罪,像犯盗窃罪等侵犯财产犯罪的被告人,盗得的数额没有达到巨大时,法院也经常会有宣判缓刑的。

(二)适用缓刑与罚金刑挂钩

罚金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审判人员将罚金的数额大小及其到位率作为决定适用缓刑的条件。有时也会误导一些不懂法的人认为违法犯罪不要紧,只要交钱就不用坐牢,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主要是地方财政差,法院依靠罚金上缴后返还使用来弥补经费不足。

(三)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犯罪较普遍

xx年上半年,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的案件占未成年犯罪案件的70%,比往年未成年犯罪案件适用缓刑大大地上升了。未成年人犯罪是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司法实践中减轻处罚的较多,如果再有自首、从犯等从轻情节,法院一般都会判处缓刑。在适用缓刑的未成年人犯罪中,法定刑在三年以上但由于具有法定减轻情节而适用缓刑的,也有一定比例。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相信以后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的判决会继续上升。

总之,缓刑是我国重要的刑罚制度之一,正确适用缓刑制度,不仅能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减少社会矛盾,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滥用这项制度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我国目前缓刑制度适用和执行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缓刑适用条件的问题

缓刑适用条件过于笼统,难于操作。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期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缓刑。”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缓刑的适用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必须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2)不是累犯。(3)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刑法的这一规定,对缓刑适用的具体情节、罪犯的悔罪表现、是否不致再危害社会等等方面,均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什么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实践中不好掌握,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缓刑的适用。有使司法机关在适用缓刑的问题上实际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很可能会致使法官在考虑是否对犯罪人适用缓刑时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同时又容易误导法官过度滥用刑罚的自由裁量权,而且也极有可能为一些徇私枉法者提供了借口,这不符合量刑标准的统一和公开、公正,容易导致对一些本不该适用缓刑的罪犯适用缓刑,对一些应当适用缓刑的罪犯却没有适用缓刑。

(二)缓刑适用程序的问题

程序公正是做到实体公正最有力的保障。程序公正可以排除在选择和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不当意向,而且还能保障法律的准确适用。我国虽然有一些司法解释对缓刑适用的程序性内容有所提及,但我国缓刑制度上没有设置程序性规范,极大地影响了缓刑裁量的公正性,从而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

1、缺少透明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分子是否判缓刑,须通过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讨论评议,讨论犯罪人是否符合缓刑适用的三个条件,随后才作出适用缓刑的判决,但其合议庭和审委会的讨论决定过程是秘密进行的,而且,谁也不知作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标准是如何预测的,这点使人难以信服,同时使社会也难以理解。以至于形成了“暗箱操作”。

2、缺少有效的监督。缓刑适用的取决权只在法院,它是法院审判权的一个方面。但任何权力都应当受到有效的监督,若则必然导致贪腐。检察机关虽然可提起抗诉,但检察机关对缓刑的适用认识比较模糊,极少就那种可与不可适用缓刑的案件提起抗诉,故这种抗诉权对缓刑的适用并不是有效监督。

3、缺少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发言权和社会的参与权。在司法实践中,判适用缓刑前缺少了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发言权和社会的参与权、监督权,只是单纯的就案办案,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判缓刑,对一些无经济来源闲散人员、平时表现不够好的被告人也判缓刑,社会效果不好,不利于对缓刑犯的监管改造。

(三)缓刑考察制度的问题

对缓刑犯的考察,1997年《刑法》规定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这种考察和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

1、监督考察的组织不健全。我国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但实际上,由于公安机关的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尚未建立缓刑考察机构,对缓刑考察无暇顾及。往往由法院代行公安职能对缓刑犯进行走访考察。另外,缓刑犯所在的单位及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它们并不清楚自己有协助执行的义务,甚至对罪犯的判刑情况和需要考验也不清楚,还认为罪犯被无罪释放,使得缓刑考察几乎成为空白地带。

2、交付监管脱节。法院在缓刑判决后,只送达执行通知书给公安机关,而不负责将执行落实到位;有的作出判决后,让缓刑犯自行到所在地派出所报到;有的在判决生效后迟迟不交付监管文书送达执行机关;还有的缓刑犯有意或无意不去报到,而外出打工,造成缓刑犯事实上的脱管。由于监管手续未能很好的衔接,在实践中基层派出所未能全面及时掌握本辖区缓刑犯的情况,影响了监管和考察工作的开展。

3、现行的考察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现在流动人员犯罪日渐突出,原来以户籍、粮籍、工作单位为手段的社会控制机制已经无法有效地实现对缓刑犯管理、考察、帮教等职能。

三、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一)缓刑适用条件的完善

1、缓刑适用条件要详细、明确、具体。缓刑适用条件,即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适用缓刑,这在判处刑罚时对是否适用缓刑起着决定作用。目前我国刑法规定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于再危害社会是我国缓刑适用条件。

犯罪情节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对他人的攻击性,以及由于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危害和损失,因而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应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如果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较深而且造成了较大的客观危害,仍然对其适用缓刑,则可能丧失法律的公正性。故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考察犯罪情节的主要内容是犯罪人主观恶性以及犯罪所造成的客观危害程度。基于这一标准,成为对犯罪人是否适用缓刑时的考察对象有:(1)能够理解和宽容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比如,因经济困难而盗窃的犯罪人主观恶性要小于出于贪图享乐和敛财为动机的犯罪人。对于前者可以更多地去考虑适用缓刑,但对后者考虑适用缓刑时,则须慎重考虑适用缓刑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2)过失犯罪。过失犯其实其主观上并不想犯罪,其并不支持危害结果的出现。因此可以相信即使不对其实际执行刑罚,其也不会再去实施犯罪行为,对此类犯罪同样可以更多地去考虑适用缓刑。(3)因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而造成的犯罪。因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而构成犯罪的,其行为人本身主观恶性较小,适用缓刑一般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4)犯罪中止、犯罪预备和某些犯罪未遂。中止犯虽然是在故意心态的支配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是,他在犯罪过程中,心态已经发生转变。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表明犯罪造成的客观危害不严重,同样可以考虑去适用缓刑。

悔罪表现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态的外在反映。犯罪行为是已经客观存在的事实,犯罪行为人对这些事实持何种态度,这是刑事审判活动中定罪量刑的一项重要依据。只有犯罪行为人真正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并有消除这种危害性的愿望和表现,才能够说明犯罪行为人已经从中汲取了教训。悔罪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类:(1)以积极的行为减少因其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如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积极进行协助抢救、退赃、消除影响、恢复原状、积极赔偿等等;(2)愿意接受处理、积极配合侦查工作。这包括主动投案自首、揭发同案犯、提供犯罪线索、协助公安机关破案等情形。

在考察了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后,还应考虑到若对其适用缓刑,将来是否会危害社会。社会危害性是判定罪与非罪的标准,将影响到犯罪行为人应负何种刑事责任和刑罚执行方式,对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的预测结果关系到缓刑的适用。所以,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缓刑预测制度,内容应包括:(1)犯罪历史。(2)个人经历。(3)生活环境。(4)对犯罪人适用缓刑可以期待到的效果。如果是真正想通过得到缓刑机会来痛改前非,这种犯罪人一般都会十分珍惜缓刑这样的机会,约束好自己的行为,改过自新,努力去证明自已可以洗心革面,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故可以期待对这类犯罪人适用缓刑能取得较好的效果。(5)一贯品行。(6)犯罪人身体和精神条件。像患病或残疾而丧失犯罪能力的犯罪人,可以多考虑适用缓刑。相反,那些心理变态、情绪难以自我控制,以及具有某方面瘾癖的犯罪人,则容易在不正常心理和情绪的驱使下,或者在某方面瘾癖(如吸毒、酗酒)的控制下再次犯罪。

2、明文规定应当适用缓刑和不得适用缓刑的情形,以便有法可依。我国刑法应当作出适用缓刑和不得适用缓刑的规定,以便法官在考虑是否适用缓刑时做到有法可依,笔者认为,对我国刑法“可以适用缓刑”的情形改为“应当适用缓刑”的情形,详细表述如下:“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初犯,若真诚悔罪,对其适用缓刑不危及社会秩序的,应当适用缓刑。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初罪,若其真诚悔罪,且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不会危及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1)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人;(2)属于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而造成犯罪的;(3)犯罪中止的;(4)犯罪后自首并有立功表现的:(5)被胁迫、被诱参加犯罪的;(6)丧失危害社会能力的聋哑人、盲人及其他病残者。不得适用缓刑的情形:(1)累犯;(2)缓刑或假释期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3)同时犯数罪的;(4)惯犯、教唆犯及团伙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和屡教不改者;(5)犯罪性质严重或影响极为恶劣的。(6)犯罪后拒不认罪的。

3、支持、鼓励法官依法适用缓刑。“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一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标准,实际上是由法官根据各方面因素作出的主观判断。作出宣告缓刑的法官,极有可能要面对被判处缓刑的人以后再次犯罪,若因此就归咎于法官的判断失误,就可能会影响到法官对犯罪人宣告缓刑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缓刑功能的发挥。因此,鉴于这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应当支持、鼓励法官有足够的事实依据令其相信对犯罪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即使被判处缓刑人在缓刑考验期间因再次犯罪而被撤销缓刑,也不必追究原判法官判断失误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应规定,法官若不按照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的条件对犯罪人进行审查,在犯罪人不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情况下宣告缓刑,致使被判处缓刑的人在缓刑期间再次危害社会的,就应当追究原判法官玩忽职守或者滥用权力的责任。这样可以监督法官滥用缓刑,增强法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鼓励法官依法大胆地去适用缓刑。

(二)缓刑适用程序的完善

我国刑法有必要增设缓刑适用程序的规定,把人民法院的缓刑裁量权、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发言权、社会的参与权都置于阳光之下,现笔者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1、提高缓刑适用的透明度。凡判决缓刑的案件,审判人员应从犯罪情节、犯罪危害、社会影响、主观性等在判决书中全方位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综合论证,结合公安机关、公诉机关及受害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在法律的准绳下将证据列举分析论证适用缓刑的理由,杜绝暗箱操作。

2、采取有效监督制约机制。法院各级领导要重视缓刑案件的审判工作,制定有关适用缓刑案件的监督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既要加强对个案审理的监督、指导

和把关,确保个案质量,也要强化宏观管理,切实控制好缓刑案件的总量和质量。不但要接受检察院的监督,同时还要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发挥本院审判监督庭的职能,对缓刑案件定期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增设缓刑听证制度。经开庭审理后,合议庭评议认为被告人可适用缓刑的,应举行缓刑听证会。引入缓刑听证制度,使与案件有关的被害人、公诉人、侦查人员及被告人单位、学校、社区管理人员、村民居委会等参与人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们与被告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被告人平时的表现甚至犯罪的基本情况都比较了解,对被告人能否适用缓刑的意见也比较客观,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缓刑适用的参考,能提高缓刑适用的客观性和依据性。缓刑听证参加人来自被告人辖区的不同地方,是各种不同意见的代表者,他们可以在对法律负责的前提下,按照自己意愿如实发表意见,这样可能做到有理当面讲,极大地保证程序上的公平公正,进而可以保证实体上的公平公正,使法官作出的裁判更加客观公正,也更能体现民意。再次,尊重了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对缓刑犯的考察。一方面,通过缓刑听证,使被告人所在辖区的公民知道了被告人适用缓刑与否的原因,极大程度地尊重了公民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被告人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参与到对缓刑犯的考察工作之中,从而改变过去对缓刑考察不好执行的窘况,是对缓刑制度的有益完善。对缓刑听证程序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参加人员。包括合议庭组成人员、案件的公诉人、公安机关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受害人及其家属、被告人及其家属、被告人所在单位代表、被告人单位、学校、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等有关人员。上述人员除公诉人外,并非法定参加人,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法院的邀请参与听证没有法律上的保证,是否参加听证会应当由其自行决定,因为对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提供证据并非其法定义务。笔者认为,听证人员不需要固定模式全部参加,可以根据案件的需要,案件的关键人员能够到场即可,如伤害案件的被害人、被告人的单位和住所地的管理人员等,公诉人到庭时可以征求其意见,侦查人员和其他有关的人员,如果不能到场,可以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意见。听证方式可以灵活掌握。但听证人员必须是与被告人“相关”的人。

(2)听证内容。应当围绕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区改造环境、缓刑考察期间的义务能否得到切实履行等进行核实,并确认对犯罪分子缓刑考察期间的监督责任能否落实。

(3)听证的程序。首先,由法官支持适用缓刑;其次,由各方发表同意或者反对的意见,并可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必要时法官可以主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法庭上公开;再次,由被告人作陈述,表明对自己适用缓刑的态度和在缓刑考察期间的义务如何去落实等。

(4)听证结束。听证后,合议庭应根据各方的意见综合考虑,作出适用或不适用缓刑的判决。

(三)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

为了充分发挥缓刑在感化挽救犯罪人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缓刑适用的社会效果,现行刑法关于缓刑考察制度的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设立监督考察组织。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立专门的缓刑监督组织和专职从事缓刑监管工作,制定规范的考察管理制度,具体负责对缓刑犯的监督考察工作,并通过立法加以规定。对具体缓刑的考察,可由县级考察机构直接委派考察人员,专职负责考察工作,并加强与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的联系,积极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对缓刑犯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考察、教育和管理,如定期向罪犯原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的居委会、村委会了解其表现情况,联合组织对辖区内的缓刑犯进行法制教育等。另外,还定期向法院提交缓刑犯的考察报告。

2、加强对缓刑执行的监督。缓刑犯交付工作之所以脱节,主要是缺乏监督所致,因此,应尽快完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缓刑犯监管工作的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自身要对缓刑执行的监督高度重视,对公安机关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并将此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列入对监所部门的考核范围。

