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如何根据文献写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21:02:43

如何根据文献写论文

论文中插入参考文献的方法如下:

工具:机械革命S3 Pro、Windows10、Wordoffice2016。

1、定位到参考文献前,找到编号库并点击。

2、在弹出的窗口点击定义新编号格式。

3、在弹出的窗口中修改编号格式,此处按照一般的参考文献编号格式进行修改,改为“[1]”。修改完成后点击确定。

4、将将光标放置在论文中要插入文献的位置,点击交叉引用。

5、选中要插入的文献,点击确定。

1、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次序,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

2、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2005)标准执行。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

3、“参考文献”四个字左顶格,黑体,四号,段前段后1行。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后面文字间空两格,如需要两行,第二行文字要位于编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

4、参考文献内容采用宋体,五号,行间距20磅,序号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扩展资料: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

2、文献类型标识:M、C、N、J、D、R、S、P。

3、对于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和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电子文献类型标识DB、CP、EB。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和其标识: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如何根据文献搜索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查询方法如下:

一、具体方法

1、中国知网输入文献篇名找到文献,勾选文献篇名前的方框,然后点击上方的“导出与分析”按照步骤就查找到了参考文献。另外,在多篇文献篇名前方勾选,再点“导出与分析”可批量查找下载参考文献。

2、百度学术输入文献篇名,在文献列表中找到该文献,下方有和“批量引用”,例如点“引用”出现个窗口,选择自己需要的格式就可复制或导出了。

3、谷歌学术查找英文文献参考文献,输入篇名或者关键词,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点击文献篇名下方的引号,就是该文献的参考文献。

二、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和作用

参考文献能充分反映出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完整的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正文一起构成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的完整表达形态,既能体现论文在学术上的承续关系和科学依据,又可以反映出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与品质,也能反映出论文本身的学术内涵和价值。

参考文献的学术价值决定了其在一篇毕业论文中的重要性,从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论文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所关注到的学术研究专业方向的动态,作者的思维轨迹以及作者对于论文研究课题的知识准备和信息准备的充分与否。参考文献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多项其他功能:提示研究起点、知识承续功能、学术评价功能等。

中国知网的检索方法有一框式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浏览检索、作者检索等多种,写出专业检索式进行检索的方法为“专业检索”,

在中国知网的专业检索方法的页面给出了专业检索式编写方法,具体查找步骤:

1、打开中国知网

2、点击右侧的“高级检索”

3、进入高级检索界面

4、点击上方的“专业检索”

5、可见“可检索字段”(字段代码)和“示例”

除此之外还会用到布尔逻辑算符、条件限定(如and、or、not等)等代码,即可编写专业检索式。

扩展资料:

检索介绍:1 快速检索:

提供了类似搜索引擎的检索方式,用户只需要输入所要找的关键词,点击“快速检索”就查到相关的文献。

2 标准检索:

在标准检索中,将检索过程规范为三个步骤:一输入时间、支持基金、文献来源、作者等检索控制条件;二输入文献全文、篇名、主题、关键词等内容检索条件;三对检索结果的分组排序,反复筛选修正检索式得到最终结果。

3 专业检索:

使用逻辑运算符和关键词构造检索式进行检索,用于图书情报专业人员查新、信息分析等工作。

4 引文检索:

以检索参考文献为出发点,根据文献的引用关系,找到引用文献。引文数据库中的所有文献都与其它文献具有引用或被引用的关系,引文检索是通过这些关系检索到文献。

5 “知网节”检索:

是基于文献知网节的作者、题名、关键词、摘要等特征信息,查找到重要文献知网节,最终找到与这些知网节相关的一组文献。

6 作者发文检索:

是通过作者姓名、单位等信息,查找作者发表的全部文献及被引下载情况。通过作者发文检索不仅能找到某一作者发表的文献,还可以通过对结果的分组筛选情况全方位的了解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等情况。

7 科研基金检索:

科研基金检索是通过科研基金名称,查找科研基金资助的文献。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分组筛选,还可全面了解科研基金资助学科范围,科研主题领域等信息。

8 句子检索:

句子检索是通过用户输入的两个关键词,查找同时包含这两个词的句子。由于句子中包含了大量的事实信息,通过检索句子可以为用户提供有关事实的问题的答案。

9 知识元检索:

知识元检索是将文献总库中的学术术语、概念、数字、图形、表格等知识元信息抽取出来,为用户提供有关知识元的事实检索。

一般的有一个数据库的账号和密码,然后进行检索。比如cnki的,先登录中国知网网站,用账户和密码登录,输入您要找文献作者等就可以了

在确定选题之后,可以将论文的题目拆分为关键字,按照关键字在检索框中搜索自己所需的资料,以与选题相关的权威文献为原则

如何根据期刊号找文献

检索期刊论文方法如下:

