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信息技术下协作学习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5:36:03

信息技术下协作学习的研究论文

您好 我可以 的 专业的论文 服务 原创论文 成品论文 都有的 需要的可以找我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获取了一席之地,这门课程引起了我们教师和教育者们的关注,同时信息技术教材也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现象,这本是好事。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信息技术教材并没有贯彻信息素养的要求,而是简单的电脑技能操作讲解,这些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此,我提出一些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理念,以供大家商榷。【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信息素养一、目前我们所用信息技术教材的局限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现在已经在大多数的小学普及开了,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设在三、四年级,也有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我们江苏省的信息技术教材基本都是采用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上下册,该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02年3月修订出版,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98、画图、文字处理以及学做多媒体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改的深入,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套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了。1、首先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的问题。目前有一些教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材的翻版,一翻开书就是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印象。大多数教材实际上只是对某个软件知识点的罗列,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是对某个软件的功能介绍。这样的教材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这样的教材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更不用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教材的编写没有吃透信息素养的内涵,所以也就很难把信息素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指导。我认为信息素养就是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材的根本出发点,关于信息素养的详细概述有很多,但我认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所率领的研究队伍对信息素养的剖析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对我们应该会有很大指导作用的。2、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虽不能与信息技术保持同样的更新速度,但是我们必须要能在教材上及时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只停留在过时的内容上。这也是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点我们很明显做得还不够,比如,校外Windows2000系统已风靡多时,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Windows98版,这多多少少会让我们觉得有些失望。3、信息技术教材体现人文方面的内容太少。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在体现技术性、科学性的同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只是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技术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道德责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而电脑的操作能力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学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习惯等等。二、教材编写的设想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交流、创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教材承载着这些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问题。(一)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重基础性、稳定性、实用性1、基础性。被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稳定性。被选取的内容尽量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东西,是将来能够利用的知识,而不至于很快就被淘汰。3、实用性。在应用软件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其实用性,尽量选择市面上应用广泛、比较流行的软件,以适应时代潮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软件操作方面,尽量多介绍各种软件共性的东西,而不过于强调软件操作的特定细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通过几个主要软件的学习,掌握学习其它软件的操作方法。(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重课程整合思想《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因此,进行课程整合就是教材的重心,也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是以计算机知识为依托,以学科活动为线索,并以提高学科知识与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教材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素养知识和学科活动。其中信息素养知识是信息技术知识还是学科活动中,都要有所体现,它的内容同其他两项是相融合的。所以,基于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材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计算机知识,二是学科活动,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教材目标同学科目标相联系,教材内容同学科内容相联系,学科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开展教学;(2)教材内容立足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阶段性特点;(3)教材内容单元章节具有独立性和连贯性:把信息基础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明确每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以及完成后应达到的目标,使每一部分知识自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4)每一部分有明确的知识、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5)教材具有开放性,学校或地方的各学校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三)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应该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材的风格、内容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连课本都不愿多看,也就谈不上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了。1、语言的趣味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写给10岁左右的孩子看的,因此必须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在教材的行文习惯与语气中带有一些趣味性及通俗易懂的话语,会让孩子爱读书。如趣味性课题的选取,“做电脑‘小主人’”、“编织‘彩色天地’”、“植树造‘林’”、“拜访‘金山画王’”等等,拟人化的语言会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2、内容趣味化几乎每个小孩子都喜欢画画,那么在电脑上画画,利用电脑的先进性,能快速地画出色彩纷呈的图画来,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用电脑听音乐,放电影,感悟电脑的神奇;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查阅更丰富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这些内容的选取,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的安排上还可考虑必学部分、选学部分与课外阅读知识。必学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它是学习后继知识所必备的,也是学有所用的知识;为照顾基础较好、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把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作为选学内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又保证了学科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还可以把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适用知识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可以在书中介绍与某些知识有关的网站及其网址,以便学生上网查阅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应用能力。(四)在组织教材内容时,应考虑到引导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多而杂,要求用较少的课时学习较多的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应体现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导,比如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认知工具”、“自主探究”、“小老师”等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伙伴、角色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认知工具”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工具软件,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软件通过自己动手来探索外物,以便更好地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是为学生建立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学习任务。“小老师”也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之一,它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还有代表作品的情况。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演讲者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听讲者的创作意识,对教师是一种挑战。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也是让他们与学习伙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当小老师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成长。对聆听者来说,演讲者是自己的同学和伙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亲近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自己同学能制作的,我也能制作甚至会更好,从而一种学习的欲望、创作的热情很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五)在组织教材内容时,是否还应考虑到有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重要因素是不能用传统的评价系统来评价的。要研究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系统,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深层意义。只有积极的评价系统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总之,我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好,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也好,都应该用信息素养的内涵作为指导思想以及最终目标,我觉得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魂”。三、小结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担任着育人的重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体验生活,如何发展个性,如何创新。信息素养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围绕这一目标编写我们的教材,上好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任重而道远,我们共同携手努力,期待一套新的信息技术教材能早日与大家见面!