3、完善交付执行的衔接机制。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百五十五条的规定,在交付执行前对在押的缓刑犯采取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以确保交付执行前对缓刑犯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建立执行回折制度,在法院送达的执行文书上附加执行回折,此回折不是为了证明执行文书是否送达,而是让执行机关将缓刑执行是否落实的情况及时以回折的形式回复给法院,法院收到此回折,确定执行已经落实后完成执行交付手续。另外,应制定制式协助执行通知书,缓刑犯有工作单位的,发到缓刑犯工作单位请其协助执行,没有工作单位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发到缓刑犯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请其协助执行,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对缓刑犯的考察和帮教。

4、在缓刑犯所在地进行公示。将缓刑犯的罪行、判决结果、悔罪表现在被告人的工作单位、居住地进行公示,说明缓刑犯应当遵守的监督管理规定,发动当地群众协助对缓刑犯的监督和帮教。并在缓刑犯工作单位、居住地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便于随时了解群众意见。

5、建立考察联动机制。对经过批准外出的缓刑犯,执行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其目的地的公安机关予以继续考察,以确保缓刑考察的连续性。另外,采取户籍网络登记,即将缓刑犯的基本信息登记在公安系统的人口信息网络,全国共享,对其进行联网监督。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缓刑制度适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司法实践中缓刑适用的盲目性大,有些司法人员对犯罪人适用缓刑的原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与法治的要求相差太远。另一方面,有些司法人员对缓刑适用的冷淡态度令人忧心。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缓刑适用以及缓刑考察方面进行谈论,对我国缓刑制度提出完善见解,细化缓刑适用条件,规范缓刑适用程序,设置专门的监督考察机构,建立健全缓刑考察制度,充分体现缓刑制度的功能,使公、检、法都 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好地发挥缓刑的真实效用。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融汇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监狱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做好犯罪预测和预防,搞好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对罪犯监管的效果等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价值基础,在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与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然后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定位等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犯罪 刑事

犯罪心理学研究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犯罪心理学科学研究具备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二是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三是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具体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以及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等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近些年来,我国对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司法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理论基础,但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在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不足。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

大量的犯罪与对策心理问题存在于治理犯罪过程或者刑事活动中,譬如犯罪心理产生与形成原因及其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等,犯罪心理学能够将与犯罪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心理科学的理论、 方法 以及成果,全方位的协助和支持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学、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一体化中作用甚大。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为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心理科学基础

犯罪活动与犯罪的治理与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此,对犯罪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理,从刑法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之手,实现刑法运行的内外协调,实现刑事一体化,就必须综合分析与研究与犯罪活动相应的各类心理因素以及问题,认真探究因与罪、罪与罚、罚与效的因果关联,使刑法运作具备客观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达到全方位协调的最佳状态、刑事一体化最佳效应的目的。同时,犯罪心理学研究注重犯罪及其治理具体心理因素和问题以及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犯罪活动心理因素和问题能够进行综合、动态以及系统地分析,为有效治理犯罪,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提升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立法、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犯罪本源当然是指犯罪产生的根本来源,是指不同历史条件下犯罪产生的共同原因、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对犯罪本源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有助于探讨犯罪的原始性、本质性、普遍性、偶发性以及随机性,对建立科学的犯罪学基础理论意义十分重大。而犯罪心理学研究以犯罪现象与犯罪行为本源为基础,对犯罪心理的产生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不同类别的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特点进行科学深刻地揭示与掌握,对犯罪活动现象与犯罪行为能够正确区别与认识,为犯罪人处置以及 教育 改造 措施 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刑事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法学界发展的基本思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科学的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心理标准,有利于它们自身研究的提升,从而提升了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科学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为打击犯罪与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论与措施选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的课题主要有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等,通过对这些课题的分析研究为犯罪的侦查与起诉,为打击犯罪与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论与措施选择,对提升与增强犯罪治理与犯罪刑事司法的科学与有效性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我国在历史上有过犯罪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包括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犯罪心理预防以及审判心理的探讨,但是一直没有成为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直到20世纪30年代,犯罪心理学才有西方国家传入到我国,但是由于历史原理,犯罪心理学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学科才与心理学分支,在短短三十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弊端,尤其是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问题突出。一是我国心理学研究虽然在揭露、发现、证实和打击犯罪、有关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上等基本理论问题有所建树,但是关注与投入欠缺,致使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整体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更是不足;二是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导致一部分人出现认识偏差,片面的认为犯罪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是学理,失去了具体实践功用;三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一部分人缺失必须应有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敏感分析出犯罪及其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不能将犯罪现象或者犯罪本源上升到心理学的认识与揭示的高度;四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一部分人不能充分了解与研究刑事法学等相关刑事学科及其司法实践,难于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有关刑事学科以及司法实践进行融合。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犯罪心理学学科性质与定位

犯罪心理学研究既要为刑事科学以及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犯罪的预防提供着心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着具体的方法与技术,同时能够在刑事司法中具体的方法、技术体现,并能够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等环节,使其兼备了学理和具体方法、技术两个方面的功用。从以上犯罪心理学的功能看,犯罪心理学应该是是刑事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刑事科学中的一门实际应用学科,是介于刑事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和定位,大力增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加大研究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犯罪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解决犯罪及司法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上下功夫,从而发现与探索新问题与新方法,不断开创新领域,充实和丰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研究。

(二)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方向

我过犯罪心理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犯罪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强调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不但应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还应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手段也不断体现科学性的特征。正逐渐形成完整的、独特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与专门的研究方法,系统化的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已有雏形。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脱离应用就毫无价值,就失去自己生存的价值,因此,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不能搞理论上玄而又玄的所谓“创新”,甚至出现连专业人士都看不懂,既不需要实证、又无实用价值的空谈理论。因此,犯罪心理学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在刑事一体化视野中开展犯罪心理学研究;二是开展犯罪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三是 总结 回顾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几次争鸣的意义;四是以应用为本,以服务于司法实践为目的,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五是加强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夯实理论基础;六是加强对现实犯罪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使之紧密联系实际;七是加强对犯罪侦查心理、犯罪人心理矫治、犯罪心理预测的研究。

(三)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

近几十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犯罪心理学学科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解释和预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现象的发生及其规律,必须在犯罪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方法开展研究,才能对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活动的规律释义明晰。因此,犯罪心理学必须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一是加大对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内的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从各分支学科角度去分析讨论罪犯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矫治的措施和方法,让犯罪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学各分支学科间形成的动态化体系结构中,达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目的,从而促进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二是增强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外的诸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以心理学领域外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其分析研究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生理学、社会学、 文化 学的发生机制,从而全面掌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能够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解释、分析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根源。

(四)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多元化与现代化研究

当前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并不断完善,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也应该走向多元化。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和分析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是在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研究中采用科学的实验设计;三是注重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类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手段和技术越来越先进,犯罪心理学研究也要融入现代化,譬如录音、录像、照相设备以及各种专门的现代化研究仪器,信号发生器、面部表情测试仪、自动记录仪、眼动仪、测谎仪等都可以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服务。

总之,犯罪心理学不断的发展进步,其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性与实用性,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理论能够科学描述、解释、预测以及控制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从整体上为社会控制减少犯罪服务。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独特的方式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更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网民的加盟。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负面影响日趋凸现,许多青少年由于痴迷网络带来的刺激和欲求,导致了许多不良社会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焦虑和关注。网络,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预防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第15次调查 报告 显示:截止2004年底止,我国网民9400万,其中24岁以下的网民占全部网民的。日前,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一项重要业余活动。由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另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当前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与网络有关的已经占到80%-90%,其中被害人以青少年居多。网络,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青少年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互联网上各种色情信息泛滥,加上青少年心理发育未成熟,如果缺乏有力的指导,对青少年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诱导,诱发其实施性犯罪行为。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暴利,纷纷效仿,色情网站应运而生,大肆传播色情影视.图片.文学作品。这些色情文化极大的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整日沉迷于对色情世界的幻想,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互联网上暴力内容,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暴力影视,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暴力犯罪心理。暴力内容的游戏对于一个心理尚未发育成熟,辨别力差的青少年来说很受青睐,在游戏中心理变异,他们模仿暴力游戏致使犯罪。网络给人们一个自由发展的虚拟空间,但是一些存在心理压力的人变的无所顾虑,在网络上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更是如此。由于网络上恶语攻击他人不用负责,青少年在网络 游戏中便用这种言语的攻击.谩骂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以来使得矛盾尖锐化,把虚拟世界的矛盾演绎到现实生活中,引发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叮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趋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有13万多人,占。由于青少年形成的网络成瘾及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

目前,网吧的消费群体绝大部份是青少年,因此网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网吧顾客成份复杂,社会闲杂人员较多,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屡有发生,到网吧上网的青少年人身安全容易受到威胁。二是各家网吧均有不同程度的向未成年人提供上网服务的违规行为,有的还超时限营业,容留部分沉溺网络的青少年“上通宵”,甚至为其提供食宿,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三是网吧经营者对上网消费者的网络行为管理不力,对个别人员的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采取默许态度,为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四是个别网吧采用下载有色情和暴力内容的图片和电影等违法手段吸引顾客,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败坏了他们的道德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喜欢模仿,涉世不深,易冲动,缺乏理智,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容易沉迷于暴力、色情等感官刺激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只图一时满足,盲目冲动,不计后果,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三)“技术崇拜”导致网络犯罪

在网络已覆盖我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青少年对高技术高智商存在某种程度的盲目崇拜意识。在广州大学生最钦佩的四位人物中,比尔.盖茨位于周恩来、邓小平之后,名列第三。青少年群体对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崇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青少年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容易造成对道德修养的偏废,认为个人素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思想从青少年对于黑客的态度上就可以略见一斑。许多青少年认为黑客是“侠客”,是“能人”,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指出,“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2】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 爱好 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方式不当,管理不善,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之一。

四、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与对策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开辟和建设青少年网站,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互联网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迫切需要共青团组织在占领网络阵地方面做出努力。团中央书记周强提出了“把团旗插上因特网”的 口号 ,倡导各级团组织积极构建青少年网上教育服务阵地,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建立青少年网站,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吸引青少年的“眼球”。

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青少年上网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可能将青少年与网络彻底隔离开,否则会与西方青少年形成数字鸿沟。青少年对网络的热情就像奔涌的洪水,使我们难以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强行限制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上网。既然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禁止青少年上网,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把他们引往正确的方向,避免他们误入歧途,确保给青少年一片纯净的网络空间。

加强专门机构和人员建设。

虽然我国的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处理电脑犯罪的管理部门——公安部计算机监察司,但我国的“网络警察”无论从数量、整体素质方面来看,都与现实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专门机构建设中居然没有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建设,这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是十分不利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桂华,吴绍琪; 论计算机 网络技术 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06期; 109+111

【2】、陈君华 周重阳; 沭阳:网警成了“香饽饽” [N];人民公安报; 2006年

关于犯罪心理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犯罪心理学论文

2.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

3.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4.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

5. 大学生心理与生活论文

关于毒品犯罪论文范文资料

我就是毒品,来写我吧

那被疯狂食用的一片片药丸,那被静静注射进静脉的透明物体,以及那向空中飘散的一缕缕青烟。值得令人深思,那,就是毒品,它见证了一个个民族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惨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禁毒 观后感 范文 ,供大家参考。

禁毒观后感范文1

我们要对毒品说“NO ”

你还记得1840年那场鸦片战争吗?英国人带着贪婪的欲望,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它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它曾剥夺过无数人的人生,它曾拆散无数个幸福的家庭,毒品是古往今来的文明肿瘤,万恶十赫的魔鬼。

前段时间热播的《破冰行动》就是讲一个缉毒的 教育 片,里面有个人物水伯,我对他印象最深刻。水伯在沾染毒品之前曾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后来因为自己的儿子在吸食毒品,于是突发奇想,以身试毒想着如果自己能戒掉的话,那么儿子也能戒毒。可他万万没想到一旦沾染上毒品,哪怕就那么一小口,其强大的诱惑力也会使人上瘾,最后水伯不仅没救回自己的儿子,而且还随着儿子坠入毒品的万丈深渊,成为众多“瘾君子”的一员。从水伯的 故事 当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对毒品千万不能怀有好奇心,不能贸然尝试。俗话说:“好奇害死猫”。的确是这样。

我们都还是青少年,是含苞待开的花朵,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咱们都是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好奇心强容易为毒品所吸引。全民禁毒,我们齐心行动。毒品其实离我们很近,有时,如同一个伪装者潜伏在你身边,可能藏在一块饼干里,一包零食里,一瓶饮料里。只要是我们熟知它的“邪恶”本质,时刻提醒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善于辨识真假,它就永远没有机会接近我们。

去年十月,在中小学禁毒的 街舞 比赛中,我们学校荣获一等奖。通过这种青少年都喜欢的,潮流活动来禁毒,可以很好地引导青少年养成积极向上的新趣 爱好 ,丰富了精神生活,又能让我们在快乐中学到有关禁毒的知识,可谓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为了有效预防毒品侵袭,我们学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定期完成校园 安全教育 平台上的禁毒知识测试。这都是让我们青少年认识毒品、辨别毒品、远离毒品的好 渠道 。

让我们大家一起,一同携手抵制毒品,珍惜自己的宝贵生命,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向毒品说“NO”!

禁毒观后感范文2

吸毒和贩毒是全球性的社会公害,吸毒不仅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加强各类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毒品的蔓延和泛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宁。

毒品的种类有很多,海洛因、鸦片、摇头丸……其中最毒的就要数海诺因了。一旦吸毒成瘾,轻则妻离子散,重则人死身亡。有些人为了得到钱来买海洛因而不择手段,有的向亲生父母索取,不给的话就使用暴力,有的偷盗、抢劫、、杀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个事例:花溪一男子在家中吸毒过量后,精神亢奋突发癔症,持菜刀将女友砍成重伤。结果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真是害人又害己啊!