1、论文检索前,首先要知道你之前所发表的期刊被哪个数据库收录,接下来以知网举例。进入知网,选择检索主题:篇名或作者,直接检索查找即可。

2、点击出版物检索,输入对应的期刊名称。不过这里有个注意事项,知网有部分期刊是不能直接在主页面检索到文章的,需要进到对应的期刊中进行检索,以电子世界举例,示例如下:

3、进入期刊列表,选择对应的刊期,选择检索主题进行检索即可,如下图:

4、打开对应的文章截图保存即可。

问题一:如何查找文献资料 查文献时最好是从中文开始,然后是外文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根据文章出处,去一些较大图书馆查找原文。 2. 如果学校或单位有CNKI,维普,万方的话,就比较好办,中文文献一般都可以搞定,把关键词、期刊名称、卷,期、年等信息输入即可检索到。 3. 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很多,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文献资源。 4.如果所在单位或大学没有购买这些数据库,我们可以去Science网上杂志找文章,对中国人完全免费!另外还可以通过Google学术搜索()来查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 5. 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 如果通过上面几种方式你还没有找到文献全文,那你还可以试一试以下几种方法: 1. 根据作者E-mail地址,向作者索要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都愿意向你提供,但一定要简洁!为了更方便大家向作者索取原文,下面是模板: I am in ×××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 ________(你想要的文献题目), but I can 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would you 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问题二:如何查找文献的基本信息 所有责任者: (英)萨莉・拉姆奇(Sally Rumsey)著 廖晓玲译所有题名: 并列正题名 : How to find information标识号: ISBN : 978-7-301-10672-3出版发行时间:2007出版、发行地: 北京出版、发行者: 北京大学出版社关键词: 情报检索---高等学校---教材 情报检索语种: Chinese 汉语分类: 中图分类 : 载体形态: 237页 定价:¥ 元 问题三:用搜索引擎或数据库如何查找文献信息 你说的是学术搜索吧, 问题四:怎样利用中文数据库进行文献信息检索 文献所附参考文献或引用文献文献检索途径 (1)、机构(机构著者或著者所在机构)索引,便于我们从学科所属范围来查找文献资料,可以解决某些特别的问题;的作用,如专利号、译者。 (2)、派生与平行的关系、序号途径 有些文献有特定的序号。由于主题法能集中反映一个主题的各方面文献资料,具有明确。 一些检索系统中提供按题名字顺检索的途径、某一事物和对象作全面系统的专题性研究、篇名等途径,主要是利用分类目录和分类索引,称为引文途径,专利文献检索系统有专利权人索引,因此、商品名,可以从特定代码顺序进行检索。 (7)。从分类途经检索文献资料,是文献的外表特征之一、年代等的特定顺序进行检索,即可查到同一主题的各方面文献资料、专门项目途径 从文献信息所包含的或有关的名词术语、人名、环系索引等,利用这些索引从著者;触类旁通、分类途径 按学科分类体系来检索文献、国际标准书号和刊号等、编者、生物属名,比较能体现学科系统性。 (3)。这一途径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分类排检的。 (5)、代码途径 利用事物的某种代码编成的索引。文献序号对于识别一定的文献、专利权人的姓名或机关团体名称字顺进行检索的途径统称为著者途径。 (8),它提供从被引论文去检索引用论文的一种途径、地名。依此编成的各种序号索引可以提供按序号自身顺序检索文献信息的途径、唯一性特点、题名包括书名。我们通过主题目录或索引、刊名,称为引文索引系统、主题途径 通过反映文献资料内容的主题词来检索文献、合同号,如书名目录和刊名目录、著者途径 许多检索系统备有著者索引、报告号、机构名。利用这种引文而编制的索引系统、简短,如分子式索引,反映学科与事物的隶属。 问题五:如何查找最新文献 发表论文是报道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因此如果能及时关注本研究领域内的论文发表情况,也就差不多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动向。最近感觉获取研究动态的方式跟信号传播的途径甚为相似,即信号的发射(作者和出版机构)和接收(读者)。读者捕捉本领域的研究动态,正如一个接收器最大程度地接收特定信号。 如果接收器能够接收的频段越多,得到的信息也就越多。类似地,读者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去寻找及关注本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如果不主动接收信号,哪怕周围已经被极强的信号覆盖,读者依旧会对研究动态一无所知。那么,获取研究动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个人感觉主要有: 各个学术期刊或出版公司的电子邮件提醒服务(email alert)。窃以为这是最方便的获取方式,并可以选择以每日或者每周向你预设的电子邮箱发送最新发表论文的信息。如今,三大学术出版公司Wiley-Blackwell、Elsevier和Springer均有各自的邮件提醒服务。只要注册一个免费账号,选定本专业领域内的目标期刊,便大功告成了。还有一些类似Nature、Science和PNAS的期刊,需要分别开通各自的邮件提醒功能; 关注Facebook中感兴趣的作者。当稍微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后,便可以对目标学者进行“跟踪”。比如有些比较“潮”的学者会天天刷Facebook,并及时发布他们最新的研究进展。因此Facebook也是获取第一手信息的绝佳途径,但是前提是你们得成为好友,而且可叹的是,国内需要用特殊手段才能登录Facebook; ReaserachGate。ResearchGate被称为科研人员的Facebook,而且在国内可以自由访问。你可以类似于关注微博中那些大V一样关注ResearchGate中的一些业界大牛。许多大牛都会第一时间更新他们所发表的论文,并上传论文的PDF稿件。同时,你可以在ResearchGate中提问题,来自全球同领域的同行便有可能回复你的问题。唯一要求是,注册ResearchGate需要有一个以.edu打尾的邮件地址,否则没法注册。待注册成功后,可以把注册邮箱改为你准备接收提醒邮件的邮箱; 定期登录特定期刊。期刊可以分为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或年刊等等。如果你能在每个期刊的新一期文章刊出后,登录该杂志主页,便能了解到最新的文献。或者,时不时浏览本领域内这些期刊的在刊稿件(early view),但是这个方式比较累人,建议采用第一条途径获取邮件提醒; 登录感兴趣作者的个人网站主页。现在几乎所有科研组都会有实验室网页,点击其中的发表论文页面(publications),便能浏览他们所发表的文章。