信息技术活动下的课堂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当下,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并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带来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中学数学;信息技术;实践探索;环境创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教育领域中,它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应用优势

1、信息技术可以显着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美图、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渲染课堂气氛的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由此得到有效激发。教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援引课外素材,以此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与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显着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扭转传统数学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使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自主学习。尤其是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微课程,实现重点突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大幅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可以实现质的提高与飞跃。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扁平化的现象。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是以扁平化的形式呈现的,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使数学知识实现了立体化、系统化,并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现,更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即便是立体几何,也能够直观地自由呈现,从而摆脱了实物教具的束缚。

二、应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

以往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靠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数学知识内容的符号性与抽象性较强,学生是无法直观、明确地了解到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与僵硬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把教材中不能展示出的教学内容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并十分方便灵活地调用网络上的数学学习资源,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三视图知识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般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实现知识的学习,但是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程度不一,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较大的学习困难。而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直接将三视图的样子直观立体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此外,在学习公式来源等内容时也可以采取信息技术的方法,直接给学生播放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事物发展的正面进行问题的思考,初中生接触的东西有限,但是也会存在定性思维。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学生使用定性思维学习数学和做题,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做题的正确率。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思维方式的约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科学化的发散,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大或者是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脱离教材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展示,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课本内容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见解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该积极地予以支持,之后再告知学生实际内容是什么。因为数学的结论是可以存在不确定性的,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在教学结束前,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回顾梳理一下当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形成数学知识的体系化,在使他们的知识学习及时得到巩固的同时,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四、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其作用,教师需要注重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多媒体以及网络作为基础媒介,科学地设计适合教学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些进行教学规划,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时,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重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而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多媒体技术变成学生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

1、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

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学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时,在这方面都较为不足,让他们的学习效果受限,这时就可以通过旋转的计算机图形把抽象的图形变成直观的图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认识,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尝试作图,这样就能更好地使他们形成空间想象的能力。

2、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设计,需要对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积极影响。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像的变化”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三角函数图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电脑上进行操作,自己输入和观察图像的变化,自己进行摸索。学生在观察计算机图形的变化后,再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则提供相应的点拨与指导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知识体系。

3、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教学问题。

为显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师需要选择和课程内容紧密相关、靠近生活的数学应用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可以体现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和结论发展过程的学习情景,启发他们能够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学会利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的本质,理清自身的数学思维,并加强对数学知识内容的了解。

五、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实验环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改变自身角色,发挥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的最优化与最大化,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还要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数学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构建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高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显着的作用,为了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六、参考文献

[1]陈玉凤.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当探[J].理科考试研究,2015,(16).

[2]田进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08).