既然知道毒品害处这么大,为什么还要去吸呢?据警方调查,青少年吸毒一个原因是好奇心理驱使,听说吸毒其乐无穷便想试一试,结果被毒魔缠绕得死死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环境,有的因为家庭不和谐,得不到温暖,才去吸毒以减缓自己的痛苦;有的是因为父母对自己溺爱,娇生惯养,为寻求刺激而去吸毒的。

“毒品猛于虎”,我们一定要克制盲目的好奇心理,克服享乐主义、寻求刺激等不良习惯,要有自控能力。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做到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禁毒观后感范文3

毒品,一个多么罪恶的字眼,一个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词。尽管如此,还是会有许多人要触碰这道“高压线”。

毒品,就是一朵美丽的罂粟花,看似美丽娇艳,实则蕴含诱惑,一碰就会使人上瘾,从而深陷以致难以自拔。有一首歌中唱到:“夜太美尽管再危险,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而我想这样说:“毒品太坏,尽管再危险,总有人要为其倾家荡产,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毒品,使人迷失心智而自毁前程,也让人生蒙上一层灰白. 毒品最常见的有:海洛因、K粉、摇头丸等,这种东西,不管是谁,只要是试过一次,以后就很难戒了。它会使人体力衰竭,意志消沉,骨瘦如柴,直至丧失生命。不仅如此,毒品还像个可怕的恶魔,它能夺走我们的一切。对于我们每一个小学生来说毒品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东西。

一提到毒品,人们都会闻而生畏。因为毒品之毒猛于毒蛇恶虎,如果-个人染上了毒瘾后,没有了脱胎换骨的决心和毅力,想戒毒是不可能的了。毒品会让一个人失去家人,失去一切人间美好的事物,让他觉得人间已经没有他值得留念的了,从而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毒品会让一个和睦的家庭,充满硝烟的战火。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吸毒,不仅仅毁了自己的一生,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呀!难道我们能够忘记旧中国两千万人民深受鸦片的祸害吗?难道我们能够忘记鸦片泛滥使旧中国丧权辱国,民族危亡的屈辱历史吗?不,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不仅要擦亮眼睛,不受别有用心的朋友的诱惑,还要敢于同毒品犯罪作斗争。同学们,让我们携手一道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明天!

禁毒观后感范文4

“毒品”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它总能使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的。毒品的外表很娇艳,而内在的的确确是恶毒无比,是杀人不眨眼睛的刽子手。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被突走,有多少美满的家庭被破坏。如果你一不小心坠入它的魔掌,从此便会走上一条精神和肉体痛苦的不归之路。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禁毒,从我做起。

“毒品”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请看下面的真实的故事,在2000年,16岁的高中生杨某家庭条件殷实,其父母在外经商,平时没空管他。于是杨某无心学习,经常出入于迪厅等娱乐场所,还认识了一位所谓的“朋友”。而后他的“朋友”向他推荐喝“止咳露”,说服用之后能提神醒脑,杨某起初觉得好玩,就试着用一点点“止咳露”兑可乐喝,后来剂量一次比一次多,紧接着越来越大,每天至少喝一瓶,不喝上一口就感觉头脑发昏、脚步发虚、老想睡觉等症状。医生告诫他说,长期滥饮此类“止咳露”无异于慢性自杀,人体自身正常的免疫功能将被破坏,心理、生理对“止咳露”会产生依赖性,极易感染各种疾病,而一但发病将会导致病程迁延,用常规治疗 方法 很难治愈。看,又一个青少年被毒品染上了。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禁毒,从我做起。

“毒品”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睛。那么你们认识毒品吗?毒品的分类很多,比如:大麻、鸦片、海洛因、K粉、摇头丸等。如果吸食毒品能够使人形成瘾癖性的麻醉和精神药品,它能够使吸毒者出现蠕动减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等。毒品:一般出现在酒吧,KTV或者娱乐场所,贩卖毒品者都会采用在酒里下药,或者在食物中放入毒品,使受害者从此染上毒瘾,走上了歧途,导致了许多家庭支离破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禁毒,从我做起。

禁毒,从我做起,禁毒,从大家做起,禁毒,刻不容缓。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禁毒观后感范文5

“‘毒品’一个可怕的名词,只要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魔掌。多少鲜活的生命,因为被它妖艳的外表所诱惑,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是一条充满了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充满了妻离子散的痛苦,充满了‘坚强的生存还是懦弱的灭亡?’的不归路……”

那禁毒的意义有多大呢?告诉你,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毒品在全球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联合国于1987年6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关于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的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 口号 ,并建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共同抵御毒品的危害。同年12月,第42届联大通过决议,正式将每年的6月26日确定为国际禁毒日。”

禁毒的意义明白了,而毒品有分几大类呢?

查查资料,就知道了毒品按国际标准,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麻醉药品,有阿片类、大麻类、可卡因类。二类是精神药品,有镇静催眠类、中枢兴奋剂、致幻剂。三类是其他,如烟草、酒精、吸入剂。

而每当我看到照片上那些吸毒者骨瘦如柴、面黄肌瘦,不仅如此,吸毒者双脚的皮肉一层层地脱落,眼睛里流出的是浑浊的脓液,小腿烂得像流淌的火山熔岩。便感觉令人惨不忍睹!

毒品不仅会让人的身体受到伤害,而且还会使自己家破人亡,干出一些无法令人想象的事!

同学们,让我们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吧!只有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禁毒观后感范文五篇相关 文章 :

★ 中国禁毒观后感800字范文

★ 禁毒观后感5篇600字

★ 2020禁毒片观后感作文范文5篇

★ 2020禁毒教育片观后感征文5篇

★ 2020禁毒片观后感作文5篇

★ 禁毒宣传片观后感作文500字精选5篇

★ 校园禁毒观后感5篇600字

★ 关于禁毒的观后感范文

★ 小学生禁毒教育观后感五篇

★ 最新禁毒观后感范文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以毒品命名的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场使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蒙受了百年灾难和“东亚病夫”的耻辱。“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鸦片禁烟运动斗争的伟大壮举。它给西方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全中国人民,使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并流垂青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史为镜”,面对烟毒泛滥的严峻现实,新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这场禁毒运动历时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底),把烟毒泛滥,民不聊生,满目苍痍的旧中国,改造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中国。严惩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毒犯,使大批贩毒为业者改邪归正,挽救了数以千万计的吸毒者,使他们改掉了贩毒、吸毒的行为和恶习,重新做人。这次运动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国内外烟毒恶魔的威风,实现了中国人民百多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而无法实现的夙愿,赶跑了在中国横行肆虐的鸦片烟毒恶魔,洗刷了鸦片烟毒带来的“东亚病夫”的耻辱,写下了中国百年沧桑历史,换来了禁毒史上灿烂辉煌的新篇率。 但是,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毒枭,就我国改革开放之机,在国际毒潮的袭击下,毒品在我国大地上死灰复燃,据有关资料显示,到80年代末,抓获大小毒贩者近10万人,吸食毒品者达60多万人,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县市,已形成了庞大的毒品消费市场。有关人士指出,尽管政府及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毒品犯罪活动。但青少年沾染、吸食毒品现象日趋严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学校也是毒品犯罪活动的好场所,社会上贩毒者则利用青年教师的好奇感和学生的幼稚心理,诱师生染上毒品,确有事实。例:1998年某高校的在校生林某在舞厅结识一舞友,一见钟情地拜把为知己,夜间经常出入舞厅和酒吧之间。时间长了身体疲劳,心情烦闷,便向舞友要一支香烟,吸后精神大爽,一身轻松。事后干脆托舞友购此种香烟解疲忧,久而久之,慢慢沦为不可自拔的吸毒者。后因毒资不足,便走上了、抢劫的邪路,被公安机关拘留和学校开除学籍,从小青梅竹马的女友也抛弃了他。又例:一个生前是农村长大,身体结实,充满青春活力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学教师,也有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但他因损坏公物和打骂学生被开除了公籍,其妻在市内开了一间小店给其谋生。谁知他那空虑的灵魂写在茫然的眼里,散仔阿猫用一包“能消愁解忧”的香烟使兴奋不已。在毒品的快感中,他成了本行的老大,他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灵魂象找到依托,天天吞云吐雾,把家里人的责备和恳求当作耳边风,卖光家具才摆休,妻子生下一个受吸毒影响的畸形儿,绝望地哭泣着离他而去。一无所有的他拿起尖刀行凶抢劫,终至落入法网。他在教养戒毒过程中,由于毒素过深,最后他告别人间而走了。生前人人都叫他肥仔,可他死后却象一把干柴,脸色青黑乌紫,嘴角流着口水,头发蓬乱,满手是黑肿的针眼,眼睛圆睁,全身上下只剩下皮包白骨,这就是他吸毒的下场。 毒品的快感只是外在的诱惑,听着吸毒者的忏悔,透过他们的经历,我们不难触摸到他们内心渴求诱惑的源头——空虑。 近年来,学校的就读学生和临时流动户口人员逐年增加,人员成份比较复杂,加上社会上各种恶习及歪风邪气不断侵蚀校园,毒品犯罪活动也不例外,同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占领学校陈地。因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麻木不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稳、准、狠地打击力度,坚决打击各渠道进入校园的毒品犯罪活动,确保校园平安。 一、 要有力地打击毒品犯罪活动,首先校党委、校行行政要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要认真负责,按照中央综治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部署,采取各种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措施,把禁毒斗争列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常抓不懈,坚决遏制毒品犯罪活动在校园的泛滥。其次是督促基层党组织及行政部门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及家属子女要以史为鉴,远离毒品,关爱健康,珍惜生命。再次是采取丰富多彩的禁毒宣传形式,学校宣传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单位要求和个人自觉相结合的禁毒宣传教育。开展“禁毒教育图片展览”,举办“禁毒教育话题论谈会”,建立“禁毒教育基地”,使“禁毒教育”进入课堂等等,使毒品犯罪活动在校园没有可乘之机。 二、 禁毒工作是职能部门的光荣职责,校保卫部门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和公安部门,调动保卫干部、校卫队员、守楼人员的积极性,把好校门关,管好楼门关,理好公共场所,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使毒品犯罪者没有落脚的余地。 三、 禁毒工作是一项涉及高校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特别是校保卫部门、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团委和妇联的配合,这是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的组织保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开展人民战争,是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的力量保证。在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禁毒斗争,才能有力的打击毒品犯罪活动。 总之,我们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武器,贯彻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为指针,树立信心,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彻底铲除校园的毒品犯罪活动,为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美丽的校园环境而努力奋斗。

隔壁泰山(Live)-阿里郎迷人的大眼睛嘴角边的酒窝你的美貌哦让我神魂颠倒干净的白衬衫紧身的牛仔裤撒浪嗨呦哦我的心砰砰乱跳Hero4dazerotodahero偏偏爱上了邻家隔壁girlIfeellovebaby我想你多想变成你心中唯一的heroSuperman你说内衣外穿Ironman你说性格太装只喜欢内心纯洁的人猿泰山我是隔壁的泰山抓住爱情的藤蔓听我说嗷你是美丽的珍妮牵着我的手去浪迹天涯嗷别怕我的姑娘嗷Everydayeverynight浮现在我脑海你的微笑哦又让我神魂颠倒大胆的靠近我跟我大声的说撒浪嗨呦哦我的心砰砰乱跳学泰山爬树把脚给崴了和动物交流被狗给咬了遍体鳞伤是爱你的代价的话ok我也只能忍了Batman你说战斗力太差xman你说人物太杂只喜欢内心纯洁的人猿泰山我是隔壁的泰山抓住爱情的藤蔓听我说嗷你是美丽的珍妮牵着我的手去浪迹天涯嗷别怕我的姑娘嗷GocheetahgetbananaheymonkeygetfunkyGocheetahgetbanana慢慢的走过来靠近我就是现在我就是你心中的人猿泰山我是隔壁的泰山抓住爱情的藤蔓听我说嗷你是美丽的珍妮牵着我的手去浪迹天涯嗷别怕我的姑娘嗷

关于犯罪行为论文范文资料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融汇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监狱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做好犯罪预测和预防,搞好社会综合治理,提高对罪犯监管的效果等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为治理犯罪提供理论价值基础,在治理犯罪以及刑事一体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近些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与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首先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然后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定位等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犯罪 刑事

犯罪心理学研究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犯罪心理学科学研究具备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二是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三是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具体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以及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等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近些年来,我国对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司法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理论基础,但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在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不足。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

大量的犯罪与对策心理问题存在于治理犯罪过程或者刑事活动中,譬如犯罪心理产生与形成原因及其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等,犯罪心理学能够将与犯罪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心理科学的理论、 方法 以及成果,全方位的协助和支持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学、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一体化中作用甚大。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为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心理科学基础