比如,对于生态学或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按照这个列表(约300人)按图索骥,或者直接以人名Google搜索,看看有没有他们的Google Scholar账号。若有,他/她的所有论文均会列出。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在ISI系统中检索特定作者的论文发表记录; 搜索某一篇特定文献的被引用文献。查看某一篇特定文献的最近一两年的被引用记录,可以迅速找到感兴趣的文献; 关注相关专业的论坛或网站。很多特定主题的论坛或者网站均有报道最新研究进展的板块。如侧重于介绍保护生物学的Mongebay网站,以及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普兰塔等等; 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参加专业内的学术会议也是获得第一手研究动态的绝佳途径。话说当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就曾受到维尔金斯报告中的X射线衍射图的启发; 加入文献共享小组或QQ群。就是各位“大师”及时分享最新消息的“家园”; 专业性的记者会、新闻媒体中的科学板块......>> 问题六:搜索引擎或数据库如何查找文献信息 能够上网的电脑一台,并且电脑中安装好PDF格式文件阅读器 外文文献数据库的下载权限 (一般住在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可以使用本校图书馆拥有的外文文献数据库权限。当本校图书馆权限不足,或对于不在学校的科研人员,可加入一些文献服务机构的会员。) 问题七:如何查找文献的出版信息 1,谷歌常术搜索相关主题词。 2,到相关数据库,比如常见的acs、Wiley InterScience、MathScinet、Elsevier SD外文期刊、中国(CNKI)学术总库、维普数据库等去搜索。 3, 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 问题八:如何查找文献综述 我也比较弱。。。我存在的问题:1、查找文献,实质的东西很少能查出来;1.找一篇本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review)。 这一步很关键,要找一篇有影响的(我主要是看引用次数的高低)综述有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请教你的师兄师姐。我是直接在SpingerLink中找到一篇外文的综述,引用次数高达120。这里要说明下,引用次数可以用google查,也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但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使用后者。根据使用经验,前者查到的引用次数常常不准确。2.精读此文献综述。 这一步主要是了解研究领域的框架,熟悉各个问题的关键词和述语,并进行总结归类。3.根据综述的作者、所引用的文献以及被引用的情况进行展开搜索。 写此文献的作者一般都是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他的文献一般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直接搜索此作者的相关文献,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查找引用此综述的文章(我一般在web of science中查,用google也可以),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这一步找到的文章往往都比较新,能够代表最新的研究动态。 查找综述引用的文献(同样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在展开的过程中,查文献作者、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需要这样查,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引用次数高的文献,因为如果每篇文献都这样查,那工作量将会很大,也没有这个必要。4.在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精读和泛读相给合,同时作笔记是必要的.我建议大家边看一篇文献时,边打开word文档,边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复制过去,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 方法操作简单,将来要查询和反复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写文章时,相关文献及其亮点都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积累久了,对提升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除了这样,我还有时把一些很经典的段落或都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在一个本本上,这样不但在以后写文章时直接拿出来看,省事省时间,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很有利于以后你和老外交流时的口语表达。 问题九:如何查询一个临床化合物的文献信息 Spinger错数据库,再推荐几: 1. NCBI(美立物技术信息) 数据库 查阅内容丰富,仅查阅文献,检索蛋白质,基序列,些已完测序物全基组序列等.比等. 2. ISIKnowledge 专业英文文献检索系统. 3. 美化 我物,呵呵,些都精华,与享,主要要看所单位没些数据库访问权. 建议多看看书 别人的只能参考,没有意义 问题十:文献信息检索是什么? 文献信息检索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献信息检索包括文献信息的存贮和查找两个眨递过程。文献信息存贮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标引及著录,并加以有序化编排,编制成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的过程。文献信息查找是从大量的文献信息中查找出用户所需的特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把表达用户信息需求的提问特征,与检索系统中的标识进行对比,以便从中查出一致的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检索从手工检索进入计算机化阶段,并正向信息处理自动化和检索全文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其检索内容、应用领域和普及范围也在迅速扩展。由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信息检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进而产生了多种类型的信息检索。按检索对象可区分为数据检索、事实检索及文献检索;按检索方式区分为手工信息检索和计算机信息检索; 按检索要求区分为强相关检索和弱相关检索;按检索性质区分为定题检索和回溯检索;按检索的信息形式区分为文本检索和多媒体检索。