信息技术下导入行为研究论文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在教学中;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 例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授之以方法,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一,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创设富有变化。 三:“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故还是无法计算,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例如,在教学“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题时,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此时我就追问,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该怎么想,动静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调整教学内容,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注重学法指导,提出问题后,是一个全球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变“授鱼”为“授渔”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宽与圆的什么有关,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好奇心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一课时;圆的面积"?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网络化。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完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 例如,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突出重点,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这种学生的思维;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处在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数学是抽象性。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组合图形”间相结与内含的关系、操作等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展示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声色兼备,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要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演示几遍,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提出,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只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讲解",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突破难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21世纪,激起学生学习情感,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改革教学模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学生回答,不如授人以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在新的形势下,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再由观察计算机网络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组织者和指导者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实践性强。而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为此,笔者从简述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应用基本要求入手,重点针对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作为人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基本的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重视。对于高中生而言,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而众所周知,高中学习压力巨大,在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而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并且越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还被其他课程挤压,而教育大纲中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繁杂。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前面的重要难题。

一、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基本要求

(一)定义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将文本内涵作为主体,以系统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教学主题为纽带,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而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由设计教学主题及生成性思维引导这两个部分组成,且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规律,同时还具有合作性、开放性教学环境。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体验,所以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并将学生的零散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继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1]

(二)基本要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处在一定发展阶段,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性格规律等,也和实际生活并不相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但是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要求:其一,所选择的主题要具有新颖性。即在选择教学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及性格特征,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及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其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具有立体性。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情感价值血目标及理论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等;其三,所实施的教学主题要具有新颖性特点。即教师在实施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至教学氛围中,并逐步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探索。[2]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好主题教学目标,并明确主题教学范围。因为主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范围的确定,对后续课程的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就能够激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将会让学生丧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选择课堂教学主题时,应遵循新颖性及立体性原则,确定主题教学范围以及教学目标。[3]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然后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学生所关注的最新热点话题,为学生制作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历程的视频等,如计算机最先开始是由“埃尼阿克”发展而言,其占地面积为170m2,质量高达30吨,其后发展成平板电脑以及便携式上网本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并且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的必要性,继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有利之处及不良影响等,最终实现本章节教学目标。

(二)学生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至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word文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时,应设计如下学习任务:word文档内文字编辑、图片编辑、文字排版、剪贴等。在此基础上,巧设比赛教学情境,以“校园生活”“家庭旅行”“我的梦想”等为主题,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宣传海报设计等,进行个人赛或小组对抗赛。在比赛期间,学生可按照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图片、艺术字以及文字排版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教师积极观察每位学生的office软件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office软件。采取这种竞赛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性格色彩以及思维特征等,还能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学生完成了主题教学任务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主题学习表现以及实践操作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地进行评价,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积极情感因素。[5]例如:当结束了《word排版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后,笔者建议教师从学生的技术点、学习态度、作品创意以及整体排版效果等方面入手,充分运用“你所设计的作品十分有创意,很不错,但是如果在图片旁边添加适当的艺术字一定更加完美!”“不错!这海报设计得十分精致,但假设标题换一种排版方式将更好!”等语言,对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评定好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后,教师可在班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等,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学习经验,继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课程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实行有效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些手段相互结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些效率,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应用型的知识,因此,值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启君.主题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你而精彩[J].中小学电教(下),2013,11(09).

[2]林巧,李小红,王兰.对伊犁地区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3).

[3]陈淑彦.主题式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08,04(09).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8).

[5]郭小平,张文兰.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07).

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小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初步掌握计算机的使用 方法 ,并培养小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 小学信息技术素质养成教育 》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学校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浅谈一些自己六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信息素质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针对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小学生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都各不相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序的进行。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家庭的教育,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使得学生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2)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们的记忆最初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但是,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的记住。他们的想象都是从生活上所接触到的事物出发,想象的范围小,也是有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 抽象思维 为主要形式过度,需要大人在旁引导。他们的意志力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 自我评价 能力也不断增长,个性也不断增强。因而,小学阶段的有效教育,对于学生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个性特点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淀和反映。个性虽有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尤其是小学阶段,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其个性特质越来越坚固,个性倾向性也越来越鲜明。家庭因素、学业的成败、社交的能力、师长的态度、同伴的评价对 儿童 的心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小学信息技术素质养成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 文化 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成为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以成为时代发展对小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全体国民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应注意一下几点:

1、小学生信息意识

培养小学生对信息的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他们身边所接触的事物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让小学生意识到重视信息资源在解决各种问题的作用,训练小学生在面临困难情景时,不仅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寻求解决办法,还能主动地寻求各种信息资源,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养成积极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养成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并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信息的核心,对信息进行创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2、小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即是让小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使用信息工具、确定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在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教师要引导他们培养信息能力。

3、小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21世纪已成为人才的竞争,即信息能力的竞争。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4、激发小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 爱好 等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的气氛,促进学生用信息意识应用于学习。

三、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各学校用于购买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将其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却远未达到理想的数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常常是其制约因素。因此,它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当承担起传播教育技术和培养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双重责任。

据我所了解,目前,有的学校还是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不是由专业的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任教,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甚至,学校也不很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加重视对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四、我的研究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的建设,让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学习应用的必要性,为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各种软件应用能力

3、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激励学生的思维:不仅要灌输式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所以,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能力,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S]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5]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

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来体现素质教育。在基础性方面: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同样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实用性方面: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实用;扩展;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 显示器 、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 想象力 ,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 语文学习 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 贺卡 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 总结 ,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

【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古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如果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信息道德教育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网络道德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新世纪的今天,应该具有何种态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任务。信息道德教育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又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 经验 ,对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中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身正为范

在教学中保证自己传授的是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信息知识,而不是有害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东西。例如:不应该传播那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无稽之谈的东西,不应该传播计算机病毒,不传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等。

二、深挖教材,利用教材上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广泛、更生动地了解我们的国家、社会以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使学生树立为集体、国家、人类社会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

1.利用教材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节介绍了我国的巨型计算机――银河系列。我在讲这一节时,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在计算机领域中也有部分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再将学生引向我国的部分尖端科学上,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让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和热爱祖国,更加努力学习。

2.通过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当学完一部分教材时,就让学生仔细想想,看书中哪一部分涉及的软硬件技术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结果没有。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一些国外的公司所开发的软件等,而很多国产优秀软件例如WPS却没有被写进教材。因此,在我的教学计划中,总有几节课讲解WPS和其他国产优秀软件的操作。同时,以此鼓励同学努力学习,让学生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会有信息技术领域里的核心技术。中国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最大的电脑供应商联想(Lenovo)宣布以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国际商用机器(IBM)的个人电脑部门。这一交易是中国技术公司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这些说明我们国家在IT行业中的强大实力。

3.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宣传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 故事 和悠久历史,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及正确的道德行为;以形象的方式指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对国家、民族的危害,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三、应该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

1.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管理

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传统德育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计划地把网络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 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2.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途径

对待网络,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空闲网络教室,多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不适宜的上网环境中争取过来。学生在校内自由上网,可以及时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老师也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网行为,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德育绩效。

3.在网络交流中加强网络道德

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知识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但是也给尚没有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某些站点消极的思想和黄色图片、黄色小说大肆传播,不负责任的言论、言过其实的话语、耸人听闻的“新闻”比比皆是,铺天盖地的电脑 广告 使人昏头转向,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让人防不胜防,电脑黑客技术的教唆极易产生高科技犯罪,网上聊天室内鱼龙混杂,某些人语言下流,行为肮脏……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教师在教授 网络知识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注意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其敏锐的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与建设,加强对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成立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对学生的网络活动进行引导、监控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大多数具有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具备大规模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因此,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引起更多的思想共鸣,可以最终使更多的老师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网络上的益友。

四、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先给小组一个任务,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 人际交往 能力,建立与别人合作共事、共同发展、尊重别人劳动的观念。

五、结合我国相关的 法律知识 ,对学生加强法律和伦理意识的教育

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法律知识的讲座,如《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让学生认识到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国家将对其追究相应责任。还有,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抵制不良信息、不道德信息的能力,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使学生能够遵守信息应用人员的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随意发布信息。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未来挑战,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洁.《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第4期(4):160-161

有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推荐:

1.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改论文

2.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的策略 技术论文范文

4.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5.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6.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7.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