犯罪活动与犯罪的治理与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此,对犯罪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理,从刑法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之手,实现刑法运行的内外协调,实现刑事一体化,就必须综合分析与研究与犯罪活动相应的各类心理因素以及问题,认真探究因与罪、罪与罚、罚与效的因果关联,使刑法运作具备客观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达到全方位协调的最佳状态、刑事一体化最佳效应的目的。同时,犯罪心理学研究注重犯罪及其治理具体心理因素和问题以及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犯罪活动心理因素和问题能够进行综合、动态以及系统地分析,为有效治理犯罪,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提升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立法、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犯罪本源当然是指犯罪产生的根本来源,是指不同历史条件下犯罪产生的共同原因、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对犯罪本源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有助于探讨犯罪的原始性、本质性、普遍性、偶发性以及随机性,对建立科学的犯罪学基础理论意义十分重大。而犯罪心理学研究以犯罪现象与犯罪行为本源为基础,对犯罪心理的产生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不同类别的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特点进行科学深刻地揭示与掌握,对犯罪活动现象与犯罪行为能够正确区别与认识,为犯罪人处置以及 教育 改造 措施 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刑事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法学界发展的基本思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科学的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心理标准,有利于它们自身研究的提升,从而提升了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科学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为打击犯罪与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论与措施选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的课题主要有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等,通过对这些课题的分析研究为犯罪的侦查与起诉,为打击犯罪与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论与措施选择,对提升与增强犯罪治理与犯罪刑事司法的科学与有效性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我国在历史上有过犯罪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包括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犯罪心理预防以及审判心理的探讨,但是一直没有成为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直到20世纪30年代,犯罪心理学才有西方国家传入到我国,但是由于历史原理,犯罪心理学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学科才与心理学分支,在短短三十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弊端,尤其是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问题突出。一是我国心理学研究虽然在揭露、发现、证实和打击犯罪、有关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上等基本理论问题有所建树,但是关注与投入欠缺,致使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整体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更是不足;二是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导致一部分人出现认识偏差,片面的认为犯罪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是学理,失去了具体实践功用;三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一部分人缺失必须应有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敏感分析出犯罪及其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不能将犯罪现象或者犯罪本源上升到心理学的认识与揭示的高度;四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一部分人不能充分了解与研究刑事法学等相关刑事学科及其司法实践,难于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有关刑事学科以及司法实践进行融合。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犯罪心理学学科性质与定位

犯罪心理学研究既要为刑事科学以及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犯罪的预防提供着心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着具体的方法与技术,同时能够在刑事司法中具体的方法、技术体现,并能够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等环节,使其兼备了学理和具体方法、技术两个方面的功用。从以上犯罪心理学的功能看,犯罪心理学应该是是刑事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刑事科学中的一门实际应用学科,是介于刑事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和定位,大力增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加大研究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犯罪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解决犯罪及司法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上下功夫,从而发现与探索新问题与新方法,不断开创新领域,充实和丰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研究。

(二)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方向

我过犯罪心理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犯罪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强调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不但应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还应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手段也不断体现科学性的特征。正逐渐形成完整的、独特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与专门的研究方法,系统化的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已有雏形。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脱离应用就毫无价值,就失去自己生存的价值,因此,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不能搞理论上玄而又玄的所谓“创新”,甚至出现连专业人士都看不懂,既不需要实证、又无实用价值的空谈理论。因此,犯罪心理学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在刑事一体化视野中开展犯罪心理学研究;二是开展犯罪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三是 总结 回顾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几次争鸣的意义;四是以应用为本,以服务于司法实践为目的,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五是加强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夯实理论基础;六是加强对现实犯罪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使之紧密联系实际;七是加强对犯罪侦查心理、犯罪人心理矫治、犯罪心理预测的研究。

(三)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

近几十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犯罪心理学学科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解释和预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现象的发生及其规律,必须在犯罪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方法开展研究,才能对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活动的规律释义明晰。因此,犯罪心理学必须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一是加大对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内的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从各分支学科角度去分析讨论罪犯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矫治的措施和方法,让犯罪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学各分支学科间形成的动态化体系结构中,达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目的,从而促进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二是增强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外的诸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以心理学领域外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其分析研究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生理学、社会学、 文化 学的发生机制,从而全面掌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能够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解释、分析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根源。

(四)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多元化与现代化研究

当前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并不断完善,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也应该走向多元化。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和分析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是在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研究中采用科学的实验设计;三是注重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类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手段和技术越来越先进,犯罪心理学研究也要融入现代化,譬如录音、录像、照相设备以及各种专门的现代化研究仪器,信号发生器、面部表情测试仪、自动记录仪、眼动仪、测谎仪等都可以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服务。

总之,犯罪心理学不断的发展进步,其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性与实用性,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理论能够科学描述、解释、预测以及控制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从整体上为社会控制减少犯罪服务。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独特的方式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更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网民的加盟。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负面影响日趋凸现,许多青少年由于痴迷网络带来的刺激和欲求,导致了许多不良社会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焦虑和关注。网络,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预防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第15次调查 报告 显示:截止2004年底止,我国网民9400万,其中24岁以下的网民占全部网民的。日前,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一项重要业余活动。由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另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当前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与网络有关的已经占到80%-90%,其中被害人以青少年居多。网络,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青少年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互联网上各种色情信息泛滥,加上青少年心理发育未成熟,如果缺乏有力的指导,对青少年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诱导,诱发其实施性犯罪行为。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暴利,纷纷效仿,色情网站应运而生,大肆传播色情影视.图片.文学作品。这些色情文化极大的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整日沉迷于对色情世界的幻想,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互联网上暴力内容,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暴力影视,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暴力犯罪心理。暴力内容的游戏对于一个心理尚未发育成熟,辨别力差的青少年来说很受青睐,在游戏中心理变异,他们模仿暴力游戏致使犯罪。网络给人们一个自由发展的虚拟空间,但是一些存在心理压力的人变的无所顾虑,在网络上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更是如此。由于网络上恶语攻击他人不用负责,青少年在网络 游戏中便用这种言语的攻击.谩骂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以来使得矛盾尖锐化,把虚拟世界的矛盾演绎到现实生活中,引发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叮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趋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有13万多人,占。由于青少年形成的网络成瘾及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

目前,网吧的消费群体绝大部份是青少年,因此网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网吧顾客成份复杂,社会闲杂人员较多,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屡有发生,到网吧上网的青少年人身安全容易受到威胁。二是各家网吧均有不同程度的向未成年人提供上网服务的违规行为,有的还超时限营业,容留部分沉溺网络的青少年“上通宵”,甚至为其提供食宿,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三是网吧经营者对上网消费者的网络行为管理不力,对个别人员的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采取默许态度,为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四是个别网吧采用下载有色情和暴力内容的图片和电影等违法手段吸引顾客,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败坏了他们的道德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喜欢模仿,涉世不深,易冲动,缺乏理智,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容易沉迷于暴力、色情等感官刺激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只图一时满足,盲目冲动,不计后果,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三)“技术崇拜”导致网络犯罪

在网络已覆盖我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青少年对高技术高智商存在某种程度的盲目崇拜意识。在广州大学生最钦佩的四位人物中,比尔.盖茨位于周恩来、邓小平之后,名列第三。青少年群体对技术的追求,对“知识英雄”的崇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青少年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容易造成对道德修养的偏废,认为个人素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思想从青少年对于黑客的态度上就可以略见一斑。许多青少年认为黑客是“侠客”,是“能人”,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指出,“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2】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 爱好 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方式不当,管理不善,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之一。

四、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与对策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开辟和建设青少年网站,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互联网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迫切需要共青团组织在占领网络阵地方面做出努力。团中央书记周强提出了“把团旗插上因特网”的 口号 ,倡导各级团组织积极构建青少年网上教育服务阵地,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过来。建立青少年网站,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吸引青少年的“眼球”。

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青少年上网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可能将青少年与网络彻底隔离开,否则会与西方青少年形成数字鸿沟。青少年对网络的热情就像奔涌的洪水,使我们难以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强行限制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上网。既然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禁止青少年上网,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把他们引往正确的方向,避免他们误入歧途,确保给青少年一片纯净的网络空间。

加强专门机构和人员建设。

虽然我国的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处理电脑犯罪的管理部门——公安部计算机监察司,但我国的“网络警察”无论从数量、整体素质方面来看,都与现实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专门机构建设中居然没有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建设,这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是十分不利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桂华,吴绍琪; 论计算机 网络技术 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06期; 109+111

【2】、陈君华 周重阳; 沭阳:网警成了“香饽饽” [N];人民公安报; 2006年

关于犯罪心理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犯罪心理学论文

2.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

3. 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4.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

5. 大学生心理与生活论文

为了使死刑真正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刑法应明确规定适用死刑必须坚持主观罪过与客观危害相结合的原则。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刑法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刑法论文范文篇1 浅谈死刑存废 死刑是生命刑,是当代中国最为严苛的刑法方式,它的存留问题一直饱受争议,是我国当前刑法改革最具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死刑的有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75个国家。但限制和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国际潮流,随着这股潮流,我国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原则上废止老年人犯罪死刑和取消13种经济性、非暴力性犯罪的死刑罪名。但这只是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权关注的升温,我们还有很多要做,以应对步入深水区的中国死刑改革之路。 一、目前中国可否全面着手废除死刑 当前,限制、减少最终废除死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特别是刑法界的共识,但该不该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废除死刑,则意见不一。 (一)相关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就当前的中国国情而言,全而废除死刑为之尚早。我国当下的刑事犯罪发生率特别是涉及公民生命的刑事犯罪发生率仍处于较高范围,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彻底全而废除死刑无从谈起。而另一种观点则觉得,我国目前就应着手废除死刑。如有人认为,死刑与道德伦理相悖,而且也不能对刑事犯罪行为起到吓阻作用,为保障死刑犯生命权,应立即废除死刑。 (二)基本立场 客观的说,从目前的中国国情来看,各方而社会问题非常复杂,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司法实践上还没有过停止适用死刑,也相应缺乏对公众死刑观念的必要引导,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全而废除死刑。因此,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在现阶段,我们只能少杀、慎杀,将死刑的适用控制的更为严格,但不可一下就彻底废除。 二、死刑改革的根据 不管上而任何一种观点,要想对现有的死刑政策进行改革,都必须有根据的制订出一套相应的解决方案,那我们进行死刑改革到底是该从功利上考虑,还是人道,或是其他?我们现价段应从法理入手,兼顾人道功利,制订出一套符合当下社会基础,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死刑改革方案。 我们制定刑法,规定死刑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分子,维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假设我们现在仅考虑人道全而废除死刑,而不考虑我国的实际社会基础,则在侧而助长了那些暴躁乖戾的不安定分子为图私利杀人越货的邪恶心思,增加犯罪数据,威胁公民安全,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而只考虑私利,即杀人偿命,一起凶杀案,结果双方都失去生命,笔者觉得这并不是个好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样只会将损失扩大化,对双方都不利,我们应考虑具体情况比如杀人动机、方式、杀人者个人情况等,再决定是否采取死刑。 所以,我们应该进行死刑改革应从法理入手,兼顾私利和人道。 三、死刑改革措施 就目前而言,司法控制是我国死刑改革的有效可行措施。现行刑法典第48条第1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但“罪行极其严重”的标准是模糊的,这就为不合理的配置死刑打开了方便之门。“罪行极其严重”量定客观危害,是死刑适用的一般化标准,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因人而异;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测查主观恶性,是判定死刑立即执行或者缓期执行的个别化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需因人而异。立足国情贯彻少杀慎杀政策精神,对“罪行极其严重”标准应予“严加”把控,对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尺度适当“放宽”掌握,通过公正司法达致“罪行极其严重”可判死刑的“犯罪分子”被限制到极少数。 (一)“罪行极其严重”:量定客观危害 就危害后果而言,危害后果的性质及其程度的不同是决定适用死刑与否必须考虑的因素。基于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极刑,因此,对犯罪人适用死刑应以其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具有相当性为必要,即只有出现致命性结果或者其他极其严重的结果时,才能考虑适用死刑;特别是在选择死刑立即执行时要尤其慎重。 2011年5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10年度工作报告指出:“将统一死刑适用标准,不是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均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尽量依法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起到了对死刑适用标准解释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了司法控制对立法不足的弥补作用,彰显了我国死刑的慎杀政策。 (二)“罪行极其严重”:考查主观恶性 为了使死刑真正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刑法应明确规定适用死刑必须坚持主观罪过与客观危害相结合的原则。主客观统一是我国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在适用死刑时强调这一原则尤为重要,并且该原则在刑法中应当明确加以规定。“罪大恶极”一方而指犯罪人主观恶性很深,不堪改造;另一方而指罪行严重,给国家和人们造成重大损害。 司法过程中,充分了解犯罪分子的罪前、罪中、罪后情况,可以得知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和人身危险性深浅,从而决定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可否缓期执行。如果犯罪分子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不大,即可判处“死缓”。 刑法论文范文篇2 浅谈经济犯罪死刑的废除 一、经济犯罪中死刑废除的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个国家废除死刑制度,只剩下78个国家依然保留死刑制度,我们国家是这78个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死刑存废越来越多地与这个国家的人权发展水平、法制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文明程度联系密切,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的人权、法制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评判标准。作为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经济类犯罪,是1982年全国人大会在《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经济犯罪一词,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在我国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另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以及刑法分则规定的侵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犯罪,如制造贩卖假药罪、贿赂罪,也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 经济犯罪的特征:第一,经济犯罪的贪利性。一些经济犯罪只要能得到钱,就会肆意践踏法律,不把道德和法律放在眼里。第二,经济犯罪主体有较高的智能性。经济犯罪的主体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或者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更强的反侦察的能力。第三,经济犯罪的可变性。第四,经济犯罪的复杂性。首先,经济犯罪主体的复杂性。其次,经济犯罪所涉及的法律复杂性。最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犯罪的犯罪的复杂性。 二、经济犯罪死刑废除的原因 随着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试图论述经济犯罪死刑废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犯罪适用死刑不符合刑罚的公正性。公正性是刑法最重要的价值,也是历来立法、司法、执法所追求的原则与精神,而判断一个刑罚是否公正,就是要看到其是否符合罪责相适应的原则。罪责相适应原则要求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罚当其罪。第二,经济类犯罪适用死刑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国已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必然是现代法治社会,健全、理性、高效的社会主义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作为现代法治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刑事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义、平等、自由、安全、秩序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也是现代刑事法治内在的核心价值。第三,经济犯罪适用死刑违背人道主义原则。贝卡利亚在首次提出废除死刑时曾经说过:“如果我要证明死刑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我就首先要为人道打赢官司。”第四,死刑的配置并不能有效地遏制经济犯罪。在我国虽然不断有犯罪分子因贪污、受贿、伪造货币等被判处死刑,但是经济犯罪屡禁不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死刑的适用并不能有效地遏制经济犯罪,这需要从产生经济犯罪的深层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 第五,废除经济犯罪死刑有利于遏制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家社科规划《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重大对策研究》课题组认为,中国外逃的4000多名贪官中,金融体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约占,其他部门约占,与贪官外逃相伴生的是资金外逃。中国1988年至2002年,资金外逃额共亿美元,年均亿美元。 第六,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是影响我国国际司法协助的重大障碍。西方国家以人权保障为由不向中国引渡或移交外逃经济犯罪的嫌疑人,需要加以研究。虽说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全面禁止死刑的客观条件,而西方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废除了死刑或者极少使用死刑。面对大量经济分子一旦被引渡回国就有可能判处死刑的情况,西方国家也会因此而难以与我们合作,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经济犯罪死刑废除的立法完善 第一,及时废除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和侵犯财产罪中的死刑。从立法上及时废除对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规定的死刑以及侵犯财产罪中的死刑复核当前我国刑法立法趋势。第二,在条件成熟时废除贪污贿赂中的死刑。贪污贿赂行为时以权谋私,用国有财产来满足其个人私欲的行为。第三,加强无期徒刑的惩罚力度。既然应从立法上废除经济犯罪的死刑,那么就应该对于仅次于死刑的无期徒刑的惩罚力度予以加强。以便更好地打击经济犯罪,遏制此类案件的发生。第四,完善罚金刑的适用。罚金刑作为我国一个刑种,在惩治经济犯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应当从刑罚手段上加以完善,即:采取高额罚金刑与易科处罚金刑相结合的手段。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我国宜采取用罚金易科自由刑的制度。 四、结语 冯亚东教授在其著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谈到:“对于个人的邪念,我们防不胜防,但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不一国家和法律的名义剥夺人的生命,这是考虑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根本价值作出的明智选择。”我国经济犯罪适用死刑有不合理的地方,应当在立法上废除经济犯罪的死刑。同时,完善经济犯罪立法和刑罚适用,使经济犯罪得到适当的处罚。这样可以使我国刑法更加健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1. 刑法毕业论文范文 2. 刑法毕业论文 3. 刑法学年论文范文 4. 浅谈刑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刑法学年论文范文