如何根据田野研究写论文

考古勘探是指使用探铲及各种科技手段对一支表面进行勘察,发现和了解地下埋藏的古代遗存状况的科学行为。考古勘探的主要形式有常规勘探、地球物理勘(简称物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简称化探)等。常规勘探考古勘探基本技能是正确辨识探铲带上来的土样,用洛阳铲,钻探的过程中通过对同样的土质土色和结构的判别,这样可以判断地下各种遗迹和地层堆积的性质及分布状况。“土质辨识指南”生土是未经人类扰动过的自然土层,一般比较纯净,结构紧密、颜色均匀、不含人类活动痕迹和遗物。灰土是人类居住和集中活动的地方,活动中往往有较多的有机腐殖质和生活垃圾及灰烬等,使土色呈现黑灰、褐绿等不同颜色,土质相对松软,往往包含各种遗物。夯土、路土和居住面因为人类的长期活动或有意为之,土质比灰头要坚硬,夯土和路土都会分层,但夯土较厚较硬,包含物较少;路土则由若干薄层构成类似千层饼,包含遗物略多;居住面是人类直接居住所为,有多种人工迹象,其上的抹泥面、白灰面等很容易辨识,单纯踩踏形成的硬面也分层,但往往不易识别。红烧土和草木灰。人类用火行为会将泥土烧烤成红色并产生大量黑灰色的草木灰烬,比较容易辨识,有红烧土和草木灰的地方可能是灶或窑址、房子或者灰坑。墓葬五花土。人们在营造墓穴时往往会挖出若干质地颜色不同的土层堆积,下葬后又会把先前挖出来的土无序地回填进墓葬之中。经过挖出和回填的混合过程,墓葬填土就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特点,俗称“五花土”。五花土堆积往往是判断墓葬存在与否的重要线索。

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对您有帮助。这为张老师,是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民俗学作者: 张士闪、耿波著出 版 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4-1 字数: 320000 版次: 1 页数: 332 印刷时间: 2008/04/0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9044677 包装: 平装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教学的教材。作者善于利用自身丰富的田野作业经验,对一个个艺术民俗个案进行了出色的解析,鞭辟入里,辞采并茂,很具有可读性,非常有利于教学之用,这在今天许多高校艺术教材理胜其情、大而无当的总体状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发扬的亮点。目录第一章 艺术民俗学的确立第一节 艺术民俗学的界定第二节 传统民俗学研究与艺术研究的关联第三节 世纪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的民俗学倾向一、世纪前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民族国家的自我想象二、世纪后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从民族国家本位到乡土语境的开启第二章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系统第一节 民俗的中介位置及社会功能第二节 艺术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一、田野作业二、民俗志书写附:汪宁生的社区艺术调查提纲附:段宝林的民俗调查提纲第三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域一、以整体观的理念研究艺术民俗现象二、强化村落民俗志研究三、中国艺术民俗学研究的特殊性第四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路径一、从民间艺术个案出发,以小见大二、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研究三、立足民间立场,构架学理阐释第三章 物质民俗与艺术审美第一节 居住民俗与审美一、传统居住形式之演变二、居住的民俗特征三、居住的审美表象第二节 服饰民俗与审美一、服饰民俗的形成二、服饰民俗的审美多样性第三节 饮食民俗与审美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二、饮食结构与类型三、饮食民俗与审美第四节 生产民俗与交易、运输民俗的审美意蕴一、生产民俗中的艺术要素二、交易、运输民俗中的艺术要素第四章 社会民俗与艺术境域第一节 家族、村落与民间组织一、家族、亲族及民俗传承二、村落及村落整体语境的构建三、民间组织的类型特征第二节 作为艺术整体语境的社会民俗一、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的制约二、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艺术风格的影响第五章 信仰民俗中的艺术维度第一节 人类早期信仰中的艺术活动一、人类早期信仰活动中民俗与艺术的多层纠合二、信仰仪式中的艺术色彩三、信仰民俗的社会功能及其艺术化趋势第二节 信仰民俗与艺术世界一、信仰民俗是激发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源泉二、信仰民俗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三、信仰民俗中的意象原型四、信仰民俗与艺术活动的相互借助第六章 岁时人生与艺术的关联第一节 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一、岁时节 日起源二、春节 仪式序列与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第二节 人生仪礼中的艺术象征意趣一、诞生礼二、成年礼三、婚姻仪礼四、丧葬仪礼第三节 岁时人生的艺术升华第七章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意蕴第一节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韵味一、民间游戏竞技 二、民间歌舞乐戏三、民间工艺四、民间口承语言第二节 游艺民俗在艺术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一、游艺民俗:民俗与艺术的复合二、游艺民俗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启示第八章 艺术民俗学发展的城市化语境与契机第一节 民俗学的乡土本位与语境转换第二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公共领域第三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传播第四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消费第九章 艺术民俗批评的方法与原理第一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界定第二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诸种模式一、社会历史批评二、原型批评 三、功能主义批评四、相对主义批评五、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第三节 生活—文化整体性的艺术民俗批评模式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摘要:村落民俗志在观察构成乡民艺术之语境的同时,所描述的多种生活知识实际上已经与乡民艺术构成了相互解释的互文关系。乡民艺术作为精神创造现象直接与民俗宗教信仰活动发生联系,这牵涉到中国乡村社会神圣文化空间建构方式的问题。以乡民艺术为轴心、以村落为单元建立起田野研究的动态研究视野,还牵动了关于民俗作为“生活层面的文化”的民俗学“元理论”的思考。关键词:乡民艺术;村落;民俗志;民俗宗教;生活层面记得是在2003年11月,我应邀到山东青州参加了一个关于民俗学田野作业方面的研讨会,会议安排我们到一个名为井塘村的山村作调查。在调查之前,已经见到了由叶涛同志主持的井塘村民俗调查的出色报告。我们注意到井塘村妇女始终保持着在每一个月都在村内举行敬神仪式的传统,她们分别结成“四季社”“、玉皇社”等,活动的地点就在某一户家庭当中。在这每月一天的“社期”之内,她们理所当然地将家务交由男人处理,从而专心致志地举行各种敬神仪式,特别是要进行内容丰富的歌舞表演。借助于神圣宗教的名义,她们赋予该项活动以莫大的权威性,试图获得传达某种知识的话语权力。也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村落社会的环境中,这些妇女们在神圣空间中所上演的歌舞,构成了一种恢宏的叙事,用以认识与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全部秩序。仪式过程中所表达的那些特殊知识,是与她们的特有的表演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能够充分显示出她们创造和传承村落精神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这种刻骨铭心的聚会中,艺术与信仰、性情与才智,全都浑然一体,难解难分。由此我进一步意识到,艺术,尤其是老百姓的艺术,其价值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因而我们的研究也必须与其社会环境的考察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曾经单纯地认为乡民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娱乐性和审美性,比如认为农民只有在农闲的时光里才需要娱乐和表演活动,所谓“闲中扮演”。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农民的农事劳作是闲下来了,但他们仍然在忙着进行创造,这是一种为了生活的有序与精神的完满而主动进行的文化创造。这种文化创造离不开艺术活动,这是我们对乡民艺术予以认知的基本前提。《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一书的作者张士闪在艺术院校从教多年,他正是因循这样的研究理路而展开乡民艺术研究的。他的主要着眼点并不在于乡民艺术活动中艺术层面的规定性,而是关注于掌握在乡民手中的艺术文本如何在乡村社会中一再被表演、重复、传承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显现。比如,小章竹马为什么要请村书记来主持“出马”的仪式?井塘村妇女结社为什么要将歌舞表演的高潮部分安排在村民午饭后的闲暇时段?