关于违法犯罪行为论文范文资料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刑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刑法的论文篇1 浅析刑法中正当化行为初 刑法中正当化行为,一直都是一个歧义众多的法律术语,一如“一张普罗透斯似的面孔,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逻辑学认为,要想深化研究某一理论,明确基本概念必不可少。所以,面对这个有着众多歧义,且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刑法概念——“正当化行为”,首先要做的,便是厘清其内涵外延,明确其类型划分,而这无疑对“深化刑法理论研究,完善正当化行为的刑事立法,推动正当化行为的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1 正当化行为的理论界定 一般认为,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体系中,对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正当化的行为,统称为违法阻却(性)事由,但日本有学者称其为“正当化事由”,或注括号“阻却违法事由”;德国有“阻却违法性”和“合法化事由”等词语;意大利多用“正当化原因”一词;俄罗斯以“排除行为有罪性质的情节”来予以表述。而“合法抗辩事由”则是其在英美双阶层刑法理论体系中的指称。我国大陆对于正当化行为的称谓就更多了,学者们对此莫衷一是。 在诸多称谓中,最具典型的便是以下五种:违法阻却事由、合法抗辩事由、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构成的非犯罪化、正当化事由。 2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的正当化行为 要在众多称谓中厘清正当化行为的确切内涵,我认为,首先至少必须要研究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概念对比。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宏观说明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是“构成要件该当性(核心)、(事实的评价)—违法性(法律的评价)—有责性(责任的评价)”这样的三阶层评价系统。它将一个整体的行为,以不同的意义划分为不同的犯罪成立要件。而我国大陆地区的犯罪构成系统则是犯罪构成四要件,即“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体要件”。四要件以“社会危害性为内容出发点,以要件齐合填充为构造形式”,意图从整体上综合宏观的评定犯罪行为。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在实质内容上的对应 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中“构成要件”的要素的种类: 行为主体(只含“自然人与法人”及“特定身份”之内容,无责任能力评价) 行为客体(结果犯/行为犯,“法益”—社会秩序的想象价值) 行为(核心.符合构成要件的犯罪事实,包括行为时间、地点、实施方法或手段) 行为状况(行为时的特别情状) 行为结果 构成要件的故意与过失 对应性: “该当性” 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我国大陆地区犯罪构成理论 行为主体特定身份要素——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行为客体——犯罪对象 行为、行为状况、犯罪结果——犯罪客观要件 故意和过失——属于主观要件罪过的内容 “违法性” 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我国大陆地区犯罪构成理论 形式的违法性判断中阻却违法事由(消极违法性因素,但在犯罪构成理论本身内进行考察)——排除犯罪性行为(不在犯罪构成理论本身内,但在对行为作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审查时,又必须考虑是否具有这种阻却犯罪性的行为情形) 实质的违法性判断——犯罪客体要件 区别: 大陆法系国家:违法性判断存在着超法规性,即合法化事由的合法存在;实质违法性只是‘yes’ or ‘no’的问题,并无程度上的差别。 我国:罪刑法定要求,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客观要件都由刑法规定;犯罪客体要件与犯罪概念中的社会危害性紧密相连,它体现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 “有责性” 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的“责任”要素包括: 责任能力:行为人的负罪能力(刑事责任年龄以及精神状态) 责任故意:仅为对违法性的认识,不包括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 责任过失:判断是否具有阻却主观注意义务的违反性 期待可能性:期待行为人在彼时彼景下作出其他适法情形 对比: 责任能力要素——犯罪主体要件下的责任能力 责任的故意和过失——归于犯罪主观要件的罪过因素中 期待可能性,暂时并无与之相对应的完整部分 3 结语 形式上的侵害性、实质上的正当化、法律后果上的阻却事由,以及不受法律否定评价的性质,正是正当防卫的经典表述。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法系都对正当防卫进行不懈的研究,正说明了刑法谦益性是现代刑法的大势所趋,刑法体现人权保障是当今刑法的人心所向。所以,为法秩序所容忍、为保护法益所必需、法益衡量的重要标准——即是正当化行为合理存在的依据。正当化行为,既是对不必要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反抗,更是一种公民权利的自我保护手段,我期待在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可以将正当防卫纳入,从而具体贯彻程序高于实体、保护重于打击、预防先于惩罚的现代刑法理念! 刑法的论文篇2 论刑法运行中的重刑思维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病态现象,然而只要人类社会存续,犯罪必然如影随形,“刑期于无刑”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基于犯罪所具有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对犯罪行为人处以重刑是一种可以理解的世界性偏好,即使在公认的法治程度高的西方国家,废除死刑的民意调查也是难以得到超过半数的支持,由此可见一斑。具体到我国来讲,重刑思维就不仅仅是偏好,而是一种汹涌澎湃的狂热了,“刑, 从刀 ,井声, 刭也。”刑的本意就是一把刀,用来割人脖子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镇压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的武器。从古至今,这一思想得到了极好的继承及发扬。然而正是这种可以理解且极具弥散性的重刑思维,深刻影响了我国刑法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各个方面,其正面效应趋向递减,而日益成为横亘在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的重大阻碍。本文拟对我国刑法运行中的重刑思维的渊源、表现、危害性进行分析,提出改善重刑思维可能的努力方向。 一、重刑思维的渊源及传统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刑罚严酷而苛杂的开端,“夏刑三千,周刑二千五百”,“夏刑则大辟二百,髌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殷因于夏,盖有损益。”(《尚书大传》)春秋战国以至秦国的强大到最后统一六国,历经商鞅、慎到、韩非子等人的不断发扬,重刑主义思想达到顶峰。其认为由于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人君(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大敌矣。”(《 商君书·错法》),因此民众是可治理的,治理的工具就是赏和罚,而且在法家的眼中,这两种驱驰民众的方法并非同等重要,罚的力度远远大于赏,即“治国刑多而赏少,乱国赏多而刑少。 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特别在社会动荡不安、利益纷争加剧的时代,刑罚轻缓是无法治理国家的,“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韩非子·显学)而根据社会现实加重刑罚则会收到“ 藉刑以去刑”(《 商君书·开塞》)的目的,即“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故无刑也”(《 商君书·说民》),“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而且重刑主义被包装为爱民举措,民众畏惧重刑,就不会以身试法,反而对其是一种爱护。 “夫火烈 ,民望而畏之 ,故鲜死焉,水懦弱 , 民押而玩之 ,则多死焉 ,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其后虽历经汉代学者反思及批判,抛弃绝对追逐重刑的做法,但因这一思想契合封建帝国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被隐蔽地保留下来,即董仲舒儒法合一,外儒内法的改造方式,剔除了绝对重刑主义过分暴虐残酷的内容,吸纳其对于君主专制集权有益的观念做法。在其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刑思维的面目虽然大体上趋于温和,但其内核却历经王朝更迭而未曾变异,如同远古的幽灵般一直盘踞在上到执政者,下到普通民众的观念之中。 二、重刑思维的表现形式 1、复仇思想根深蒂固,重刑观念挥之不去 作为一个从封建时代到现代文明社会之间缺乏过渡时期的国家,没有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启蒙运动的思想洗礼,旧有观念从未被彻底抛弃,而西方舶来的人道、自由、法治等进步观念未彻底扎根于国人心中,反映在刑法领域,就是复仇思想和重刑观念的根深蒂固。我国自古就有“父之仇, 弗与共戴天; 兄弟之仇,不反兵; 交游之仇,不同国。” (《礼记·曲礼上》)的说法,从官方到民间都对复仇思想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同情及宽容,而这种态度反过来又鼓励着复仇思想和行为的持续存在。在现代社会,追诉犯罪的权力原则性地属于特定的国家机关所有,不允许公民个人进行复仇。但是复仇观念并未因此无用武之地,只是变换了存在并起作用的领域而已,它仍然广泛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审视来今年来的社会热点,被公众及学界高度关注的刑事案件,除了少数的案件,因为脱离大众朴素正义观而被认为量刑过重以外(许霆案,“天价葡萄案”、“天价手机案”),其余案件中,公众主导的舆论均一边倒地呈现要求对被告人处以重刑乃至死刑严惩,如张明宝案,药家鑫案,李昌奎案。 2、对立法中新增罪名及加重刑罚的强烈诉求 纵观近期的刑法修正案,对民众意见广泛听取,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组织考试作弊罪、替考罪等一系列罪名,立法的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此外,相对于已经被立法机关吸纳而成为刑法条文的建议,因此公众强烈呼吁刑法中增设见危不救罪,许多学者也积极为增设该罪论证。但是将扶危济困的道德义务上升到刑法中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不仅存在是否符合刑法理论自洽性的问题,而且对公民课以过高的义务,过分限制公民行为自由。 三、重刑思维的危害 1、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恶化刑事被告人的处遇。 重刑思维在严惩被告人的同时更加追求“杀一儆百”的威慑效果,相信重刑乃至死刑在整个刑罚体系甚至整个社会治理手段中具有最大的效用,“禁奸止恶,莫若重刑,禁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这种观念与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能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反而出现“失期当斩、举大义亦死”的尴尬局面,逼迫民众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在司法机关的追诉惯性和民众的舆论压力下,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的正当权利被忽视和牺牲了。 2、阻碍现代法治的推进,蚕食司法改革的空间。 当代刑事法治建设具有一些普世公认的价值追求或者说评价标准,例如刑罚轻缓化、人道化、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以未决犯不羁押为原则、严格限制死刑乃至最终废除死刑等。虽然各国因为国情不同而对刑事法治存在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形态各异的法治建设道路,但是这些基本原则和方向是毋庸置疑的,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法治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传统的有罪推定、重刑思维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现实的刑法运行过程各方面都或深或浅地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 “我们的极刑主要是针对那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这就是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突出打击重点、少杀慎杀综合起来得出的判决”,但是因为该案被告人李昌奎奸杀少女、摔死男童的恶劣的手段和及严重的犯罪结果,相比药家鑫案有过之而无不及,公众在对比之后自然对李昌奎案的死缓判决表示抗议,终审法院不得不做出“李昌奎案不存在任何黑幕,或法官徇私枉法的问题”、“该案判决结果是经过审判委员会表决的”的声明。此前“为中国死刑判决立下创新型的标杆”的期许也显得过于乐观,这种尴尬结果准确地说并不是该案判决过轻,而是药家鑫案判决过重,在可以判处死缓的时候在强烈的死刑立即执行舆论下对后者作出了妥协,导致此后类似案件只可重不可轻的结果。这种案件恶劣的社会效应及其不利于我国限制死刑、最终废除死刑的目标实现。 3、影响国际刑事司法协作和国家形象 从具体层面来说,我国在重刑思维影响下的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影响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广泛开展,因我国在贪污等犯罪中规定有死刑罪名,依据“死刑犯不引渡”的国际惯例,这些犯罪嫌疑人一旦潜逃境外即难以被遣送回国。我国每年实际执行死刑数一直讳莫如深,不但国际社会无从得知,国内学者对此也有“囿于缺乏司法信息等第一手研究材料而无法做到具体深入和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2〕的困惑。在经历共九个刑法修正案,特别是刑法修正案八、九大幅度削减死刑罪名的情况下,我国现行刑法存留的46个最高刑保有死刑的罪名中,仍然有很大的削减空间。 四、改善重刑思维的努力方向 1、增加对犯罪的宽容度 犯罪,是孤立的个人挑战社会最极端的方式。它理所当然受到社会中所有良善公民的憎恶,这种憎恶对于威慑犯罪、捕获犯罪人、对受害方给予心灵慰藉都是非常有益的。“人们对犯罪的愤恨影响与引导着社会对犯罪所作的反应,这种愤恨对社会的正义来说是不可缺少的。”〔3〕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深厚侠义精神的国家来说,嫉恶如仇、“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都是支撑社会良好运行的动力。如同菲利的犯罪饱和理论,每个社会因其独有的政治、经济形态,必然具有与之相匹配的犯罪数量。如今的人类依旧对犯罪现象深恶痛绝,正是因为人类更加意识到人本身的价值,意识到犯罪并不是个人绝对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意识到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犯罪政策,才让我们对于犯罪人给予更多的宽容和谅解,而不是寻求用对其课以超过其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及社会危害性的重刑来抗制犯罪。 2、承认刑罚的作用的有限性 与道德、舆论、行政措施等现存的对抗犯罪的方法相比较,刑罚确实是最具强制力且威慑力的措施。一种意识上拟制的愿景。另外,刑法的运行所存在的副作用越来越被认识到,其报应犯罪的同时也刺激犯罪,预防犯罪的同时也滋生犯罪。如耶林所说“刑法如双刃之剑,用之不得其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因此,在心理上抛弃刑法万能的思想,接受刑罚作用的有限性,宽容不仅是对犯罪行为而言,对刑法本身也需要宽容的保护,它是刑法得以良性运行的必须空间。 3、积极引导民意,创造民意与司法之间相对独立的空间 民意与司法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尤其在刑法领域,民意与刑法的交互影响始终是刑法运行中不能忽视的重大课题。刑法与道德关联密切,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在各部门法之中独得公众恩宠,备受媒体瞩目,特别在重大案件中想低调而不可得。在许多情况下,公众的密切关注与刑法运行呈良性互动的关系,公众与刑法的距离拉近,增加了认同与理解,刑法的价值理念与具体规范也得以传播与遵行。但重刑思维几乎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具有十分广泛的民意基础,稳定性极强,如果要对其予以改善,在刑事立法与司法运行中不能一味的妥协与屈从,刑法不应只是被动的反映社会,在社会变革与进步中也应有所担当,成为引领社会心理的力量。另外,刑事司法办案毕竟是极具专业性的活动,其有自身的话语体系,应当与民意保持一定的隔离,减少它对案件审理的负面影响,从前文对药家和李昌奎案的分析中,司法机关对民意的态度如草上之风,对于刑法的权威和公信力也是极大的损害。 猜你喜欢: 1. 刑法方面毕业论文3000字 2. 刑法毕业论文范文 3. 刑法毕业论文 4. 刑法方面毕业论文参考范本 5. 刑法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刑法具有保护价值与保障价值,而刑法保障价值作为刑法保障功能之价值彰显,具体表现为刑法保障国民利益价值和刑法保障被告人特定利益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刑法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工业和城市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前,超标排水、排气、排污、重金属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及时采取有效 措施 ,打击环境犯罪,用法律途径惩治环境犯罪行为,促进我国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刑罚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当前我国环境犯罪相关刑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完善环境犯罪刑法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为打击、惩治环境犯罪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环境犯罪;刑法;问题完善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当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已经给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进一步完善环境犯罪相关刑法,既能充分发挥刑法在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 教育 、震慑、惩治作用,又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然而当前我国相关的环境刑法还不完善,其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彻底。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相关刑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由于人类前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索取和破坏,导致当前雾霾、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使得很多国家纷纷走上了通过立法来打击环境犯罪的路子。因此,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是保护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当前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些环保策略,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帮助但效果有限,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在不断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正逐步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破坏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水土流失、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犯罪行为,离不开环境犯罪刑法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环境相关法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相关刑法的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二、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客体、保护范围不明确