洼子村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将本村的辉煌历史以及与本村有关的“文化人”编成经典段子,以“啦呱”的形式到处讲说?这些观察与思考正是本书与以往乡民艺术研究著作的最大不同之处。我觉得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发,在于以下几点:一、乡民艺术与村落生活空间显然,作者是从“作为民俗现象的艺术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乡民艺术,并给予个案描述性的研究的。这在理论、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质,特别是在民俗学和艺术学之间搭起了桥梁,丰富了他一向倡导的艺术民俗学研究的理念与经验。在他看来,乡土社会与乡民艺术,是文化语境与文化文本的关系,同时后者还是容纳有丰富历史信息、具有神圣秩序意义和情感交流价值的象征性文化载体。应当说,这些“表演性”的民俗现象,同时还是在乡民生活中与一般日常语言既不相同却又相辅相成的特殊的交往工具,这种认识在书中也得到一定的体现。在这样一些理解的基础上,作者力图对小章村的竹马表演和其他几个村落的民间艺术给予全面的描述。这种尝试很有难度,但我们看到他根据大量第一手的实地调查材料,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在这几个村落当中,家族村落生活规范及其历史记忆与乡民艺术及其传承活动的紧密关系,其中不仅有结构性的分析,也有关于变迁过程的历时性观察,因而能够较为系统地完成了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个案研究工作。作者无意将本书写成没有具体人和事件的歌谣荟萃、民间故事大观或者是秧歌小戏一类文本的琐细罗列,也无意对民间工艺技术进行不厌其烦的介绍与赏析。作者还特意避开从芜杂的艺术文本资料中筛选例证,去分析其中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爱情理想。于不动声色之中,他已经超越了以往对于乡民艺术的这一传统解读模式。书中所涉及到的四个村落,作者都曾不止一次地身临其地,做过扎扎实实的田野作业。以这些反反复复的调查为基石,毫无疑问地,这首先是一项民俗学的研究,但我相信,这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学的研究。因为乡民艺术的展演活动,是离不开乡土社会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整体文化模式的,所以乡民艺术的意义也就需要在这种生活中去解读。因此,如果说民俗学能够对艺术学有所借鉴的话,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对社区文化进行整体性解读的方法,中国民俗学的新近发展已经提供了这一可能性。本书特别强调对于村落民俗志的描述,但这种描述不是村落内部生活形态与文化事象的简单集合,而是承担着揭示该村“文化的语法”、凸显这一村落个案典型意义的重任。这样,村落民俗志在构成乡民艺术文本之语境的同时,所描述的多种知识形态与乡民艺术之间也就构成了相互阐释的互文关系。换句话说,作者将乡民艺术视作村民的一种生活实践活动,他所关注的是乡民艺术如何在村落生活中发生实际作用,以及如何与其它村落知识一起交织成一个相对自足的村落文化体系。乡民艺术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而民俗文化是伴随民众实际生活的文化。为什么当我们置身于民俗场景中才会感到乡民艺术的展演特别有味?因为乡民艺术本来就离不开现场,其意义的生成和表达都离不开实际生活。如果让井塘村的妇女们到城市的舞台上去表演仪式歌舞,那些本来在村落环境中由她们与观演者在文化互动中所生成的意义就无从产生,她们的情感也难以表达。试想,不烧黄表纸,没有了香烟袅袅所营造的神圣氛围,妇女们之间没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充分交流,她们的歌舞表演如何能够保持韵味?更重要的,她们的观众就是家人、亲友和本村村民。也就是说,只有在村落场域中,她们的表演才是有的放矢的。有的时候,包括学者、当地官员在内的外来者也可能会前来观看,她们自然也不会拒绝,甚而感觉更加高兴。事实艺术探索39民艺术的表演空间一般都是开放性的,表演者和外来的观众之间通过交流,很快就成为可以信赖的朋友,而且表演者总是能够把那些进入自己村落的外来者看作是新的观众。所以此时的艺术表演活动仍然处于比较自然的状态,只是由于增加了外来的观众而使得她们的表演更加起劲。乡民艺术的传承人甚至认为外来者大多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应该更聪明,更有水平。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初来的客人还一时不能作为合格的观众,因为他们还不熟悉村落的生活,需要在表演活动之外与村民发生更多的接触。二、乡民艺术与民俗宗教乡民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功用性。对此,一般的理解主要着眼于艺术与生产活动的关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村落生活当中,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主要是满足乡民的精神需求,是与民众的各种交往活动紧密结合的。其中,与宗教信仰活动的关系是最为突出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中国乡民艺术的独特景观:艺术常常打着信仰的旗号,增加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而宗教信仰往往需要借助于艺术表演增强自己的感染力。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神灵总显得人性十足。这并不一定要用日常与狂欢的对立统一来解释,而是与中国人对于神圣空间的独特建构方式有关。在中国式的神圣空间里,不仅需要礼节、礼仪之类庄严肃穆的活动,也需要欢腾的表演;既需要象征性地表达与重建社会生活的秩序,也需要夸张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和发挥真实的性情。本书旨在推进国内学界对于乡民艺术的研究,却将大量笔墨投放在对于村落宗教信仰活动的描述与分析,这绝非偶然。张士闪在长期的村落调查中发现,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乡民在农闲时节进行的最重要的精神活动有两种,信仰的和艺术的,而许多乡民艺术都曾发生过类似的由信仰到艺术的内部行为的置换,或者说,它们是在某些信仰活动的艺术化过程中逐渐成型的。而他所关注的鲁中五村有着至为丰厚的民间信仰土壤,“使得村落信仰体系的描述在通常村落民俗志中的必要,变为在‘深描’层面的必需。”他的这一认识,成为他所倡导的艺术民俗学研究走向深化的一个突破点。作为民族宗教实践方式的乡村仪式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祭祖仪式,一为敬神仪式。西方的宗教活动集中在教堂进行,实行的是教皇或总会以下的教阶制。我国乡间广大民众参与的宗教仪式活动则是比较分散,权力直接源于地方的祠堂和庙会制度,与乡村自治社会的集体意志相关联,对社区秩序起到了一种整合作用,具有很强的世俗性、功利性。庙会制度既然是社区权力建构的民间传统,那么就与西方社会自启蒙时代之后所强调的宗教与世俗、进而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关系有所不同。我们从汉族民间宗教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对于国家框架之内地方权力建构的想象,与一个社区对神圣权威的认可过程形成了一致的关系。沃尔夫从神灵体系与政治体系相仿佛的现象入手,强调了中国宗教的整体性,即神、鬼、祖先的宗教体系。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宗教中神灵没有绝对性的、稳定的神格,神、鬼、祖先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神需要不断地有香火供奉,不断地有祭祀仪式,否则就难以保持自己的灵验。此外,我认为有必要指出,中国民间的祓除仪式(傩)在西方是比较少见的。中国的宗教精神中特别强调“生生不息”,有时就是直接采用拒斥死亡、驱除灾病的办法。比如,古代的上巳节就有在水边举行这类“实用”的祓除仪式,今天我们还保留着端午节在门上插艾蒿、除夕之前张贴门神、春节期间在门口放置“拦门棍”或在庭院里“撒陈草”等习俗。至于放爆竹、放风筝等,也来源于这种意识。现在我们称作乡民艺术的抬阁、甩花、扔火把等,都与这种祓除仪式有关。人们多注意到民间仪式迎神、娱神、谢神、送神之类旨在纳吉的活动,其实,在此之前一般都会有类似“扫除”、“净坛”的仪式,起着驱邪、驱鬼、避灾一类的作用。也就是说,纳吉与祓除二者之间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宗教精神的表现,对于理解乡民艺术何以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实在是一个不可以缺少的观察角度。艺术探索40纵观本书中所涉及到的四个村落个案,作者主要都立足于乡民艺术传统与村落家族叙事的深层联系,这当然不止于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还直接将乡民艺术放进村落社会的秩序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过程之中。