在对我国当前环境犯罪相关法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我国法律中对环境犯罪的客体的界定十分不明确,有时甚至存在无法确定环境犯罪客体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离不开传统的立法模式,由于当前我国相关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仍然采取传统的立法模式,而环境犯罪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最终导致环境犯罪客体界定模糊的问题。此外,我国环境犯罪的保护范围也不明确,我国当前的环境犯罪刑法虽然对常规的环境违法行为做了相应的规定,然而却对水土流失、噪音污染、非建筑引发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处理一些环境犯罪行为过中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

(二)归责不科学

当前我国的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的归责方面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并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虽然我国社会各界对环境犯罪行为都普遍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然而对环境犯罪的惩治方面仍然存在低限度处罚的问题,甚至对于一些环境破坏行为就采取警告、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等措施一了了之,而没有严格的明确责任。这些现都,不利于保护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反而为一些个人和企业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带来了可乘之机,必然会导致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犯罪行为的不断加剧。

(三)对环境危险犯规定不足

一般而言,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是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法律来界定环境犯罪行为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环境犯罪具有持续时间长、行为持久性等特点,必然导致以此来惩治环境破坏行为不但根本无法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目的,而且还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不可扭转的影响。当前,我国这种事后处理的环境犯罪刑法模式使得刑法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进一步完善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危险犯方面的规定,明确环境犯罪的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立法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在充分调查和研究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犯罪刑法将环境犯罪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同等对待处理,这根本无法满足打击和惩治环境犯罪的实际需求。从本质上而言,环境犯罪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环境犯罪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要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因此,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这一规定根本无法体现对环境犯罪的惩治决心和重要威慑力,导致对环境犯罪的处理可操作性差。此外,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对一些环境犯罪行为的相关罪状存在描述迷糊、界定不明确等一些纰漏和问题。

三、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相关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界定保护客体及保护范围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保护客体、保护范围界定模糊的现象,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首先要明确界定犯罪客体和保护对象,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在保护当前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职能和有效作用。其次,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还要进一步扩大对环境保护的范围,特别是针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环境犯罪刑法只有,不断的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层面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和有效性。

(二)明确环境犯罪的相关责任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环境问题不断突出,一些个人和企业环境破坏行为和环境犯罪屡教不改,部分社会个人和群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这些现象的存在与环境犯罪刑法打击力度不够、归责不明确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导致我国环境犯罪刑法根本无法充分的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的作用。因此,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必须进一步明确对环境犯罪的相关责任,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的效果。

(三)增设危险犯的规定

危险犯,即“以行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险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没有对危险犯的相关规定,而增设对危险犯的规定可以有效地预防以破坏结果来规定犯罪而带来得对环境破坏不可扭转的损失。在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增设危险犯的规定,能充分发挥刑法对环境犯罪的预防作用,可以在环境破坏最终结果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遏制,以达到达到惩治环境犯罪的目的。

(四)设置独立立法体例

通过对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并没有对环境犯罪设置独立的犯罪类型,而将环境犯罪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混为一体,这必将会影响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和惩治力度。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对环境犯罪独立立法的相关措施,基于环境犯罪的本质及特点出发,通过独立立法来加大环境犯罪刑法的威慑力和法律效力,以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环境犯罪刑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不断的完善环境犯罪刑法才能够应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的起到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打击、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目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现状及其研究对策[J].上海 财经 学院,2013,13(09):116-126.

[2]张文丽.分析我国环境犯罪立法完善的重要性[J].江苏经济管理学院,2011,13(05):118-125.

[3]王关媛.我国环境犯罪的几个基本问题[J].吉林财经学院,2012(07):120-126.

[4]徐梅玉.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着力点论析[J].湖北工商学院,2012,13(11):119-124.

[5]李立旺.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完善的有效途径探讨[J].浙江经济学院,2011,11(15):132-136.

一、将食品安全犯罪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食品安全犯罪既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也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食品安全犯罪则主要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考察,对不特定多数人的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对公共安全的破坏显然重于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因此,将食品安全犯罪归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更符合其罪质,符合刑法对于食品安全保护的目的,实践中能更有效的对食品安全犯罪进行打击。

二、扩大食品安全犯罪规制的行为

《食品安全法》在食品的包装、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设立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对有可能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而目前刑法中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刑事责任只体现在生产、销售环节,其他方面在刑法中并没有体现。实际上在食品流通的其他环节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应扩大食品安全犯罪的客观行为,从单一的生产、销售行为扩大到包括包装、运输、贮藏等一系列行为上,从而更好的全方位对食品安全进行刑法保护。扩大刑法关于食品安全犯罪本罪的打击范围。

三、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观形态包括过失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刑法立法中,都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公共安全犯罪规定了过失危险犯。美国食品安全犯罪普遍遵循这个原则。这种责任原则不要求原告明确证明缺陷的存在,并且原告不需要证明产品缺陷是造成损害的原因。在我国,故意犯罪占较大比例,因为绝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不法生产经营者为谋取暴利而人为造成的。但是因过失行为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高发的事实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食品安全犯罪不能只惩罚故意犯罪。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中,除了食品监管渎职罪外,因重大过失引起的严重食品安全事件,只能间接适用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食品犯罪的主观罪过包括过失,那么,我们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将更加全面有力。

四、细化罚金适用标准

《食品安全法》中罚款标准是根据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的不同而确定不同幅度的罚款。采取特定数额制和倍比制两种立法模式,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罚金也可考虑采取同样的立法模式加以规定。

(1)设置食品安全犯罪罚金的最低数额。原则上罚金的数额应高于食品违法行为所要承担的罚款数额。(2)对罚金刑量刑幅度细化,对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观、客观行为、危害后果以及犯罪人是否为累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防止出现量刑的畸轻畸重,实现食品安全罪责刑一致。(3)针对自然人犯罪与法人犯罪设置不同的罚金刑体系。法人食品安全犯罪的罚金数额要高于自然人犯罪的罚金数额,以区别对待,实现不同的惩治效果。

五、增设资格刑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犯罪分子从事食品安全犯罪的可能性,必须增设相应的资格刑。《食品安全法》中虽规定了资格处罚措施,如吊销卫生许可证、停止生产经营等。这种打击和威慑效果明显不足:行政处罚措施力度小,且没有具体禁止从事生产经营期限的限制。

鉴于食品安全犯罪往往是滥用自身的某些资格和优势实施,因此,对食品安全犯罪资格刑进行设置时,从业禁止等资格刑可适用于生产经营者;强制破产可适用于单位。根据犯罪的情节不同和危害后果严重程度,对食品安全犯罪人处以禁止从事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不同期限的刑罚。在具体设置资格刑时,要针对不同种类的犯罪,选择相适应的资格刑种类。

刑法论文开题 报告 相关 文章 :

1. 法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 有关法律毕业论文范文

4. 法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失落论文范文资料

我们匆匆地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语言,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 议论文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1

曾经自己很恐惧离别这一个词,总觉得世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离别呢?总是纳闷为什么人们不能永远不分离呢?自己曾很天真地想,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自己永远会跟他们在一起的。

也可以说是因为害怕离别,逃避现实才会这么说。那时的自己虽没有经历过离别,但亲眼目睹过,在电视上看到过,也同样听说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话。但始终不愿接受要离开不想离开的人的现实,沉溺在自己渺小而不切实际的幻想里。

直到我亲爱的外婆逝世,我才第一次真正品尝到离别的滋味。那时我五年级,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心里猛地沉了一下,但没有太多悲痛。然而当我回到家,看到爸爸安慰着痛哭失声的妈妈,我才朦胧间意识到,我的外婆走了,从此她再也不能买给我好看的凉鞋了,从此她再也不能做好吃的甜点给我吃了,从此我再也不能帮她捶背,看她欣慰地微笑了。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爱她,我还没来得及懂事去回报她,我甚至没有跟她说过“我爱你”,她便不在了。

每当我想起这些,眼泪便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泪水会打湿我的衣裳。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明白,我不可能不经历离别,我不想离开的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开,这由不得我,而是一种规律。人生下来就注定要经历诸多离别,谁也避免不了。

关于离别,在我印象中有一个男同学我记得最清楚,他是我第一个英语班的一个很捣蛋的男孩子。自从那一个英语班结课之后,我们班的同学便再也没有见过一次面。但他还和我见过一面,那时我才三年级,一次放学回家,看见他坐在我们小学门口,不知在干什么。看到他,我颇为兴奋地挥了挥手,为能在这看见他而感新鲜。他看见我,笑着挥了挥手,说了一句什么,现在我已不太记得,只记得那句话是嘲笑我的,以至于我愤愤然离开了。

后来,我们再也没有遇见过。我和他算不上什么朋友,连话都很少说。当日子过去很久之后,我在偶然一天发呆时,竟想到了那位男同学,想到了那次遇见。那时的我早就忘了他的名字,连他的样子都淡忘了。但让我唯一记得的就是他穿着 篮球 服,坐在小学大门前的花圃旁,朝我笑的那个样子——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想到那个场景时,心里便会五味杂陈。

直到现在,当很多以前的朋友从我生命中走出后,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是那个场景教会我离别,告诉我离别的寻常性。我永远不会忘掉那个场景,它象征着我与朋友间的第一次离别,代表着我人生里的又一种离别。每当我想起它,我便会轻轻地叹息。

有一句话很哲理:“相遇便是离别的开始。”。是的,没有人会不经历离别,每当我们开始一段相遇,便宣告着这段相遇注定会有离别的时候。有相遇,自然就会有离别,不可避免,也无法逃避,不管是否愿意,都要接受。我们的人生便是在无数个离别中度过的,与玩伴的离别,与初恋的离别,与中学的离别,与学习的离别,与父母的离别,直到有一天,与世界的离别。

所以,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对于离别,我便尽力地释怀。我明白了离别有多频繁和正常,也同样不会再因为它而伤感悲痛。对于离别,我只当是一次人生 经验 ,经过之后人生则会更芬芳。

所以,在离别的那一刻,请不要哭泣,只用微笑,然后勇敢地再去寻找下一个相遇。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2

回想往昔,岁月如梭,十载光阴,转眼已逝;寒窗苦读之时。又是一年 毕业 季,几人欢喜几人愁。成就了多少美梦又荒了谁的青春?