但正是借助于对艺术与宗教之间关系的思考,作者以乡民艺术为轴心建立田野研究的关联性动态视野,在民众仪式性表演实践与村落生活规范之间发现并揭示出“民艺”活动的某些“文化逻辑”。实际上,这已经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对于中国乡民艺术如何在村落生活与文化空间里得以存续、发展和变化的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三、民俗:生活层面上传承的文化村落之所以是乡民艺术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是因为这些艺术现象具有民俗文化的基本性质。对民俗文化性质的界定,当然有不同的角度,例如强调其创造与传承主体的社会性,或者重视其载体和形式的特征等。钟敬文先生关于上中下三层文化的理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前都有其可进一步挖掘的意义。我以为,这在当时是针对过分强调民间与官方两种文化对立观的一种反正。此外,我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化讨论中,钟敬文先生就提倡从民族文化的整体框架中审视我们的民俗,将民俗视作民族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由这样的认识出发,他提出“民俗文化学”,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在民族文化中民俗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提出的上中下三层文化的观点与此相吻合,认为其中的中下层文化大体上是民俗的。钟敬文先生还清醒地认识到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在这方面他有许多思考和言论。例如在1980年出版的《民间文学概论》中,他提出民间文学是“整个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1982年在《民俗学及其作用》一文中,他又指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的“生活文化”。与此相关联,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受现象学哲学的启发,进一步提出了民俗学的领域在于“生活世界”的观点。这些思考都突破了只见文化形式、不见社会实际生活与活生生的人的文化观,丰富和拓展了我们对民俗研究意义的认识。最近我在想,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一种精英或士大夫的言论之中,这种文化就不能成为关乎民族命运的根性文化。民族文化应该而且必须在社会生活层面有所表现,才能成为民族的生命。自然,在生活层面上的一些风俗习惯,不经过文人士大夫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总结或心有灵犀式的妙悟,大家也不容易体会到这种文化的意蕴所在。反过来说,对于孔子所代表的圣贤文化来说,董仲舒是第一次大改造,到了程朱理学又是一次大改造。几经改造,孔子文化才算延续下来。假使没有这方面的努力,它就不能成为活的文化。但从民俗学者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圣贤文化,如果它完全没有进入民间生活,就不会具有坚韧的生命力,也不会变成我们民族的东西。可见,无论哪一种文化,如果在民众生活中不能表现出来,必将难以久存。于是,我想通过对“生活层面文化”这一概念的强调,来说明在整个民族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现象。采用“生活层面的文化”这一用语,是想说民俗文化与文人文化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文人文化也可以是一种流动性强的、非常活跃的文化,它一旦与生活发生血肉联系,往往会充实民俗文化的内涵,或者将民俗文化的形式加以精致化。但是,知识分子可以对民俗文化进行提炼、升华,也可以将民俗文化抽离了民俗的土壤为己所用,甚至形成了对民俗文化的歪曲、阉割。今天我们看到一些民俗文化在一定时空内的畸形发展,实际上也包含某些文人的作用。我所说的“生活层面”在一定意义上不是指的民俗本身,而是指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主要是强调需要从生活层面来理解民俗文化,这是个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民俗学是注重观察文化如何流动的学问。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民众创造、传承的文化没有全部被纳入到既有的文人视野之中,而所有的文人文化也不一定都要经过艺术探索41层面的过滤。很多精英的思想老百姓并不了解,反之,老百姓的思想也不一定被精英们了解,它们之间毕竟有着一定的隔膜,所以文化分层理论才是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所有文化只要成为传统,它就或多或少地在生活层面有所表现,所以今后民俗研究的着眼点可能不在于划分文化的类别,而在于突破文本著述范围的限制,考察一种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被活泼泼地运用与传承。我们过去对于民俗特征的一些共识,如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等等,其实都来源于这个“生活性”。对于民俗文化而言,生活性是更根本的一个特征。此外,还有一个特征也很重要,那就是“地方性”。集体性、传承性等等首先是就一定的区域、一定的群体而言的,然后才是就全民族而言的。因为民俗文化总要进入到这个地方的生活层面,这就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地方性问题。总之,从生活性和地方性的角度来理解民俗,可以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要把搞田野作业并写成民俗志仅仅看成是收集资料和汇集资料的工作,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有的人的确是只想收集一些民俗资料,但是更多的人却是在田野作业中有一个深刻的追求:通过民俗志这种研究方式,能够使自己对于民俗做出深刻的理解和完整的表达。因此为书写民俗志而进行的田野调查,就是在作民俗学的实地研究。我们民俗学者没有实验室,自然科学才有实验室,所以我们不能把老百姓叫到实验室里来做实验。我们只能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主动地去接近他们,理解他们,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研究手段,更确切地说是基本的研究方式。因此我认为,民俗学者只有将田野作业提升到研究方式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才能促成民俗文化研究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民俗学的研究,就是要有别于不特意涉足生活文化的种种研究。从事生活文化研究的人,当然应该扎根到生活中去。现在有人仍容易踏入这样一个认识的误区,即出于对文化形态二元对立的思考,作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如认为凡是口承的都是民间的,精英文化中没有口承,或者将我们这样一个有文字的国家里的老百姓想象成是完全不利用文字的群体。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我的看法是,老百姓只是由于受教育的关系不那么习惯使用文字,但他不是不尊重文字。比如他喜欢挂的对联就是文字,他也请人代写书信;他还“敬惜字纸”,不随便地处理这些有字的东西。他并不绝对排斥文字,但他更具有口头创作和表达的能力。同时,用文字的人永远也不会丢掉作为人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口头语言。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究竟是处在哪一种场合进行交往,用哪种方式来进行文化创造,而不完全在于是民众,还是精英。以上这些谈论,可能算是对于中国民俗学“元理论”的思索。当我看到张士闪这本完完全全地从民间生活出发、闪耀着民众智慧、发散着泥土芬芳的学术著作时,便感到由衷的欣喜。这是作者多年来一直坚持田野研究的结果。由于有了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功夫,再结合对于地方史志文献的系统爬栉,所以当他从艺术学与民俗学的双重视野切入“村落生活常景”与“乡民艺术”的文化逻辑,描述村落传统维系与发展过程中的民俗文化现象时,就显得比较从容。作者注重揭示乡民艺术活动在一个村落文化空间中的结构性意义,观察其存续、流播和演变的走向,就这种追求的目标而言,本书作为一项个案研究成果不仅是实证的,也在理论方法上富有启发意义。