刚踏进校园的时候总是想快点迈进社会,拜托学习束缚之苦。当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又感慨万千,倍感举步维艰。

在生活的压力下,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终将游走四海,告别喧哗的校园,进入繁杂的红尘俗世。恍惚间,我来到北方也半年多了,用身体感受了北方凌厉的寒冬和同样烂漫却少了些绵绵细雨的春天;同样,也经历了很多人、很多事,内心慢慢地开始学会了承载,学会了坚强。

话说:“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正式开始驻外生活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人员少、活动范围小、交际圈窄,这就是必须要面对的实际情况,每天面对的就是十来个同事,工作之余就是吃饭或是睡觉,而这三者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楼里面就可以完成。时间越久,心理就越觉得枯燥无味,但无论怎么样,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也是当初无悔的选择。只要能保持一颗乐观、积极向学的心,敢与寂寞、浮躁抗争,我相信我们就能放下包袱,从容地轻装前行。

在北方工作,难以割舍的依然是对家的那份牵挂,当一个人静静的时候,就会想起奶奶慈祥的面容和父母那双双充满无限期待却又饱含着一丝淡淡不舍的眼神。脑海里时常会想起这么一首歌:“无论我们走的有多远,也走不出你的心;无论外面有多么复杂,想起你我就不再害怕……”我们承载着父母的`期待、亲人的嘱咐、好友的祝愿,还有自己内心深处那一份渴望翱翔苍穹的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华终会蹉跎,那种“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志也将被现实冲淡。人生旅途,难免坎坎坷坷,外面的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但即便是惊涛骇浪或是万丈深渊,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举步维艰之时,仍需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承诺。

只身一人的他乡路,难免会有些迷茫和困惑,经常会问自己,是自己的生活出了问题,还是心态出了问题?我们是要改变环境,还是最终被环境改变?……种.种内心的躁动,最终还是归于了平静。每天的工作还是必须得认真做完、每天要面对的人还是必须得真诚地面对、每天的生活仍需倾心地过。事情总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能坚定内心的自我,用心去体会,用勇气去面对,用真情去感动,认认真真的、虚心坦诚地为人处事,相信结果是不会令人失望。

曾经纯真的你我,离开了校园,踏上了真正的人生路,无论这条路是充满鲜花、掌声还是荆棘密布、泥泞不堪,既然选择了,我们就得坚持,只要怀着一颗阳光和永不放弃的心,相信明天会是一个成长和收获的明天。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3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本属于灿烂的季节,我们却面露难色。非常时期,谁也不愿意去触碰那一抹玄色。离别,难受得像鱼刺穿插进喉结。班驳的梦,变的苍白。日复一日地无言,日复一日地自我催眠。我们总是仰望,听花和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倘若记忆真有来路,世人便不会痛苦,愁闷。记忆就像发疯的蔓藤,无边无际地蔓延;记忆又像开闸的潮水,潮起潮落的澎湃。离别在即,我就像凌晨三点的海棠花无眠,断断续续的记忆串成一片。

离别是痛苦,记忆是幸福。痛苦感染着神经不停地痉挛,和着泪滑进心田,牵扯出记忆的碎片。曾经,我们在雪中疯跑,跑到停止心跳,跑到地老天荒;曾经,我们在落英缤纷的季节乱谈理想,谈得七荤八素,谈得白沫飞舞;曾经,我们在昏暗的教室角落吹着漫无边际的牛。幸福得忘记时间的破碎,忘记离别的青色。那些落雪,承载着我们的梦,班驳的畸形的无法实现的梦;那些花儿,承载着隐忍下的独白,寂寞的单纯的无可消受的独白。

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无法泅渡的河,关于青春,关于离别,永远到达不了彼岸。双手紧握无法忘却的记忆,还有淡淡的物伤。欢笑定格在曾经栖息的城市。永恒。老板总是肆无忌惮明目张胆地逃课,成绩却出奇地优秀,优秀得让人大跌眼镜,俏皮的笑脸恰如其分地化解各方面的忧烦。恋上网络,创造童话般的王国。乐此不疲。施主热爱音乐。执着。美国乡村音乐到萨克斯风,圆舞曲到钢琴协奏曲。最喜欢的中国歌手--郑钧,总是给我模仿他的声音,低沉,沙哑,略带忧伤。深情的表演让我们感动,忧郁的眼神闪过一丝欢悦。独行侠在绿茵场上挥霍生命,挥洒青春,指点脚法,激扬 足球 ,身影闪动,热情洋溢。每一次都会带来震撼,抢断,盘带,过人,突破,射门,流畅的动作让场外沸腾,眼花缭乱快意恩仇。我总是看小四,安妮的作品,沉浸在易遥,薇安的阴暗的世界,痛彻心扉。写些蹩脚,名不见经传的书评,还洋洋自得。我们总是任性,漫无目的地透支生命。想起我们围坐客厅,谈金钱,谈未来;想起我们为一片烤鱼大打出手,笑成一团;想起我们骑单车爬西山,鼻青脸肿。

告别晚会,大家引吭高歌,似乎一切与己无关。高高在上。老板挺直腰板,慷慨激昂地说;“我们HAPPY通宵,今夜没有眼泪。”半夜,老板因故回老家,我们送他到火车站,彼此拥抱,与他告别。他眼噙泪花,故作镇静地说;“今夜没有眼泪。”列车呼啸,老板走了,很决绝。回到KTV,大家缄默了,包厢内活跃着渐次闪现的七彩霓虹和电视聒噪的声音。我们喝酒,欢乐,抑或痛苦都沉浸在泡沫中。

抹却伤,刻成殇。别了,我的青春;别了,我的兄弟姐妹。或许今生今世,我们很难再想交,彼此铭记,曾经的悲伤,曾经的欢笑。

烟花之所以灿烂,不在于生命的长久,而在于发出光焰的瞬间,已经留住了永恒。

但是,离别终须要离别,记忆注定要重演。新的正在突起,旧的已经消亡。

望着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一阵失落,曾经的兄弟如今散落天涯,就像一颗颗尘埃,湮灭在尘土。为梦而生的一代就走到尽头。离别是归期还是尽头?

离别只是暂时,情谊才是永恒。但愿人长久,千里心相连。

面对离别,惟有用天马行空的文字来祭奠花开的记忆;面对离别,惟有用灵动如飞的字符来悼念逝去的年华。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4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潮涨潮落的一瞬间,许多事情已化为虚无。从此永远消失。生命里太多的事情总是让人憔悴,让人感伤。而你的容颜犹如是藏在那岁月的背后,虽然美丽我却不能拥有。你已渐渐地远我而去,而我梦里无法与你牵手。

岁月的年轮拂平那两颗受伤的心。蓦然回首我们走过的曾经,虽有遗憾,但心中已然多了一份坦然。

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是你,悄悄的走进来我的世界。此后,我的世界充满了欢笑与阳光,不再是愁云惨淡,乌云密布。在我失意时,你给我以鼓舞;在我高兴时,我们彼此共同分享这份美好。我们从相见到相知,从相知到知心。后来,我发现我的世界里不能没有你,希望与你牵手到永远。在我的眼里,你低调却不失风度。一双清澈的眸子里总让人看到希望。而我,正处于一种无言的幸福中。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我牵着你的手漫步于林荫小道上。这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世界。春风拂过,柳絮飘飞。你那飘飘的长发,在空中散发出一种茉莉的花香。而这时的你,也是最为动人美丽的。我们来到一座花坛面前,你欣喜若狂。跑到花丛中用鼻轻嗅那特有的花香。花丛中蝴蝶飞舞,而在我看来,你就犹如那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自由自在的飞翔。夕阳西下,到处呈现一片祥和的气氛。晚霞染红了天边。你依偎在我的怀里,说喜欢这样的感觉。这时,你突然看见一对共同抬水的'蝴蝶,我看见你眼角已经湿润。你对我说:“但愿我们就像这一对蝴蝶,朝朝暮暮,看日落日出,相伴到永远。”听到你这句话,我眼前的事物也变得模糊起来。就这样,夕阳下,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美好。

然而,后来,你离去了,就在我的微笑中。只一挥手间,就不见了你,不见了你的一切。留在眸子里的是人生路上分别刻下的辛酸。

那个夜晚突然好冷好冷。听见你语无伦次的话语,我已知道这将是我们最后的分别。我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仿佛时间已经停滞。你强笑着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分明看见两颗晶莹的泪珠从你的眼角滑落,被你偷偷的抹掉。昏暗的街灯下,一个背影朝左,一个背影向右,双双被街灯拉的好长好长,最后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徒洒落一地的遗憾,空留下那一树的相思。

说离别,离别近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已然成永远。一经分别,转眼间便已过万水千山,幻化作漂流他乡的异客。

今天,我又走在那我们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小径上。只是风中没有了你的阳光般的微笑。我想,它已藏在了岁月的背后。回想我们走过的点滴,一切还是那么真实。来到这挂满风铃的枫树下,风铃在微风中叮铛作响。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这的晚上吗?当你看见天际划过一颗流星时,你拉着我的手说:“赶紧许个愿吧,很灵的。”望着紧闭双眼后的你,一副虔诚的模样,在月光下,是那样的迷人,犹如雾中的水仙花。

今夜,月光很美,夜很静。只是没有了你的身影。望着这挂满风铃的枫树,我总是相信在人世凄凉的荒地会开出一朵馨香的花。刚硬无比的铁轨,尚且有交汇的时候,何况两颗温润的心呢?然而花已凋零,心已变得冰凉。

没有你的世界,我独自走在冬季的边缘。独自走过坎坷,走过挫折,走过风雨。我相信,再泥泞的路上,除了爱情,还会有那真挚的友情和那温暖的亲情。

在这个夕阳落幕时,我忘不了你。那么请允许我,在下一个夕阳落幕时,再把你忘记。

如今,再回首,已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惟有往事如歌。而我,梦里无法与你牵手。

如有缘,再相逢,请不要形同陌路。我相信相逢是首歌,分别亦是首歌。只是,如今,没有人陪伴的路,现在的你还是否一切安好?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或许只有到了这冷若冰霜、“草绿湖南万里情”的离别之时,才越发觉得“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奶奶离别的弥足珍贵。回想起平日里在不经意间对奶奶“吆五喝六、说长道短”着实让我自惭形秽、无地自容。“鸿雁不堪愁里听”啊,分别前的这段时光我一直在神不守舍地长吁短叹,但这份刻骨铭心的舔犊之情却每每让我语无伦次、“欲语泪先流”。我不知该怎样表达这份“海誓山盟总是赊”的情谊,更愧对自己在过去的六年里只懂得“韦编屡绝铁砚穿”地吟风弄月、闭门造车,却从未想过能为疼我爱的奶奶做些什么。我是一个不善言谈、多愁善感的人,在外面要与别人交谈都觉得是在班门弄斧,江郎才尽、黔驴技穷,要面红耳赤地挤出一句话更是抱薪救火、雪上加霜,在家里同父母说话当然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的,但印象里我却很少与奶奶促膝长谈,或许我是有些“梅雪争春未肯降”地狂妄自诩了吧,我甚至都不知道能与奶奶把酒言欢地谈些什么,哪怕是一起“我言秋日胜春朝”地嘲风弄月我都是一言不发、“不肯过江东”,不是我有什么难言之隐,而是面对奶奶我没有丝毫的勇气。我知道这样做,一定让奶奶“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地伤透了心,恐怕以后的几年里,都不能见到奶奶的身影了,“绿牖凉霏紫麝尘,宝猊晴暖瑞香云”,我不甘心说这一声痛彻心扉的“再见”啊。

奶奶识字很少,认几个我手到擒来的字都是难上加难。在她们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因家庭贫困而放弃了学业,又有多少人的父母每月节衣缩食、餐风露宿挣来的工资对于整个家庭的生活都是“沧海一栗、杯水车薪”。纵然奶奶才疏学浅,但与别人的爷爷、奶奶相比绝不会甘拜下风。在我眼里,奶奶同样十分伟大,她同样“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功名”地热爱着生活,热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小时候,我眼中的奶奶就是一个的巨人,在奶奶的怀抱里我似乎看到了流光溢彩的世界,似乎看到了我同样美不胜收的未来。至于奶奶的童年,我一无所知,她也从未跟我讲过,每次问到这些,奶奶总会笑靥如花地说:“奶奶的童年很好,不用孙子关心了。”纵然如此,但我也同样能从奶奶“老来闲坐说沧桑,常北望,念淮扬”的惆怅的眼神中读出奶奶童年的苦涩与酸楚,也同样感悟到了奶奶的良苦用心,他是不愿让儿孙们为自己而担忧啊。“一曲清琴松月晓,儿女肝肠容了”,奶奶的爱像一缕午后的清风,携来“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诗情画意,挽住悄然飞逝的曼妙的芳华。不知为何,教师、军人、革命先烈能随着一首首壮丽的诗篇而千古流芳,但默默无闻、辛苦劳作的爷爷、奶奶却很少在诗中出现,也很少被儿女挂在嘴边。难道普通百姓的爷爷、奶奶就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得到别人的赞美吗?难道在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小学生眼里,爷爷奶奶就这样一文不值,就这样令人嗤之以鼻,连我们爱不释手、夙兴夜寐的游戏的九牛一毛都比不上,爷爷奶奶注定要操劳一生,“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说法也只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吗?现代社会,人们宁愿花钱供养一只与她非亲非故的小狗,也不愿为自己的长辈掏一分钱,你们难道没有想过,如果小时候不是爷爷奶奶将你视为他们的生命,将你抚养大,你现在怎能“嬴得生前身后名”?