作者: 张士闪、耿波著

如何根据论文题目找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找?分享6种找文献途径!1、百度学术百度学术是一个较大的文献知识库,包含好几个中英文数据库,因而内容会比较宽泛。知网中的文献也会收录在百度学术中,其他包含的数据库还有万方、维普及其一些英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会在下面单独介绍。进入百度搜索百度学术,输入需要的关键词、作者或期刊名称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内容。2. Wiley Online library这个文献数据库百度学术中也包含,只是我们常常用百度学术习惯去搜中文文献,因此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讲。搜索方法也是进入百度,输入WileyOnlinelibrary就进入下面这个界面,把你想要搜索的关键翻译成英文复制进去就可以了。3、 Springer这个数据库和 WileyOnlinelibrary类似,也是英文文献查阅里常用的数据库,WileyOnlinelibrary和 Springer的特点就是能够下载的文献相对较多。4、 ScienceDirect这个数据库简称就是Sci了,虽然百度学术里也有它的数据库,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官网,搜索方法与上面相同,它里面的内容质量相对好一些,但是下载需要方法,我们下载的方法是使用sci-hub,这个可以帮助你在没有下载权限的情况下下载文章。5、rsc这个期刊也是化学期刊中相当不错的,虽然比不上ACS,但是能在这上面发一篇文章已经很好了。完毕!

如何查找论文中的引用的参考文献方法如下: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中国知网输入文献篇名找到文献,勾选文献篇名前的方框,然后点击上方的“导出与分析”按照步骤就查找到了参考文献。另外,在多篇文献篇名前方勾选,再点“导出与分析”可批量查找下载参考文献。百度学术输入文献篇名,在文献列表中找到该文献,下方有和“批量引用”,例如点“引用”出现个窗口,选择自己需要的格式就可复制或导出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