奶奶固然要离去,她一定能过上她所向往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我不会再像以往那样以泪洗面、泣不成声,我也要学会用自己的努力让奶奶过上幸福的生活。

以离别为话题的高三议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 以告别为话题的高三作文800字

★ 以离别为话题的作文的高中作文1000字

★ 以离别为话题的优秀作文10篇

★ 以离别为话题的作文的高中作文

★ 以离别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 毕业离别感悟高三话题作文

★ 以离别为话题的优秀作文10篇(2)

★ 以告别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 以离别再见为话题的作文10篇

★ 关于离别为话题作文优秀范文

论文写作日志

日志是日记的一种,是一种记录了我们的生活和情感的写作模式,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论文写作日志范文。

2013年11月28日,终于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的结束,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的开始,毕业论文的开始同样意味着大学生活的结束。想想这四年的时光过得可真快。

2013年12月

学院里公布要开始选导师了,并且自己要初步拟定论文的选择,一下子觉得毕业在即。选题是个比较困难的事,因为当初自己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到底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但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大三有一门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我对远程教育这方面的知识挺感兴趣的,所以我确定了论文的指导老师是马红亮老师,相应的论文选题在自己心里也有了大概。但是,马老师当时正在英国留学,所以只能等到来年3月份才能与到时见面,再做进一步的指导。

20xx年2月17日~2月28日

这段时间,刚过完年回到学校不久,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都已经与导师见面,并且进一步的确定了论文题目,而我的导师还远在大洋彼岸留学,三月份才能回来,所以我就先自己搜集了一些资料,不过这些资料都是与远程教育有关的,没有导师的指导,我就像盲人一样瞎摸索,不知道重点,不也知道研究的关键,只是下载了一堆杂乱无章的资料。

20xx年3月

这是三月的第一个周末,晚点名的时候,我听身边的同学说马红亮老师出国回来了,于是我准备第二天就和导师联系,想尽快把论文的题目确定下来。

星期一的中午,我去找导师,一年多没见,老师看着比原来更帅、更有学问了。导师问我,自己有没有想做的课题,我说我想写与远程教育有关的论文,当老师问我具体是关于那个方面的,我自己却又答不上来,老师说这个范围太广了,我写不出来有价值的东西。不过老师说的确实也是实情,本科期间,专业知识我只是学了一点皮毛,甚至连了解都称不上,还想写那么有深度的文章,这不是难为自己么。于是,关于论文选题,不得不重新思考,正当我和导师思考的时候,马老师带的研究生学姐给了一个建议说:“现在手机微信很火,而且这个软件是新发展起来的,你可以想一下要是把这个软件引用到移动学习中怎么样?”学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和导师,所以论文的选题就这样定下来了,写微信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

20xx年4月

3月,写完了开题报告,紧接着便是收集整理资料,之前手机的那些资料一点儿都用不上,现在又得重新开始,这一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 翻阅各种文献

资料,查找与自己论文有关的信息,渐渐地,与微信有关的资料我都熟悉了,对于自己的论文我也有了一个大概的提纲,并初步完成了开题报告,经过马红亮老师的知道、修改、签字,最终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4月,主要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在马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考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根据论文的写作提纲,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初步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完成以后,我和导师联系,我把初稿拿给老师看,里面有很多问题,而且一些理论阐述得也不是很完善,于是我又重新对论文进行修改,第二次、第三次去找导师,虽然论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相比于第一次已经好了很多。

20xx年5月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反复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了,最终按照导师和学院的要求,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5月16-18号按照论文答辩的要求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前的材料,包括一篇英文文献的翻译,论文写作日志,填写并提交毕业论文答辩申请表。

在论文写作及修改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耐力,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同时进一步受到马老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影响。他在论文写作上对我的启蒙和教诲将使我受益终生。

20xx年12月14日

今天学校举行了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才意识到毕业就要来临了,一丝紧迫感油然而生。

大会主要给我们每个人分配了论文小组,还为我们指派了论文的指导老师。然后,大会向我们公布了,论文写作的主要日程,从二月开始,到六月中旬止。时间上还算宽裕,从下一年二月就要开始选题了,我要充分利用这几个时间,先去了解一下往届的论文写作经验,然后去学习一下学长们的选题技巧,争取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题目,为写好论文做好准备。

说道毕业论文,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的任务还是第一次,虽然毕业论文没有笔试,但是它比单纯的应试更难,因为毕业论文是对我们综合能力的一个全方位考量,我们要去认真的应对它。

20xx年2月12日

大学毕业终要来临,在珍贵的大四下半学期,我们迎来了四年中最后的时刻,就是完成我们的毕业论文。

下个星期就要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了,我个人认为题目的选择是自己论文书写过程成功的开始,最终选择的题目要符合我心中以下的几个要求;

首先,是自己感兴趣的,要让自己在课外也能不由自主的去了解其内在的题目。

其次,是自己所擅长的,如果自己在这个题目上没有一点基础那还不如不选,因为那样不仅写不出优秀的论文更像是在黑暗中没有头绪的摸索。

最后,是主流的研究课题,因为如果选择了一个主流的研究的课题,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国际与国内的先进研究经验供我研究,使我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

论文是我们大学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们要在认真、求是与创新的基础上书写我们大学生活最后的篇章。

20xx年2月17日

本周我们专业完成了毕业论文的选题,看到那么多的题目好多人都不知道选择什么好了,因为看到的都是陌生的,不过换个角度讲,如果毕业论文的题目都是平常见过的,那么我们也不需要毕业论文了。

同样的,我也在很多的论文题目中看花了眼,不知所措,感觉大部分都是略知一二,但是直观上却是模糊的,但还好我有自己制定的选题三原则,针对这三条原则,我在还没有被选走的题目中一个个筛选,最终在几个心仪的题目中选择了《会计电算化对现代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题目选好了,接下来的一周就应该进行中外论文材料的搜集,由于要求至少一篇外文文献,这应该是写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了,虽然觉得外文文献没什么用,但转念一想也是我们与时俱进的表现。

20xx年2月25日

一个星期又过去了,在这一个星期里我完成了外文文献的查找并将其翻译成中文,说到外文文献的查找,离不开学校图书馆为我们购买的各种数据库,里面应有尽有,可以查找各种中外文期刊,为我校师生写作论文提供了一个快捷、高效与低成本的写作平台。

本次我查找的外文文献自EBSCO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有一万余种外文期刊包含了各种学科,在上面搜索外文期刊相当的省时省力。

找好了外文期刊就要开始翻译了,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首先我的英文不是很好;其次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普通英文字典无法查找,英英翻译也晦涩难懂,尽管有很多困难,但怀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信念,一点点的坚持了下来,翻译了出来。现在就剩下下星期的开题答辩了,这也是毕业论文路上重要的一步,必须好好对待。

20xx年2月26日

这个星期五就要进行论文的开题答辩了,要做的事还很多,先要把论文开题报告按照给定的格式给做好送给老师检查,然后开始准备论文开题答辩的材料。

本次论文开题答辩将于三月二日开始,负责我们答辩的有杨家

新、吴伟荣和刘慧敏三位老师,而猜测老师在答辩过程中可能问及的问题也是我首先要做的,从我本次所研究课题的周边开始做起准备,但考虑到是开题答辩,问题应该不会太难,所以准备材料不必那么庞杂。

我的开题报告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我猜测老师问的问题也应该和这几个有关,但是也不能把材料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还应该从各位答辩老师的专业背景入手,猜测可能问及的问题。

闲话少说,开始准备。

20xx年3月2日

今天进行了开题报告的答辩,在十一栋二零八教室开题答辩组长杨家新以及组员吴伟荣和刘xx主持了开题报告的答辩。同学们都比较兴奋,因为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

上午十点左右我和同学们一起相约来到举行答辩的教室,先把自己的开题报告交上去,然后按照老师念到名字的顺序依次上去把自己开题报告的内容向答辩组汇报,然后答辩老师会问你两个问题,问到后记下来写到事前发的一张纸上。

问我的两个问题幸好在我事前准备的范围之内,在我回答完毕之后,老师说我合格,并告诉我,今天问的问题,也是我今后论文的写作方向。

20xx年3月9日

今天把英文文献翻译交给了老师。

英文文献的中文翻译在英语不好的我看来是比较难的一个关卡,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并有很多复杂的长难句,令我心生退意,但是想想今后的论文写作,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点点的也就翻译了过来。

交给老师后,老师在比较高的英文背景支持下,为我们一一挑出了英文的语法错误,并给我们提出了改正意见,把翻译不好的句子用红线标出,把用错的词给我们改正,很钦佩老师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完成了我的外文文献翻译,成功进入到了论文正文写作的阶段。

20xx年3月12日

终于进入到论文正文的写作过程,大学最重要的事情终于来临,心情不自觉的激动起来,如何写好论文这个疑问反复在我脑海里浮现。

写好论文的第一步是有一个好的结构,于是结构的分布便是我写作论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经过一个下午的苦思冥想,我决定把论文分为三个结构,这样做可以使得论文结构简单明朗,内容易于编排,同时给人一种简洁有力的感觉,所以初定位这种三结构写作模式。

三种结构,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给人一种代入感。在第一结构主要讲述研究课题的背景与相关基础知识,在中间的结构详细阐述研究课题的'重点研究问题,最后掌握课题发展方向与未来前景。

20xx年3月28日

论文的初稿完成了一半了,进度不算快但也不算很慢,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主要工作还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由于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学专业知识而言还是略显深奥,所以在查找的同时我也在学习相关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对论文进行一些构思。

论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介绍我所研究课题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好写,问题是之后的重点研究问题,希望我能从这些天研究材料中获取些宝贵的经验,为随后的难点打下知识的基础。

20xx年4月13日

论文的初稿终于基本完成,在这大半个月的时间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不可谓不辛苦,但是苦尽甘来,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本次论文初稿的写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大量相关专业书籍,在国内外优秀科研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并柔和自己独特见解,一点点的写了出来。

这次论文,多亏了学校的数据库,我主要在学校图书馆主页中的万方和维普期刊中寻找我需要的东西,收获还是蛮大的,现在论文已经交了上去就等着下个星期老师帮我们挑错和修改,如果没什么问题那我的论文便可以定稿,但这毕竟是我的一个心愿,论文的写作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20xx年4月20日

今天是老师帮我们修改初稿的日子,事情果然没有设想中顺利,还是出现了一大堆错误,虽是预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

老师事先通知从上午九点开始,所以一大早就来到了老师办公室,老师还是那般认真的给我作了修改,在修改的时候老师也和我们讨论论文的写作思路,以及和我们讨论相关论点的正确性。在修改后我的论文主要出现了如下问题。

首先是摘要的关键词书写顺序出现了问题;其次是有一些论点和课题无关;最后是一些结构上的微调等。但这并不是全部,老师说总的问题没有,但细节上有一堆问题,所以今后的论文修改要集中在细节上,感谢老师的认真修改。

20xx年5月4日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祝各位奋斗在论文写作中的兄弟姐妹五四青年节快乐。

今天我的论文终于定稿了,这是一件大事,意味着我本科学士论文的写作过程基本完成了,我很兴奋也很高兴,但也有些许失落,因为大学即将离我而去,同学即将各奔东西。

在吸取初稿的错误教训后,好好地整改了一番,这次老师在修改的时候,对我的论文连连称赞,表扬了我认真积极的态度,说我可以定稿了,看着老师欣慰的笑容,我内心澎湃不已,感谢老师,我对你的教诲永世难忘。

20xx年5月7日

即将进行毕业答辩,这一周的工作主要就是进行答辩前的资格审查,也就是论文等材料的准备,其中包括现在正在写的论文日志。

查答辩前还有什么准备不充分的,看来老师又有的忙了,真的很感谢老师,虽然论文是我们写的,但是老师操的心一点不比我们少,做的工作也一点都不比我们少。

我的论文虽然已经定稿,但是还需打印到专门的纸上,如果不是我们老师的提醒我可能忘了还有这么一个步骤。

20xx年5月18日

所有材料都准备妥当,下一步就是熟悉材料准备毕业论文的答辩了。

老师这几天和我们交代了很多东西,有很多都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比如论文的答辩技巧等,同时告诉我们不要紧张就像和平常一样,但是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一副不在乎的态度,答辩虽然不是笔试,但却是对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一个综合考量,所以最忌讳轻敌。

听完老师说的我瞬间紧张了起来,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好多都没有做好的,看看时间距离答辩还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我要静下心来,好好地准备材料去迎接毕业论文答辩,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20xx年5月25日

明天就是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今天晚上要晚点睡了,还要最后熟悉一下论文的内容以及我准备的材料。

这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我把考官将要问的问题详细的在依托论文的基础上分析了一下,在三个结构的背景下,我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我需要再把它们记得牢固一些,论文已经看了好多遍了,结构与内容都记得差不多了,明天答辩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给考官一个良好地印象,要把自己所了解的尽量的告诉考官;其次语气要缓慢,要让考官清楚自己说的什么;最后语言要简练,不说废话,引领考官深入的了解论文的精华。

20xx年5月26日

今天答辩的现场气氛给我们一种严肃与肃穆的感觉,这种场合使我们虽有些紧张,但更能让我们的大脑全神贯注,我排在靠前的位置答辩,虽然之前一直告诉自己平常心对待,但到了这个时候,说不紧张是人的。

答辩开始,我依照事前准备的材料详述了论文所阐述的问题以及本篇论文存在的意义等。这一部分平稳顺利的度过,考官接着问了我很多问题,但都是和论文相关的,也是我事先准备的,虽然都不是有直接关系,但意思都差不多,经过我的二次加工便回答了考官。答辩完了,虽然成绩没出来,但从考官还算满意的表情看来,我还是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四年的大学生涯就要说再见了,我想在这里说,再见,我亲爱的武昌分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